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时间:2019-05-14 20:3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第一篇: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三、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四、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①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赏析: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五、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古 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A(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六、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参考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鉴赏

在北宋新旧党的斗争中,郭祥正的遭遇有似苏轼,因此他对苏轼颇为同情,感慨很多,如《寄东坡先生自朱崖量移合浦》写道:“君恩浩荡似阳春,海外移来住海滨。莫向沙边弄明月,夜深无数采珠人。”他的《金山行》一诗,被称为“造语豪壮”,其中有“卷□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句。晚年隐居,不问世事,诗风由豪壮而冲淡,如《西□》:“远近皆僧刹,西□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可见他的诗风多样,所以过去人评其”诗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宋诗纪事》)。

八、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赏析: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

①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九、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参考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护”(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本素材来自张广祥广祥大语文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窦娥冤》曲辞)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十、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素散花。行程交代十分清晰。“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滩上有右怡亭,裴郾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蘋”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十一、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个句子?(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赏析:

诗人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十二、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赏析: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十三、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只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十四、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十五、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试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村民活动。(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2)B(3)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赏析: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曲中欢乐的场景描写,仿佛又将人们带回到尧舜时那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的年代。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诚能如此,也就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的归隐诗句了。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十六、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赏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十七、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暮春 飞花(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赏析: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十八、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赏析: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去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第二篇: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

考点一

1.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4.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①.倒置: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2.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思乡思情、赠别互勉、边塞军旅、羁旅行役、爱情、节令、讽喻、咏物等。3.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偶、对比、互文、双关、比兴、借代、反问、设问、排比、通感、衬托等修辞;烘托、渲染、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铺垫映衬、点面结合、借古讽今、小中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以动衬静、委婉含蓄、以乐景衬哀求、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或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

考点二

感情基调:惜别、思乡、哀愁、孤独、惆怅、感伤、达观、闲适、恬淡、喜悦、遭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愤世嫉俗等。

考点三

1.古诗词开头常见形式:①.提携纲领,即景生情;②.突兀而起,出人意料;③.设问开篇,引人注意;④.先声夺人,烘托气氛;⑤.先言他物,起兴开篇;⑥.议论发端,领起全篇。2.古诗词结尾常见形式:①.议论收尾,蕴涵哲理;②.画龙点睛,一语中的;③.抒情作结,绾结全篇;④.以情结情,余韵徐歇;⑤.问句收尾,启人思索。3.古诗有以下几种写景抒情的形式:

①.先写景,后抒情; ②.先抒情,后写景; ③.边写景,边抒情。

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②.省略: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③.列锦: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

它的意象繁密,增强理画面立体感和纵声感。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更多艺术空间和想象空间,丰富诗歌内涵。

④.互文: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

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理解时,要将两个词合在一起理解。⑤.叠音: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作用。

考点四

常见概述古诗词语言特色和风格的词语

1.语言特色:质朴、平实、清新、朴素、雅致、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委婉等。

2.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委婉、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清浓等。

考点五

把握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1.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意象)

羁旅离愁:折柳、阳关、长亭、短亭、烟波、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鹧鸪、浮云等。

相思怀远:登楼、凭栏、登高、捣衣、寒砧、流萤、悲秋、鸳鸯等。

边关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黑河、玉关、金河、塞上等。

常见概述古诗形象(意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小节、天真顽皮、勇猛彪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孤身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然自得、安闲宁静、情趣高雅、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孤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苍凉黯淡、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古诗中常见的乐曲曲调的意蕴

折柳——乐府曲之一,多写离别伤怀之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后主所制乐曲。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戎离别之情。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

黍离——表达亡国之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常见概述古诗意境特点词语

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凄迷幽怨、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第三篇:古诗词鉴赏试题

古诗词鉴赏试题

1.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广安安岳)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2.秋思(张籍)

(内江市)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当时的情景。(120字以内)(5分)答案:

3.夜雪(白居易)(黄石市)古诗文部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3分)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4.登岳阳楼(杜甫)

(连云港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雪梅(卢梅坡)

(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①卢梅坡:宋诗人。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

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分)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答案:

(滕州市)(3)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3分)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答案:(3)(写法1分,哲理2分,共3分)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6.菊花(元镇)

(济宁市)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菊花

元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 分)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7.山中留客(张旭)

(德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5分)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8望江南(李煜)

(潍坊市)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试题。(4分)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词人笔下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4分)

9.溪居即事(崔道融)

(湖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4分)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2分)

(2)

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2分)答案:

10.兰溪棹歌(戴叔伦)

(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各两题。(5分)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注]棹(zhào)歌:船歌。

(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11.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嘉兴卷)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4分)

(一)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①幽人:指隐居的高士。②卿:对好朋友的称呼。(1)“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2分)

(2)“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12.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丽水市)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5分)

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解】竹枝词:巴渝(今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1)从诗中称对方为“

”看出,这首诗是以一位女性的口吻来写的。(2分)

(2)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3分)

13.新晴野望(王维)

(衢州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一)(4分)新晴野望 唐·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1)诗歌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什么特点?(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台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15.从军行(陈羽)

(温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

16.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王安石)

(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1)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2分)

(2)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

来表达感情的。(2分)

(3)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17.长安九日诗(江总)

(云南课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长安九日诗(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参考答案:

1.(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4分,各2分)2.(1)“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5分,前问2分,后问3分)(2)评分要点:注意要素,使用描述性语言写出细节,酌情给分(5分)3.(1)触觉、视觉、听觉。(2)孤寂凄冷。

4.(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

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意思对即可)(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

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意思对即可)5.(1)逊。(2)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6.(1)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夜开尽更无花)。寄托了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7.(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评分:写出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喜爱之情”1分,写出“挽留之意”1分。

8.词人梦回南国,抓住江山、芦花、孤舟、明月、笛声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清秋凄寒的景色;词人借景抒情,抒写出自己囚居生活的孤寂难堪之感。扭分。景色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9.(1)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2)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10.(1)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2)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5分。上题2分,下题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11.(1)极写饮酒之多或极写饮酒之痛快。(2)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朋友之间的深情。

12.(1)(2分)郎。(2)(3分)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大意答对即可)

13.(1)清新(明净、空旷)(2分,意思符合即可)(2)表达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14.(1)楚江、帆、鸟、海门、浦树。(2)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评分标准:第(1)题2分,共五种景物,写出其中两个即可得满分,只写其中一个得1分。第(2)题2分,写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可得1分。

15.(1)裂

折(2)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无前的精神。16.(1)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2)写夏景或忆春水(“写夏景”“忆

春水”答到其中一处即给分);今昔对比。(3)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答到 一个要点1分)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分)。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

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

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今天又开了几朵,表面是挂念家乡的菊花,实

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2分)2008年中考古诗词阅读集锦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 郑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词语: 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1.词语:愁(愁杀)

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 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李白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

3.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多景楼① 曾 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

②钟呗:梵音的歌咏。

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全诗总写多景楼形胜的诗句是:

。2.第二联的景物描写很精彩,有些词语用得很传神,请就其中一个词语进行品析。

3.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2.示例:浮: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碧瓦红楼,也写出了动态美;入: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化静为动;含:形象写出了天空包罗万象,夕阳下,晚霞同山峦青红相间融入远空。(答到大意即可)

3.抒发了作者个人的远大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答到大意即可)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

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意思对即可)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意思对即可)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本诗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意思对即可)

2.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空、闲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菊花 [唐]元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1.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亦可)()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1.“数重围”、“残兵千骑” “独(领)”2.“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

,下片写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待月的心情

赏月

2.桂花

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第四篇: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

答案详解

第一部分 诗词常识篇

1.出塞二首(其一)1.B C。2.用了互文手法,意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 增加了“秦”、“汉”两个限制词,一经互文,便造成了苍茫、幽远的意境,引发读者抚昔思今,边塞

战争何日是个终了? 3.后两句借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 和平安宁的向往。

2.田 园 乐

1.六言绝句古体诗五言绝句[注意:孟诗不是近体诗]2.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 结合,情景结合。诗中的“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3.主要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不

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如“复”与“更”的对仗也很经心,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3.山居即事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2.“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 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3.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

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4.夏日南亭怀辛大

1.五言古诗 田园诗(怀人诗亦可)2.纳凉情景怀人情思3.(1)表现了诗人夏夜 纳凉时闲适自得的情趣;(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1)从嗅觉、听觉人手,清香可嗅,滴水

可闻,此外更无声息,写出了夏夜的宁静美丽,清爽怡人;(2)竹露滴清响,以动写静,运用了衬

托的手法;(3)悦耳清新的水滴声,自然引出下句“欲取鸣琴弹”。5.妙在这二字不但传达 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还妙在“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

爱而“渐”起,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5.山房春事二首(其二)1.七言绝句边塞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6.城东早春

1.清新清幽[因为它刚刚显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作者用“才”、“半”暗点 “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3.以虚衬实。前两句是

实写,具体描绘了早春的“清景”,后两句是虚写,用“若待”二字一转,导出想象中的盛春季节上

林苑浓丽的景色。用虚写的浓丽的盛春景色更能衬出今日早春之“清景”的幽雅可人。

7.秋 思,1.七绝2.秋风虽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又处

处可见。3.“行人临发又开封”是细节描写。“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照应了“意万重”,是“意

万重”才会有“又开封”的情节,这就把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微妙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让

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也深味到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8.竹枝词(其九)1.繁茂高峻2.借代青年妇女壮年男子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 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9.渡桑干

1.霜阳乡 押的都是平声韵。2.(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 抑。3.(1)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 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10.行 宫

1.五绝宫怨诗2.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 怨玄宗、恨玄宗,情绪激烈,然而,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她们既不愤激,也

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这一细 节,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宫女的命运是多么令人震颤!此情此景又是多么令人凄绝1 3.意 思一:这些宫女当年落人宫中时,个个花容月貌,娇姿艳质;意思二: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

悴;意思三:长期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寂寞幽怨;意思四:到了白头,已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意思五:行宫的寥落,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11.陇西行(其二)1.七绝闺怨诗2.对比: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 “骨”与梦里“人”的对比。借代: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3.一个可怜,一

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第三句实写战

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一边是无定河边骨,一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虚一实

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2.寄扬州韩绰判官

1.赠友诗(或寄赠诗、怀人诗)2.用一对叠字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 带,迢递不断,这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

长的空间距离,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3.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

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 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4.(1)客观上先造成令人读之如 见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是如何的洁白光润,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令人心荡神移;(2)营造了友人和女子倚箫歌舞的意境,令人猜想友人的才貌是如何 的风流倜傥;(3)它唤起的联想是读者对扬州胜景的无限向往。[答出两点即可] 13.登崖州城作 „„

1.流露出对社稷安危的牵挂,也流露出对国家的依恋。2.这里距京城遥远,连鸟都要

飞半年,人要走多久?更何况我既无翅膀,更无自由啊1 3.用的是拟人、象征手法。描写青 山环绕,层峦叠嶂,好像山有情,要挽留我;但是“百匝千遭”却表明作者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

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情况,抒发的是归而不得的忧伤。

14.初入淮河四绝句(三)1.含义是船只不能自由行驶,两岸人民不能自由往来。2.用鸥鹭的“无拘管”和上句 的“亦难为”作对比,寄托着国土沦丧的痛惜之情。3.前两句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是实写,国

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是虚写。后两句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是实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们自由来往的愿望是虚写。

15.江阴浮远堂

1.中原沦陷区(金兵占领区)2.大江流 以水寄托悲愁(或答:运用曲笔,借水寄愁)3.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极度悲愤之情。

16.白 梅

1.七绝咏物诗2.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或奉献精神)3.主要运用 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混芳尘的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江城子

1.词调名(或词牌名)2.南京苏州 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 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

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8.南 乡 子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 之情。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景色描写为思乡之情涂抹了凄迷的色彩。19.虞美人 .

1.A 2.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答“美好事物”不确切)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或答:因为

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 伤,这样美好的时刻不如结束才好。]3.示例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

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示例2:这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这一比喻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大江春水一样,无穷

无尽,无时能已。

20.望江南

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 其处境无限凄凉。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

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

处境越凄凉。3.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

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2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词牌名 标题2.两个“愁”的含义不同。“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

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 的气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2.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词牌名标题(或题目)2.“一般”指梅花与雪花“出身”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还 指形色一样,雪花的形状和颜色非常像梅花的花瓣;又指香味一样,雪花不是没有香味,只不过

被天风吹散了而已。“惟高一着”是指梅花的内在品质——梅花不似雪花那样情厚,它是那样 的薄情,宁可向着空山散发自己的光彩,也不愿做个阿谀逢迎之徒。3.A[词的前二句是在

说雪花与梅花形色“一般”,未涉及内在的气质]4.[无论持抑雪扬梅说,还是持抑梅扬雪说,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抑雪扬梅说:理由(1)上片雪与梅各具“风流”,打个平手,“雪无香”,梅 也“香零落”。理由(2)下片“惟高一着”,指的是梅花,“薄”应作褒义解,是轻盈,是曼妙,作者

是赞美梅花在天地间放射着异彩,雪花在天地间只是随意飘洒。在天空大地之问,梅花确比雪

花略高一筹。赞同扬雪抑梅说: 理由(1)题作《雪中看梅花》,梅花惟一的优势一一香,在雪

中零落殆尽;理由(2)“薄”字一语双关,梅花不只形比雪薄,情也比雪薄,这是雪的“惟高一 着”,雪比梅花情厚,既随意飞舞天地之间,还飞入寻常百姓家。[虽有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

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为抑雪扬梅。] 2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1.小令2.表达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涯,饱含愁苦无奈。3.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24.[仙吕·后庭花] L宫调名 曲牌(或词调名)2.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写采菱女一边采莲,一边 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天,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

景。3.这种自然与人短暂的不和谐,才使表现的生活变得有色彩,有滋味。由静态到动态地表

现生活,捕捉到“鸟惊”“人惶”的细节并形诸文字,使这幅深秋采菱图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5.[双调·折桂令]中秋

1.曲牌(或词调名)题目2.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3.运用了比喻 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 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26.[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1.示例一:首句从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化用而来,写

出了秋天洞庭湖边山景的雄奇壮美。示例二:第二句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

齐飞”化用而来,展示了在渺茫无际的江面上,孤鹜在明丽的晚霞的映照下振翅高飞的动态画

面,有一种明朗辽阔之美。2.山,连绵不绝;水,无穷无尽;山、水、天相接,意境苍茫悠远。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却四处弥散,于无尽秋意之中,有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意境

美。3.“落残霞孤鹜齐飞“,言黄昏景观;“夜静云帆月影低”,言静夜景观。“月影低”说明月

亮已挂在天上,说明时间已由黄昏驶向夜深,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时间是动态的。

27.[双调·蟾宫曲]I际古 ·

1.诸葛亮姜太公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消极无为3.(1)同意。本曲通过对 古代英雄的追怀,流露出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的处世态度。(2)不同意。本曲由追寻历史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流露出对龙虾不辨、明主难遇的世事的概叹,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

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积极意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第二部分题材内容篇

28.台 城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问兴 亡,却依旧逢春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诗人以江南草长、碧绿如茵

显示出的繁荣兴茂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鲜明对比,以春色常在的长堤烟柳和如梦般转瞬即逝 的六代繁华作鲜明对比,于对比中抒发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4.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 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 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

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9.赤 壁

1.一只折断的铁戟前朝人物和事迹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 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表达思想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 性的诗句,既以小见大,有耐人寻味。[言之有理即可]3.可从诗的后二句推出。(1)诗人认 为周瑜的胜利带有运气,历史给了他英雄成名的机遇;(2)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诗

人对一代英雄的失败深表惋惜;(3)悲人之时亦自悲,诗人本意是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

才能而不得一展的忧愤。

30.与诸子登岘山

1.吊古伤今[若答“至今求仕不遇,空有抱负”或“无所作为,死后湮没无闻”也可] 2.人 事代谢往来古今3.D[相照应的应是首联] 31.西塞山怀古

1.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2.C[应为:对历史更

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3.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这句好在这一“寒”字。“寒”,一是客观的

实感,即秋寒,水寒,二为诗人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寒,三是这个“寒”字还兼有历

史和现实的鞭策警醒作用:凭险割据者若不引以为鉴,必有孙皓“一片降幡”的覆辙之寒。4.此联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东吴兵败投降的白旗。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所向无敌j而失败者黯然失色,投降猥琐的神态。

. 32.咏怀古迹(其三)1.这里用一个拟人化的“赴”字,就把群山奔赴的雄伟气象表达出来了,也把山峡变幻无 穷的姿态和磅礴壮丽的气势写活了。[或: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 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A[杜甫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是为了把昭君写 得“惊天动地”,以此烘托昭君这位“窈窕红颜”;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

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3.“空”写出昭君生不能归汉,骨留青冢,只有魂灵徒

然地归来,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

意。4.(1)“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2)“紫台”

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3)“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 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4)“朔漠”对“黄昏”,即把昭君命运和无边的大漠、笼罩四

野的黄昏天幕连在一起,是何等的空旷凄清!青冢有恨啊![分析出两点即可]就这么两句工

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旬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联

对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这几句可不答]5.杜甫的诗题叫

《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昭君是绝代佳

人,远离汉宫,身死异国;诗人是才华横溢,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所以诗人在表达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3.桂枝香·金陵怀古

1.金陵悲恨相续2.杜牧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唱亡国之音《后庭花》那些沉醉

于歌舞,过着豪华生活的达官贵人3.C[词人矛头指向的是统治者,并非商女]4.词中用

“繁华竞逐”四字揭示了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的根本原因。没有。“漫嗟”句就是批判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

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34.念奴娇·赤壁怀古 1.D[A“樯橹”是借代,B形容的是周瑜形象,C应是作者神游故国]2.这些词是:乱、穿、惊、拍、卷等。作用是: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年轻有为(或少年得志),气宇不凡(或英气不凡、从容潇洒、风度儒雅、风流俊雅等,必须是形貌气质),指挥若定(或大智

大勇,胆略超人等,必须是指挥才略方面),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

慨(或失意感伤之情)。4.苏轼倾慕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建立伟业,而自己年已四十有

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一一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

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5.这首词上阕寓情于景,通过对赤壁四周景色的描写和赞

美,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引出下阕主要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和赞美。在对周瑜形象刻画

中作者倾注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感慨。写景、咏史、议

论、抒情就是这样融为一体的。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用孙仲谋的典故是要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

能。(2)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其用意是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佛狸祠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民俗就安

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国臣民。词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们忘记历史的隐忧和对南宋

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3.C.[正确的理解是:有廉颇那样的愿为国效力的人才却不被

重用]4.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

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并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二人都是从百战中开

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的表现,是非常鲜明的对照。.

36.[双调·蟾宫曲]咏史 1.前赤壁赋2.功盖三分国3.C[“描绘”表述不当;也非比较,应改为“歌颂”。]

37.北陂杏花

1.“绕”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2.花影3.c[A出自叶 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

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

喻新主。]4.(1)“北陂”僻静,“南陌”繁华;“北陂”空寂,“南陌”热闹。(2)北陂杏花即使零 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碾

成尘土。(3)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

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38.孤 雁,1.孤飞鸣声念群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一只不饮、不啄,悲伤而执着地叫唤、追赶 雁群的形象。诗中杜甫以雁自况,托物抒怀,表达了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3.尾 联意思是野鸦们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这里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 的寂寞、愁苦,从而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执着。4.(1)颔联用 “一片”和“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 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2)颈联用“似”、“如” 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

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39.画 鹰

1.思、似、可、堪2.A[应为先刻画出鹰的肃杀之气,点明“画鹰”] 3.作者借鹰言志,通 过描绘画鹰飞动的神态,搏击的激情,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40.孤 桐

1.表现了桐树挺拔、正直、茂盛、虚心、愈磨愈坚的品格特征。2.B[本诗结构简单,只

有描写和抒情两部分,没有遵循一般的“起、承、转、合”结构]3.作者托孤桐表达了他的人生

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41.红 梅

1.尚余孤瘦雪霜姿2.C[联系上联可知,“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 赏]3.A[表达的是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4.苏轼批评老诗人品评梅花不重品格(或 神韵),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评判红梅。苏轼认为红梅不只有内在的孤傲高洁,还有外在 的自然随和、不故作不凡。[或答:红梅虽神韵上不同流俗,但外在的形态并不咄咄逼人。这

正是苏轼的性格:清高而不孤介、傲岸而不怪异] 42.醉落魄·咏鹰

1.意思是人虽然年华老去,但意气仍然昂扬,因为人间还有奸佞小人、恶人(闲狐兔)。2.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或烘托)了鹰的形象。3.“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3.春行即兴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描写的都是宜人之景:

绿草、芳树、山泉、鸟语,且静中有动,透着荒寞之感。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

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 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44.雨过山村

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

和谐优美的特点。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

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农家忙的气氛。3.(1)村妇是喜欢戴花的,这句用一 “闲”字写栀子花无人采,就把农家倍忙的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2)“无人采”表明村妇们没有 谈情说爱的“闲”功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村美好的生活情趣。所以这个“闲”字,可谓独具匠

心,兴味尤饶。

4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晋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2.首联描绘出有色彩,有声响,动静相宜的秋景特 点。寒山,表明秋意已浓,而以一“转”字到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浓,凭借颜色的渐变把静止的

山写出了动态的美。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表明溪水每日每时都在喧响,给静谧的寒山平

添了无限生机。3.颔联写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闲自得的神态、超然物外的形

象,刻画栩栩如生。尾联写裴迪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46.题义公禅房

1.深秀、寂静、阴凉、清新、幽雅。2.这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 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3.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青莲花清净香

洁,不染纤尘。诗中义公诵读《莲花经》,意在称颂义公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

47.客 至,1.首联写出了草堂绿水缭绕、临江近水、飞鸟不绝的一派春意盎然的田园环境。“但见” 二字道出了作者田园之间的闲逸,却也有一丝“只见群殴”的寂寞。2.(1)说明诗人对来客 的重视,表明自己与客人的友谊非同一般;(2)也表明很少有客来,映衬首联的寂寞感。3.D[时间上写迎客和待客的全过程,诗中无早晨黄昏的具体交代]4.(1)选取了酒菜欠丰 和呼邻陪饮这两个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细节。(2)a.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 从心的歉意Ib.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感受到宾客之问的融洽气氛.c.请邻翁作

陪这一细节,可以想见,两位挚友喝酒喝得畅快、兴奋、无拘无束。

48.暮过山村

lI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 写人烟稀少的静。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3.写出 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

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49.从军行(其二)1.不矛盾,边塞军营特有的乐器不管弹奏什么乐曲,对于远离故土亲人的戍边战士只会引

发思乡的愁绪。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

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3.(1)有挑逗、招惹之意。在本诗中,尽管征戍者烦闷静商,愁怨厌战,却被“新声”诱惑。(2)为排

遣,寻解脱,他们既想听又犯愁,边起舞边遐思,“新声”撩起他们的兴致,也撩起他们的愁思。

50.从军行(其五)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

苦。2.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 指晚上。]3.(1)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2)作者捕捉这个景象为了突出我军的神勇。[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红旗指引的这支 劲旅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敢营。]4.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在沙飞石 走、遮天蔽日的时刻,唐军尚要离营出征,可见军事形势之危急万分);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 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

51.夜上受降城闻笛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闻芦 管悲声芦笛触动征人思乡之情3.先从视觉形象着笔,写月下边塞荒寒的景色,这是触发 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再从听觉形象渲染,描摹牵引征人思乡之情的笛声。全诗就是通过雪、月、芦笛声这些意象,把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52.从军行

1.五言律诗借代2.自然环境;侧面烘托3.诗人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力图报 效国家的心愿(意思对即可)4.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前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 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后句从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

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

奋勇杀敌的激烈悲壮。5.首联采用实写的写法,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

用虚写的写法,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

望。虚实结合,使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53.塞下 曲

1.表现边塞环境的艰苦。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 神。3.自夸贬抑4.“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

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4.雁门太守行

1.首句用“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城欲摧”以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2.C[诗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只是从颜色上表 现了战争的惨烈场景]3.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 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4.故事:(1)荆轲刺秦王,(2)易水诀别。诗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 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55.渔家傲

1.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

中闭门的孤城……一个“异”字,统领了塞下的全部秋景。2.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 能实现的无奈感慨。3.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

念家乡的苦闷。4.示例一:在层峦叠嶂的环抱之中,长烟下,残阳里,一座孤零零之边城紧

紧地关闭着城门,这是多么苍茫凄凉的景色,多么严峻沉重的气氛!示例二:在悠悠的笛声 中,在银也似的白霜前,将军难以人寐,只见眼前的将士们在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而自己也是

白发银须,这是多么令人感伤的意境啊1 56.谢亭送别

1.送别情景解行舟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 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3.前 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 别之情。或答:先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离之悲;后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 离情之哀。

57.送魏大从军

1.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

保国的壮举。2.“横”,横亘,写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接”,连接,逼真地描绘出飞狐

塞的险峻。3.这首诗的尾联用东汉窦宪将军燕然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魏大能像

窦宪一样为国建功立业的殷切希望,以此抒发诗人自己一片忠心报国的情怀。4.(1)首句 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以此勉励友人抒发了以

天下为己任的豪情。(2)一把魏绛“和戎”改为“从戎”,表明了诗人对当时边防战事的看法,恰 好魏大也是姓魏,这就隐含了对友人杀敌建功、保卫边疆的期望。(3)颔联不直接点出是用 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表达出来,既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之感,又表达了为国立功 的宏愿。

58.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1.夜晚一拂晓室内一室外2.“吐”“对”两字最传神。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着一“吐” 字,使人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视青烟出神的神情;用一“对”字,似乎除了举杯

劝酒之外,已没有什么话可以相慰的了,看似冷冷相对,实则于沉寂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3.这一联好像专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

晓,时间在悄悄逝去,人却没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

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59.渡荆门送别

1.平野开阔,江水奔流喜悦开朗2.D 3.故乡水万里送别,情深意长;怀念故乡的 浓厚感情4.“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

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

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或答:“随”“入”将山水拟人化,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描述生动具有,使人切实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60.送友人

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

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2。比喻手法。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比喻

(象征亦可)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

依依惜别之情。[或答: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

情。]3.诗人寄情于物,借和主人心意相通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并以此结尾,更能表达诗人对

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内心的痛苦。4.意象鲜明,表意贴切。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

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如“孤蓬”这一意

象,“蓬草”已传递友人前路漫漫而迷惘之“意”,着一“孤”字,更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 怜惜之情。

61.赋得暮雨送李曹

1.天气;时间2.雨依依不舍(或:惜别离愁)3.B[最后一联诗句不是含蓄的,而是 喷涌而出、直抒胸臆的]4.例示:这两句诗描绘了眼前实景: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 因沾雨而无法快飞;同时又借此景,表达了深沉含蓄的离愁别绪。沉重的船帆暗喻着送行者心

情的沉重,羽湿而行迟的飞鸟,是远去行人犹豫的写照。

62.送魏万之京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 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

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渲染烘托了诗人送别时的悲秋和离愁的心境。3.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4.诗人是 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先说朋友要走,再点明昨晚的景象,将深秋

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或:如第二联两句用了倒装的

手法,突出“鸿雁”、“云山”这一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点出是“愁里听”和“客中过”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唤起人们的共鸣。63.鹧鸪天·送人

1.王维《渭城曲》(或《送元二使安西》)2.(1)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2)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3.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 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 郁闷之情。

64.除夜作

1.岑参边塞七言绝句2.客居他乡 孤寂怅惘的思乡情怀。3.不写自己思念家 人,却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更能表达自己“倍思亲”的情怀。

65.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1.乐天香山居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1)当时诗人喝得很醉,醉到折花枝作酒筹了,用“忽忆”符合情景;(2)喝这么多,“忽忆”还准确地计算出元九到梁州 的日程,说明诗人心里一直在惦记着,这更能表达他对元九的牵挂1 3。现在的句子好。理

由有三点:(1)“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2)起、承两句重复颠倒使用

“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3)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66.乡 思

1.望恨2.远见近回3.属于第一种。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 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67.望月怀远

1.望月 怀远2.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 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 想和想象的空间。3.D[应为“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4.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

有情趣了。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 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68.苏幕遮

1.王实甫西厢记2.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 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 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3.意思是说,除

非好梦才能使诗人人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表情达意的特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69.凤栖梧

1.D[„„消得”是“值得”的意思]2.“拟把”一句是说准备借酒力摆脱春愁,结果是饮而无 味,可见春愁之深重;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3.这是一首怀人词,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缠

绵而又执着的相思之情。

70.一剪梅·舟过吴江

1.一个“摇”字颇具船正逐浪起伏的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动荡漂泊之感。2.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3.“流光容易把人抛”,运用拟人感叹时光流逝

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

变化,具体显示出春光逝去的动态,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上片写景是实

写,下片想象归家后情景是虚写。“秋娘渡与泰娘桥”是两个地名,实中有虚,虚写词人由地名

联想到家中盼归的娇娘,巧妙地点出对风雨阻归产生恼意的缘由。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

意境又恰和“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勾勒出的柔和温馨的氛围,一实一虚,形成鲜明反差,大大增

强了思归之情的表现力。71.[双调·折桂令]九日

1.倦客思家2.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3.“翠袖”句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 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72.登岳阳楼

1.少陵野老诗史。2.C[颈联主要写诗人年老病苦,亲朋之间已音讯断绝。]3.因 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

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4.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

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

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问,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

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73.长安秋望

1.是“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它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

凉,并统领全篇。2.c[颈联正确的欣赏是: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前后的主观情感是统一的。]3.移情 手法,借莲花之“愁”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乡愁。[手法上若答“移情于物…„人格化” “拟人手法”亦可]4.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颔联的一行雁 阵和颈联的半开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但南归之雁寄托了倚楼人的思乡情绪,东篱

之菊又融人了倚楼人的归隐情绪,所以说景语即是情语。

74.九日齐山登高

1.清澈、平静、包容、开阔[任填两个]2.B[诗人是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这可 从“但将”、“不用”词语的运用,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3.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 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尘世难逢开口笑”表

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

上。(意思对即可)4.“此”指人间的烦恼和变幻无常。全句有一种豪爽和旷达的情怀。背 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

75.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1.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2.A(都是借代,不是比喻] 3.词作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解民于水火之

中而又满怀一腔忠愤、充满必胜信心的爱国将帅形象。

76.过华清宫

1.李商隐小李杜2.一骑红尘妃子笑3.(1)典型细节。千里迢迢快马飞驰,不 知内情的人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结果竟是飞送荔枝。诗人通过“妃子笑”这一画龙点 睛的细节,就深刻地鞭挞了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的腐朽本质。(2)以小见大。咏

叹天宝轶事、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这样一个严肃主旨,诗人只选取千

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便突现在读者面前。(3)对比手法。“一骑红尘妃 子笑”一句,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深

刻揭露了皇宫中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

77.贾 生

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前两

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

尽。3.持否定态度。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晤谈至夜半,但他殷

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但有 何用? 78.新 沙

1.D(1)(2)(3)(4)2.一二句中,以上句沙堤形成的缓慢、难以察觉,与下旬官 府知道的快、纤毫必悉形成鲜明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三四句在看似荒唐的假设推

想中,尖刻地讽刺了赋税苛扰无处不到的严峻的社会现实。3.题材是官府对海边新淤沙地

征税,不落窠臼;对这样一个生活侧面,诗人用极度的夸张艺术,对统治者残酷剥削,进行了大

胆的揭露。

79.马 嵬

1.自居易唐玄宗杨贵妃2.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3.把长生殿与石壕村对比,把帝王妃子的爱情悲剧与寻常百姓的生死诀别对比,鲜明而又突

出地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80.蝶恋花

1.闺怨上层妇女的苦闷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2.A 3.字面义是“春天”,双关 义是“青春”。4.(1)“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 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2)“堆”字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

孤独凄苦之情。5.“深深”衬托人之孤独寡欢,“无重数”衬托青春之禁锢戕害,末句借客观 景物的反应来反衬人物的主观感情。

81.鹊桥仙

1.郴州旅舍2.七夕抒情议论3.A 4.示例:前一句:(1)秋风送爽、白露为霜 的夜晚,相逢虽只短暂一夕,但美好无比,令人回味。(2)理想的圣洁的永恒的恩爱,相会一 次,要比凡俗的平庸之爱强得多。(3)爱情只要达到心灵上的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一次就足

够珍贵。后一句:(1)全篇警语,以达观的方式,道出了只要人间真情在,不必贪恋片刻欢愉。

(2)痴而通达,柔而洒脱的爱情观,超越“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3)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永

久,即使不能朝夕共处,也同样是美满幸福的。(4)“朝朝暮暮”并非是幸福的同义语,也并不

一定代表爱情的坚贞不渝。[以上答任一个均可]5.(1)词中明写天上牛郎织女双星,暗写 人间情侣,于传统“欢娱苦短”题材中翻出新意。(2)将景物描写、感情抒发和理趣议论有机结

合在一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82.滕王阁诗

1.高、冷[一个“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一个“罢”字,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 凄凉。]2.A[营造的应是冷落凄凉的意境]3.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83.题李世南画扇

1.(1)画面上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 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

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2)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

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84.水口行舟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 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描写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

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答:人生道路总 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85.约 客

1.七绝(或:绝句)闲适2.C[见第3题分析]3.诗人约客未至时,是一种闲适、寂寞、怅惘的心情。通过“闲敲棋子”这一个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86.步入衡山

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 3.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 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第三部分 形象意境篇

87.溪居即事

1.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2.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出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和平的意境,用的是白描手法。3.作 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

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

儿童的形象。

88.军城早秋

1.七言绝句边塞诗2.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 境局势的紧张。3.表现了边关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 部署奋力出击,显示主将的决策果断;第四句写决心全歼敌军,显示主将的必胜情怀。4.“朔云”、“边月”等词已让人感到边关的初秋之夜弥漫着一股清冷、肃杀之气,再着一个“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

89.初冬夜饮

1.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可以从“偶求欢”、“淮阳多病”、“客袖侵 霜”、“明年谁此”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形象特点。2.“侵霜”的“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 尘之意,更有暗示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3.最后一句表

现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作用:诗人

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诗人身世茫茫之感,以反问语出之,更见其 沉痛哀婉。

90.„赠孟浩然

1.文采出众、蔑视功名、超然隐逸、高风亮节。2.A[对偶句是概括人物生平,首联是抒

发钦敬爱慕之情。“中圣”是用典,D项正确]3.效力朝廷和归隐山林强烈对立起来,表达对 高官荣华的厌弃。

91.观 猎

1.摩诘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 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吗马驰骋的英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

捕猎物的过程。3.全诗借狩猎活动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 军形象。

92.寄李儋元锡

1.首联以再见花开起笔,即景生情,景美而情不欢,以乐景衬哀情。2.C[“敢于”一词 不当。诗人多病想辞官归隐,面对现实处境又不能一走了之,是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内心矛盾 的形象。]3.诗人既借“月”来传递友人间异地的关照之情,也借“月”的缺而复圆来寄托亟盼 朋友团圆的诚挚之心。t ‟

93.寻陆鸿渐不遇。

1.(1)寻陆鸿渐不遇;(2)一表现诗人未寻见友人的惆怅与迷茫;二表现诗人急切想知道 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2.(1)流连山水自然,不以俗事为念的隐土形象。(2)一是陆新居 的处所与环境,通过“野径人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来表现主人的远离尘俗,崇尚隐逸;二。

是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表明他又是一个流连山水自然,不以俗事为念的高人。3.“每日 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怪异的神态,这就

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94.山中寡。妇

1.贫困孤苦“犹”“尚”2.尾联的议论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 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3.诗人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

之中,把山中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把人民的痛苦和诗人的同情

融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就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95.浪淘沙令

1.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下片叹息故国江山水流花落。[意思对即可]2.春 意阑珊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3.(1)这首词以梦中梦后的今昔对比的手法极写自 己的悲痛之情,又以“流水落花春去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抒发自己的无限辛酸之情。

(2)作者运用这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梦醒之后无限辛酸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96.鹧鸪天

1_词牌(名)小令2.(1)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或远近结合,仰视俯察结 合的角度来写景。(2)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

野趣。2.(1)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形象;(2)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 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

97.采莲 曲

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青春、健康、美丽、纯真。王诗中少女天真、活泼、顽皮、充满青

春活力,情调欢愉;白诗中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展现出少女害羞,娇美的形象。2.王 诗一通过容貌衣着描写、二通过荷花荷叶映衬来塑造采莲少女形象的;白诗则是一抓住人物 的神情和和动作形态、二通过情景细节来精心刻画采莲少女形象的。

98.朝中措·平山堂

1.醉翁六一居士2.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刻画的是作者朋友的形象]3.离别情 怀表现在“手中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因为杨柳本是无情物,但在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

们离别怀远的思绪紧密相连。诗中塑造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或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

“文章太守”形象。

99.青玉案·元夕

1.婉约比喻和夸张元宵灯会的盛况视觉、听觉、嗅觉2.词作中,作者前面用节 日热闹非凡的场景,反衬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赏灯人,反衬“那人”的寂寞孤

独、脱俗淡泊。3.一个与世人情趣大异,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孤高淡泊的女性(答案可不拘

一格,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政

治失意后,不愿随波逐流的意愿,不愿跟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 100.菩萨蛮

1.上片偏重写景,下片偏重抒情。上下片的关系是上片铺垫,下片承接引出抒情。2.鸳鸯、两三家、红杏花、绿杨、柳绵飞,都和抒情有关,因为鸳鸯成双成对,易引情思,红杏绿

杨代表春天,又过去一年,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季节思念渐深,柳絮易使人想起当年折柳想送的

情景。3.这首词塑造了一位盼望远方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词中通过写景以寄相思之情,处处点出相思之情深,写出少妇思夫情切,每天站在溪旁柳下盼望远方的丈夫早日归来。

101.[双调·清江引]老王将军

1.曲牌(名)小令2.本曲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久经沙场、最后被弃置不用的老将军的 形象。开头两句写老将军的外貌,极言其苍老。

三、四两句从将军的佩剑、坐骑方面来渲染他被

闲置之久。最后一句以战马的悠闲暗示马的主人长期被弃用。3.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102.春夜洛阳城闻笛

1.闻笛2.“暗”字极富表现力。(1)“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它写活了笛声在夜空中传 扬的特有的意境。(2)有笛声暗送之意,似乎专意吹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答出其中1点即可]„„满”字则生动地刻画出笛音随着春风在空中绵延回荡、悠然不绝的意境。3.“折柳”意象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 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03.秋 夜

1.由于秋气萧瑟凄清,佳人夜永难寝,而“三更”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 烛,一个“频”字,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2.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

想象空间。“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

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3.“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和 凄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

(离愁别怨)的意境。

104.夏日六言

1.六言绝句(或六绝)放翁2.一个“横”字,以动写静,“笛起山前”,以声写静,突出了 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3.首句“溪涨”暗示刚刚下了一场雨,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 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

船“横”,状其幽静、闲适,最具诗情画意;末句以“一声笛起”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

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105.山居秋暝

1.首联写山雨初霁,空气清新,初秋傍晚,景色宜人,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意境。2.D[应为“寓静于动”]3.通过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这些诗一般意象的描写,反映了诗AZ安静淳?bm~-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这些意象是为诗人理想境界 的环境烘托。4.“王孙‟‟指别居辋川的诗人自己。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 悟,一个“留”字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欲远离

尘世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06.旅夜书怀

1.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革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2.这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句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以诗文闻名于世的,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白、孤寂的根本原因。3·借景

抒情。诗人借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之景,比况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抒发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

感。[或:比喻与对比。诗人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

茫茫天地和一只孤独沙鸥作对比,则有孤独凄凉之感。]4.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星空低垂 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愈显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渺小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

是采用了以乐景写衷情的手法。

107.江 汉

1.片云、孤月、落日、老马/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人在江湖,漂泊流徙,江海余生、孤独落寞 的意境。2.这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1)“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表明“自鄙” 还兼有“自负,的意思,即乾坤之内,身在草野,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2)颈联的“心犹

壮,更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3.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

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108.登洛阳故城

1.D[格调并非高昂,相反是低沉]2.诗人登上洛阳城,看着萧条的景象,想到曾经的繁 华,不禁产生伤古怀今的情怀,这是对当时唐王朝没落的一种哀思。3.第三联抓住了“暮 云”、“寒雨”、“古堞”、“空壕‟‟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凄清的画面,空寂之中,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渲染了萧瑟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内心的伤感。

109.商山早行

1.c。鸡声一r茅店w。月一。人迹一。板桥一„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共10个意象并

置,营造出一个旅途艰辛、寒气逼人、孤寂凄冷的意境。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

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3.(1)美

好、温馨、生机勃勃。(2)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

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 出思乡之情。4.(1)这两句诗用六个具有特征性的名词意象,表现出“早行”之“早”;(2)绘 声又绘色地描写出早行人之孤独悲凉的情景,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3)鸡声悦耳,使

人想起居家生活;晨月残天,使人生出别离忧伤;茅草旅店,说明人在旅途,可谓“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4)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能答出两 点即可]

110.溪 亭 1.本诗写于宋亡后,“馀思”当指诗人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2.(1)日暮;(12)馀思3.诗人运用了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意象表现苦闷无聊的心境。

4.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

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 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11.浣溪沙

1.婉约苏幕遮2.暮春。新竹,落花,燕子,郁郁春草,声声杜鹃啼。3.登上高楼,望见高远空阔的天空,只会令人徒增孤独寂寞之感;而眼前只见邈远的芳草路,r却望不见远方 的故乡,令人顿生绵绵不绝的乡思。

112.生查子·独游西岩

1.登建康赏心亭2.D[读《离骚》不是用典]3.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 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4.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

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113.[越调·天净沙]春

1.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

天的景致。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地摇摆。院子外黄莺婉啭啼鸣,春燕轻快飞舞。小桥之

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2.用意象组合法,将春的景物排列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

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第四部分思想情感篇

114.从军行

1.吐露出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 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2.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

荒凉。3.一二两句借含蓄丰富的环境描写来间接抒情,三四两句是直接抒情。全诗表现出

一种激越雄壮的风格。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献身的精神。

115.宿建德江

1.“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陡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 来的。2.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

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3.作者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到的景色:烟渚、旷 野、暮天、清江、月影,勾勒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抒发了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独寂寞 之情。

116.移家别湖上亭 .

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

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传神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不舍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呜 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 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拟写不忍主人离去的动作,来表现人的

依依惜别之情;又巧托黄莺的“频啼”,抒写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117.武夷山中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 怀。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11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2.诗人用“独有”“偏惊?‟的意外语 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触景而感时伤怀的心情,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3.(1)中问两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的水乡景色。(2)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句句写惊新,而处处含怀乡,为下联衬托诗人思乡之情

蓄势。4.“出”“渡”两个动词是化静为动。一个“出”字就把曙光与云霞相互辉映的壮美景 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一个“渡”字就把梅花和柳树在江水两岸载红载绿的一片生机状写了 出来。而“催”“转”这两个动词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晴光”以人的情态,将春天使万物 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四个动词将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119.月下独酌(其一)1.孤独无亲2.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月亮 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3.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

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 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120.夜泊牛渚怀古

1.c[“斯人”指谢尚]2.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空寂,这种秋江的空寂之感很自 然地想到谢将军今何在;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

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落寞的情

感,但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后者情感由尾联得出]4.尾联就是“景语即情

语”。当时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与期待无法排遣,便吟咏出“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之句,将

心中的不快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这一景语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

121.使至塞上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 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燕然3.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4.好在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一“直” 一“长”一“圆”使画卷具有了巧妙生动的几何构图美,大中有小,静中有动,既具立体感,又具流

动感;而且画面的色彩美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现出大漠的

生机,淡妆浓抹,既雄浑又秀美。一 .

122.登 高

1.(1)一连用了六个名词意象,由风、天、渚、沙、猿、鸟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2)写近景,小处着笔,与颔联写远景大处落墨相互映衬。(3)写景渚是清的,沙是白的,猿哀

啸,鸟飞旋,可谓有声有色,动静相映。(4)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

阔大。[答出2点即可]2.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 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触景而生情。3.(1)猿声哀婉,飞鸟徘徊;(2)落叶飘零,万木萧

疏;(3)江水滚滚,韶华易逝;(4)常年作客他乡;(5)一生多灾多病;(6)独自一人登高;(7)时

局艰难;(8)两鬓如霜;(9)因病不能借酒浇愁。[或答: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4.作者把老病孤愁之感、潦倒不堪之

景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其强烈,无法排遣。诗人不是咀嚼个人的愁绪苦闷,而是把它号阮国

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123.蜀 相

1.祠堂之景丞相之事2.B[应为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3.“白”、“空”两个虚 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 伴的草木禽鸟自生自荣,不解人事代谢,流露出诗人的惆怅与哀叹。4.这首咏史诗,将咏史

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

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

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此杜甫在为诸葛亮咏叹的同时,也寄寓

着自己的感慨。

124.长沙过贾谊宅

1.楚客、人、君。2.A[应为“都为贾谊无辜被贬的命运而生悲悯之意”]3.本诗借古 伤今,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懑情怀。4.颈联中“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

水无情地日夜流逝,诉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 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以此抒发作者对 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湘水无情”也是暗讽唐王朝的无情。5.“寂 寂江山摇落处”有象征义。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

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颓局势。

12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 之情。2.C[此联不是“纯以景语”,“家何在”就是情语,也没有,“无惧于”的意思。] 3.(1)“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既使诗的境界阔大而又更见诗人处境艰险。(2)一“横”一 “拥”,以动写静,状写出诗人前程莫测的愁苦。4.“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

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

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

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126.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1.首联的杪秋,即深秋,是令人多愁易悲的时节,用一个“重”字形容霜露,造成一种寂寞凄

清的气氛,既是深秋的典型景象,又巧妙地为“秋晓”二字点题。2.前三联用“杪秋、幽谷、黄

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意象,描写了荒寂、清冷之景。一烘托了凄清冷寂的环境氛

围,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情。3.既表达诗人久居穷荒心有不甘的落寞孤

愤;也表达希望自己看淡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4.颔联写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着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

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而诗人借这些字眼,寄寓了流落不遇的心境,抒发了落寞孤愤的情怀。

127.登柳州城楼

1.辽阔、荒凉;由近及远。2.D[不是以景结情,而是直抒胸臆]3.哀景: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纷乱飚、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哀情:(1)对友人望而不

见的关切之情。(2)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128.灞上秋居

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2.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

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

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意境。3.“独”与“久” 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

独。尾联一“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4.(1)从情景关系角度 看,是触景生情:诗人异乡羁留,见落叶而思故乡,对寒灯而觉孤独;(2)从炼字的角度看,“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3)从意象角度看,属于名词意象叠 加,增加了意象容量,在简短的句子中,把诗人的孤独流落之感,既高度凝练、又十分充分地表 现了出来。

129.无 题

1.前者为“困难”,写出相见艰难之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难堪之苦。2.“春蚕” “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

永。“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情感。3.C(“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是诗人想象对方“月光

寒”的感觉。]4.特点是运用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 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

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的情感;尾联化

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130.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羁旅诗2.B[应为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3.(1)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 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2)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 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4.颔联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

别枝的景象。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

展翅,占枝高呜,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

131.小斋即事

1.正直,有棱角,不圆滑2.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不在对弈;“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不在音声。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3.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正直、有棱角。是自己的方直之品,才“世愈疏”、“万事妨”,无关乎国家的兴亡的。作者借此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132.菩萨蛮

1.“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 霜雪”是江南的人美。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2.C[这两句,既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 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沉郁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因家乡战乱飘泊难归的内心凄楚。] 3。反衬的手

法,以乐景写哀情。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更

觉情感的沉郁深挚。4.(1)“莫还乡”实际还是想到了家乡,身在美丽的江南却想还乡,这 是一层转折;(2)一个“莫”是带有叮嘱的口吻,回家乡会愁断肠,这是第二层意思的转折。(3)“未老”是第三层意思的转折,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表面上很旷达,实际

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五个字看似平易,却有三层意思的转折,所以后人评

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133.鹊踏枝

1.七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却是千回百转。第一层,我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愁,所以挣扎着把

它抛掷了。第二层,我不但抛掷了,而且努力抛掷了很久。第三层,“谁道”一句反问,语气强

烈,最后发现并没有真的做到抛掷了闲愁。2.(1)用叠词表明除了在花前饮酒沉醉外,词 人每天都在经历“抛掷”闲愁的挣扎;(2)表明“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的结果;(3)“不辞,即

不惜、不逃避有害,表明词人宁可消瘦也要继续在“病酒”中使自己沉醉麻木,可见作者的痛苦

之深。3.“河畔青芜堤上柳”是引起新愁的触发因素,是说我的愁随着那河畔的青草与堤上 的杨柳一样年年长起来,所以说是“新愁”。4.远远的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起,所 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主人公孤独的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不正是心 中有种孤寂惆怅之感,难以排遣吗?所以词人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

附:本词所抒写的一片难以指实的愁情,可能和曾经身为南唐宰相的冯延巳,面对南唐风

雨飘摇的苟安局面,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有关。古代知识分子面对支离破碎的社会人生,产生

茫然、伤感、消沉,甚至愁苦的心理,也是自然的事情。

134.村 行

1.七言律诗田园诗(思乡诗亦可)2.(1)景物特点: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 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2)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 情。(或:悠闲中隐含着贬官失意、异乡漂泊的凄苦悲凉之情。]3.第二联(颔联)描写了初 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下句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第三联(颈联)描写了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胭 脂”和“白雪”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方法,红白相衬,有色有香,对比鲜明,色彩艳丽,使景物描写特

别形象。4.运用触景生情法,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

后为何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 物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这样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 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135.春日登楼怀归

量。滁州西涧2。B[颔联所写是楼上的视角]3.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

作者的思乡之情。

136.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1.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2.CC“清笳乱起”写边关敌情,“铁骑无声”写军纪 之严、阵容之大,二者都是正面描写,看起来有动有静,但实际上并没有主次关系,故而谈不

上“以动衬静”。]3.最后三句内涵丰富:自幼报国且孜孜以求;年逾花甲尚未如愿;壮志难 酬而雄心不死;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痛苦无奈又深沉激愤,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汇聚于“有 谁知”一语之中。4.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 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37.鹊桥仙·夜闻杜鹃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 做的铺垫。(或:借景抒情,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衬托(或:烘云 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 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138.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1.李白2.r。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

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不能统一的愁与恨。3·李 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通过对所倾心仰慕的诗

人的凭吊,为自己愁与恨的苦闷心情寻找寄托。这样理解亦可]4.前一句实写天近傍晚、江 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后一句虚写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

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 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139.摸鱼儿

1.BC,“春且住!”、t·见说道”、“怨春不语‟‟等,都是把“春”拟作可以对话的人]2·寓意是 指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3.“愁‟‟指作者的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 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被闲置着的愁最苦。4.描画暮春景象,表面上抒发伤春之

情,实则是暗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5.D[词中没有夸张] 第五部分

表达技法篇

140.独坐敬亭山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了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与一片白羽 般的云彩飘去之后的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2.运用拟人化的手

法,抒写诗人和敬亭山的相依之情;恰恰更是抒写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3·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寂寞、孤独之情。

141.春 思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使情感表达婉曲深刻。[或答:以

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后两句转写愁思,东风

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3.新奇之一:不是直接抒

发自己的愁情,而是用拟人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新奇之二:第三句不说自己愁 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第四句不说因愁闷而难以度日,却怨春日招惹,把恨引长。

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142.闺意献张水部

1.表达了诗人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诗人通过“低 声问夫婿”这一细节描写,就把新嫁娘亲呢娇羞的口吻、此时沉醉于新婚幸福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为初见公婆而严妆打扮同时内心的惴惴不安,都跃然纸上,新婚闺房气息扑面而来。3.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 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

143.田 家 1.春意盎然2.鸠声悦耳是远景、听觉、动景,杏花映日是近景、视觉、静景,可谓动静相

映,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3.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

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 乐的态度。

144.谒荆公不遇

1.“抱”字最传神。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 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浩浩荡荡向远方流去的情境,以宽阔而渺茫的江面反衬船的渺小,表达自 己的孤独之情。2.“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从中透 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3.B[„„沿着江宁城流过”分析不当,正确理解是四面江水沿着船的边沿流去] 145.绝 句

1.春夏之交乍暖忽寒。2.通过视觉意象——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意象——野 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通过听觉意象——蛙声歇;触觉意象——东风寒:表现“寒”的感

受。3.(1)“春衫试单”这一细节描写,准确地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情 味”。(2)“蛙声歇”这一细节描写,通过青蛙由气温乍暖的欢欣歌唱到气温忽寒的声息哑然,写出了对季候乍暖忽寒的怪讶“情味”。[结合一例分析即可] 146.待储光羲不至

1.天色已晚,下起细雨。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细节一: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细节二:或立起或坐下都在留意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 细节三:以为是友人身上的玉佩撞击声,正要出门去迎接,结果是自己的错觉。3.(1)传神

地写出了期盼好友到来的焦急、期待的心情,(2)以此作为铺垫,更衬托出后两联写等候好友,而久候不至的怅惘之情。

147.鹧鸪天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所以选取杜 鹃这一意象,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借杜鹃意象渲染一种思乡归家情怀。2.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

家难归的感慨。3.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以乐景写哀情。

148.秋波媚

1.拟人移情于景2.“悲歌击筑”原是燕太子丹为荆柯前去行刺秦王送别时的场景,那场景那声充满着慷慨悲壮的气氛。这首词用这一典故,使上面写到的哀角声也变成了慷慨 悲壮的旋律,使整首词都充满了高亢昂扬的情调,从而也写出了词人对收复中原充满希望之 情。3.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灞桥的烟柳、曲江的池馆,“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

地、胜利归来,暗示着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胜利前景,增添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情调。

149.[正宫·小梁州]秋

1.宫调(名)曲牌(名)2.前后描写的景物有十余种之多,全面展示了杭州秋天的迷人 风光,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观察角度有近视、俯看,又有远眺、仰视,触目之处皆为佳景。3.曲中描绘的秋是一个的清爽、沉静的境界,蕴含的是作者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心态(或思想)。

150.送魏二

1.橘柚香。2.“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 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3.第一、二句写诗人江楼设宴为送别,并送友人上船,是

眼前实景。后两句以“忆”字为友人虚构了一个旅夜孤寂的场景,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 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诗的意境,更有助于表现惆 怅别情。

151.塞上听吹笛 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

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开阔明朗的基调。2.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 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三四句写的是虚景,将本是曲调的“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 声而是落梅的花瓣,这样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3.一是化声为形,使风吹的

不是笛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其色、香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二是用了通感手法,使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从而透露出他们的浓 浓的思乡情。

152.十五夜望月

1.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写秋思 作铺垫。2.(1)视觉角度,由下而上写月色的明朗、素洁;(2)听觉角度,由动到静烘托出月

夜的幽静;(3)嗅觉角度,写桂花飘来的阵阵幽香;(4)触觉角度,着一“湿”字写出夜深露凉的

感觉。[这两句还妙在看似在写景,实则暗写人的赏月,为下文抒情做准备。]3.这两句妙在

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推己及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今晚的秋思会

落在谁家?这就拓展了诗的意境,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153.凉州词(其一)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一二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 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而诗的三四句则把诗境扩展到视线之 外——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3.描写边塞风光用了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

对比手法。前两句实写边塞天气及植物,后两句虚中有实,辛酸而沉痛的思想感情通过驼队的

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收到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154.雨后池上

1.春2.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通过比喻表现 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3.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 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美。诗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 春景图。

155.野 望。

1.用点面结合法写景。诗人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 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

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2.颔联运用了互文修辞格,即“山山…„树树‟‟都笼罩在秋意 阑珊的落晖之中。3.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几分孤独、抑郁的心情[或惆怅、孤寂的心情;或

彷徨、苦闷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56.题李凝幽居

1.苦吟;郊寒岛瘦2.幽;隐者3.响中寓静(或以声衬静、以动衬静)4.B[分野色: 是烂熳原野景色展现于眼前的意思] 157.鲁山山行

1.行2.惬迷3.(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因为“行”,所以好 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2)“迷”的原因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一个“迷” 字,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4.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

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

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这一动中有静的写法,更是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5.因为前六句已极力铺写了山中的空寂,连野兽也不惊,自己 也深深陶醉在景色之中。恰在此时,传来了一声鸡鸣,打破了山林的静谧,如同一石投进平滑

如镜的水面,陡然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动与静的反差,听觉与视觉的交融,而诗却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或答:诗人游历于奇峰峻岭之间,流连于幽深宁静的小路之上,不禁生疑“人家在

何许”?正在沉思时,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 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又令人遐想。] 158.望海楼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空间,时间。3.B[诗人说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起

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理解太死板]4.答案要 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

159.阮郎归·初夏

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2.D 3.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 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景语即情语。

160.瑞鹤仙

1.婉约长调(或慢词)2.B 3.(1)动静结合。第一句描写秋叶飞舞的情景,第二 句描写夕阳远山的图画,在旷远飞动的景色中透出淡淡的凄凉和迷惘,暗寓愁苦之情。(2)远近结合。分别写近观和远望,把秋天雨后的景状描绘得宏大而细致。(3)融情于景。雨初过,落叶零乱,风定犹舞,通过对落叶的动荡不停的描写,暗示心情的触动。(4)景物描

写有变化。风吹叶零乱,风定叶犹舞;斜阳映照下的深树,或明或暗,由色彩的变化。[就其

一点分析即可] 161.[越调·小桃红]秋江

1.宫调(名)瞳牌(名)2.这首小令将秋水寒烟、如练江水与动态的数行征雁相互衬 托,使整个画面显得空灵邈远而又富有生机。“吴歌荡桨”、“白鸥惊起”又使宁静的“蓝天白 雪”、“绿苹红蓼”显出出视听交汇的动感,巧妙地将淡淡的离愁和心灵的幽怨,寄托于绝美的自

然景物之中。3.这首小令描写了晴朗的蓝天、江岸的白雪、如练的江水、绿色的浮苹、粉红

色的蓼花等不同色彩的景物,并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映衬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

162.夜 雪

1.卖炭翁琵琶行2.最主要的手法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 户明”烘托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

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3.“时闻折竹 声”这一细节意蕴至少有三层:其一,“折竹”,侧面衬托出雪之大之重:其二,“夜深”而“时闻”,衬托出冬夜的寂静;其三,又写出诗人彻夜未眠,这不只因为“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63.邯郸冬至夜思家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此句妙在: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 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表现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曲笔他现手

法。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

人。这种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164.从军行

1.描写严酷的环境;抒写壮美的诗情。2.裂/折用恶劣的环境映衬顶风冒严寒雪 里行军的戍边将士,表现一种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3.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4.(1)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2)“红旗”与“天山雪”构成色彩上的 对比,表现征人的壮志与豪情。

165.武昌阻风

1.用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或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2.此句中诗人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让读者

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3.不相悖。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 思归之情,三四句名义是去江边赏花看景,实际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 情。这样写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166.塞下 曲

1.B[应为白天步调一致、奋勇征战的情状]2.三四两句使用了衬托手法。一曲《折杨 柳》尽管牵动着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对春色的渴望,然而这更有力地衬托出将士们仍守边

报国、忠勇杀敌的坚定信念。3.尾联借用傅子介慷慨复仇的典故,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这同时也是边塞将士们全力效国的豪迈誓言] 167.听蜀僧浚弹琴

1.“一挥手”用动作表现蜀僧弹琴的姿态、技艺;用“万壑松”比喻琴声的铿锵有力。2.B[这里是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的极其铿锵有力的,没有拟人手法]3.一是运用 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侧面烘托,二是从末两句描写听者专注的惑受上,侧面烘托出蜀 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4.用典表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

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知音难遇的愁情。

168.月 夜

1.(1)诗人所在长安月夜,诗中未着一字;(2)家室所在之郧州月夜,诗中拟想而写到的;(3)将来与家人团圆的月夜,诗中对之而寄托希望的。2.一“湿”一“寒”表明妻子望月之久,忆念之深,突出了妻子对丈夫的忧心忡忡、辛苦思念之情,实则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离乱中的妻

子家小的深切挂念。3.(1)尾联“何时”写出茫然心情,与开头“今夜”相应;(2)“双照”由 “独看”托出,又不脱“月”字;(3)虚写他日月夜双照泪干,实际写此夜自己独望而泪不干。首 尾如此照应,可见构思之巧。4.诗歌运用曲笔,明写妻子,暗写自己,借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来传达作者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或具体答:“独”字,是写妻,也是写自

己,写尽了孤独落寞的情景,此一曲;儿女年幼不懂得身陷长安贼手的父亲的安危,所以虽有儿

女在母亲身边,却不能排解妻子的忧愁,此二曲;一个“湿”字,一个“寒”字,表明月下久立,妻子 的千种关怀,万般怜爱,得到了充分体现,此三曲;何时才能夫妻团圆,又隐含了对国事的关心,此四曲。] 169.书 愤

1.青年时期立志报国暮年时期壮志未酬2.C[“塞上长城”是陆游以典明志,非讽朝 廷。]3.(1)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的对比;(2)“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的对比;(3)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的对比。4.这一联共由6个名词 所包蕴的意象组合:“楼船”、“铁马”是作战的主体,“夜雪”、“秋风”是描绘作战的背景,“瓜洲

渡”、“大散关”是点明作战的地点。这样对仗工整的名词排列,就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宋朝的水

师和骑兵抗击金兵并取得胜利的伟大壮举。5.诗人借颂扬古代名相敢于出师北伐,暗衬当

时朝廷畏金如虎,抗金无人。

170.江城子·密州出猎

1.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太守出猎的雄姿,二是太守出猎的场面,三是太守出猎的豪气。2.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

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3.(1)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 气,希望能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2)以守疆卫边的魏尚自许,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许

身报国的愿望。4.出猎;前赴西北边陲,抗击西夏之敌,报效国家

第五篇: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汇总

高考古诗词如何鉴赏1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一、字眼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或解释该字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从字的活用、或修辞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表层意和深层意

第三步: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结构上有何作用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关键词型 答题模式两步走:

第一步:点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达到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三、意境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故意境型的答题须兼顾景、情、境三方面。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四、意象型

“象”即“意象”,也即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也称客观物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型的题型设计多考查意象在诗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做题前要先把握其象征义、特征义,如菊花。菊花一般是坚强,清高,隐逸的象征;月亮一般象征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等;折柳喻意惜别、怀远、思乡;捣衣意指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等等。然后结合运用手法、思想情感等考虑运用常规解题模式答题。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解题模式四步走:

第一步:联系古诗词中该物象的基本象征义,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第三步:由物及人,结合细节、动作等指出该物象所代表的人格化形象。第四步:点明诗人借物象所表达的情感,或点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五、技巧型

“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含托物言志如《石灰呤》,托物寓理如《观书有感》);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对比、白描等;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用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等。技巧型的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

1、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⒉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古诗中以拟人居多,作用是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更生动,富于人的感情和特征。“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白鹤爱梅心切,粉蝶也为梅花而销魂。用拟人的手法,尽情予以渲染,写梅花之美。(高考常考)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

反问“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互文;指古代诗文的相邻句中或同一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秦时明月汉时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对比“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象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 铺陈:“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白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 3 感。

2、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模式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所运用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点明在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

例如200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六、诗论评析型

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

(1)(见上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

七、语言风格型

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它在题型设计上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低回婉转、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浑豪放、浑厚雄壮、简洁明快、笔调婉约、平淡质朴、简练有力、多用口语等。名人名家诗歌的语言特色上多有一定的特点: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初定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宛转,等等。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题模式三步走: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种语言特色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如:0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下载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练习

    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练习(2013-01-12 22:46:08) 转载▼ 标签: 分类: 古典诗文 盼春 情深 图画 历史名人 边关 杂谈 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练习来源 太子头上 一、 形象篇 1. 阅......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

    古诗词鉴赏试题13

    诗歌鉴赏题(选择题70道,判断题30道) 选择题(70道) 1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 参”和“ 商”指的是?( )A.两个人名B.两种动物C.两颗星星 2 请根据下列作品......

    古诗词鉴赏试题7

    中国古诗词50题(单选) 1.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 B ) A、304篇 B、305篇 C、306篇 D、307篇 2. 成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它是用来形容( B ) A、炎......

    古诗词鉴赏试题示例

    诗歌鉴赏试题示例: 【湖南省衡阳卷】阅读《过零丁洋》,完成6-7题。(4分)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

    古诗词鉴赏要领解析最终整理版本

    古诗词鉴赏要领解析 要求掌握 一. 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 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四. 古诗歌的语言特色。 五. 评价古诗词的创作价值。 六. 其他题......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高三)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