第一篇:新前中心小学在宪鸿校区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新前中心小学在宪鸿校区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月6日上午,新前街道小学青年教师培训班教学研讨活动在新前宪鸿校区召开。该校业务副校长王剑和教务处、教科室相关老师、青年教师培训班的全体青年教师参加了活动。
在研讨活动中,该校宪鸿校区的张璐瑶、黄璐椒、金莎三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雷雨》、《月球之谜》和《简易宫灯的制作》三节研讨课。
从三位青年教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出青年教师认真备课,课堂教学准备非常充分。两节语文课上都关注了年段目标、重视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认读形式比较多样。综合实践课《简易宫灯的制作》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材料准备得非常详尽,整个课堂活泼生动又井然有序。学生制作的小宫灯惟妙惟肖、各显创意。
课后,全体与会人员展开互动式交流,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既肯定了两位青年教师课堂的亮点,也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本次青年教师培训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不仅是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了解和检阅,还增进了该街道青年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必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第二篇:继承传统努力创新建设语文教学新体系——在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柯孔标)
继承传统努力创新建设语文教学新体系
——在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
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柯孔标
一,课堂教学返朴归真,教学风格趋向朴实,真实,扎实教师普遍树立以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教学设计简明实用,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教学媒体使用比较恰当,自定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高.课堂教学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参赛教师表演意识减少了,教学意识增强了.课堂上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手段少见了,教师过分夸张的的语言,表演过头的动作少见了,对着学生和观众煽情,调侃的情况少见了.这次比赛为今后公开观摩活动带了个好头.观摩课不是真实的课堂.陌生的上课场地,生疏的师生关系,目光淹没的课堂环境,参赛老师强烈的竞赛意识,使得我们教师和学生无法在舞台上放开自己的手脚,放松自己的心情.公开观摩课和平时上课是很不相同的.北方地区把上观摩课称为“做课”是名副其实的.观摩课相当于“时装秀”,模特儿的服装是给人看的,做课教师的课堂是供大家研究的.尽管我们提倡公开课要朴实真实,讲求实效,但仍然无法完全驱除公开课的作秀成分.我们不能因为模特身上的服装不能穿否认服装展示会的价值,同样,我们不能以观摩课上的有些招式无法模仿和直接使用,而否认观摩课的价值.“既好看又实用”的公开课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要求.用这个标准要求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公平的.掌声雷动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看观摩课有三个目的,一看教师素养,二看教学设计,三看教学细节.二,能比较正确地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能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同等对待,平均用力.就具体课文而言,有的课文以落实工具性目标为主,渗透人文性目标,有的以落实人文性目标为主,兼顾工具性目标;就学段而言,小学阶段侧重落实工具性,中学阶段侧重落实人文性;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在适当的语言学习环节中恰当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内容精彩处,语言运用经典处”,学生学习困难处.衡量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有有利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三,能比较好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受到普遍推崇.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比较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在高段阅读教学中要注意:
1.自主感悟与统一训练并重.语文教学中有不少不确定的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感悟”,也有不少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跟着老师训练.“感悟”侧重于整体的,模糊的感知,是个性化的,意象化的,情感性的.“训练”侧重于部分的,逻辑的理解,是共性的,可测的,程序化的,技术性的.在强调自读自悟的同时,加强双基训练.2.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化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代替性,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要先理解作者思路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据地说话,有条理地发散.不能让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读书,不加思索地说话的坏习惯.3.在实施鼓励性评价同时,真诚地帮助学生指正错误.四,能比较好地处理课文教学和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比较适度(表演,绘画,游戏等非语文活动比例不大,使用恰当).多媒体应用比较有效(音乐,图片,影视等非文本手段使用时机恰当,使用效果较好).课外语文资源拓展比较适当.总之,这次观摩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对课标的理解更全面了,改革的步子更稳健了,教学设计更理性了,教师的素养普遍提高了.五,能比较好地处理好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
1.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相辅相成的,接受学习必不可少.2.探究性学习讲求实效.选择适当的主题,给予充足的时间,要有充分的交流.探究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作必要的讲解.3.在鼓励探究学习和自主感悟同时,比较重视模仿和积累.六,能比较好地处理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关系
1.把合作学习建立在个体的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2.合作学习有目的,有指导,有反馈,没有留于形式.坚持改革理想,继承优秀传统,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构建有序,高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受全国小语会的委托,对本会场的8节高段阅读课作点评.和大家一样,刚刚欣赏完精彩的课堂,来不及系统地整理和消化,只好把写在教案边上的感想和大家共享.大家认为说得对的地方,那是受全国小语会多年教育的结果;大家认为说错了的地方,那肯定是本人理解上有偏差.再次声明,我的发言只代表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评委们的集体意见,也不代表全国小语会的意见.为了节省时间,我采取“偷懒”的办法:每节课说一个亮点,说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不是对这8节课的全面评价,仅供各位参考.1.辽宁李文:《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亮点: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笛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之,这些感悟都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讨论:在本节课引入拓展文章《父爱,在拐弯处》,时机似乎早了一点.这篇文章是从“父爱特点”的角度与课文构成联系,冲淡了课文主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另外,为了阅读这个拓展材料,老师只能把前面的两个环节([1]让我们从头再来读一次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2]读课文,想想你喜欢课文什么地方 为什么)匆匆走过,使学生失去从局部感悟再次回到整体理解的机会,有点得不偿失.2.陕西温侠:《军神》
亮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老师在教学中,以沃克对刘伯承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以“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为问题情境,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讨论,领悟刘伯承的勇敢,坚强,镇静性格.讨论:可惜这节课没有围绕一个大问题将研究性学习进行到底.老师似乎不太放心学生,生怕学生出错,于是先给他们提供了回答问题的唯一思路:按事件发展顺序理解和领悟,还提了十几个小问题,使整节课处于肢解状态.假如先放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教师在小组讨论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那么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训练,对刘伯承的军人性格和超凡意志力的理解会更加立体,全面.3.云南吴克伟:《蟋蟀的住宅》
亮点:教师抓住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整个课老师上得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学生知道了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用数据,打比方等),初步领悟到蟋蟀的耐心,勤奋,一丝不苟等特点.课上到最后,老师把一本《昆虫记》送给同学们,显示了对学生的真诚态度.我们不是提倡上公开课的教师都自己掏腰包买书送学生,而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不欺骗学生,不要随便许下永远不打算兑现的承诺.讨论:这是一篇很有情趣的文章,课文与其说是在写蟋蟀的住宅,不如说是在写蟋蟀的可爱的性格,写像蟋蟀一样的人——勤劳,智慧,会工作,会享受.课文作者仿佛是蟋蟀的好朋友,对蟋蟀充满了赞美和欣赏,这是这篇课文的人文性所在.老师在这点上体会不够深,挖掘不到位,因此课堂上就少了一点情致和趣味.另外,有6大类18个小项目的《课堂评价表》,很费师生时间,作用却不大,建议不用.4.江苏强洪权:《船长》
亮点:这是一节掌声雷动的好课.教师以自己高超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危机到来时的紧迫和危险.尤其是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等人的对话这一段,充分表现了船长的威严,镇静,果断,忘我的性格和品质,以及船员的训练有素,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学生和观众都受到深深的感染.讨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默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文内涵,提高阅读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但已经不是重点,因为这时候朗读已经自动化,成了阅读教学的一种训练手段.到了高年级,仍满足于学生读好课文,获得零星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如能适当增加一些语言转换训练和开放式质疑问难的环节,就是一节比较理想的高段阅读课.5.河南张贵民:《军神》
亮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好,板块合理,环节清晰.每个环节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统一,教学目标,学情预测,指导策略都十分明确.教师试图围绕“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朗读指导比较到位,背景资料补充恰当有效.讨论:很可惜,张老师似乎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当学生提出这节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后,老师不是让学生自主寻找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多数时候是让学生用朗读课文片断代替理解和感悟.学生没有进行深度的思维,也没有时间把读书所得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要读书,研究,感悟,二要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表达,两者缺一不可.6.香港陈碧琪:《论反省》
亮点:运用CIPP 模式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合理.每个环节有目的,有教学策略,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学效果检测方法,非常容易操作.教学设计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从理解到运用层层推进,在整体理解中,感悟写作方法,体会词语意思.以写促读,通过运用进一步理解课文.讨论:陈老师的教学风格自然,质朴,随意,使我们想起了参加广西赛课的黄锦燕.然而,为什么这么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那么令人满意呢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祖国大陆的语文教材中很少这样“理性”和“刚性”的课文,大陆学生缺少议论文的阅读经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显得过多过难,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时间允许的话,有些环节可以处理得更扎实一些.如,关于吃火锅的议论.学生提出了好多自己的看法,稍加整理便是一篇不错的说理文章:提出论题(来重庆不吃火锅是你的遗憾),解释论点(吃火锅能去潮湿;辣的味道帮助吃饭吃得快;吃火锅还能联络感情),加强论点(吃火锅还造就了重庆美女的泼辣性格),重申观点(火锅好吃,不能不吃,但不能多吃).假使学生看了他们自己合作写的论文《论重庆火锅》,再读《论反省》,一定会有新的体会.7.广东刘晓伟《两小儿辩日》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8.西藏陈萨荣:《十里长街送总理》
亮点:课文内容离学生太远,课文中的强烈情感现代学生很难体会.选这样的课文来上观摩课,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教师上得很努力,在传统意义上应该说是一节不错的课.讨论:情感型的课文除了让学生体会情感,是否还要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师是否应该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媒体(哀乐,录像等)应用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9.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所有的阅读课,从低段到高段,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可是,很多老师在训练朗读时候,经常不顾课文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要学生读出这样那样的感情,给学生以错误的朗读指导.请听以下教师给学生发的指令:
(1)你能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吗(应该读出“伤感”)
(2)你能用朗读把神州5号在碧空中画出美丽图画表现出来吗(应该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3)“克利亚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你能读出“静静”的感觉吗 你能不能读得再轻一点(应该读出“无聊”“无奈”的感觉)
(4)你能带着坐船,赏桥,听故事的感觉读这段话吗(应该读出“愉悦”“怀念”的情感)
(5)谁有本领通过朗读送我们“进入梦乡”(应该读出“恬静”“怀旧”的情感)
(6)你能把丹顶鹤的嘴读得再长一些吗(应该读出“喜爱”“赞美”的情感)
也许,我的体会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有感情地朗读到底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根据录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