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20: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第一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篇一: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篇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篇三:《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神话传说和视频欣赏帮助我引领学生走进并走近欢乐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平,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平,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篇四:《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近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后感。

一、找课文题眼,练审题能力

语文姓语名言,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堂就是教师与孩子们语言互动、心灵沟通的过程。每学习一篇课文,老师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从课题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语言,领会题意。我在第一课时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欢乐的泼水节品读课题,通过语音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强调泼水节与强调泼水节的情感变化,反复吟咏,达到理解。

课题《欢乐的泼水节》中欢乐是课文的眼睛,如何让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老师指着课题说:这个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回答:这是个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说:文章抓住‘欢乐’一词来写,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像这样抓住文章的题眼,让学生初感课文的办法,培养了学生重视文章的题目,养成重视审题的习惯。

二、抓住重点词,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品析,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学生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递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词、品句、品读的方法很多。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置换比较、删除添加、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品读时,我按照《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设计了学生自由读、齐读、个人读、教师引读、默读等方式,运用画面、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悟,使以读代讲得到落实。

三、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

教材中配的插图精美别致,构思精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学生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学生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图与

第二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学生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学生们都舍不得回座位。于是,我拉着学生的手,有意地问一个小男孩:“你全身都湿透了,可为什么还笑得那么开心?”小男孩腼腆地笑了笑,说出了“幸福”一词。转过头,我故意严肃地对平时大大咧咧的宇说:“老师可要批评你,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把那位老爷爷泼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一会儿,大家就笑开了,七嘴八舌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吉祥如意”一词就被学生内化吸收了。最后,我又随机抽了几位学生问:“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课尾,我又问学生:“你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课上完了,学生不仅与泼水节有了亲密接触,与老师也有了亲密接触。我觉得,我所追求的人文教育正在迈开步子……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孩子这样评价他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点傻,我们知道的他还一个直问个不停。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回顾我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每篇课文我都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但这些问题是不是孩子一看就会的,是不是孩子们喜欢研究的,我还真没仔细地想过。该学《欢乐的泼水节》了,我倒要尝试尝试,看学生们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再看看他们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字认识了,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默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想,有不明白的词或句子,在旁边画个问号,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们读书很静,不时勾勾画画,比平时多了几分书生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词语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谁准备的清水呀,为什么还要撒上凤凰花的花瓣?”“为什么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还会笑开了花?”“西双版纳在哪里?”“泼水节是怎么来的?”听着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心花怒放,这些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呀,有好多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呢?

第二节课,我和学生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带着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里走了个来回。我们边读书边解决问题,读着想着,仿佛真的来到的西双版纳。一节课,除了泼水节的来历是我补充的,大部分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他们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由衷地赞扬他们不简单。

课堂应该研究真实的问题,学生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者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辨的课堂。这样的训练,在遇到合适的课文还要继续下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平,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平,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本课描写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感受人们欢乐的气氛和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人们是如何泼水的,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在教学时,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泼水节的准备,从“早早地”“早已”看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心情,又从“撒,滴”看出人们的精心准备。在学习时,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动词,说说人们的心情。

第二层次是泼水时的情景,这里有两个长句,比较难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两句长句中的关键动词“拿,灌,端,泼”,先读好这些动词。其次做做这个动作,边做边读,学生们不仅乐读,而且能读好。最后设计了一个比赛读的环节,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层次是描写清水的寓意,我以泼水节由来导入,让学生明白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幸福多。让学生说一说“你要把祝福送给谁?”,进行说话训练。

从整体看,教学步骤清晰,条理明确,效果较好。学生也能专心听讲,积极回答。就是在最后的写字教学时,时间较少,没有讲具体,也没能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1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2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也不能因为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而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度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习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习“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习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3

今天下午,教研室的领导和学校的相关领导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并旁听了我的一节音乐课《快乐的泼水节》。在后来进行的评课环节中,领导们都对我进行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我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把我的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名字叫《快乐的泼水节》,它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快乐”二字,想把课堂气氛搞的活跃一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做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前,因为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也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前面介绍同学们喜欢的民族这一方面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学歌的时间很紧张,幸好学生们很争气,教授新歌的过程很顺利,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歌曲。以后一定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把导入部分处理好,这样后面的学习任务才能轻松的完成。

在学习新歌之前,我安排了一个节奏型的练习,学生们在没有接触过此知识的前提下,节奏型学习的非常快,打得非常好,出乎了我的意料。后来的评课中领导建议我,这个环节让学生单独起来打效果会更好,以后我一定注意这点。

新歌学习的过程很顺利,两遍下来学生已基本学会了歌曲。这也是我很意外。因为是新授课,而且从来没有欣赏过,这说明学生们学习歌曲的兴趣和能力都很高。这一环节我出现的问题也是没有单独请学生起来演唱,这样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在同学们回答问题不大胆方面,我没有及时采取鼓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以后在讲课中,我也一定会注意这些。

最后的舞蹈环节是本课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效果页很好,整个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但是在教授舞蹈时,我没有面向全体同学,以后也要注意。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去改进和提高,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给我提意见,让我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4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反复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学生看完第二遍录像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录像很精彩,不过,老师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录像中没有人们讲的话。你们猜猜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巧妙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泼水的意义的理解。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5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由于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这节课上,丁老师抓住题眼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欢乐。

1、情境渲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堂开始,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学生在欣赏中展开迅速拉近了与文本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图文结合,角色转换,突破教学重点。本文的重点是理解泼水节的欢乐,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而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又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丁老师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朗读体会,以读为本,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丁老师除了让学生读中感悟,还让学生互相表演,体会灌和泼,学生在这种角色的转换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体会到傣族人民泼水的欢乐了。

3、层层递进,构建欢乐场面。文中关于清水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丁老师播放了泼水的视频录象,学生看了兴奋不已,个个是眉开眼笑。

如果在体会傣族人民那份急切高兴的心情时,联系一下实际,比如说当学校里要组织孩子去春游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有了实际的体验,或许能更好地体会傣族人民当时那种高兴和急切的心情了。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的感受,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见谅,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也不能因为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而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度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习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习“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习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神话传说和视频欣赏帮助我引领学生走进并走近欢乐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平,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平,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文本紧扣“欢乐”一词铺开叙述。初步对小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风俗、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我在上课时所面临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通过创设情境方式,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的图片、影像和具有傣族特色的音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傣族风情,感受傣族的泼水节的盛大场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时候,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感悟,在深刻感悟之后再读,“书读百遍,奇异自现。”经过多次多种方式诵读之后,真的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孩子这样评价他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点傻,我们知道的他还一个直问个不停。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回顾我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每篇课文我都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但这些问题是不是孩子一看就会的,是不是孩子们喜欢研究的,我还真没仔细地想过。该学《欢乐的泼水节》了,我倒要尝试尝试,看学生们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再看看他们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字认识了,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默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想,有不明白的词或句子,在旁边画个问号,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们读书很静,不时勾勾画画,比平时多了几分书生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词语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谁准备的清水呀,为什么还要撒上凤凰花的花瓣?”“为什么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还会笑开了花?”“西双版纳在哪里?”“泼水节是怎么来的?”听着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心花怒放,这些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呀,有好多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呢?

第二节课,我和学生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带着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里走了个来回。我们边读书边解决问题,读着想着,仿佛真的来到的西双版纳。一节课,除了泼水节的来历是我补充的,大部分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他们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由衷地赞扬他们不简单。

课堂应该研究真实的问题,学生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者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辨的课堂。这样的训练,在遇到合适的课文还要继续下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习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近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后感。

一、找课文“题眼”,练审题能力

语文姓“语”名“言”,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堂就是教师与孩子们语言互动、心灵沟通的过程。每学习一篇课文,老师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从课题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语言,领会题意。我在第一课时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欢乐的”“泼水节”品读课题,通过语音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强调“泼水节”与强调“泼水节”的情感变化,反复吟咏,达到理解。

课题《欢乐的泼水节》中“欢乐”是课文的眼睛,如何让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老师指着课题说:“这个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回答:“这是个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说:“文章抓住‘欢乐’一词来写,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像这样抓住文章的“题眼”,让学生初感课文的办法,培养了学生重视文章的题目,养成重视审题的习惯。

二、抓住重点词,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品析,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学生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递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词、品句、品读的方法很多。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置换比较、删除添加、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品读时,我按照《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设计了学生自由读、齐读、个人读、教师引读、默读等方式,运用画面、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悟,使“以读代讲”得到落实。

三、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

教材中配的插图精美别致,构思精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学生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学生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图与文珠联璧合,文字符号描绘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欢乐的”泼水节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孩子在图文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在初感泼水节的“欢乐”后,如何把课文中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时的‘欢乐’传递给学生,完成“他人欢乐”与“自我欢乐”的价值重合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触手可及的欢乐,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的遥不可及的感受,除充分运用文中插图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画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信息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活动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都被水泼得湿淋淋的了,为什么脸上还笑眯眯的?”“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致此,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还沉浸在课上的气氛中,久久不愿离开多媒体教室,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丝丝遗憾萦绕在心头。

一、囿于课堂时间,学生的训练有蜻蜓点水之嫌。严格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扣准每一分钟进行训练,为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学生读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头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的有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时,学生还没有读出焦急心切的语气,我就赶紧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二、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老师对积极表现,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爱”,无论是读书、说话、提问等,几乎成了个别突出的孩子专场表演。而对一部分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我想,所谓的“差生”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 “照顾不周”久而久之就产生的吧。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1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

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3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

。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4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反复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学生看完第二遍录像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录像很精彩,不过,老师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录像中没有人们讲的话。你们猜猜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巧妙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泼水的意义的理解。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5

今天下午,教研室的领导和学校的相关领导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并旁听了我的一节音乐课《快乐的泼水节》。在后来进行的评课环节中,领导们都对我进行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我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把我的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名字叫《快乐的泼水节》,它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快乐”二字,想把课堂气氛搞的活跃一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做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前,因为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也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前面介绍同学们喜欢的民族这一方面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学歌的时间很紧张,幸好学生们很争气,教授新歌的过程很顺利,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歌曲。以后一定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把导入部分处理好,这样后面的学习任务才能轻松的完成。

在学习新歌之前,我安排了一个节奏型的练习,学生们在没有接触过此知识的前提下,节奏型学习的非常快,打得非常好,出乎了我的意料。后来的评课中领导建议我,这个环节让学生单独起来打效果会更好,以后我一定注意这点。

新歌学习的过程很顺利,两遍下来学生已基本学会了歌曲。这也是我很意外。因为是新授课,而且从来没有欣赏过,这说明学生们学习歌曲的兴趣和能力都很高。这一环节我出现的问题也是没有单独请学生起来演唱,这样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在同学们回答问题不大胆方面,我没有及时采取鼓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以后在讲课中,我也一定会注意这些。

最后的舞蹈环节是本课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效果页很好,整个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但是在教授舞蹈时,我没有面向全体同学,以后也要注意。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去改进和提高,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给我提意见,让我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第四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

。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颂,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也参加了。”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生生互动,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再做一做动作,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边做动作边读句子,教室里一片欢腾,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动口,动手,更是动情、动思,肢体的“互动”与思想情感的“互动”有机结合起来。

三、模拟采访,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设计了模拟采访:

师:老奶奶,你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这么高兴啊?

生:我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老奶奶,这幸福是谁送给的'呀?

师:小妹妹,你把幸福送给了老奶奶,你想祝愿她什么呢?

生:我祝老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老奶奶长命百岁。

生:我祝老奶奶平安幸福。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看到老奶奶这么高兴,你高兴吗?

生:高兴,我把祝福送给她了。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在采访中,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本课不足之处:

1、《月光下的凤尾竹》不适合给本课的朗读配乐,它曲调优美抒情,学生亢奋的情绪随着舒缓的乐曲声渐渐失去了课文本该的欢乐。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欢乐的泼水节》主要紧扣“欢乐”一词,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由于这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对于我们这的下朋友相对比较陌生,仅靠朗读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主要是将多媒体落到实处,与朗读想结合来理解课文内容,人们泼水的欢乐以及那盛大的场面我通过课件的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盼望以久的泼水节终于来了,那么参加泼水节要准备些什么呢?快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做了什么准备?

师:有人来得还要早呢!你来做什么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洒上花瓣。”)

师:小姑娘、小伙子们,你们为什么来这么早啊? (让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动兴奋的心情,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了春游前的那个晚上,可以说是身有体会了)接下来是开始泼水的部分:

师: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这份欢乐的? 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为什么身上湿淋淋,人们还那么高兴呢?为什么是感叹号呢?你想把水泼向谁,祝福他什么……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可以说是学得不亦乐乎,深刻体验到了泼水节的欢乐,在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段时,那高兴劲,那个有感情哟,让我现在还仿佛听到了那琅琅的读书声,这节课我上得很愉快,学生也是。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也不能因为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而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度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习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习“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习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今天下午,教研室的领导和学校的相关领导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并旁听了我的一节音乐课《快乐的泼水节》。在后来进行的评课环节中,领导们都对我进行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我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把我的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名字叫《快乐的泼水节》,它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快乐”二字,想把课堂气氛搞的活跃一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做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前,因为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也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前面介绍同学们喜欢的民族这一方面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学歌的时间很紧张,幸好学生们很争气,教授新歌的过程很顺利,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歌曲。以后一定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把导入部分处理好,这样后面的学习任务才能轻松的完成。

在学习新歌之前,我安排了一个节奏型的练习,学生们在没有接触过此知识的前提下,节奏型学习的非常快,打得非常好,出乎了我的意料。后来的评课中领导建议我,这个环节让学生单独起来打效果会更好,以后我一定注意这点。

新歌学习的过程很顺利,两遍下来学生已基本学会了歌曲。这也是我很意外。因为是新授课,而且从来没有欣赏过,这说明学生们学习歌曲的兴趣和能力都很高。这一环节我出现的问题也是没有单独请学生起来演唱,这样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在同学们回答问题不大胆方面,我没有及时采取鼓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以后在讲课中,我也一定会注意这些。

最后的舞蹈环节是本课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效果页很好,整个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但是在教授舞蹈时,我没有面向全体同学,以后也要注意。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去改进和提高,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给我提意见,让我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欢乐的泼水节》主要紧扣“欢乐”一词,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由于这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对于我们这的下朋友相对比较陌生,仅靠朗读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主要是将多媒体落到实处,与朗读想结合来理解课文内容,人们泼水的欢乐以及那盛大的场面我通过课件的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盼望以久的泼水节终于来了,那么参加泼水节要准备些什么呢?快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做了什么准备?

师:有人来得还要早呢!你来做什么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洒上花瓣。”)

师:小姑娘、小伙子们,你们为什么来这么早啊?

(让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动兴奋的心情,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了春游前的.那个晚上,可以说是身有体会了)

接下来是开始泼水的部分:

师: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这份欢乐的?

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为什么身上湿淋淋,人们还那么高兴呢?为什么是感叹号呢?你想把水泼向谁,祝福他什么……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可以说是学得不亦乐乎,深刻体验到了泼水节的欢乐,在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段时,那高兴劲,那个有感情哟,让我现在还仿佛听到了那琅琅的读书声,这节课我上得很愉快,学生也是。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1

神话传说和视频欣赏帮助我引领学生走进并走近欢乐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平,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平,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2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3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习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

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5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第五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学生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学生们都舍不得回座位。于是,我拉着学生的手,有意地问一个小男孩:“你全身都湿透了,可为什么还笑得那么开心?”小男孩腼腆地笑了笑,说出了“幸福”一词。转过头,我故意严肃地对平时大大咧咧的宇说:“老师可要批评你,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把那位老爷爷泼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一会儿,大家就笑开了,七嘴八舌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吉祥如意”一词就被学生内化吸收了。最后,我又随机抽了几位学生问:“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课尾,我又问学生:“你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课上完了,学生不仅与泼水节有了亲密接触,与老师也有了亲密接触。

下载《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周宁县实验小学 郑贵荣 《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孩子这样评价他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点傻,我们知道的他还一个直问个不停。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做了许多......

    课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课描写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感受人们欢乐的气氛和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人们是如何泼水的,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泼水节的......

    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由于泼水......

    《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反思(5篇范文)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

    苏教版语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

    《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反思(最终五篇)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