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

时间:2019-05-14 20: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

第一篇: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

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

策划人邓军解密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创作

文/毕中林

舞台大幕徐徐拉开。夜色中,汴河女神飘忽的身影,舞动在云海之中。画家张择端行吟于静静的河畔,唤醒了汴水晨曦。

别具浪漫意境的画面揭开了大型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序幕。在随后的一个半小时的表演中,台下的观众可以依次欣赏到春色醉人的“隋堤烟柳”,抒性幽美的“平伞相欢”,技艺纷呈的“社火百戏”,生动活泼的“平桥观鱼”、妙趣横生的“中原花轿”,欢歌劲舞的“盛世虹桥”„„

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场景与意蕴,在这台舞蹈诗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完美演绎。该作全篇18个章节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有的肃穆、有的空灵,如众星供月一般,用诗一样的舞蹈语汇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主题,歌颂了宋朝京城汴梁的盛世美景。艺术评论界对这台舞蹈诗有着“方寸戏台解读名画意蕴,飞扬舞韵追溯北宋风情”的评价。

用舞台艺术演绎民俗

自2007年7月在香港创编首演至今,大型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将迎来诞生7周年。7年来,因其创作题材的厚重度、艺术水准的高端性,每年除了商演之外,在全国或地方举办的重大节庆活动中,总以压轴般角色被推向演出舞台,并多次承担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让全球观众感受中国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演绎、传承与弘扬。

北宋时期,中国汴京有一百五十万人,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城市。宫廷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当时汴河两岸的民生百态和京城的盛世繁华。在全画纵25.5厘米,横525厘米的长卷中,各色人物有赶脚的、挑担的、推车抬轿的、撑船拉纤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少约550多个;画中的景物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道路纵横、店铺林立、车龙马水、舳舻穿梭。

对于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编创,策划编创者敢于将如此宏大的场景,以舞台艺术进行演绎,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想。如何用舞蹈的语汇表现历史上的民间文化与民俗,成为舞蹈诗艺术上成功与否的关键。

根据宋代文献记录,当时的节日民间娱乐中的许多项目,如“高跷”、“旱船”、“花鼓”、“扑蝴蝶”、“跳钟馗”、“狮子舞”等,其名称及表演形式大都与至今民间传承的相同。对于画中许多场景,《清明上河图》舞蹈诗编导们巧妙地用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舞来表现,将北宋京都的繁华景象、民间节日的热闹情景及各种表演技艺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精彩的便是通过优美的舞蹈语汇来表现张择端笔下的市井百态,如女伎的“纨扇舞”、头顶红灯笼的女子“灯舞”、独人抬的“中原花轿舞”、“祈福舞”等。

《清明上河图》舞蹈诗共有18个“篇章”,每一个篇章就像一幅风俗画,展现着北宋时代汴京的风土人情。该作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活现长卷为主题,广纳丰富的中原舞蹈文化作为表演的素材,如舞段《柳絮》,女子脚踏《寸子鞋》,以小脚姿态跳舞,舞者动律仿如迎风摆柳;《春郊》以民间舞蹈《跑驴》再现画卷中进城送炭的毛驴商队等,呈现京城中百戏杂耍纷陈的热闹场面。千姿百态的中原舞蹈,复添上现代艺术质感,使传统民间舞蹈更显活力,让人发思古之幽情,随着舞者的步伐走进令人目眩神迷的繁华盛世。

在这部作品中,编创者不仅仅重视普通场景的“铺陈”与“展示”,而是时时刻刻注意和强化“情感”在作品中的表达,这种情感的贯穿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自己的“魂”。

创作缘起

这部诞生于2007年的作品,可以说是粤港艺术合作的重要成果。2007年,在著名作曲家史志有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音乐的基础上,由广东南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舞蹈团联合制作,将这幅国宝级名画作以舞蹈诗的崭新表演艺术形式展现于舞台之上。7年以来,该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节庆活动进行演出。2013年1月作为粤港文化合作“走出去”项目,赴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索尼表演中心进行商业巡演,而在美国的两场演出,280美元/张的门票提前一年售罄,赢得了票房口碑双赢的成功,同时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传播。

几年过去,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总策划人邓军,在谈起这部作品缘起、策划与编创时,依旧是感慨不已。

邓军是广东南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1987年创办公司至今,邓军在演艺事业上是位“忠贞汉子”,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坚持演出经纪路线。对于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策划初衷,4月4日上午,他在他公司的会客室里向《文化产业前沿》杂志记者坦露了心声。

以舞蹈诗来演绎中国名画,这本身就是一个诗意般的灵感。这个最初的灵感火花来自邓军。不过,他却说首先要感谢一位“伯乐”,正是有此人的举荐和指引,才能让后来引起轰动作品跨出了第一步。邓军说,这位伯乐是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现任广东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王业群。

2006年的一天,王业群交给邓军一张交响乐《清明上河图》的样碟,问他是否可以策划组织一场音乐会,作为重要节目参加当年“中国国际音乐博览交易会”去演出。这个音乐作品是由著名作曲家史志有历时五年创作完成。邓军拿到这张全长只有5分钟各章节选段的样碟反复琢磨,因其强烈的画面感,让他萌发出以舞蹈艺术来表现绘画的灵感。

于是,邓军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作品版权拥有者史志有。经过几番沟通,邓军想根据音乐作品编成舞蹈诗的创意和诚意打动了他,并以“不菲”的价格购买了交响乐《清明上河图》用于舞蹈的全球范围内永久音乐版权。史志有还表示愿意配合舞蹈的需要对作品进行适当修改。

邓军在寻求香港舞蹈团合作创编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过程中,感受到了此项工程由灵感变成现实的艰难。邓军一开始找到老朋友——时任香港舞蹈团助理艺术总监梁国城。二人经过思想碰撞后,认为很有价值且具有可操作性。但香港舞蹈团董事局认为题材太大,没有3年的时间是很难完成,并将音乐碟寄给了北京编舞艺术家孙颖进行初次论证,初次论证给予了否定。

邓军没有放弃,并找到时任广东省政府港澳办副主任林迪夫,希望从迎接香港回归10周年的初衷出发,推动该作品能在香港舞蹈团进行创作立项。在邓军和梁国城的多方努力下,2007年2月,大型原创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得到香港舞蹈团董事局主席梁永祥的大力支持,确定由香港舞蹈团编创,并作为重礼于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活动中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

策划编创团队迅速组成。梁国城担任总导演及编舞,邓军为总策划及音乐统筹。原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南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杨子达作民俗舞构思及编舞;作曲史志有对亚洲爱乐乐团演奏的《清明上河图》组曲进行相应修改;香港舞蹈团首席舞蹈员刘迎宏、苏淑分饰贯穿全剧的画家及汴河之女。

实际上,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主创人员曾多次到北京、河南开封采风,去体会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实景、实情,观看当地民间艺人在该园演出的《高跷》等舞蹈技艺,同时深入民间拜访民间老艺人。与此同时,他们还研读宋代史籍,包括宋人说宋事的笔记杂录,并访问听取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古画的专家杨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舞蹈史学家王克芬的意见。经过对宋代历史及舞蹈的考证及筹划,主创人员决定不以情节故事架构,而以诗歌形式,透过写意的创作手法,把刻画汴河两岸北宋人生百态的剎那定镜,化成由18个篇章组成的舞蹈诗。编导们踏踏实实研究历史,严肃认真地进行舞蹈创作的精神是《清明上河图》演出成功的基本保证。

反响与启发 2007年7月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由100多人参加演出的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连演五场,引起巨大轰动。首轮演出中,为引吸香港年轻观众,舞蹈团邀请了香港歌星泳儿担任歌唱部分的角色。更令香港市民一饱眼福的是,在演出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珍藏版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带到了与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相邻的香港艺术馆同步展览,两大艺术作品相映生辉,一时传为佳话。

据悉,五场售票在演出前就已售完。在香港演出完后,该作赶赴内地4个大城市巡演,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所到之处无不反响热烈,在南京仅一星期的票房就达到了10万元。2007年11月30日《清明上河图》舞蹈诗在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上粉墨登场,这是唯一一台香港地区的舞蹈作品,也是唯一一台使用我国古典舞蹈语汇进行创造的舞蹈作品。2008年7月,应北京奥组委邀请代表香港参加“相约北京 — 2008奥运文化活动艺术节”在国家大剧院演出。2009年7月,该剧再次受“上海世界博览会组委会”邀请,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两场。

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在北京中国剧院的演出受到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创作团队的关注。陈继纲等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人员20多人看完演出之后认为,该作给他们在开幕式文艺创作上带来了灵感启发,但当时并没有说出启发的具体内容。

也正是因为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演出,奥组委创作团队邀请香港舞蹈团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于是在暖场演出中便有了代表香港地方文化的《马运之都》表演。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之后,奥组委创作团队与香港舞蹈团再次谈起舞蹈诗《清明上河图》时,说出了最初观赏该作品时激发的灵感:用千年的画卷演绎中国文化!

正是这一创意,让全世界人民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启幕时,领略到了那绝美中国画卷徐徐展开时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借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播影响力,香港舞蹈团及其作品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巡演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在媒体的热议中,有专业人员评论说,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用名画开启新时代的舞台奇迹。

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评论文章称,该作品“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一幅旷世名著,让世界上各行各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加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及信心,这种艺术形式间的融通能打破艺术与市场的屏障。”

令观众难忘的是,舞蹈诗以写意创作的手法,以形取神,通过刻画汴河两岸北宋人生百态,使观众重温千载繁华古都,并以当代艺术创作,向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致敬。对于编舞的创作精神,总导演及编舞梁国城说,“写实的画卷,不一定要借助写实的舞美、道具去体现,用诗意的舞蹈、写意化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带领观众进入艺术的殿堂,去畅想,去回味。”

舞蹈诗《清明上河图》问世近7年。7年来,该作参加国内外演出已超过50场。同时荣获“2008香港舞蹈年”奖、“第九届广东艺术节” 特别奖、“编导一等奖”、“个人表演二等奖”等奖项。它让香港市民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也为中国文化走进了西方主流社会付出了努力。

这部作品像是邓军的“孩子”,他希望它能走得更远。作为长期闯荡在演艺事业上的策划人,邓军对于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诞生与传播,有一番感慨:“成功的作品必须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题材,有一个踏实的创作团队,有一个宽阔的视野,不要只有短期的为了达到某个(盈利)目的的动机。”

当问起能给到演艺事业策划人何种启发时,邓军说:“我觉得一个策划人要有敏锐的思想,独到的眼光,很有胆量的心,很理智的方式,要喜欢你要做的事,花很多的精力去整合各方面有能力的人。”

评论声音:

“是一部以《清明上河图》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它不仅用舞蹈说历史、说民俗,同时在舞蹈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创作手段,是一部大气恢宏的作品。”

──中国舞蹈专家潘志涛(《北京青年报》)

“利用优美的音乐和肢体语言把一幅幅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新华社

“编导们踏踏实实研究历史,严肃认真进行舞蹈创作的精神,是《清明上河图》演出成功的基本保证。”

──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作者

本文原载《粤海风·文化产业前沿》2014年4月号

下载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舞蹈诗《清明上河图》:舞韵演绎北宋汴京风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