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

时间:2019-05-14 20:1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

第一篇: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

《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环境容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

2.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3.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较一次污染物还强。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烟雾及光化学烟雾。

6.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

7.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8.水环境容量 :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9.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也可简单定义为,生物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及其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10.荒漠化: 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若垃圾中无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填埋)法;若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堆肥)法;若垃圾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焚烧)法。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

三、问答题:

1、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答题要点:

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污染物质在空间扩散、稀释,其浓度下降,最后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原来的状况。

(2)自动调节作用

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2、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答题要点:(1)热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热解和湿式氧化技术;

(2)生物处理:包括堆肥化处理、厌氧消化法-沼气化处理技术

3、环境噪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控制?

答题要点:噪声特点:

  环境噪声是一种感觉公害。

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即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污染还具有暂时性。

控制:

控制声源

     是减弱或消除噪声的基本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

(1)改进机械设计

(2)改进生产工艺

(3)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4)加强行政管理

控制传播途径

(1)闹静分开,增大距离:利用噪声自然衰减作用,将声源布置在离学习、休息场所较远的地方。

  (2)改变方向:

利用声源的指向性(方向不同,声级不同),将噪声源指向无人的地方。

如高压锅炉的排气口朝向天空,比朝向居民区可降低噪声10dB(A)。

 (3)设置屏障

在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屏障,可有效地防止噪声的传播。

加强个人防护

佩带护耳器(耳塞、耳罩、头盔),可降噪10-40dB(A)

四、论述题:

1、臭氧层位于什么位置?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试分析这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并说明原因。

答题要点:(1)臭氧层位于离地面20-30km处。南极形成臭氧空洞,主要原因为:

1)南极气温低(低于-80℃),极区上空平流层形成的涡旋阻断了空气的交换,使空气(带着臭氧)不能进来,不能补充流失的臭氧;

2)南极的极低温有助于极性冰云的产生,含卤化合物被吸附在冰云表面,当早春阳光出现时,这些化合物被转换成活泼的Cl、Br等以惊人的活力与臭氧分子反应,造成平流层臭氧大量损耗;

3)南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因而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南极的上空,由于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

(3)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严重的原因:

对流层的高度就是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所能到达的顶端,因而其高度随纬度和地势高低而变化:赤道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因而对流层较高;两极地区因所获

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南极相对于北极更冷一些,因而其对流层就更低;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不是很高,但由于它作为“世界屋脊”的较高的地势,使其表面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不够旺盛,因而对流层也较低。正是由于这三处地区上空的对流层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这三个地区的上空,由于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因此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

(3)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

南极上空破坏程度>北极上空的破坏程度>青藏高原上空的破坏程度

原因:南极气温<北极气温<青藏高原

四、选择题

1、环境科学以(C)为研究对象。A.宇宙

B.动植物

C.人类

D.微生物

2、依环境的不同主体,环境可以分为(AB)。A.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 C.城市环境 D.生物环境

3、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是(C)发布试行的。A.1977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0年

4、我国《环境保护法》是(C)颁布实施的。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5、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国家环境保护局”是(B)成立的。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2年

6、《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产生的(A)的法律规范。

A.法律关系

B.社会关系

C.经济关系

D.人际关系

7、确立法律对人的适用范围的原则是(BC)。

A.属人主义

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

D.以B为主,以A和C为辅

8、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D)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A.1966年

B.1968年

C.1970年

D.1972年

9、法律上的个人是指(ABC)。

A.我国公民

B.无国籍人

C.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公民

D.法人

10、(B)8月,我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A.1963年

B.1973年

C.1983年

D.1993年

11、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起步阶段是(C)。

A.1982-1987年

B.1979-1981年

C.1972-1978年

D.1966-1971年 12、2010年10月,欧洲多瑙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污染事件,污染源位于(A)境内。A.匈牙利

B.德国

C.保加利亚

D.罗马尼亚

13、现代世界各国在溯及力上大都采用(B)。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旧原则

14、截至2006年8月,我国已制定了(D)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A.一部

B.三部

C.五部

D.九部

15、英迪拉·甘地提出污染最糟糕的形式是(B)。A.富裕

B.贫穷

C.产业发达

D.科技进步

16、(CD)都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执法机关。

A.公安部门

B.司法部门

C.统管部门

D.分管部门

17、我国的法律所指的法人是(AC)。

A.企业法人

B.公民

C.非企业法人

D.外国人

18、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徘徊阶段是(A)。

A.1982-1987年

B.1979-1981年

C.1972-1978年

D.1966-1971年 20、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手段大体可以分为(ABC)。A.行政

B.民事

C.刑事

D.罚款

五、判断题

1、在自然界中经过人工改造过的环境,因其存在于大自然中,因此可以称为自然环境。错

2、《环境保护法》主要是力图解决第二类环境问题。对

3、一切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环境保护法调整。对

4、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

5、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

6、依环境的不同主体,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对

7、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对

8、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也称环境保护法的效力范围。对

9、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来说,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不一样,属于上下级关系。错

10、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我国环境保护法设计的领域、其他海域的陆地水体和海洋污染损害的防治。错

11、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错

12、人们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称为规范。对

13、从法律地位看,环境保护法与民法、刑法等都属于国家基本法。错

14、在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与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提法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对

15、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对

16、《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对

17、我国环境保护法具有的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错

18、《环境保护法》及其法学出现的客观原因是第二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对

19、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空间上的效力包括我国的领海、领陆、领空、延生意义上的其他领域和其他海域。对

20、对环境污染赔偿纠纷案件,属于跨省界的,上游省份因排污对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由上游省份承担相关责任。对

填空题

1.对环境的分类,一般按照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环境的范围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2.我国环境保护法具有的自身特点科学技术差、综合性和广泛性、可持续发展性。3.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4.环境保护法只调整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社会效应。5.环境问题分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6.法学上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则是环境保护法。7.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8.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

9.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10.环境保护法涉及的环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11.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12.生态环境条件是指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理条件、认为条件的综合体。13.人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又可分为技术规范、社会规范两大类。

14.作为综合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方面是原则性的一般的法律规定,而不是具体的详尽的的法律规定。

15.从环境的形式要素来看,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问答题

1.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指什么?

答: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它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 2.环境保护法有什么意义?

答:环境保护啊关系到国家建设、名族复兴、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和意义:①环境保护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②环境保护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③环境保护法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④环境保护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有力保证。⑤加强环境保护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

3.环境保护法有哪些作用?

答:①是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③是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④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4.环境保护法学是如何分科的?

答:大体上可以分为:①本国环境保护法;②外国环境保护法;③国际环境保护法;④比较环境保护法;⑤环境保护法史学。

5.什么是环境问题?

答: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⑴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管理中比较有效的手段:①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特点;②其他手段大都规定在法律中,并以法律手段作为其实施的保障。

⑵环境保护法与客观规律:①环境保护法必须以生态规律为依据;②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③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7.环境保护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①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②要进行比较研究;③要努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其中的环境科学技术。

8.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⑴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都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执法机关。

⑵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七、论述题

谈谈环境保护法的产生于发展过程?

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初创阶段

早期的国际环境保护法是一些国家之间签订的保护国际航道和渔场的国际条约。在此阶段,若干国际间环境争端的解决及其所确定的原则,对以后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这一阶段还有了萌芽性的国际环境保护组织。

(二)第二阶段从联合国成立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前

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开始涉及国际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扩大至某些高度危险行为所产生的污染。另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确认。

(三)第三阶段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至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在这一阶段,随着环境问题国际化的逐渐展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的行动,才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一系列旨在调整国际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律文件应运而生。在近代国际法学和新兴的环境科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国际环境保护法学。

(四)第四阶段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至今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保护法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一阶段,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发展有了新的特点。

第二篇:心理学小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论述题)

心理学小抄

一、填空选择

1、心理现旬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998年填空题)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004年名词解释)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5、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西比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1999年、2000年填空题)。

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2004年填空题)

7、人在心理活动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注意)。

8、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2003年填空题)

9、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0、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1、调查法可分为:谈话、部卷和(活动产品分析)几种具体方式。

12、在日常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叫(自然)实验法。

13、(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滨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

14、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15、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这是由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决定的。(2003年选择题)

16、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作(个案研究)法。(2004年选择题)

17、影响人心理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

18、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感觉)。

19、听到一首音乐,这属于(知觉)20、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观察法)

21、下列属于间接收集的方法有(调查法)

22、活动产品分析属于(调查法)

23、下列现象只有(思维)属于认识过程(2001年选择题)

24、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意志)的具体表现。

25、有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测验法)

26、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7、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是(机能主义)

2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生)

向。

29、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

58、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理系统的是(认知)心理学。

突)三部分组成。

30、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

59、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组织的意义的是(格式塔)心理学。

和(整合信息)的机能。(2003年选择

31、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题)

心理学。

60、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

32、马斯洛属于(人本主义)代表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2001年人物。

填空题)

33、惠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61、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创始人。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34、杜威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6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派。

髓)。

35、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新方向的6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是(奈塞)

(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36、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

7、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义)心理学的反对。

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37、信息加工心理学即(认知)心

8、(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理学。

9、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

38、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皮亚脑)、(间脑)、(大脑)、(小脑)六部分,杰)

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39、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

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的是(行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主义)心理学。

11、聚精会神看书时对其他情况听40、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这符合心理学

12、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41、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策

13、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略属于(自变量)

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42、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14、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调杳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法)

15、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

43、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和(超限抑制)。

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

16、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是(实验法)

1、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44、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

2、视觉中枢位于(枕叶)(1999年过程和个性心理)

选择题)

45、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

3、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心理状态是(注意)

4、运动中枢位于(额叶)

4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

5、感觉中枢位于(顶叶)学

6、反射弧的特殊通路保证了反射的47、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准确性)

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

7、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法)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是(强化)

48、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

8、超限抑制属于(非条件性抑制)特)

9、枪声响起引起注意是(外抑制)

49、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10、人因过度疲劳而睡眠是(超限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抑制)

境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心理学)

11、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在一50、重视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这叫做(不应期)

心理学流派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

12、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是通过

51、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分化抑制)实现的。

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罗杰斯)

13、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脊

52、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髓)

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14、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间脑),器官是(大脑)

属于脑干部分的是(延脑、脑桥、中脑)。

53、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

15、“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和吃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梅子时流口水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

反应、第二信号系统反应、非条件反射)

54、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

1、动物的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阶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

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55、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客(2001年填空题)

观现实)

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劳动

56、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和(语言)。(2002年填空题)

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

3、人类心理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4、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

57、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的应)。

第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时,才正式

5、具有心理的最低级动物是(扁

虫)。

6、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7、皮亚杰通过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心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1、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感应性)

2、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是(华生)

3、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的是(行为主义)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4、动物是否具有心理的区别是(信号性反映)

5、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6、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7、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过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的心理发展理论的是(弗洛伊德)

8、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斯基)

9、提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基本观点的是(朱贤智)

10、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心理)

1、(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2、从刺激的来源来分,感觉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本受)感觉。

3、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中的(适应)现象。

5、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空间知觉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7、(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8、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9、绝对感受性与约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1998年填空题)

1、皮肤感觉属于(外受感觉)

2、饥饿属于(内受感觉)

3、动觉属于(本受感觉)(2003年选择题)

4、从明亮处到黑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是(暗适应)

5、吃糖后接着吃票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感觉中的(继时对比)

6、视觉属于(外受感觉)

7、内脏痛属于(内受感觉)

8、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这属于(方向错觉)

9、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痛觉)

10、S=KIII,斯蒂文森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3、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感觉阈限)

1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感觉阈限)

1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差别感觉阈限)

16、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感觉适应)

17、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知觉)

18、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19、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对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是(方位知觉)

20、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是(真动知觉)

21、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似动知觉)原理制作而成的。

22、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知觉整体性)

23、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知觉理解性)

24、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知觉恒常性)

25、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知觉恒常性)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的基本环节有:(识记)、(词语)、(情绪)和(动作)。

3、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是(情景)记忆。

4、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是(语义)记忆。

5、记忆表象的特征是(直观形象性;概括性;模糊片断性)。

6、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

7、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这是联想中的(多因)律。(2001年简答题)

8、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这是联想中(强因)律。(2001年简答题)

9、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这叫(倒摄)抑制。

10、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这是联想中的(接近)律。(2001年简答题)

11、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这是联想的(近因)律。(2001年简答题)

1、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短

时记忆)

5、不但考虑问题本质,而且考虑和

2、贾维克和埃思曼所做的白鼠跳台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这是思维的(广实验证明了记忆的(反响回路说)

阔性)

3、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想到跟此人

6、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面孔相似的另一人,这是联想的(类似迷惑,这是思维的(深刻性)

律)(2001年简答题)

7、人云亦云是缺乏思维的(批判性)

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动作

8、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缺记忆)(1999年选择题)

乏思维的(灵活性)

5、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9、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是指思划分界线为(1分钟)(2001年选择题)

维的(敏捷性)

6、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

10、听到“月落乌啼霜满天”诗句,(2000年选择题)

头脑中出现的图景属于(再造想象)

7、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

1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忆的(化学分子说)的(灵活性)品质。

8、见到一个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

12、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虽然两人在经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是(定势)。

验中并未联系过,这是联想的(对比律)

13、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9、属于适时记忆的是(工作记忆)

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再造

10、由苍松翠柏想到意志坚强是(类想象)

似联想)

14、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

11、提出王朝就相起马汉,这是(接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是(创近联想)

造想象)

12、早晨起订后背外语效果好,重

15、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要的原因是(前摄抑制弱)

于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13、当人们在交谈“黄山”时,头脑

16、当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中出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表象)的心理状态是(灵感)

14、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再

17、不随意想象的特殊表现是(梦)认)

18、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15、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下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保持)

列那种思维特性(间接性)

16、由火想到热,由久早逢甘露想

19、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到丰收、由骄兵想到必败,这些联想属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因果联想)

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那种思维

17、具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些特性(概括性)

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并需要做出意努力20、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的识记是(有意识记)

活动是(发散思维)

18、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

2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双重抑方案与程序来解决思维方式是(常规性制)影响。

思维)

19、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

22、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概念、活的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加记忆品质是(记忆敏捷性)

宽对各种事物的思维过程是(具体化)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3、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

2、修理钟表主要需要(动作)思维。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是

3、创造思维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概念掌握)

期、(豁朗)期、验证期。

24、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

4、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是指思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维的(广阔)性。的倾向性,这是(定势)

5、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

25、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和问题的充分检验,是思维的(批判)性。

解决者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

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平应处于(偏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是(再造想象)。

低)水平。

7、想象主要借助于(综合)(、夸张)、26、创造性思维中能对问题提出超(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

乎寻常的新颖、独特的见解与思维特征

8、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是(独特性)

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其中(分

1、情绪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999反映形式。

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2、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9、分类必须确定方向或(标准),(自我实现)的需要。(2003年选择题)

否则就会出现逻辑错误。

3、情绪依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

10、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张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性和(流畅性)。

4、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道德

11、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感)、(美感)、(理智感)。

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的现象

5、表情动作可分为(面部表情)、叫(灵感)。

(言语表情)、(动作表情)。

12、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

6、老师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里,特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别要注意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

1、“机智”是指思维的(灵活性)(成熟程度)。

2、所有优良思维品质售体现在思维

7、人的需要从总的方面可分为生理的(敏捷性)

需要和(社会)需要。

3、作家构思小说人物为(创造想象)

8、情绪的同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1、绝望属于(激情)

2、友谊感属于(道德感)

3、好奇心属于(理智感)

4、感动属于(道德感)

5、怀疑属于(理智感)

6、詹姆士、朗格认为情绪的引起慢由于(身体反应)

7、情绪归因论的实验者是(沙赫特)

8、少年、青年初期,日益强烈的需要是(尊重需要)

9、悲痛时木然不动属于(激情)

10、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应激)

11、新老师的上台慌乱,属于(应激)

12、眷恋心属于(道德感)

13、自尊心属于(道德感)

14、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应激)

15、乐级生悲、破涕为笑,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两极性)

16、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情绪状态是(心境)

17、人对认识活动或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之为(理智感)

18、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19、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1、(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2、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三种功能。

3、想参加队又怕影响学习,这类矛盾心理是(趋避冲突)。

4、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是(第二)信号系统。(2000年填空题)

5、在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人类的行为是在(本能)的指引下进行的。

6、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随着(言语和意识)发生而变化的。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制止)。

7.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往往与(随意运动)相联系。

8.“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是一种(双趋)冲突。

9.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和源泉。

10.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11.最早进行归因理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海德)。

12.韦纳在使归因理论系统化的同时,把影响成败的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

1、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的意志的(果断性)

2、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执行决定)

3、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2001年、2002年选择题)

4、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5、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

6、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

7、在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

8、主张归因决定动机的是(韦纳)

9、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那种冲突的表现(多重趋避冲突)

10、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坚韧性)

11、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那种意志品质弱的表现(果断性)

12、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就注意培养他的(自制性)

13、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生具备(自制性)

14、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体现在动机理论中属(自我效能感)

1、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2、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2000年填空题)

3、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兴趣可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4、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1、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可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集中,这种现像属于(注意的稳定性好)

3、司机一边观察道路情况一边操纵洗车行驶,这属于(注意的分配)(2001年选择题)

4、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分配)

5、最早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的是(布鲁本特)

6、主张过滤器中期选择模型的是(特瑞斯曼)

1、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

2、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1998年、2004年填空题)

3、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叫技能的(迁移)。(2001年填空题)

4、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5、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按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7、技能按其性质的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8、打字、说话等是(连贯)动作技能;打篮球、打乒乓等是(开放)动作技能。

1、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对话言语)

2、新旧活动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3、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是(书面语言)

4、学外语时,本国语言具有(负迁—外倾型)(1998年选择题)

移)作用。

3、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培

5、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因)

过程中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

4、根据人类文化的形式区分性格的的变化。(2002年选择题)

是(斯普兰格)

6、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

5、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对话语言)

(体型气质说)

7、新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

6、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胆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汁质)气质类型(2001年选择题)

1、(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7、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核心。

于(多血质)气质类型(2000年选择

2、(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题)

人中能力所处的位置。

8、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应于(粘液质)气质类型。

模)。

9、不可遏制型神经活动对应于(胆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汁质)

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0、活泼型神经活动对应于(多血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质)

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11、自私属于人的(性格)(1998年填空题)。

12、狡猾属于人的(性格)

6、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

13、懒惰属于人的(性格)(1998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年选择题,注:需掌握性格特征的表现

7、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形式,如怎么,勤劳、节俭、懒惰、遵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守纪律、认真、疏忽、自信、自尊、自

8、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负等)

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4、自觉性属于性格的(意志)特

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征(注:需掌握自觉性、果断性都属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意志特征)

能力)(2004年选择题)

15、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

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始人是(斯金纳)

25岁之间)

16、主题统觉测验的开创者是(莫

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瑞)

无关因素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

17、测量性格常用的方法是(问卷准化)

法)

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

18、用来测量性格特质差异的方法(塞斯顿)

是(评定法)

5、能力结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

19、主要用于精神异常者诊断的性(斯皮尔曼)

格测量方法是(墨渍测验)

6、能力在质上的差异表现为(结构20、主要用来了解人们的需要和成差异)

就动机的是(主题统觉测验)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21、“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气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质)

(125)(1998年选择题)

22、斯普兰格提出了(性格文化价

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值观说)

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

23、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基本特征是(强、平衡、灵活)

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

24、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桑代克)

基本特征是(强、平衡、不灵活)

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25、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型

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

2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

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奋与抑制过程)

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

27、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是(高级能力)

神经活动类型)

14、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的心

28、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性理学家是(斯腾伯格)

格)

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29、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个

1、(气质)是修改心理特征中遗传性心理特征)

色彩最浓的部分。

30、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

2、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复人性质的心理学家是(奥尔波特)

杂)性、稳定性与可塑性。

31、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

3、性格的测查主要有问卷法、(投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父射)法、评定法。

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4、英国心理学家等根据智力、情感

32、父母那种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儿童的独立、合作、温顺和社交等良好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性格(民主)

和(意志型)三种。

3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5、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体液说的提性格特征是(性格)

出者是(希波克拉特)。

二、名词解释

1、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中,具有以下特点(跨时间和跨情境)

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荣格把性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

2、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修改心

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2002年名词解释)

4、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2003年名词解释)

5、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2004年选择题)

6、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7、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认知心理学: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9.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0.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11.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1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3.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4.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5.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16.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1998年填空题)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9、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10、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1、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2、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4、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

15、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16、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2001年名词解释)

17、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2002年选择题)

18、超限抑制: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19、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1、反映:是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

23、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把物体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影响。

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对事物

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的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

24、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是有生命的标志。

25、韦伯定律:19世纪前半期德国

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反射。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幽会是一个

4、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K=△I/I。其中,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律。

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26、外受感觉:即接爱身体外部的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刺激,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7、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

2、感受性:是人的感受器官对适宜激即身体内脏怕不同状态的反映。

刺激的感觉能力。

28、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3、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动情况。

对感受性的度量。

29、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

4、绝对感受性:就是人对最小的客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观量的感觉能力。

力。

5、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到的最小刺激量。

作用的过程。

6、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

7、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在,所以又称为“表象记忆”。

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

3、词语记忆: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别量。

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

8、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

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9、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

5、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10、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名种属性、6、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整体的直接反映。

7、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

11、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工的同时将镟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特性即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与存储双重功能。

等的知觉。

8、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12、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事件的记忆。

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9、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知识的13、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记忆。

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

10、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

14、方位知觉:是个体对处身或物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分离。

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1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

15、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间尺寸的反映。

成当臆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6、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

12、内陷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

17、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间位移反映。

来的记忆。

18、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13、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是峡谷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式进行的识记。

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14、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

19、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的意义及把握材料的内容进行的识记。

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15、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20、知觉的恒常性:是客观事物本脑中的贮存过程。

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

16、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变化时,人的知觉仍然仍然相对不变。

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

2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或再认。

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

17、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来。

2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

18、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再出现的时候能识别出来。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

19、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过程。

20、识记:就是去记,即与所要记忆的事物接触,接受它的刺激作用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

21、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22、衰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23、干扰理论: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简介的反映。

2、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4、抽象思维: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主要是借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又叫语词逻辑思维。

5、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6、发散式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者假说的思维。

7、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8、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9、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10、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11、比较: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12、分类: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13、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14、具体化:同抽象和概括相反,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15、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16、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17、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8、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19、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20、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2、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23、概括: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24、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25、思维的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26、思维的深刻性: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27、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28、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在很快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1、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2、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3、需要:个体与社会的客观需求艾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4、心境:一种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5、激情: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6、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情绪状态。

7、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8、美感: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9、理智感: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

10、表情动作:简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11、叶克斯-道得生定律:它说明了作业效益与激奋水平之间得关系:前者先随后者得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得提高而降低。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又以作业得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低。

12、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与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谓之激奋水平。

13、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个体以体验得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14、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四、简答题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2.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人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3.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4.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5.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6.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7.意志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8.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7.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品质。

8.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9.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9.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10.归因: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影响。

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10.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技巧对相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之为归因。

技能的干扰,也称作技能的负迁移。

11、自我效能感:班都拉把个体对1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觉,称为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说,自我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之一。

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

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人被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称为天才。

3、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动所必备的。

4、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5.特殊能力:是从事某项专业活动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所必备的能力。

有。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5、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能力。的数目。

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

7、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的能力。

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言。

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

8、注意转移: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的能力。

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9.晶体能力:是指与知识以验的积上。

累有关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9、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

10、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件,即我们一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般所讲的智力。

11、操作能力:是指人

11、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能力。

力之一。

12.信度:是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

12、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认为,程度,也称为可靠度。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13.效度:是指所测验的结果是不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14.测验的标准化:为了减少测验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知系统之外。

响,这个过程就叫测验的标准化。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15.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照指标。1.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具。

2.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过程,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意义的心理特征。的过程。

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

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

三、简答题:

殊的语言现象。

1.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4.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发展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5.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6.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情感过程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的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的情绪方式系统。

状态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会情

感。意志过程包括自觉确定目的并作出

决定的行动计划阶段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执行计划阶段。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于的行为活动之中。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坚强的意志,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人。

1、简述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答: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

2、简述反射弧及其结构。

答: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答: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③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

4、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答:兴奋和掏在进行活动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递,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集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掏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5、什么叫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有哪两种主要类型?

答: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1、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这些阶段性是与人年龄相联系的。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不同阶段不同质;有次序;前后基础;有交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

(2)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3)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发生;

(4)心理发展过程中相信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心理发展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查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即学习信任——成为自主——发展主动——变得勤奋——建立个人同一——承担社会义务——显示创造——达到完善。

3、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答:(1)在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上,皮亚杰认为主要有4个因素,即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2)在心理发展的动力上,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3)在心理发展的阶段上,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

四个阶段。感知阶段(0-2岁),前运算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人的已有知识、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现。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知觉的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词语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理结构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作用,词语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变化(顺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以补充

4、谈一谈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中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物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朱智贤提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3)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由适合于儿童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老师在的。具体来说:

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1)教育决定儿童的发展,因为教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在指导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所(2)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的实产生的消极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果,还是形成事物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

3、知觉的整体性及影响因素是什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引起儿童心理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 的发展,总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答:(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节;

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对事物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2)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一性知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的、比较稳定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新质变化时,我们才能说儿童心理真正要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的成分决定知得到了发展。

觉整体性的特点,而弱的部分常常被掩

5、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盖。

张。

(3)在教学中,由于知觉的整体性答: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和物体组成部分的强和弱有关,因此,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第我们应防止事物弱的部分被掩盖,加强二,反对体罚儿童。

学生清晰反映事物整体的能力。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

4、什么是观察?观察的品质有哪种习惯。第四,对儿童养护的要求。华些?

生从行为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答: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五,提倡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观察的品质有:

1、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制约条件是什(1)观察的目的性。它是指善于组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

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答:(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2)观察的客观性。它是指善于实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事示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3)观察的精细性。它是指在观察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2)知觉的选择性受一些客观条件品质。的制约。首先是刺激物的强度。一般强(4)观察的敏锐性。它是指善于迅度大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其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次,事物的活动性。活动或变化的事物

5、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容易成为人的知觉对象。第三,新异刺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激容易被人选择出来予以反映。最后,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是,表知觉的扶把性也受一些主观条件的制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约。与人的需要、目的、兴趣有关的事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物,容易被人优先选择出来予以反映。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就注意培养人的知识、经验、情绪也影响知觉的选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择性。

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3)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遵循知觉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的特性,例如: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

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活动性等。

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知觉的理解性及影响因素是什(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

察的目的与任务。

答:(1)知觉的性是指人在知觉一(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识。

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4)掌握一的观察方法。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5)学会做观察记录。(2)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6)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验不(7)老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

(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6.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答:对比是同一感受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现象。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小黑方块半分钟后,再看一张灰纸,就会看到在这张灰纸上有一个和原先那个黑方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浅灰色的影子。继时对比在味觉中表现较明显。如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吃了苦的东西后,再喝白开水觉得水也甜。

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具有明确的衰亡目的与任务对衰亡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衰亡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因而效果好。反之,则差。

(2)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如果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那么识记效果就好。另外,识记效果也有关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要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记效果就好。这是因为所要识记的材料成为人们智慧的对象,从而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识记效果就好。

(3)识记方法。识记时采用一定的方法,会增强识记效果。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识记效果好,是由于意义识记把所要识记的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先理解材料的意义,再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识记效果就好。

(4)识记的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增加识记材料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量的比例大得多。另外,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识记课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要好;识记诗篇比散文要好。这些都说明材料性质不同其识记效果也不一样。

2、如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组织复习。

答: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即遗忘先快后慢。所以要及时复习。

1、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中总是相互联系的。

(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完全,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肤浅的、空洞的。(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

(3)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加深化。

(4)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

2、影响掌握概念的因素。

答:日常概念的掌握与儿童生活领域、个人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

(1)过去的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反之,日常概念会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

(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提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则更需要通过语言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辨认事物。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怎样才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答:能否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人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即人对活动的意义、价值与必要性认识越深刻,并对活动持肯定态度,则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就会发挥得越充分,也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应教育学生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具有较强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人发现问题的内部力量。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人的知识经验。人能否善于并及时发现问题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从不同方面或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从而有利于发现问题。相反,知识经验不的人易把事物看得简单,因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知识经验不足但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时,又会激发他去

提出问题。

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4.简述思维的品质。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它产生肯定答:思维的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思维的等积极起不满意、烦闷、厌恶、轻视等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消极的内心体验。

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思维的深刻性: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情绪和情感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的增力情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相互配合,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和动物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这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就是情绪的增力作用。增力性能提高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的活动能力,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至于忘我地进行拼搏。情绪和情感的减的一切行为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的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焦虑和灰心失望等。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4.结合图例说明凯农的丘脑情绪理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论。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答: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家用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一层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看法,其要旨如图。此图表明情绪发生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个人的冲动的往返传导。图中,感受器(R)接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型的,较低一级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沿着神经通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道1到达丘脑(Th),再通过D到达大脑才能起优势作用。

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答: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外于抑制状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所反映的不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过通路2引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2004年填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空题)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有区别的主观体验。

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层,从广义而言,情感与情绪一样是人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色彩。

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5.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度体验。

答: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来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说,就是作业的效率在适中激奋水平下(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的较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6.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及其信号功(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能、调节功能。

情境的性质;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境答: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1)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4)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验。

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程主观体验方面,始终在意识的控制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下。因此,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之间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层含义:

常使用情感的概念。

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

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过程的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两个不同的侧面。

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3.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答: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况。比如,在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快感度方面有快与不快之分;在复杂度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情绪和情感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的两极情还表现为:

活动或情绪共鸣。

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如果外界的(2)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

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们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第二,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情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7.怎样培养良好的情绪?

答: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的志向非能力所及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认识,这样才不会遇到挫折而苦恼。

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

第三,锻炼身体。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

第四,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

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否则一旦有适当的机会,它还会发泄出来。要消除不良情绪,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些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适应和用意志控制情绪等。

8.简述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答:(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1.动机的定义及其功能。

答: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停念头、愿望、理想等。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

(2)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维持和调节功能。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这种目标。

2.已经确定的决心和信心为什么也可能动摇?

答: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品质或兴趣爱好产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作出决定过程中,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它目的仅暂时受到压抑,仍然很有吸引力。执行决定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目的又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执行决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新方法,它们也可能同预定的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但个体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3、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

答:动机冲突类型可分为三类:(1)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此时必须从两者中取一更加高尚的目标。.

(2)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上的困难又怕学习不好受到处分。

(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如既想为社会做好事又怕别人不理解等。

解决上述动机冲突,主要看动机冲突的内容是否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问题。从动机冲突内容上看可分为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即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是去看电影还是看小说?这类动机冲突一般来说内心斗争不那么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可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原则性动机冲突,即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既有精彩的电影又有集体劳动,是去看电影还是参加劳动?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加强管理,帮助学生以高级的动机战胜低级的动机,培养他们意志,从而使他们的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

4、简述驱力——诱因理论。

20世纪20年代武得沃斯提出了驱力的概念。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赫尔认为驱力是动机结构,它能为机体的湔力提供动力,促使有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当紧张状态得以降低或消除后,驱力的动机作用也随之减少。

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

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P),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为:P=DXH-I

1、简述注意的功能。答:注意有3个功能。(1)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2、简述注意的特点。20分钟以上。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和学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习当中,如果允许在l0一20分钟的集持。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那么注意的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2003年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简答题)

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要想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必需做

3、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到:

些?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点。具体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质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

定。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具体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趣。兴趣好像是一种兴奋剂。一个对某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4、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第三,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件。

常学习和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答: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习和工作有影响。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干扰。二现出来的,他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既干着这件事,动目的所制约,具体说,有利于保持有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中。面对这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排,作出计划,逐个解决。做到在进行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心致志。

(2)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

7、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如一个答: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人有良好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活动,直到完成任务。

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4)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统一的组织。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胡

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琴)自唱,或者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

答: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

8、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是什个方面:

么?

(1)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答: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灵活性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

(2)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的知觉任务分不开。阅读同一篇文章,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目的性不明确,语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言的调节能力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人,注意范围就不一样。前者较大,后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同时也不能很者较小。

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灵活。相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愈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外界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

因此,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意的紧张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速,反之则较困难和缓慢。

如何培养稳定的注意?

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答: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意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和缓慢。

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

9、简述兴趣的品质。很短。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答:(1)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维持时间之长短兴趣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度。兴趣中心是指一个人在诸多兴趣中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的主要兴趣,它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

趣则围绕着它,并与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动。广泛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2)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强,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弱。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推动人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失,而转向对另一事物发生兴趣。兴趣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高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是稳定的兴趣,这种转移对人有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以低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多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再次转移,这种兴趣转移对人的发展一般有阻碍作用。

(3)兴趣效能

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消极兴趣是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质。积极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它不停留在静观阶段,往往为获得兴趣的对象而积极活动,成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

10、简述兴趣与爱好、好奇心的区别。

答:(1)兴趣与爱好的区别:①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②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③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但有时对某事物有兴趣,并不一定有从事该活动的倾向。例如,某人对足球感兴趣,是个热心的球迷,但他不一定爱好踢足球。

(2)好奇心与兴趣的区别:①定义。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②好奇心比较广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任何看来新奇的事物都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即使是兴趣广泛的人,也只是对几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有兴趣。③好奇心一般是容易满足的。好奇心是由于对事物的某种疑问所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而消失。兴趣则不然,它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使有些兴趣是由疑问产生,但它们也不会随疑问的解除而消失,相反随疑问的解除,兴趣会更加浓厚。

11、简述资源限制理论。

答:1973年,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该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当人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因此,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它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先加工更为重要的任务。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地过程。

(2)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划;言语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3)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

(4)语言是交际和思想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

2、简述乔姆斯基的言语理论。答:乔姆斯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其次,乔姆斯基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

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它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

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答:(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比如一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人,不会随地吐痰,而没有养成良好卫

生习惯的人,往往随地吐痰。技能有水(2)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平高低之分。比如计算机操作水平可以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通过比赛而分辨出来。

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改造的思维过程,可见,智力技能是一定的任务联系;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种非外显的活动。

而不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技能是由一定(3)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的。比如吹口哨,对党员来说,它是技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能,只有在需要时才吹;而对有些人来的过程。

说,是一种坏习惯,到一定场合就吹。

1.简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答: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一种智力结构没想。他认为,智力可以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内容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的指标。此就构成了总数为150种的不同。每一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

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2.简述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习惯则不是这答: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

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层次结4.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构理论。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停顿的现象。

第二层是两个大因素群,即语言和教育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因素、操作和机械因素;第三层是五个(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和方法尚未形成;

3.什么是三元智力理论。

(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难;

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4)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下形成的。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根气和信心;

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7)自满情绪;

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不同决定的。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末显现出来等等。

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5.简述技能形成的条件。

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到动作表象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是能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够说出自己应该去怎样进行动作;动作(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的能力。

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的动作。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3)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和选择能力。

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答: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确。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反馈就不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一定必要。

力七种智力。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4)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要有间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在七种智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习效率高。

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6.智力技能及其特征。

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智操作方式系统。

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智力技能的特征有:

在哪一方面。他强调入的多方面发展的(1)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成要性。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印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象。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答: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动。

变化的。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

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其规律性。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年龄层次中,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综合,且组合方式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这也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1.气质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利用? 答: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这就必需要求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同时,气质也有可塑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的学生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等。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性格更具有社会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的差异.而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

(2)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不同。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征因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异。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往往不受后天生活动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合金”,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性格中起主要作用。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2)气质又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3)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性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比如具有胆汁质与多血质特点的人更容易培养起勇敢和果断和性格品质。

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虽然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格。

3.简述性格结构特性。

答:(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每个人的性格都包含了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得性格的推测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比如,知道了某人具有一个或几个性格特征,人们可以对这个人的其它性格特征作出推断。

(2)性格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性格虽然是完整的系统,但它的完整与统一又不是绝对的。因为:

第一,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成为人的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第二,行为方式与态度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

第三,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性格完善,在各种场合下表现一致;有的人则性格矛盾,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

(3)性格结构的稳定性。能认识一个人的性格并对其行为作出预测,正是因为性格具有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的态度越坚定,与作为态度的理论基础的核心价值也就越稳定。

(4)性格结构的可塑性。尽管性格有其稳定性的一面,但并非一成不变。社会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就必须保持相应的变通性。如果性格中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进行调整,这种性格调整的变通性就是性格的可塑性。

4.简述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答:(1)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发现人们的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倾或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即稳定性和求实性。(2005年选择题)另外两个维度与内外倾维度相互独立,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他认为可以从内外倾、稳定性和求实性这三个维度来考察性格的差异。根据以上三个维度将人的性格分为八种类型。

(3)他把这三个维度作为坐标而构

成立体坐标系,形成性格的三维度量惯、态度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习惯与表。根据每个人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的人格特质都对行国有发动和指挥作用,位置来确定其性格特征。

但习惯对行为的影响比人格特质要狭5.简述卡特尔的16种特质因素说。隘得多,局限性也大得多。人格特质是答:(1)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以物质综合大量个别习惯产生的。

为理论基础,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人格9.气质与能力的联系。

进行研究,提出了16种因素或根源物 答: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质。其理论被称为“特质因素分析理的动力特点,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论”。

它影响 个人的能力发展,因为恰当的(2)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是能力发持久的反应倾向。只有彻底了解一个人展的重要条件; 并且,特定的气质类的特质,才能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下将怎型,既可能促进特定能力的发展,也可样行动。

能妨碍另外一种相关能力的发展。

(3)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10.简述性格的特征。

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客的特质形成,并且不那么稳定和持久。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度的多样性。这一类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基本成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三个方面:第一,与对社会、集体、他性。

人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如遵守纪(4)卡特尔提出的16种根源特质是律、自律等。第二,与对劳动和劳动产彼此独立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只品有关的性格特征,如勤劳、认真、疏是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程度有所区忽等。第三,与对自己的态度有关的性别。根源特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格特征,如自信、自尊、自负等。

间在人格结构上的差异。

(2)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品质是6.什么是荣格的内、外倾说。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觉性、果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断性等都属于这类特征。对人们的意志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者是指那类特征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道德规范和好自己琢磨、莫测高深的人,内倾者的社会准则,因为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受活动主要针对外快的心理,由自己怕活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理想的影响。

动;外倾者则是指什么也装不住,所谓(3)性格的情绪特征。它指影响人心直口快的那类人,外倾者的活动以客的活动的情绪体面向性。主要表现在情观事物为起点,主要由所面临的外界事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波动性、持续性物引起、影响支配。

和主导心境以及主体对于个人情绪的7.简述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控制能力等方面。情绪体验的深刻或肤说。

浅,情绪激发后能否驾驭都是性格的情答: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认为人的绪特征分化出来的。

有一个核心—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4)性格的认知特征。它指人们在的。按照人认识的方式,可将人分为两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类:一类人的认识是以其本人的储存信差异。如感知体面向、思维体面向和想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象倾向的不同等。

人的认识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11.简述培因的优势心理机能说。合为参照系统,这类人属于场依存型。答: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能力、个人在认识上的这种特点可以在知觉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借考察者占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感绪型和人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参照倾向,检测出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常以理智衡人们的不同类型。

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行8.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感和意志答:(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通占优势;情绪型的人,其行为易受情绪过个案研究,从名人的日记、书信、自的左右,心理机能以情感占优势;意志传中,分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型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自制力强,意质。

志明显比理智和情感占优势。

(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是个12.斯普兰格的文化价值观说。体反映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答: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人格的基础。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根据文化社会观点将价值分为六类:理的因素决定的,对个体的有动机作用。

论价值、宗教价值、社会价值、权力价(3)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并按某一种种: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一般特质是价值在人的生活方式上所占的优势,相由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反映社会的应地把性格分为六种类型:

习俗和价值,它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一)理论型。以探索事物本质为人不能作为个体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质;个的最大价值,能客观、冷静地观察事物,别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追求各种观念和理想。的,它是个体相互区别的主要特质,决(二)宗教型。这种人大多为神秘论定个体的行为方式。

者。

(4)奥尔波特进一步将特质分为首(三)社会型。以善于与人交往、帮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助别人为最大价值,对增进社会的福利质代表一个人最显著的特征;中心特质最感兴趣。

是由某些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相互关(四)权力型。以利用别人、掌握权联的特质构成的,它是人格物质的核心力为最高价值,有强烈的支配感。

部分;次要特质是个人在特定行动中表(五)经济型。以谋求利益为最大价现出来的那些相关联的物质,这些特质值,对一切事物都从经济观点出发。

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面貌。

(六)审美型。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5)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特质与习

生的最高价值。这种人对实际生活不大

关心,以如何表现所获得的感觉印象,如何使自我获得满足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四、论述题

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境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业。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1、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②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③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也稳定。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稳定。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得利频率的稳定性也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在每次做事后都受到强化,也很少受到定时或定比的强化,而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例如对学生的奖励,如果每次表现好都给予奖励,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只有有时对他们进行奖励,效果反而会更好,也就是采用不定、不定时间隔强化最有效。

1、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谈一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引动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垢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2.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答:(一)语言产生的条件(1)语言为劳动所必须。第一,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须的。第二,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须的。(2)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性。第一,劳动使人有了语言的发音器官和共鸣器。第二,劳动使人有了能够说话和听话的大脑。

(二)语言的作用。第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第二,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第三,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2、如何根据知觉基本特征,促进教育、教学效果。

答: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见简答题1-3)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1、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有效合理地

组织复习。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记忆的好坏。每种答: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品质只有和其它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刺激。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不是任价值。记忆的这些品质都是后天形成和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发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养。

说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造思维?

先要及时复习。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答:(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针对这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一规律,识记后应及早加以复习。其次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的学习的积极矿工,主要产生于对学好。

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研究证明,生创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只拿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去进行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进行,一方面通过尝试回忆,及时了解知欲望与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的难点,从而使下一次复习更有目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性,以便在难点上多下功夫。

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对于不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2)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复习效果好。

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运用多种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安全感习惯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听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

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复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习。例如:学生在背诵古文时,让学生生的发散式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看几遍以后就试着背,比用全部时间来式思维的培养。

回地读记忆效果好得多;在复习外语单(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创造词时,采取听、说

思维需要假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读、写多种方法比单纯用一种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法要有效。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老师应在课堂

2、记忆的品质及其培养。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答:(1)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的快慢即为识记的敏捷性。培养:首先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是明确识记的目的。知道在每种场合记象力。

什么,不记什么,这样就可避免浪费时(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间。其次是应当集中注意。因为在由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应用现意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内,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最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最容教育观念。

易进行识记。

首先,应树立评价学生的观点。不(2)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持时间的久暂即为保持的持久性。培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养:首先是要关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常的复习。

与做法。

(3)记忆的正确性。这是指对于所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的这种品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质极为重要。培养:首先,必须进行认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

时神经联系。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类似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01年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再有,论述题,原题为: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忆的东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答:(1)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指在必要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特别要注意克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寻事地服先入为主的倾向。

提供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培(2)定势。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养:关键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

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影响,教师在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太活跃。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动机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

(4)个性差异。修改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种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1、结合图例论述一下阿诺德的“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答:阿诺德的“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2004年、2005年选择题)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虽然所有的评估都有情感体验的成分,但只有这种倾向很强烈时,它才成为情绪。认识和评估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反应序列是“情景一评估一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对情景的认识、评估。

图中C代表大脑皮层,代表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到刺激,通过丘脑的转换站(SR)传到皮层,Er是对情景的评估,即用大脑皮层里原来储存的信息和现在新输入的信息比较,从而产生情绪:F代表恐惧,A代表愤怒。情绪产生后,通过下行箭头2和2’,经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转换站(SNS和PNS),到达血管和内脏组织(BIV)。然后把这些器官的变化,通过上行箭头3返回大脑皮层,产生关于内脏变化的感觉。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要受到储存信息的评估,最后使原有的情绪(F或A)附加点感觉材料S(情绪的另一部分)。

2、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答:教师要想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就必须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良好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

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但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情绪,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在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后还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予以克服。

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分抑制时,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正常的。

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如果引起积极情绪的刺激环境消失了,学生还长时间地陶醉在愉快、兴奋的情绪中,这是不适当的。同样,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学生,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效率。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情绪特点不相符合,则需引起老师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首先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比如有人用座右铭“忍”字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当沮丧的时候,想一想过去愉快的情景,消极的情绪也能得到一些缓解。转移注意可以改变情绪、情感发生方向。一个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后,从事一下体力劳动,情绪就能稳定下来。

其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乱”。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

3.教师在教学中为何要提倡对学生“动之以情”?(此题也可出成: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答:“动之以情”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作甩。教学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教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学生产生愉陕、振奋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表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批评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但不会反感,而且还会感到老师亲

切,看得起自己,因而比较容易与老师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良配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制定出好的意志品质?

自己前进的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

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第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立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习的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本条件。因为只的树立起科学的世界中,受到老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论,从而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这种体验逐渐积累,形成个体的经验,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不仅可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人际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交往

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第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困难和挫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困难是很自然的事情,有感染力的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应教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育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消极情绪。

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

1、结合实际阐述意志行动及其特的生活。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化于学生点。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答: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控制的行动。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志锻炼地直接经验。

目的行动。人在行动前,行动的目的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形成和结果就以明确的观念形成存在于自己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头脑中。意志行动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支配下进行的。

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意志对行动的支配作用表现在两个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方面:一是发动,即推动人从事有预定动时,教师应注意:

目的的行为。二是制止,即制止与预定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目的相违背的行动。这两方面是统一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例的,都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那些由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情绪冲动支配的行动,或目的不明确的业,坚持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坚持各行动都是缺乏意志的表现,都不能算作种体育锻炼,坚持为集体做好事等。这意志行为。

些活动对于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一个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会把他性很有好处。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之上,排除各种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对学习行为的干扰。而没有明确学习目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的的学生往往禁不住上网打游戏等娱服困难。如学生在社会工作上遇到困难乐的而影响正常的学习。

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独(2)随意志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立完成任务,不要越俎代庖。

础。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差异,采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行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动,其结构也包括相应的自动化动作。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人的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战胜困难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过程,就是通过意志努力来实现预定目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的的过程。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起。

征,没有困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意志中学生有好高鹜远的想法,却不知行动。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道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自己的人,遇到难。内部困难又叫主观困难,它们属于大事怎能不冲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个体本身具有的一些不利因素,如身体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上的疾病、消极的情绪、性格上的弱点、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知识上的不足,或者遇到了与实现预定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目的相反的动机的引诱等。外部因素又用。学生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叫客观上的困难,它们有的是由自然条①常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件造成的,如气候、自然地理、生物环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有的是由社会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条件造成的,如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人为的障碍或干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赶上或超过为止;’

因。

③坚持制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比如吃饼干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算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完成;

意志行动。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④每天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吞咽饼干就需要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有坚强的意志,这时吃饼干就是一种意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志行动。

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般来说,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

4.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澄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做为教师,则应注意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

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在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习竞争的同时,也要强调团结、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联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还要着生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老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如在一堂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的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其次,要对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直接、暂时的兴趣,随疑问的解决而消失;在高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稳定而又持久的兴趣。第三,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在培养学习兴趣时要合理地运用兴趣转移规律。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好的功课容易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未经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

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一些略起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

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双重加工理论”解释“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的现象。

答:双重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实践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等因素,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1)先天素质。

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先天秉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资源分配的策略。(2004年简答题)

力。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在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的现象画家。

中,听音乐是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是(2)环境和教育。

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工过程。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做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作业这个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两者并不矛盾。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1.根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分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析“高分低能”现象。

教育,不仅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答: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对儿童和青又紧密联系。

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3)实践活动。

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在活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指人的修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改心理特征。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知识、技能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这正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式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4)主观能动性。

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与技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在很多场合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间发生作用。

和越深。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发展不是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知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识与技能的掌握理快一些,能力也不是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展。

1、阐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的(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基本内容。

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答:(1)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中揭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示,动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制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性。

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2)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科学的知识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型: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强、平长和发挥。

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有比较静型);弱(弱型)。四种不同类型动物的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氢知识活动特点是:强而不平衡型的动物易激灵活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动,不易约束;强而平衡且灵活型的动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物难于兴奋,迟钝而不灵活;弱型的动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不仅要传授学生物难于形成条件反射,容易疲劳。

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3)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类型的关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系:不可遏制型——胆汁质;活泼型过程中发展能力。

——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弱型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抑郁质

与发展的条件。

2.论述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答:能力的形成与发燕尾服受多方(此题也可出为“用班都拉的人格社会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学习论解释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

(2004年论述题)

答:班都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主要提出者。他认为,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论提出了自我强化、观察学习和模仿等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在通过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向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而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也仍然会表现。

班都拉认为社会学习的强化效果有时不必直接加在行为主体上,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也可以产生强化效果。由此产生的学习,就称为替代学习。

班都拉通过社会学习历程来进行价格培养的观念,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身教重于言教正是这一道理的体现。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答:(一)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统帅的地位。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学校就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正确评价和引导自身的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得到健康发展。

(二)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性格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的。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可使学生形成勤奋、认真、守纪律等良好的性格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加学生受锻炼的机会。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性格教育中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性格教育中,更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四)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也只有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包括性格)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集体和集体教育可言。总之,教育了集体,也就教育了每一个人;教育了每一个人,也必然会影响到集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五)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受他们已有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性格教育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老师不应苛求和指责,而要通过暗示、表扬等给予更多的鼓励,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对于自尊心强甚至自负的学生,批评时则需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善于捕捉促进其发展的契机,高潮帮助其看到在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性格。

(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优良性格特征的养成,并非简单地受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第三篇:党的基本知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党的基本知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来源:未知 发布:2011-9-30 8:53:21 点击:2617 次

党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党章第一段

2、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大劳动人

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P34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是全面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58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坚

持。党章第十段

5、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保证。是党内政治生活和

组织制度的根本依据,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的体现,它最能从组织

制度上保证实行正确的领导,所以说,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P946、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章

10条

7、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P1468、党章规定,申请入党对象必须是“年满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党章1条

9、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员的党龄从之日

算起。党章7条

1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

看、。党章39条

1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段。党章9段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以为中心,坚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

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章10段

13、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

14、党章规定:年满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

层的先进分子,承认,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和按期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章1条

15、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的领导。党章49条

16、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和。党章2段

17、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要有两名作介绍人,要

经过通过和批准,并且经过的考

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党章5条

1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党章1段

19、党代表中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党章1段

2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P3021、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的原则。党章5条

22、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作介绍人。党章5

23、预备党员必须面对进行入党宣誓。党章6条

2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章7条

25、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时,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

过。党章7条

26、党章规定,申请入党对象必须是“年满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党章1条

27、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P8928、开除党籍是党内的。党章39条

29、党的根本宗旨是。p3430、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必须有年以上的党龄。党章21条

3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党章9段

32、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之间的矛盾。党章9段

33、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段

34、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章1条

35、发展党员,必须有名作入党介绍人。党章5条

36、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的普通一员。党章1条

37、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章7条

38、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小组或其他特定

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章8条

3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运动和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P540、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党章9条

4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党章

1段

42、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的领导。党章27段

43、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大劳动人

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P3444、党必须在的范围内活动。党章27段

45、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坚持的原则。党章5条

46、中国共产党成立于__________年,今年7月1日是党成立__________周年纪

念日。P647、使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段

48、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党章18

49、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章24段

5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留党察看、开除

党籍。党章39条

51、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同时是的先锋队。党章

52、中国共产党以、、和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章

53、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之间的矛盾。党章9段

54、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段

5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之本。党章12段

56、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章

5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

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58-5958、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坚持的原则。党章

59、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党章

60、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P19461、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P896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的先锋队。党章

6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党章

64、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

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党章

65、发展党员,必须有名作入党介绍人。党章

6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p3467、总的看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党章9段

68、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小组或其他特定

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章

69、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保障。P1907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P13971、中国共产党代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章)

7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根本方法是。P58-5973、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

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P3474、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

章)

7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党章)

76、党章规定,申请入党对象必须是“年满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党章)

77、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章)

78、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

(党章)

79、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员的党龄从

之日算起。(党章)

8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开除党籍。(党章)

81、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同时是的先锋队。(党章)

8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党章)

83、是党的根本宗旨。P348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章)

85、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党章)

86、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权权权以外,其他权利和正式

党员一样(党章)

8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

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5888、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员的党龄从

之日算起。P22989、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党章)

90、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P19

4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p662、党的基本路线党章10段

3、入党誓词党章6条

4、科学发展观p55,p58-605、党的组织制度p896、党的组织机构p9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398、党的纲领p629、四项基本原则党章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 14411、三个代表党章

12、民主集中制党章26段

13、党的纪律p120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党的纪律的内容p1211、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党章3条

3、党章在规定的党员享有的八项权利,具体内容是什么?党章第4条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是什么?p1645、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党章10条

6、入党誓词的内容什么?党章6条

7、党章规定的发展党员的必须履行的手续?党章5条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p74-759、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有哪6种不同的分类?党章32条

10、如何理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6711、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党章第1条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p139

六、论述题(共14分)必做题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在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14分)

第四篇:新党员培训班结业考试(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部分)

新党员培训班结业考试(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部分)

1.1.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4.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答3)

6.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思想。(4个必须坚持)

8.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盾。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12.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3.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15.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6.党员的权利义务P48 17.入党誓词入党宣誓仪式的程序:唱国际歌;党组织负责人致词;新党员宣誓;上级党组织代表讲话;党员代表讲话;新党员代表向党表示决心。

2.1.生活;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交纳党费;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

2.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3.4.5.党的纪律处分: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6.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7.8.9.从严治党的方针

10.党徽党旗: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

11.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12.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民主集中制。

13.爱国统一战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还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3.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精神实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3.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5.6.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7.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内容: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0.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1.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的内容: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2.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1.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4)建设学习型党组织2.如何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1)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如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其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其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其三,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

其四,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其五,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5.1.创先争优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主要内容: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2.“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简答题1.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2.为什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只有坚持中共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坚持中共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同意和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3)只有坚持中共的领导,才能最广泛,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决定》中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意义: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要求:(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

(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

(三)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

(四)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

(五)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

5.什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立党为公:党的建立和发展、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2)执政为民:取得执政地位的党的建设和巩固,执政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就是运用手中的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第五篇:党的基本知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部分)

党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章第一段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P36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60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章第十段

5、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保证。是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制度的根本依据,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的体现,它最能从组织制度上保证实行正确的领导,所以说,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P936、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他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章10条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P1489、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党员的党龄从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党章7条

1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党章39条

1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章9段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章10段

1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段

14、党章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章1条

15、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党章49条

16、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章2段

17、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申请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党章5条

1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1段

19、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章1段

20、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P3221、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党章5条

23、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党章6条

25、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时,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一年。党章7条

27、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P9128、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党章39条

30、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必须有5年以上的党龄。党章21条

32、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章9段

34、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章2条

36、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章1条

38、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章8条

3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P640、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党章9条

4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章1段

42、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章27段

44、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章27段

46、中国共产党成立于___ 1921_ __年,今年7月1日是党成立__91___ 周年纪念日。P648、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党章18条

49、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章24段

5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党章12段

56、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觉悟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党章P17960、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P1946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第1段

64、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党章

69、党员的权利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保障。P1927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P139P1427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第8段)

8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章)

90、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P194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p662、党的基本路线党章10段

3、入党誓词党章6条

4、科学发展观p55,p58-605、党的组织制度p896、党的组织机构p9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398、党的纲领p629、四项基本原则党章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 14411、三个代表党章

12、民主集中制党章26段

13、党的纪律p120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党的纪律的内容p1211、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党章3条

3、党章在规定的党员享有的八项权利,具体内容是什么?党章第4条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是什么?p1645、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党章10条

6、入党誓词的内容什么?党章6条

7、党章规定的发展党员的必须履行的手续?党章5条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p74-759、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有哪6种不同的分类?党章32条

10、如何理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6711、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党章第1条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p139

六、论述题(共14分)必做题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在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14分)

下载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