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行派起名歌
古代行派起名歌
“行派歌”,就是中华封建社会各个姓氏创造的取名用的非常特殊的诗歌。有的四字句,多数为五字句。每出生一代人选歌诀中一个字,以体现上下尊卑有序和血缘不紊乱。带有一定的人种遗传科学性。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社会按照行派取名也是有好处的。
创造一首较好的行派歌诀很不容易,既要顾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歌诀整体文字连接之后出现的美好图景,还要考虑韵律、每个字的色彩和独立的意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便于好取名,同时,还要注意字的谐音、字的鲜明度和强弱度。封建社会创造行派歌诀不怎么注重女性,现代社会,男女平等,行派歌诀也应该有益于女性的取名。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首行派歌诀。
华宇谱贤智,乾坤竑业扬;雅彬颂琪景,德运传裕邦;
春熙兆和平,焯悦绘溥江;俊英源先晋,锦绣亘广康。
这首行派歌诀翻译成白话就是:
华美广大的宇宙谱写贤良智士,为美好的家园建业立功;
雅致而彬彬有礼地歌颂灿烂的图景,只有立德才能一代一代传递事业;
春天的和乐融融昭示社会和平,明丽的色彩描绘广大的江山;
英才辈出莫忘祖先起源的地方(“晋”当是山西),绚丽的生活会不断延续并向着宽广的幸福安康。
这首行派歌诀,大多数都是常用和常见字,其中仅五个字少用,第一个是“竑”,读音与意同“宏”。第二个是“琪qí,指美玉。第三个是“焯zhuō”,明白透彻的意思。第四个是“溥pǔ”,广大普遍的意思。第五个是“亘qèn”,意思是: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如横~,绵~数千里,~古及今等。
看似寥寥40个字,里面的文化意蕴极其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一是暗含天地阴阳五行。“乾坤”一词来源于《周易》,里面的“乾”的意思是为“天”为“阳”,“坤”的意思是为“地”为“阴”。“五行”就是中国古代哲学里讲的五种物质,即“水、木、火、土、金”。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循环无穷。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作者的明显意图是使人丁连绵繁衍,长久兴旺发达,生机无限。带有“水”的字是“江”、“溥”、“源”;带有木的字是“彬”;带有“火”的字是“焯”;带有“土”的字是“坤”;带有“金”的字是“锦”。又水润泽万物,地球表面水域占的面积最大,所以作者刻意将水的含量增加;森林对人类极其重要,所以特意“植”下“双林”。“智”等字里含的“日”,这是对人类最有意义的星球。“乾坤”一词,不仅是“天地阴阳”象征,还是江山社稷的象征。
二是歌诀中的字词大都中正平和。选太“刚”太“阳”的字,只适合于男性取名;选太“柔”太“阴”的,只适合女性取名。男性也有取比较柔性名的,女性也有取比较刚性名的,但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因此,编排行派歌诀,要兼顾男女双方。请看上面这首歌诀,没有太偏激的字,也没有太柔婉的字。基本上都是“中庸”的字,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谐平衡的文化精神。对于男性来说,这些字都比较好取名,所选与其配搭的字路广。绝大多数字女性也是好取名的,“坤”虽然是“阴”的象征,但似乎不适宜于女性取名。显然歌诀是为了照顾到“天”和“地”的对应。不过,“坤”用于女性取名还是勉强可为,如“王姓”,可取为“王坤莉”、“王坤华”等等。哪些字比较“刚”呢?如“伟、强、盛、旺、昌、煌”等;哪些字比较柔呢?如“媚、丽、香、花、芬”等。
三是歌诀里的字组合成的画面鲜明。做到这点也不容易。选非常鲜明的子词必然太过,会出现“烈性”过度的画面;选极其清雅的子词,又缺乏必要的阳刚之气。所以要选那些色彩比较明亮而又不失“力量”的字词。“华宇”、“乾坤”等字词,意境开阔,但又有一定的色彩。同时,这些词覆盖面广,但其直接传达出的“气性”并不“张扬硬劲”。“琪景”、“春熙”、“俊英”、“锦绣”等字词,色彩很鲜亮,但并不“烈炽”。“和平”、“裕邦”、“贤智”等字词虽然平和,但不至阴柔。由于立志用这样的匠心,所以整个歌诀呈现的图景和画面象仲春的景象,温和中庸,又不失生动、活跃。
四是很少有不利于取名的谐音字出现。如姓氏里“傅、王、贾、孙”等姓的谐音都不好,常常成为别人取笑的话柄。说姓“傅”的做官永远也做不了“正”的,说姓“孙”的宁愿姓“儿”不姓孙。虽然是笑话,但也说明这些姓小有暇疵。名也是这样,能够回避不美丽的谐音更好。如“尚”是一个很好的字,但他与“丧”、“伤”同韵。如果某个人姓李,字辈是“尚”,取名“李尚德”、“李尚志”,这谐音就是“李丧德”、“李丧志”,很不好听。上面这首行派歌诀,取名选字时,与之关联的不好的谐音字是少见的。
至于古代店铺的取名与人名的取法有共同点......相传,清代有位叫朱彭寿的文人擅长代客取名,所得酬金颇丰。他曾下工夫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店铺字号精心琢磨,发现这些店名的用字常见的不外是那么五六十个。为了便于记忆和选用,他用平仄有序、押韵合辙、朗朗上口的律诗形式,把56个吉祥字串联起来,编了一首“字号诗”: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廉吉公仁协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
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这首诗后来流传商界,只要留意一下各地店名,如老字号的“同仁堂”、“全聚德”、“协大祥”、“恒源祥”,又如新开张的“鼎泰丰”、“大润发”、“中信”、“恒隆”等等,皆可在“字号诗”里找到它们的身影
第二篇:采风报告徽派建筑(古徽之最呈坎宏村)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
班级:环艺0810
导师:刘楠楠
姓名:刘津倩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
今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引发了环境的污染。人居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致于人们又重新关注于环境。而传统民居建筑关于环境的选择,住房型态的分析等都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生活经验总结。它融宗教及民间信仰,神化与艺术及日常行为于一体,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朴素的自然环境观的理解及对理想居住模式的追求,而这种理解及追求我们可以定义为一种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原生态”模式的追求。这种“原生态”模式深藏于每个人,每个民族及每一种文化之中,往往不自觉的引导人们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所以,揭示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模式及其深层含意,对现代人类追求美好居所和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民居聚落的选址常常是北面有山相靠,左右各有两山,而南向前景开阔,远处又有山峰遥相呼应;涓涓水流从山间流出,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形成群山环绕之势;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背山面水的吉地。这样的环境用现代景观学,生态学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可以得到良好的通风,并且可以便于瞭望。四周的小山可以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方便。
从上述村落选址模式中,表现出两种基本特征,其一,是资源特征,即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植被茂密。其二,是空间结构特征,即建筑群落空间布局依山就势,充分地结合地形地貌。
以安徽省黟县东北部的宏村为例来具体分析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 “原生态”思想。村落面积19.11公顷,宏村始建于宏村建于南宁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特别
是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选村落、宅地首先要观其山脉,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
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创造了一种“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哲理观,首先要推阴阳、五行、八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思想早在远古时代就萌芽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以气本论为基础的阴阳五行思想和阴阳八卦思想。有学者认为,“气”主要表达万物生化循环的思想。气、阴阳、五行这三者虽各有渊源,但一俟合流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气是宇宙的基本实体,它的动因在于阴阳,而五行乃是阴阳之气的基本形态。于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具体展示了阴阳之气循环迭至和聚散相荡的过程,成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基本构象。而八卦及其演化便成了解释万象世界的基本模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基础以及“择中而居”、“居中为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阴阳八卦思想往往与之相揉合,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单(阳)数开间,影响到传统民居村落的规划布局。如、皖南被宋代大儒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徽州古村落呈坎。后者以八卦式的特殊格局和左祖右社的典型模式传达
以黄山南麓歙县呈坎为例来具体分析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阴阳五行、阴阳八卦思想”。呈坎原名龙溪,使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早在宋代就被著名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一处,被誉为“国宝之乡”。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里历来被视为徽州的风水宝地。深奥的“易经•八卦风水”之说,与人类生存环境、社会和谐、村落民居建设神秘的维系在一起。
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这里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为古徽之最。
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四周外墙不开窗户,建房时考虑到防盗,防火的安全,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高高狭长的天井,在南方有许多合院式住宅,它们的形式是四周的房屋被联接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所以称为“天井院”住宅。天井住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房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门。另一种是四面都是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院,这里的正房称为上房,隔天井靠街的称下房,大门多在下房的中央开间。
古镇典型民居形式多是天井院的第二种形式,主要的正房多为三开间,一层的中央开间称为堂屋,这是一家人聚会,待客,祭神拜祖之用,应而是全宅的中心。堂屋两边,正房的次间为主人的卧室。卧室的门不得直通堂屋,前面有一扇校窗对着厢房,卧室光线昏暗,空气不流通。天井作为天井院落中的重要部分,它的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只有厢房之开间大小,所以小天井只有4M×1.8M左右,加之挑出的屋檐,天井真正露天部分只剩一条小缝。但是它还起着住宅内部采光、通风、积聚和排泄雨水及吸除尘烟的作用,增加内外空气的对流。天井四周房屋皆向内坡,雨水顺屋面流进天井,而在天井中央设一水池容纳雨水。这种四面屋顶皆坡向天井,将雨水集中于住宅内的作法被称为“四水归一”,“肥水不外流”,对于将水当为财富的百姓来说,这自然是大吉大利的事了。狭小的天井能防止夏日的暴晒,使住宅保持阴凉,有心的主人还会在天井里设置石台,置放些花木石景,更使这小天地富有情趣。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住房为主,其类型都以此为基本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建筑为木结构,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当今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的创作生动体现出这一点。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原生态”思想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总结出可传承的建设经验。而人们往往将这些经验总结整理,用形象和口语化的方式表达。正是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才使“原生态”模式在广大群众中有了基础,才使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生态”模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并被后人用于指导现代建筑设计。
第三篇: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古牌坊、古祠堂、古石桥、古书院、古园林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古牌坊、古祠堂、古石桥、古书院、古园林
古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古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现存的尚有5-6个。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黟县南屏村的叶家祠堂、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摄影地,《菊豆》、《风月》、《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均在此取景拍摄。位于徽州区的呈坎罗东舒祠,在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
古石桥:徽州大地,人杰地灵。黄山白岳簇拥其间。新安江上、率水之滨,一座座古桥横卧于溪涧清流之上,给妩媚秀丽的山川平添了一种气势,正是一道风景,几多古韵。
黄山市的古石桥,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伟,质量之坚固,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堪称桥梁建筑艺术之大观。据志籍记载,仅石拱桥原有就700多座,现存490多座,50米以上工程浩大的石拱桥100余座。观其桥梁造型多姿,有平桥、拱桥、曲桥、月桥、廊桥等等。黄山多古桥是因为“郡处万山之中”,地势高峻,江河纵横,水流迅急,阻隔商旅,不得不叠石为桥。明清时期,徽商鼎盛,资财殷实,又为建桥提供了物质条件。
徽州自明代以来受程朱理学熏陶,郡邑多慷慨好义之士,愿出巨资或倡募筹资修桥。这些古石桥,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与古塔、古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古桥、流水、人家的古悠境界,是游者观光揽胜的好去处。古桥赏月更是别有一番情韵。“出云片片拥寒溪,江底初沉月一钩”的景象,令人迷醉,如幻如梦。
徽州古桥无数,著名的如:
歙县太平桥,修建于明弘治年间。纵列式发券,16孔,桥面与栏杆用青色泥灰质角砾岩,桥身与分水垛用红色粉沙岩砌成,长268 米,宽7.1米,系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桥中心原有亭,亭内北面供奉佛像,两旁立碑记,建国后为便于汽车行使,将亭拆除。1969年“七.五洪水”将栏杆、桥面冲毁。后来桥面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用“悬挑”加筑两侧人行道,架装 栅栏。
歙县还有一座很有特色的廊桥,位于北岸乡,棉溪河上,建于清中叶,石质,3拱券,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建廊,砖木结构,高约5米。南端门额“乡贤星”,北端门额“廉庵旧 址”。廊内11间,中间原有佛龛。沿墙置坐凳。东侧墙上辟8个大方窗,砖砌龟纹、梅 花纹等花格;西侧辟8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北端西侧第 二间置一敞窗,外装“美人靠”。
位于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屯溪老街口(花溪饭店口)的老大桥等等,都是古代工匠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古书院: 徽州自古学习成风,出过很多学术名家、大家,也留下了众多的书院,著名的如“南湖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
南湖书院:坐落在黟县宏村南湖北畔,又名“以文家塾”,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民国时期改为南湖小学。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六部分组成,另有庭院、操场,占地达1公顷。南湖书院外临一湖碧水,庭院内置花园假山,操场上有株百年龙柏。书院原有金色匾额“以文家塾”四字,为清朝翰林院侍讲、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年93岁时所书。西侧有一卷棚式屋顶的“望湖楼”,上悬匾额“湖光山色”四字,系清代歙人、时任黟邑知县尹服题,今仍完好。登楼极目四野,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的汪大燮就启蒙于此。
“紫阳书院”:位于歙县县城屏山南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邑人曹文植倡仪 复建。有建筑物近1800平方米,一直延用至清末。现基本保留着原先格局,存有朱 子殿、道志舍、德据舍、依仁舍、游艺舍、文公井。在朱子殿内,存有清康熙帝御 书的“学达信天”匾和乾隆帝御书的“百世经师”匾及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写的 “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东南甬道上由曹文植题额的“古紫阳书院”石门坊,仍 保存完好。
竹山书院 位于歙县雄村。清乾隆年间曹翰屏建,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门个有空 场,场边为桃花坝,坝下即浙江。主体厅堂时门是前廊,隔天井为三开间后堂。右 廊有一侧门,通向内院。这里既有教室也有先生的书斋和住宿,活动用房。中间辟 有小院、花圃。廊道尽头,有庭园,名“清旷轩”,系一小型古典园林。当时曹氏族 约:“子弟中举者可在庭中植桂一株”,故又名桂花厅。现存有乾隆时诗人曹学诗 的“清旷赋”屏,书法家郑莱的“所得乃清旷”小篆匾额,及摹刻颜书“山中天” 石刻。园东北隅为文昌阁,筑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称“八角亭”。阁楼 攒尖顶,葫芦形锡顶银光熠熠。八条垂脊末端翘起,角下悬金雀铃。南面楼檐下悬“贯日凌 云”四字金匾。楼内藻井、梁坊彩绘灿然。原先供有文昌菩萨。
古园林: 一代徽商富贾江南,造就了徽州的富庶,他们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花园,灵巧的徽州工匠们,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这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今日名声在外的苏州园林,其中不少名园,便是以徽派建筑为基准,更有者为徽商所见,将徽派园林带到了他乡。
留存至今的徽派园林,著名的如位于徽州区唐模的檀干园,关于檀干园的由来,有一段传说,唐模村有一许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当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难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资,修了这样一个“小西湖”,供母娱乐。此种廉洁,从园亭布局处处摹仿西湖景观来看,是可以信的。
从唐模东向进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艺术,是附近一带石坊中所罕见的。
檀干园的正门上书匾额,两旁也有两幅楹联。其一是“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门内两厅,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碑前甬道,系白色鹅卵石砌成,甬道的尽头有小神龛,内供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碑位。拾级而上,“确皋精舍”是园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气宇轩昂;下廊客室明窗,各有悬联。舍周杂植各种花木,陈设徽派盆景,淡雅有致。
园外长廊深处,墙下丹桂五株,冠盖笼荫。长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门作圆洞形,额题”花香洞里天“,楹联是:“沽酒好从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凭栏观赏那些妖艳欲滴的出水芙蓉,浅酌低唱,可以乐而忘返。这是檀干园的“外湖”了。
从“花香洞里天”向北,便是湖堤卧波,拱桥横跨,情趣似苏堤而小巧胜之。湖心有“镜亭”翼然,“镜亭”虽小,结构却雅致精巧。外亭云形,周围石栏水榭。柱上长联形象地描绘了这个美丽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时景色:“喜桃露春稼,荷云夏净,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内亭入门处悬有“镜亭”二字的横额。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最足珍贵的是,亭壁镶嵌着宋、明以来,举凡苏、黄、米、蔡以及文、祝、董诸家书法碑刻十八块,正、草、隶、篆诸体俱备,镌工技术精湛,可叹观止。
西行有一石桥,名“录官桥”。桥下水潭深碧,桥南百年古树,连绵掩翠,约计里许,笼罩着一半湖面和唐模村庄,“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谓 名不虚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