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奇妙的杂体诗
奇妙的杂体诗
读写杂谈奇妙的杂体诗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诗经历了漫长的三千年,其形式大体固定。常见的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但有些诗人写诗不按常格,往往从字形、音韵或者句法排列组合等方面花样翻新,追求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杂体诗。
杂作诗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回文诗、离合诗、鹤顶诗、宝塔诗、半字连珠诗、盘中诗等等,它们不仅在形式上别具一格,有的诗还写得新奇工巧,既具欣赏功能,亦有戏娱功能。现分别举例赏析。
1、回文诗。人们写诗,一般总是顺着读的,但有的诗不仅顺读,而且可以倒读,这就是回文诗。如苏轼的《题织锦图回文》: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这首诗描写暮春时节的景物,抒发闺中思妇的春愁。有趣的是,如果将此诗倒读,仍琅琅上口,意境优美: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顺读之,便是一副日暮潇潇、人丁凄凉、月缺梧桐的孤寂景象。试想,春日已晚、落花低垂,更有夜凉月缺、雨幕垂阁,风雨飘摇之中,却有一孤独行人,意兴阑珊、禹禹独行,凄风冷雨之下,寂寞凄苦的走出城门。头顶更有孤雁盘旋唳鸣,更添凄楚。让我们换一次角度,从最后一个字开始往回念,场景意向却已是截然不同的两重世界:
此时日暮晚雨之下、禹禹出城的孤独旅人则成了夜雨之中往城内赶、归心似箭的幸福人儿。
虽然依旧是落花零落、碧草飘摇,可这又如何?城里也许有他的妻子家人在雨幕之下的秀阁中翘首企盼,若是如此,晚春雨幕也不再凄凉,而成了归家游子最后的欢歌。即便不是家乡,没有亲人,最不济城里也有暖酒热食,可以充饥解渴,岂非比那雨夜疾行的孤独行者要来得幸福的多?
同样的28个汉字,一样字词的写就搭配,只是换了念读顺序便能成就两幅截然迥异的鲜丽画卷,用字之妙、构词之巧、心思之敏、才智之卓历历可见,而回文诗的趣味妙境更是体现无疑,不愧是才子苏轼。还有一种回文诗,可反复吟读,其味无穷。如秦观曾写过一首诗,由十四字组成。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六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采莲人在绿杨津一阕新歌声漱玉。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由十四字组成。诗曰: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此诗可读成: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说到回文诗,人们自然想到东晋时前秦女诗人苏惠写的《璇玑图》。据《晋书》记载,秦州剌史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苏惠想念他,便织成一幅回文璇玑图以赠。其诗共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皆成诗章,可得诗二百余首,令人叹为观止。武则天《璇玑图序》称其“才情之妙,超今迈古”。“璇玑图”这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竟然能衍化出数以千计的各种诗体的诗来,读法更是千奇百怪。今天我们要想彻底读懂,纵使花上几年工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当初苏蕙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但构思好,还要织在锦缎上,靠的除了她的一腔深情外,也绝对少不了她的绝世才情。
2、鹤顶诗。又称藏头诗。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形式。藏头诗又名鹤顶体、凤冠体、贯顶体,大家熟知的《水浒》中吴用赚卢俊义上山在他家墙上写下的“反诗”就是藏头诗。如明代有个状元叫伦文叙,少年时其父深夜叫他去打酒,店家知他有文才,故意不开门,要他以对门柴行门口“有柴出卖”写首鹤顶体诗才开门打酒。小文叙随即吟诗一首:
有客携壶月下来,柴门关闭未曾开。
出声便怨摈邻里,卖酒之人快出来。
店家见诗符合藏头要求,又符合他设定的要求,只有起身开门打酒给他了。再如关汉卿杂剧《望江亭》中写谭记儿向白士中吐露真情:
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
君能识破凤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白士中识破藏头诗“愿随君去”,即回一首:
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朱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句,卿须怜我尚无家。
白士中诗中亦藏头“当不负卿”。二人心心相印,遂结百年之好。
3、离合诗。离合诗指用拆字法写成的诗,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一文说:“离合,字相析合成文,孔融‘渔父屈节’之诗是也。”最早的离合诗当推后汉孔融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其首句为“渔父屈节”)。此后晋代潘岳、南朝谢灵运等名家,也都有离合诗问世。
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了另有一位诗人皮日休用同样形式写了五首和诗,其中有一首诗:晚秋吟东皋烟雨归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火满酒炉诗在口,今人无计奈侬何。日与免合“晚”,禾与火合为“秋”,口与今合为“吟”,三字连成《晚秋吟》。皮日休这首是和诗,和的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闲居杂题》五首离合诗,诗为七言四句,将前一句的尾字和后一句的首字合起来,组成另一个字,即用此字作诗题,如其中的一首: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口和鸟组成“鸣”,虫和周组成“蜩”,日和十组成“早”。
除诗以外,宋词也有离合体。北宋词人黄庭坚的《两同心》有句云:“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女边着子是“好”字,门里挑心是“闷”字。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有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将“愁”字分解为“心上秋”,也是用的拆字法。
4、神智体。神智体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系苏东坡首创,亦称“形意诗”、“谜象诗”。这种谜像诗体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此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称神智体。它不是回文诗,也不是调序诗。它主要的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
虽然这种杂体诗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但构想巧妙且奇特。如苏轼的《晚眺诗》。
诗中描绘了一幅山中夕照图。长亭、小路、江水、山峰尽在画面里,还有一位年老长者,撑着竹杖悠闲地边走边观赏傍晚景色。末句写山峰在水中的倒影如一支支毛笔,仿佛蘸着江水,挥毫作诗,想象又是何等瑰奇。
由于这种杂体诗显示出作者的智慧,启发人们的神思,故称为“神智体”。
5、半字连珠诗。这种诗的特点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右偏旁为下一句的起首字。如云南省蒙自县鸣鹫苗族乡缘师洞古建筑群白玉楼的一块岩壁上刻有一首诗,此诗共四十九字,全无标点。诗云:此山美景正堪期下岩前论古诗庙巍峨钟鼓便深夜静斗星移少灵根培佛地曾劳苦费心机时修好观音洞与神仙下盘棋
按照“半字连珠诗”的规律,此诗可组合成一首七言律诗:此山美景正堪期,月下岩前论古诗。寺庙巍峨钟鼓便,更深夜静斗星移。多少灵根培佛地,也曾劳苦费心机。几时修好观音洞,同与神贤下盘棋。期的一半:月
诗的一半:寺便的一半:更
移的一半:多地的一半:也
机的一半:几洞的一半:同
这首诗描写山中景色,既有昼景,又有夜景,不仅绘声,而且绘色,还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意境优美清新。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游紫霄宫七言八句》,其诗首尾相接,宛如念珠:
(浆)洗尘埃道未尝于名利两相忘怀六洞丹霞客诵三清紫府章里採蓮歌达旦轮明月桂飘香高公子还相觅得山中好酒浆
其读法如下: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有心者不难发现,此诗每句首字,均隐藏于前句尾字之中。读此诗首句首字'水',来自该诗诗末最尾字浆之'水'部首,选择“浆”字,拆成“将”、“水”;从“水”字读起,向下顺延,所有的头都在前一字的下半部分。其中“浆”“尝”“忘”“客”“章”“旦”“香”“觅”都可拆析。利用合体字可以分割的特点,选用每一句的尾字,再从尾字中分离出某个偏旁或独体字,作为后一句的首字。于是后一句的头才能藏在前一句的尾巴中,第一句的头才能藏在最后一句的尾巴中。所以离合诗,也叫离合藏头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的构造特点,从前句尾字中拆出一个新字,作为次句首字,故称藏头诗或藏头拆字诗。其实是一种半字连珠体。
无独有偶,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遇仙桥头石碑上也有一首半字连珠诗,相传为宋代诗人秦观赠苏小妹之作: 機時得到桃園洞忘鐘鼓響停始彼盡聞會佳期覺仙作惟女牛底星人而靜織郎彈斗下機詩賦又琴移象難道歸冠黃少棋
此诗自中间“牛”字,按顺时针从里向外读为: 牛郎織女會佳期,月底彈琴又賦詩。寺靜惟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星斗移。多少黃冠歸道觀,見機而作盡忘機。幾時得到桃園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解读半字连珠诗的要义,在于正确拆分汉字。这就需要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理解汉字的真正含义。例如,“章”从音从十,本义是指一段完整的音乐,后来也指一段完整的文字或者一个完整的图案,乐章之“章”便是用其本义。因此根据字义,“章”应拆分为音、十二字,而不能拆分为立、早二字;若是拆分为立、早二字,一是不能自圆其说,二来《游紫霄宫七言八句》一诗亦无法读通。
解读半字连珠诗,也不宜使用简体字。若用简体字,将“甞”写为“尝”,将“響”写为“响”,以上二诗便不能解说。其实,无论是半字连珠诗,还是“荷花茎藕莲蓬葉”,亦或泰山摩崖石刻“虫二”,均不能使用简体字进行解读。这也算是简体字表达能力缺陷的一个明证吧。
汉字的构造和使用都是很讲究的。半字连珠诗利用汉字的构造特点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华,也因此在众多诗词作品之中成为一朵奇葩。
6、盘中诗。此诗因写在盘中而得名。相传为汉时苏伯玉之妻所作。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为盘中诗以叙思念之情。这种诗写于盘中,从中央起句。回环盘旋而至于四角,所以称为“盘中诗”。诗曰: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面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全诗二十七韵,四十九句,一百六十七字,屈曲成文。沈德潜《古诗源》关于此诗的评语说“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在深于情。”又说:“似歌谣,似乐府,杂乱成文。而用意忠厚。千秋绝调。”明人胡应麟也说它“绝奇古”。
7、卷帘体:第二首诗的第一句是第一首诗的第二句,第三首诗的第一句是第一首诗的第三句,第四首诗的第一句是第一首诗的第四句。这样的组诗叫“卷帘体”。
这种卷帘体诗,一般绝句是四首为一组,当然可以是律诗,就要八首为一组。(不过律诗比较少)这些诗,必须相互应和,互有关联,融成一体。其特点大致是
一、名称起于生活现象卷帘,顾名思义,卷起一张挂着的竹帘。写卷帘体诗就像卷起一张竹帘的过程与结果。古代门窗多挂帘子,起挡风或遮避作用。人们也许从每天挂帘卷帘的生活情趣中联想起作诗来,把这种诗形象地命名为卷帘体实在很洽当。
二、卷帘体诗创作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制帘。即先写一首帘体诗挂起来。这种帘体诗有其特点,题目往往是四字成语,且多为并列关系,如春夏秋冬 琴棋书画 笔墨纸砚 梅兰竹菊或阳春白雪 栁暗花明等,然后按题目所示,每一字起一句,成一四句绝句(非绝亦可),成藏头嵌名诗。第二步:卷帘。即按帘体诗写卷帘体诗四首。其特点是,第一首第一句用帘体之第一句,第二首第一句用帘体第二句,第三首第一句用帘体第三句,第四首第一句用帘体第四句。按帘体诗句含义接续写,内容相关,押原韵。例: 琴棋书画
琴鸣幽谷月初圆,棋落松烟鸟语喧。
书海棹舟浮玉律,画藏梦境觅诗还。这是一首嵌题目的藏头诗。按此四句写四首卷帘体诗,1、琴鸣幽谷月初圆,(原诗第一句)
任指如风唱野烟。
蜀女芳心思运笔,悄声软语韵临轩。
2、棋落松烟鸟语喧,(原诗第二句)
川姑依靠楚河边。
静观孤马临渊跳,欲语羞腮叹局残。
3、书海棹舟浮玉律,(原诗第三句)
晴开危阁续尘縁。
千山不阻风掀幔,一墨犹缠紫玉兰。
4、画藏梦境觅诗还。(原诗第四句)
提笔尤愁古月寒。
千里天山风送雪,夜眠暖语诉鸿笺。注意:卷帘体诗须每行一句排列,才能看岀卷帘之势,如每行二句则不可。就是这样形象地将帘体诗一句一句地卷起来,名符其实。
8、辘轳诗。此诗将前人的诗句轮流运用,如作绝句可得三首,作律诗可得五首。如引用“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作绝句三首。第一首将此句放在首句,第二首将此句放在次句,第三首将此句放在末句。由于第三句不能用韵,故不宜用。
9、宝塔诗。这种诗的形如宝塔,即从一字句逐渐递增至七字句,有逐句成韵的,也有叠两句为一韵的。《唐诗纪事》记载:“乐天分司东洛,朝贤悉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①试看白居易的《一七令·赋诗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这是一篇精彩的诗论。开头五字,概括了诗歌的特点,它不仅形式“绮美”,而且内容“瑰奇”。接着,作者进一步阐述诗歌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其作用。无论是“明月夜”,还是“落花时”,大自然的美景触发诗人的联想,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便产生了诗。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给人们带来欢笑、快乐,也能抒发离愁别绪,令人伤感。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超过音乐,诗人的苦吟精神感动着鬼神。“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两句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的体会:只有真诚的爱,炽热的情,才能写出好诗。结句回到眼前的兴化池送别。意思是从李陵送苏武开始,有了离别诗。如今,令狐楚(司空)和朋友们又为自己送别赋诗,从而表达了诗人和令狐楚之间深情厚谊。
参加这次送别的除令狐楚外,还有李绅、元稹、张籍、韦式等人,诗作均传世,形式都是宝塔诗。白居易以“诗”字为题,其余几人分别以“山”、“月”、“茶”、“花”、“竹”等字为题。除了上述几种杂体诗外,还有建除体、八音歌等种。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杂体诗时说:“盘中、回文、反复、离合,虽不关诗道之重轻,其体制亦古。”尽管杂体诗在形式上接近文字游戏,但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突破,在构思上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但具有美学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本文摘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第二篇: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
读江淹《杂体诗》有感
汉语言文学
2012011024
肖涛
钟嵘《诗品》云:“齐光禄江淹,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朓。”可见,江郎是极擅长拟古诗的。读罢江淹《杂体诗>30首后,为了更加深刻品味江淹《杂体诗》拟古特色,学生又去搜寻江淹所拟之作拿来品读,最终略有感悟,细说其下:
一、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五言古诗发展史的总结
江淹在《杂体诗序》中明确提出了“品藻渊流”的意愿,我们通过从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五言古诗的发展流变:从刘祯到左思、刘琨,从嵇康到玄言诗,从张协到谢灵运,以及玄言诗到山水诗。可以这样说,江淹的《杂体诗》为我们事实上构架了一部五言古诗的史纲:其通过选取30种其前的优秀诗作,除第一首《古离别》模拟无名氏古诗外,其余29首按时代排列并标明所拟作者。其中汉代2人,曹魏4人,晋代15人,宋齐8人,这些都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还将五言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关西(汉)、邺下(魏)、河外(西晋)、江南(东晋及刘宋)。他是第一个对那段五言古诗发展进行概括的人,并且江淹专门选取优秀的五言诗进行模拟,这既是对五言诗发展的一种肯定继承,同时又是一种探索。这个过程非常能展现出江淹选择和批评的眼光。他这种选择也深刻受到了刘勰和钟嵘等的认可。
二、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有意识地探索五言古诗的创作规律 江淹在其《杂体诗》小序中已经明确提出当时理论界存在譬如“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等问题,江淹为了转变当时这种不良风气,其自身通过创作拟古诗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五言诗的观点。江淹在序中说到“今作三十首诗,今作三十首诗。斅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搉云尔。”江淹作为一个当时文坛较为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已经开始注意到当时诗文界存在的创作问题,主动积极作为“文坛急先锋”,为五言诗发展道路探索。
三、江淹拟古,曲尽心手之妙。
《沧浪诗话》如此评江淹《杂体诗》:“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本人通过选择若干《杂体诗》中拟作与被拟诗人的作品,加以对照品评:
第一首《古离别》拟《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前两句暗用了《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语意。“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又化用了《行行重行行》“各在天一涯”的句子。而“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此句直接抒发出“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的情怀。而“菟丝”此意蕴则借用了《古诗·冉冉孤生竹》“菟丝附女萝”。而且江淹中的《古离别》尾句“菟丝”所寄即是女萝。可以说江淹此首对《古诗》的摹拟之作,堪称典范!正如李善注曰:“江之所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江淹对《古诗》的摹拟不仅在题材、风格,而且也是将《古诗》原语言文字有机地熔铸在自身作品中。
又例《班婕妤咏扇》整体用意基本纳用了班婕妤的《团扇歌》,具体来说如“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借用“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整体意蕴一脉相承。但江淹较之原诗多了些自身对班婕妤的可惜之感:“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此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在六朝时期,制扇匠人已在扇面上绘画出各种彩色的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另一方面,是隐喻身为汉成帝婕妤的班妃命运,远不如秦王之女弄玉,可以与心上人萧史一起升天成仙。可以说,江淹这首诗与原作之所以给人相似不仅是因为两诗不仅在文字、体格方面摹拟,更是在神韵上追求,把“哀”这一主题,在清丽的语言中,平平淡淡地将一缕哀怨之情注入其中,具有深远幽长的意境。并且能透过诗句本身揣摩被摹拟的作者的感受,并去摹拟,由此阐发出自己的感叹。
在其他拟作中江淹也多化用了所拟人的作品的词句,也用的很妥切。《张司空华离情》开头中的“秋月映帘栊。悬光入丹墀。”很明显出自张华的《情诗》“明月曜清景,龙光照玄墀”“佳人抚鸣琴,清夜守空帷”二句也是融合了张华诗中“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幽人守静夜,回身人空帷”等句。《潘黄门述哀》中江淹化用了潘越《悼亡诗》中的一些意境和词句。譬如“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一句受《悼亡诗其三》中的“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势”的影响。又如《陆平原机羇宦》“殂殁多拱木。宿草凌寒烟。”这种造境。受到了陆机《怀士赋》“感亡景与存设,惋聩年于拱术”的影响。江淹对诗句的意境化用的同时,特别关照了个体风格。在同为山水游玩诗,其分别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恰如《殷东阳仲文兴瞩》就显得平淡,而《谢临川游山》和《谢法曹惠连赠别》则突出了玄言味的轨迹。江淹的拟作是建立在他对所拟作者的创作风格深入的了解并加以揣摩分析甄别,才能写出不同风格的摹拟佳作
江淹的摹拟不仅仅是在意境和词句方面,而且也特别关照到了各家诗作的表达特点。例如,谢惠连爱用顶真手法,几乎每首诗必用顶真手法,时人戏把运用顶真手法成为谢惠连体。而江淹拟作《谢法曹惠连赠别》中就很明显采用了顶真手法:“弭棹阻风雪,风雪既经时。”“孤筠情所托,所托已殷勤。”“疏华谓无陈,无陈心悁劳。”又如在摹拟曹植时,江淹特别注意到曹植作诗注重对偶,并有意地区摹拟:“延陵轻宝剑,季布重然诺。”江淹拟颜延之最为相似,他在摹拟颜延之诗歌的对偶时,特别是在每句中间的动词都是对偶的,如“列汉构仙宫,开天制宝殿。桂栋留夏飚,兰橑停冬霰。青林结冥蒙,丹巘被葱蒨。”可以说很好地抓住了被拟诗人的创作微妙的特点。
江淹摹拟之作的成功,在于其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江淹摹拟之作不仅仅是模仿前人的创作手法还有它的体悟,他还能从每个被摹拟的作者的切身的感受中去摹拟。这使得江淹的摹拟之作不再仅仅只有原作之行,而有了精神的相承,这就是比单纯的摹拟更高一层的创作。这也是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能被后人极力推崇的重要原因。
四、拟古缺陷:“自作不能尔,故君子贵自立,不可随流俗也。” 正因为江淹摹拟之作过于相似原作,以至于出现古人把他的拟作视为原作,虽然这对于摹拟之作是一种极高的赞誉,可是反过来思考,江淹作为一位诗坛领袖,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摹拟又过于拘于原作,无论是在字句还是语气上都尽力摹拟,正是因为模仿的逼真,有故意造作之态,缺少了自己所独特的风格特色。摹拟之作无论多么逼真,可终究不是原作,这种差别就在拟作缺乏原创性,没有原作深刻。
最后我想说的是:他这样摹拟虽然有教世人文体之功、妙解群藻之用,可也能导致世人摹拟太甚的风气。因此,学生认为摹拟古人一开始就得树立起“提魂摄魄,不拘行迹”的思想,否则极容易罔入摹拟怪网而不得出的困扰。
第三篇: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7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的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设计意图】 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
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 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rd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己亥杂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xiexiebang.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quo;,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先从“万马齐喑”的字面意思入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对比中想象“万马齐喑”的场面,初步读出这个场景给人的感觉。接着联系上下文将理解引向深入,体会这里“万马齐喑”指的是全国上下死气沉沉的一番局面。再将“举国上下”这个空泛的概念,具化为“君、官、民„„”几类人,通过补充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资料,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第一行诗)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b)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第四篇: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1.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 者: 吴均,代表作品 《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 山中杂诗选自 欧阳询《艺文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卷三十六
(南朝梁)吴均 山际⑴ 见来烟⑵,竹中窥⑶ 落日。鸟向檐⑷上飞,云从窗里出。2.注释译文编辑 词语注释
⑴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⑵烟:此指烟霭。⑶窥(kuī):从缝隙中看。⑷檐(yán):房檐。作品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3阅读鉴赏编辑 诗作主题
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
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4诗人介绍编辑 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尚有其他史学著作。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生平
吴均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又如《胡无文行》写道: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还工于写景,如一首常为人们传诵的写景小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三首》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第五篇: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4、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瑟,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 杂诗,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二、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乙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 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当年已 经48岁的龚自珍,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南归,当时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 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 马鞭写出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三、作品信息:
“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往返九千里,历时八九个 月。在此期间,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 来共“得纸团三百一十五枚,盖作诗三百一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 计堪危。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第八十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雪,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四、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诗文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
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 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 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 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 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 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 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 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 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 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表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他48岁 时,放弃官职,准备回乡授徒讲学,创一番事业。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化作春泥 更护花”的本意吧。联系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谈,而是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小结: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 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六、主题思想: 作品写了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 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七、积累与运用。
1、“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出了落花飘零却昂扬向上的精神,龚自珍的《已
亥杂诗》“,”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2、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诗句是:。
3、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写照。
4、龚自珍辞官后,应好友之邀来到镇江。在丹阳云阳书院,他呕心沥血,培育后生,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在《己亥杂诗》中的诺言:“。”
5、龚自珍《 己亥杂诗》 中的“,”与李商
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 私奉献的精神。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7、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让我们坚 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向 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