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4 21:2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楼梦》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楼梦》毕业论文》。

第一篇:《红楼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从古至今有无数优秀的作家评论家对它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其作为女性悲剧的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其中悲剧女性的研究,却大多停留在少女少妇这个群体,似乎只有她们年轻的生命才称得上悲剧,而忽略了包括贾母、王夫人及各级奴仆在内的老年女性。因此,笔者决定由此着手,对老年女性的悲剧,以及老年女性与青年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补充目前学界对《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研究的不足。

由于对《红楼梦》女性悲剧及女性价值的研究,学界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的成果,这就为笔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更好的完成好这个研究课题,笔者在研读了数次原著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有关《红楼梦》女性悲剧的著作及论文,这些都给了笔者十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论文基本框架

《红楼梦》中的“鱼眼睛”

——另一种女性悲剧

一、黯淡无光的“鱼眼睛”

二、冷酷的“鱼眼睛”

三、“鱼眼睛”的悲剧

一、理想缺失产生的嫉妒心理

二、对于失去尊严的竭力挽回

三、残酷压抑下的人性扭曲

四、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

1、刘梦溪,《红楼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唐富龄,《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胡适、王国维等著,《沉酣一梦终须醒》陕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张国凤《话说红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李庆信《说不完的红楼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应必诚《红学何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吕启祥、孙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杜景华《红楼梦的心理世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二)论文

1、梁文娟,《试论<红楼梦>的女性悲剧》,《电影评介》,2008年6月

2、李艳梅《“审知性”与“体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成海霞《<红楼梦>女性之“妒“妇心里浅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3期。

4、杨隽《呼唤女子人性美的复归—谈<红楼梦>的女性观》,《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5、王玉彪《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飘泊难寻觅——<红楼梦>女性悲剧分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胡军利;陈志兵《女性中的弱者——论<红楼梦>中的婢女悲剧命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7、倪雷《美的毁灭之挽歌:试论<红楼梦>的女性悲剧》,《作家》,2008年12期

8、杨萍《<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9月

文献综述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其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内容和巨大的影响力而被世人广泛关注。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红学会,创作了专门的研究刊物——《红楼梦学刊》《红楼梦研究集刊》,而且有成千上万的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著、评点、文章等问世。不同方面的学者,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作为一部充满悲剧情怀的作品,它吸引了许多的专家和爱好者从悲剧的角度对其研究。具体说来,对于其悲剧性质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角度:

1、宝黛爱情悲剧。这是一个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论题。由于整部书都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欢为主线,所以二人的爱情悲剧十分受人关注。而研究宝黛爱情悲剧的著作数量极其丰富,如刘梦溪的《情问红楼》、杨庆亮的《红楼梦红楼情》、郑铁生的《宝黛爱情悲剧》、子旭的《儿女情长话红楼》等。

2、封建大家族覆灭的悲剧。从阶级角度来考察,贾府的衰亡就是封建家族的覆灭,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控诉。这也是一个拥有众多研究者的论题,借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封建制度的罪恶。如刘梦溪的《红楼梦新论》,唐富龄的《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陈美玲的《红楼梦中的宁国府》等。

3、女性悲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论题,因为《红楼梦》是一个女性的世界,描写了数十位性格年龄,身份地位各异的女性。通过对她们的系统研究,既可以了解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生活,又可以更深层次的体察封建社会的本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上述两类。因此这一论题备受青睐,涌现出的专著自然不少。有专业某个女性人物的,如 雷晓晓的《冰山上的雌凤凰》、《秦可卿之死》、李晶珍的《林黛玉的悲剧》;也有论述某个群体女性的,如周锡山的《漫话红楼奴婢》《痴情司》、梅苑的《红楼梦的重要女性》、陈美玲的《红楼梦里的小姐与丫鬟》、;还有整体研究女性悲剧的,如周五纯的《红楼梦人物新论》、《金陵十二钗》

笔者在整理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学界对于女性悲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年轻女性的身上,如林黛玉、贾探春、晴雯、鸳鸯等人,即使如王熙凤、平儿、香菱等人也是年轻貌美的少妇,而对于年老女性悲剧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即使有一定论述也多是批判的,如应必诚的《红学何为》。但是经过对原著认真的阅读和详细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这些老年女性本身也是可悲的,即使如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贵族女性也是活在封建制度下,她们的思想都被封建制度所同化和侵蚀,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至于那些如赵姨娘、春燕妈、柳妈等处于下层的妇女们的遭遇则更为可悲。她们不仅身受男权社会及整个封建制度的压迫,还同时受到上层女性的欺压,甚至连年轻的丫鬟都鄙视和压迫她们。她们不仅逝去了青春和美貌,甚至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一起失去了,她们才是最可悲的。因此,笔者决定对老年女性的生存环境和地位出发,对于她们庸俗残酷性格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最终将两种女性悲剧归结在一起。

《红楼梦》中的“鱼眼睛”

——另一种女性悲剧

摘 要:对于《红楼梦》中的年轻女性,曹雪芹是抱着崇拜和赞颂的心情来写的,而对于已婚且年老的女性,则借用宝玉之口说她们是毫无光彩的“鱼眼睛”。我们常常把老年妇女与男人都视为《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刽子手,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老年妇女们同少女一样也是女性悲剧的主角。女儿毁灭是一种悲剧,女儿最终变为“鱼眼睛”,则是另一种悲剧,甚至可以说是更大的悲剧。妇女们的转变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以及整个男权社会的残酷制度下形成的。这些女性悲剧,充分写出了女性人格遭受践踏的复杂过程,深化了以往对女性悲剧的认识,系统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各种的女性悲剧,使我们看到了那个不允许女子人性复归的整个社会和制度的罪恶。

关键词:《红楼梦》 女性悲剧 “鱼眼睛” 老年女性

一曲《红楼梦》是女性的悲歌,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无数年轻貌美的女性,不是年少夭亡,就是永伴青灯古佛旁,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说是女性的毁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我们哭黛玉,是因为她“泪尽夭亡”,没有和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哭迎春,是因为她没有嫁个好夫婿,以致被夫家折磨,“一载赴黄粱’;我们哭晴雯,是因为她遭人嫉妒,怨恨而亡;我们哭惜春,是因为她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说到底,我们的恸哭和悲愤也只是因为她们没有在尘世中活下去,是因为她们没有获得美满的婚姻而已。倘若她们有幸摆脱这种种不幸,活了下去,嫁了男人,有了一个好归宿,她们的命运又会怎样?让我们通过《红楼梦》中那些老年妇女的命运来窥视她们的影子。

一、黯淡无光的“鱼眼睛”

正如贾宝玉所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的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小说开篇交待了创作的目的“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所以要“使闺阁昭传”,“万不可使其泯灭也”。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口来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见了男人就觉得浊臭逼人。“山川日月之精秀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末而已。”甚至必得“香茶漱口后才能说女儿二字。”〔1〕可见,对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也就是年轻的女性,曹雪芹是抱着崇拜和赞颂的心情来写的,要“使闺阁昭传”,因此无论是女性悲歌还是女性颂歌,作者都始终带着一种褒扬的态度。而对于已经出嫁,尤其是已婚且年老的女性,则借用宝玉之口说她们是毫无光彩的“鱼眼睛”。女儿毁灭是一种悲剧,女儿最终变为“鱼眼睛”,则是另一种悲剧,甚至可以说是更大的悲剧。因为女儿们无论是夭亡,还是出家,起码可以远离这个污浊的世界,不再沾染任何尘埃,继续保持她们的纯洁,她们还是“无价的宝珠”。但是继续留在这个尘世中的少女们,最后只会被污染,落得个变为“鱼眼睛”的下场。难怪当宝玉得知迎春要出嫁,而且要陪嫁四个丫鬟时,痛心疾首的说:“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当他听说邢岫烟要出嫁,虽是嫁给为人不错的薛蝌,但他也叹息的说:“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宝玉之所以坚决否定出嫁后的女儿,是因为他从小身在贾府,看了太多妇人的所作所为,她们有的市侩,有的庸俗,有的冷酷,有的无情,有的喜欢挑拨离间,有的常常无事生非,这些行为与她们做女儿时大相径庭,或者说与宝玉身边环绕的少女们的行为相悖。对此,宝玉一直迷惑不解,曾感叹的说“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气,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守园门的婆子听了,也不禁好笑起来,因问道:“这样说,但凡女儿个个都是好的了,女人个个都是不好的了?”宝玉发狠道:“不错,不错!”

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2〕宝玉虽然比其他人更清醒的看到了女儿变为“鱼眼睛”的悲剧,看到了妇女与女儿的差别,却因为身份的局限不能理解这其中的真正原因。他所谓的“沾染了男人气”,其实是相对于大观园中单纯的环境而言的“尘俗气”,是整个封建社会到处弥漫的风气。大观园是一个独立于尘俗的“情的世界”,较少受外界的影响,身在其中的少女们可以保持自然的个性。她们是美丽纯洁的,本真天然的,但她们不是独立的,她们依然受限于男权社会,她们一旦离开大观园,被男权社会收编,就意味着被浊物污染,那原来的纯美自然就变得污秽。〔3〕女儿嫁了人,离开了这个单纯的环境,身陷世俗的泥潭中,就难免要面对险恶的现实,当那份单纯天然之气无法应对现实需要时,自然会沾染上“尘俗气”。“无价的宝珠”的光芒就会被声色,物利所掩盖,逐渐变为黯淡无光的“鱼眼睛”。

二、冷酷的“鱼眼睛”

按照宝玉的分析,《红楼梦》中的女性分为未婚、已婚和老年三类。已婚少妇虽然失去了珠光宝色,却依然是颗宝珠,比如李纨、平儿、香菱,在她们身上依然有少女般的善良和热情。所以她们仍旧属于“金陵十二钗”,她们的悲剧与未婚少女一样,是令人悲慨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鱼眼睛”就是单指第三类,那些已婚的且进入老年的妇女们,按层级从上至下包括尊贵的贾母,身为主子的邢王二位夫人,和半主子的赵姨娘、周姨娘,以及身为下人的各级老妈妈、老婆子们等人。她们不仅自己深受世俗的浸染而失去少女的纯真,而且还在百般摧残着清纯的少女们。

贾母是贾府的核心人物,慈祥,仁厚,她十分钟爱林黛玉这个唯一的外孙女,但当得知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时却说“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

邢夫人是荣国府的大夫人,但她却缺少一个当家夫人的杀伐决断,凤姐儿曾评价她是“秉性愚弱,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以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须由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的。”她惧怕大老爷贾赦的淫威,一味承顺,想方设法要使鸳鸯成为丈夫的妾室,使她变为第二个赵姨娘。

王夫人出身名门、身份高贵,我们不难想象,她在出嫁前应该的与宝钗、黛玉,贾府三春等人相似的清纯少女,也曾善良单纯。但是在成为贾府的夫人,宝玉的母亲之后,她开始极力摧残少女们。她看不惯少女的美貌聪慧,辱骂天生丽质但并无错处的晴雯是“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就连稍有姿色的四儿和芳官也被她说成是“好个没廉耻的货”。她虽说吃斋念佛,表现的慈悲仁厚,但只一涉及到女儿身上,就全无同情之心。将“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的晴雯从炕上拉起来赶出去,还吩咐“只许他把贴身衣服撂出去,馀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只因金钏儿与宝玉的一句玩话,就责打辱骂金钏儿,致使金钏儿投井自尽。

赵姨娘的自私和猥琐是所有读者的共识。她不仅频频与年轻的大小丫鬟们为敌,而且千方百计欺辱自己的亲生女儿。至于其他的老妈子们更是不断挑弄是非,一有机会就欺压那些少女。

她们的冷酷无情和行为的猥琐庸俗,不仅引起宝玉极端的憎恨,也令我们每一位读者由衷的厌恶。所以我们的情感天平自然的倾向了少女们,因为这种情感的偏向,我们就常常把老年妇女们与男人们都视为《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刽子手,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老年妇女们同少女一样也是女性悲剧的主角。她们的转变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在男权社会以及整个封建制度的压力下造成的,是另一种女性悲剧。

三、“鱼眼睛”的悲剧 贾宝玉喜欢清纯的女儿,憎恶年老的女人。在他看来,女人变为“鱼眼睛”之后是可恼可恨的,她们在生活中市侩庸俗,对待女儿们冷酷残忍,毫无人情。但是她们也是可悲的,在她们残害女儿行为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

一、理想缺失产生的嫉妒心理

老婆子们之所以变得庸俗市侩,无事生非,首先一点就是因为理想的缺失。她们曾经都是心高志大、争强好胜、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少女。比如现在的探春,她“才智精明”,一直期望自己是个男儿,能成就一番事业;王熙凤非凡的管理才能超出了任何男子,一心想有一番作为;邢夫人说鸳鸯“是个要强的人”,“可遂了素日志大心高的愿了”;晴雯更是虽然“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的丫鬟们的典型。

通过与现在少女们的比照,我们可以推想,老婆子们在少女时代一定也像鸳鸯、晴雯,甚至探春、王熙凤一样有争强好胜之心,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也曾想过要有一番作为。但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她们的美梦,连探春这样“才智精明”的主子都只能叹恨命运的不公,无法摆脱远嫁的命运。更何况那些丫鬟们!鸳鸯的拒婚招致了贾赦的迫害,最终自尽夭亡;晴雯因“心比天高”的志向,而遭到别人的嫉妒,年少早夭。余下的丫鬟们的结局也只不过是拉出去配个小子完事。在进入老年,为人妻母之后,面对即成的事实,她们无力反抗,只能接受,因此,少女时代的理想和憧憬自然烟消云散。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和期望,就会陷入庸俗的生活中。

一方面,失掉了理想和未来的妇女们,只能从生活现实出发,去奉承主子,揣测主子的心意,欺软怕硬,去逢迎主子面前得宠的人,践踏比自己更不入流的人,为了生存斤斤计较,勾心斗角。平儿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她们的心理,“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有了事就赖她。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厉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她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就连凤姐这样的厉害人物,都疲于应付“这起奶奶们”,可见她们的厉害。

另一方面,年老的妇女被扼杀了理想,庸俗的生活和不平的心理促使她们同样的去扼杀单纯的少女们。王善保家的因嫉妒晴雯的伶牙俐齿,心高气傲,就在王夫人面前恶意中伤晴雯,使得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孤独凄惨的死去。芳官的干娘“深妒袭人晴雯一干人,早知大凡房中大些的丫鬟都比她们有些体统权势,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司棋被赶出大观园时,周瑞家的等一干负责押送的仆妇,因“素日深恨他们大样”,而个个称愿。芳官被赵姨娘打了,也是那些婆子们在一旁挑唆。他们这种以少女的痛苦为乐的畸形心理,不仅是理想缺失产生的嫉妒心理,更为明显地包含着要求维护人性尊严的强烈要求。

二、对于失去尊严的竭力挽回

人的尊严是最脆弱的,是最经不起践踏的。《红楼梦》中的女性按阶层可以分为主子和奴才,主子中有掌权的得贾母欢心的,如王夫人和王熙凤,还有无权的不是很入贾母眼的,如邢夫人、赵姨娘。下人中,也很讲究“有体面”和“没体面”的,有体面的得势的妇人,如周瑞家的、赖大家的一干人,主子尊重,丫鬟听命;没体面的不得势的,如夏婆子,解事的老妈子等人,则是人人看不起,不仅主子弃嫌,就连丫鬟们也鄙视。

贾宝玉的乳母李嬷嬷喜欢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而且有一种老年人变态的自尊。〔4〕第十九回,宝玉不在家,他的乳母李嬷嬷过来要吃一碗酥酪,小丫头们因那是给袭人留的而阻止她,李嬷嬷不平的说:“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场子。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了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着!你们看袭人不知怎么样,那是我手里头调教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儿!”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嬷嬷是听了小丫鬟的话赌气要吃酥酪的,俗语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李嬷嬷原是贾宝玉的乳母,贾母能够将最疼爱的小孙子交给她照料,可见她一定深受贾母信任。在告老出去之前,她在贾府的奴仆中一定是很有体面地位的。但是如今她不再管事了,就连小丫鬟们都看不起她,而且一个自己辛苦奶大的少爷,竟然看待一个自己调教出来的毛丫头比自己还重,这样的不公就极大的伤害了老妈妈的尊严。这些处在贾府最底层的妇女们的尊严被所有人忽视,而在这其中赵姨娘可谓是所有被厌弃的老年妇女的典型。

赵姨娘在整部《红楼梦》中可谓是人人喊打,没有人待见她。不仅王夫人、王熙凤视她如草芥,丫鬟仆妇们不把她当主子,芳官等人敢和她吵打。就连亲生女儿贾探春也看不起她,根本不认她为母亲。的确,她自身有很多让人厌恶的因素:她不安分守己,喜欢挑拨离间,无事生非,侮辱亲女,又没有好心,甚至狠毒到买通马道婆,装神弄鬼,要致宝玉和王熙凤于死地。凡此种种,实在难以叫人同情。但是难道她生来就如此吗?虽然书中没有点明她在为妾之前的生活,但从旁人的言语中可以知道,过去的赵姨娘正如现在宝玉身边的袭人一般,是个丫鬟类的人。她之所以变成这样,也并非个人无事生非,而是环境所致。她做了贾政的妾,也曾有过恩爱受宠的日子,从她生育了贾探春和贾环这一双儿女就可以看出,过去的赵姨娘绝对不会像今天一样讨人嫌。但是一个身份卑微,没有任何背景却又深得宠爱的妾室,是很容易被正妻妒恨的。

第25回中,当宝玉的脸被贾环推倒的油灯烫伤以后,王夫人在凤姐的挑唆下叫来赵姨娘当众骂道“:养出这样不知道理的下流种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得了意了,越发上来了”,“几番几次”足以说明王夫人对赵姨娘母子早就心存芥蒂;在第120回中,赵姨娘得了暴病,王夫人出面阻挠主动要求留下来照顾赵姨娘的李纨,最后赵姨娘只在周姨娘的陪伴下凄惨的死去,对此周姨娘曾同病相怜地哀叹道:“做偏房侧室头的下场不过如此。”〔5〕

王夫人对赵姨娘的妒恨,使得处处见风使舵的凤姐和其他的妈妈奶奶们开始一起排挤赵姨娘,一次次的践踏她的尊严。在这样的境况中,赵姨娘变得异常敏感,她每每生事也是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与芳官吵打,是因为芳官用茉莉粉充蔷薇硝给了贾环,她认为这是连芳官这样的戏子也轻视贾环;她“辱亲女”,是认为探春的亲舅舅死了,而探春给的发放银子还不如给袭人的多,因此气问:“谁叫你拉扯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上去了。”而探春的回答着实让人心凉“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夕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虽然探春按章办事,以正压邪,但合“理”的东西未必合情,她完全用冷冰冰的主奴关系取代男女之情,虽合乎奴婢制度,妾媵制度,却违背了母女之间起码应有的一点人伦之情。〔6〕探春极力拉开与亲母的距离,坚决否认她与赵姨娘的母女关系,排斥与赵姨娘有关的任何人事。亲女的鄙视,更加速了赵姨娘心理的畸变,她气愤自己的地位比袭人还不如,更气愤自己的亲生女儿不仅不认自己,而且瞧不起自己。对这场冲突回目定性为“辱亲女”,“争闲气”,这是站在探春的立场说话,虽不无一定道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不是更有理由说是探春六亲不认“辱亲母”吗?〔7〕

老妇人们也是人,她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当她们的尊严被践踏时,她们内心的怨恨会加倍增长。当美貌和青春不再,地位和权势下降,她们心中残存的对尊严的渴望就与日俱增。

三、残酷压抑下的人性扭曲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林黛玉的切身感受,也是贾府的真实情况。身处这样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人多口杂,人人谨小慎微,生怕稍有纰漏可能就会带累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体会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压抑。林黛玉“不肯多行一步,多说一句,恐被人耻笑了去”;薛宝钗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袭人深知“那些奶奶们不好惹”„„这些人,无论主子丫鬟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压抑,可是在其中压抑最深的却是那些下层妇女们,她们要承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在上要受主子们的管束和呵斥,在下要受到那些毛头丫鬟们的排挤和鄙视,作为女性,在根本上还要受到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作为仆佣,受主子的管束和训斥尚且有理,因为毕竟身份地位有差别。但要是再受到同为下人而且年轻的丫鬟的排挤和鄙视,这就怨不得他们愤愤不平了。

且看第五十九回,莺儿和藕官在园内摘柳枝编花篮,管理园子的春燕的姑妈“见采了许多嫩柳,又见藕官等都采了许多鲜花,心内便不受用”,他不敢数落莺儿,就拿春燕出气,而莺儿见此情景“便赌气将花柳皆掷于河中,自回房去。这里把个婆子心疼的只念佛,又骂:‘促狭小蹄子!糟蹋了花儿,雷也是要打的。’”

婆子们既然受命管理园子,那么不管是为图利,还是为责任,她们都有权禁止任何破坏园子的行为。莺儿和藕官糟蹋花草的行为既然破坏了园子,那么婆子们管理她们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但她们却又不服管,存心糟蹋花草,将管事婆子的面子一扫而光。

再看第六十一回,司棋命小丫鬟莲花儿去向厨房要一碗鸡蛋,厨房的管事者柳家的抱怨了几句,结果司棋带人来厨房闹事。“司棋便命小丫头子动手:‘凡箱柜所有的菜蔬,只管丢出来喂狗,大家赚不成。’小丫头子们巴不得一声,七手八脚抢上去,一顿乱翻乱搅。众人一面拉劝,一面央告司棋:‘姑娘不要误听了那小孩子的话。柳嫂子有八个头,也不敢得罪姑娘。说鸡蛋难买是真。我们才也说她不知好歹,凭是什么东西,也少不得变法儿去。她已经悟过来了,连忙蒸上了。姑娘不信瞧那火上。’”

一个丫鬟竟张扬跋扈到如此,不仅像主子般御指气使,而且公然在厨房闹事。这些丫鬟虽然是清纯的女儿,但她们的轻狂和高傲却无法让人认同。正如厨房管事的柳妈所说“我倒不要伺候头层主子,只预备你们二层主子了。”可见这些大丫环在贾府的地位是仅次于主子的二层主子。她们常常仗着自己主子的地位和自己的体面去压迫底层的妇女们,她们为了给自己争气,而全然不顾别人的尊严,所以妇女们对她们的报复和嫉妒也不是全无道理的。由于身份的限制,妇女们敢怒不敢言,但是心中却无不酝酿着恨意,当某一个少女遭驱逐或打骂时,她们会以一种幸灾乐祸的畸形心理来看待。这种畸形心理是在封建等级制度的残酷压抑下产生的。

封建社会把女人不当人,封建眼光把女人看作“贱人”,第二等的人,对女人特别残酷,所以说,压迫妇女的根源是制度,残酷的男权制度。在那样的制度下,恐怕没有一个男性不是夫权主义者、大男子主义者,没有一个男性不是自以高出妇女一等,把妇女视为花鸟、玩物和工具的。妇女的直接受害者是男子,男子的行为社会使然。在中国历史上,两军作战时,被困城中一方,什么都吃光了,主帅会带头杀了爱妾,分给军士吃,然后把城里的女人全捉来吃。这样的事例史书上多的很,而且不是野史,都是煌煌的正史。那些杀爱妾以饷士卒的将军们,当然是同杀一条爱犬差不多,那些吃女人的男人们没有谁会想到,女人也是人,有人起码的尊严和需求。《红楼梦》是女性的世界,主要的统治者从贾母到王熙凤都是女性,但男性也并非没有地位,他们的欲望并没有遭到压抑。第四十四回凤姐生日,无意撞见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贾母劝慰她时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都是打这么过的。”在贾母(也就是封建制度)看来,男子沾花惹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女子一旦对男子有情,即使仅仅如黛玉对宝玉的爱慕之情,那就“不是女孩儿家的本分”了。《红楼梦》中的悲剧女性,其实都是被封建社会制度这条猛兽所吃掉的,无论如何她们是摆脱不了这种厄运的。

四、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红楼梦》中, 女儿们不论是年少的夭亡,还是嫁人生子以后变为“鱼眼睛”,都是悲剧。无论如何,她们再也无法保持少女时的清纯和美丽。这不是某一个女性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女性的普遍悲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曹雪芹耗尽心血所著的红楼巨著,充分表达了对黑暗的社会、腐朽的制度、僵硬的伦理的强烈不满和无比憎恨,表达了作者追求的“有情之天下”与现实的不可能性。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里,即使女人们心存善念,心怀抱负,也注定无法施展,她们的悲剧是注定了的,要么在与现实的抗争中悲惨的毁灭,要么顺应现实变为黯淡的“鱼眼睛”。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8〕封建制度下对女性的摧残,对理想的压抑,使得纯美的女子不复存在。这两种女性的悲剧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女子应该获得这种最起码的人格。然而不管是少女也罢,老年妇女也罢,是抗争也罢,任从宰割也罢,在那黑暗如漆的岁月,她们是无法获得起码的人性自尊的。《红楼梦》中所表现的女性悲剧,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站在时代所允许的高度,涉及到了更广泛的历史内容,深化了以往对女性悲剧的认识,系统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各种的女性悲剧,并充分写出了其人格遭受践踏的复杂过程,展示了个人愿望及其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从而在客观上使我们看到了几千年来在女人和男人之间所进行的人性与兽性斗争的缩影及其苦难历程,使我们看到了那个不允许女子人性复归的整个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恩格斯指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9〕用这一论断来关照《红楼梦》中有关女性悲剧的描写,正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这部伟大名著的历史价值。〔10〕

注释:

〔1〕 梁文娟《试论<红楼梦>的女性悲剧》,《电影评介》,2008年第6期。〔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165页。〔3〕 李艳梅《“审知性”与“体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4〕 张国凤《话说红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5页 〔5〕 成海霞《<红楼梦>女性之“妒“妇心里浅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3期。〔6〕 李庆信《说不完的红楼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94页 〔7〕 李庆信《说不完的红楼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95页 〔8〕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97页 〔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 杨隽《呼唤女子人性美的复归—谈<红楼梦>的女性观》,《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第二篇:《红楼梦》爱情观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院 班属 级

王冕 文通学院

学 号 专

331005077 汉语言文学

2010(2)

浅析《红楼梦》爱情观 题

指导老师

赵维平

职称

教 授

2014 年 6 月

摘要:《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伟大的言情著作。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封建家族始于繁华,终于落寞的全过程,展示了众生多样的爱情故事以及独特的爱情观。留给世人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震撼。其中最让世人感动的爱情观是超越时代的真心相许,生死相随矢志不渝,以及无功利性。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爱情观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undoubtedly a great romantic writings.Cao Xueqin with the delicate style and narrative of a feudal family in downtown, the whole process of finally lonely, show all diversity love story and the unique concept of love.Left the world of spirit mold and the shock of the soul.Most of which moved the world view of love is beyond the era of genuine promise death parts, I won't change any day, and no utilitarian.Kay words :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love view

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

在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的海洋中,有许多的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有林林种种的为爱生为爱死的形象以及他们所诠释的不一样的爱情观。“有生投墓穴,死化双蝶的梁祝;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赴清池,挂树梢的焦刘悲愤;也有因错托恶人,从良失败后怒沉百宝,以身殉情的青楼悲情”[1]。这些故事的本身所彰显的即是撼动人心的爱情旨意。

真正包含万种情丝,说尽爱情内涵,阐明爱情真理从而体现人性最初光芒的仍要数《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不一样的爱情观,让人或扼腕,或叹息。本文将从木石姻缘,平民爱情,作者思想几个方面来浅析其中几种典型爱情观。

一 木石姻缘,情情衷肠

我们之所以称赞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所体现的爱情观念是超越时代的。他们的爱情是从两小无猜开始的,然后日久生情,互相体贴进而两情相悦,可是一个却泪尽而逝,而另一个则遁入空门。

“人物心理过程的演变是有阶段性的,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语言符号特征,这是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所使然,作家自己亦不能完全预设。《红楼梦》描写的宝黛爱情心理过程,从开始的一见如故、言和意顺,到青春萌动、悱恻缠绵,再到大吵大闹、死去活来,然后经过诉肺腑两情相照,而归于平淡。”

[2](P111)

自古以来婚姻中存在些许功利色彩。女的追求夫贵妻荣,嫁入豪门,男的追求门当户对,攀龙附凤;而他们的爱情则是没有一丝一毫功利色彩,一丝一毫性欲意味的。他们的爱情观是追求心心相印,生死相许,凡事从对方立场出发。

(一)一见钟情

或许爱情真真是讲求缘分的,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时就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黛玉的外貌我们也是通过书中对宝玉的语言描绘得知“两弯似蹙非蹙吊稍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同样的在黛玉的眼里心里宝玉又是一个多情公子的形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若墨画,鼻若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这与黛玉内心深处的理想男孩子的形象刚好吻合,这大异于旁人对向她描述的宝玉——混世魔王,于是她也发出“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的疑问,这一刻使他们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融。这是无关乎他人,无关乎功利的。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当然黛玉私下欢喜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宝玉问黛玉是否戴玉,黛玉回答说她没有,因为那玉应该是一件罕物,并不是人人有的时宝玉的反应——宝玉抓起那玉狠命摔去。这感情是至真的决不能辜负,也是从那以后二人自是“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其“亲密友爱处亦自觉别个不同”。

(二)言和意顺

黛玉也从来不对宝玉说那些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第36回就写道宝钗因为时常劝宝玉多读书被宝玉抱怨为沽名钓誉的人,他认为这些都是“混账话”,在宝玉心中坚信林妹妹不会说些话。也正因为这样他才和林黛玉亲密无间。黛玉得知这些也是深深的感动,这是心灵与精神的信任。这也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真挚与纯粹的原因。这种纯粹不仅仅是生活中的殷勤照看,重要的是他们显示出来的心气相通,志趣相同。

(三)初探真情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中,一直都有一个角色不可小视——薛宝钗。她冷静,精明。她是当下时代的维护人,也是既有秩序的顺从者。她的出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她体态风流,深谙人情世故。“三不”体现她感情的出发点,即不偏激,不冷漠,不匮乏。某种意义上说她是黛玉最大的情敌。

对于黛玉来说,父母早逝,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在一个举步维艰的外界环境和一个思绪万千的精神世界的共振点上,她种下爱情的种子慢慢孕育着爱情的花蕾。虽然流着眼泪,沥着鲜血,但是她还是与黑暗的现实抗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忧郁和压抑的个性”使她哑巴吃黄连,纵使刻骨铭心,纵使肝肠寸断,也无法诉说,也要波澜不惊,所以才会有了“林黛玉式的爱情”,她爱情的花蕾是用她特有的养料滋润的,即“嫉妒”。第二十九回中黛玉着实伤心了,里面描述说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也不知是哪位候家的千金。更让黛玉懊恼的是,宝玉表面上虽然拒绝,私下里却偷偷藏下张道士回赠的礼品“金麒麟”,这分明是故意留与也有金麒麟的史湘云的。曹雪芹的笔下所说的“金玉良缘”一直影响许多人,比如薛宝钗有金锁,史湘云有金麒麟,和她们比黛玉什么都没有。所以为了表示心中痛苦,黛玉能做到的就是用“金玉良缘”去堵噎宝玉。

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心里竟没有我了。”宝玉认为别人用这些话来堵他都没什么因为别人不了解,可是林黛玉则不同,因为

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

黛玉是亲密无间的人,但是他口头上却不说。然而黛玉却觉得宝玉不应该在意,她觉得宝玉不是那种中邪说之人,她也只是随意说说让宝玉哄她就好,可是宝玉却恼了这是她不能接受的。因为她不知道的是宝玉也把她当做最珍贵的人。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其中的“你的心”,“我的心”是他们爱情的最精当注脚。

其实这也是黛玉爱情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嫉妒,虽然用嫉妒这一方式,但是黛玉的爱是热烈的,正因为她爱的深沉,所以才会孤注一掷,义无反顾。她在折磨旁人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但是读者却不会怪她,只因为她用全部的生命在爱,才会如此痛苦缠绵。让我们欣慰的是黛玉折射出的嫉妒,对宝玉的试探,都得到了回应。记得一句话说的好,人世间最幸运的便是,我曾经呼喊,而你刚好有过应答。宝玉的回应就是“你放心”。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黛玉听了,怔了半天,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你这个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然不明白这话?”“你真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连你素日待我的心也辜负了。”宝玉认为黛玉正是因为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的病。若黛玉能宽慰些,病也不会一日重于一日。黛玉听了宝玉这些话才明白宝玉对自己的用心之深,就彷如轰雷掣电,细细思量,竟比自己肺腑掏出来还觉得恳切。就是心中有万言也说不出一个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

综上可见,贾宝玉林黛玉他们追求的爱情观是“真心相许”。

(四)情至浓时

贾宝玉林黛玉之所以感动了万千读者,还在于他们情到浓时仍能趋于平淡。贾宝玉深爱林黛玉,因为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对黛玉的爱多为关切照看的真实并非非轻薄的举动,他可以为为黛玉狂,林黛玉醉,并且一切从林黛玉的立场出发。在十四回中,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家长住了。”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又哭的怎么样呢!”说着蹙眉长叹。宝玉并未因为凤姐示好,即黛玉“长住”而庆幸,更多的是关心黛玉的身体“不知道又哭的怎么样呢!”第三十四回中“你又来做什么?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中了暑,怎么好呢?我随挨了打,却也不觉得疼。这个样子是装出来哄他们的,好在外面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3]这是最典型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的从黛玉立场出发的例子了,宝玉自己已经挨了打,可还是担心太阳余热对黛玉身子会有影响,真真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二句怕黛玉因为心疼自己而流泪,才说自己“疼”是装出来的。这是善意的谎言。从中我们也可在这种细腻的体贴中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当真是不求现实物质利益满足,而从对方出发。所以黛玉会那么深爱着宝玉,可以为之流泪,为之生,为之病,为之作践自己,在潇湘馆临风洒月。与上文观点一致,就是得到爱的回应。黛玉也从宝玉立场出发,说了句:“你可都改了吧!” “你可都改了吧”这里的改也包含着他们不被贾府接受的爱情。她说这句话并不是不需要宝玉的爱,众所周知黛玉是因为爱情活的,只是若宝玉不改,舅舅仍会打他,苦的是宝玉,疼的却是自己。林黛玉从宝玉立场出发,压抑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渴望,更是感人至深!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贾环暗算,想用蜡烛油烫瞎宝玉眼睛,结果烫伤脸颊,林黛玉得知急匆匆敢去探望,可是宝玉却忙把脸遮着,摇手不让她看,知道黛玉的癖性喜洁,见不得这东西。林黛玉也知道自己有这件癖性,知道宝玉的心内怕她嫌脏,就笑道:“我瞧瞧烫哪里了?有什么遮着藏着的?”一面说一面就凑上来,强搬着脖子瞧了一瞧,问:“疼的怎么样?”宝玉道:“也不很疼,养一两日就好了。”正是此处,脂砚斋评“二玉”间的情恋特色为“两人纯用体贴功夫” , 宝玉不让黛玉看怕她心里不舒服是因为他考虑到黛玉有洁癖;而黛玉还是坚持看了,只是因为她关心宝玉心疼宝玉,已经忘记其他了,他们二人都是以对方情感立场出发,这就是平淡流年见真情的爱。

(五)生死相依

贾宝玉林黛玉纵使爱的无私,爱的真诚,但是他们还是不能被封建社会所容纳。可是他们仍未屈服,我们至今还可以听到黛玉那宛若从灵魂深处倾泻出的至死不渝的用生命做谱,以心血为调的铿锵有力的声音:

“眼泪蓄泪泪空垂,暗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蛸劳惠赠,为君哪的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边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画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虽然他们最后不能执彼之手,与彼偕老,可是他们最终还是忠于彼此,忠于爱情。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遁入空门去,真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二平民爱恋,翩跹影惊鸿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无疑是用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作为主线的,与此同时作者还描绘了许多小人物的爱恋,展示他们不一样的爱情观。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故事就是其中

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 的典型。

尤三姐的人生是悲惨的,这个先决的条件就注定她的一生是坎坷的。

尤三姐的起点并不高,她是由贾珍的妻子即尤氏的继母带到宁国府的。她不是出身在富贵人家,带有浓重的市井味道,甚至可以说她是带着满身污垢跨入那个社会的。虽然她模样长得标致,连宝玉也说她是“绝色尤物”,但是她与尤氏异父异母没有一点亲近关系。因而她母亲就把她和尤二姐作为摇钱树。那个时候贾珍丧父,宁国府需要人照看,尤氏托继母协助,于是尤二姐尤三姐就来投靠姐夫。可是贾珍一直觊觎尤三姐美貌,于是完全不考虑时宜的前来调笑。面对珍莲兄弟如此无耻行为,尤二姐屈服了,做了贾琏的二奶;尤三姐何等刚烈女子,断然不会屈服,不管来自权势,还是经济上的压力都改变不了她的意志。她对贾家人不抱幻想,对那些毁礼弃义,沦丧败行的贵族子弟决不妥协。尤三姐是封建社会的奇葩,虽身处社会底层,却仍不疑她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尤三姐的爱情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捡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捡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键,貌比潘安,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65回中她也时常对尤二姐说:“咱们金子一般的人可不能被那两个现时活宝给玷污了去。”

于是她就想着与其被动接受凌辱,不如主动攻击。书中有著名三段:“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洒落一阵,拿他兄弟二人嘲笑取乐,竟真是他嫖了男人,并非男人淫了他。一时他的酒足兴尽,也不容他弟兄多坐,撵了出去,自己关门睡去。

谁知这尤三姐天生脾气不堪,仗着自己风流标致,偏要打扮的出色,另外做出许多万人不及的淫情浪态来,哄的男子们垂涎落魂,欲近不能,欲远不舍,迷离颠倒,他以为乐。

那尤三姐天天挑拣穿吃,打了银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宝石;吃的肥鹅,又宰肥鸭。或不称心,连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论绫罗新整,便用剪刀剪碎,撕一条,骂一句,究竟贾珍等何曾随意了一日,反花了许多昧心钱。”

以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尤三姐当真是刚烈如火,坚贞如磐。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和爱情观才导致她爱而不得后终会一了残生。

尤三姐爱上了和她一样家世没落的世家子弟——书剑飘零的柳湘莲。尤三姐对爱情的追求是执着的,也正因为此她才完全摒弃了功力权势利益追求,否定那种门第权钱交易的婚姻观念,她所坚持的爱情态度是纯洁的纯粹的。她说:“若有姓柳的来,我便嫁他。从今日起,我吃斋念佛,只服侍母亲,等他来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了。”然后将一根玉簪,击作两段,“一句不真,就如这簪子!”她爱的深沉爱的执着也爱的固执,但是她无法预想的是她碰到那堵完全不能接纳她的“铜墙铁壁”更固执。

当她与柳湘莲定亲后,一直守身如玉。期待自己美好爱情的来临,然而不知道该说造化弄人,还是命中注定。柳湘莲一听尤三姐曾在宁国府居住,顿时提出退亲:“宁国府里除了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贾珍,贾蓉之流淫乱成性,臭名昭著。这之余刘三姐来说如晴天霹雳,她的世界唯一的温暖就只有她爱的希冀,而此时一盆冷水瞬间将她拉入现实,草木皆兵的现实。梅尔说过:“爱,就是赋予一个人伤害自己的权利。”于是尤三姐用他聘她的信物鸳鸯剑自刎于柳湘莲面前。这是她最后的尊严。

她用鲜血饲剑洗刷那腐朽淫乱的上流社会所加以的污浊,她的选择成全她坚贞不移的爱情绝唱,她的洒脱,刚烈的性格,同时也毫无保留的摧毁了她的爱的希冀以及她那绝色美貌昙花一现又如惊鸿一瞥短暂而美丽的生命。

开始的时候读者可能会为三姐不值因为对于尤三姐之前的举动,柳湘莲并不能理解。他要找的是一个绝色且身世清白的人,诚然尤三姐非她理想之选。面对这样一个不懂自己的男子,三姐不是殉情,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当尤三姐在柳湘莲面前自刎的一瞬间,柳湘莲醒悟了,他后悔莫及,悲痛欲绝,他痛哭,他扼腕。等买了棺材,眼见入殓,又大哭了一场,才转身离去。

到这里,才会为作者独具匠心拍案叫绝。正是因为柳湘莲要求身世清白才说明其质高,这与尤三姐形象不谋而合,可见尤三姐未错爱人。柳湘莲真真是情种,他自始至终只爱尤三姐一个人。他之前对三姐有怀疑,有犹豫,但是当尤三姐自刎而死时,他对她的怀疑立即转为坚定不移的爱恋。虽然他们并没有结成婚姻,而在他心中,三姐已经是他的妻子了,因为真正的爱情不是名分,而是内心的认可与肯定。柳湘莲用对三姐执着的爱刺破封建礼教的夜空,他“擎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柳湘莲的爱情观是执着,专一;“他和尤三姐的爱情是贫民爱情,爱的起点亦然是爱的尽头,像流星一样转瞬而逝,又似流星一样光照夜空,使人感到惋惜,也使人感到珍重。”(P211)

[3]柳湘莲是作者心目中完美形象的化身,他的外貌是美的,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他的人格是美的,虽称为冷公子,但是对尤三姐却是满腔热忱;他的爱情观是美的,弱水三千,也只取一瓢饮,此生只爱三姐一人。在那个男子三妻四妾的时代里,他的思想及爱情观当真是超前的,试问在如今的社会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他们的恋情虽然有花无果,但是却撼动民心。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恋观仍是现世人不

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

朽的福音——矢志不渝。

三 满纸荒唐言,字字诉真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经历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努力,成为中国爱情文学的扛鼎之作。其爱情观表现也非常真切。

(一)打破门第观念

《红楼梦》震撼人心之处主要在于作者对自古以来的爱情观念的突破。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是自由恋爱,自由选择。上到小姐公子,下到仆人丫鬟。彻底冲破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古板的婚姻观念,上文提到的尤三姐就是一个典范。她不畏强暴,不把封建礼教当回事,毅然爱上了身世飘零的柳湘莲且为他痴,为他殉情。当然这样的爱情观念作者也体现在宝黛两人的爱情中,且写的更加细腻深刻更加曲折。其中有一点值得提出来的就是宝玉一直反对“配人”,所谓“配人”就是门当户对的婚姻,无关爱情,只关乎家世门第。虽然宝黛的爱情也是悲剧,但这些却深深的反映了曹雪芹的爱情观。他认为真实的恋情或许是永远没法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一种虚幻。他摒弃了以往小说演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陈旧。

(二)“性”与“情”不可同日而语

“食色,性也”这种人之常情表现在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中,始终把男女之间的生理欲望作为爱情产生的动力和源泉,这便形成了爱便是情,情便是欲的套路[4]。曹雪芹完全否定这种套路,他认为灵和肉,情和欲,爱情和婚姻,情爱和性爱,应该是分离而不是合一的。在《红楼梦》写的“金陵十二钗”,她们的命运都是不幸的,但是有一点共性——“情”与“性”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元妃”的元春,实际上不外是凤藻宫的一名“女尚书”;作为一直隔绝儿女之情的迎春,后嫁“中山狼”,把他“作践的侯府千金如下流”;探春狠心不认生母;惜春喜静,后来出家;湘云则是“云散方唐,水涸湘江”;李纨守寡;宝钗只知“礼”不知“情”;妙玉一直身处栊翠庵,结局竟流落风尘;只有黛玉得到难得情爱,但一直无缘性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情爱与性爱对立起来,因为在他眼中,一旦拥有性爱,就已经不是爱了,而是“淫”。

作者通过写情与欲,情爱和性爱,恋情和婚姻相分离的男女情事,写被压制的反常的错位的爱情,来体现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对人格独立的憧憬。

(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在那个被封建礼教压迫的时代,在那个思想被禁锢的空间,男子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过的,但是曹雪芹的笔下却多写主人公对爱情的专一与执着。除了贾宝玉林黛玉爱情外,小说还对很多对平民的爱情做了描绘从而突出作者的爱情信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因为迟疑,尤三姐鸳鸯剑断余生,柳湘莲则斩断青丝,遁入空门;司棋,潘又安张金哥恋人为爱殉情;当然作者也从反面表达对背叛爱情,淫荡的批判与谴责,如对贾珍贾琏等。

曹雪芹用其细腻的文笔向读者娓娓道来破爱的真谛!

对于现世的我们不能被纸醉金迷物欲横飞的外界迷了心智,不能因为别人的目光而放弃了自己对挚爱的追寻,更不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失去了本真。在感情的世界里,不能贪心,也不要以为是幻想。没有一份恋情是毫无瑕疵的,爱人与爱情,只能是真真切切的,你不是最佳的人选,但是我只爱你!

参考文献

[1] 徐乃为:《对爱情真谛的本质解释》,《南通大学校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月第24卷第1期。

[2] 刘梦溪:《陈寅恪与红楼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3] 薛瑞生:《红楼采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 朕丽清,李波:《浅析曹雪芹对传统爱情故事的思想叛逆》,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第三篇:红楼梦浅析

浅析《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翻开《红楼梦》,我们可以感觉到,诗词是小说灵魂的载体,假若缺少了这些锦上添花的诗词,那么小说就失去了灵魂,就缺少了诗意。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对红楼梦诗词进行研究,而且给予很高评价,一致肯定《红楼梦》做到了诗文与人物和情节的有机融合。大观园堪称诗的国度,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以诗为海洋的鱼儿。宝玉虽为男性,却由于贾母宠爱,又自幼生活在一群丫鬟中,耳濡目染,也就具有女性化的特点。一群女儿在一起咏诗、作诗、题诗、赛诗,把诗当成了她们生命的一种寄托,诗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的人生也就赋予了诗意化。这里的“诗意”不单是形式上这些人物都会作诗,而且作家也写出了主要人物的诗人气质,用诗的方法展现她们的内心世界,甚至把某些情节都诗化了。

一.客观评论诗映现人物形象的诗意化

《红楼梦》中评论诗很多,有的侧重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的则侧重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就侧重刻画人物的性格来说,小说第三回中评价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还有宝黛初会,作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所写赞词都属于这一类。

《西江月》二词本身并无意境美,但作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把一个“痴傻疯狂”的贵族公子呈现在我们面前。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富贵,生活安逸,我们觉得他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宝玉偏偏“寻愁觅恨”。宝玉所追求的人生是诗意化的人生,他的诗意体现在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按照贾母、贾政等封建家长所希望的读书、中举、扬名显赫、加官进爵的路子走,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纨绔子弟,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他的诗意还体现在他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女性的尊重,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而对身边的女性又爱又敬,也许这些女孩就是他心中完美的人吧。这两首词表面看来好像是作者在批评宝玉,其实作者是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描画,这两首词是似贬实褒,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再看小说第三回中写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这里是写宝玉眼里的黛玉,整首词运用了比喻手法,使她的“病”、“泪”、心机聪敏、体态婀娜之姿跃然纸上,写出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与多愁善感的气质。还有,全诗没有一处写“美”,但一个富于病态美、风流绰约的美人呼之欲出,巧妙地表现出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林黛玉身上的诗人气质。这首词为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出场奠定了性格基础。

二.人物自作诗词映现人物的个性化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物时,总是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则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人物的独特个性。诗词是大观园中人们心灵的慰籍,要描写一群聪明又富有才情的少女少妇赋诗填词,就已经很难了,而这些诗词还要映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那就难上加难了。但在作者精心描绘下,清灵清丽、多妒多疑的林黛玉,温柔敦厚、通情达理的薛宝钗,心直口快、娇憨纯真的史湘云,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晴雯,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贾迎春……无不一一活跃在我们眼前。下面以宝钗、黛玉和迎春为例简要分析。

薛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给皇家当买办,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她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她博览诗书,才思敏捷,可以说是个才女,也是个淑女。她的性格特质,从《咏白海棠》里可以找到见证。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其中“珍重芳姿昼掩门”有双关意,意既珍惜白海棠,又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淑女的矜持心理。大观园人事复杂,积弊日多,宝钗看得请清楚清楚,但她却从不说三道四。小说第七十四回“绣春囊”事件发生而抄检大观园时,虽然例外地不查她的蘅芜苑,然而她考虑这是搬出大观园的最好时机,因此借口母亲身体有病,顺理成章地搬出了大观园,从这里可以看出宝钗稳重的处世风格。又如“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可以理解为她的自况,也反映了她的审美追求。薛宝钗天资聪慧,深知为人处世、明哲保身的道理,她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子,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里,任何的抗争都注定不会赢,因此,她养成了罕言寡语却八面玲珑的个性。她平日不爱打扮,不爱花儿粉儿的,不讲究穿着,不露锋芒,就连对宝玉的感情也是欲露还藏。

然而,最能深刻体现宝钗人生观的却是她所填的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不免伤感,唯有她往好了说。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3]可以看出她的追求,她的心劲。她崇奉封建道德,追求富贵荣华,但她身为女儿身,如果不能被选入宫,只好把这一希望寄托在未来夫婿的身上,因此她多次劝导宝玉重视功名仕途,走读经应举之道,体现了较强的封建正统意识。

与宝钗的温柔敦厚不同,黛玉则多疑多妒、多愁善感、孤高自许、敏感脆弱、爱使性子。《葬花吟》便是她多愁善感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

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凋谢了终究会落到污泥里去,怎么能忍心让和自己一般纯洁美丽的花儿被玷污?还是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把落花收集起来,用“一抔净土掩风流”。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爱,写葬花就是写林黛玉的性格,只有黛玉这样身世、处境和性格的人才会去葬花,像薛宝钗不会,史湘云也不会。在这首诗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固然带有诗的夸张,但这绝对是出于她的真实感受。她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只好寄住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说话尖酸刻薄,她自视甚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这当然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所以就和整个贾府格格不入,最后成了《红楼梦》悲剧主题中的主角。《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变故的代表作,道出了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也是作者曹雪芹强化人物性格主体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作品。同样是作柳絮词,黛玉的《唐多令》就写得缠绵悲戚,如“漂泊一如人薄命”、“叹今生谁舍谁收”等句,黛玉借柳絮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表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上下阕最后的六个字,同曹雪芹佚稿中宝玉出走不归和黛玉泪尽而逝的情节十分吻合。此后黛玉的结局也应了这预感,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此外,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算不上好诗,但从塑造形象的需要这个角度看,却又是非常成功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元春让众姐妹每人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这就她性格的写照,她平时什么事也不计较,随性随缘,随遇而安。她虽然勉强凑成一绝,但内容空洞,没有意境,无艺术价值可言,不过,重要的是诗即其人读诗见人,我们可以从诗词中读出人物的个性。由此可见,人物自作诗词,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才情志趣和性格特点。1.诗词隐喻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中诗词歌赋另一作用是其它小说中的诗词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作者在诗词中预先隐写人物的命运,而且这种暗寓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

2.《红楼梦》诗词预先隐喻人物结局

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曹雪芹为主要人物写下的判词和曲子,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人物命运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解读这些似瀸式的诗词对认识人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第五回)

两株枯木是林字,玉带倒过来读就是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生活上虽不乏衣食供养,却终究是寄人篱下,这般才女结局怎样?最后是玉带林中挂而已。从”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除了暗指林黛玉外,也暗寓了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便是指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她也曾劝宝玉追求功名,宝钗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品德,结局又会怎样?可惜徒劳无功,金钗雪里埋而已。端庄稳重、温柔平和的薛宝钗也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又如《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之一:

画:既非人物,也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出,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

这一首是说晴雯的。晴雯虽是个丫鬟,但却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人物。“霁月”,指明净开朗的境界,雨后新晴为霁,寓“晴”字。“彩云”比喻美好,云成彩为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既隐含了晴雯的名字,也暗示了她悲剧性的命运。“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晴雯虽是奴才,但从不肯低三下四的讨好巴结主子。十岁那年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地位低下,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虽然只是一个丫头,但他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风流灵巧”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按中国传统道德,是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女子要安分守己,不必风流灵巧,更何况奴仆呢。再加上晴雯容貌出众,性格倔强,这样必然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的。正因如此,晴雯后来只能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在病中悲愤地死去。

又如《红楼梦》十二曲之《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只曲子是写贾元春的,我们看看曲子中暗寓的元春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是说刚刚过上好日子,受宠晋封贵妃,接着意想不到的坏事就来了;“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这一句暗示了元妃是非正常死亡,也就是,她自己不愿意死,也不到自然死亡的时候,结果不得不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一句暗示了元妃的死亡是被人缢死的,大概这过程也很痛苦,她的芳魂是一缕一缕消失的,应该是死得很惨。“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应该是交代元妃死的地点,不是家乡金陵,也不是北京,大概是在荒郊野外吧。“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是在临死时想托梦给爹娘,“儿命已入黄泉”这句确定是她是死亡了,最后的托梦给爹娘说什么呢?是告诉父母亲人,不要走到无路可走才想回头,一定要早做打算。这只曲子暗寓了贾元春最终将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

作者用预设手法,提前安排人物命运,从艺术结构上来说是极其高超的,它不仅能证明了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也对后人探索原作的本来构思以及后半部佚稿的情节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人物自作诗似谶成真

小说除了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词外,就连人物平日咏柳吟花的诗歌也常常是谶语似的,我们还是以林黛玉为例吧,她的很多诗词,甚至席上行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寻出一些诗句作为她悲剧命运的写照。

还是以她的《葬花吟》为例,诸如“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粱空巢也倾”,可能就是贾府变故前后的谶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句就活画出黛玉死后尸体不存,仅剩一把火化“艳骨”的惨状,而埋葬她“艳骨”的这一抔净土,也不是在大观园里,而是林黛玉的苏州老家。因此,宝玉只能“对景悼颦儿”,宝玉不仅没赶上黛玉夭亡,而且也没赶上为她送葬,甚至连最后埋葬黛玉“艳骨”的是谁都不知道。

她的其它诗作,像《代别离 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咏白海棠、菊花、柳絮等作品以及中秋夜与湘云即景联句等等,也都能找到寄寓她未来的诗句。像联句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就可以看做是湘云和黛玉后来各自遭遇的诗意画。

除了诗词,甚至席间行令掣签时,签上的内容也能和擎签人命运联系起来。书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与众姐妹在怡红院夜宴,大家抽签为令,花签上刻有大家都熟悉的古人诗句,每人抽到的签上所写内容就是擎签人命运的暗语,下面除了举黛玉为例外,也以探春、湘云的令签加以佐证。

如黛玉签: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是宋代欧阳修《明妃曲》中的诗句,该诗结尾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正是暗示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

再如探春签:杏花——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

“瑶池仙品”,暗寓探春聪明灵秀,“日边红杏倚云栽”,表面看是说她命运好,所以签上又有一条注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这也许是说探春将来的丈夫会是有身份的人,但无论怎样,也弥补不了她骨肉分离的悲哀。“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早已把她的遭际预示明白了。

再如湘云签:海棠——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

“香梦沉酣”,首先使读者想到湘云在宝玉生日上吃醉酒后,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芍药花落了满身,而她浑然不觉的憨态。湘云生性坚强乐观,开朗豁达,她大大咧咧,感受不到周遭环境的复杂阴险,因此“香梦沉酣”又是对她的叹惋。

四.诗词之于小说的作用

我们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最高文学成就,各种文学样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继承有发展,最后形成一座座高峰。所以,诗词曲发展到明清也成了文人雅士所爱好的艺术形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为线索,着力表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始盛终衰,唱出了一曲女性的颂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悲剧的震撼。小说的成功得力于它充分地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美,这种美不仅是外形美,而且更具内在美,这种美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仅是作者对她们做了细致的行动描写和肖像心理刻画,很大程度上让我们从小说的诗词中领略到了这些女孩的美,让我们走进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倾听她们的心声,感动着她们的感动,悲哀着她们的悲哀,与她们一起哭,一起笑。《红楼梦》中的诗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的,这也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同于其它小说的地方,这些诗词之所以富有艺术生命力,原因也正在于此。这也正如刘心武先生在谈诗词的作用时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曹雪芹将诗的隐喻性与叙事的纪实性有机融合,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富有诗意的写实小说。

第四篇:红楼梦(推荐)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2):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本文来自本网http://

第五篇:《红楼梦》

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文中易理解的内容,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小结;文中较难理解的问题,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小说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3.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完成的。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及《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时数: 安排3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在自学预习的前提下,可由学生介绍,教师再作些补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 雨村护送林黛玉进贾府

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2.简介《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无需细节,只讲梗概,讲清与课文有关的地方,起到帮助理解课文的作用。)

(1)第一回,是全书的楔子,写了女娲补天、顽古转世、木石前盟的故事,既暗示了人物性格,又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无材”的顽石,有一僧人施展幻术,把这块巨大的顽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的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时佩戴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作者用这块石头 接外孙贾母怜孤女 “无材补天”的特性来暗示贾宝玉是不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于国于家无望”的废物;用这块石头从天而降的顽劣性来暗示贾宝玉的与封建传统相对立的思想和叛逆性格。

“木石前盟”的故事,主要介绍了顽石和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降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了一棵绛珠仙草,使仙草能够久延岁月,脱离草木之态,变成了一个女子。后来,顽石要下世投胎时,绛珠也要同去走一遭,为的酬报顽石的灌溉之恩,把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过这段关系,本篇课文在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初次见面时,都觉得对方眼熟、面善,好像曾经见过。“还泪”之说,也和课文中“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的话相照应。

(2)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3)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第一次描写贾府环境,第一次描写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照应了前两回的内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就选自第三回。

(4)第四回,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 林黛玉初至宁(荣)国府

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了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开头的四回,交代了主要人物、社会背景、典型环境,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了充分准备。

3.认字解词。(小说中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字词教学的方法可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字词举例:(1)给字正音

敕(chì)造 阜(fù)盛 绾(wǎn)着 内帏(wãi)盥(guàn)沐

两靥(yâ)忖(cǔn)度 宫绦(tāo)嗔(chēn)视(2)解释词语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屏,bǐng,抑制呼吸。

憨顽:天真顽皮,憨,hān,朴实天真。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是说贾宝玉腹中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膏粱:指富贵子弟。

纨裤:wán kù,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态度:神态。不经:不合常理。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惫懒:涎皮赖脸。

4.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

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

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看出课文以一定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展开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布置作业

1.按课后练习题一、二的要求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不同的方法介绍

众多人物的。

2.分析贾宝玉的性

格特征。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的写法。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分析课文围绕中心事件用多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写法。

提问: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按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二两题作分析。

明确: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

采用哪种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分、性格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由于在贾府中的地位身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作者对他们的出场介绍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处理。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又不识字,却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又因为她极会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所以深受贾母宠爱。在贾府中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分,她在府中欺上压下,为所欲为。为此,作者写王熙凤出场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又说又笑,“放诞无礼”。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她的特殊的地位身分,才能表现出她泼辣的性格。而对贾宝玉,作者则采用了人物出场前从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出场后再正面描写,细致刻画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作了铺垫。

2.分析主要人物贾宝玉。

提问: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

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

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提问: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十二金钗之贾巧姐

明确: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作者两首《西江月》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叛逆和反抗的一种形式。

分析宝玉的性格时应提醒学生:宝玉虽具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思想 十二金钗之贾探春

上又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布置作业:

1.分析林黛玉、王熙凤两个人物。

2.从课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分析林黛玉的性格

提问:“预习提示”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与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明确: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细心、多虑、自尊。比如: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3)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一改了过来”。

(4)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作事小心谨慎。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分析: “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寄居篱下者——林黛玉(1)他人眼中的黛玉 十二金钗之贾惜春 林黛玉进贾府,当她在用眼观察各色人等时,别人也以审视的目光去看她,找出描写他人眼中黛玉形象的文字?

(方法指导: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黛玉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人眼中的黛玉、熙凤眼中的黛玉、宝玉眼中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有不足之症。”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言谈不俗、体质病弱。

熙凤眼中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真有这样的人物’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见,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宝玉眼中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2)黛玉的心态

林黛玉进贾府时抱着何种心态走进贾家的大门的?(心里提醒自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由此可推断出林黛玉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表现了一个寄居者的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由此表现出的外部性格特征是谨小慎微。)

具体表现在哪些言谈举止上?(婉拒吃饭、讲究座次、吃茶时小心留意、细心应对贾母和宝玉“刚念了《四书》,些须认得几个字”)

(3)学生归结林黛玉的形象特点:敏感多思、言谈不俗、气质超凡、聪颖灵秀。十二金钗之贾迎春 拓展练习

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初识黛玉,但要真正走近黛玉恐怕还有赖于同学们自己去阅读原著,品味鉴赏。下面是我从《红楼梦》中截选的几段描写林黛玉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林黛玉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A.(黛玉)因问宝玉:“打哪里来?”宝玉便说:“打宝姐姐那里来。”„„黛玉赌气回房了。„„没两盏茶时,宝玉仍来了。„„只听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会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作什么呢?”

B.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支小蜡儿来,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C.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写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点拨:A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敏感多疑甚至有些尖刻的特点。B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体贴入微、温柔贤惠的特点。C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热情诚恳、助人为乐的特

点。课外练笔

(1)替林黛玉写一则进贾府的日记 提示:如果你是林黛玉,你第一次进贾府目睹耳闻了些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内心又怎样的感受?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巨细必录,突出印象、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替林黛玉写日记的体会,评价交流日记,话题涉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课文的整体意义等等。通过这一整合,同学们对课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 十二金钗之贾元春

性,完成了解读课文的全程。)

(2)《红楼梦》中有四百多个人物,每位同学写一篇有关《红楼梦》人物赏析的文章。除了上课分析的三人外,其他都可以写,上至主人,下至丫鬟。即使写同一个人,我们写的也不一样,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出你自己喜欢的、值得写的人物。

2.分析王熙凤的性格

提问:课文的5、6两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的戏谑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分,又能看出泼辣的性格。

(2)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3)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4)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王熙凤察颜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5)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3.分析环境描写

提问:《红》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

明确:(1)写外观。开头一段。(2)写布局。(以黛玉行踪为线索写)(3)写陈设。

提问:分析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十二金钗之李纨

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4.总结全文:

围绕中心描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人物与环境描写交叉,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课外阅读《红楼梦》。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

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十二金钗之妙玉

十二金钗之秦可卿

十二金钗之史湘云

十二金钗之王熙凤

十二金钗之薛宝

下载《红楼梦》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楼梦》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节选)

    红楼梦(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 2.理解贾宝玉、林黛玉形象意义。 3.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 2.理解贾宝玉、林......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终稿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姓 名: 学 号: 学习中心: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 年 七 月 毕业论文承诺书 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

    红楼梦高考题

    2018年,简答题,6分,红楼梦里贾府被抄后,贾母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大家,体现了贾母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这道题是今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卷里关于红楼梦的题目,目前试题在网上还看不到,题......

    红楼梦 读后感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小时候看的《红楼梦》电视剧,但是总觉得云里雾里,看不明白,对里边涉及到的人物以......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它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 寒假在家读了从图书馆借的一本老书,名为《红楼梦》,觉得心得体会蛮多。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一本书,可能是读书较少的原因,渐渐的《红楼梦》成为我生活中必不......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曹雪芹。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