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这个东西 ——由一句据说是胡适说过的名言想到的
心情郁闷日记无话可说之际,忽然想起了历史这个话题。小时候对历史没什么兴趣,也从未留意过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但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却记住了一句据说是胡适说过的名言,大意是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爱把她打扮成什么样子,她就是什么样子。这在当时是被当作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被批判被传播而被许多人熟知并且认同的。后来,又记住了一句名言,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要懂得现实,就要多了解历史。可惜我忘记这句话最先是谁说的了,也说不清它是怎么深入到了我的脑际。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于历史尤其是离我们现时生活不甚遥远的历史逐渐有了兴趣。正因为它离我们现时的生活不甚遥远,有些还是这一代人或上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我才越发感觉到今天看似平常的看似理所当然的一切(比如说我能把我心里想说的说出来),其实来之不易;我才越发感觉到过去的许多悲剧当下的许多痼疾其实是源于我们自己早先埋下的隐患,植下了祸根。历史,历史,历史是多么的积重难返,又是何等的惊人相似„„
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往往不遂人愿,比如上文提到过的那句“胡适名言”,当年我们越是批判它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动谬论,越是想肃清它的流毒,反倒越是传播久远,越是深入人心。因为它一语捅破了天机,道出了实情。比如我虽未读过胡适说过这句话的文章,也不敢断定这句话是否确系胡氏本人所言或者确系胡氏本意。但几十年来,我却一直将它记在胡适头上,并且始终没忘。我想这应当归功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归功于那个特殊年代所给予的刻骨铭心的教育。在那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革命持续革命的特殊年代,那些个借古人说事“古为今用”的“大批判”折腾得多了,折腾得久了,何止于我,别人也都会无师自通地悟出了同样的道理,那就是所谓历史,原本无所谓真伪,它可以任人打扮,有人爱把它打扮成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比如文革之初对海瑞的批判,批林批孔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就足以证明所谓历史的原貌,在很多时候不是基于史实本身,而是基于需要——政治的需要,权势的所好。可是我不敢妄言,这种事情现在还有没有,将来还会不会再重演„„
历史就是这样,它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借历史反照现实,并借历史展望未来。但是任何对于历史的解读,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于服务于时代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怎么解读历史,就是怎么看待现实,怎么迈向未来。比如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抗日名将张灵甫尸骨被埋羊圈,后人被村民勒索20万”。事件未明之前,又引发张灵甫是否应该配得上“抗日名将”头衔的争议。解放军少将发文:将张灵甫抬高为“抗战名将”是“项庄舞剑”。人们围观这类历史人物的争议,与其说是关注争议本身,不与说是在关注其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群体对现实的诉求。再比如说1950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大饥荒到底饿死了多少人,有学者称饿死的当在三千万之多,亦有学者反驳说这是子虚乌有的捏造。按理说事实就是事实,真相只能是一个。但是要想下决心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且不说是历史即便是现实——又谈何容易!这里自有许多难处,但明眼人都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为尊者讳为逝者讳的传统。过去的错误不愿深究不便深究,其中不乏有某种政治上的算计和担忧。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其实历史对社会现实的记录从来都是有所选择有所保留的。历史是现实的教科书,可是在这本教科书里,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有的后人可能永远看不到。因为它不曾被记入历史,抑或是不便也不容许被记入历史。
说了半天,对于是什么是历史如何看待历史我还是没能整个明白。我只能说,社会不能没有信史,生活不能不懂点历史。如果对于当下的社会现实有什么看不懂看不透的地方,不妨去追寻它的过去,或许你就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见怪不怪。但也不能一切以历史为是,被所谓历史教材的描述和结论所迷惑。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从来也没有什么人的一句话能管一万年。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诸多受人尊崇的学者和伟人在内,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现实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都不是一成变——有时甚至是前后矛盾的。建国以来,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我们见到过的还少吗„„
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