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祁克果的人生哲学思潮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思 潮
申芳瑜
2013012485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祁克果的人生哲学思潮
祁克果(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是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及作家,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跟犹太诸先知和其它民族的先知们相类似地,他呼喊永恒的神国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人应当从尘世一切罪恶脱离而归至永恒的怀抱。
(一)祁克果的生平
祁克果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富裕家庭,在众兄弟姊妹中最年幼。祁克果的父亲早年是一个乡下农民,后来白手兴家成为城中暴发户,并与富豪之女结婚,跻身哥本哈根的上流社会。后来其妻去世,祁克果之父另娶家中女佣为妻,并在老年得幼子索伦·祁克果。
祁克果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所有丹麦人一出生就自动成为路德会,本身所受正式教育不多,但勤于自学。他性格忧郁,且深信自己因早年不虔敬的行为而受到神的咒诅(而祁克果大部分兄长、姊姊活不过三十四岁──那接近耶稣被钉十架的年龄),对祁克果管教──特别是宗教教育──非常严厉。祁克果深受父亲影响。另一方面,祁克果自少生活富裕,但体弱多病,且与兄长们的相处不融洽。种种因素造成祁克果忧郁的性格。
1830年,祁克果开始学习心理学及哲学,并于翌年开始攻读神学学位。但于1834年,他的宗教信仰陷入低潮,生活变得糜烂,直至1838年才恢复过来。1840年,他完成学位考试、同年向维珍妮·奥逊求婚,并于1841年取得在其他学系等同博士的哲学硕士学位。
1841年,祁克果觉得自己不可能摆脱忧郁,更不可能有美满婚姻,最终决定跟维珍妮解除婚约。这对他日后创作生涯影响深远。
后来他成为活跃的作家,以不同笔名出版多部文学、哲学作品。他一生大力反对当时得令的黑格尔哲学,并致力于反思神学。
1855年祁克果于哥本哈根一家医院逝世,临终时不肯接受丹麦国家教会的圣餐,也不肯让教会参与其丧礼。
(二)祁克果的着手方法
祁克果怎样来表达他所澈悟的真理呢?或者说,怎样来传福音呢?他采取了苏格拉底“产婆术”,传苏格拉底的母亲是营接生的职业。受了这影响的苏格拉底,曾用接生法去诱导雅典青年,使其自悟真理,自己为人。产婆的任务并不在制造婴儿,只是接引婴儿出世。而最犀利的引导方法,苏格拉底用的是讽刺的问难。他对当代一帮所谓“智者”的态度,便是极好的讽刺。虽然雅典国人已皆公认苏格拉底是一最有知识的智者,他却自命毫无所知,而单知一事;这一事之知即是他自己之毫无所知。八岁时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经常参照苏格拉底的讽刺概念”。他认为苏格拉底的工作是在使各个人从邦国里解放出来。祁克果本人亦以解放“个人”为务。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本国雅典,对流行风尚的知识,抱了一种否定的态度;祁克果对其时俗,对当时的基督教界,对通常所称为作一基督徒的概念,亦抱了一个否定的态度。祁氏志在使人知道什么才真是基督教,怎样才真是成一基督徒,他从苏格拉底取得了秘诀。他援用了苏格拉底的“一无所知”,而不随波逐流地自称为已是一个基督徒。在宗教的乐园里,他只是一个学生而并不是教师。
祁克果固然很讨厌庸俗,群众,但亦嘲笑专家,学究,或自命不凡的教授们。他在哲学断片集后记里调侃着高级教界人士,说他们已把基督教构成好似一种体系,虽然不及黑格尔哲学体系那么好,他们又好像把基督当作一位大教授,而使徒们是组成了一个学会。祁克果虽曾热心研究过当时压倒丹麦学术界的黑格尔哲学,但他决不是黑格尔主义者。黑格尔曾以辩证法为其整个体系的骨干。绝对理性是由“正”和“反”两大矛盾移行综合而成。祁克果虽在其著作中充满了辩证历程的论调,但他只拿它作为“接生术”的一种工具。他的真理观毋宁和黑格尔的恰恰相反。黑格尔着眼于“大全”,把所有个殊溶入于抽象的全体之中;而祁克果则着眼于具体的“个人”,而且就是当前来往街头的每一个人。因为就宗教而言,进入天堂的门户,是为智者和无知者同等敞开着的。只要你意识着自己的存在,尤其是意识着自己是个病人,而且患着致死症而绝望的病人,你便有了希望。须知祁克果是个近代哲学的革命家,近代哲学的祖师应推笛卡儿。笛卡儿的着手方法是怀疑一切。祁克果像苏格拉底样,首先打醒你的一无所知,更迫紧你使意识到自己是在三心两意,傍徨,苦闷,与绝望之中。这样,祁氏反省着笛氏所接受的,而亦接受了笛氏所反省的。然而祁氏却把笛氏的基本命题“我思故我在”整个反倒过来:惟其“我在”,才有“我思”。由于这一点,祁克果成为现代实存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出发点是比近代哲学所运用的抽象理智思索遥为深刻而鞭辟入里的;他紧紧抓住整个的人心。近代理智主义至黑格尔而达最高峰。黑格尔建立了巨大无伦的形上学体系,可是把活的个人存在淹没了。祁克果对近代哲学的冲破,便在提出这个活生生的个人,即辗转于疾痛绝望中的每个生命。
丹麦思想界在十八九世纪时,固受国外来的影响力不小,但亦始终保持着它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这便是“个人”具有至高价值的人生观,每一个人自身的确定理想必是真实的,各人辨别是非和抉择善恶的行动,有其主观个人性作标准。
(三)祁克果的宗教思想
祁克果与其为一神学家,毋宁说他是一宗教思想家,或是一位十九世纪的先知。他无意写成系统神学,他并不热心于传统的教义,更厌恶近代所新解释的教义学。他觉得一般基督教徒蜂涌地去到神殿里群拜上帝,无异是对上帝的极大讽刺,人心的深内就是神殿。上帝是灵,祂要我们每一个人用灵性去和祂当面对质。祁克果少时虽禀家传而研读神学,但性嗜文艺,爱好写作。他以为人生旅程必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美感时期,第二是伦理时期,第三是宗教时期。而祁氏自己一生的这三时期却是互相关联交织的,不是蜕变分离的。换言之,在他最后宗教时期里,亦仍渗透着伦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以主观性为伦理宗教的真理,是得力于他独特的审美之情,为一不可争的事实。美就是美感,不待求证,亦毋需逻辑推理。上帝是所有人的行为和思省的终极前提,不可能用推理逻辑证明祂的存在。历代所作种种“上帝存在之证明”,全然徒劳无济。而且我们对于“存在”的解悟,是即由存在而来,不是向存在而往。我们并不证明一块石头存在,却是在说某存在物是块石头。上帝既已明明在此而尚欲证明其存在,这不是一大侮辱吗?我们是用崇拜来亲验上帝的存在,而不是用逻辑论据去推证其存在。人的良知设定了上帝,因为良知是带我们自己同上帝连系起来。在这点上祁克果接受了苏格拉底“知汝自己”的训条,因为认知自己即是认知上帝。然而认知上帝即在认知自己之中,所以上帝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上帝并不启示祂自己于客观世界而让我们去观察和理解,却是启示祂自己作为我们主体的根基。
(四)祁克果与存在主义 虽然祁克果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写成哲学理论,但后人仍视他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其所影响的时代并不在他所在的十九世纪,而是在二十世纪。他把存在主义哲学和对敬虔派与奋兴运动的神学批判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神学。他的批判主义与马克思、尼采的批判主义并列。
祁克果并不算是一位建构体系的神学家,在他的神学或宗教著作中只能找到很少的内容,仅有“矛盾”这个词不断重复出现,另外他的“信心的跳跃”学说只是表示矛盾的另一个说法,因为它无法合于逻辑地推演出来,是非理性的和令人惊异的。
祁克果的影响有三方面:一个是在宗教方面,一个是在辩证学方面,一个是对黑格尔引起灵感的影响。祁克果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正统的基督教是一致的;但是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却发展出世俗,甚至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祁克果批判黑格尔的临在论(神临在于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基督教,可说是开了新正统神学的先河。而这新正统神学则是对传统更正教正统神学与自由派神学彻底失望,同时强烈反对基要派对圣经的看法,所兴起的一个神学,他们单纯的希望重拾“神话语的神学”。神学思想
实存主义,或称存在主义,是祁克果所主张的神学里,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实存主义属于人文主义的一派,强调人本主义,所谓真正的“实在”是存在于人生。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都是为了我而设立的,万有都是本于人,也归于人。祁克果忧郁的个性与孤独的个人经验,是他发展出存在主义思想的原因之一。
他认为每个人对所处环境都有巨大的责任,虽然世界不断在演进却仍不能把人解放出来。而所谓“本真的存在”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人,会向善或向恶作决定。而在决定的时候,因为人是有限的,所以焦虑和失望的产生是可预期的。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分辨惧怕和焦虑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惧怕这个词有突然存在某物的含义,但祁克果用这个词是为要描写人的本体论状况,他的两本著作《惧怕的概念》和《致死的病》,就曾对焦虑和失望的两种状态进行描写。
《惧怕的概念》这本书是从理论的层面来谈到关于焦虑的基本著作。祁克果把焦虑分成两类来谈。第一种与他的堕落学说有相联系。他用有关亚当与夏娃吃禁果的事件作为堕落这个符号的说明,并在这事件中发现深刻的心理透视。
这一类的焦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无法实现”的焦虑,因为受到限制,而有不能实现自己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想要实现自己和害怕实现自己的双重焦虑。而这里所谈论的亚当不是指原来历史上的亚当,而是指存在我们每个人中的亚当。
在“本真的存在”里,人需要亲身地切实地决定和参与,不能只同意停留在头脑中的抽象真理。他认为单单谈信仰正统是不够的,必须有个人的决志。所作出的决定是为了实现一个人的自己,这是与堕落同时发生的问题。堕落之后有另一种焦虑,会产生内疚,内疚带来焦虑,焦虑的极限就是失望。这种失望在祁克果的《致死的疾病》中也有谈到。当人的精神与物质相冲突时,由于人的精神有限,人体验到在他自己之中的冲突,于是有那种想要摆脱自己的想法,可是却又有不能借由自杀来摆脱自己的想法。信心的跳跃
祁克果自认是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他极其厌恶黑格尔的思想,认为黑格尔把圣经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为文化性的基督教。这种文化基督教在他来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著作《讨伐基督教国度》中论到,这种每个人都是“基督徒”的社会,真正的基督教显然已经消失了。
祁克果的信心跳跃是谈到当人面临抉择的时候会引发焦虑,而这种决定是一种跳跃的动作,它无法用逻辑方法来推演。祁克果认为人的堕落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跳跃。然而另有一种跳跃,就是信仰的跳跃,同样不能从处境中推演出来。当人面临致死的疾病或是无法克服的焦虑,信仰却能帮助人克服。
在祁克果的理论中,信仰跳跃有三个阶段,但是这些阶段不是时间上的那种阶段,而是包含美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这三阶段彼此间相互联系,无法清楚分开,例如在最后的宗教阶段里,仍不免存在伦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认为伦理宗教是具有主观性的,是源于他独特的审美观,而美感却不能用逻辑来推理。而上帝是所有行为与思想的终极前提,因此更无法用推理与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
有关美学阶段是他很值得一提的事。美学阶段的特征是与人的生存扭在一起,他在这里所谈到的美学不是指美学这门课程本身或艺术,而是一种衡量的标准。标准是按照每个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美学,也就是圣经中描述犹太人对于好的事情或正确的事情,就称这事为善、为美的“美”,这就是属于美学的阶段。因此他曾批评罗马教宗曾醉心于异教风俗与道德败坏的希腊罗马艺术。
在伦理阶段,祁克果提出“魔性的”这一个概念,是“自我隔离”的意思,也就是没有走出自己。跟这种自我隔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爱,爱可以引导人走出自我隔离的处境,也就克服了“魔性的”。这种爱的特征可以引导到爱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伦理阶段中,爱克服了孤立进而产生责任心,而透过责任心就可以达到伦理的阶段。宗教阶段超越了美学的和伦理的阶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别为“苏格拉底”和“耶稣”,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义者。
宗教A或苏格拉底的宗教认为真理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也就是说基本真理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苏格拉底想要用辩证法和存在主义把真理从人中召唤出来,他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反讽,这意味透过彻底的追问来探寻真理。另一种方式是产婆术。教师不是单单地直接教导真理,要帮助人们发现存在他们之中的真理,而使本来存在人之中的知识诞生出来。
有论者提出,苏格拉底可被视为人道主义的创立者,这可以被视为准宗教之一,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转变别人之存在的总体状态,因为这种转变只能在宗教B中才能做到。宗教B认为真理无法在人之中找到,因此,上帝必须从人的外面进入,并对人进行教导,于是上帝以基督的形式进入到人之中。这是另一次的跳跃,上帝借着基督道成肉身产生跨越时间的跳跃。
因为神与人之间有“素质上的无限差异”,而人类不仅有限,更是有罪的;所以追根究柢,人必须借着决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跃”,以内心的热情拥抱真理。没有信心的跳跃就会变成只有理性的宗教,但是这绝对不是正宗的基督教。道成肉身的绝对吊诡性与非理性--主观真理
祁克果主张“主观的真理”,为新正统神学奠定了哲学根基,重新寻找神话语的神学,将信心置于崇高的地位,只把理性当作是理解神话语的工具而已。就是因为神话语中的基本真理具有吊诡性,使得逻辑学的非矛盾律(A≠-A)在基督教神学也不管用,因为神的意念(思想)高过人的意念(思想),神的道路(方法)超过人的道路(方法)。
祁克果在这一点上开启了新正统神学的先声,所以辩证神学家以他为盟友。祁克果对于真理的定义,特别是关乎神与人类存在的真理,是指“一个客观不明物,人透过内心最深的热情去攫取,并且将它紧抱不放。”但是,“当主观、内在是真理,客观定义的真理就成为吊诡。”道成肉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吊诡”,所以只能凭著信心披露与理解。
黑格尔企图将吊诡当做逻辑观念,置于普遍、和谐、理性的真理系统,有违吊诡的真义,并且把它变成抽象哲学观念的象征代表。对祁克果来说,耶稣确实就是神,也确实是人,但集中于一身的真理,是逻辑上的矛盾,因此他驳斥黑格尔,认为这是启示的全新真理,要我们决定是要接受或弃绝耶稣基督为主。一个人要与上帝建立关系,必须是个人的决定,而不是抽象的推理。
(四)总结
祁克果说“信仰来的太容易,人们根本不在乎,而只把它当作点缀。”祁克果的意义在于他将生存的人从黑格尔的全知的主体解脱出来。人,不是世界的旁观者。
我们可以说:祁克果的人生哲学,正是两希(希腊系和希伯来系)思想的最好结晶。
第二篇:丁果-从文化流行符号到有命题人生
从文化流行符号到有命题人生
作者: 宁子
人物简介:丁果,男,一九五八年生于上海。一九八二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一九八四年到日本东洋文库做研究员,一九八五年获东京立教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一九八七年进入博士课程,****年进入博士论文写作。一九九二年放弃博士论文答辩而进入加拿大维真学院读神学,一九九四年毕业。目前在《明报》加拿大版任编辑。
一、漂泊人生
一九九四年八月五日《世界周刊》上有篇香港记者宋丹丹对丁果的报导,标题是《流浪的自由撰搞人——丁果》。这个标题挺吸引我,此前,我零星读过丁果的几篇文章,感觉他的领域很广阔,可是,我不太了解丁果其人,于是,我认真读这篇报导:
「记得去年十一月陈卓愉被加拿大总理克里靖委任为联邦亚太事务部部长不久,我曾打电话到他家,郑重其事地向他推荐丁果。
我认为至少在咱们卑诗(British Columbia)省,像丁果这样对亚太、尤其是对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济、高层政治状况,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发展进行过长期追踪研究的人并不多。
而在此基础上,他还能不断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包括某国对某事应采取的对策。后来,陈卓愉大概没有约见丁果,而丁果也跑到卑诗大学的维真学院做基督教研究生去了,让许多朋友大吃一惊。
丁果没能人尽其用,只好继续纸上谈兵。
其实,这十年他一直没断写作,无论他身在世界什么地方,思考和写作成了他生命一部分。他在名片上自冠的头街就是:流浪的自由撰搞人。
他的主要阵地在中国(指「大陆」,引者注)、香港、台湾、日本和美国的学术杂志及报刊上……算下来,他发表的论文和评论文章已有数百篇了。
最近,他又在研究全球华人的政治融合和文化整合问题——从华人共有的精神危机出发,探讨通过文化整合培植华人的全球意识,使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华人,确立起一种新的超越历史、地域、政治、风尚和习惯差异的中华民族之定位。」
读到这里,我朦胧感觉到丁果有点自命不凡,而且把自己弄得好沉重。果然,报导的后面有段丁果的自我表白:「我在这俗世中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我这漂泊的人生,从东方到西方,也许将来再回到东方,我一直在寻求跟所有的人对话,跟世界对话,而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后面都有一种人类共通的东西。找到这种东西就找到了人类的希望,以及人生的价值。」丁果是学历史的,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历史的沉淀,所以,即使能够潇洒地流浪,也比别的流浪者多了些牵挂,好像为了印证我这个感觉,那篇报导的下面附了张丁果的照片:他坐在古老长城的残垣上,背后是莽莽群山……「背驮着长城的流浪者!」我想,这大概就是丁果吧!后来,我们通了电话,直到一九九六年三月他来洛杉矶参加《海外校园》主办的「上帝与中国」研讨会,我们才见面。研讨会前几小时,远志明带别的与会者看海去了,我把丁果留了下来。我想把他写进这组神学生的故事。
丁果没有故事,他一开口就是层出不穷的思想,这倒把我搞「沉重」了,我没法把「思想」转化为「情节」。
「丁果,讲点故事吧!」我停下笔。
「嗯……」他略一沉吟,话题一转,「就说说我的自我定位吧!我在哪里?」他的眼睛在镜片后一闪,然后,盯住一个方向:
一九六六年,造反派抄我家,给我冲击很大,我才八岁,却一下子发现人分两类:一类人操纵别人,另一类人被别人操纵,自己无能为力。我本来是个自我主张很强的人,那一天,我发现「我」没有了,我成了别人手上的一件东西。
上了中学,我极力表现自己,我学习好,满足了老师的心情,老师千方百计让我第一批加入红卫兵,一九七五年转为共青团员,我后来当上了团支部书记。毕业时,面临上山下乡,我想当兵,老师说:你应该在政治上表现更积极些。潜台词是:越不想下乡越要表示坚决要求下
乡——这是政治表现。我一下子看到政治的虚伪,纯粹是交易。后来,我去了上海远郊农场。我想读大学,农场要我扎根,大学招生时,领导不让我去,我旷工,躲回上海复习十天,考上了上海师范学院。
上了大学,「自我」意识抬头,相信「自我」追求可以改变命运。但毕业分配时,「自我」又很无力,好像又变回了抓在别人手上的一件东西——往哪儿搁根本由不得这件东西。我考研究生,分数考得不错,但没被录取。学校知道了我的考分,让我留校,我教亚洲史,是文科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个,我很得意,分配时的无力感没有了,「自我」再次得到肯定,而且,趋向「无限」,我开始忧国忧民。
我边教书边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为什么没有成功,我把日本作为参照物。
中国的现代化搞不成功,有文化、制度,人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史就是挑战与应战的模式:西人进来了,船坚炮利,迫使我们富国强兵,开始一个现代化过程。可是,我们没有把人放进去,也没有把制度带进来。日本人把西方的制度拿进来了,它引进了民主制度,也引进了管理制度,它讲权威,也讲个人的言论和思想自由,它重视人在现代化中的作用,重视中长期的战略策略研究,日本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往往不惜重金,长期养着一批思想战略家。
我对日本的制度很欣赏。一九八四年,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日本东洋文库作研究。到了日本,我才发现,日本的制度是好的,但是,人却没有地位。
我认识一位医学教授,他是日本的「精英」。有一天,我们一起聊天,他得意地说:「我每天下班后还有各种应酬,回家总要到夜里一两点钟,我太太在我回家之前,从来不敢洗澡睡觉。」日本女人绝对不能在丈夫回家前洗澡,日本的浴盆是桶式的,洗澡时把水舀出来往身上浇,丈夫没回来,妻子和孩子一般都不能先洗。这位医学教授回家太晚,孩子等困了,有时候他太太就给孩子先洗,安排孩子睡了之后,她一个人等丈夫回家,还不能有任何怨言。
在学校里,我亲眼看见高年级学生打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一边挨打一边「嗨,嗨」地点头。
我带太太去餐馆,服务员上菜是跪着上来的。
我真吃惊:日本一方面有高度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却极端落后。我间日本同事:「你们这样做是为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很惊讶我问这样的问题,所有人给我的回答都一样:「我们从来没想过你问的问题。」日本现代化了,但是「人」没有了。我看到日本在走一条「物化」的路,制度的合理并没有给人合理的定位。
中国在以日本或西方为参照,追求现代化,实际也是一条「物化」的路。在这条路上,人失落了「自我」。
可是,我自己也是在走一条「物化」的路,连我的「忧患意识」都涂上了「物化」色彩,我从国家民族的功利出发,强调制度的效率,数字的管理,技术的先进,从这些层次上追求现代化,忽视了人。人没有了,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我处在一个挣不脱的矛盾当中,一方面渴慕现代化,一方面又不甘心被「物化」,我无奈地挣扎,没有力量超脱。我不知道,人的定位在哪里?
二、海滩上的沙器
日本电影《人证》中有首著名主题歌:草帽之歌。
歌词大意是:「妈妈,我把您给我的草帽丢了,我不知道丢在了哪里,我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日本另一部电影《沙器》出现了这样的镜头:沙滩上,一个孩子认真地堆沙,也许,他想推一个想象中的城堡,沙从指缝间汩汩漏下,他堆得很专注,不知道堆了多久,他终于堆起一个沙器。孩子拍拍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忽然,一阵海浪涌了过来,剎那间,沙器被冲倒了,悄无声息地流回大海,孩子呆呆地望着沙滩——那儿已经一无所有……
「妈妈,我把您给我的草帽丢了,我不知道丢在了哪里,我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
了……」生命的沙钟沙沙落下,时光从指缝里漏走了……突然,有一天,丁果发现自己就是那个堆「沙器」的孩子。
在日本,他发表过很多文章,他从宏观的角度评论政治、国家关系以及民主国家专政,他抨击社会时弊,尤其针对日本传统和社会问题,弄得日本官方一直在查找谁叫「丁果」。他生命的意义完全在于写作之中,「文章」是他的「沙器」,这个「沙器」却被人生的海浪冲倒了:他的文章并没有为社会问题找到一个合理的处方——在中国,他看到人在不合理制度下的无力,人成了「非人」,于是,他追求制度的改变。在日本,他却看到人在合理的制度下依然无力,人依然是「非人」。
人在哪儿丢失了「自己」呢?人又到哪儿去找回「自己」呢?丁果没有答案。
****年丁果在日本修完博士课程,带着论文提纲到加拿大探亲,他的妻子一九八八年从日本转到加拿大温哥华读书,丁果打算在温哥华完成博士论文。
一到加拿大,丁果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失去了自己。
在中国,他是大学教师,他要为中华民族找出路;在日本,他是研究员,虽然有文化冲突,但凭着他的日文功底,他可以打入上流社会,打工都是高级「工」——给日本的精英做翻译,并且他还要为日本社会指出问题ABC。
到了加拿大,他一切的优越条件都没用了,他不懂英文,连去银行都得妻子陪着。
一天,他鼓起勇气自己去银行,那家银行牌子上写明有国语服务,丁果走近柜台要求使用国语,一位小姐出来接待他,一开口竟是广东话,丁果气得夺门而出!他发现自己一无用处,自己不过像个文化流行符号,在社会潮流中随波逐流,这个符号一旦离开潮流,根本就读不出意义!丁果再次彻底失去了「自我」。
「我是谁?我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丁果第一次想到问自己,可是,他没有答案。
「我自己问题的ABC还没解决,就想去解决民族的ABC?」他自嘲道。他的生命问题进入了沉淀期。
妻子带他去查经班,她在加拿大学医,她信了耶稣。
丁果在加拿大因为语言不通,正憋着一肚子气无处发泄,这下,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挑战的阵地。
有人祷告了,他坐在旁边观察,然后,也闭上眼睛。
祷告完了。
丁果环视着大家:「刚刚我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你们是否看见,我很怀疑。」基督徒们面面相觑,然后,宽容地一笑。
丁果却不肯「暂停」。牧师讲道,他仔细听,牧师讲完,他举手提问。他问得刁钻古怪,牧师和基督徒常常不知如何回答。他们平静而诚恳地承认:「你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回去再想想……」
丁果很得意:「这些人怎能传道?还不如让我去传呢!」回家后,那种得意感就不见了。「怎么这些人一点不觉得被我冒犯?他们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急不恼也不动摇,他们的信仰怎么这么牢靠?」他忽然觉得自己输了,至少,在气势上自己输了。
这种感觉很糟糕,可是,到了周末,他还是照常去,照常找人辩论,照常做「白天的胜利者,晚上的失败者」。(到晚上,他总是觉得自己输了。)一天,一位年轻的加拿大宣教士带了一卷中文版录像带《耶稣传》给丁果看,她不懂中文,却陪着丁果看,边看边流泪。丁果很感动:为什么一位不懂中文的外国人陪我看几小时的中文录相,还看得流泪,她图什么呢?丁果看完了,觉得耶稣这个人不错,讲话也有道理。可是,他最不喜欢耶稣那句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
丁果最不喜欢别人「实实在在告诉」他,他习于「实实在在告诉」别人,他正是为了实实在在告诉别人才出来流浪的。可是,他走到了人生的旷野,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去。
他在孤独中思考,在傍徨中寻找出路。却发现自己找来找去都围着「自我」转圈儿:从没有「自我」到找到「自我」再到失落「自我」。从东方到西方,少年到成年,他转了一圈儿又回到了「原点」:还是没有找到生命的位置。
丁果感觉走到了尽头,除非有一个突破,否则,徒然循环毫无意义。
三、回到合理的关系之中
上帝把丁果带到加拿大,让他进入生命的「旷野」,是为了让他有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丁果要寻找生命的位置,他在制度中找不到,在「自我」追求中找不到,可是在教会里,在那些辩不过他的基督徒中,他却发现他们对这些问题有肯定的答案。于是,他打开圣经,他想知道一千多年前,那个没读过书的拿撒勒人耶稣实实在在告诉了人们什么?
当他放下理性的骄傲,带着一颗寻找的心来到耶稣面前的时候,他就真的找到了答案!生命的位置不在生命的关系以外,生命的意义也不在生命的关系以外,从外面寻找满足里面的东西,从外面寻求解决里面问题的答案是荒唐的。
神的光照进到他的心,他的里面亮了,他突然发现自己实实在在是个罪人,而且,不能自救——知识、制度、现代化都不能救罪人,这不是理性的豁然开朗,是良知的幡然醒悟。理性令他骄傲且诡诘,理性教他在高尚的忧患意识中逃避自我诘问,以国家民族问题的ABC替代对个人问题ABC的审视,以救国代替救人,以审判历史与社会代替审判自己,并且从中获得虚伪的崇高感。而良知却让他谦卑诚实,良知教他正视自己的内心,于是,以前轻轻滑过去的罪,此刻全部清晰地呈现了出来:骄傲、狂妄、嫉妒……甚至潜在的、未曾有机会表现的罪都不能轻轻躲过。他忽然想到,八岁那年,造反派来抄家的时候,自己虽然没有公开与父母「划清界线」,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父母的埋怨,只是那时还太小,没有足够的诱因或没有足够的力量表现出来罢了。
对罪的认识是丁果人生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使他脱离了原先追求的「自我」框架,而进入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找到了生命的位置:他是受造者,他与创造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当这个联系中断时,生命就失去了方向,而回到这个联系之中,就自然回到了合理的位置之中。丁果是个以理性思考见长的人,但是,在信仰的追寻中,最初的阻挡是理性,最终的答案却超越理性,若紧紧抓住理性不放,他永远不可能找到答案。
丁果在理性上说不清楚怎么从信仰的「挑剔者」变为「顺服者」?他也说不清究竟怎么就信了耶稣?他只是不可言喻地经历了一种生命关系的调整和回归,当他回归到耶稣面前的时候,他的心灵告诉他:这就是答案。
一九九二年丁果接受了耶稣为自己生命的救主,一九九三年十月,丁果在加拿大受洗。信主后丁果立刻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回日本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还是放弃答辩进入加拿大维真学院读神学?神为他预备了就读神学的一切条件,但最后要他自己作个选择。
丁果和妻子迫切祷告,求问神的旨意。丁果真正看到了自己的无力:连在东京和温哥华之间作选择都拿不定主意。祷告之后,他俩觉得留下来更有利于事奉神,于是丁果就把快到手的博士学位放弃了(他的论文已有一部分在日本、台湾、大陆、美国发表了),一九九三年九月,丁果进入维真学院就读基督教研究硕士课程。
一九九五年四月,丁果修完硕士课程,他盼望做个全职传道人,但是神没给他开这扇门,于是,他放下自己的计划,接受《明报》的聘请,先做资深记者,后来做了副刊编辑。丁果是一个带职事奉的基督徒,他清楚事奉神不在乎位置在哪里。他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为自己在世界上找个立足点,而在于寻求和靠近超越这个世界的终极关怀。
这个终极关怀是丁果个人生命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需要,所以,丁果将来有一天可能会回到东方,回到当初流浪的起点,那里有号称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灿烂文化,但这文化却孕育出一个在信仰上流浪了数千年的民族。
丁果认为改变中国文化比改变制度更重要,因为文化比制度更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人心,中国文化没有宽容和忏悔精神,所以,中国人对人不宽容,对神不忏悔。丁果盼望将来有一天,中国文化能死而后生,真正以一种崭新的精神呈现于东方,这个崭新的精神必须以基督的思想为灵魂。
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但是,上帝已经差派一批人出发,丁果只是其中之一。
第三篇:看电影悟人生1-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解读之1: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赖南生
在1995年的奥斯卡评选时,《肖声克的救赎》输给了同样不俗的《阿甘正传》,所以一直都没注意到这部电影。直到好几年以后,我才在某个无聊的晚上看了这个片子。看完之后的感觉就两个字:振憾。以下是一些我个人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关于抱怨:
从一个的银行的副总裁含冤沦为一个被判了两次无期徒刑的阶下囚,其中艰苦可想而知。安迪是那个真凶的替罪羊,谁是他的替罪羊呢?要论抱怨的话,我相信安迪比我们所有人都有资格。但他没有像祥林嫂那样四处去讲他的不幸,他懂得这样毫无现实意义,安迪把他承受了,消化了。导演故意安排了一个反面例子---小胖子,也许他真的是另外一个冤大头,但他远没有安迪冷静。很明显,安迪和小胖子不同的反应的结果也不相同。每个地方都有潜规则,小胖子就是监狱里的潜规则的无谓牺牲品。在监狱里头,潜规则远比明文重要得多,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身边有些朋友吃点小苦头就开始不高兴了,然后就开始抱怨,然后再吃苦头就再抱怨,如此循环。搞到身边的朋友一听他开始讲话,就开始找地方躲。相比之下,面对更大的委屈,安迪却不屈服、不害怕、不自杀、不举报、也没有拿着自己越狱用的小锤干掉那几个人渣然后自己“光荣”掉。他知道,那小锤是用来寻找自由的,而不是用来杀人的。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大学生会在困难面前选择自杀,而且我相信他们遇到的困难远没有安迪大,受到的委屈也远比安迪的小。人往往对困难的恐惧要远远大于对死亡的惧怕,可悲啊。
关于公平
有人说:“安迪没杀人却含冤坐了19年牢,汤姆出于正义想帮安迪,却被典狱长杀了,这很明显就是不公平嘛。”也有人说:“典狱长最终下场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了,安迪也逃出来了,不正说明这世界是公平的吗?”那么,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公平啊?有人说有,也有人说没有。而且谁都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可以说是正确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咱们先暂时离开电影,来看看现实生活中“公平”的一些特性:
1.从宏观来看,利用统计学得到的结论:是有公平的。先知们的一大堆的智慧就是来源于此。“天道酬勤”、“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从这个角度看,的确是挺公平的。统计学的结论往往都是依据“大数定理“及”正态分布”获得的,对于宏观来说,绝大多数正确的事情就会认为是正确的,所以绝大数时候公平就会认为是公平的了。
2.但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看看现实生活,有人刚毕业就拿5000,但有的人水平更高,工作经验更丰富,却只拿2000,这公平吗?确实不太公平。而令不少人觉得不公平的原因往往是微观的个别事情被放大,而宏观的事情大家都认为是正常的反而没有注意。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迷上“六合彩”,甚至赌博。
更多的时候咱们应该要看全局,要看整体,多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大家都很关心钱,那么就先来看看收入的问题吧。当把全国的毕业生放在一起看时,就会发现,大体上还是学历高的平均收入会比学历低的高一些。如果再把全国的就业人员放在一起统计时,就会发现通常是经验丰富的,能力强的平均收入会高一些。很多的时候,做成心理不平衡甚至矛盾的原因只是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引起的。1
还有一个很经常碰到的问题,如何看待努力与成功的关系呢?“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综合了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考虑,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但成功并不是努力的必然结果,一些聪明的朋友马上就得到了一个结论:成功并不是和努力成正比,应该是成功的概率和努力成正比。“只要”和“只有”只差一个字,差别却是天渊之别。
关于心态
每一个被判了重刑的囚犯都渴望越狱,无辜的安迪当然也不例外,挖这面墙他一共用了19年的时间,在这19年时间里他每天只能挖两裤兜的土,他必需忍受这么小的工程量,他不能像愚公那样抡开袖子大干,任何冒进行为只会带来整个行动的失败,抵制住贪心的诱惑,行动让理智来主宰。19年来他随时都可能有人发现他越狱的秘密,多少年的努力和盼望随时可能毫无价值,他不能告诉任何人,甚至他最好的朋友也不能知道,把秘密一直藏在自己的心里,忍受着这个秘密带来的兴奋,希望,痛苦和忧虑。所有的快乐,孤独,盼望,恐惧,失落都只能属于他一个人。19年啊,思维严密的安迪一定估算过这个工程量,为了19年后的自由这一切努力难道都值得么?他肯定自己能活到那一天么?19年后的自由还值得期盼么?即使他的计算是精确,工程进展顺利,排除了监狱内一些人对他的不利影响,19年来还有一个沉重的阴影存在着,那就是他的秘密随时都可能暴露,一切努力瞬间化为乌有,到那时候他还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么?我很想知道这么多年他是怎样的一条心灵之路,对着无声的大墙他每天都在想着什么?他担心么?人的精神是不能承受长时间热切的盼望和忐忑不安,他是怎样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保持不好人的精神是会崩溃的。
关于胸怀
在电影的尾声,安迪曾自我反省:究竟是谁杀了他的妻子?。也许这就是上帝的安排,对他曾经做的一些错事的惩罚?但安迪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当人遭受不公正的遭遇时,走出埋怨和宿命的怪圈已经是很艰难的事情了。要脱离仇恨需要智慧和胸怀,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怀着爱要比心怀仇恨要难得多,但也有意义得多。只有这样的胸怀才会有这般自我反省,也只有这种胸怀才有可能改变监狱,也只有这种胸怀才改变了安迪的命运,逃离了枷锁。
关于自由
翻译字幕的人很有水平,把安迪从禁闭室里出来时对瑞德说的那句话翻译成了“要么汲汲而生,要么汲汲而死。” 真是很到位。
自由是分很多层次的,有些鸟儿再坚固的笼子也关不住,但也有些鸟离开了笼子却活不下去。电影中安迪与老布鲁克斯的不同命运,恰恰说明了精神的自由远比身体的自由要重要得多。
有人说,安迪白天的工作是否仅仅只是一种伪装,而深夜在大墙上挖洞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他根本没有必要去扩大图书馆,帮助他人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他甚至因为“表现”太出众而引来了一次针对他的临时搜查,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风险。他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因为他把这19年的时间也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认真安排处理好每一天,无论在监狱里还是在那个“没有记忆的海滩”。
世界冷冷的对待我,我又何必对别人怀着热情呢?在刚进监狱的时候,凭着自己出色的财务能力帮他摆脱了那几个变态的“姐妹帮”的骚扰,在狱友中赢得了尊重,得到了监狱内部警察对他的保护,在监狱里有一份清闲的工作,他可以白天在图书馆里看看书,睡睡觉,晚上安心的去挖洞,何必还要多事呢?安迪是一只“羽毛过于华丽的鸟”,即使在监狱里,他依然会去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让每一天都有生命的光彩。他甚至偷偷的打开留声机,让全监狱的人和他一起感受音乐,自由和生活。宁可为此付出关禁闭的代价。灵魂深处的自由是监狱夺不走的,精神的高贵是肮脏的环境无法贬低的,正直的信念是屈辱和仇恨无法扭曲的。
有人被监狱改造了,有的人却改造了监狱。
安迪在夜间偷偷的挖洞白天认真的做事,而瑞德怀着无所谓的绝望态度等待被假释。瑞德认为“希望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希望会使人疯狂”,而安迪认为“希望是好东西,甚至是最好的事情,希望永远不灭”。在现实生活中又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白天认真做事,晚上偷偷地充电,也有人白天怀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工作,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下一步是什么。
有人认为安迪能逃出去是因为他的房间的物理位置靠在边上,这的确是对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像安迪这样的人,如果挖洞真的需要600年的话安迪肯定是不会学愚公的,他一定会尝试另外的办法越狱。他之所以能逃出去,是因为“希望永远不死。”,是他自己一定要出去。至于如何逃出来只是一个时间和方法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下了决心一定要成功,那么如何才能成功也只是一个时间和方法的问题了。
“哀莫大于心死”,瑞德的心已经被监狱的大墙牢牢的禁锢住了,老布鲁克斯被放出去不久就选择了自杀,他已经被监狱的高墙彻底改造了,这里是监狱,而外面那个已经无法再融入进去的世界还不如这里容易应付,在监狱里瑞德和老布鲁克斯都拥有自己的位置,而在外面世界呢?对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只剩下了绝望,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越狱。一次次的申请假释失败或许也在安慰着自己,一个囚犯怎能不盼望着出去呢?“我尽力了,我被他们拒绝了”。假释申请多少都带着一些欺骗和自我欺骗。瑞德何尝不知道监狱总有一天会对他假释的,而安迪未必能越狱成功,就离开监狱的胜算而言瑞德要比安迪高很多。为了这不可预测的自由日子瑞德没有做任何准备,他对自由已经不再抱有年轻时的渴望,瑞德清醒的知道自身的处境。在他年轻时候监狱的高墙是限制他的罗网,而当他老了的时候这堵高墙却保护着他,让他免受外面世界的刺激和伤害。如果没有遇到安迪,老布鲁克斯的下场就可能也是他未来的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如此,囚禁一个人不一定要用监狱的高墙,那些无形的高墙有时候更可怕,不少人不都已沦为了权力、金钱、异性、甚至是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的奴隶了么?当你完全自由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不是还盼望着有一种希望好让自己有充实的事情把时间填满呢?拥有自由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有能力拥有和驾驭自身的自由。人如果不能掌握自己,那和奴隶没有太大的区别。
关于人脉
成功=70%人脉+30%知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公式,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会有不同的比例。但无可否认的是“人脉”的重要性。
在电影里,安迪为为什么要主动和瑞德交往?老外有一句If you fail to pan, you will plan to fail.计划很重要,事实安迪能逃出来,这本身就需要一个很严密、很周详的计划。要完成计划就得靠资源,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有了人脉,其他资源就来了,手锤,画报,绳子,等等。
认识了朋友之后,安迪又是如何对待他的朋友的呢?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啤酒,还有藏在石头底下等着瑞德拿去做路费的钱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有人说:“朋友是要来利用的。”不敢说这是错的,但起码要人家愿意被你利用才行。
牛顿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发明了力学三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你不理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不会来理你。所以交朋友要主动出击,安迪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牛顿第二定律,你和朋友的关系发展得快不快和你的投入成正比,相信正在热恋中的情侣对这一点最有感受;
牛顿第三定律,你是如何对待你的朋友的,你的朋友也将会如何对待你,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是一样的。
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左右逢源,也有的人却左右碰壁了。
关于其他
„„
这部电影我看了好多次,觉得可以分享的东西真的很多。写到这里,相信这已是很长的一篇观后感了。再写下去的话,就担心大家没有耐心看了。
第四篇:用拐杖书写最美的人生——学习孙克会心得体会
用拐杖书写最美的人生
——学习孙克会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涧西区英语学校 裴瑜
初秋的洛城,凉风习习,寒意渐生。然而,在洛城的教师心灵中,却被一种激情荡漾着、温暖着——向孙克会老师学习的活动正渐入高潮,每一个洛阳的教师都为孙老师坚守岗位的事迹所感动,每一个洛阳的老师都被孙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鼓舞。
孙克会,一个普通的名字。孙克会,一段灿烂的事迹。孙克会,一种执着的精神。孙克会,一曲奉献的赞歌。
孙克会,用自己残缺的肢体书写着作为教育者最高尚的品格;孙克会,用自己坚守的信念挥洒着作为教育者最美的人生!
他,在汝阳县大山深处的王坪乡孤石小学,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凭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和对孩子们的满腔热情,坚守深山三十六载,为560多名学生铺平了成长之路,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36年寒来暑往,36年山高路远,36年甘苦备尝,回首来时路,他的从教经历不可谓不艰辛:
——在他13岁上山砍柴时,不慎摔断左踝骨,因耽误救治时间,左腿被截肢。在姐姐的关心照顾下,孙克会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976年8月,孙克会到孤石初中任教,一干就是30多年。29岁时,终于和本村一位善良、勤劳的姑娘结了婚。
——婚后,疾病的压力接踵向这个本来就困难的家庭袭来,妻子患病到县城住院治疗,他欠下了不少债务。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孙克会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决心。他一边教学,一边坚持自学,家里没钱,就借钱买书。1985年他获得了中等师范函授文凭,1997年通过选招,转为公办教师。
——当上公办教师的他并没有因为为“铁饭碗”而懈怠。下大雨,河沟涨水,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他拄着拐杖,绕道两公里多,翻山而行,一路上不知跌倒了多少次。
然而,风雨愈疾志愈坚。他非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凭着一颗炽热的心、一根自制的拐杖、一辆简易的三轮车,交出了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非凡业绩——所教的班曾多次获乡统考第一名,他所教的课也曾被评为县优质课,他也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称号。36年来,让560多名学生从偏远的孤石学校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其中,还有10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有人说孙克会傻,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得了,教师虽然清贫,却也可以选择清贫却清闲的生活;有人说孙克会笨,靠着政府对残疾人的补贴,随便做点什么小生意,收入准比教师工资多,这样生活会更加惬意。然而,他却用拐杖书写了我心目中教育者最美的人生!——说他美,是美在他忠于职守、安于奉献的崇高境界,能够36年如一日地驻守深山,不为外界纷扰所动,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倾注在山村教育中,献出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却最终让560多名孩子改变人生轨迹,走出大山,走上社会;
——说他美,是美在他身残志坚、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少年残疾、年近而立才结婚,这些人生的灾难在他身上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反而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的道路有多么坎坷,恐怕众所周知,尤其是作为残疾人,孙克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报函数,考教师资格证„„孙克会一次次地拄着拐杖、一次次地转车,从王坪乡到汝阳县,从汝阳县到洛阳市,每次出行对他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前两次考试并没有通过,孙克会感到很沮丧,原本有放弃继续考试念头,却最终被“不轻言放弃”的性格驱使着,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孙克会最后一次参加考试并通过;
——说他美,是美在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那一片赤诚之心。36年来,无论学校条件多艰苦,生活的困难有多大,始终没有动摇孙克会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决心。为了积累知识,教好学生,他一边教学,一边坚持自学,家里没钱,就借钱买书。从教路上,他每天拄着拐杖,翻山爬坡五、六里,准时到校上课,在雨雪天里不知跌倒过多少次。曾经破旧的学生伙房里,孙克会给孩子们下面条吃;用砖头拼出的乒乓球台,孙克会“观战”指导。他是一名数学教师,左手三角板、右手捏一支粉笔,画完一下挪动一步都会摇摇欲坠,他会慌张的快速拿起拐杖撑着。讲台上板书,讲台下检查作业,累了就用胳膊肘压会儿桌子继续挺直身子,额头上总会渗出细密的汗珠。三十六个寒暑,一万三千个日子,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只为了那教育者本能的付出和坚守——要给孩子们最好的教学质量。
孙克会,就是这样用单腿支起怒放的生命,用拐杖书写了最美好的人生——最普通的人坚守着最质朴的善良,兢兢业业,坚持不懈。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灵魂——一切为爱,用质朴的奉献、无悔的坚守,在河洛大地上谱写崭新的人生华章!
第五篇:【银得人生】4.25晚评:关注伯南克讲话,黄金白银静候指示
【银得人生】4.25晚评:关注伯南克讲话,黄金白银静候指示
[基本面]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在北京时间周四02:15召开季度记者发布会,届时将接受媒体有关货币政策、经济状况等提问。
今日亚市早盘,美元兑主要货币维持窄幅波动格局,投资者在美联储(FED)利率会议前保持谨慎态度。若伯南克(BenBernanke)未暗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QE3),或者有迹象显示更多美联储官员支持更早升息,则美元有望获得提振,但假如伯南克发表鸽派言论,引发市场对于QE3的猜测,则美元可能会遭受打击。
现货白银
技术面
天通银开盘6252一线,最低到6224反弹,波动三十来个点,确实够纠结,可谓多也不是空也不是。4小时图MACD收量,有形成金叉的趋势。2小时金叉走平,布林带收口,进入盘整阶段。银得人生建议关注区间6200-6350.银得人生提示晚间部分具体参考建议:
1、白银价格6280-6300做空,止损6350,盈利6220-6200;
2、白银价格触及6200-6220一线做多,止损6150,盈利看6280-6300;
3、白银价格破6350上行,回撤6320跟进多单,止损6280,盈利6380-6420;
4、白银价格破6150下行,反弹6180-6200跟进空单,止损6250,盈利看6120-6100;本公司提供天通银开户及技术喊单指导。加1034939778腾讯账号咨询!
现货黄金
技术面
自今早1640开盘到目前,由于投资者保持谨慎态度,行情一直无较大波动,可谓是相当当淡定。四小时图布林中轨一线支撑,MA5、MA10金叉运行并MA10和MA30有形成金叉的趋势。MACD虽未放量,但一直金叉运行。K线图来看,已经形成一个碗底形态。一小时图布林带走平,MA5、MA10、MA30均线均走平,MACD开始收量。在伯南克(BenBernanke)讲话之前,预计将不会有较大行情。银得人生认为主要关注区间1638-1648一线。银得人生预祝您晚间交易愉快!
银得人生提示晚间部分具体操作建议:
1、黄金触及1648-1650一线做空,止损1652,盈利看1642-1638;
2、首次触及1632-1635做多,止损1626.8,盈利看1640-1645;
3、金价破1628下行,回撤1630-1632进单,止损1635上,盈利看1622-1620;
4、金价破1652上行,回撤1648-1650进多单,止损1644下,盈利看1655-1658;本公司提供现货黄金收费喊单服务,有需要的投资者可与本人联系,联系方式见上面天通银操作建议处!
晚间关注
19:00 美国4月20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
20:30 美国3月份耐用品订单前值2.2%;市场影响★★
22:30 美国4月21日当周EIA原油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