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养生之道(大全)
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养生之道
白居易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确的思考
在唐代诗人中,对自己的立身处世有着明确的思考,并通过诗文创作将自己的人生观点、生活态度加以多方表述的并不多,而白居易却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诗人。
白居易一生的思想,十分复杂而充满矛盾。如积极用世与消极退处的矛盾;身在仕途与出世退隐的矛盾,成为他一生不能或释的情结,使他感到不平、无奈和痛苦。白居易虽曾以“乐天”自许,但从他有理想而不能实现,向往自由而终不能身心超脱的情况来看,白居易实际上是一个有着悲剧遭遇、矛盾性格的人物。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白居易是如何面对人生挫折,消弭思想矛盾,以及他在中晚年如何养生的一些思想和做法。
“独善”思想,是传统儒家立身处世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主张博施兼济、积极用世的,但“兼济”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能够受到君王的知遇,获得一定的权位,有实施自己抱负的机会。那么在机会未来,或遭受斥谪,不被重用,或统治集团极端昏暗,难以有所作为的时候怎么办呢?儒家则以“独善”相诩。因此兼济和独善,是儒家的进退出处观,二者在作为上,虽有所不同,但在儒家人格观上是统一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人在难以实现自己抱负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自持高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在人格上是无可非议的。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贤者避世”,“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儒家的主体精神是积极入世的,兼济救世是它的理想,而藏、避、隐是被迫的,不得已的,但照孔子看来,这也无损于士人的人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初贬江州时,曾在《与元九书》中与好友元镇恳谈了自己对进退出处的看法,他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仆虽不尚,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这里表白的正是诗人在宦途失意,人生遭到挫折后,自己所持守的立身处世原则。一般都认为,诗人的“独善”思想是从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后才出现的,这并不完全正确。我们从白居易的诗文中,可以发现他早在入仕之初,就已经表露出这方面的思想,只是在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但白居易在宦途坎坷、屡受打击之后,却以“委顺天命”代替了他的“志在兼济”的思想,以消极的宿命论观念,作为他退守独善的理论根据。从他中后期所写的诗文中,天命观念已成为他人生穷通祸福观的主要观点。所谓“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等话都说了这样的道理。在其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写给《与杨虞卿书》中,更将穷通之间完全归之于“命”。
他说:“自度命数,亦其宜然。凡人情,通达则谓由人,穷塞而后信命。仆则不然,十年前,„„求名而得名,求禄而得禄,人皆以为能,仆独以为命。命通则事偶,事偶则幸来。幸之来,尚归之于命;不幸之来也,舍命复何归哉!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实如此也。”
正因为如此,委命从时,安贫乐道,乐天知命,就成为他中年以后人生观的重要方面。
白居易在《我身》一诗中说:“昔为意气郎,今作寂寥翁。外貌虽寂寞,中怀颇冲融。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穷则为鹤鹅,一枝足自容。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
在《咏拙》一诗,他也说:“所察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赋有厚薄,不可移者命。慕贵而厌贱,乐富而恶贫。同此天地间,我岂异于人。性命苟如此,反则成苦辛。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
他还以身居陋巷、安贫乐道而不改其乐的孔门弟子颜回为标榜对象,他说“朱门有勋贵,陋巷有颜回。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
与此相联系的,是他的知足保和的思想。“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眼下有衣兼有食,心中无喜亦无忧。”
白居易的所谓“乐天”,是内心痛苦不平的自我调节。
白居易就这样以他的“乐天知命”的穷通观,化解着自己心中的不平。他一方面以“行在独善”自律,“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一方面又以“达人知命”来慰穷销忧,“富贵本非望,功名需待时”,“尝闻君子戒,忧道不怀贫”,“时来不可遏,命去焉能取。唯为养浩然,吾闻达人语”,从思想看,这正是儒家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和“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这在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险恶,以至于正义者无端遭受排斥、迫害,而“兼济之志”势难实现的情况下,“独善”本身也是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德。这虽不能与“德迈宏道,匡俗庇民”的社会作用和意义相比,但也是进步士人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完成。从历史眼光来看,我们是不能苛责于古人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白居易的所谓“行在独善”,“乐天知命”,对他来说都不过是他壮志未酬,兼济无成的退路,是无可奈何的心情反映。他的所谓“乐天”,只不过是内心痛苦不平的自我调节。或者说强自为欢的自我开导,“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瞢然与化俱,混然与俗同。谁能坐自苦,龃齬于其中。”正所谓是,“外容闲暇心中苦,似是而非谁得知”,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深沉痛苦的感觉是显而易见的。
白居易中年以后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社会的责任感,入仕和有为,在他思想上始终并未完全消失;另一方面,传统老庄道家思想和当时正蔚然成风的佛家思想,也逐渐浸入了他的人生观,以至成为他中晚年立身处事的重要准则。
道家哲学是一种自然哲学,在世界观上,他们主张崇尚自然,脱离社会,反对和蔑视人为。但道家哲学又是一种困境哲学。它的主要理论导向得引导身处危世和险境的人,如何避害全身;是教导身处困境和逆境中的人,如何能够解脱出来,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拥有一份安宁恬静的心理,以至逍遥自在的精神状态。无疑这对于深感政治环境险恶,亦曾身遭迫害的诗人来说,是最易接受的。
白居易中年以后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白居易中年以后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归纳起来不外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安时处顺,随遇而安的时命观,即认为人的一切穷通、荣辱、祸福,都是时命所致,如果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也就不会怨天尤人和烦恼不止了。
所谓“命逆分已定,日久心弥安”、“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此”。这种委命随时,知命无忧的思想,在白居易后期的诗文中是屡见不鲜的。可知诗人是深受道家穷通时命观的影响的。
庄子曾经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道久矣而不得,时也。„„知穷之有命,知道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只是这种“勇”,不是对时命的抗争和战胜,而是对时命的承认和顺从。因此,庄子这里所说的“勇”,乃是“激流勇退”之勇,不是知难而奋发之勇。在庄子看来,持这种时命观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使人在精神上获得解脱:“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白居易中后期思想,是深深打上了庄子思想的烙印的。
二、知足守分,恬淡去欲的修养观。为了在困境中获得个人精神上的安宁和愉悦,并避害远祸,获得生活上的安全感,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中晚年,一直抱着安命守分,清除物累,恬淡去欲和知足保和的思想。如“知份心自足,委顺身长安。故虽穷退日,而无戚戚颜。”“心未曾求过分事,身常少有不安时。”“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得。我今无所求,庶离忧悲域。”追求知足知止、恬淡宁静正是老庄理想精神境界的心理特征,而庄子又把“去欲”看成是达到“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的境界的途径。可知白居易中晚期这种知足保和思想也是深深打上了道家思想烙印的。
众所周知,在白居易的人生观中还渗合着某些佛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晚年分司洛阳以后,自称“官秩三品分洛下,交游一半在僧中”
会昌二年(842)致仕以后,更与香山僧人如满结香火社,“半移生计入香山”,自称香山居士,俨然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了。
从白居易的诗文看,诗人接触佛教也是比较早的。在青年时期,他就曾与僧人正一上人、凝公大师有过来往,并向他们学过佛理。但真正把佛教思想作为解脱自己苦恼的良药,是元和五年,白居易在谏官任上受到排挤,并遭丧母、疡女之后,即遭逢极端的人生痛苦之时。
遭贬江州司马后,佛教思想渐成精神支柱
元和十年,诗人贬滴江州司马时起,佛教思想渐成为他销弥苦恼,解脱人生苦难的一根精神支柱。特别是当他感到生老病死的威胁时,佛教思想似乎更能使他精神有所解脱。比如他说:“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生死心。”“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既无神仙术,何除老死籍?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坐看老病逼,须得医王救,这儿所说的医王,就是指释加牟尼,只有释加牟尼才可以普渡众生。“唯有不二门,其间无夭寿。”特别到了晚年,老病相逼,亲朋好友生离死别的事遭遇更多,诗人的佛教思想也就更浓重了。
他说,“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已将心出浮云外,犹寄形于逆旅中。„„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又在《六十六》这首诗中说,“七十欠四岁,此生那足论。每因悲物故,还且喜身存。„„将何理老病,应付与空门。”
佛教在唐代已发展出多种宗派,从白居易的这些诗文看,他所信仰的主要是禅宗,所谓“赖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禅宗主张“识心见性”、“自性自度”,即通过坐禅、参禅,而保持一种超脱的心境。白居易曾自述对禅的理解是“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又说:“唯有无生三昧观,荣枯一照两成空。”“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谩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可知诗人在荣辱观、生死观等方面,也是接受了佛学,特别是佛学中禅宗的“无相为体”、“法体清净”的这种观点,即把世间生死、荣辱,都称作虚妄之梦境,真止值得追求的则是人心的清净本性。
白居易后期对于朋党之争的看法和态度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白居易后期对于朋党之争的看法和态度。
在尖锐激烈的朋党纷争中,持中立、调和的骑墙态度,是白居易“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在后期的政治实践中的突出表现。
以牛僧孺、李德裕为代表,延续数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是中晚唐政治史上无可否认的事实。从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列举的大量史料可以看出,这场斗争,乃是统治阶级内部重门第礼法的旧士族阶层,同由进士第出身的中小地主阶层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在宦官擅权,左右着皇位的废立及政局国策的兴替的中晚唐时期,由于“外朝士大夫党派乃内庭阉寺党派之应声虫,或附属品”从而更加剧了这两种对立的政治势力之间的排挤和倾轧,使得这一时期的政局变幻,更加波谲云诡,出人意外。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夫两派既势不两立,自然各就其气类招求同党,于是两种不同社会阶级争取政治地位之竞争,遂因此表面形式化矣。及其后斗争之程度随时间之久长逐渐增剧,当日士大夫纵欲置身于局外之中立,亦几不可能。如牛党之白居易以消极被容(乐天幸生世较早耳,若升朝更晚,恐亦难幸免也),„„可谓例外。”
陈先生论定,白居易在牛李党争的政治分野中属于牛党,是正确的。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第一,白居易中小地主的门第及进士科第的出身,这使他容易同牛党气类相投;第二,在元和三年的策试案及长庆元年的重考进士案中,白居易虽系秉公执言,但显然都站在牛党一边,这有白集中《论制科人状》及《论重考进士事宜状》为证;第三,考其行状,白居易一生在宦途生涯中的出处进退,大抵与牛党的命运息息相关:如官职的升迁,或采取求外任、求分司等防嫌远祸的保护性措施,也大都借助于牛党得势人物之援引或斡旋;第四,从诗集可以看出,白居易与牛党领袖牛僧孺过从甚密,唱酬甚多,而与李党首领李德裕却甚疏远,文字交往只有一首《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和浙西李大夫作);第五,会昌六年,武宗没,宣宗继位,罢李德裕相而李党失势,白居易从弟敏中入相,遭李党贬逐之五相(牛僧孺、李宗闵、崔珙、杨嗣复、李珏)同日北还——从白敏中在党争中的鲜明立场,不难推知白居易“恩牛怨李”之倾向。
但是,陈先生认为,白居易在党争中之所以能够“以消极被容”,乃是由于“生世较早,若升朝更晚,恐亦难幸免也”。这一论断,就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叶梦得《避暑录话》指出:“方大和、开成、会昌之间,天下变故,所更不一。元稹以废黜死,李文饶以谗嫉死。虽裴晋公犹怀疑畏,而牛僧孺、李宗闵皆不免万里之行。所谓李逢吉、令狐楚、李珏之徒,泛泛非素与游者,其冰炭低昂未尝有虚日,顾乐天所得岂不多哉!”在上列因党争而牵连受害的人物中,大都与白氏同时升朝,有的甚至比他升朝更早。可见,把“生世”与“升朝”的早晚,作为白居易在党争中得以幸免于祸的理由,根据是不够充分的。
那么,几乎一踏入仕途就与党争发生了纠葛的白居易,在那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都喟然慨叹:“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的大和、开成、会昌之际,他为什么居然能够在党祸炽烈、宦途艰险的缝隙中,奇迹般地苟容于时,并得以优游终老呢?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饱尝荣辱事”、“深谙世俗情”的白居易,能够清虚自守,不汲汲于功名势利,并懂得以足够的权变来应付事态,回避矛盾,力求以调和、骑墙的态度超然于党争之外,而决不卷入朋党倾轧的旋涡、“身心安处即吾土,岂限于长安与洛阳?”他晚年的“隐在留司官”,寄居洛下一十八年,即主要是着眼于党祸炽烈,而有意避开长安这个政治旋涡的。再如,他既交好于牛党领袖牛僧孺,以及属于牛党的姻亲杨氏兄弟,又与李党所重要人物元稹、李绅相厚善,这也正是他在党争中持调和、骑墙的中庸主义立场的典型表现。
正如白居易在三教之间搞调和折中,在入仕与出世之间持中隐观念,是带着半生痛苦的经历,带着同现实妥协的感伤情调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样,从他的吟咏中可以看出,他在党争中持调和、骑墙的中庸主义立场,也是在入世甚深之后,从反面总结立身处事的经验教训的反思的结果。请看:“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这难道不是深谙君臣关系的虚伪,因而心存戒惧,有所彻悟的表示吗?“何处投荒初恐惧,谁人泽畔正悲吟?”这难道不是在对迁客逐臣的深切同情中,隐寓着忧谗畏讥的心情吗?“权门要路是身灾,散地闲居远祸胎”;“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这难道不是在宦海浮沉中失意之余闪露的“迷途知返”的意向吗?既然他的心绪已经灰冷到了“睡到午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的地步,既然他以“高吟辞两掖,清啸罢三川”的实际行动显示了他的疏放旷达的襟怀,那么,他以“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的虚无态度来看待党争,并在党争中持调和、骑墙的中庸主义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晚岁深谙世俗情”的白居易,虽然不时摆出一副混世派的面孔,但他毕竟还不是一个毫无节概、佞顺取容的混世派。在对待党争的问题上,他固然有回避矛盾以为全身远祸之计的圆滑与世故的一面,但在他的心灵深处毕竟还保持着某种高尚而神圣的东西,因而能够做到“不以姘婀逢时,不以党援干进”,“不附丽为进取计”。正如叶梦得所指出的:“白乐天与杨虞卿为姻家,而不累于杨虞卿;与元稹、牛僧孺相厚善,而不党于元稹、僧孺;为裴晋公所爱重,而不因晋公以进;李文饶素不乐,而不为文饶所深害者,处世者如是人,亦足矣。推其所由得,惟不汲汲于进,而志大于退。是以能安于去就爱憎之际,每裕然有余也。”潘德舆也称赞他“其心淡,其节峻,其识远。”按“牛李党争”的实质,本来不过是名利与权势之争。正因为白居易视权门要路为“身灾”,视官职如“泥沙”,对权势利禄置之淡然,因而他才能够在朋党纷争之际,超然于党派和利害是非之外,并在两派中都坦然地交朋友,做到“中立不倚,峻节凛然”,“进退以义”,“完节自高”。
我们还应当看到,“不汲汲于进,而志在于退”,这固然反映了他的调和折中、妥协退让的中庸思想的本质,而他在党争中能够中道而行,不以党派的是非为是非,并在两派中都能结识到朋友,这也正是“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作为他的处世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妙用。
白居易的养生之道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白居易的养生之道。少年时代的白居易,为了能在京城长安崭露头角,拼命攻读,勤奋写作,以致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刚刚20岁,就出现了“未老而齿动发白”的症状。以后他被贬,“谪居卧病浔阳城”,按常理将,应该难以高寿。然而,诗人却活到七十五岁。奥秘何在呢?就在于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
首先,白居易乐天如命,始终保持心情的开朗、豁达。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心是自医生。”《旧唐书》本传说他“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滴为意”。他高歌“无忧乐性物,寡欲清心源”,“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就是对人类无法避免的衰老现象,他也是旷达视之。比如他的头发脱落严重,他不忧不躁,认为这样“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反倒省事。正是由于树立了这种乐天知命的思想,白居易总是处于一种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于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其次,白居易十分注重饭食之素与补。他的旱餐很简单,不外是“一杯云母粥”,或“烹葵炮嫩笋”。嫩笋其味鲜美,增人食欲,据现代科学分析,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血压、高胆固醇症有一定疗效。他的午、晚餐也以素食为主。“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关”,“午斋何简洁,饼与蔬而已”。就是开荤,也不过是“饭热鱼鲜香”。
当然,在积极的练功方而,白居易更是深知其中三昧的。坚持散步,是白居易多年的习惯。少则,“绕庭行数匝”;中则,“散步中门前”;多则,远足“劳童仆”。参禅打坐,精习气功,也是白居易养生健身的重要手段。有时“淡然临水坐”,有时面对前庭挺拔的松树,“月好好独坐”,还常常“夜半起端坐”,半夜时分,一个人起来打坐。经过一番气功锻炼,“浩然心委化”,他已经能够融溶进一种凝神静习的佳境了。由于白居易具有很深的气功功夫,俨然达到了“坐稳夜忘眠”或“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的这种奇妙程度,从而为他的身体蕴蓄起了旺盛的精力。而“庭前尽日立到夜”也不觉得累;“灯下有时坐彻明”也豪无倦意。这就从身体条件上保证了诗人能够写出那么多的传世之作。
白居易的身体力行,潜心钻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大家,所以他能够在身体并不十分健壮的情况下活到75岁。
白居易的经历和思想分析
从白居易的一生经历和思想发展看,他早年以一个儒生身份入仕,胸怀“兼济”之志,奋斗于政治舞台之上,无论从他的“仁政”的政治理想上看,还是从奋不顾身的积极有为的斗士精神上来看,无疑都是典型的儒家风范。
中年政治上受挫以后,他以“独善其身”自命,则开始将儒家的“安贫乐道”和道家的“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有所不为代替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正是从这时开始,虚无恬淡的道家人生观和看破人生、超越世俗的佛教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与儒家“贤者避世”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使他采取了所谓“中隐”的道路,以至于出现了自称“居士”的礼佛行动。
白居易接受佛道思想,是在他积极用世受挫之后,欲有所为而不能为的情况下产生的。诗人此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儒家思想的是和非问题,而是在不能实践原有理想的情况下,如何修身独处的问题。事实上,诗人从没有像道家那样反对过儒家的政治哲学,相反他在后半生,只要稍有条件,还是为社会做了一些事的。只是在如何“独善”的情况下,在困境中如何排遣苦闷的问题上,他确实引入了道家、佛家的心性观和修养论,而成为一个身在仕途而心向道、佛的兼儒、兼道、兼佛的兼济融合的人物。
照白居易看来,要经世治国,就要实施儒家思想;要修身独处,达观自适,不以进退得失为怀,又需借助于老庄和佛禅。白居易晚年在一首谈到自己如何立身处世的诗中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可以说正道破了他自己一生的思想。
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在一篇诗中是这样来形容和评论白居易的:“散诞人间乐,逍遥地上仙。诗家登逸品,释氏悟真诠。吏隐情兼逐,儒玄道两全。”用赞赏的口吻简要地道出诗人白居易儒、释、道兼容的思想以及他潇洒脱俗的性格,和高妙的诗风。
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进步的作家,他的思想是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和可贵的民族精神联系着的。他的思想和人格素质的铸成,受着多方面的影响。如他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了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和“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从道家思想中吸取了洁身自爱,以及容忍不争和喜爱自然、放达自适的精神;从佛教中吸取了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思想等等。这些人生观的积极面,对我们今天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自然观仍有很大启发。
白居易的人生哲学及其养生之道,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第二篇:酒文化与养生之道论文
酒文化与养生之道期末论文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酒文化与养生之道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酒的文化,以及用酒来养生的知识,受益良多。下面列举一二。
首先,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关于酒的文化占了很大比重。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由于使人亢奋和稀缺等特性,酒在远古属于奢侈品,最早酒被作为“通神之物”,是“圣液”,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面。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祭祀活动中,酒作为“超自然之物”,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令禁止“群饮”、“崇饮”,违者会处以死刑。
在文化方面,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其中最典型的,则是酒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一方面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170首,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杜甫有300首,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另一方面,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
由此可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在这学期的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多种不同的酒,黄酒,白酒,葡萄酒,米酒等。这些酒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文化。在这些酒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黄酒。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著名的有浙江加饭酒(花雕酒等)、江西吉安固江冬酒,无锡惠泉酒、绍兴状元红等。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独有酒种,黄酒被誉“国粹”,儒家文化乃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称之“文化精髓”。两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酒生性温和、风格雅致,酒文化古朴厚重,传承人间真善之美、忠孝之德;儒家内涵讲究中庸之道,主张清淡无为,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细细体味,黄酒与儒家文化可谓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庸”黄酒之格。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把“中”与“和”联系在一起,主张“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黄酒以“柔和温润”著称,恰与中庸调和的儒家思想相吻合。黄酒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寻常之“格”,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黄酒兼备协调、醇正、柔和、幽雅、爽口的综合风格,恰如国人“中庸”之秉性,深得人们青睐,被誉为“国粹”也就为之不过了。黄酒之“和谐”,对今日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相符的。儒家“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与黄酒“中和”之理念,正好给予了现代意义“和谐”诠释、发挥和想象的一个空间。
“仁义”黄酒之礼。“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其中“仁”是目标,“克己”而使“礼”得到遵守和恢复是实践途径。孟子则经常以“仁义”并重。“仁”体现 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尊重关怀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怀。黄酒是一种物质,它自古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酒作用于人的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酒虽有利有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的功能有三,一是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酒可成礼。黄酒承载着释放人们精神,惠泽健康,表达情感,体现爱心,激发睿智的作用,这与儒家崇尚“仁义”,主张“天地人合 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爱护是息息相通的。
“忠孝”黄酒之德。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孟子更是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这些“忠孝”思想体现了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文明,也是中国美德的一部分。黄酒生性温和、醇厚绵长,在漫漫中国酒文化长河中,黄酒以其独有的“温和”受国人称道,黄酒的文化习俗始终以“敬老爱友、古朴厚道”为主题,这与儒家所追求的“忠孝”精神一脉相承。
除了此外,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征,是表达心意、寄托情感的媒介。黄酒中的“状元红”,“女儿红”便是父母对儿女的美好祝福。从前每户绍兴人家诞下婴孩后,都会将一坛花雕酒埋在地底。如果生的是男婴,便盼望他长大后饱读诗书、上京赴考,到有朝一日高中状元回乡报喜,即可把老酒开瓶招呼亲朋。话虽如此,能够真正考上状元的人万人无一,因此实际上“状元红”一般都是在儿子结婚时用来招待客人而已。如果生的是女婴,则把埋的花雕酒叫“女儿红”,同样也是在她长大成人后的出嫁之日作迎宾之用。晋代上虞人稽含的《南方草木状》就有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如若女儿未嫁就不幸早夭便好比花儿之凋谢,亦是花雕之名的来由。
以上这些,都是黄酒的文化意义,在养生方面,黄酒也不愧被称为“养生佳品”。黄酒是医药上很重要的辅料或“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见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黄酒也是一种调料。黄酒酒精含量适中,味香浓郁,富含氨基酸等呈味物质,人们都喜欢用黄酒作佐料,在烹制荤菜时,特别是羊肉、鲜鱼时加入少许,不仅可以去腥膻还能增加鲜美的风味。且引用少量黄酒,可促进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双歧杆菌的生长发育,可改善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力,帮助消化,舒筋活血,美容抗衰老,保护心脏,促进人体健康。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酒”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且发现,虽然我不喝酒,但酒却悄无声息的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在吃的菜,在背诵的诗篇,在各处都能发现“酒”的身影。这一学期的学习,真的是受益匪浅。
第三篇: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内容摘要:前 言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 自然 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 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前 言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 教育 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不過以下所要討論的並不是傳統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徑,而是較為人們所忽略的另一種途徑,亦即人透過身體與周圍的一切保持不斷的互動關聯時,身體所體會和感受到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第四篇:秋季养生之道
秋季养生之道
时值秋季,虽然我国有些地方还处于高温,但毕竟节气到了,这时身体的保养应以防秋燥为主,进入秋季后要少食或不食辣椒、生姜、生蒜、生葱、胡
椒等燥热之品,对于有饮酒、吸烟等嗜好的人,更要注意特别节制。
1、合理膳食,以防燥护阴、滋阳润肺为准则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秋燥之气易伤肺。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
新鲜蔬菜水果,蔬菜宜选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食兔肉、鸭肉、青
鱼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等。适当多饮水,多吃些萝卜、莲藕、香蕉、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
及油炸、肥腻之物。体质、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
子粥、银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但不能猛吃大鱼大肉,瓜果也不能过食,以免伤及肠胃。另外,要
特别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保护脾胃,多进温食,节制冷食、冷饮,以免引发肠炎、痢疾等疾
病。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在此季节老年人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是秋季保健中
最积极的方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后要积极参加活动健身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快
走、冷水浴等锻炼项目。
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是一些细菌、病毒繁殖与传播的有利条件,随着干
燥的灰尘,一些细菌、病毒在空气中飞扬,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是慢性支气管炎和
哮喘病的高发时节,因此,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要加强保暖,做好预防工作。
3、保持乐观情绪秋季万物成熟是收获的美好时节;但秋天也是万物逐渐凋谢、呈现衰败景象的季节。在此时
节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学会调适自己,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可经常和他人、家人谈心,或
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养生之道心得
传统文化与养生有感
传统文化与养生课程是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医。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更是对中医充满了巨大的兴趣,所以就选择了这么课程,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在课程学习中,我学到了以前不曾接触的东西。中医养生的神奇之处,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其中运用了不少中医养生的知识与理论,不同体质的人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是不同的。阴阳的调和是极为重要的。人体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表象,其根本就是人体内部“气”的原因。阴盛,阴虚,阳盛,阳虚,这些都是不同的表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我感觉中医与西医相比,其精髓不是吃中药,而是中医的先知先觉,可以防患于未然,以小见大。从一些小的病症能看出潜在的大病灶,从而尽早的采取一些养生调节的办法,防患于未然。而且中医讲究顺其自然。比如人体的排毒,如果出疹子的话,西医的作法往往是同过药物,压制疹子的夸大,从而进一步消除。然后中医的作法却相反,中医理论认为,出疹子是人体排毒的一种表现,有利于身体内在的平衡,可以防大病是,所以中医会让它将体内毒素发出来,而不是抑制。
中医自古以来就讲的非常清楚,春季、秋季、夏季都可以晚睡早起,但这个晚睡早起也是指子时以前一定要睡啊。冬季呢,早上可以稍微晚一点,冬季比较寒,太寒了以后就把阳给抵消了。寒是阴,拒寒的话你这个阳就弱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随着太阳起。冬天进补也是一个好的时机,自然界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藏跟自然界一样,是吃补的时候,因为冬天才能收藏,才能吃,夏天吃了白费,因为它会发掉的在美国,一个朋友的小孩儿很胖,每天喝饮料,喝橘汁,结果越喝越渴。我劝告他不要喝饮料,喝白开水。后来他开始喝白开水,现在有十四、十五岁了,后来他觉得白开水好喝,为什么,因为真正解渴的是白开水。所以在中国饮食上“饮”字非常重要。好比泡茶,中医讲的是用“清汤”,清汤就是滚开的开水,中医有句话叫做:清阳开上壳。”开上壳”就是升阳,补你阳气,长久下去,对身体会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