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时间:2019-05-14 20:1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第一篇: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论鸦片战争前后 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谈近代之初国人的世界观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必须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前代”,具体是指从1527年葡萄牙人来华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300余年间的历史。

在近代地理学传人中国之前,中国人对整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国人心目中的世界构想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中国人都是以“中国”与“四夷”(即四周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世界知识非常狭隘。首先在地理世界观方面,中国人仍然认为“天圆地方”,“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认为中国人的世界就是中国,而中国即天下。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仅限于 中国的十几个省,疆土四面环海,旁无大国,对中国以外的地区不甚明确,往往以海洋表示。这种狭隘的世界地理观念极大限制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视野。其次,在文化上是独放异彩的,是世界唯一的文明之国与礼仪之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影相伴的“华夷观”。依照华夷之辩,“世界”是等差有序的,整个世界划分为华夷两极。中国是居天下之

中的“天朝”,处于万方来朝的至尊地位。夷狄通过朝贡制度定期向“天朝”朝贡,中国则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义务,并且“内中夏而外夷狄”是不变的天理。这种畸变的世界观更加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地理世界观,形成了“华尊夷卑”的 思想体系。虽然在历史上外来文化也曾对中国产生影响,但终非主流,久而久之,中国上自统治者下至士大夫皆认为中 国文化是天下最优秀的,形成了体系化、理论化的对外观念,这种模式的不断确认与推广,最终又形成了中国人一元世界 观的思维定势,而不愿接受多国并存的多元世界观及国际观念。这种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对近代之初世界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世界观形成。16世纪中叶,随着耶稣会士和贸易商人来华,世界 地理知识开始输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世界地理观产生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中国摒弃传统的世界观,形成全新的近代 世界观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在传教士传来的西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世界地理知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玛窦的《万国舆图》和《山海舆地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庞迪我《海外舆图说》、利类思的《西方要纪》等等,这些西书对五大洲、气候带的分布以及各国的政教、历史、人情风俗等做了较为

详尽的介绍,向中国介绍了许多崭新的世界地理知识。这些西方知识都是当时中国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李之藻、徐光启等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对西方地理知识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仅在1584—1608年间,就在中国各地出现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十二种版本。一些开明士大夫接触这些书后,感叹世界之大,夷夏之见之不可持,李之藻亦慨叹:“地如此其大也,而其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乡,又一粟之中毫末,吾更藐焉中处。”一部分中国人的眼界已经被打开了,他们率先打破“中国中心论” 的世界观,开始接受近代世界地理知识。

但这些传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在当时的影响极为有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西方世界地理知识的传播仅局限于很小 的学者圈子。即便是相信其说的,如徐光启、李之藻、冯应京等人对于这些世界地理知识,“亦未能穷其究竟”。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知识,采取了怀疑甚至抵制的态度。1584年,当利玛窦第一次在广东肇庆向国人展示

世界地图时,中国人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为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逾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由于这种态度,国人并未真正认真研究西人的世界地理著作,明清时期的典籍大多仍然怀疑利玛窦等人宣传的近代世界观念,视之为“邪说惑

众”。《明史》“外国传”虽有“五大洲”的概念,但还不能确信“五大洲”的存在,其中的欧洲部分有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其记述多有错漏,其中多处将佛郎机、法兰西混淆,又将葡萄牙与西班牙混淆。乾隆时

期修《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虽从传教士的地理著作中采纳了不少内容,承认“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一面却又说,“中国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书中 混淆佛郎机、法兰西、西班牙的情况依然存在,对西方诸国的政治、军事等情况也只字不提。从历史上看,正是这种“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念,限制了国人认识世界的历史进程,使得统治阶级对西方的认识处于模糊混沌之中。诚如梁启超所言,“言世界地理者,始于晚明利玛窦之《坤舆图说》,艾儒略之《职方外纪》。清初有南怀仁、蒋友仁等之《地球全图》。然乾嘉学者视同邹衍谈天,目笑存之而已。”因而,此时近代世界地理观远远没有进入一般有知识的中国人的世界认知,当利玛窦、李之藻、徐光启等人过世后,世界地理知识很快被人所遗忘、失传。当1792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时,清廷几乎无人知道“英夷”究竟在何方。嘉庆朝时,关于世界及周边国家的情况依然相当模糊,嘉庆朝所修《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八十七的中国全图中,只包括了中国和诸藩部以及周边的朝贡国,至于中国在世界中的地理位

置,甚至在亚洲的地理位置,都没有在地图上反映出来,这 表明时人还没有世界观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42年,作为最高决策者的道光皇帝还曾向将军奕经询问“英吉利 国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余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食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与英吉利有无往来?”与西方打了近300年交道的中国统治者的世界地理知识如此可怜,对于外部世界的无知程度实在令人惊讶。由此可见·明清间世界地理知识的输入,并没能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士大夫对“中国中心论”仍深信不疑。可是,即便是相信有关世界地理知识的若干说法,了解中国之外尚有其它文明,承认西学在某些方面优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也 坚持维护“中国中心论”的文化世界观,天下即中国的世界观并未受到真正的冲击。代表18世纪知识精英、学术和认知 水平的《四库全书总目》对新的地理知识和世界观念,同样表现出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从华夷观念出发,明清士大夫将 “英吉利”、“意大利亚”、“佛朗机”等西方国家视为夷狄,纳入中华帝国的朝贡系统,要求远来的西方狄夷使节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导致乾隆年间的中西礼仪之争,而一度兴起的“西学中源说”更是严重阻碍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因而,当近代西方商人、传教士、外国使节来华时,国入仍然一概视为传统的“藩属”,采取卑视的态度和扶绥的政策,坚定认为中国“富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连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之初也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借资夷货”,如果中国闭关绝市,“恐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林则徐的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士大夫中相当普遍。可见,当世界已发生大变化时,中国人仍用老祖宗传下来的罗盘给自己定位,依然沉醉于传统的世界观,尚未产生近代意义上的“世界”概念。直至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兴起了“世界史地研究”的热潮,开始形成近代世界观念的进程。从近代化的启动来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关键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没有事先的世界观的转变为先导”。虽然早在鸦片战争前夕,少数中国人已经注意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扩张,开始关注域外地理,但他们仍乐观地断言:“彼万不敢以欺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未加以重视。自鸦片战争始,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了主动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序幕。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英国的大炮“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此时,士大夫中的开明志士对探求外部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急迫感,发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疾呼.在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隙望世界形势的窗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代出现了第一批介绍和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和现状的著作,揭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学习西方、走向世界的序幕。这时期编纂和翻译的世界史地著作主要有:林则徐《四

洲志》(1841年),魏源《英吉利小记》(1841年)、《海国图志》(1842年),陈逢衡《英吉利纪略》(1841年),汪文泰《红毛蕃英吉利考略》(1841年),李兆洛《西洋奇器述》(1841年),姚莹《英吉利国志》(1842年),《康鞘纪行》(1846年),王蕴香《海外蕃夷录》(1844年),梁廷楞《海国四说》(1846年),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夏燮《中西纪事》(1850年),何秋涛《朔方备乘》(1860年),等等。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这些著作基本上向国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世界形象。首先,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将“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 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概况。例如,魏源的《海国图志》明确了地球的概念和整个世界的地理构成,介绍了东洋、南洋和欧美国家的简弱历史,初步形成了筐界政治地理的概念;姚莹的《康辖纪行》以新的视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的了解认识;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的兴衰发展已不可逆转地纳人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何秋涛的《朔方备乘》着重考察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进而考察了俄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等有关问题;梁廷栅的《海国四说》详细介绍了英美的史地情况;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以图为纲,纵横贯通,介绍了世界80多个国家的地理情况、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综上可

见,这些“开眼看世界”的学者开始自觉地以世界史的眼光考察世界格局,掀起了一股对世界史地知识追求的风气。“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近代世界地理知识和观念的传人,促使先进的士大夫开始摆脱“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狄夷”的传统世界地理观,同时也认识到西方人也并非古之夷狄,开始承认西方文明。这些世界史地著作通过对欧洲列强历史、政事、财政、商务、军事、文化、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的记载,大略地描绘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明体系。此时,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已经不再是利玛窦等传教士所介绍的西方中世纪文化,而是高度发展了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这些文明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坚船利炮”练兵制器的技艺、“天文算术”的自然科学、“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凡事会议而后行”的政治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鸦片战争后,先进士人率先意识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严峻形势,并影响到中国的民族生存。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不仅隐含着承认西方近代文明所长,承认自己所短,而且这实际上是突破了自我封闭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夷分立秩序,开始平等地看待外国和正确认识本国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的世界观走向崩溃。于是,以此为起点,中国近代士大夫开始用世界眼光观察中国社会问题,关注民族存亡,图谋中国富强的远策。在他们的影响

下,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研究船炮技艺的热潮,刊刻了不少这方面的著述。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统计,谈及坚船利炮的有66人之多,一二十年间编写的有关枪炮火药制造和火器攻防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有22种之多。此外,这部分先进的士大夫对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颇感兴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最早注意了鳃和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它向国人介绍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同时,也概略地提到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随后《海国图志》、《海国四说》和《瀛环志略》等著作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不仅远溯西土“声名文物之邦”的亚德纳斯国(即雅典),还扩及欧美数十国,涉及总统选举、议会设置、司法程序、宪法条款以及三权分立等内容。在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他们几乎是以相同的言词对之进行赞美。魏源称赞美国的民主政治是“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其章程垂奕世而无弊”。徐继畲刚更以赞叹的笔调,推许美国的民主制度,“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殁骏乎三代之遗意”,“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是“创古今未有之局”的奇事口阳。虽然他们是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三代之治的角度上来看待西方的民主政治的,但至少已经流露出对近代 民主制度的一种朦胧向往。总之,近代世界观的传人,把束缚人们的传统“天下”世界观网罗撕开了一个缺口,有助于拓展国人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促使他们摆脱华夷对立

意识的束缚,从而一定程度上把固有的“天下”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促使部分觉悟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总体观之,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近代世界观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这时期,士大夫阶层及其他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很肤浅,严重影响了其“睁眼看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有了对外部世界的史地认识,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但中国的士大夫依然固守文化上的传统世界观,其内心深处的华夷对峙的情节依然没有消解。翻阅鸦片战争时期这些先进士人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没有西方文明看作是与华夏文明对等的文明体系,也没有视西方国家为真正平等独立的国家,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天朝上国的意识仍根植于他们的文化思想。如魏源在《海国图志》第七十四卷《释五大洲》中,对世界中心问题进行了考辨,他先是否定西方图说把地球分为欧、亚、美、非、澳五大洲的说法,认为世界分为四大洲,接着又论证了在这四大洲中,亚洲是最优越的,最后又论证了中国在亚洲是最优越的,从而得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优越于其它民族和国家的说法。无独有偶,徐继畲在《瀛环志略》第一卷中,仍标榜中国为“伦物之宗祖,而万方仰之如辰极”,并说“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先进士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同时,依然受传统华夷观念的

潜在影响。由此,对中国外部世界仍然冠以“海国”、“瀛环”、“四裔”之类的华夷观念下的老名称,对西方先进科技还是附以“百工技巧”、“艺技”、“奇器”等称谓。传统世界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这时期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基本局限于对世界史地的描述上,而未能更深入地对西方文明进行分析和探察,也就不足以从整体上改变国人对“天下”、“世界”的认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朝野上下又回复到往日的苟且状态中去了,极力避免谈论“西洋”事情。对此,林则徐不无讥讽地说,“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此时介绍世界史地的著作在国内的流传和影响也十分有限。《海国图志》问世后未能及时得到社会认同而广为传播,更遭到清政府的无端非议。据有人推测,在战后20年间五次印刷,仅印了1 000 册左右;而《瀛环志略》则只在1850年重印过一次,还被时人指责、诋毁“颇张大英夷”。直到19世纪下半叶,《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介绍世界知识的著作才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并流行起来。近代中国整体性世界观的滞后,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损失,致使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脚步异常沉重。鸦片战争后,晚清统治者、其他一般士大夫和大多数中国人更是沉浸于传统的世界文化观,仍停留在华夷分立的世界里,难以自拔。鸦片战争后,从华夷观念出发,清王朝仍坚持其传统的制夷策。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纷纷前来要挟,企图从中分一杯羹。道光帝从华夷观念出发,坚持实行“持平”外交;在随即签订的一系列《南京条约》附属条约中,清朝官员也是站在从天朝朝贡体制的立场,结果给国家造成严重后果和巨大损失。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才有所改变。随着中国的惨败和西力东渐的进一步深化,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才明显意识到世界一体化的存在,认识到近代中国正面临着全新的世界形势。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表明,“后发”近代化国家在其开始启动近代化进程时,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才促使“现代 性”觉醒并在社会内部传播和渗透的。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在论及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出现近代化的条件时,曾提出了著名 的“四个命题”,其中第一个命题即认为:“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通过与本国文明完全异质的、作为外来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输入,使脱离本国传统主义的精神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支持。⋯⋯输入产生现代化的原动 力——科学革命、市民革命、产业革命”,而摆脱传统主义。实际上就是:非西方国家要想实现近代化,除了输入有形的物质文明外,首先应实现世界观的转变。确实如此,近代中国在早期近代化的启动之际、学习吸收西方文明之前,首先必须摒弃的就是传统的世界观,同时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科学而客观的估价,树立新的世界观,主动地加入世界新秩序。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地走出传统、迈向近代化。但回眸历史我们发现,近代中国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非常困

难的,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更不是一帆风顺。中国近代化的延误,其制约因素固然及其复杂,但近代“前史”时期,统治阶层未能妥善处理好中西关系,导致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滞后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16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这300余年间,中国面对早已传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充耳不闻,闻而不化,仍然陶醉于“天朝上国”的泥潭中。历经长期反复的认识,甚至是几代人的探索,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对激变的近代世界形势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才开始接受新的近代世界观。但已错过了开启近代化的良机,延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原因,更应把目光投向近代“前史”时期,投向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考察中国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情况,实际上这是决定中国早期近代化成败最重要的深层原因之一。

第二篇: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机械122 吕涛 2012022218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1840年鸦片战争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战后的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其影响所及上至国体、政体、经济形态、价值理论,下迄婚姻教育,衣食往行等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更多的掠夺,广大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中国社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小农经济制度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关键字:鸦片战争近代经济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一些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开始试图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师夷长技”,大张旗鼓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他们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的热潮。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经济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无例外地存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自然经济产生在于农业生产不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自西周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形成了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然而,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由于生产规模过于狭小,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既不买又不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是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使得其作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让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夕,由于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商业信贷的发展,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制开始出现。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超稳定的社会有着自身的特点。使得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则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并缴纳高额的地租,封建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必然尖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曾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但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商人、地主、官员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剥削农民,农民还需缴纳高额赋税和承担各种徭役,生活极端困苦。

二、洋务运动的兴亡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泰西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洋务运动却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建立起来的。其肇始于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等,其后主要继之以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与英、法、俄签订的《北京条约》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了一系列特权,使一个独立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这样,到甲午战争前,一个完备的对中国主权严重侵犯的“条约制度”已经形成。在条约的特权保护下,外国资本主义立即掀起一个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人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都像发疯了似的,他们没有料到中国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对工业品有着多么顽强的抵抗力。代表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的璞鼎查,回到伦教后在国会上带着醉意宜布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倾兰开层全部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她一省的衣料的”。充分暴露出他们的侵略野心。中美贸易情况与中英贸易差不多。在签订1842年条约以后的一个时期中,美国每年平均得到二百万英镑的中国产品,而输往中国的美国商品则只有几十万英镑。

随着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尤其是外国棉纺织品的大量进口,使通商口岸地区的手工纺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来上海、松江、太仓的棉布是很有名的,“松、太所产,卒为天下甲”,而上海所产“又甲于松、太”。由于洋纱、洋布的行销,土纱土布无法与之竞争,这些地区出现了“无纱可纺”、土布“消减大半”的现象。厦门亦是洋货充斥,“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输出的茶、丝等的数量增加也很快。由于受到洋货的冲击和国外市场的刺激,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原来的主要家庭副业,转而种桑植茶,扩大丝茶的生产和出口。这些地区的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丝茶等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鸦片战争”的结果却对鸦片没有作出任何规定。实际上,鸦片贸易是英美各国十分看中的,也是他们掠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手段。因此,条约签字前后,强迫耆英作出书面保证,清朝今后将只约束中国人走私鸦片,“对外国船只是否携有鸦片,不加过问,亦不采取任何行动”。战后,清政府既不敢再谈禁烟,又不便宣布弛禁,这种默许的态度实际上承认了鸦片走私的合法化,因此鸦片战争后鸦片实际上变成为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量也随之激增,导致更大量的白银流向国外。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的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的行为,导致国家的科技技术落后与衰败。鸦片战争以后,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甚至封建集团的一味的妥协,使战事节节败退,在国家危难之秋,挪用军费大搞庆典,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鸦片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民族团结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中华民族四分五裂。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力量和聪明才智,形成空前的民族团结,高举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大旗,谱写中华民族新的篇章。

第三篇:论世界著名大学对中国大学的启示

论世界著名大学对中国大学的启示

B12051009 顾馨

通过世界著名大学研究这门课,我们了解到许多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就这些大学我对中国的大学产生了各种想法与感叹。

每年的这个时候,有多少高三学子还在彻夜奋斗着。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能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大学,是一个人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过渡。从中国的教育来看,中国大学在不停的改革,或是向西方国家的大学学习。通过这种不断的教育改革,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这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当代大学生。

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许多有能力的人,许多人在学习成绩方面绝不比外国人差,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都不错,但知名度就是远远不如外国的学校,我觉得可能是中国的大学没有哪一所能集中培养出一些知名的人物,其次就是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水平不够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中国大学教育在进步。然而,说到中国的大学,更多的还是其不足。

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大学的排名。网上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大学排名,但无论是哪种版本,都要看大学的综合实力。于是,为了提高综合实力,一些理科大学开始办了一些文科专业,文科大学也出现了理科专业,于是,综合性大学就越来越多。问题随之而生,理科院校必然强于理科专业,而其所开的文科专业便成了鸡肋专业。每个学子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专业。但不是每个人都进入了自己理想的专业,于是便产生了调剂专业。每个专业总得有人上。最后只有少数人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且大学对课程有硬的规定,不喜欢的专业再加上不喜欢的课程,学的全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我不相信这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这样的四年结束,不知道所学的东西有多少能用得上。这样的大学意义何在?对于中国很多大学在不断以增加专业来增加自己的综合实力,我认为完全没必要,专业不在多而在精。一所大学是否为优秀大学,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某个权威人士任命的,而是由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其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的表现,并得到社会的公认而确立的,否则,优秀大学的认定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境地。

近年来,一些大学通过扩建自己的校园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一所大学的好坏不是靠校园的大小来衡量的。必要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盲目扩建校园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发展。优秀大学应是人才培养优秀与科研优秀的大学,而不是校园大的大学。作为一所优秀大学,它既能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又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高水

平的科研论文。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学来说,应该把人才培养和科研放在第一位,学校的建设放在第二位。

严进宽出是中国大学的另一个特征。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有多么残酷。有人用“百万大军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一点也不夸张。可见中国大学的对人才选拔有多严格。高中累的要死要活,大学颓废的要死,期末应付一下考试。这样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毕业。相比之下,国外的大学则是严进严出,不仅在学生的选拔上很严格,对学生毕业的要求也很严格。所以,中国的大学选拔进来的都是人才,送出去的却未必都是人才。

中国大学专业教育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拓展,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师要想教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中,学生将完全被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辛苦。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一个“考试机器”,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并且认为教师的讲课内容是正确的,现在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课内容提出过异议或者质辩,这种教育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通过反复练习获得暂时的记忆,对于人的培养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现在社会较为普遍地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再加上现在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功利思想在年轻人心里根深蒂固,这使得人文精神、道德水准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而高度专业化的模式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往往忽视了对伦理道德和人文价值等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人文精神缺失以外,我们的一些学生还缺乏了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大学还存在诸多弊端,但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中,中国大学会逐渐得到完善并追赶西方国家的大学,成为人才的摇篮。

而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应该是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中国的制造能力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但是中国的创造能力却相当落后。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了,当我们的思维被传统束缚住时,何来突破,何来创新!希望广大的中国的同胞们能牢记创造与创新,不要再局限于我们最古老、最传统的过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在,把握将来,让我们中国的大学也能翱翔于世界著名大学之林。

第四篇:论生态自然观的树立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意义

学号:2110911333姓名:刘新梅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生态自然观的树立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意义

摘要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使得世界科技健康持续发展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世界科技持续发展

(一)何为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态自然观自然而然地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生态自然观不反对技术的利用,但它要求对技术的利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注重人的生活和价值的意义,而且还要求所选择的技术要与生态环境相容.因此,“只有一个地球”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口号是生态自然观最简洁的表述.

(二)生态自然与世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而世界科技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生态环境,生态自然观的树立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不能不提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 1

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反对人类的绝对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可持续发展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保持大自然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将人们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方式下解放出来,转向生态文明方式.并且要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以放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重归自然为代价的.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社会支持鼓励经济增长,并不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取消经济增长,而是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使环境教育适合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完好的世界科技体系,包括要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世界科技健康发展.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影

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要抓好水污染防治,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安全.这仅依靠个别人不行,少数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四)结论

因此说,生态文明是世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本身的一种体现.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短期的、局部的发展损害长远的、全局的发展的问题.

还必须认识到,一种新的文明观点、文明方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过程.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因此,树立正确生态自然观对世界科技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第五篇:论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及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

论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及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

高晓莹

(北京交通大学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44)[摘]介绍了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及现状,剖析了其发展趋势,并在分析集装箱运输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最后指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其发展现状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借鉴发达国家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集装箱运输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全球经济;影响

1言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 莱文森在!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集装箱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形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集装箱将继续引领世界交通和物流发展的方向和潮流。面对世界集装箱化的发展大势,中国集装箱铁路运输业只有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正视差距,明确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后发先至,努力超越世界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水平,引领未来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2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集装箱作为现代物流业的先进运输装备,其发明、应用和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乃至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可。一个结构简单、看似普通的大铁箱子,为什么能对世界经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蓬勃发展、无法替代,甚至连替代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回顾其发展历程和发展轨迹,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纵观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历程,从1801年英国人提出集装箱运输概念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其发展阶段来

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起步探索期、试行推广期、积极发展期和快速扩张期。

(1)起步探索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人安德森博士于1801年率先提出现代集装箱运输概念[1];1845年,英国出现了酷似现代集装箱的载货车箱;1880年美国试制第一艘内河集装箱船;189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简陋的集装箱。

(2)试行推广期(20世纪初~50年代)。1917年美国首先在铁路上试行了集装箱运输;1926年、1928年德国、法国先后出现了集装箱运输;随后,日本、意大利相继开始了集装箱运输。但此时期各国集装箱标准不一,规格繁杂,港口、船舶、公路、铁路、吊装机械等配套设施发展缓慢,制约了集装箱优势的发挥,集装箱运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积极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1956年4月26日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港,#理想X号∃油轮改装后运载58个铝制集装箱驶往休斯顿,开创了集装箱规模化航运的先河;1961年被业内人士称为#集装箱之父∃的美国人马尔科姆 麦克莱恩先生出资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集装箱专业技术委员会,专门研究和制定国际集装箱运输相关技术标准,推动了集装箱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化、规模化;越战期间,美国人迫于战争后勤补给需要,大量使用集装箱运输作战物资,效果甚佳,改变了战时后勤物资补给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集装箱运输高效便捷的优势被美国军方一致首肯;1966年,麦克莱恩领导的海陆联运公司(Sealand)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开始使用改装的集装箱船#费尔兰(Fairland)∃号,为集装箱直达联运翻开新的一页。(4)快速扩张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集装箱航运进入亚洲蓬勃发展,日本、新加坡、韩国、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集装箱大港层出不穷。公路、铁路、航空及内河水路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多式联运体系逐渐完善,优势日益显现。

3界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集装箱运输经过20世纪下半叶的快速成长和不断扩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标准化、规模化、大型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总结当今世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货运集装箱化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巨大。集装箱规模化应用至今仅有五十几年的历史,其发展虽然历经坎坷,但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先进运输方式。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集装箱化大势所趋,方兴未艾,全球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比重日益提高。北美地区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运量的比重,一般都在20%至30%,有些国家的铁路公司集装箱运输比重甚至达到40%至50%。2008年,12家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公司铁路多式联运总运量完成约1366万箱(车),其中集装箱运量达到约1160万TEU,占北美铁路多式联运总运量的84.9%,占2008年北美铁路货运总量1657.27万车的69.99% [2]。

欧洲地区的集装箱铁路运输,近二十年来同样高速发展。据统计,1986年欧洲地区铁路集装箱货运总量为8000万t,2000年达到1.8亿t,年均增长15%。预计2015年欧洲铁路集装箱货运量将比2000年再翻一番。

同时,集装箱运输涵盖的货物品类也在不断扩大,从大众熟知的粮食、日用品、农副产品、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医药、纺织品等,向冷冻食品、鲜活农产品、花卉、化工品、危险品等更广阔的货运市场拓展,可以说,随着集装箱品类的不断丰富,特别是特种集装箱的快速发展,集装箱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2)集装箱多样化、大型化趋势明显,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特种箱丰富多彩。发达国家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化程度高,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集装箱产品的多样化、大型化特征十分明显。不仅有最常用的20英尺、4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各种大型化集装箱(如45、48、53、57英尺)、冷藏箱、苫盖篷布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干散货箱、开顶箱、侧开门箱、台架箱、汽车集装箱、散装水泥箱、水煤浆罐式箱、公铁联运箱等得到广泛应用。另外,欧洲的内陆箱、交换箱,美国的国内箱(半挂车)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发展了宽度2550mm、2591mm,高度2670mm、2896mm、2908mm的非国际标准大型 化集装箱[3]。在特种箱应用上,欧洲铁路采用壁挂式发电机的冷藏箱非常普及,技术成熟,无论是在冷藏箱自身安全还是铁路运输安全方面都有可靠的保障。

部分在各国内陆使用的集装箱,已做到根据特定货物的种类、性质量身定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装箱#门到门∃运输的优势,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经济效益和市场反应良好。集装箱航运船舶发展也趋于大型化,国际集装箱船舶按运载数量划分已经历了五代,最新制造的大型集装箱船已进入第六代。目前,世界上投入运用的最大集装箱船是地中海航运公司(MSC)的#地中海丹妮斯∃号,长365.5m,宽51.2m,航速25节,可运载20英尺集装箱14028只,拥有1000个冷藏集装箱插座,船员25人,于2009年3月首航[4]。(3)集装箱铁路运输直达化、班列化。集装箱定期直达列车是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形式,上世纪60年代始于美国。由于集装箱班列的运输时间和运力有可靠保障,便于和班轮衔接,深受港口、船公司和货代公司的欢迎。日本铁路1994年集装箱班列就已达到每天370列;美国铁路实现了集装箱班列直达化和网络化,只有10%~15%的支线上还保留着随普通货物列车零星挂运的集装箱车辆。北美的集装箱班列主要以双层运输为主,1984年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PL)率先开始了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之后双层集装箱运输在美国迅速发展。由于美国铁路列车轴重大、限界高、内燃牵引等优势,可实现5联车装载,双层箱高可达2896mm,由20辆五节式双层集装箱车编成的列车总长度可达1609m,牵引重量达6000t,能装200个40英尺集装箱,列车载箱量比原来单层集装箱车编成列车载箱量提高了一倍。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海岸主要港口向东开行的双层集装箱班列数量就已达到每周发送240列。当前又开行了南北双层集装箱列车通道,而且东向的通道也延伸到了东海岸。

美国西海岸港口群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了美国与亚洲贸易的大部分航运需求,在美国西海岸10个集装箱港中,洛杉矶长滩港群、奥克兰、西雅图和塔科马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占到西海岸港口吞吐量96%以上。其中,洛杉矶长滩港群集装箱吞吐量全美排名第一,有3条横贯美国大陆干线铁路由此驶发,港区内的主要集装箱码头都有铁路线贯通,集装箱在港区离船后,通过铁路5天可以到达美国东部的纽约,铁路疏运采用由4辆机车牵引的双层集装箱班列,每趟班列可装载300个TEU。洛杉矶港2003年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达到172万TEU,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24%。洛杉矶港有邻近码头的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站,铁路装卸线位于码头泊位旁边,岸桥既可以把集装箱卸到堆场搬运车辆上,也可以卸到铁路集装箱列车上,海铁联运衔接顺畅。北美铁路货运曾一度低迷,正是由于集装箱海铁联运、定点定时集装箱班列,拉动了铁路货运新的振兴。

欧洲集装箱班列运输同样非常发达,德国汉堡港所有码头都有铁路贯通,铁路在进出汉堡的长距离运输竞争中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每天大约有160列国际国内集装箱班列进出港口。汉堡港可以利用港区内外的铁路货运编组站,以及遍布港区的铁路线,快速、高效疏运港口到发的集装箱货物。汉堡港为了将港口的辐射范围延伸到欧盟扩大后的东欧市场,大力发展远程集装箱铁路运输,开通了至波兰等东欧国家的五定班列,并将进一步通过铁路将港口的经济腹地由俄罗斯拓展到中亚地区,并最终与欧亚大陆桥连接,形成横跨欧亚的铁路集装箱疏运体系。

(4)信息化支持的#门到门∃运输服务周到、细致。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世界物流和多式联运发展的大趋势,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集装箱多式联运企业都有先进、高效的信息系统支持其规模化集装箱#门到门∃运输服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集装箱多式联运企业必不可少的营销、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支持工具,可以说,这些大型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和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

以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为例,作为美国九个一级铁路公司之一,其经营范围跨越美国东部22个州、哥仑比亚区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线路连接22个港口,为170个煤矿、139个电厂、165个造纸厂、150个钢铁及运输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公司营业里程3.5万km,拥有车辆10万辆,机车3750台,多式联运车站52个,员工约3万名。2006年总收入94亿美元,盈利26亿元,集装箱发送量320万TEU。

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发信息应用系统,目前有近500个应用软件,功能十分完善。在运输管理、多式联运、货票管理、运价管理、财务管理,尤其是客户服务方面有效支撑了公司的运营与发展。正是由于有成熟、稳定、功能完备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使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成为北美铁路运营成本最低、运输安全最好的铁路公司,连续16年获得北美铁路运输安全协会的金牌奖。为公司参与运输市场竞争,跻身北美一级铁路公司发挥了巨大作用。

(5)多式联运衔接紧密。加强港口铁路建设,强化海铁联运,已成为许多世界级港口完善港口集疏运交通的重要举措。鹿特丹港是欧洲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港口占地10500公顷,目前仍在不断填海建造新的码头。港口水深为24m,满足世界上最大集装箱船舶停靠要求。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8万TEU,其中公路集疏港比例为50%,铁路为18%,其它为水运驳船。汉堡港作为德国最大的港口,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2006年处理的海运货物总量达到了1.35亿t,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90万标箱,其中铁路疏运集装箱160多万标箱,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8%,汉堡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铁路运输中心。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是欧洲第三大港,也是12条国际铁路线的始发站,每天有120多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离开港口驶向内地,有100多列货车进入港口,定时到发铁路集装箱班列可到达法国南部、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和德国南部。预计到2012年,安特卫普港铁路集装箱运量在港口吞吐 总量中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提高到15%以上。

北美地区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北美铁路与从事集装箱运输的海运船队、专用码头及负责内陆集疏运的公路已形成相互匹配、日益完善的多式联运综合运输系统,为货主提供优质的#门到门∃运输服务,物流体系的衔接配合和整体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北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物流成本的降低。1997年开工建设的洛杉矶港阿拉米达通道是美国近年铁路多式联运重大工程之一,由一条32km的地下沟壑式铁路通道构成,穿越了洛杉矶市区连接洛杉矶、长滩港与铁路干线车站,使原90km、200处平交道口的铁路连接线变成地下快速铁路线。既解决了汽车穿越铁路道口的等车现象,又缩短了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时间,成为美国海铁联运的标志性工程。

在短途衔接上,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美国铁路均自备一定量的汽车为货主办理集装箱接取送达业务,其费用在承运时一并核收,集装箱接取送达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门到门∃全程运输。

(6)大型物流园区蓬勃发展。发展集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为一体,紧密衔接的大型物流园区是当今世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趋势之一,不论在欧洲还是北美地区,规划科学、综合配套、高效运转的综合物流园区为多式联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北美为例,多式联运物流园区选址充分遵循市场化原则,物流地产开发商为追求商业利益,对物流园区布局经过了详细科学的市场调研,园区周边货物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设施完备,为物流园区高效运作奠定了基础。北美物流园区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政策支持,呈现出规模大、融资渠道广、自动化程度高和铁路处于核心地位的特点。比如美国北柏林顿铁路公司芝加哥物流园区占地7284亩,装卸线长达2700m,以铁路集装箱场站为中心,周边布局有汽车运输专线等联运设施,还建设了大量的仓储设施。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多伦多物流园占地4249亩,物流园土地采取预留空间、一次征地、分步实施的发展策略。由于美国政府不直接向铁路投资,因此,美国的物流园区建设多采用发行和出售股票或由政府担保发售长期债券募集资金。北美物流园区大多采用横列式,铁路作业站场与正线平行,铁路装卸作业区、公路衔接作业区,布局合理,疏解顺畅。另外物流园区吸引了如沃尔玛、三洋等大型企业入驻建立配送仓库,由此产生了商品分拨、配送、包装、条码粘贴、质量检查控制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物流服务领域。4装箱运输的优势及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 4.1装箱运输的优势

集装箱运输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将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散杂货物装入标准规格的集装箱内进行运输,并由此带动了船舶、港口、航线、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吊装设备等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的标准化、规模化,由此促进了物流系统效率的大幅提升和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地球上任意地方生产的产品可以快速、廉价地运送到需要的地方,从而改变了全球生产与贸易的格局,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集装箱运输与传统散货运输相比所具有的的巨大优势:(1)运输效率高。显而易见,一架龙门吊或正面吊装载两个20英尺集装箱仅需要一个吊车司机几分钟时间(大型龙门吊每小时可以完成起吊箱作业30次)。而装满一辆铁路棚车恐怕至少要4-6个工人两个小时以上时间,人力、时间、成本相差巨大。卸车作业同样如此,一装一卸效率相差悬殊。同样,装载量为5000t的散杂船要5-7天装卸完毕;而3000个箱位的集装箱船在港口装卸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

(2)运输质量好。集装箱具有坚固密封的箱体,运输途中可防止恶劣天气对箱内货物的侵袭,装卸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是箱体而非货物,因而货损率大为降低。同时,封闭集装箱在运输各环节中不易发生盗窃事故,有效降低货差率。有统计资料显示,公路卡车蔬菜运输的货损率一般在20%-30%,而集装箱蔬菜运输,特别是冷藏集装箱蔬菜运输货损率不到1%,而且蔬菜保鲜度大大提高。在集装箱未大量使用前,运输的货物大都装进麻袋或编织袋、纸盒、木箱等。先在码头上将一箱箱或一袋袋的货物搬进一个大钢丝网兜中,用岸上或船上的吊杆吊进船舱内,再由守候在舱底的装卸工人把它们一一搬出网兜,整齐地摆放在船舱内。这种运输方式在中国持续了一个世纪,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而且今天在长江、珠江内河运输以及铁路普通货物运输中仍可见到。与集装箱运输相比,这种原始装卸方式的缺点显而易见。

(3)运输成本低。由于集装箱运输促进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提升,缩短货运时间,加快货物周转,节约包装材料,降低企业库存,由此产生的#及时生产∃概念[5],造就了丰田、沃尔玛、戴尔等一大批跨国企业巨头,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实现专业化分工,组织零库存生产,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便于多式联运。集装箱作为标准化运输单元,可以方便地由一种运输方式转换到另一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和零换装,从而大大简化和加快了换装作业,减少了货物反复倒装和损失。由于集装箱具有密封和单元化的特点,口岸监管单位可以加封和验封转关放行,加快了通关速度。因此,集装箱能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以及进出口海关监管工作联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的#门到门∃多式联运,实现全程快捷物流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5)实现智能化管理。集装箱标准化和单元化的特点,使集装箱运输非常适合与信息技术、智能追踪技术等新科技手段相结合,进行智能化、高效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精确性、及时性和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运力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物流运输需求。4.2装箱运输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

正是由于集装箱运输与散货运输相比的巨大优势,使集装箱运输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迅猛发展,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正是由于集装箱运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1)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由于集装箱运输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克服了散货运输的弊端,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加速了经济一体化进程。

(2)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由于集装箱运输促进了运输组织方式的变革,提升了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由传统封闭式生产模式向全球化、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的全球分工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了世界范围的区域分工合作,促进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3)提升了全球运输装备水平。由于集装箱运输标准化、模块化的思想理念,推动了世界范围物流设施设备的改进和优化,港口、船舶、公路、铁路、水运、龙门吊、场站、海关边检等一系列物流设施、装备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完善。可以说,集装箱运输推动了世界运输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4)促进了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由于集装箱标准化、单元化的特点,极易与信息技术融合并相互促进,标准化信息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货票、集装箱追踪、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技术与集装箱运输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了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5语

我国集装箱铁路运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不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客观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总结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认清其发展趋势和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对推动我国集装箱运输事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参见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网站.2006.[2]参见IANA(IntermodalAssociationofNorthAmerica)产业报告.[3]杨清波.集装箱铁路多式联运箱型及办理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4]全球最大最先进集装箱船停靠宁波港[EB/OL].中国新闻网,2009-03-31.[5](美)马克 莱文森.集装箱改变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6]王晓东.国际运输与物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张炳华,张亚明.集装箱运输应用全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林祖乙,等.国际集装箱运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下载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