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愉快教学结题报告
《“快乐数学教学”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坚持“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课堂模式,改进科研方法,促进教师的教与学,促进学生的学与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快乐数学教学”的探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学习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70%的学生快乐与否与学习直接相关。学生压力也绝大部分来自学习,这一点在小学儿童身上尤为突出。在高呼“减负增效”的今天,在学校教育饱受非议和指责的今天,我们是否问过学生,今天的数学课,你快乐吗?有人说,孩子的笑脸是学校最灿烂的阳光,但是,那“美丽的阳光”又有多少属于我们数学课堂呢?
针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学生学得痛苦,老师教得疲惫的现象,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解决学生的对数学的抵触情绪问题,让数学的自身魅力去吸引学生,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应于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新路,探索快乐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的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 纵观当前小学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评价现状,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赞美多而滥,却没有真正触及学生心灵;二是批评过于苛刻,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目前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把握好评价的度,努力寻求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的平衡点,化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让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了大量有关数学教师评价语言、评价策略的文章,教师们基本能把握评价的“度”,兼顾学生的情感和实际,做到不泛滥、不夸大、不贬损,能比较真实、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能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2、快乐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发现有很多教材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开发,如每册数学书中都有“实践性课程”,如,一年级的“丰收的果园”,“小小商店”,]二年级的“量一量”,“有趣的七巧板”,等,„„,这些课程教材都只提供了主题图,原先教师们都只是草草的讲一讲,过一过,还是比较重视计算等教学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起这部分“特殊”的内容,愿意在这部分内容上下苦工,动脑筋.3、游戏教学激励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游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学生发现数学乐趣的窗口,是带领孩子走向数学教学殿堂的途径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上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势在必行。我们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大力开展游戏教学,挖掘游戏教学的可行课程,并积极学习有关游戏教学理论,运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设计了数学游戏课,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享受数学游戏的无穷魅力和快乐元素。
4、“快乐游戏、快乐学习、快乐运用”快乐数学教学实验系列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实验研究: 实验一:“快乐游戏”,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快乐课堂教学实验。
实验二:“快乐学习”,让快乐成为一个宗旨——快乐语言教学实验。
实验三:“快乐运用”,让学生乐于运用,在运用中提升自我,在运用中快乐自我——快乐作业教学实验.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教学边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保证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
3.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感受和内心理想课堂的勾画。
4.比较法:设立试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学生数学兴趣、素养的提高程度。
5.实验法:在实验班采用实验法,以验证游戏教学、数学活动等产生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
(二)初步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2月)
(四)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3年3月)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科研能力得到提高。(2)课堂教学方法发生明显变化,减负增效的理念得到确立。(3)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4)学会反思,懂得总结
(二)学生方面。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变“学会”为“会学”.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借助于对具体课例的剖析研讨来认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意义,我们从课题、教材、教法、教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学校教师、学生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是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立足校本的研究,深刻体会到研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从研究中体会到好处,不少老师养成了研究的习惯,极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七、研究中困惑
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1、教师理论支撑力度不够,归纳总结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开展和反思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经验难以提升。
2、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学习、观摩、交流先进而优秀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专业引领的教师和优秀教师少。
八、今后的工作设想:
1、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挖掘计算教学等课型的“快乐教学”模式。
3、谋求最优教学反馈
2015年7月
第二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精选范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内容提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关键词】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1.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1.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2.研究方法的运用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1).自变量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2).因变量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2.实验程序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篇一:语文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
导相结合的探索
负 责 人:隋伟
实验学校:满市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相结合的探索》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隋伟
摘 要: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特点; 在写作指导的课上又以阅读课为基础,通过回顾课
文,进行借鉴,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方面的能
力,实现“阅作共荣”的局面。
关 键 词:阅读 作文 结合 双赢
历经四年多的市[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级课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研究实践与探索,今天准备结题了。现将研究情况向各位教科所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们做以汇报,请你们审查,并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意见。便于我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解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2.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就是作文的初乳,是生活中的家常饭。看似平淡,却营养丰富,能供给你成长中所需的应有的养份。无需另外的“小吃”及“保健品”。吃我们自己课本中的饭,不用格外花钱,会补更多样。吃得更健康、更强壮。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课文资源,从课文中学习和感受写作方法、技巧,使写作有模有样,有理有据;同时加强阅读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达到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双效双赢。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每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作文的写作要求,所要运用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此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把其中的作文需要的写作指导要素,挖掘出来,小到字、词、句恰当准确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大到为主旨而立意谋篇与布局,都要有整体把握,体会和感受;
最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本单元及其他类文进行回顾,进一步体会理解和借鉴,有效地进行结合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实验法,观察法(为辅)
3.研究的过程步骤
先对作文的写作要求技法等做全面的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常规基本写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结合课本教材编排,分散在名册单元的各课之中,对应相应段落,挖掘寻找链接点,把作文方法渗透于阅读中。
在具体到某一课时,对该课的所运用的立意、谋篇、选材、布局、写作特点技巧等都要进行引导点拨;作文指导中再对本单元的各课进行回顾,吸取课文中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些字词句段的直接借鉴、改造、加工和运用。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
以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谈谈我在这个方面认得一些作法。
(一)初读课文——抓全篇,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定轮廓框架。
初读课文前,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设计安排几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基本结构所了解,感知了轮廓美,建立初步的作文模式。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先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可以“识”,这是总写;——接着介绍四种晴云、四种雨云、四种云的光彩、告诉怎么“识”这是分
写;——最后说明看云的意义及局限性,用科学的角度来表明,可以看,在某种条件下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提醒人们辩证地“识”,又是总写,整构全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化石吟》一文,虽然是一篇诗歌,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读了两遍之后,就很快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脉络:现实(发问引题)--联想(遐思幻景)--现实(回答呼应),老师借机再进一步点拨:“写作文就是这样,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或“由现实某景某物引发-对未来(过去)的设想(回忆)-最后回归现实”的写法来构筑文章。然后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简单构思一下,比如“公元4006”、“那次,我真不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想自己要写哪些,说一说文章的大体思路脉络,学生激情顿生,抢着说,而且大多数说得都比较好。
学习《荔枝蜜》,总结出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产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相反),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总结出议证式,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学习《陈涉世家》,总结寻访式,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学习《白杨礼赞》总结出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学习《春》总结出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致人→情的归结。议论文三层式,立→释→析→联→结,三元归一式,总——分——总——解。再如利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文章使学生领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程序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材料的精选修剪及编排布 下页篇二:语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策略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12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乡引进的潘继云老师的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发出生命光彩》及赵翠娟老师的学习型学校建设—《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通过教师的“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朗诵比赛活动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
1、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
(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
(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
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成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潜力。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深入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构建独特的阅读教学。
3、新课程阅读理论
《新课标》中强调“言说”,依据的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延伸和贯彻。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就成为教师面前的一只只“空瓶子”。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性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
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素质教育阅读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读者自主感受与领悟,想象与联想,推理与思辩,质疑与评价等特性。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能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是读者的“真创造”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与积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考。阅读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索,主动地思考、发现,学会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
1、对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兴趣小组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设计阅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定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答案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理解,在其中是否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关系到学生是否透彻地理解文章。
3、从学生阅读习惯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内化心理素质,外化行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反复朗读、品味和咀嚼,使学生产生新的朗读体验和思考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成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课题研究组。
下页
第三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1.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1.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2.研究方法的运用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1).自变量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2).因变量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2.实验程序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第五篇:识字教学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专题研究结题报告
张 娓 周纯冰
一、专题的提出
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真正落实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我校便根据本校的情况,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专题研究的实验,尝试在“趣味识字”的层面上开展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一段时间下来,事实表明我们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研究目标
(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自主子能识字,尽早进入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实现识字教学的目标。
(二)帮助刚从事语文教学或是刚接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提高专题研究的能力,积累成功进行识字教学的经验。
三、研究中利用和发现的识字法举隅
(一)利用基本字识记生字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独体字,把这些简单易记的字作为基本字,通过“加一加“方法帮助记忆。例如给“贝”字加一个“口”字就是“队员的员”字。
(二)辨认双胞胎或是多胞胎
这种识字法适用于形近字的识记和区分。可以通过强化不同点来记忆。如:双胞胎“拆与折”。学生不但发现它们只差一点,而且是想出了区别的方法是“要想拆东西就得有东西可拆,那一个点就是要拆的东西,没有东西可拆便是折(she)或是折(zhe)了。这样来解读两个字的区别谁还会混淆他们哥俩呢?
(三)说文解字
对于什么是会意字,低年级的学生并不懂,但是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字的构成部件,结合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推想它的意思,从而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如“歪”字,经过观察和讨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不正不就是歪吗?再如“晚”字,他们想到的是“把日免去,就是夜晚的晚啊!”,而且避免了再把“晚”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兔”字。如此诠释会意字,他们识记的效果还用怀疑吗?
(四)编一编,猜一猜
对于字型较复杂,或是有特点的字,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可用拆分部件编一个顺口溜或是儿歌,字谜,请同学们来猜,来记。如看到“金”字,有的同学则编出:有个姓王的小人兜里装着两块糖。看到“窟”字,竟然想出:屈原在很大很大的洞穴里看书。我们知道这样编想,与字本意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知道“金”字是会意字。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它的意义很广泛。而“窟”字是形声字。从穴,屈声。本义:土穴。后来又演变出很多意思。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自己这样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不乏睿智之光的说法也许更适合字形的记忆。对于字义的理解,可以通过组词和说句子可以弥补的。
(五)利用肢体语言识记生字
有些动词,很适合通过肢体动作体验来识记。如“睡”字,就可以做“双手合十,放于头侧,闭上双眼,小憩一两秒”的动作。此时动静结合,爱玩爱动的孩子们,怎么会拒绝在自身体验中让“睡”字钻进自己的记忆宝库呢?这个字同样适合观察,想象:目垂下,也就意味着处于什么状态?(当然是睡觉觉啊!)
(六)看口型猜字 有的字不用听看口型就能猜出是哪个字,小学生好奇心很强,这样的识记方式也很受他们欢迎。
(七)形声字归类,或是偏旁归类,进行集中识字
在教学中,教师们还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让学生有一个字相处一组字。如:由“青”字派生出“清,请、情、晴、精、静、靖、睛、菁、婧”等一组形声字。教师引导他们知道这一组字都有表音的“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构成了不同意义的这些字。然后根据不同的偏旁想一想,这些字的大致意思,再识记和使用这些字的时候就会避免混淆不清的尴尬事件发生了。
再如对于有宝盖头的字,可以出示很多常见的字有“安,灾,宝,宠,实,害,宽,家,宴,容,富”这类字结合偏旁表意,...........这样集中识字,也称“一字开花”法,注重了汉字的生成性,也遵从了字理识字的策略,符合人们的记忆规律和主体建构性思想。
(八)生活中识字
学生在课堂上培养了浓厚的识字兴趣,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就激励他们到生活中识字。这个方法适合发动家长的督促与协助作用。如看到实物,牌匾,商标,书籍等,他们置身于母语环境中,视野更开阔,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容易趋于自然化,从而是识字教学走向开放。
(九)文字回家
当学生识记了一些字后,如不及时练习巩固易遗忘。所以在实验中老师们很重视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如“弯”字,当学《弯弯的小船》后就引导学生用“弯弯的”说一句话或是几句话,将所识的字置换到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练习理解和巩固,同时业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十)争当小老师
有的同学识字量很大,也很快,就动员他们自己动手做卡片,在课上或是课间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他认识的字。这样既可以满足识字量多的同学成就感,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十一)随文识字
识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顺利阅读,因此随文识字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推广的识字方法。它整体亮相于字里行间中,直接使所识的字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可以形成在阅读中巩固生字的良性循环。
(十二)创设情境法
有些字适合创设一些情景,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口耳目》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副小兔的图,让学生观察小兔的可爱姿态,继而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
有一天,小兔皮皮一蹦一跳往前赶路,它跳着跳着,总感觉有什么东西跟着自己。它回头一看,真的有一种奇怪的东西跟着它(出示象形文字兔)。皮皮问它:”你是谁呀?怎么总是跟着我啊?”这个小东西说:“我是你呀!”皮皮不解地说:“你是我?怎么会呀!我妈妈只生了一个我。”小东西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古时候人们为了方便计算打猎时捕获了几只小兔,就照你的样子画了一个简单的我,我就成了像你形状的字--兔,人们管我们这样的字叫‘象形字’。”皮皮仔细一看,这个小东西确实像自己,不过没有完全相信。这时候现在我们常见到汉字“兔”也跳到它们面前,说“皮皮,他真的是人们根据咱们兔类创造出来的象形字‘兔’。你们还不知道吧,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又创造了现代人们常用的汉字我‘兔’。我还没它像你呢,可人们管我也叫‘兔’。像我们这样的字还有好多呢!我们一起和一年二班的同学们来认识认识它们吧!”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小兔,听清楚它叫什么了吗?(象形字-兔),这个呢?(现代汉字-兔)它们要和我们一起认识《口耳目》这一课中其它的字,你们高兴吗?”学生异口同声:“高兴!”
像这样的形义结合的象形字,接下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根据汉字的发展变化,识记生字,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字,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象形”这一特点了。
(十三)游戏法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参与最强的一种活动。把识字任务融入到游戏中一样可以寓教于乐。比如在学习二年级语文园地六的“我的发现”时,教师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唐老鸭吗?他的妹妹唐小鸭也很可爱,风趣。她想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你们想不想去啊?但是她有一个要求,要求你们去她家的路上把丢失在路旁的字卡上的字记住,到她家后,她家的魔术门才会自动打开。你们认为这个要求难解决吗?”然后把教室门当做唐小鸭家的门,字卡遗失在讲台边......这样的游戏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他们学得津津有味,效果可想而知。连班里对识字存在“惰性”的学生也兴趣盎然地抢着“捡,读,记”最终受到了唐小鸭欢迎。后来再增加了“这些字都是由什么样的字组成的呢?”这样的话题,熟字相加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们掌握了。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组词、拼音、借助工具书、看图识字、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或是反义词等多种方法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研究中的反思
1、研究中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更多更实用的识字方法。
2、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注重优化识字过程,同时挖掘学生蕴藏的自主识字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字形特点,创造自己的识字方法,引领他们主动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提高识记效率。
3、重视生字的复习与巩固,拓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当堂记住生字的情况下,积极创设游戏或是情境,延长记忆时间,拓展识字范围。
4、注意将识字与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在识记,理解,运用中逐渐实现了自主、自能识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