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自由的伦理、贫困与饥荒读后感2

时间:2019-05-14 20:2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自由的伦理、贫困与饥荒读后感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自由的伦理、贫困与饥荒读后感2》。

第一篇: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自由的伦理、贫困与饥荒读后感2

《自由的伦理》之国家

绝大多数人,包括很多政治理论家认为,国家扮演的角色是,一旦一个人承认国家的一些特定行为的重要性甚至必要性,比如制定法律的行为,他实际上就承认了国家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假定在一个特定的小区有很多互相竞争的商铺,其中一个经营商动用暴力把所有其他竞争者赶出那个小区,从而动用暴力在那个特定区域建立了在销售某商品的强制性垄断,经济学证明,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垄断者往往会提供不好的、效率低下的服务,因为消费者已经失去其它的替代性选择。那么,国家只是一个在更大范围上的庞大的“商铺经营者”。对于对经济和社会有着居高临下的强制性垄断权,国家的职能是制定法律,对警察和军队等暴力工具的控制,铸造货币,以及通过对舆论、传播工具的控制来确保国家执行其他权力,来说服其被统治者遵从并抬高它的统治地位。在国家机构的性质上,有一个固定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即社会上的所有其他个人和团体(除了少数被认定为是犯罪的人,比如小偷和抢劫银行者)都是通过自愿的方式取得他们的收入,只有国家是通过强制的方式取得它的收入,即税收。在前文所述,根据自由和财产权理论,在私人方面,个人、若干个人或集团的偷窃是犯罪,会受到惩罚,但国家从事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不是偷窃而是一种叫税收合法甚至神圣化的行为。征税是一种纯粹和简单的偷窃行为,虽然偷窃规模如此庞大,这就是对国家内的居民的财产或者物体的一种强制性的夺取。它声称出自公众福利和社会的利益,道德自身需求为公众提供任何服务,都可以借助税收之手进行扩张。在选举问题上,一个共和国政体的国家,人们并不是对特定的行为进行投票表决,而是一揽子交易性质地选举出“代表”,代表们接着在一个固定的任期内发泄他们的意愿,为他们所代表的集团谋利,但在法律意义上来说,他们当然不是真的是“代表”,在一个自由社会,主人雇佣代理人或代表,可任意解雇他,只有他违背各公民的权利。在中国,一直传承者公务员就是人们的铁饭碗的思想,跟其他行业相比,丝毫没有强大竞争的压力。但铁饭碗总会有生锈的那一天。正当一些政府官员如饥似渴地压迫公民的财产时,总会出现像“武松”一样的勇者棒打高位上的“老虎”。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政绩工程,垃圾工程,每年必整修的道路及公共设施,折旧时间过短,这恰恰说明政府持着人们的财产做干货,做残渣工程,随时从人们的税收中偷取回扣。这就是有着强制权的国家为了垄断,无效率地向公众提供真实的服务,以被剥削和折磨国民的付出为代价建立的权力。于这种情况,征税是一种纯粹的,简单的偷窃行为。如果税收是强制性的,和偷窃没什么区别,国家是依靠政治方式的组织,公然抢劫你的钱财,给人们注入合法的观念形态,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个人之间自愿成立的互相保险的公司。

根据“有限政府理论”,被自由放任主义称为理想化的乌托邦,历史上血腥的记录可以证明,任何权力,一旦被赋予或取得,就会被使用从而滥用。因此国家和它的统治者会采取行动使他们的权力和财富最大化,从而无情的扩张原来设想的“限度”。在自由市场经济下,个人或某团体的财富的增加是有利于所有人,在政治王国,在国家的领域,收入和财富的最大化只会以社会其他成员为代价,增加国家及其统治者这些寄生虫的财富。

《贫困与饥荒》之贫困判定

饥饿现象基本上是人类关于事物所有权的反映,因此要通过深入研究所有权的结构,来说明饥饿现象。所有权关系是权利关系之一,将饥饿问题放在权利体系中加以分析,这种方法也应用在贫困分析与饥荒分析中。将权利关系运用于所有权,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则,建立一个所有权集合与另一个所有权集合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商品转换成另一组商品,这种转换是通过贸易,生产或两者的结合。“转换”即市场经济中的“交换”,他能够获得各种商品组合所构成的集合(这个人所拥有东西的“交换权利”),为每一个所有权组合指定了一个交换权利集合,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以物换物的机会,这就是交换权利映射。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的交换权利集合中没有包含有足够事物的可行商品组合,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面临饥饿的威胁,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事物所有权小于其所需事物的所有权,则无法得到他所需的食物。那么,给定交换权利映射,在不存在非权利转移(赈济)的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识别出那些必定导致饥饿的所有权组合—饥饿集合,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以及他面对的交换映射。

饥饿是由食物的短缺引起的,饥饿的直接原因也是个人交换权利下降,那么一个人所具有的交换权利还取决于他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地位,以及该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即使交换权利映射完全不变,实际交换权利也会随其所有权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交换权利不仅仅依赖于市场交换,还依赖于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是对市场交换和生产过程的补充,可以帮助失业者得到失业救济金,老年人得到养老金,贫困人口可得到贫困救济金,但前提条件是这些人的收入必须达到贫困标准,这个保障系统能影响到每一个人可以控制的商品组合。因此饥饿的消失反映了权利制度的变迁。文章通过对具体饥荒地区的分析,研究表明,饥荒可以在粮食供给没有出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发生,否定FAD观点,FAD观点只能对饥饿的因果机制做出有限解释,但未能深入研究人与粮食的关系,一个人支配粮食的能力或他支配任何一种他希望获得或拥有东西的能力,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关系。而且不能仅以收入来研究饥饿的原因,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收入赋予一个人以粮食权利;在完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中,收入并非总提供人民对事物的支配权,“收入中心论”往往会忽视权利中很多重要内容,“权利方法”具有直接性,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对于一般商品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来分析下市场与粮食流动的关系:市场机制可通过粮食流动来消除饥荒,从权利角度看,市场机制促使粮食从遭受饥荒的地区向其他地方流动,在“衰退型饥荒”中,从遭受饥荒的地区向其他地区出口粮食是市场尊重权利而不尊重欲望的“自然”特性。来分析权利失败与饥荒:在经济繁荣时期或经济衰退时期,饥荒都有可能发生,在衰退型饥荒中只出现经济作物的减产,在扩张型饥荒中可能在农业全面增产时发生,原因是粮食支配体系可能会变得对某些特殊阶层的人极为不利,在相对变化中,如果经济繁荣表现为对社会不平等的扩大,那么繁荣可能成为饥荒的诱因。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有感

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是建立在其他消费者相关评价的基础上,这种主观偏好往往能抹杀更为客观的产品质量评价所产生的效果。比如我们常见的“马太效应”,在商品销售上可以叫做“畅销效应”,指的是一旦某种产品在销售上领先,就会向消费者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如果很多人要买它,它肯定是好东西,这样根据从众心理,消费者产生了想买的欲望,于是购买该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出现各种排行榜,品评等级或评级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欲望和从众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有名望的人将会得到更多的名声,富者愈富。非常赞同作者所反对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他认为只有学会互助习惯的动物才是适者,它们的存活几率更大,因此也获得了智商和身体组织的最大发展,比如孤身一人生活在孤岛的鲁滨逊,他虽然能够靠自身的挣扎存活下来,但面对各种自然的风险,他根本无所适从。在动物世界,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物种都是群居生活的,它们发现联合是生存斗争的最好武器,当然,从广义达尔文主义上看,这里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存在的手段,而是对抗一切不利于该物种的自然条件。“互相保护就是这样确立起来的,因为只有保护长者,才能积累经验,得到更高的智力发展,进一步培养社交习性,从而维系、繁衍物种,继续向前进化,反过来说,不合群的物种,注定会走向衰落。”对于无政府主义者来说,承认不同物种当中都存在许多战争和灭绝行为,但“个体的自我意识”诚然是人类本性里的另一“趋向”,与此同时,还有同等程度、甚至更多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和互相保护,社交与互斗,都是自然的法则。这点亚当斯密在他早期道德情操论的著作里提及过,他指出人同样具有群居性,有同情心和协作精神。

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是不可逆转的偶发动态过程,其中大多过程可被称为“进化”。历史是关键,偶然性是一切历史的中心原则,历史解释并不直接演绎自然法则,而源自先前状态出现顺序的不可预知性,这一顺序中任何有重大变化,都可以改变最终结果,因此最终结果取决于先前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是历史的决定性特征。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和前面所提的“畅销效应”—富者愈富,名者愈名。

在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现象,我们有着无限的能力,通过自我辩白的方式为选择和行动找借口,即自我辩白机制。不同阶层的人如何辩白自己及他人的经济地位呢。富人倾向于把自己的特权地位看成是应得的,是挣来的,或以自己从事的慈善社会活动为辩解,而且相信穷人更幸福,更诚实,借此缓解对贫困人口的认知失调,而穷人则倾向于用道德优越感、草根化、符合社会常态等理由辩白自己的经济地位,认为富人全靠着偶然事件或不正当的特权才过上了这种过分的生活。自我辩白、认知失调、把讲真话、承认犯错拔高到值得赞扬的道德层面,这些做法更深层的进化基础,可在欺骗心理中找到,研究显示,较之察觉别人的欺骗,我们更擅长欺骗,但由于骗子往往会遭戳穿,欺骗别人,尤其欺骗跟自己很熟悉的人,风险相当大。

第二篇:《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饥荒是怎么产生的?或许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粮食不够!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阿马蒂亚.森的论点个人很赞同!他提出了权利分析理论!一般饥荒发生的地方,当年的粮食产量并不低,甚至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口!这是为什么呢?很奇妙吧!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设某年内蒙古地区遭遇旱灾或者洪灾,农民的收成肯定不好,这样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农民收成不好,那么农民用于交换的能力下降,农民对于其他的非生活必需品需求肯定降低,那么企业的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那些以工资为收入的群体,自然也会逐渐失业,收入降低!并且逐渐失去生活来源!这样的话,即使当地的粮食是足够的,那么,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如何合法的获得粮食呢?问题就出在这儿,并不是没有没有粮食,而是那些群体没有交换粮食的能力!在自然灾害中,粮食一定会被投机倒把,遭到哄抬价格,那么那些群体(农民,工人等)更加没有能力购买到粮食!即使当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即使内蒙古当年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但是饥荒还是会发生的!除非政府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不是粮食不够,而是粮食如何获得的问题,以及谁能获得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埃塞俄比亚的饥荒!那次饥荒受灾最严重的是牧民,其次是工人!现在再以内蒙古为例,试分析如下!

原来正常年份,当地的农民与牧民是可以交换彼此的产品的!现在首先,农民的粮食产量受到了影响,那么农民用于出售的粮食就会急剧下降!于此同时,农民对于牧民的东西的需求也会急剧下降!由于自然灾害,牧民的牲畜肯定会有死亡,这个时候,农民又不购买牧民的东西了,那么牧民生活将受到极大打击!为了生存,牧民肯定会出售牲畜,按照供求关系,自然灾害造成了牲畜的大量死亡,牲畜的价格在此时应该贵才对!但是并不是这样的,遭受了自然灾害,牲畜一方面会变瘦,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出售牲畜,就会竞争!所以,价格肯定低!故这个时候,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牧民是最先陷入绝境的!收入变少,粮食变贵!其次是工人,工人会失业,而且工人主要是以出卖劳动力获得报酬,这个时候,很多都失去了生活来源,当然了,粮食价格也更高!稍微好一点的反而是农民,因为农民自己生产粮食,虽然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涨,但是农民手中掌握的是粮食,短期内它不要去市场上去购买高价的粮食了!

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现出口的问题,那是因为当地的人们没有购买能力,按照市场的逻辑,自然要销往其他的地方!

所以饥荒问题不是粮食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如何分配粮食的问题!即使丰年,也会发生饥荒!粮食就在那里,关键是咋样合法的获得的问题,有粮食,而你没有权利获得,照样会饥荒!所以,谁的粮,如何获得粮,谁不能获得粮,谁可以获得粮,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下载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自由的伦理、贫困与饥荒读后感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自由的伦理、贫困与饥荒读后感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