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润群:作为家长,我们到底会不会爱孩子?
杨润群:作为家长,我们到底会不会爱孩子?
说明:本文标题所提到的“家长”,包括父母,也包括孩子的其他监护人或生活在一起的长辈,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以下为正文,作者为家庭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畅销书作者鲁鹏程。
有位智者曾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按理说,我们就更会爱孩子了。可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因为我们很多人只有爱孩子的心,却不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甚至可以说,很多做父母的,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用自己想当然的爱,正在一点点地残害孩子。最终,把孩子残害得体无完肤而浑然不觉,依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爱”孩子。
早在1000年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提到这样一句非常有哲理,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话:“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也就是说,如果爱孩子却不以正确的方法去爱,结果就会害了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就成了孩子幸福的“杀手”。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受父母长辈的亲爱,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坐吃等喝,学习也不用心一个个的孩子,就这样被“爱”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总也不想吃苦,总也不想付出,总是那么自私自利。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讲的:
他说:“我们家并不富裕,我和我爱人尽一切能力给我唯一的儿子好日子过。我们宁可吃得很差,也常给他买鸡腿。有一天我生病了,我爱人看我身体比较虚弱,就把鸡腿拿到我的面前说:你吃这个鸡腿吧,补充一下营养。可是,就在我爱人把鸡腿递给我的那一刹那,突然啪一声,儿子给了我爱人一个耳光,接着他吼道:鸡腿是我的!我和我爱人都呆住了,心里难受得很,难道我们为他做了那么多就不值这个鸡腿吗?”
我们的艰辛付出,和孩子的自私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古代的家庭中,父母是一个家庭的权威,尤其是父亲,更是说一不二的。在吃饭的时候,都是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为什么今天,却出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我们做父母的已经不习惯于先动筷子了,有了好吃的,也是让孩子先吃。一家就一个孩子!父母承担不起孩子有任何意外和闪失,于是,最好吃的,最好玩的,最好用的,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了孩子的面前。为了孩子,我们奔波努力,就差把心掏出来给孩子看了。
但究竟是为什么,孩子对我们的付出熟视无睹呢?而且,他还学会了伤害我们的心,一开始也许并不觉得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了付出,甚至不计较回报。当有一天,他的眼中真的容不下父母存在的时候,我们觉得心在滴血,我们心中那个可爱的他已经不见了踪影。
所以,我们应该停下“爱”孩子的脚步,思考一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入了爱孩子的误区?
比如,对父母来说,我们是不是走入了以下这些误区:
只重成绩提升,不重孝道培养;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为了孩子的安全,过度地保护他;有求必应,无限放任孩子的欲望;孩子有错不纠,认为“树大自然直”;经常对孩子进行物质和金钱奖励;袒护孩子,让他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不做孩子的领路人,而做他的“奴仆”;事事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无原则地迁就孩子,让孩子十分自私;到处夸耀孩子,让孩子变得爱慕虚荣;纵容孩子懒散,生活、学习没规律;舍不得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又如,对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来说,是不是又走入了这些误区:
给孩子太多零花钱、压岁钱;只管吃喝拉撒睡,疏于教育;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来养;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认为那是“可爱”;替孩子承担责任,成为他的“避难所”;子女教育孩子时,横加干涉;经常用物质手段“讨好”孩子;不注重独立性培养,让孩子成了“草莓族”;给孩子特殊待遇,使他不懂得分享;不让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上不敢放手,性格上却敢于放任;给孩子太多零食、垃圾食品与饮料„„
当然,以上仅仅是简单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误区,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所走入的误区远比这些更多,所产生的结果更令人可怕。
这些误区让我们反思,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问问自己。
在这里再多说几句:今天的父母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孝道的培养。古人早就说:“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孝道则是德行的根本。不教孩子学孝道,孩子就很难成才。今天有些孩子做出的事情能令成人瞠目结舌,不敢相信,但如果他能有一颗孝心,他还有做这样伤风败德、害人害己的事情吗?当然不能。这个问题,是最重要恰恰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再如,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过度地保护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给孩子物质与金钱上的奖励,袒护孩子,甘愿做孩子的奴仆,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到处夸耀孩子,纵容孩子懒惰,舍不得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等等。原来,我们在生活中认为的对孩子好的,是爱孩子的事,其实都错了,那不是爱,而是害。
前面提到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其实是隔代教育的误区。隔代教育,一般来说,很难做好,因为祖父母这一辈比父母更爱孩子,爱得更加想当然,这样的话,孩子能健康成长吗?能有责任感吗?能有社会担当力吗?当然不会有了。
写到这里,想起一句看似玩笑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你有了儿子,你就是儿子;你有了孙子,你就是孙子。”我们可千万别在生活中“践行”这句话。家庭成员,一定是各守其位,正本清源,家庭关系才能和谐,下一代才能真正教育好。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自认为的爱,其实是溺爱,是无知的爱,是对孩子的伤害。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理智的爱,所谓“智爱”,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才会有光明的未来。我们对孩子到底是溺爱,还是智爱?还是让我们自己算算这个账吧!
衷心希望每一位有责任感,有教育敏感度的家长都能与溺爱说再见,与智爱一路同行。
第二篇: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在龙文工作的几年来,遇到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及家庭,我既同情心力憔悴的家长,又心疼原本天使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让天使般的孩子变得如此冥顽不灵?
案例--“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家庭
有一90后的孩子聪敏可爱,父母老来得子,却异常宠溺。孩子不但学习不努力,在课外补习中也花了不少钱。孩子不懂得尊敬老师同学,从不主动跟人打招呼。一不高兴就把责任推到老师或同学身上,告诉父亲,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来学校或找其他学生大闹一通才了事。孩子即使是生父母气或某件东西没有被满足,也会大骂其“傻逼”“有病……”直到被满足为止。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都对他敬而远之,所以在学校里这个孩子也没有一个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能将苹果系列的手机历史及产生及功能优劣……讲得头头是道,到处炫耀。
可是,朋友跟他提起孩子的问题时候,家长总是说,没事,国内学习我投钱找老师补习,大了我用几百万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把孩子打造成才,保证他的将来无忧……
上面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的家庭。现在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或想法。
问题之一,老来得子,过分溺爱是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分溺爱,事事顺从--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极大满足养成了孩子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的性格。买东西的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这个孩子自私、自利、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一个人的,什么事情都会如我所想,一切都要听我的。只望收获,不讲付出,急功近利,奢靡享乐,浮浮躁躁,缺乏理想与目标,缺乏宁静的心态与一颗感恩的心!
“溺爱”表现之二在于父亲对孩子包庇和纵容,孩子依赖心理强,做事不计后果。
“养不教,父之过”。从小娇惯孩子,并且加上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更会使得孩子自小就精于世故,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颐指气使;另一方面又很可怜,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渐渐都“惹不起咱躲得起”敬而远之了,所以这个孩子逐渐变得孤单,性格怪癖、敏感、脾气暴躁,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得这个90后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心理的抗挫折、抗压能力太差,从而导致其在学习中不会迎难而上,即使花钱补习了也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问题之三“讳疾忌医”。
其实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可是父母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会以强势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责任推卸到他人的身上,试图通过金钱的方式让孩子成才。初衷不错,方法欠妥,尤其是在对孩子成长教育来说。这样不是帮孩子反而是在毁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权高钱多了反而成了负累。
看到这点时,我扼腕叹息,很想大喝一声:“住手!您还想将孩子毁到什么时候?”如果案例中的父母依旧讳疾忌医,这个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有多么大的出息,可以想象得到。
去年我也初为人母,沉浸在有了宝宝的幸福中,同时也在沉思:在想倾尽所有给予孩子的时候,是否该冷静沉思一下: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该怎样给呢?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健康长大,成人成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只过多的注重了“成才”教育的投入,往往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成人”教育,本末倒置,结果出现了很多让人很遗憾的事情。比如最近宣判的“李某某案”,多么好的条件,曾经多么有才华的孩子……假如他的父母是一对普通工人,这个孩子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成人”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责任感,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懂得爱人和自爱,也即孩子的品格教育。只有这样,一个孩子的人生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者: 赵聪玲
第三篇: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
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成人遇到孩子问题,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是潜意识的作用。如果成人带着负面情绪去批评孩子,孩子首先收到的就是愤怒、恐惧、担心、害怕等负面情绪,这会让孩子掉进恐惧、担心、害怕,或者愤怒、冲突等的情绪对抗中,妨碍批评的效果。
其实,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情绪只是潜意识告诉我们,现在有点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及时处理。伤害我们的不是负面情绪,而是我们选择活在负面情绪里。情绪是用来沟通的,是用来表达的,不是去发泄的。一个人越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
这里介绍一个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5 步):
第 1 步,停下来,深呼吸,让身体缓和。
第 2 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
第 3 步,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第 4 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 5 步,表达自己的需要
举个例子,孩子因为整天玩手机,几次善意提醒,但是孩子依然拿着手
机玩,作业也不做。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母亲这样来处理,批评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 1 步,让自己停,停,停,冷静,冷静,冷静。
第 2 步,自问自答:我怎么生气了?孩子不听话。
第 3 步,自问自答: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孩子做作业,不要玩手机。
第 4 步,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真的很烦躁,我很难受。”
第 5 步,对孩子说,“妈妈很担心你的学习,我想帮你,但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好吧,妈妈相信我们可以想到办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好复杂,或许你自己也有更好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是让自己离开负面情绪这一本能反应,刻意、故意地(对初学者)管理自己,让情绪来帮助我们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我们善于让正面情绪给我们快乐,负面情绪帮我们想办法改变,我们就可以面对孩子的任何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和孩子获得更多的幸福可能。
2.处理孩子的情绪
其实,成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离有效的批评不远了。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成人要避免以下四种情绪处理误区:
(1)交换。就是给一些孩子在乎的价值企图让孩子的情绪消失。例如给孩子糖果要他停止哭泣,停止吵闹就答应孩子的条件。这样做短期可能有效,但是暂时性的。当孩子再次出现问题,只要不发生交换,情绪问题依然存在,孩子交换的条件有时候会变本加厉。
(2)惩罚。把负面情绪看作恶毒的东西,是不应该出现的,孩子应该受罚,就像威吓孩子说再哭便会打他。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情绪。比
如,“你再生气,妈妈就把你拎出去......”
(3)冷漠。认为情绪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处理。所以,完全漠视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比如“你哭好了再来跟我说,你先冷静冷静再来跟我说......”
(4)讲道理。就是说大量的道理,而不顾对方的感受,这很容易使孩子陷入更大的情绪困扰中。孩子是活在感受中的,当一个孩子难过,伤心,委屈,愤怒等情绪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分析、大道理。因为在情绪化的状态下,任何道理都是杂音。所以我们看到有时候在父母跟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的时候,孩子突然会给父母来一句,“你说完了吗?说完的话,那我回房间去了”。
以下三步是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供各位参考:
第 1 步:接受孩子的情绪。
例如,“你看起来有点不开心”;“我感受到你有点委屈”;“我知道你很生气”。
和接受孩子的动机,孩子就会感觉被接纳一样,理解孩子的情绪,就会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收到的是这样的信息:“孩子,你对我很重要,我很在乎并理解你的感受。”在这个信息背后是一种可能和探索:“孩子,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被理解,被尊重是孩子和成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前提。
第 2 步:描述孩子的内心。
例如:“你很想提高成绩,但是找不到好的方法,因此很苦恼,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妈妈刚才批评你,你觉得妈妈没有尊重你,你很失
望;你很想买那个玩具,但是妈妈不给你买,你觉得妈妈不爱你了,你很生气”;“小明那样子对你,你当时一定感觉很没面子,感觉受欺负了”;“他们那么说你,一定很不好受”。保留孩子的尊严和自信,孩子会更愿意听从你的引导。
第 3 步:处理孩子的事情。
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对话,“如果重新来过,你会如何选择”;“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以后妈妈不小心说错了话,你会怎样和妈妈说?”这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家庭教育的培训班,在学习中途我出去上卫生间,正好有位年轻的妈妈出来接电话,在走道里我听见这位妈妈这样批评他的孩子:“怎么啦,你哭什么哭,妈妈在外面忙呢,你不要老是来烦我,要听话,知道吗。”其实,正确的沟通应该是:“妈妈听到你哭得很伤心,很难过,你一定是受委屈了,妈妈好想来陪你,可是现在妈妈有重要事情,等一结束妈妈就来陪你......”很多时候,解决了孩子的情绪,就是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往成人引导的方向走,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应该是隐而不露,悬而不用。
3.学会使用正向语言
生活中,我们成年人批评孩子,是“杀人不见血”。比如孩子做作业感到苦恼、焦虑、困惑而情绪不好时,教师会说:“这么简单都不会,笨得要死,其他小朋友早就学会了,就你不会!”孩子在批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类似伤害,很多情况下是在成人的无意识间造成的。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成人本身就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类似伤害;另一方面是成人缺乏通过正
确批评孩子来支持孩子发展的能力,而正确批评孩子以及支持孩子能力的语言系统是需要学习的,这也是当前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或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以下,我就以日常语言伤害为例,来说明错误的批评(前面一句)和正确的批评(后面一句)的不同。
笨得要死!vs 再来一遍,试试看。
你猪脑子啊!vs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要做对不容易。
为什么撒谎!vs 告诉我,你在担心什么?
你为什么考这么差!vs 这次考试哪些是满意的,哪些是不满意的?
又考这么差!vs 你的分析比这次成绩更重要。
你越来越让我失望了!vs 你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你太不负责任了!vs 这件事你付了什么代价?
你老是拖班级后腿!vs 同样的错误,我们如何不再重犯?
为什么迟到的总是你!vs 我相信只要你注意,下次一定可以准时!
你让我们班丢脸!vs 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
以上所列举的前一句句子,这些无意识的言语伤害作为一种精神伤害,是远远大于物质匮乏对孩子的打击的。而孩子如果在犯错误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是正向的语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力量来向内探索,从而看见自己不足,提高完善自己的意愿和动力。总的来说,俯下身子,和孩子做真正平等的朋友,帮助他们看见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家长,孩子就会和我们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我们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大人对孩子发火,往往并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误本身有多大,而是大人被其他的情绪所左右。大人心情好时,孩子再大的错误也可以原谅,心情不好时,一点小事也可能勃然大怒。
记得儿子小时候,有一天,他吃完西瓜,装西瓜皮的碗放在茶几上,还有光碟、图片等等,乱七八糟一大堆,他却任其乱着,一点不收拾,自己在那里忘情地看电视。这种情况其实经常都有,大部分时候是我悄悄地帮他收了,或者提醒一句,让他自己收拾好。那天我却突然大光其火,冲他吼道:“你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桌子这么乱也不收拾一下!”
儿子从电视里醒来,笑嘻嘻地看看我,平静地说:“别吼嘛,是我不对,你提醒我一声,我不就收拾了嘛!”边说边端起西瓜皮碗往厨房走。
我突然一下就惭愧了。一点小事,我这是发的哪门子火?不对的不是儿子,是我,是我自己因为心情不好而发泄到他身上。其实,孩子的一些所谓错误,并非有意为之,往往都是出于疏忽。他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提醒,轻轻一声提醒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可能被我们的怒火弄得不可收拾。幸好儿子有一分平和,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也让我感动于他的宽容,阴霾顿时散去,阳光重回心中。
很多时候,我们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在对孩子作出负面评价时,不是客观、公正、善意、平和的,像我那句“你一天到晚......”这种句式就是典型的指责而不是批评。类似的句式还有“你从来......”“你总是......”“你一贯......”,凡是用这种句式来评价一个人的,都是指责,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都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都不能令人信服和尊重,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让事情更糟。
对孩子的批评最好就事论事,只评价事实,不分析动机,因为你无法知道别人真实的动机。以己之腹,度人之心,这里面难免有偏差,不仅有失公正,还很容易授人以柄。假如你的揣度并非善意,无异于强加给人罪名,那就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火上浇油。
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除了滔滔不绝地谩骂讽刺,还一定要深挖动机,剥掉他最后一丝遮羞布,让他的伤口,他的无能和拙劣,都彻彻底底暴露出来,最后还必须深刻检讨,当场认错,恭恭敬敬听你的训斥和羞辱,直到他的可怜兮兮终于让你心软,让你满足,你才会饶了他。
但这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认错”本应是内省的结果,如果孩子的内心并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者内心虽然认识到错误,但处罚过于严厉而缺少善意,这个强迫“认错”的过程就会成为一次屈辱事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侮辱!
我们常常不能察觉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无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攻击性的语言都会令对方反感,甚至引来回击。假如批评变成了指责,就会让对方把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辩解)和抓住你的漏洞(反击)上,结果你话语中正确的部分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向着相反的方向理解,不正确的地方却被对方重点关注,成为攻击的目标。这就成了一场战争,相互攻击,双方都伤痕累累。
情势一旦誓不两立,心思就全在胜负上了,没有谁会在意你说出来的是不是真理。所谓“良药苦口”,那一定是在对方深知自己病得不轻,这碗药一定要喝的情况下,苦口才会被接受。而实际上,就批评这件事来说,深知自己病得不轻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有病的不是自己,所以往往
难如你所愿,心甘情愿喝下良药,并且感谢你的救命之恩,相反,他记住的只有“苦口”。
批评是一种否定的表达,如何表达否定而又不造成冲突呢?“平静”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是温和的,善意的,不会在情绪上伤害对方,对方才能以理性的态度来接纳。很多时候,批评的失态,或者批评的扩大化,其根本原因都是情绪化,批评者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忘记了批评的根本目的。
批评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打击一个人,而是解决一件事,帮助人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你希望对方怎样做?不妨直接说出来,不必非要严重否定错误答案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很多年前,我开了家小公司。有一次,当我批评一个员工时,她诚恳地说:“我确实错了,那么你希望我怎么做?”我一下就对她刮目相看了。只有她不被我的情绪所左右,将沟通引导到更有效的渠道上。我立刻停止了批评,进入探讨解决方案的阶段。接受否定意见时,还能传达出正面能量,这表现了她内心的强大。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