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荆棘鸟
5.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提示】 主旨: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材料中的主要事件: 荆棘鸟从离巢便不懈寻找着荆棘树,经历磨难,超脱自身的痛苦,唱出最美的生命绝唱。①超脱出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 ②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活中的荆棘; ③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如何让把握寓意。
1、提取关键语句。
2、明确材料主旨
§§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郭沫若《凤凰涅槃·序》)(4)茶香来自沸水: “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茶平淡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他们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烈的沸水呢?茶叶为沸水才释放了它们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5)一生美丽一次的依米花: 在非洲的弋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花的小花。依米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在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们叹惋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工夫,它便随同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6)沙漠玫瑰: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有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带给她一蓬枯草,像死掉一样,没有水分,没有生气,很难看。朋友告诉她,这叫沙漠玫瑰,浸泡在清水中,几天就会复活;倒掉水,又会渐渐枯萎。藏上一两年,再置于水中,她又会复活。
(7)麦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农夫,和神约法三章,在一年之内,听从农夫祈求的,要阳光有阳光,要雨水有雨水,好让麦子无风无浪地成长。但当作物收成时,表面上长得高高的麦穗内却没有结子,神说:“因为没有挑战,所以麦子就变得无能,一定要有一点奋斗,暴风雨是必须的,打雷闪电也是必须的,它们会在麦子里形成灵魂。”
3、人类社会:
(1)一位老农拿着一把菜刀,使劲地砍一棵歪枣树,口里念念有词:“叫你不生枣子!”母亲正在和一只母鸡生气,它不生蛋了,天天呆在窝里孵蛋。大冬天,母亲拎住了它的翅膀,说:“把它浸到溪水里。”
枣树被砍后真的来年枝头结满了枣子,母鸡浸了水后,果然又开始生蛋了。世上的万物实在有些奇怪,竟然应了那句“苦难是金”的老话。
(2)有一本叫《庞城末日》的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意大利古城庞贝有位卖花姑娘叫倪雅。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并不自怨自艾,也没有垂头丧气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而是像常人一样靠劳动自食其力。
不久,维斯维沙大火山爆发,庞城面临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被笼罩在浓烟和尘埃中,昏暗如无星的午夜,黑漆漆一片。惊惶失措的居民跌来撞去寻找出路,却又无法找到。但倪雅本来就看不见,这些年来又走街串巷地在城里卖花,她不幸这时反而成了她的大幸,她靠着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找到了生路,而且她还救了许多人。因为好可以不用眼睛安全地行走,她的残废已成为好的财富。
上帝是公平的,命运在向倪雅关闭一扇门的财时,又为她开了另一扇窗。(3)霍金:21岁的时候,他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病,卢伽雷氏症。1963年,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半。他承认,在他面对这一致命挑战之时,他一度对人生十分厌倦。得知他那使人衰弱的病症无可救药以后,他在医院里经历了难以排遣的梦幻,决定“„„反
正就是一死,我不如做些象样的益事”。经年累月他以坚忍的精神与痛苦抗衡,粉碎了医生的预言。一个瘦的出奇、全身瘫痪的天才,他的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除了思想,只能支配三根手指、必须依靠机器才能与人交流,但是他的思想却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宇宙的尽头,探索黑洞的隐秘──这就是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当今爱因斯坦”的思想家、物理学家。没有哪一位科学家的著作能像《时间简史》那样成为发行量上千万,全世界平均每500个人就拥有一册的畅销书。在西方,没有读过《时间简史》甚至会被认为是没受过教育。
(4)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晚年时颠沛流离,在丧夫之痛和亡国之苦的双重折磨下,她毅然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大批情文并茂的优秀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周杰伦来自单亲家庭,身患不愈之症;高中英文老师曾经认为他有学习障碍;最初发现他的唱片公司老板对他的第一印象竟是智障;他的乐谱曾被几个大腕像丢垃圾一样扔掉;他曾经因为吐字不清晰被春节晚会拒于门外„„台北东区一间音乐工作室沙发后面一块巴掌大的空间是他的起点,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周杰伦在这个小地方为无数天分不如他,但长得比他好看的歌手大量谱写歌曲。他在这里度过了无数有音乐的夜晚„„这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古怪歌手——随着那古怪无比的“哼哼哈兮”,耍着他的双节棍终于将华语流行音乐的天下换了主人。(6)刘翔:“只有严格执行训练计划,才能使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教练孙海平平静地说。按照以往在上海莘庄基地的训练计划,昨天是刘翔一周训练的调整日。昨天下午,他与其他上海队队友一同出现在了北京天坛公寓地下一层的篮球馆里进行调整,当然,他的出现引起篮球馆内一片惊呼。孙海平昨天只安排刘翔做了三组身体素质练习,也就是拉韧带。但是,他们的拉韧训练又与其他中国田径队员的拉韧方式又有所不同。因为,每组拉韧的最后几秒钟,孙海平总会上前用力“抓住”刘翔的肢体,将其的动作幅度再拉大一些。“不是吧?当冠军要这样吗?”一旁前来租场打羽毛球的女白领,看到刘翔一脸痛苦时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要不是亲眼见,真不敢想象啊!他在场上那么风光,原来在场下却是这样的。”孙海平表示,这种被动式拉韧对刘翔训练非常有益处,他取得如今的成绩是与这种训练方法是分不开的。(《当冠军太不容易了》来自新浪网的一则新闻)(7)成龙由跑龙套到打进好莱坞的故事 例文1:
苦中的美,美丽的苦
每个人都会尝试着痛苦,然而,有的人却在痛苦中散发出美。这美不是普通的美,它是在人们的心中,体现着人们的爱心、奉献„在痛苦中散发出的美是最美丽的美。然而这些痛苦就是美丽的痛苦。
人类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就是苦中的美,美丽的苦。“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南丁格尔就用了自己的爱心和奉献来散发出苦中的美、美丽的苦。她是一名前线的护士,为了护理伤员,她经常工作20小时以上,累得头发掉光仍然坚持不懈。然而,在这样痛苦情况下,她把伤员的死亡从60%降为3%,并且著书立说,为现代护理学的创立作出了惊天动地人的贡献。这就是她的美,是最美丽的美。她所有痛苦,都是美丽的苦,都有能够散发出“美”的痛苦。
在平凡中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就是苦中的美,美丽的苦。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自己的人生中,创作出数首名曲,为世界音乐作聘定的贡献;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他是光明的创造者。这是他对世界作出的最大科学成就的贡献;著名物理学牛顿,他在一次偶然看到苹果掉落在地的情形,而发现万有引力的存在,创立牛顿三大定律。等等的名人名事,他们成为“名人”做出“名事”就是他们的的美。而这美是最美丽的美。但我们也要知道,贝多芬在双耳失聋的痛苦情况下,完成了他的交响曲;爱迪生是在他失败1200次,才发明了电灯,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们的都是在苦中创造出美,是美丽中的苦。······
然而,我们要散发出自己的美,那就要明白苦中有美,美丽的苦,对虽人要含爱,对社会要奉献,对自己要艰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过这一过程,我们就含蓄有散发美的基本我认为,痛苦是散发美的必经阶段。没有这个苦,美就不是最美丽的美。
[点评]这是一篇跑题作文。题目本身已经透露无遗。文章的观点是“在痛苦中散发出的美是最美丽的美”,“痛苦就是美丽的痛苦”。总之,痛苦本身就是美。文章从二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人类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就是苦中的美,美丽的苦;在平凡中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就是苦中的美,美丽的苦。这个观点本身也能自圆其说,但已经偏离了话题。例文2:
苦尽“美”来
蚌“制造”珍珠是一陈痛苦,一颗珍珠是一片美丽。农民春耕播种是一片痛苦,秋收是一片美丽。攀山涉水是一片痛苦,饱览名山大川是一片美丽。“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话对于学生是一句自勉的话。对于一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学习排除一些客观因素,自己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经过“一番寒窗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确实是痛苦,但是痛苦“耕耘”之后的收获是如此的美丽。对于我们来说,应该“苦几年,不苦一辈子”。春秋后期,吴、越两国是两个互相争霸的诸侯,双方互相混战多年,他们之间值得后人称赞的是勾践的臣薪尝胆。勾践被夫差打败之后,立志复国,不惜身为夫差马前卒,为夫差尝粪便治病,这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耻辱和痛苦。正是因为这些痛苦,造就了勾践一雪国耻的美丽。南唐后主李煜整日吃虽玩乐,荒废了对国家的治理,贪图了一时舒服,最后却成为亡国奴。痛苦往往造就美丽,而享受常常造成痛苦。
一个种麦子的农夫每天祈祷上帝年年不要有大风雨、冰雹、虫害。后来上帝答应了他一年的请求。农夫本以为麦穗会比平常多一倍。但是收获时麦穗竟是瘪瘪的,没有什么籽粒„麦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它避开了所有的痛苦的考验。一些风雨是必要性的,烈日是必要的,甚至蝗虫也是必要性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一样,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能是一个空壳而已。每一个人,从出生分娩时,就开始面对各种痛苦考验所带来宝贵的人生特质。痛苦就是经历的任何考验,人生特质就是痛苦之后的美丽。只要我们能经受往痛苦的考验,不就会苦尽“美”来吗? 评语:这篇习作先以一组排比,论述痛苦与美丽的因果关系,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正是没有经历“痛苦”的教训。接着以勾践和李煜作对比论证。然后以麦子的故事,自然引出人也当经受痛苦的磨练,才能苦尽“美”来的道理。立意深刻,材料贴切。结构还不够明晰、严谨。符合论证类议论文的文体要求,流畅自然。
在论述痛苦与美丽的关系上较为深刻,能进行对比论证,增添了说服力。例3 忍受痛苦,拥抱美丽
痛苦与美丽,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东西,却又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切美丽的事物的背后,都必然存在痛苦的历程。
蚌因能忍受海水、沙粒的侵蚀之苦,故能化为美丽的珍珠;蛹能忍受破茧之苦,故能化为美丽的蝴蝶;幼鹰能忍受摔击之苦,故能搏击于长空„„由此可见,自然界的一切美丽背后,都必将存有痛苦,甚至包括人类自己。
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嘻嘻哈哈的过日子。看到成功之士,心生羡慕之时又抱怨上天不公。但试问,不经历痛苦,又怎能拥有成功?不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又怎能拥有美丽人生?自暴自弃是没有用的。唯有奋斗,唯有忍受住奋斗时的痛苦,才能有所作为,品尝甘露。一代伟大的动画大师,迪尼斯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尼斯年轻时曾试着创办过数次动画公司,但都以失败告终。曾穷困潦倒到连外出的皮鞋都没有。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为梦想而奋斗的步伐。终于,在饱尝痛苦之后,他迎来了新的美丽人生。
沃尔特成功了,做到了名垂千古。几百年后甚至人们也不会忘记他。可试想,如果他当时没有忍受痛苦又会怎样?无疑是穷困潦倒、碌碌无为的走完一生,而那痛苦也会伴他一生。这就好比是治病,我们只有忍受住治病的一时所带来的痛苦,才会获得痊愈。一代军事英才拿破仑曾说过:“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唯有乐观奋斗,才能不断茁壮,反之则易埋没,默默终生。”是阿,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应真正理解“苦尽甘来”的含义,心存期望,忍受痛苦,等待美丽。正如现代诗人刘庸的诗那样: 熬尽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 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美丽; 耐过残冬,你便无需蜇伏; 落尽含煤,你便能企盼新春。
总而言之,痛苦是美丽的根本,一个不愿忍受痛苦,只愿享乐的人是无法拥有美丽的,其灵魂无法升华,其心灵无法坚强,其人生平平淡淡,其存在毫无价值。例文4:
生命的美丽来自痛苦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它丰满、绚丽且斑斓,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绽放着宛如钻石般璀璨的光芒······那是经历了痛苦的生命,那是属于经历了痛苦的生命特有的光彩。不是风,秋实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秋实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秋实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秋实早已憔悴丑陋。风吹雨打,给了秋实成熟的筋骨;光照日晒,给了秋实成熟的俊秀······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这些古代先贤正因为经受了痛苦的考验,才书写了自己美丽的人生。
苏武牧羊,世人难忘,不失为一种美。多年流离,荒漠僻凉,更是无法否定的痛苦。后者在前者之前,才成就前者。痛苦经时间洗涤,终会现出它蕴含的美丽。
贝多芬在准备大展宏图时,厄运捉弄了他---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了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但贝多芬在痛苦和绝望中挺直了腰杆,最终作了永垂不朽的伟大交响乐《命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亚圣孟子如是说;“草木不经风霜,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近代哲人沈近思如是说。
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跌跌撞撞地前进着,经历着不尽相同的痛苦,却同样有着在每次经历痛苦后绽放的宛如钻石般的光芒。那是经历了痛苦后的生命的升华,那是经历了痛苦后的美丽。
珍珠贝选择了创伤,它才孕育出夺目的珍珠;瀑布经历了摔下悬崖的痛苦,跌宕成了生命中灿烂的银河;种子经历了撑裂躯壳的痛苦,展露出了生命的油油绿意;雄鹰经历了与风雨的搏击,它便成为勇者与力量的化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它宛如梅花暗香浮动;就像蒲公英飘过大地时留下的金色花田;如蜕变后的蝴蝶,翩跹于生命的花丛;如滚滚前进的江河,越过崇山峻岭,终于到达浩瀚的蔚蓝的海洋。
评语:紧扣痛苦与美丽的关系展开论证,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思路严谨,先以秋天的果实经历种种考验才能达到生命的极致开头,引出观点:“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接着以名言为引子,总说经历了痛苦的考验,才能书写美丽人生,然后以苏武、贝多芬为例加以论证,然后再以名人名言为引子,作结论。文章最后两段照应开关,再以自然为例,论述痛苦和美丽的因果关系。
第二篇:荆棘鸟读书笔记
《荆棘鸟》读书笔记
始终让我念念不忘的一句话是:在那一刻,他忘记了梅吉。历经沧桑已是满头银丝的拉尔夫神父最终在同样已是暮年的梅吉怀中死去,死在德罗海达的庄园里。那是梅吉的地盘,他并没有死在上帝的怀里,但是在最后的那一刻,在他离去的那一刻,在上帝的光辉中,他忘记了梅吉。我猜每一个女孩儿都会在生命的前二十年中的某一刻,以一种只有她们才能够理解的热情拥抱一个只有她们才懂得欣赏的画面,而后那个画面中闪耀着光芒的主人公成为她们第一次爱情的主角。这种爱情以令人着迷的形式在女孩的心中燃起生命的第一束火光,它悸动着,奄奄一息着在女孩的心中燃烧,幻化为无数美好而又不切实际的憧憬。
对于梅吉而言,那个画面就是在基兰博火车站外,那个黑夜中穿着法衣的身材高大的教士。从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迷恋通常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妙的。它让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有了曼妙的色彩,让空洞的笑容有所指,让少女躁动的心有所寄托。然而过于激荡不安的情感并不能够让这一次若有若无的爱情有什么结果,通常挂在墙上许久的海报会被无趣的摘下,在日记本里暧昧不清的文字意义变得不明确,记忆中清晰的画面变得模糊并且线条化,原本生动的那个人逐渐枯萎,成了一朵夹在字典里变了颜色的玫瑰花瓣。
如果风度翩翩的拉尔夫神父并没有第一眼就在这个怀抱着自己的小弟弟的小女孩身上看到一种他为之倾心了一生的气质的话,梅吉的少女时代过去之后,她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富有的农场主的女儿,嫁给一个聪明帅气的农场主的儿子,过上幸福而又平凡的生活。
然而幸运而又不幸的是,拉尔夫神父不是他希望成为的那种圣人,他是一个杰出的人,也只是一个杰出的人。他不能不爱上他觉得美的东西,正如他不能不去追求卓越的事业。她的美与他的卓越是不能共存于他的生活的,于是他与她的碰撞只能是一种毁灭,是命运的一次玩笑,是上帝导演的一出悲剧。
因而这是他们的命运。就如同荆棘鸟的命运是用生命换来一支震慑天地的歌曲,他们的命运是用一生的幸福交换一场伟大的爱情。
其实幸福是什么呢?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 to love, and something to hope for.与对生活的满足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不满有关。满足是快乐,不满是期待。恰当的满足感才能提供幸福的可能性。
守住无能为力的爱情就是对幸福的放弃。幸福的生活只能被建立在妥协和对妥协的妥协的基础上,这几乎是一种客观规律。
然而对于太过强烈的爱情,梅吉也只有无能为力的可能。拉尔夫太过明亮的眼睛就像星辰般注定了梅吉的不幸。他们的爱情如此纯真,以至于他们根本无力抵抗。那种玫瑰灰色的美丽的爱情,也不会是他们想要抵抗的。
坚守住这样的爱情需要极大的勇气。
坚守住爱情总是需要勇气的。
我大概终究是个懦夫。
第三篇:《荆棘鸟》影评
社会是一个体系,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于体系之外;体系是需要研究的阐述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看透它。《荆棘鸟》的作者想让爱情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救出来,使宗教更贴近人情。我不怀疑作者的意图。假如上帝要是兼顾了梅吉和拉夫尔的爱情——那该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笼统地说,上帝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主观主义者。
上帝占据了社会的审美和价值尺度,这样的价值游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规范着着人们的灵魂——阿里利一家人在用餐前要向上帝祈祷。可见,宗教无处不在,是人们言行举止的参照,是人们生活的指导,按照上帝的旨意决择,是人们的意愿,是社会生活的标准。在宗教国度,上帝统治着人们的精神。梵蒂冈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是天主教徒的圣城,她的国土面积相当于一个村庄大小,却有世界上最大的圣彼得大教堂,所有西方的礼节,文化,历史,人文,甚至价值观都来自基督宗教,尤其是古老的天主教,她统治着所有天主教国家的精神世界。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上帝的力量,上帝是多么有力!在《荆棘鸟》里,这是横亘在拉尔夫和梅吉爱情头顶上的一条看不见的绞绳。它容纳爱情的场面是有限的。
上帝本来也是丰富的,他的哲理足以说服任何人,只要你读了上帝,他就把你束缚了,你的行为就会自觉地规范在他制定的规则里。在我们看来这是拉尔夫爱情悲剧的根源;从另一面说,拉尔夫本人应该没有悲伤的理由,因为他有了自己更爱的上帝,而上帝就与他在一起。只是在想到梅吉(麦琪)时才会脱离一会儿上帝,他只是在两者取舍问题上产生纠结,所以说拉夫尔的一生是纠结的一生。
悲剧性还在于拉夫尔心中嵌套了上帝的思想,这是他与上帝沟通过程中,彼此建立的牢固信赖意识,在他的行为里,时刻要对照上帝的教诲进行检查,任何滋生在他思想里有悖于上帝意志的东西都会给他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画完圣母像后,自个拜倒在地,面对圣母,热泪盈眶。可见这都是宗教对上帝力量升华的重新泛起和树立。上帝是渗透到人们心里的。拉夫尔也具备画家拉斐尔的深刻与内涵。
拉夫尔具有了强大的爱的热切并能与上帝沟通的思想境界,这时,才能具备
梅吉对他产生爱的条件和动力,试想,一个肤浅的、朝三暮四的神父能够吸引人
心灵吗?不能。在爱情上,任何一方心灵的贫脊都不能体现深刻的感情。在这一
点上,上帝表现出了具有的良性结构。我们可以断想,拉夫尔神父是一个丰富的人,是一个智慧与品行兼顾的人,是一个有磁力的人。
感情交流是需要对等的,感情萌发就是遇到了丰富的对方,梅吉是富饶的,她的富饶在于他有各种各样的美,丰富的情感以及人性固有的情趣,这需要有对
等的人来读取,否则是空洞的。她的美被拉夫尔神父发现了(在偏僻的澳大利亚
荒草地总算没被埋没,否则更是悲剧)。这样,共同富有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使他们对接相融,梅吉的美还在于她的爱不是平淡的,是超出了上帝允许的范围。
但梅吉的爱情是悲剧,她的悲剧是自愿的也不是自愿的,自愿是她甘心接受后果,不自愿的是她无法阻挡拉尔夫对她的吸引。当我们爱一个人时,几乎是情不自禁、不顾一切,有一心要跳下去的感觉。在这种激情的驱使下,爱情在社会大体系下
就要找到一条铺垫和架通走向爱情的路,没有这个大环境的认同,每走一步都是
艰难的。当两个人的灵魂铺平后,接下来就是社会文化的认同与否。他们之间有
一个共同的上帝营造下的社会环境,它是人们思想的准则。
拉夫尔和梅吉的悲剧正是由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的实现产生了冲突。这个多
边形的世界造就了人们要面对一切纷纷绕绕。
这样的上帝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里,在每一个社会体系里。把这样的爱情
移植到中国也是一样的,如果爱情侵犯了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就会反过来绞杀爱
情,爱情也要考虑现实,尽量保持在社会能够允许的最大限度里。否则就是悲剧,就是缠绵不断的痛苦,在失去的爱的世界里越是深刻的人,体会到的痛苦越是深
刻。
2012.7.30
------------------原始邮件------------------发件人: “叶绿”<584281090@qq.com>;
发送时间: 2012年7月29日(星期天)中午11:
51收件人: “江”<953253870@qq.com>;
主题: 回复:《荆棘鸟》与我我简直不知怎么回复你的观后感。我的想法太过稚嫩浅薄,看过几遍《荆棘鸟》了,我所感悟的只是关于爱情,关于一种不能得到的美,远不像你可以从中思索人生与命运。我只是喜欢这个凄美的故事,甚至会自动过滤掉其他的人物,只记得拉尔夫与梅吉的命运牵扯。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是怨拉尔夫的,以我不够高尚的心,不能理解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上帝与理想抱负而辜负深爱自己的女子的行为。
诚然每个人难免以作品中的人物自居,拿自己与其人物一一对号入座。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不同又使他们在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体悟,如你和我。你或许能理解拉尔夫的信仰?呵呵,我好像没什么信仰,故不能理解他。我喜欢梅吉,喜欢她的美丽,勇气,也羡慕她,纵然她的一生不能与他长相守,但她却拥有最盛大的爱情。她的一生是绽放的,为他。他的一生虽献给了上帝,但他的心是属于她的。这样的爱情多美,即使是凄美的又有什么关系,我渴望得到这样的爱情。也正是得不到才更让人觉得美,想想吧,如果没有任何错忤便可得到,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得淡而寡味,又有什么意思。生活是平淡的,而想念渴望是永恒的。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平淡的,没有如此盛大的爱。也正是鲁迅的那句:悲剧是将美撕破给人看,所以偏爱悲剧,有余韵。你也试着喜欢悲剧,把悲剧看成是美,是别人无法拥有的幸运,至少我是无限渴望得到一场悲剧收场的爱情,那样便可怀恋终生,如那朵风干的玫瑰,而不必最终走向平淡,走向腐烂。
你总是带着深沉的悲哀,我感觉是这样。上帝给人的惩罚便是给他无穷无尽的思想。其实你说的那句很好“幸福的真意被提示:荆棘鸟为了得到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一定要在浸透胸脯的血泊里婉转歌唱,而上帝会在那一刻微笑倾听。专注,生活在当下,礼赞上苍所赐予活着的难得机缘”,活着能感悟世间的美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我是否可以拥有它。当然美可以给人快乐,也可给人伤感,正如人总是伤春的。
写的有点乱,文不达意,不知你是否可以明白。可能我们年龄经历的差异,理解的也不太相同。
祝快乐。
2012.7.28
------------------原始邮件------------------发件人: “江”<>;
发送时间: 2012年7月24日(星期二)晚上7:0
3收件人: “叶绿”<584281090@qq.com>;
主题: 《荆棘鸟》与我《荆棘鸟》与我传说中
有一种鸟一生只鸣唱一次 当它离开巢穴的那一天起 就永远不停地寻找着世界上最长的荆棘 当它找到时 就会将自己的胸膛朝着最长最尖的刺撞去,在最深最刻苦的痛中 引吭高歌 而这样的歌声超越了它自身的痛楚„„
拉尔夫知道麦琪最终要嫁给别人,只有选择做神父来获得解脱。神父——就是给陷入苦难的人准备的一个职业。
看完半截《荆棘鸟》,我开始信手“涂鸭”,这个举动让我想到了旧时代讲武堂出来的军官,他们一边看《三国演义》一边学了书里的诡计用来与日本人打仗,结果都失败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紧紧地揣着一个自己编织的远比生命都珍贵的梦——拉尔夫和麦琪都做过的梦。
生活中我们以影视反映的价值观来对照自己去体味人生的是非,常常觉得那么贴切。那些艺术化的构想确实能影响人的感观并驻留到心里。我想,我们被热情的故事情节鼓动着,一个背负着社会责任的人更容易被锻炼成一个有些“理想”化的人,后来我们都沿着这条路遵循了大多数人的通俗观点,让局部的骚动最后冷却,隐隐地一同凉下来。荆棘鸟——凄艳里绽放的美丽。以前,不知道它的存在,是的,没有另一出戏,更能恰如其分地解释我一路因“信仰”所生的爱憎与困惑和所有的过去和未来。我幻想,过些时日也能有一帮教会的弟兄姊妹,然后一起分享颂经和交换礼物。那样的安静是不是能安抚一回静静燃烧的心。
我以为《荆棘鸟》会让人感叹后能找到一首带着一束明亮的歌声,而事实上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到处都能找到,又到处无影无踪。在不知道《荆棘鸟》之前,我甚至不会写“棘”这个字,原以为“棘”是由两个“束”并列排在那里的一个字。因为总是打不了这个字,只好改用拼音,似乎必须要绕道走才能找到它的存在;有些事物有着惊人的雷同,像荆棘鸟这样的故事确实要知道它才行,才能被它实实在在的教导;才能接受它踏踏实实地管理。你“鼓励”我看这样一部“砸碎花瓶”作品,还是没有能让我的情绪对调过来。
神父的心灵破碎后可以由上帝来填充,我们谁也不能。个体的生命怎样存在,我们不再关心它了。有些事,不一定都照着书上说的去做。不过,人人都举荐书里的故事,书也就成了人们阴阳掐指的参照。在现实里,生活没有固定的程式,在梦里编织好的东西,往往对现实具有一些攻击性,这大概就是说的个体冲动,我的冲动可能没有歌声,也不是为了歌声,是为了说不出来的心声。当然生活永远不会让一切事情都兑现。
现实的力量是磕磕绊绊的,致使人类心灵的那一点东西显得微不足道。也许我们没有必要为心里的那一点残存的愿望留下一片空地。
如此无怨无由盛放出的爱与热情,怕又是中了鲁迅的“悲剧即是将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荆棘刺胸的爱情如此缱绻,如此唏嘘,如此心痛,深沉、哀伤、深切,击中了我们的懦弱,于是我们冲动!可我们看到的生活早已使我们不再相信这鲜红的爱情,而它的残缺——我们想要补救,我们想要祈求还是想要补救?是什么样的感受驱使我们想要来做一做心灵的平衡?正是荆棘鸟呈现的残缺,才是真正产生美的主要旋律;苹果被咬过一口后,人们就紧紧地记住它了。
阿里家的故事,开头便从葱绿的爱尔兰,还是新西兰?转换到澳大利亚的尘土飞扬的荒原,澳大利亚有着饥渴的土黄色,这是一种荒凉的色调,足以衬托出一支孤艳的“玫瑰花”和暗淡一株狗尾草。
身心的远行和回归都可以在一条路上开始与结束。人的故事可以是张扬的也可以是沉默的。这和《山楂树》一样,不同的是,一个是悔恨的句号。而另一个的句号是一串泪珠。最终粉碎的都是内心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精心地培育了一株盛开的花朵,然后又招来一场暴风雨。接下来是说明一个隐含生活的法则,在这些人类自身拟定和撰写的法则里寻找填平伤痕的理由,隐忍、社会和人生价值、道德与论理,如果在这些堂皇的词句里找不到定位,那么就问上帝吧!中国人通常说“命里注定”。
在我的整个认识世界里,不喜欢用“波澜壮阔”、“痛不欲生”、“跌宕起伏”、“汹涌澎湃”、”悲痛欲绝”这样的大词,甚至觉得用这些词是失真的。但是,我觉得在心里曾经真正的用到了某些大词。
我们不能说伤心的事情都是链接在一起的,但不能否认决定生命幸福与否往往只有关键的几步。也许我们的生命一直存在着更深层的疼痛,只是我们不去刻意揭示它,由此引起的失落可能会一点一点接近那携刻在岁月里不可磨灭的伤痕,最后预示的荒凉,和故事里的贾斯汀一们注定远走,德罗伊达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后,总有一天会回归原始沉寂。原野不属于我们,袋鼠和野兔才是真正的主人。幸福的真意被提示:荆棘鸟为了得到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一定要在浸透胸脯的血泊里婉转歌唱,而上帝会在那一刻微笑倾听。专注,生活在当下,礼赞上苍所赐予活着的难得机缘。
压根人们无从见到美丽,心里也便不会产生情节;在一个调式里固然凑不出丰富的音乐,不知道琴音之前,听着哨声就足够满足和幸福了!没有更多的见识,某种意义上说是幸运的。单纯、知足、温良、平静,如暖阳下的湖面。而另一面“总是把我生命中最好的带走”剩下一些无穷无尽的失落,其价值就在于失败,人生一旦注定了失败,就有了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像《荆棘鸟》和《荆棘鸟》的翻版一样,特别的打动人。看来,最有意义的失败终究都是与命运争夺爱人,并留下伤痕,在伤痛后挣扎,主人们无不是同拉尔夫一样在无穷无尽的期待中,一寸一寸丈量的光阴,一切与现实相左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跟既定的社会价值观争夺人生),终空是耗尽力气,至始至终寻找安宁和幸福。
社会现实与人生愿望是共生的,谁也无法为自己营造出一个恰当的时空来,并找到一处合适生长的环境,这是普通人的无奈。通向实现结果的过程是必须把一方的力量放大,权力是实现巅峰的阶梯,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宁愿微笑地死在上面。追求爱就像饥渴时追求水一样,每个人都有人生追求的侧重——我们的主人公注定要在权力里面永远追逐直到孤老,最后的时刻,拉尔夫分辨出来的也只是:一生没有感受到生命的荒诞,到底应该在在麦琪纯洁的爱情里栖息还是执着教会无上的权力。
我觉得《红与黑》也是这样悄悄地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事情,于连在干什么? 很小的时候,我看不懂《红与黑》时,便以为是对爱情的追逐尊崇,其实,人到了能做红衣主教的岁月,就不再单纯了。我们尘封苦痛,事实上什么也说明不了。岁月总是要疏离了人们之间能够互相深切感受的关联。
2012年7月24日
第四篇:荆棘鸟 感悟
终于将《荆棘鸟》看完了,历时近四个月,看这本书时有点跨度,从去年开始看的这本书,过年那会儿,因为忙于应酬,都没心思和时间去看这本书,那会儿已经差不多剩下四五章了,今年又因为事情特别多,又耽搁了,再加上离上次阅读的时间有点长,真想放弃后面那些,后来想想,既然看了,又觉得不错的书,怎有不看完之理,才又拿起这书,继续阅读。直到现在,才真真正正将这本书读完
说实在的,在看过几个章节之后,我就已经喜欢上这本书了,真的觉得这本书真的是不错,我想去年那会儿,才会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看了十几章。也因为喜欢,才会在都想放弃时又捡起这本书继续阅读。看这本书还没有一半的时候,那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写写感想,因为这本书太长了,我怕看完时,再写的话,会忘掉很多之前想表达的情感。但是,自己也是很矛盾的,又想着等看完了一起写,这样才完整,最后,真到看完时,才发现真的没有那么多感想了,悔不当初啊,不过终究是过去了,幸好自己有做点读书笔记,看了能勾起一点记忆。
本书以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讲诉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梅吉重蹈了母亲菲的覆辙。梅吉爱上了身为教士的拉尔夫,他也深爱着梅吉,天意弄人,他们的爱情却招玛丽卡森嫉妒,她的精明使得拉尔夫非得在教会与梅吉中选择,他最终选择了教会。梅吉也在苦苦等待,却没结果时,选择了不再等待而嫁给卢克,这个和拉尔夫相像的男人,她却一直相信拉尔夫终有一天会回到她身边的。然而卢克却不爱梅吉,他只关心她的钱,只想着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只想着过流浪生活。梅吉在这样无奈的境地下,和卢克有了朱丝婷,并在一个度假岛上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用卢克为掩护,戴恩顺利成长。梅吉自以为天衣无缝,而菲却一清二楚。菲告诉梅吉,偷到的东西,还是会没掉的,因为戴恩之于梅吉,正像弗兰克之于菲,她告诉梅吉:“戴恩最终也会想她的儿子弗兰克那样,为了梦想而离开。”梅吉却认为戴恩不会走。但是最终,戴恩选择了当教士,印证了母亲的话。克利里家族的第三代女性朱丝婷,也差点重蹈覆辙,走上奶奶和妈妈曾走过的路,对于弟弟戴恩的死,她难以释怀,却抛下了深爱自己的男人雷恩,而选择自责,我想她是爱着戴恩的,尽管我也说不清那具体是什么样的爱。不过最终,朱丝婷从那份自责中走出来,和雷恩结婚,过上幸福生活。
在梅吉还小的时候,记得她第一次上学,因为生病而迟到,碰上了非常势力的老师阿加莎,因为克利里家没权没势,阿加莎便喜欢欺负克利里家的人,小梅吉因为迟到,便受到了阿加莎的暴打„„那么小的孩子,才刚刚步入校园,正是需要知识来滋润的时候,却找到如此势力的老师的暴打,势必在心里留下阴影,这是教育的弊端,学校不该让这类败类来教育孩子,这样;只能让孩子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更可能成为孩子以后报复别人的借口,变得势力、无理„„如今的学校,也还是有许多虐待学生的老师,这样的社会败类,将使得需要知识滋润的孩子留下阴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特别是小学,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的纯洁无暇,老师有责任给予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片净土上摄取知识,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我想将不会拥有坏的品质,至少心灵将是纯洁的。如果老师是一个愤世、势力„„的人,拥有这些恶习,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又怎么能好呢?所以孩子需要在净土中长大。
我想,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帕迪,尽管菲对弗兰克的爱,远远胜于对他的、对其他孩子的爱,但是他却没有抱怨什么,他深爱着菲,这是他对他妻子的爱,无微不至的照顾,深深爱着自己的老婆,菲说的话:“帕迪不是她所选择的男人,但这世上决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我喜欢帕迪的许多东西,他爱孩子们,尽管他是一个动不动就用大皮靴踢人的严厉的循规蹈矩的人,但他却让孩子们敬慕备至,我想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孩子的关心、照顾,面包不够,他宁愿自己饿肚子,添置新衣,也总让着孩子。但是,帕迪有不好的一面,我不喜欢他的大男子主义,不喜欢他定制的家庭的教条(人人分工,但只能做自己的事,不能去帮家人做事,抓到的话,将会受到严惩),我认为,一个家庭,重要的是相互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大男子主义给人的印象是极坏的,我最讨厌的就是大男子主义。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吧!对于帕迪,我想他的好能盖过坏,因为在孩子面前,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个称职的丈夫,这是我该追求的,做一个孩子眼中的好父亲,妻子眼中的好丈夫,不让不好的教条影响家庭和睦,互帮互助才是幸福家庭的主旋律,不要有大男子主义,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
对于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爱情纠葛,我表示相当惋惜,毕竟这么深切的爱,最终却因为宗教权利而毁了这段感情,将爱情葬送掉。“无法得到的爱情,永远禁止的荆棘鸟”,这句话说明了这段爱情的结果,永远都无法得到,这我想是最痛苦的。拉尔夫在选择宗教的时候,他是痛苦的,因为他既想得到宗教的权利又想得到梅吉的爱,但玛丽卡森破坏了这一切,让他只能二选一,他选择了宗教,但是对梅吉却还有占有欲,当听说梅吉嫁给卢克时,他蒙了,他的希望破灭了。梅吉深爱着拉尔夫,但是苦苦等待,却等不来他的回心转意,而嫁给卢克也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就想着能拥有一个长得像德布里克斯特的孩子„„深爱的两个人,最终却成了这样。两个人都过得很痛苦,正像走入荆棘丛,却一味执着的走下去,尽管伤痕累累,都不想回头。
梅吉嫁给卢克那样的人是不幸的,卢克,他是一个没有时间,也不愿去理解一个女人,他不知道女人需要他所不需要的东西;他总是出尔反尔,答应梅吉的事,没有一件办到。在梅吉心里:她是不爱卢克的,他除了是个替身,是个能给她孩子——这些孩子的模样能和她本来能和拉尔夫一起生下的孩子十分相似——的男人外,就什么都不是了。这就是梅吉眼中的卢克。不过,卢克也着实让人心凉,毕竟在拥有梅吉之后,却扔想着自己的农场,只想着钱和流浪生活,而将梅吉弃之不顾,我想这是作为一个男人最失败的地方。梅吉所想要的东西也不多,她的愿望和要求很一般,一个丈夫,孩子,一个自己的家,让她有人去爱。我想这是一个女人最低的要求,可是卢克却连这点都满足不了她。从这里,我似乎能明白一个女人的心,一个女人所需要的其实是很简单的,而且也很容易满足,就像梅吉,愿望就是一个丈夫和孩子、就只需要一个家,当她爱上一个人之后,便会为他倾其所以,正因为这样,所以她很容易受伤,我想这就是女人的心。
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个人心中都有某些自己不想摒弃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使我们痛苦得要死,咱们制造了自己的荆棘丛,而且从不停下计算其代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一切是值得的”,我想真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都会为自己的梦想执着,却不知道这样追逐梦想以让自己伤痕累累。弗兰克用打架来赢得别人的尊重,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对是错,最终因为打架将人打死,关了大半辈子的牢房;梅吉却执着于自己的爱,得到拉尔夫的孩子后,选择了等待;拉尔夫选择了教会,尽管他是多么的喜欢梅吉,但是他却愿为教会献身,后来知道戴恩是自己儿子时,早已是来不及了,戴恩永远的离开了;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这是真本书的结尾。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就像那只荆棘鸟,当荆棘扎进身体时,我们是知道的,然而,由于我们都过分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明知会伤痕累累却依然无怨无悔的前行。
2013年3月16日梁衡锐
第五篇:《荆棘鸟》读后感
当你被一本好书里的情节吸引的时候,是很难把自己置身事外的。
梅吉和卢克的婚姻是不幸的,卢克想从梅吉那里得到钱,而梅吉想要找一个拉尔夫的替代品而又不完全失去他,他们的结合便意味着更多人痛苦的开始。卢克完全不知道梅吉是和她不一样的一个柔弱的需要爱和呵护的女人。他从她身边拿走了所有的钱,连她工作的工资都结在他的账号下。他砍死甘蔗来便把她抛之脑后,总是好长时间不回家看她。他的自私是他不愿意让梅吉有一个孩子,因为会多出一张吃闲饭的嘴!而梅吉多想有一个与拉尔夫有几分相像的孩子聊以慰藉啊!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这一悲剧是他们两个心猿意马的人共同造成的,但即使是这样,如果卢克给梅吉多一点爱,他们一定会生活的幸福的多。
当我看到卢克生病的时候,多希望他就此死去啊!这样梅吉就有理由回到德罗海达去了,就会有机会见到拉尔夫了,就可以重新过上旧生活了。当我看到梅吉生孩子备受折磨的时候,我同样希望她就此死去吧!如此便不需要再经受种种折磨,时间久了,人们也许就会把她这个人连同她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一同忘掉的。当我看到拉尔夫在梅吉生孩子痛苦难耐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时,真是异常欣喜,仿佛拉尔夫真的是一个神,至少真的得到了上帝的指点,就那么从天而降出现在梅吉身边,带给她最深的慰藉。但是,拉尔夫和卢克一样,匆匆离开了。
梅吉对她的孩子朱丝婷的到来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热切,甚至她是不喜欢这孩子的,甚至在她真正成为母亲的现在,她所体会到的幸福远比不上她还是小姑娘时照顾她的弟弟们来的真切。
当拉尔夫在小岛出现和梅吉见面却相顾无言的时候,作者是怎样的暗于世事才能把两个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拉尔夫的孩子让梅吉获得了重生,她的周身有了光芒,也终于让人在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迹象和对生活的期待。当她对卢克说出那些决绝的话语,大快人心的同时也让人忍不住可怜起卢克来,如果他们选择的不是彼此,也许会有另一个女人和他尽管不完美却能安然地度过一生。
梅吉最终还是带着拉尔夫的孩子离开了卢克,她应该感谢卢克那和拉尔夫诸多相像的外貌,至少这让戴恩后来26年的生命不被世俗的眼光所不齿。戴恩的出生给梅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慰藉,因为戴恩几乎拥有拉尔夫所有的特点和他所没有的优点——戴恩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得连上帝都妒忌的人。所以上帝迫不及待地将他召唤回身边去,在他26岁的年纪!当我看到戴恩死去的情节时,我是多么震惊啊,那么突如其来,那么让人悲痛。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当读者平静地看着战争开始又结束,有的人离开有的人留下,从而觉得故事到这里就会一直平淡无奇地发展下去的时候,又突然出现一个让你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情节,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书中人的悲哀和无奈。我很欣赏后来的梅吉看待这件事情的想法,她把戴恩的离谱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不用再重蹈拉尔夫或者任何人的覆辙的解脱,为此她为戴恩感到欣慰,而读者也为梅吉的心态而欣慰。朱丝婷就不同了,若不是雷纳和梅吉的帮助,她将永远沉浸在对自己没有陪同戴恩去罗马的无谓的自责中。索性,她的妈妈梅吉解救了她,让她终于成为了哈尔森太太,到此,也算是全书中唯一找到幸福的一对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