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水”入诗亦多情——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 王前莉
“流水”入诗亦多情
——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
【摘要】古诗词中歌颂友谊、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诗词很多,诗人常将对友人之情寄寓在流水中,象征着绵绵不断的友情,寄托诗人的情感。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苏轼为例,分析二者诗歌中以“流水”意象来抒发友情的诗词。并试图对“流水”入诗的原因作一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流水;诗词;友谊
前言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绚丽的瑰宝,其中蕴含着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感情。“流水”意象之所以在诗歌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是与中华民族的水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孔子的“智者乐水”,老子的“上善若水”等,这些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中,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随着人们对水的理解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其中,这样便产生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正像离人远去的背影,同时它的无边无际、澄澈清明又像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牵挂。在旅途中孤身天涯的游子,看到随处可见的流水时,内心深处对亲人、友人的思念愈加浓烈。这种思念像水一样温柔深婉、缠绵不绝。加之,作为主要交通途径的水路不可能离开水,如此种种,水意象便成为离别羁旅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李白诗歌中的“流水”
“流水”是李白抒发友谊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水的最表层的内涵是作为单纯的地理概念而存在的。古人远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水路,二是陆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以所走水路,因此常在水边送行,而写于送别之时的关于友谊的古诗词中不免以“流水”入诗。如《送友人》等。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在这首诗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描写“流水”的句子,它只是单纯地交代送别的地理位置,“此地一为别”中“此地”二字很明显地说明了诗歌首联是送别地点的环境描写。
但在以“流水”交代地点的诗句中,绝大多数“流水”在其中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因为抒发友情的诗歌是典型的抒情诗,在很多时候,景都为情而生。
试发清秋兴,因为吴会吟。碧云敛海色,流水折江心。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艰难此为别,惆怅一何深。
——《送鞠十少府》
在这首诗中,“碧云敛海色,流水折江心”是集中描写“流水”的句子。这句诗有两个关键性的字,即“敛”和“折”,正是这两个字奠定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与其说“碧云敛海色”,不如说碧云让诗人的心情有所收敛;与其说“流水折江心”,不如说流水送友人远行,伤了诗人的心。在李白抒发友谊的诗词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送别》)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江夏送张丞》)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送殷淑三首》之二)
“流水”在李白的诗歌中的第二种情感内涵是借水抒发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在将行之时,汪伦赶来踏歌相送。看着这深湛的桃花潭水,不禁触动了诗人的情思。他难忘桃花潭的美景,更难忘朋友汪伦的一片深情厚谊。这种情谊自然地与眼前深深的桃花潭水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这一千古名句。这首诗用桃花潭水的深来喻指李白对友人送别的感激之深、二人友情之深。
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金陵酒肆留别》也是这一情感内涵的典型代表: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在杨花满天的江南,诗人即将离开金陵。吴地的当垆姑娘劝尝美酒,好客的金陵子弟相送,彼此热情对饮,将千言万语、离情别意都融入酒中。见此情此景,诗人将满怀的殷殷别意与滔滔江水相比:“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在反问句中答案不言而喻,东流之水绵延不觉,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诗末的对比和反问使全诗更显得含蓄委婉、富有情致,给人以不尽之思。
此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以“流水”抒发友情的千古名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眼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出蜀不久,正当年轻快意之时。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此时已经诗名满天下。李白对他非常敬慕。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由此可知二人的交往,多是把酒临风的潇洒和谈诗论文的快意。即使别离,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二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行人的去向,毫不费力地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景色绮丽的送别画面。三四句紧扣“江水”,写江边送行。看似写景,实则写出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感觉。故人之舟已行,送行者伫立江岸,久久凝望:“孤帆——远影——碧空——尽”,由近及远,从有到无,直望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尽头。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久久注目之中:他那难以平静的心潮,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清代吴烶说:“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其实目送也是心送。李白的心正伴着朋友,随江水渐行渐远。李白还有很多诗都是以流水来抒发离别之时的友情,如: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錞》)黄河西楼月,长江万里情。(《别储邕剡中》)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口号》)
二、苏轼诗词中的“流水”
友情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美德。在苏轼身上洋溢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他一向殷勤好客、笃于友情。他的情意总是发自肺腑,有时虽为赠答、送别,却无半点做作卖弄,都是出于内心,浑然天成。
苏轼第一次外放杭州时,与太守陈襄情投意合,相知甚深。在陈襄调离杭州时,苏轼于有美堂为陈襄饯行,即席赋《虞美人》词一首赠之: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这首词虽是官场中的饯行之作,但并非虚和应景,而是出于真情。上阕以美景映衬忧思,寓情于景;下阕因景寓情,由忧转乐,放眼开去。苏轼从有美堂远望,把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与分手后的落寞心境刻画的深沉委婉,情真意切。尾句的江水映衬着象征纯洁与高洁友情的明月,以“流水”入诗,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在困顿中愈加感到友情的弥足珍贵。他的感情寄予友人,常和朋辈休戚与共,相濡以沫。他格外珍视朋友的相聚与重逢,更多情于离愁别恨。但他决不悲悲切切、刻意雕琢,而是以真挚的情感宣泄心灵深处的友情。因此,苏轼的送别词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此词是元祐六年钱穆父迁瀛州途中经杭州时苏轼送他的。苏轼第二次离开朝廷外放杭州,此时已届三年,故首句言“一别都门三改火”。词中先回顾了彼此的交往,相见时的欢笑似春风入怀。又很自然地赞扬友人的治国政绩与耿介的操守似古井与秋筠。结尾又以开阔的胸襟劝慰朋友不必为暂时的分别而伤情,指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词“莫作儿女态”的境界高阔,格调爽朗,对友人解忧释怀,同命相连的慰籍,都展示出苏轼友情的深厚。其中,下阕的“惆怅孤帆连夜发”虽无“流水”字眼,却暗藏江河湖海。
在另一首《满庭芳》中,他回忆与少年时的朋友的情意仍似昨天:“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其中“江海”、“烟浪”便寄托了他对友人的回忆。在《定**》中,“绿发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其中的“水云乡”便是苏轼纪念友情的归宿。
苏轼的送别词时时处处表现出对友人的真诚思念。如在《江城子·别徐州》一词中,他对朋友们的友情不管到天涯海角也真诚不变: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留不到,楚江东。
苏轼在徐州与当地人民度过抗洪与抗旱的难忘岁月,他月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调离徐州时,作此词赠给朋友。词中写出朋友们相处不久便将分离的惜别之情,回首之际“千点泪”只有自己留在心田里了。
苏轼不仅对友人念念不忘,他成名后也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如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苏轼对他们倾注了满腔心血。元丰七年十一月,苏轼在汝州途中经高邮,学生秦观送到淮河边。临别时苏轼写下《虞美人》一首,其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的句子,以“汴水”寄寓他与秦观之间的师生情。
苏轼性格旷达坦率、正直乐观,也正是对友人的朗照日月的真心使苏轼的诗词洋溢着真诚的友情,使他的妙语佳句如“万斛之泉”滔滔涌出。其中以“流水”寄寓友情的诗句更是流露着至真至纯的友情,给人以美好情怀的陶冶和享受。
三、其他诗人诗词中的“流水”
以“流水”比喻友情的诗歌,有时将“流水”放在结尾处,给人含蓄不尽、意味悠长之感,如李白的诗;还有的是在整篇描写“流水”,极描朋友之间的情谊。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朋友即将远去,这“荆吴相接”的“水乡”、“春江”正是友人即将踏上的征途。渺茫的江水一望无际,不仅象征着路途的遥远,而且更是诗人满怀的惆怅离情。最后两句融情于景,以滔滔江水之壮阔与一叶孤帆之渺小进行强烈对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关切之情。传越走越远,放眼万里长江,极目无见,此时诗人的不舍之情一涌而出。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诗人和王八员外都是被贬滴者,在分别时节,他不禁感慨世俗人情都已如浮云消散,唯有两人的友谊依旧长存。
水的声音能够唤起人们对水的听觉感受,因此,水声也经常进入诗人笔下。唐代雍裕之《自君之出矣》有句:“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其中,陇水既与离思相若,流水声也与呜咽声相仿。再如温庭筠的《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如山三日的同行。岭头便是分手处,借别潺湲一夜声。
诗中始终围绕“溪水”著笔。溪水原本无情,作者却偏偏视其为有情物。“有情”二字,正是一篇的诗眼。何以见有情?一是入山的三日中,溪水始终与作者同行。“得同行”,一个“得”字,饱含作者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侣的欣喜之情。二是临当分别时,用“潺援一夜声”来表达对作者的惜别之情。藉此二端,的确足以见其深情谴络。这种缝络深情述之于流水,正是作者自身的惜别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可以说,在诗人眼中,众多离别场景中的江水、湖水、潭水、海水触目可见,而水总是深深地沾染上作者的主观之情,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
类似的诗还有: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通一命,孤剑适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已。(高适《登陇》)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钱起《初发扬子寄元校书》)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长安此去欲何依?先达谁当荐陆机?日下凤翔双阕迥,雪中人去二陵稀。舟从故里难移棹,家在寒塘独掩扉。临水自伤流落久,赠君空有泪沾衣。(刘长卿《送陆洋仓曹西上》)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四、“流水”入诗的原因
第一,由于抒发友情的诗词大多写于离别之时,而水的属性适于离别这一题材,即所谓题材论方面的适应性问题。也就是“流水”意象用在抒发离别之情、抒发友情的诗词中,象征悠悠不断的别情和依依不舍的友情。
第二,题材承接性问题。《诗经》中有大量运用“流水”意象的诗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六朝诗人谢眺有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中国古诗词正是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借鉴中,使“流水”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抒情模式。
第三,与诗人的个人性格有关。古代诗人多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历的过程中,水的某些潜在的东西正好与诗人的气质相一致。这些内在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促使诗人用水进行抒情。可以这样说,主体因素往往对作品所用的材料起决定作用。
第四,与送别的地点有关。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诗词多是写于离别之时,而古代离别时常以水路为多,因此在水边送别,目之所及,首先便是流水,于是很自然地以流水喻情,以水写情。无形的愁情便化作茫茫的流水。总结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抒发友情的古诗词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感情真挚、感人肺腑,更重要的是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感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流水”滚滚东流象征着绵绵不断的友情,象征着依依不舍的离别,寄托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情厚谊。因此“流水”意象确实是“中国诗歌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品格之一,具有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1。
参考文献
[1]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粉利.水意象及李白送别诗的抒情模式[J].现代语文,2006(4)[4]张元.论苏轼诗词中的友情与亲情[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4)[5]陈晓云.别意与之谁短长——唐代离别诗中的流水意象分析[J].读与写杂志,2009(9)
袁立民.探微典型意象,提升审美水平[J].文教科学探索,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