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大学生求职不怕没经验就怕没能力
分享来自易答宝燕飞静老师工作室文章:《大学生求职:不怕没经验,就怕没能力》
来源: 杨晶的日志
很多学生抱怨企业招聘要求工作经验,但是,企业要求工作经验,其诉求是什么?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如何弥补这一不足?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准备,进入职场以后又该如何完善?
近日,笔者接受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记者、易答宝网职业指导专家赵彩瑞女士的采访,并就以上话题表达了个人拙见。以下为问答实录:
记者:大学生难找工作,企业难招,企业想招什么样的员工?
燕飞静:简单地说,企业想招胜任岗位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员工。胜任岗位要求就是来了能完成企业赋予其的工作内容,发展需要就是说不但今天的工作能做好,还能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不会因为岗位要求提高而掉队。前者说的是现实需要,即你会什么,后者说的是未来需要,就是你的学习力行不行,潜力有没有。记者:企业提出的工作经验的要求是否合理?企业看重的其实是什么?在校期间如何准备?
燕飞静:个人认为,大学生在这方面普遍有误会。一般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很少有过多强调工作经验的,有工作经验的大多在社会上,何必到高校去招聘?招聘单位进行校园招聘,或通过其他方式招聘应届毕业生,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你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人际能力等。如果我们从社会招聘整体数量分布比例来看,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需求数量上肯定远远大于应届毕业生数量。这可能是给我们的大学生产生企业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的感觉。
作为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应该想方设法最大可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武装自己。方式方法就是认真学习,千方百计获取将来所需的知识。千万不要被所谓的表面现象所蒙蔽,急功近利、玩物丧志,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如果在学生时代能有一些好的实践机会,也要学会去珍惜,这同样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无论如何,只有学到真本领,掌握真知识,才能使自己赢在起跑线上。与其工作后才开始学习,不如从学生时代起,就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毕业后是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记者:题,是继续再学习的问题,不是才开始学习的问题。学习的时间不学习,和工作时间不工作一样,只能说是蹉跎岁月、虚度光阴。很多学生会说:“光有知识有什么用,单位招聘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可我们缺乏的是工作经验。”不可否认,既有知识又有经验,那是最好不过了。可是有多少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强调的是工作经验呢?我们大可不必拿自己的不足去当竞争力。人家招聘部门经理、主管,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能做的了吗?无论是求职,还是工作,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去对比,就如同非要和姚明比篮球水平,和刘翔比跨栏速度,和财务人员比算账一样。要知道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然后专注地去做。如果开始就把方向选错了,结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正确的做法是,去找那些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单位,并确保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而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呢?是你的综合素质,你的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来自哪里?那就是学习,不断的学习。
对目前还在读书的学生来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大学四年究竟会有什么收获?或者毕业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收获?如果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真的要恭喜你,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已经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什么都没学到,我会为你感到惋惜,那四年的青春岁月可能会成为你记忆中永远的痛,前方道路上也许会充满坎坷。
记者:人生无处不销售,但大学毕业生不愿应聘销售职位,他们对职位的理解与现实脱节。有人建议,第一份工作首选销售,因为他能极强地锻炼和塑造一个人,您的看法呢?
燕飞静:不能笼统地这么看,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还是要因人而异。众所周知,销售工作的确富有挑战性,它能极大地锻炼人的沟通、交往能力,磨练人的耐心、韧性,能力突出的人也很容易出成果。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此项工作。那些喜欢安静、不善交际、沟通能力弱的人从事此项工作,可能需要克服的困难比较多,入门的周期会比较长,失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对于那些喜欢挑战性的工作,成就动机较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较强的人来说,销售工作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职业选择。我个人对他们建议如下:
(1)不要急于求成,尤其不要指望做销售在短期内就能够获得丰厚的报酬,尽管长期而言,优秀的销售人员收入绝对不是问题,收入的多少也会取决于你的优秀程度。
(2)要有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销售绝对是一个需要勤奋的工作,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买方市场,任何产品售出都需要销售人员的努力,没有人随随便便能够不出力就能坐享优秀的销售业绩,你要骗市场,市场一定会用较差的业绩惩罚你。
(3)销售人员除了需要勤奋外,从事的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职业,除了把常规工作做好外,你还需要经常动脑子,提早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潜在问题,寻找销售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的解决办法。
(4)不管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企业,你都要努力做的最好,标准就是你的销售业绩超越你身边的所有人、公司的所有人,保证你下一步可以有更高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如果在10个人的小团队,你还总是排名靠后,那就不要怨天尤人了,先找自己的原因吧。
记者:学生投了很多简历,最后石沉大海,是因为简历写作不够规范和清晰,还是校园的话语方式与企业不同?
燕飞静: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学生投了很多简历会石沉大海,在社会上工作许多年的职场老人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简历本身问题。比如信息不全、内容混乱、错别字病句较多等,这个可以通过完善自己的简历来提高面试机会。(2)个人竞争力问题。简历中反馈的信息不符合招聘单位的任职要求,比如学历、专业、经验和技能等。如果你有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内容,但是简历没有体现,你完全可以有针对性修改简历,提高自己的面试机会。如果你根本不具备岗位任职要求的条件,无论如何应聘的成功率都会比较低。
(3)职位过期问题。有些单位与招聘网站签有长年协议,经常出现空缺职位已经有录用人选,但是招聘广告仍然没有撤消,尤其是新招聘人选还在试用期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储备简历,但招聘实际上已经停止,除非新人没有通过试用期,才可能同一岗位再次招聘。还有就是,少数单位的假招聘、过期职位不及时撤消等都会导致无论你多么优秀,也无法获得面试机会。
至于说到校园的话语方式是否与企业不同,这个问题的确存在。我在帮助个别同学修改简历时,发现不少简历中出现一些网络化、口语化的语言,而且喜欢包罗万象地罗列内容,而不是根据目标职位书写简历,造成简历的针对性非常差。
记者:学生通过简历筛选这一关,但总是在面试这一关败下阵来,他们很想知道原因是什么,但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不是你不优秀,而是你不适合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燕飞静:一般来说,获得面试机会说明你基本符合招牌单位岗位任职资格,面试就是要进一步考察那些基本条件具备的人谁是岗位的最佳人选。比如,有些同学考试能力超强,但不见得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强,不见得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就强。当岗位需要这方面能力的时候,你在面试中又无法表现出具有此方面的素质素养,被面试官淘汰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就是面试的发挥问题,受个人情绪、心理素质、面试环境等因素影响,面试中没有正常发挥水平被淘汰也是常见现象。
“不是你不优秀,而是你不适合我们。”这是招聘单位对被淘汰者的“官方”语言,一是给他们以心理安慰,二是从招聘方角度来说,最后录用的是最适合岗位要求的人,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记者:对于刚走入职场的学生,入职以后如何自我完善?
燕飞静:尽快熟悉工作流程,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尤其要学会思考和工作总结。方法是做完每一件事情后,都要找出哪些地方做的较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高或完善的办法是什么。这样下次再开展类似的工作时,就可以在原来的水平上进行提高,保证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出色,日积月累个人也会越来越优秀。
记者:学生胸怀远大理想进入一家企业,很快发现公司存在诸多记者:题,比如规模不大,制度不规范,市场定位不准,人际关系复杂等,半年或者更短的时间,负气辞职,当他找到新的单位参加面试时,他知道最好不要批评前一家公司,也不要抱怨,但是他觉得很受伤,难道面试就是要做到不露痕迹地撒谎?难道在职场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燕飞静: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个人,更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单位。所以对于刚入职场的学生来说,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就要慎重。在录用前要从公司网站(产品、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行业前景等)、GOOGLE搜索(正负面新闻、重大活动等)、公司环境、面试过程(通知、接待、面试、结果回复)的专业性等方面,仔细分析你要去的企业是否值得去。一旦选择了,就要提高自己的忍耐力,在面对问题产生离职想法时,不妨问自己:难道非走不可吗?一些无关大局的小事能否忍让一下?再坚持一下是否光明就在眼前?遇到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否解决?未来的机会和目前相比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离开后真的能解决目前的困境吗,新的机会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好处吗,方向正确吗?如果是,确定离职,进入录用前注意事项。不管如何,求职前睁大眼睛,慎重选择;入职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原则性问题除外)。
至于在面试的时候能否批评前一家公司,这完全取决于你批评的理由是否能够让面试官信服,你是否能够给面试官客观理性看问题的印象。如果不是,个人建议你还是对此保持缄默比较好,多从自己身上找离职的原因。成熟的人一般敢于担责,当事情完成的不好或出现问题时,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别人。
第二篇:没经验的大学生求职自我介绍
以下就分享一篇四年的校园生活的学生自我介绍。
回首四年的校园生活,有喜有愁,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在努力的充实自己,坚持刻苦努力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中。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不固守书面理论,尽力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印证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并能很好地做到灵活变通,在实践中将理论提升为符合现实情景的操纵性技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现一个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让我不拘泥单纯的理论和盲目的实践。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捉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在工作方面进步很快,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在校期间,我捉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朝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大量阅读课外书,对增加我的课外知识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启到不可小看的作用。
生活方面老实做人,塌实做事是我的人生准则,复合型知识结构使我能胜任社会上的多种工作。知识是我最大的财富,年轻是我最大的本钱。过往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
我自信有能力胜任贵公司的工作。若被贵单位录用,我将会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勤奋学习,并以良好的拼搏精神在这个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自我介绍】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版主!
第三篇:不怕不懂行就怕没诚信下岗职工如何创业(精)
“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重头再来!”曾几何时,刘欢的《从头再来》这首歌打动了不少下岗工人的心。
面对曾经的辉煌,很多人下岗后一蹶不振,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以下岗为契机,从头再来,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辉煌。打破“铁饭碗”,转换一片天,他们活得更精彩。档案:孙荣(42岁,1997年下岗)
原单位:大同市某技校
项 目:建筑材料销售公司初创资金:5万元
再就业故事之一
不怕没资金就怕没思路
一身笔挺的西装、油光可鉴的大背头、戴着一幅黑色镜框的大眼镜,已经“发福”的孙荣坐在真皮转椅里显得很自信,记者打趣道:“您的风度不错,好像电视里的大老板。”他笑了笑说:“大老板谈不上,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生意,每天过得很充实。”
孙荣现在是一家销售公司经理,主要经销大理石、水磨石等一些建筑材料,由于诚实经商,再加上头脑灵活,他的生意伙伴越来越多,公司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现在他手下已经有30多个员工。谈到他的创业经历,他很感慨地说:“自己创业的过程是很艰辛的,也是很幸福的,我是从失败中积累的经验。”
孙荣曾是大同市一家技校的老师,几年前,由于学校效益不太好,工资经常发不了,那时,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教师的他每月只能拿到300元,妻子的工资也不高,孩子才6岁,父母的身体也不好,生活比较困难。“穷则思变,那时我经常思考,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说服妻子后,我决定自己创业。”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接下来的两年,孙荣尝试着开小饭店、超市、书店,都失败了。2001年的夏天,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他准备经销建筑材料。因为孙荣的一个亲戚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生意,亲戚帮他分析了当时的市场情况,然后觉得他知识面比较广,交际能力也不错,比较适合做这方面的销售工作。资金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像许多创业者一样,他向亲戚朋友们筹了一部分钱,又向银行贷了款,才拿到5万元的启动资金。在亲戚的建议下,他把自己的公司选在了销售建筑材料比较集中的建材一条街上,门面做得很精致。随后孙荣又在报纸上连续打广告。节假日,他还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吸引了不少商家和顾客前来购买。
那时,说是一家销售公司,其实很勉强,加上他自己,一共才3个人。流动资金很少,只能是先进少量的货,然后赶紧往出卖,等赚下钱后,再逐渐加大进货量。一年后,他用“滚雪球”的方法一步一步扩大规模。把赚的钱再投入到流动资金中,门面房由小变大,后来把周围的房子都租了下来,建了自己的仓库,还从人才市场高薪聘请了一些销售人才。在孙荣的努力下,公司的业务量一天比一天多。有了好的商品与服务后,孙荣感到还不够,要想比别人成功,必须有长远的营销策略。孙荣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制定了公司的营销策略,建立了大客户营销部,对营销人员设立了一套奖励惩罚办法。正因为这一系列措施,他的公司效益突飞猛进,很快超越了其他公司。
档案:郭爱玲(50多岁,1995年底下岗)
原单位:太原市迎
新街菜市场
项目:饺子馆初创资金:7万元
再就业故事之二
不怕不懂行就怕没诚信
走进“山西省下岗再就业明星”郭爱玲的家,从女主人红润饱满的脸上,似乎看不到曾经的雨打风吹。50多岁的人还是一头乌发,“我就是心宽。”她笑笑说。
1994年,郭爱玲所在的太原市迎新街菜市场效益滑坡,工资不保,年近40的她摆过方便面地摊,跑过专线客运。就在她操持家业四处奔波之时,相处20多年,共育一双儿女的丈夫却看破红尘,剃度出家。要以一个人的微薄收入照顾父母、婆婆和孩子们,肩头担子的沉重不容她再流泪。1995年底,被树为“财贸标兵”的她下岗了,告别了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平凡岗位。无奈之下,她劝说考上高中的女儿放弃大学梦,转读技校,为家里节约开支,可“节流”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怎样才能用眼下极为有限的资金“开源”,郭爱玲在苦苦思索。
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大家都称赞她做的羊肉饺子风味独特,好吃不腻。想到迎新街还没一家像样的饺子馆,她看到了其中的商机。麻利爽快的郭爱玲马上开始调查市场、筹集资金、选择地段、租赁门面、装修、招聘、办执照。1996年底,郭爱玲的饺子馆开张了。
创业时她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懂行”,“虽然以前也是服务行业的,但对饭店经营还是生得很,只好边干边学。”在郭爱玲的辛勤操持下,饺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两个月后,她大着胆吞并了一街之隔的饭店,与人合作开了饺子馆二部。1997年销售额超过了100万元,创业获得成功,她不忘回报社会,吸纳了12名下岗失业人员到店里工作。
被问及经营成功的秘诀,她说:“诚信第一,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做生意,不能太重利。能给顾客便宜就便宜点,没带钱就先欠着。我用心和顾客、员工处,他们也就待我好。”
走出了沼泽,趟过了浑水,解决了生计问题,儿女都成家立业,当了“明星”,也上过电视了,别人问咋不在家呆着享享福,雇人经营得了呗,她却说只要还能干得动、跑得动,就愿意和员工在一块儿洗碗干活,一块儿服务顾客。没买车,没买大房子,2006年郭爱玲的发展计划还是要抓质量,抓卫生,装修一下店,上些新品种,主打当然还是饺子。至于再开店拓展生意的事,一向爽快的郭爱玲笑了:“这也要天时、地利、人和,急不得。”
链接:
下岗职工如何创业
下岗职工如何立足自身,参与市场竞争,创业谋生?
一、从自身“经历资源”找财路。下岗后,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自己的经历,从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对再就业是十分有利的。
二、发个人“爱好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将兴趣爱好与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你有可能因“爱好”而富裕起来。
三、组成“联合体”赚钱。不少下岗人员初涉个体私营时,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感。昔日自己总是集体中的一员,如今面对险恶的商战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下岗职工可以开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抱成团儿”创业谋生。
四、筹集资金。在选择了项目之后,下一步就进入了投资阶段,要投入就要多方筹集资
金。个人投资的项目有大有小,对资金的需求各不同,可以通过拿出自己的积蓄或申请贷款或与他人合伙经营共同筹资或租赁等不同筹资形式。
五、办理各种开店手续。在筹集资金的同时,就应着手办理各种手续,个人投资办工厂、个体私营企业等,报批手续主要有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税务登记和消防、物价、卫生等,如果是经营特种行业还要需要特种行业许可证,同时也要到银行立基本帐户等。一切手续完成之后,就可以营业了。
六、要掌握生产经营的有关知识。确定投资项目,选好店址,办了手续之后,下一步就应下工夫学习有关生产经营知识,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同行学习,同时也要联系自己经营项目,多观察、勤思考,逐渐掌握一门“绝活”。
七、要有好的营销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了好的商品与服务,小生意人还应琢磨顾客心理,多动心思,在“怎样卖”上拿出与众不同的计策来。
八、要有创新意识。人们的消费观念在逐日提高,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陈旧经营哲学已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惟有不断出新,才能以变应变,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第四篇:应届生求职没经验怎么办
应届生求职没经验怎么办
文章来源:一览南宁英才网(有关专员)
即将毕业,有的同学在大学期间也许还做过坚持,有些工作经验。对于大部分应届生来说,工作经验是很缺乏的,所以在求职面试时,都会很吃亏,但是应届生也不是说一无是处,当然还可以考虑下求职面试时,选择一些基层岗位,或者实习岗位,保持学习的心态,找到工作并不难。下面五点要素,对于没经验的应届生来说,有利无害。
1、突出优势
应届生与社会人士相比,自有其不足之处,但未必所有环节都居人之下。如果在求职过程能将自己的性格特征、专业优势、鲜明亮点表现出来,或许能让用人单位耳目一新,“万花丛中一点红”,被录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应届生因为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特长而失败的比率超过77%,不能不说是个沉痛的教训。
2、表现自信
自信是创造奇迹的灵丹妙药。可一些应届生在求职时,往往因为自己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就无法在所应聘的工作岗位前表现十足的信心,导致企业不得不拒之门外。但有一点想告诉涉世不深的求职朋友,企业一旦确定招聘没有社会经验的应届生,就已在其培训计划与资源配置方面做了相应的安排。“万事俱备,只欠雄心。用你的信心去征服即可!”
3、愿意从基层学起
许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HR表示,他们的企业并不是不需要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而希望通过输入新鲜血液的方式改变后备人才不足的困境。可因招聘到的绝大多数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接受必需的锻炼,使得企业在百般无奈之下忍痛割爱,找些学历、专业、悟性并不如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初高中生做学
徒或培训干部。如果应届生要想成为企业的顶梁柱,在社会这所大学中,还需到基层去吃苦。
4、注重细节
随着社会的纵深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考察已非停留在专业、技能、经验的需求,同时考虑人才的性格、合群、创新能力,注重细微功夫。可有些求职者不能真正领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导致求职败北。为减少企业管理的失败成本,选择人才时注意细节考察,当然顺理成章了。
5、诚信为本
企业使用应届生是需付出一定代价的。可有些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因为一些琐事闹别扭,甚至与企业分道扬镳,签订的劳动合约有如一张白纸。为人得讲诚信,可现在有些大学生,似乎视诚信如粪土。没有上班之前信誓旦旦,而上班之后往往心猿意马。没有一门心思用在企业里,倒更多关注哪里会有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时刻准备跳槽。
第五篇:彼得杜拉克:你为什么没成功? 《哈佛商业评论》史上最佳文章
彼得·杜拉克:你为什么没成功? 《哈佛商业评论》
史上最佳文章
一篇很长的文章,作者是“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并且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你要做的是深刻地认识自己——这包括你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你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如何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适应变化,并持续保持高度的警觉?以下的文章探讨了一些可能的思考或是解决之法。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明天总会到来,并且又总会与今天不一样,希望你总是有所准备。以下,Enjoy: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执行长。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 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文西、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1我的长处是什么?What Are My Strengths?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2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How Do I Perform?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现。许多人不是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工作,这当然就容易造成无所作为。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不管个性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它肯定是早在一个人进入职场前就形成了。正如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基本固定,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当然也不会轻易改变。而且 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
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他的记者招待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出名——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都从容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嘲笑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听者型——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这两位总统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可是,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而且,艾森豪威尔并不是个极端的例子。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他的前任约翰·甘迺迪是个读者型的人,他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他的助手,要求他们每次进行当面讨论之前务必先给他写通报。约翰逊留下了这些人,他们则继续写通报。可是他显然根本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不过,约翰逊以前当参议员时曾经表现非凡,因为议员首先必须是听者型。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试图从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3我如何学习? How Do I learn?
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弄清的第二点是,他是如何学习的。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不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说,实际上他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随笔小抄。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据说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有些人在实干中学习。另一些人通过听自己讲话学习。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我如何学习?这是你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但是,光这些问题显然不够。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你还需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与别人合作得好吗?还是喜欢单枪匹马?如果你确实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你还得问问这个问题:我在怎样的关系下与他人共事 ?
有些人最适合当部属。二战时期美国的大英雄乔治·巴顿将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然而,当有人提议他担任独立指挥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可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伯乐,乔治·马歇尔将军说:“巴顿是美国陆军造就的最优秀的部下,但是,他会成为最差劲的司令官。”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取得成果——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许多人做顾问时的表现会很出色,但是不能够承担决策的负担和压力。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迫使他们思考,随后他们才能做出决定,接着迅速、自信和大胆地执行决定。顺便说一下,一个组织的二号人物在提升到一号职位时常常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高职位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一个强势的决策者常常把其信赖的人放在二号位置,当他的顾问。顾问在二号位置上往往是很出色的,但是换到一号位置,他就不行了。他虽然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是不能接受真正做决定的责任。其他有助于认识自我的重要问题包括: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一个大公司还是在一个小公司中工作表现最佳?在各种环境下都工作出色的人寥寥无几。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人在大公司中十分成功,换到小公司中则很不顺利。反过来也是如此。下面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反复强调: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Do not try to change yourself—you are unlikely to succeed.Work to improve the way you perform.”4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What Are My Values?
要能够自我管理,你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道德准则对每一个人都一样。要对一个人的道德进行测试,方法很简单。我把它称为“镜子测试”。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显然,他命中注定会承担重任,即使不当本国的总理,至少也要当外交部长。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这就是镜子测试。
我们所尊从的伦理道德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种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来说。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相反,两者能产生互补。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插入一段个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5我属于何处? Where Do I Belong?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但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很有天赋的人,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他们将身属何处。然而,到这个时候,他们应该知道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的答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随后,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决定自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或者,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
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巴顿将军(他自己大概永远不知道这一点)本来应该学会拒绝担任独立总指挥的。同样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是的,我将做这件事。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6我该做什么贡献 What Should I Contribute?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随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就再没有人想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做什么?而他们所听到的答案就是“你们自行其是吧”。但是,这种回答同“组织人”听命公司的做法一样错误。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贡献、实现抱负、取得成功的人,一般连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做不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走回头路,让别人来吩咐、安排自己要干什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得不提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因素:当前形势的要求是什么?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贡献?最后,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
请看一位新任命的医院院长的经历。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医院,30年来一直就靠名气顺利经营着。新院长上任后决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两年内在医院的某个重要领域建立起卓越服务的标准。他决定以急诊室为重点,因为该院的急诊室地方比较大,受人注意,而又秩序混乱。他决定,到急诊室就诊的每一个患者必须在60秒钟之内由一名合格的护士接待。一年之内,该医院的急诊室变成了美国所有医院的样板,又过了两年,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如这个事例所表明的,把眼光放得太远是不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别有效。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 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对几个方面进行权衡。首先,这些结果应该是比较难实现的——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说,就是要有“张力”(stretching)。但是,这些结果也应该是能力所及的。设定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实现的目标,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简直就是愚蠢。其次,这些结果应该富有意义,要能够产生一定影响。最后,结果应该明显可见,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能够衡量。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行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7对人际关系负责 Responsibility For Relationships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
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着那肯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报告。这位老板因此肯定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肯定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去适应老板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而不是按你的方法来工作。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在我或是其他人开始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结果也就不得而知。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人类的愚蠢,倒不如说是历史使然。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个区的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都一样。在乡村,土地刚一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和责任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行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是,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就一无所知了。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行销副总裁懂得他们设法做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如果行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的专业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反过来说,行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行销这项工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他的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因为我们看到,每当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的价值观。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和应当取得的成果”,这个人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他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且,每次提出此类问题,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谢谢你来问我。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问我?”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一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及依赖他的同事。8管理后半生 The Second Half Of Your Life
当多数人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后半生担心。你只要继续从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了。如果你够幸运,能在工厂或铁路辛勤工作40年后撑下来,你就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什么也用不着干。然而,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而知识工作者在干了40年后,仍能发挥余热,他们只是有些厌倦。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经理人中年危机的谈论,“厌倦”这个词在其中频频出现。45岁时,多数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做了 20年完全相同的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但是他们学不到新东西,也没有什么新贡献,从工作中得不到挑战,因而也谈不上满足感。然而,在他们面前,还有20到25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经理人在进行自我管理后,越来越多地开始发展第二职业的原因。发展第二职业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投身于新工作。这常常只需要从一种组织转到另一种组织。例如,一家大公司某事业部的会计师成为一家中型医院的财务总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完全不同的职业。例如,公司经理在45岁时进入政府内阁;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20年后离职,到法学院进修,成为一个小镇的律师。还有许多人在第一份职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于是改行从事第二职业。这样的人有很多技能,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工作。而且,他们需要一个社群——因为孩子已长大单飞,剩下一座空屋。他们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为后半生做准备的第二种方式是,发展一个平行的职业。许多人的第一职业十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原有工作,或全职或兼职,甚至只是当顾问。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开创一项平行的工作,通常是在非营利机构,每周占用10个小时。例如,他们可能接手教会的管理,或者担任当地女童子军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们也可能管理受虐妇女庇护所,担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或在学校董事会任职等。最后一种方法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通常是在第一职业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他们已经不再有挑战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虽然继续做着原来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同时开创了另一项事业,通常是非营利性活动。例如,我的朋友鲍勃·布福德创办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公司,现在他仍然经营着。但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一个与新教教会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也做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又创建了一个组织,专门指导社会创业者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如何管理自己另外创办的非营利机构。管理好自己后半生的人可能总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一干到底”,数着年头一年一年过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这些把漫长的工作寿命看做是自己和社会之机会的男男女女,才会成为领袖和模范。管理好后半生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早在你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当30年前人们首次认识到工作寿命正在迅速延长时,许多观察家(包括我自己)认为,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人如果不在40岁之前就开始做志愿者,那他60岁之后也不会去做志愿者。同样,我认识的所有社会创业者,都是早在他们原有的事业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从事他们的第二事业。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有一位很能干的工程师在45岁时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位也很能干的普通学院的教授在42岁时认识到,即使她完全具备担任教授的资格,她永远也不会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获得教授职位。还有一位则是在家庭生活里出现了悲剧: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在这样的时刻,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这位工程师现在知道他在工作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动中,例如负责教会资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可能家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兴趣的活动中发现还有社区这个大“家庭”。在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许多人来说,能避免失败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个人的家庭也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实际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转变——从一切听从别人吩咐的体力劳动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识工作者——也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即使只是下意识的):第一,组织比员工更长寿;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如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于是,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觉得这篇对你有帮助的话,FB分享给你的朋友吧!加入楚狂人FB粉丝团 ↓↓↓ 站在我的肩膀上学投资 https://www.xiexiebang.com/madchu.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