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法问答读书报告
朱德熙《语法答问》读书报告
一、《语法问答》简介
《语法问答》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讲汉语语法特点;第二章讲词类;第三章讲主语和宾语;第四章讲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第五章讲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第六章讲汉语语法体系;第七章讲形式和意义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一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谈汉语语法,并辅以举例子的方法解释难点知识,在体现学术性的同时又兼顾到通俗性。
二、《语法答问》的主要内容
在本读书报告中,我主要根据章节从书中的对话中总结概括出朱德熙先生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思想,从而获得更多有用的汉语语法知识,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汉语语法特点
在第一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做了讨论和介绍。汉语语法的特点与印欧语比,经常提到的有两点:
一是说汉语是单音节语,单音节语的意思是说汉语的语素(morpheme)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那是符合事实的。说汉语缺乏印欧语里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的变化,那自然也符合事实。
二是说汉语没有形态,一般认为汉语的词序和虚词显得特别重要。
1、词序:朱德熙先生指出“因为汉语没有形态,所以汉语的词序和虚词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说法非常含糊,虽然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是相对于有形态变化的英语而言,汉语的词序反而显得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1)肉末夹烧饼~烧饼夹肉末;(2)你淋着雨没有~雨淋着你没有;(3)他住在城里~他在城里住。这三个句子在词序改变之后句义并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对句意的理解。
2、虚词:朱德熙先生指出,“因为汉语没有形态,所以虚词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说法也不太符合客观事实,因为印欧语里该用虚词的地方不能不用,而汉 语句子里的虚词常常可以在口语里通过“意合法”加以省略。例如(1)买不起别买。(要是买不起就别买。)(2)没带眼镜看不见。(因为没带眼镜,所以看不见。)
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笼统的概括主要有两点:
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1、对应关系问题: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有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里这种关系错综复杂。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多功能”的,主要变现为:(1)动词、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2)名词可以做定语;(3)形容词可以做谓语和状语;(4)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谓语。
2、句子和词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印欧语里句子的构造跟词组的构造不同,以英语为例,句子的谓语部分必须有一个由限定式动词充任的主要动词,词组里的动词则只能由不定形式或者分词形式充当,由此可见,在英语中,句子和子句是一套构造原则,词组是另一套构造原则。汉语的情形不同,动词和动词结构不管在哪里出现,形式完全一样。
3、造成这两个特点的根源都在于汉语词类没有形式标记。汉语词类没有这种形式标记,不管放在什么语法位置上,形式都一样,这就造成了词类多功能的现象。另外一方面,由于汉语动词没有限定形式与非限定形式(不定形式和分词形式)的对立,这就造成了词组和句子构造上的一致性。
(二)词类
在第二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词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划分词类的根据:词的语法功能
朱德熙先生认为根据词的意义和形态划分词类都和行不通的,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词词的语法功能。
2、区别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一个词类的语法性质应该指这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上的共性,一个词的语法特点指这个词类所以区别于别的词类的个性。因此要区分清楚词类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必须看到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的区别。用公式:u>v>w(用u表示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性质,用v表示这个词类的全部语法特点,用w表示划类标准)
3、提出了区别词、区别词兼副词、真正的名词化等概念
1)把“金、银、男、女、雌、雄、”等一类只能修饰名词或者在“的”字前头出现的词,看成是名词和形容词以外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可以叫区别词。
2)把“共同、自动、高速、长期、必然”等这类能出现在状语、定语、“的”字前头三种位置上的词是区别词兼副词比较合理。
3)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形式没有改变,真正的名词化在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后头加上“的”转化为名词性成分才是真正的名词化。“的”可以看成是名词化的标记。
(三)主语和宾语
在第三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阐述了区分主宾语的实质问题,提出了三个平面的理论。
1、关于区分主宾语的问题:朱德熙先生指出他不同意主张根据施受关系区分主宾语的意义派的理论,也不完全接受认为“动词前头是主语,动词后头是宾语”的词序派的理论,他认为,区别主语和宾语的关键并不在于位置的前后。要区分主宾语,必须根据形式特征,区分出主谓结构和述宾结构。
2、朱德熙先生指出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结构平面研究句子里各部分之间形式上的关系。语义平面研究这些部分意义上的联系。表达平面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区别。朱德熙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表明他认识到了结构形式分析的局限性,也使我们认识到在进行语法分析时还应注重语义和语用分析。
(四)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
在第四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1、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中“六大成分”的说法不够具体准确,他强调应根据句法结构区分句法成分。句法成分只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讨论句法成分不能离开句法结构。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述语说的,定语,状语是对中心语说的,我们不能离开谓语谈主语,不能离开述语谈宾语,也不能离开中心语谈定语、状语。
2、关于如何区分定语和状语的问题,经过分析,朱德熙先生认为选择“整个偏正结构的性质。”作为依据时效果较好,这样就可以把定语定义为:名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把状语定义为:谓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同时还可以合理地解释形容词做修饰语的情形。因为“慢性子”是名词性偏正结构,所以其中的“慢”是定语。“慢走”是谓词性偏正结构,所以其中的“慢”是状浯。
3、对补语的讨论:
1)区分句法结构的两条反面原则:一条是不能从意义出发,一条是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望文生义”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一个语法概念的名称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根据来证明这个概念应该指什么,或者不应该指什么。譬如说,不能根据补语的“补”字把补语解释为“对前边的动词有所补充”的句法成分。2)三种最最典型的述补结构:第一类是述语和补语直接组合、当中不带“得”字的格式。例如:切碎、写完、修好、洗干净、拿出、送回去。第二类是述语和补语之间有“得”字表示可能性的那些,例如:切得碎、写得完、修得好、洗得干净、拿得出、送得回去。要注意这一类的否定形式不带“得”字:切不碎、写不完。第三类是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带“得”字表示状态的格式,例如:写得很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干净净、热得直出汗、忙得没工夫吃饭。
3)朱德熙先生认为动词后头表示时量或动量的数量词和动词后头的介词结构都不能算作是补语,因为它们跟述补结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把动词后头的表示时量或动量的词语归到补语里去,主要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它是宾语。把动词后头的介词结构归到补语里也是与某种特定的分析方式相适应的。
4、关于连动式和兼语式的问题 1)朱德熙先生主张把连动式看作—种独立的句法结构,而不能归并到已有的任何—种句法结构里去。
2)兼语式的形式是:V1+N+V2,朱德熙先生认为连动式和兼语式不存在对立的关系,连动式可以按照其中的N和V2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分成若干小类,兼语式只是其中的一类,即N是V2的施事的那一类。
(五)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
在第五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发表了自己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一些看法。
1、朱德熙先生不赞成把层次分析法当作一种方法看待,他认为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手续之一,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法,中心词分析法里也蕴含着模糊的、不彻底的层次观念。
2、朱德熙先生认为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对立不在提取中心词这一点上,而在是否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这一点上。并借用布龙姆菲尔德句法结构分类的观点说明提取中心词的实质这一问题。层次分析跟提取中心词这两件事之间没有矛盾。其实这个话说得还不够。事实是不但没有矛盾,而且从理论上说,提取中心词还只能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3、朱德熙先生指出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一步,因而谈不上什么优缺点,指出我们层次分析也不是万能的,还存在不完备之处。
4、关于把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两者结合起来的观点,朱德熙先生认为因为中心词分析法是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的,这跟层次分析的根本原则相冲突,所以二者是没有办法结合的。
(六)汉语语法体系
在第六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探讨了语法体系和词组本位语法体系。
1、认为句本位语法体系存在两方面的局限:
1)句本位语法体系背景下的“溶解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句本位语法体系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又承认有例外证明了以中心词分析和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存在不合理性。2)句本位语法体系“依句辨品”的词类观,造成了“离句无品”即词无定类的现象。
2、提出“词组本位语法体系”的概念:
1)把词组作为抽象的句法格式来描写。朱先生认为,汉语的句子都是由词组形成的,即使是独词句,如果把各类词组的结构和功能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为句子是独立的词组而已。
2)词组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所谓实现关系就是“把词组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东西,把句子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在描写词组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的时候,不考虑它是不是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只把它当作抽象的句法结构看待。
3)没有句子成分这个概念。把所有的句子都看成是由词组形成的,句子成分实际上就是词组的成分。
3、指出词组本位语法体系有三方面的优点:
1)因为是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词组的结构和功能讲清楚了,句子的结构基本上也就清楚了。用不着分两套来讲。
2)词组不论在什么位置上出现,结构和功能都不变。不像句本位语法体系那样需要用词组的溶解和词类转化之类的说法来弥缝矛盾。3)分析句子的结构的时候,层次关系和结构关系都明确而且清楚
(七)形式和意义
在第七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论述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关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朱德熙先生指出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三、《语法答问》的贡献
1、建立了词组本位的语法理论,由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内部一致,没有矛盾;同时词组的结构讲清楚了,句子的构造也相应的讲清楚了,用不着分两套讲,显得严谨、简明而又自然。这种全新体系的提出,在汉语语法体系的嬗变中,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2、强调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摆脱了结构主义过分强调形式而轻视意义的局限性,对汉语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语法答问》的不足之处
《语法答问》是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深受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来源于印欧,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仍未能摆脱印欧语的干扰。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问答》.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
[2]杨劲帆.《语法问答笔记》.《西江月》,2012年第9期
[3]杨晓宇.试评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上饶师范学报,2008年第28卷
第二篇:汉语口语语法 读书报告
《汉语口语语法》
读书报告
赵元任(1892-1982),号宣重,又号重远(后均弃置不用),祖籍江苏常州,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被誉为“汉语语言学之父”。他不仅在语言学和汉语研究方面贡献卓著,还是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对外汉语教学是赵元任在美国的主要事业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整个后半生的精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词汇和语法教学在他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分析其编写的汉语教材及相关学术作品,分析了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剖析了其教学实践背后的原则思想,并指出他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对现代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在长达44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他在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和古代汉语教学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他以汉语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和自身的语言学习经验为基础,运用并改良当时盛行的教学法,从教学实践出发,编写大量教材,为语言教学另辟了一条成功的蹊径,得到中外语言教学界的认可与尊敬,为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界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在近半个世纪的汉语教学中,赵元任培养了一大批汉语人才,他的教学模式至今仍在北美的汉语教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Timothy Light所说:‘我们绝不能忘记:赵元任是我们今天一直使用着的教学模式的创始人’(Let us not forget that Y.R.Chao was the pioneer in what is now the accepted mode of teaching Chinese.)”[1]。
词汇和语法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贯穿始终,是语言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赵元任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对词汇和语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原则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成就对我们当今的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主要方法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教学的三大主要部分。语音教学是赵元任初级汉语教学的起步,是进行专门教授和训练的内容。而对于词汇和语法的教授,赵元任是把它们放在课文的学习中同时进行的。
赵元任认为,词汇是学语言最容易也是最难的部分。容易,是因为一个词不像语音跟语法影响得那么广;难,是因为词汇数量庞大。所以,赵元任建议“得在句子里头学词的用法……记的句子越多越好”[2](P128)。语言学习的材料不是一个个的词,而是课文或者连贯的言语。学习者应该把词汇放置到其出现的短语、句子或场景中理解、学习、记忆。如果只是把词语与本国语言对应,一个个地翻译背记,是学不好词汇,学不好这门语言的。关于语法,他认为“语法也是影响全体的,因为它是概括的东西”[2](P127)。语法一定要真正学“会”而不是学“懂”。“会和懂是完全两回事儿”[2](P127)。不论学生多么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即使他能将各种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他也只是“懂”汉语,是否“会”汉语还需打个问号。为了使学生学会语法,赵元任建议编写课本时最好开始时把词汇加得很慢,用很少的词来反复练习基本的语法,这样才可以学到“会”的程度[2](P127)。
赵元任在教授课文中的词汇和语法项目时使用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教学步骤。
首先,讲解课文。在学习课文伊始,赵元任建议教师要先分析课文语法项目的结构、讲解课文语句的意义、生词的意义和用法、纠正学生的发音,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和课文内容是什么,为随后的学习和操练打下基础。这一阶段赵元任把它叫作“准备阶段”(preliminary step)。准备阶段完成后,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至少15至20遍,以达到对课文一定的熟悉度。
第二,学生重复法(echo method)。这是赵元任在许多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章中都推荐的学习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学生朗读一个句子或短语,然后不看书本重复一遍,重复完之后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有没有词语使用、多词少词或者语序上的错误,如果有错误就对着书再看一遍,再重复一次,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赵元任认为:
The greatest virtue of this echo method is that it automatically strengthens any point on which the student is weak,while the parts already learned will be echoed correctly and so passed by comparatively unnoticed.(重复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自动地加强学习者的弱点,而那些已经学会的部分被正确重复,因而相对来说不太会引起注意。)[3](P74)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学习者体会到整个句子的结构,特别推荐学生在课外自修的时候使用。
第三,通过词汇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场景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对于一些意义单一的词语,如:鼻子、原子、计划经济等词语,可以使用直接对译教授的方法。除了这些,赵元任不提倡“get into the habit of equating every Chinese word with one or two English words in a mechanical way.That would be a sure way to talking pidgin Chinese(机械地将汉语词语与英语词语对译的方法教授和学习汉语词汇,因为这样很容易产生‘洋泾浜’现象)”[3](P117)。尽管在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的课后注释中有对文中出现生词的英语解释,但是他仍要求教师在学习的开始就告诉学生汉语的一个词语可能有很多意思,不能使用简单对译来学习,要求学生“The meaning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Chinese words have to be remembered in terms of their place in Chinese phrases,comparison with their opposites and correlatives in Chinese,etc(通过记忆词语在汉语短语中出现的位置、比较它们在汉语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学习词汇的意义)”[3](P117)。
第四,使用范例和练习操练学生学习语法项目。赵元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在操练课上对每一个语法项目都要给学生提供大量、足够的练习,包括:朗读、复述、问答、句式变换、同型替换、英译汉等形式。完成一项练习后,应该像课文一样,对练习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意义,并做朗读、复述训练。“在练习的时候,学生说了过后,先生要把正的对的再说一遍”[4](P526),加深印象。
第五,教师要严格但不刻意纠错。关于改正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的方式,赵元任也有着独到的看法。纠错,固然是要让学生明白错在何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接触汉语的时间有限,所以当学生说错了,教师不能再重复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加深错误的印象,一定要以平常的、自然的语音、语调将正确的答案说出来,再让学生模仿复述。要用间接的方法使学生注意到正确的语言使用形式,不能改变原来的内容。赵元任认为“对语言的教法要用烘云托月的方法,无形中使他注意,不要把它特别加重。”[4](P527)
二、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理论原则
通过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实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教学实践的背后有着成熟的理论原则为指导。
第一,结构主义思想。赵元任在美国生活的前期,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语言学背景的影响下,赵元任在很多著作和论文中都运用了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众所周知,赵元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家,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他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法结构是赵元任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依照的标准。同时,他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法结构的操练,也体现了他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思想。分析他的著名汉语教材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语法教学表现出浓重的结构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汉语语法知识的传授,不仅在该教材第一部分“Introduction”中对汉语语法的各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而且在每一篇课文后的注释中对新出现的具体语法点做出了细致的讲解。
2.教学内容依据语法项目或语言点的难易程度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语法项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3.语法练习总体上采用的是结构主义“变换”的方法。例如:对于一个语法项目采用陈述句、疑问句之间变换的方式练习或者使用该结构造句、做替换练习等方法。
第二,“直接法”原则。在对词汇和语法进行的操练中,赵元任主要运用的是听、说等口头练习而不是阅读、翻译等书面练习的方式,并注意让学习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与使用正确的目的语多接触,体现了第二语言教学直接法对他的影响。
在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中写到,当进入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时,学生会认为必须要记住许多词语的英语意义以及懂得汉语语法的整个规则。这些固然很有用、很重要,但倘若学生把这些作为学习汉语的主要内容,那么他将根本学不会汉语。语法的学习目标是真正地“会”说而不是“懂”语法规则。对于一个语法规则,应该在讲解的基础上,用大量的练习来训练学生该规则使用的能力,已形成自动化:
By doing a sufficient number of exercises on similar patterns,you will be able to form new sentences which you have never heard before(当在相似的语法结构上做了充足的练习后,学生便能够构建从未听说过的新句子)[5](P117)。
关于词汇,赵元任特别反对将汉语词与英语词的意思一一对应,机械记忆,认为记住词义并不是评价是否掌握词汇的标准。他认为,真正掌握词义是通过记住词语在语言片段或语境中的用法,能够正确地使用词汇。
The degree of your advancement is solely measured by…the amount of hearing or making of typical utterance of the kind that people in China make when they talk(衡量学生的进步程度的唯一标准是,听懂或者说出类似于中国人交谈时所说的典型话语的数量)[5](P116)。
第三,汉语特殊性原则。虽然赵元任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中始终贯彻了“直接法”的原则,但如果把赵元任的教学法看作是“直接法”的照搬,便是极为不恰当的。在实际教学中他的教学方法虽然体现了直接法的某些思想,但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拘泥于直接法的教条理论,而是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良教学方法。例如:传统的“直接法”严格排斥母语,然而赵元任却指出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应当用学生本国语言来解释。
(所以)开头教,应当用学生本国语言来解释一切,暂时不练习,讲给学生听怎么是怎么回事儿……解释不光是解释音,还要解释语法,解释怎么用词。[4](P523)
三、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之启示
赵元任之所以能在汉语教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究其原因,源于他对汉语的本质、汉语的特异性等方面的深度认识。因此他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便更能适应汉语本身的特殊性要求,符合汉语教学的规律。
词汇和语法研究是赵元任汉语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取得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语言问题》(1959)是赵元任的一部有关普通语言学各方面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十六讲,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学与跟语言学有关的各项基本问题。在第四讲“词汇跟语法”中,赵元任讲到了词汇、词、词素的定义,讲到了词汇的特点。他认为语言里词汇的任意性最大。同时,他还指出了组成语法基本结构的四种方法:1.词素跟词素次序的先后;2.用音调的不同来表示语法上的不同;3.用音变来代表语法上的关系;4.类别。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1968)是赵元任最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有两大特点:第一,把研究的对象定位于汉语口语,注重自然语言实际面貌的研究;第二,采用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把语言形式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这两个特点在赵元任的汉语教科书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在这本汉语教材中,赵元任摒弃了当时普遍采用的以古代汉语典籍,如:《孟子》《论语》为主的教学内容,采用日常的口语为教学内容,确定了汉语口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之根本的地位。教材编写主要以结构为纲,课后练习围绕课文中出现的结构,注重形式的变换与操练。由于当时的教学需要,这本汉语教材带有一定的“速成”色彩。这样的编写特点使汉语教学极具效率,既保证了学生“学到的就是实际可用的”,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汉语语法结构展现给学生,以备学生在日常的汉语实际使用中可以生成无数的、可用的句子进行交流。
语言本体研究是语言教学的根本,只有深刻了解了一门语言的本质规律,才能教好这门语言。正是赵元任在汉语本体方面透彻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为他的对外汉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他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植根于深厚的汉语本体研究,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又为赵元任提供了发现一些中国人“习焉不察”而又十分有价值的语言问题的途径和新的研究视角,使得他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相得益彰。
赵元任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虽形成发展于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初期,但实践证明它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研究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有助于现今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助于汉语词汇和语法本体理论的研究,对现代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本体研究都仍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注 释:
[1]冯胜利.海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新课题
[2]赵元任.语言问题[A].赵元任全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2.
第三篇:《汉语语法问题分析》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著,1979年第一次出版。这本书篇幅不大,不到七万字,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全书以语法分析为纲,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的检讨。
正如吕先生在序中所说,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全书重点在于提出问题,认为提出正确的问题比正确地解决问题更加不易更加重要。全书由四部分构成,即“一引言”、“二单位”、“三分类”、“四结构”,下面,我将对书的主要内容进行阅读时的记录和自身观点的陈述。
一.单位
在这一章中,作者按照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单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我们在课堂中学过,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
1.语素和词
作者在分析有关于语素的问题时,从语素的大小,异同,语素和汉字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里要注意的是,汉字和语素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很多种特殊情况要注意,比如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同义字,多音多义字,同音字,同义字等。这些情况下,语素和汉字就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了。一多义字为例,一个同音的多义字在不同的短语中可能表示的不一样的意思,我以“关门和闯关”为例,两个关分别表示使合上与关卡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这两个关其实是一个语素,两个词.作者在谈到一个语素能不能成词时提出了两条判断方法:第一,要看它能不鞥单独作为一句话来说,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的就一定是词。第二,一句话里,把能够单说的都提开,剩下的不能单说,但也不是一个词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语素也是词。
2.词和短语
这一小节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语素组合是次还是短语“的问题。并列出了五个影响因素。作者推翻了“用有没有不单用的成分来决定一个组合是词还是短语”,“整个组合能够单用就是词或短语,不能单用就不是”还有“一个组合的意义等于它的成分意义的总和,那么它是一个短语,否则就是词”的方法论。根据作者的主张,我们应该从词的“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的意义进行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我们有时候在判断一个形名组合时会加“的”来判断,但是这种方法不是完全正确的,比如“大树”如果加“的”成为“大的树”,那么“大的”什么树就不明确,而我们通常是单独用“大树”这个词的。所以不能用“的”进行所有词的判断。这是形名的组合,当然,形动或副动的组合也不能单用加“地”的方法 1
来判断,动形组合也不能用加“得”来判断。
3.小句和句子
这个小节作者提出并分析了三个问题。
第一:叫小句好还是分句好。我们在初中和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课程中通常把组成一个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分句,但是作者认为叫分句的前提是先有句子,然后从句子里划出分句,但假如句子是只有一部分的单句,我们就不能称这个部分为分句,所以叫小句更加适合。我个人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第二,第三个问题放在一起讲,要特别注意的是,句子虽然是比词和短语高的单位,但是句子并不一定比词和短长,有时候一个词或短语都可以充当一个句子,这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动态单位,使用单位,所以长短方面的灵活性可以多种多样。
二:分类
1.词的分类
作者认为汉语由于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就不能不依靠句法功能,因为它具有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也可以分为体词,谓词,小词。当然,我们通常把词具体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如果再往下分,还可以分成更多小类,比如动词还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也可以分为趋向动词,助动词,判断词。5
2.语素的分类
这里讲的语素是指不独立的语素,因为独立的语素是词。不独立的语素是构词成分,可以分为词根和语缀。词根又可以分为名词性词根,动词性词根以及其他。词根的分类主要还是要看它在古汉语里的用法。语缀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关于语缀还有能产与不能产的分别,即活与死的分别,比如“:性”可以造新词“女性”,但是“初”就不能讲“初十一”。
3.短语分类
短语的分类可以按结构也可以按功能。按结构可以分为:并列式,主从式,主谓式和其他。按功能分为三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其他。名词性短语又可以分为:基本名词短语,方位短语,动名词短语,D1短语,扩展了的名词短语。
短语还有几种特殊的情况,如“的字短语”,“主谓短语”,“四字语”。
4.句子的分类
一般人都认为语法单位,所以句子只有结构分类,没有功能分类。但是吕叔湘先生则认为,按照句子在段落里的功能来分类不是没有可能的。要是按照一个句子在一串句子里的作用和功能来分可以分为始发句和后续句。
三,结构
1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在讲结构层次时,作者向们提供的方法是“直接成分分析法”。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四大类,即联合关系,主从关系,表述关系,附属关系。
2.句子的结构和分析方法
句子的结构分析,即句法,是现代语法学的中心。我们要进行句子的结构分析首先要了解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有:主谓宾定状补六个成分。作者提出在我国比较通行的方法是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种特别适用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即分阶层分析法,就是把短语定为词(或语素)和句子的中间站再进行分析。不联系结构关系来研究,光划分句子成分还是比较简单的。在分别讨论各种句子成分之前,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的对应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某些句法变化手段问题。比如说省略,判断句子是否有省略应该将句子放在大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断出有没有用了。关于这个方法论,我联想到了我们在碰到句子的歧义问题时,同样可以结合整个语言环境。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有歧义的句子“来了十多个学校的老师”,假如语言的大环境是明了的话,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会造成歧义。
4.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最后讲到了单句和复句的问题,作者给出了区分单句和复句三个因素:一,是否只有一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三,中间有没有停顿。但是问题又不是这样的简单,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是不能拿一个句子去和另一个句子去比较,所以问题比较麻烦。
接着,作者分析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复杂的三个途径:局部发达,添枝加叶,前后衔接。我们了解了句子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句子,简化句子。最后,作者给出了几种句子格式变化后的例子。并指出了汉语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以上便是我看这本书的主要摘要。由于该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79年,所以有些在当时看来是错误的语法表达在随着社会的变化的过程中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变得合理了,比如:在该书P20页说到,我们可以说“脏衣服“但是不可以说“脏鞋”,而“脏鞋”一词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个常用词语了。
总的来说,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语法是具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四篇:读书知识有奖问答
1.五四时期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思想家是
梁簌溟。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2.“三千里持节孤臣,雪域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说的是苏武。《汉书》
麒麟阁十一功臣(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之一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李世民“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3.《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5.中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今湖南善化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庐山)、嵩阳书院(今河南登封)、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著名诗人、参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6.“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作者是顾城。朦胧派代表诗人 《黑眼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7.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玩笑》 代表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8.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题材诗歌的诗人是
谢灵运。
东晋。
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山水诗派的开创者。9.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10.我国民间文学中“四大爱情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11.我国最早的女诗人蔡文姬
我国最早的著名女词人是李商隐。
12.王国维《人间词话》将词分为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最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第一境界悬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代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苦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代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写元宵节的场景。
这三句都是出自宋代诗人的情感相思的佳句,却被史学家用以表现“悬思—苦学—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既巧妙的运用了三句中的哲理意趣,又把词句中的爱情领域演绎到治学的领域,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
13.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他用英文创作的哪部长篇小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吾国吾民》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自20世纪20年代起,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默手法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实践中探索幽默理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而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14.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天下夺魁)、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15.在理学家里谁说了这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理学分支关学学派创始人。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16.戏剧《长生殿》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清初剧作家洪升《长生殿》传奇,取材自唐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和杨玉环(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南洪北孔”:洪升、孔尚任。17.“竹林七贤”的中的“酒仙”是刘伶。魏晋时期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嵇康:《广陵散》
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说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18.莎士比亚的三部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仲夏夜之梦》。19.《广陵散》据说是“竹林七贤”中嵇康作品,后作为“绝响“的代名词。20.“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是
徐悲鸿的座右铭。
江苏宜兴人。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徐悲鸿的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图》《八骏图》和《负伤之狮》 21.《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
22.《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史学双璧”:《史记》和《资治通鉴》。“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代古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木兰诗》又名《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篇长篇叙述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3.莎士比亚的四大爱情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24.“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出自哪篇文章 25.成语“人面桃花”出自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晚唐诗人。
26.成语“请君入瓮”请的是周兴。《资治通鉴》,来俊臣请周兴。
27.我国收入字最多的字典是《康熙字典》。
28.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黄帝内经》。
29.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哪个国家的:日本。30.“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是丹麦人。31.《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法国的大仲马。代表作品:《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3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花残月”是宋代柳永的名句,它出自柳永的哪首词?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3.“宋四家”,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轼。
即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34.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35.“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孙犁,“诗体小说”。
36.被恩格斯誉为“散文中的荷马”指的是亨利·菲尔丁 37.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是莎士比亚 38.《唐吉可德》的作者塞万提斯 39.瘦金体的开创者是宋徽宗。
40.《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人物是 41.戏剧《春香传》故事的原产地是 42.当代四大散文家是
43.小说《金瓶梅》属于哪一类小说
44.“香山居士”是我国古代哪位文学家的别称:白居易。45.《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创作年代依次 46.“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下一句是“向阳花木易为春”。47.“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作者 48.“二十四史”的开始与结尾。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49.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又名《诗三百》,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50.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是李商隐
51.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别号饮冰室主人的是梁启超 52.我国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的作者是欧阳修
53.由杜鹏程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是《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54.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是叶圣陶。55.以信天游形式歌颂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的诗歌是 56.钱钟书的《围城》 57.《七根火柴》的作者 58.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59.雨果描写人与自然搏斗的小说是
第五篇:语法
初、高中英语知识的有效衔接
河北盐山中学
田宝葵
高中是初高中阶段承前启后的一年,初高中英语的有效衔接关系到学生整个高中阶段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然而许多高一新生由于不适应高中英语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英语学习成绩愈来愈差,以至于失去学习信心,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英语教师由于对学生初中英语学习的知识点和起始能力了解不足,缺乏足够的调研分析,结果学生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兴趣也越来越低落。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存在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以至于初高中的英语知识衔接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有些学生没搞清楚初高中英语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及其知识差异,缺少高中阶段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为帮助学生搞好初高中英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对英语产生持久浓厚的兴趣,使老师的衔接教学更有针对性,我们进行了研究。
一、辨析初高中英语词汇的异同,形成有效的单词记忆策略。
1.激发兴趣,提高对词汇教学的认识。在长期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已成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口拼与书写脱离,单词与上下文脱离,重语言的语法解释,轻单词本身的记忆。许多学生常常死记硬背,不注意将词汇的音、形、义有机地联系起来记忆,因而往往记了忘,忘了记,记了又忘,收效甚微,磨灭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所以,高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词汇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对学生阐明初高中词汇存在的差异,进行词汇学习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也作出明确的描述,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词汇教学中来,引导学生逐步由“要我学”到“我要学”。2. 改善单一的词汇教学方法
第一,词汇的意义由语境决定,极少孤立存在。一个词通常会有几种意义,若要学习它,切忌把所有的词汇意义死记硬背,必须要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以后,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才更好。
第二,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词汇。新课程倡导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教师就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交际情景中体会词汇的意义、搭配和用法。教师应打破“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词汇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词汇教学与语境相脱节的局面。
第三,根据发音记忆词形,根据语境学习词义,根据构词法巧记词性词义,运用中理解巩固短语及单词的用法。强调高中英语词汇与初中词汇相比,具有的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高中词汇的一词多义,如单词run在初中英语中学生只知道跑得意思,而在高中英语中它常用的意思就有跑、管理,经营,褪色,融化等意思。二是利用构词法来拓宽词汇,辨析词性,如单词devote在初中它的意思是献身,而在高中的devotion就可以由名词后缀tion 判断出它的词性为名词,词义是名词献身。并要有效利用字典,对单词进行音、形、义相结合的有效词汇记忆。
第四,强化语音教学,为词汇教学打好基础。词汇教学一般采取由音到形再到义的顺序,语音是学生接触一个词的最初印象,如果读不出音就不易记住形,无音无形就谈不上什么义。学好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形式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学习和记忆大有帮助。因此,要牢记一个单词首先应把音念准。重视语境教学,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汇。
二、区别初高中听力、阅读、写作的异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一,初中和高中英语完形填空的区别在初中英语中,鉴于学生的词汇量不大、知识面较窄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够健全等因素,选作完形填空的文章往往都是一些故事性的短文或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且对学生的文章的整体理解、上下文的段落衔接、情节分析及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虽然有所体现,但要求不算太高。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除了在单词掌握的数量上要有明显的提升外,还要有语言交际、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拓展与积累。高中英语完形填空题更突出考查语篇的完整性,强调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性。高中英语完形填空的文章偏重于理性的分析和情感的交融,出现的科普、文化及议论性的文章偏多,往往还夹叙夹议,在议论中升华。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好的运用词汇、语法和理解语篇的能力,还要擅于让自己进入文章的角色,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文章。
第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重视对学生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重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关注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除了以上要求,更强调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更关注他们处理阅读材料不同信息的过程和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力和掌控力。因此要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顺畅衔接,教师就很有必要了解初高中英语阅读课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语言材料和各项活动任务,重视学生的词汇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好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初高中写作要求特点及训练的差异及应对的策略,初中英语作文重在简单的情景运用或喜好评论,且因为分值和乡村中学英语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忽视英语写作。高中英语重在实际应用和观点评论,且因为分值和以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应重点诱发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对比初高中英语写作要求的差异,并鉴于中考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高中英语写作应强化书写的规范性和整洁度,狠抓学生的书写规范,主要包括书写字迹的工整,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大小写,写完后要检查的习惯等。强化句子的训练,句子是构建短文重要的单位,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在高一阶段进行连词成句的强化训练,为短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每单元中的重点句型结构,充分利用新教的单词或词组让学生做连词成句练习,并要求学生注意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冠词等。强化阅读和背诵,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将课文原文或是经过改写后的文章让学生读背,重视经典句子的收集和模仿并以默写的形式予以巩固,这样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三、、分析初高中语法学习框架,降低高中语法的难度
初中生和高一学生对复杂句的概念很模糊,而这就给学生从句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定语从句是高一上学期的重点语法项目,也是整个高中语法的难点,且影响以后名词性从句的学习。虽然学生在初三学过定语从句,但却是一知半解,不少学生无法判断先行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为了让学生学习定语从句不至于那么困难,教师应做好大量的衔接工作。教师可先从学生熟悉的简单句入手,每天2-3个句子让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判断基本句型。在学生分清句子成分,牢固掌握了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后慢慢渗透并列句和主从复合句的概念,从而过渡到定语从句的学习。也可结合初中英语中定语从句的讲解,先重点引出which, that和who, whom的定语从句用法,再引出高中语法中where, when , why和whose等从句的用法,学生既易于理解,也降低了高中语法的难度。这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逐步掌握高中英语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就一定能顺利地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出色地完成高中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