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海燕--做好新型城镇建设规划 实现长效持续科学发展
武冈电大《小城镇建设》论文(调查报告)
论文题 做好新型城镇建设规划 实现长效持续科学发展
姓 名: 张海燕 学 号: 1043004408371 1
目 录
一、绪论.............................................................................................................3
二、新型城镇的涵义.........................................................................................3
三、城镇建设原则.............................................................................................4
四、科学规化任重道远.....................................................................................4
五、持续发展的内涵.........................................................................................4
六、武冈新型城市化实例.................................................................................5
七、建设新型城镇意义深远.............................................................................6 参考文献.............................................................................................................6
做好新型城镇建设规划 实现长效持续科学发展
武冈电大 张海燕
摘 要:以武冈市城市建设为实例,以小城镇建设基本理论,阐述新型城镇建设规划和持续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 科学规划 持续发展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超过30%后就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城镇化水平截至2003年已经达到40.53%,这表明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断上升,小城镇人口不断扩大,产业加快发展。
据建设部公布的《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到2001年末,我国设市城市664个,建制镇20374个,建制镇较改革开放之初增长近10倍,而乡的数量则下降了近2倍,建制镇的数量首次超过乡的数量,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建设新型城镇的新阶段。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21世纪对全人类影响最重要的两个事件,一个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在21世纪已迈进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小城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由“旧”转“新”的转型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即认为城市化是为了解决现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直把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城市自身建设上。为“城市而城市”,虽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有较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有显著提高,但城市化进程却明显滞后,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在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实质就是要把城镇化与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二、新型城镇的涵义
因此,建设“新型城镇”涵义有三。第一,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指导下,不断纠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始终没有顾及“三农”的偏差,走一条“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建设 3
之路;第二,在城镇建设理论模式的引导下,遵循城镇建设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走一条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城镇建设新路;第三:建设新型城镇,走一条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多元目标互相协调,既解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城镇建设原则
建设新型城镇,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小城镇的建设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一是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防止出现新的“小城镇热”和“开发区热”;二要把眼光放远,瞻前顾后,统筹兼顾结合当地实际,循序渐进,分步到位,合理布局,规模适度;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四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按照党和国家建设城镇的原则,建设新型城镇应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依靠群众,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建设新型城镇,首先就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四、科学规化任重道远
城镇建设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的具体体现。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口和人类活动几乎已经超出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地球空间也不能容纳人类的所有活动。人类的建筑环境已彻底改变了天然的土地与空间,挤走了与人们共生的其他生命。土地从来就是第一位的生产资料,而且是短缺资源,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新型城镇的第一步。建设新型城镇应依法办事,贯彻国家各项法律、规定、标准和规范,严格依法行政。小城镇规划受到50条国家层次的法规和31条国家层次的强制性标准的约束。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任务之一就是把这些一般性法律和法规,以标准和规范的形式在空间上表达出来,形象的说是“戴着镣铐跳好舞”。
五、持续发展的内涵
建设新型城镇,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谓持续发展,就是要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强化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实现发展的连续性;二是要做到发展的公平性;三是要保持发展的协同性。建立一种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最佳生活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核心就是改善和提高发展的质量。
六、武冈新型城市化实例
近年来,武冈市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目标,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手段,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新型城市化各项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确定了以市区为核心、邓家铺镇为次中心,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连绵带。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提高,顺利完成仿古商业街等8处的详细规划及古城区都梁等3处的改革规划,新区开发、小区规划、专业规划得到推进。规划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规划执法工作不断推进,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不断加大,规划的权威性得到维护。
近几年,武冈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22.7%,城区城镇人口达17.2万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2亿余元,全力实施“城区建设五大民心工程”,完成了月光岭路等9条道路改造、东升路等4条道路维修、陶侃路等4处人行道改造,安装了主要路口的红绿灯及电子警察。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区供水管网二期扩改工程顺利推进,销售产值、安装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并顺利运行,完成武强路等5条道路路灯节能工程,在老城区所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安装了路灯,管道天然气工程稳步推进,法相岩公园提级改造取得实效。小城镇建设步伐全面加快,80%以上的乡镇实现了道路硬化,水、电、灯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邓元泰、稠树塘水厂扩建工程列入全国重点镇供水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000余万元。城市经营呈现新气象,投融资力度加大,完成国家开发银行贷款6900万元,其中云山路工程4900万元,二中校园扩建工程2000万元,向农发行申请贷款7000万元,前段时间累计融资3亿余元。城市建设投入增多,拨付城市建设资金6415万元。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强化融资平台功能,加大融资平台建设力度,实现土地的统一储备和开发,进一步完善了还贷保障机制。
武冈以构建湘西地区次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建设、沿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灵魂,充分挖掘山水灵气,确立分区主题,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采,配套完善市政公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住房保障能力,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辐射力,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邀请国内专家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古城核心区及高速公路东、西互通控制性规划和城区控制性规划,完成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及绿线的梳理落地工作,编制户外广告总体规划、穿城河等重点地区景观线路控制性规划及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尤其对历史文化名城及古城保护核心区,加紧实施规划控制。全面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按照“35万人口,35平方公里”的规模,完成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的报批工作,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抓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精心组织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以武冈城区为中心,以湾头桥、邓元泰、邓家铺等重点镇为次中心,以乡村集镇为接点的城镇群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抓好村镇规划。重点抓好乡镇集镇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抓紧编制自然村规划,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改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真空的现状。
武冈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5亩,低于全省水平。武冈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新理念,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改变农村原有村庄土地利用缺乏规划、空心村严重、旧村内闲置土地多、农民建房零乱分散的局面,明确专人负责,支持、协助做好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集中成片建房工作。2011年,武冈已成为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武冈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七、建设新型城镇意义深远
武冈建设城镇的成功经验充分表明,建设新型城镇,规划要先行。其意义深远重大:一是做好城镇规划,可以加快城镇建设的速度,提高城镇水平,一板一眼,有章可循;按规划发展,为科学管理城市建设,实行长远目标与短期行为的有机结合,减少盲目性。二是做好城镇规划,可以促进节约集约建设用地,促进城镇建设和农业的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建设用地的有关矛盾,注重环境的综合效益。三是做好城镇规划,有利于突出城市建设的“地域历史特色”。武冈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突出古城历史元素,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可以充分彰显时代气息和古城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武冈近年将做好文化长廊的招商引资工作,将沿江风光带打造成一条文化长廊;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完成规划编制,实施古城区古建筑保护,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做好仿古新城项目工作,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通过精心包装,建设一处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现代古城。如此就意味着武冈把城建和文化软实力打造成发展旅游的硬实力。四是做好城建规划,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强化城市功能,实现经济与科技、教育、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公平性和协同性”。武冈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之后,在渡头桥到邓元泰之间,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农业综合项目区,开发了新农村成片建设区,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开发公司,变成了离土不离乡的“职业农民工”。
参考文献
[1] 《小城镇建设》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 武冈市规划局档案资料 [3] 武冈市建设局档案资料 [4] 武冈市国土局档案资料
[5] 北京大学专家讲座资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