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解析
剖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在我们日常工作、生产生活中很常用的统计图。它除了具有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具体地反映出数量的大小,还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从而看出数量的发展趋势。
一、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线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两种数量。
理由:两种不同的折线,区别于两种不同的数量。
2、一种数量描点连成折线后,再制作第二条折线。
理由:如果两种数量的描点同时进行,非常容易出现错乱现象。
3、先按照数量的多少依次描出各点,并在各点旁注明数据,再把各点顺次连接成折线。
理由:描点过程中要注意依次进行,不能跳过。且描点时要注意描点后立即标上数据,以防忘记。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可从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
1、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大小。从点的位置的高低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大小。
2、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与发展趋势。通过数据的逐年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手机与电脑的拥有量越来越普及。
3、可以清楚地显示两组数量在变化与发展中的差异。在2000年时,家庭拥有手机与电脑只相差一家,后来数据逐渐拉大,到2006年相差12家,但在2007年一年就增加了6家。
点评: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注重感受数据的发展和变化,更要重视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练一练
下面是强强摘录的北京和南京两地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通过生活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把统计表转化成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回顾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为后面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2)通过解决“甲、乙两城市几月份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这个问题出现的真实困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然后进行小组探讨交流,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了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的理解。
(3)通过给两市市长提建议的拓展活动,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到试一试的题目中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描述和分析,体会数据的作用。
2、使用建议: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的必要性和特点,因此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体会,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总结。
3、需破解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还存在把所有点都描完再连线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混淆,应该引导学生在绘制完一条折线后,再绘制另外一条折线。
评析:
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有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快乐,才能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也才能体验到数学的快乐,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本节课顾老师就 是紧紧抓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教学的。
一、体验冲突,产生内需。
顾老师首先通过情景引入,出现了图
1、图3 两张折线统计图,对于两张都呈上升趋势的折线统计图,顾老师抛出一系列问题:“他们谁去更合适?”“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因为学生有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所以要将两条折线合并在一张图上,对学生而言算不上全新的知识,挑战性也不大。因此,在这里,老师没有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而是通教师适当的提示,自然地唤醒学生已有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简洁快速地“产生”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要。
二、辩证分析,强化体验。
这次大会特约点评斯苗儿老师曾说过:“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很不容易,既需要生动,也需要深刻,生动是对学生特点而言的,深刻是对学科特点而言的。”当孩子们具备了探究知识的能力,也产生了探究知识的需要,因此接下来就看教师如何强化知识,把知识教得“深刻”了。顾老师本节课教学在练习部分中,有两个例子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一、先出现王芳
体重,让孩子评价,孩子一致认为王芳体重稳步增长,非常不错,接着教师出现标准体重,孩子马上发现王芳体重最后有点超重。
二、出现张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张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张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
三、新旧联系,深化体验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的每一知识点都存在着有机联系:或前后相关、或互为因果,纵横交错,形成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顾老师就非常注重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最后,顾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在对比中,构建了统计图的整体知识体系,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晰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分析数据增减变化趋势时相对于条形统计图存在明显优势。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以及数学思考的提升
总之,整节课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平衡发展,合理的设置思维矛盾和冲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在知识联系中,在设疑问难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辨析、运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复式折线统计图》。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强调学生发展中的探究与体验过程。《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了: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74—75页的例题,“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三第1题。
2.教材分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及会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我把这些内容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来教学:
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两座城市各个月的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
3、读图。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两条折线的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5.教学难点:
制作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和推测。
三、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渗透学法指导。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说学法
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独立自学、独立思考、个人动手、小组合作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交流、讨论、归纳等。
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一张我国各省市的行政区域图,然后我在图上指出,青岛市在山东省,昆明市在云南省,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有2080千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况。然后分别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分别说出青岛市和昆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数据。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个步骤: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我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由于强调了很快,让学生感受到观察这两幅图很快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确很困难,使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接着,我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并回答以下3个问题: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在第2个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很快看出的?学生可能说是通过比较各个月中,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近,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远。在第3个问题中,根据我的预设,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有:这两个城市都是6、7、8月的降水量比较多,还可能比较某个月中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多少,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比青岛市的幅度大„„学生也有可能有新的生成,这正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训练点,也是提高学生读懂统计图中所包含信息的好机会,这样,我结合学生的生成,再进一步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第二个步骤:比较。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我让学生对课本74、75页中的三幅图进行比较,小组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相同点有:(板书)它们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制图内容。不同点有: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变了、增加了图例(板书)、折线有两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还能方便地对图中的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个步骤:经历制作过程。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新课标从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
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
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篇: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4-86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已学过了怎样的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2.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班男女生人数可以用什么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3.如果我要了解我们班近几次考试升降变化可以用什么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4.如果我要了解我们班近几次语文、数学成绩升降变化怎么办呢?(学生议论)
5.看单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复习体验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也为本节课的重点“比较趋势”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1)第9~14届亚运会中国金牌情况统计图。(2)第9~14届亚运会韩国金牌情况统计图。
2.设置障碍:如何一眼看出中韩金牌变化情况? 合并,把两幅图画到一起。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两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使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三、结合课本,加深体验。
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提问: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①观察、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②讨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相同,可以横向观察、纵向观察、对比观察等。③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用知识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对比,你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视情况)
六、布置课外作业
完成课本85页练一练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能看出两组数据的增减情况
优点:
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
方法:标题——图例——描点——连线——写数据
教学反思: 本小节内容是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知识点是:在同一个图中要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首先,要用两种不同线来表示不同的数量。然后,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要从图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有用的结论。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三篇:复式折线统计图123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P126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根据要求制作(补画)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作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地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教学难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准备:学习纸、简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引入
师:你们平时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学生说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师:不知道你们跳绳的水平如何?谁能告诉老师你1分钟能跳多少个啊? 学生汇报自己的跳绳水平。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经常会开展跳绳比赛。其中有两位小朋友连续比了一个星期。下面是两人1分钟跳绳的具体比赛成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1,图2),学生读图。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在统计图旁事先说明,这就是图例.(图4)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张明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2、巩固练习
屏幕呈现电脑销售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简单读图
(1)请生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比较分析两款电脑的销售情况(2)请生设想销售公司将会采取的销售对策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3)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图7)。
2、对比旧知、实现沟通
(1)从亚运会引导到奥运会.出示中国和美国在24至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图8),请生分析一下中美情况。
(2)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奥运会上金牌赶超美国”,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反映的两国夺金趋势。
(3)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9),再次观察趋势。
五、知识梳理,总结体验
第四篇: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自我介绍,自由谈话。
一、复习旧知,直接揭示课题。我和同学们先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统计图。
大屏幕出示以前曾学过的统计图,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回答完后直接揭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
一、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听说你们学校今年举办了体育节,是吗?我们北关小学也举办了体育节,比赛项目有跳绳、踢毽子、定点投篮、拔河等等,下面老师给你们展示当时精彩而又激动人心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第一步:绘制两个单式统计图,展示、点评、修改。首先展示的是其中两个班的定点投篮情况。请看大屏幕
(出示例题)
北关小学体育节五(1)班、五(2)班定点投篮情况统计表.教师提出问题:
要想看出每个班级每场定点投篮的数量和变化趋势,选制什么样的统计图合适?(生:折线统计图)
绘制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名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注意问题:
1、统计图名称要完整,2、点描得要准确,并且标出数据线,3、要依次连接各点,线要连直。同学们动手绘制吧,教师提出要求:(大屏幕出示)请同桌左边的同学完成五(1)班折线统计图,同桌右边的同学完成五(2)班的折线统计图。(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统计图拿上来展示展示? 生:展示五(1)班统计图。
师:你们觉得他画的怎样?请同学们点评一下。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点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第一,统计图名称是否补充完整了。第二,点描得是否准,并且标出了数据。第三,线连得是否直。
师:请绘制五(2)班的上来展示并引导学生点评,这次可以完全放给学生点评
师:看了这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我觉得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主要注意三点:第一,统计图的名称要完整,第二,描点(标出数据);第三,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线要连直。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点评,把自己统计图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一下,使其更完美。第二步:探究合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点评、修改。课件出示每个班级投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师提出问题:
1、这是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你从每个统计图上能获得那些信息?
2、你能很快看出哪一场两个班投篮数量相差最多?哪一届相差最少吗? 教学预设:学生不能马上比出结果,比较为难或有浅显比法。教师启发谈话:看来像这样看大多数同学都有困难。怎样才能让我们更快更便捷的比较呢?怎样处理这两个统计图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师:那么怎样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成一个呢?怎么合在一块呢?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教师大屏幕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把你的想法悄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按照你们的想法动手把一幅统计图合在另一统计图上;
2、画完同桌小声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准备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巡视。)
绘制完,指定2---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作品并谈自己的想法。预设学生的想法:原来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用两种颜色来区分两个直条,并标上图例,所以我就用一种颜色表示一个国家的奖牌数统计图,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另一个国家的奖牌数统计图,这样便于区分两条折线。(知识迁移)
师:你的想法很好!你能用以前学习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学生!
老师补充一句: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当我们只有一种颜色的笔时,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线型来区分两条折线。比如:用实线表示五(1)的折线,用虚线表示的五(2)的折线。师;你们觉得他合的这幅统计图怎么样? 师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点评。
1、统计图名称是否完整,是否做了修改;
2、是否标上了图例,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区分了两个班级的折线
3、描点是否准确,是否顺次连线。板书:名称
图例
描点连线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样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名字了吧? 我们把两幅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在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说;
名称要正确。
2、要标图例。
3、依次连接各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修改完美一下。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原来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自己想想,再和同桌讨论。)
相同点:都是折线统计图,都能反应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
不同点: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把两条折线合在一起便于比较。(板书)
第三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解决问题。师:折线统计图具有这样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上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1)班和五(2)班分别在哪一场定点投篮的数量最多?(2)哪一场五(1)班和五(2)班投篮数量相差最多? 哪一场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个班级在每场投篮比赛的表现。预测下一场两个班级的比赛情况。(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老师也收集整理了体育节上的其他一些统计图。我们再来感受体验一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用途。(一)有关篮球的练习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有关跳绳的练习(心灵手巧)先绘制后展示点评,再回答问题。
答案: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四、谈学习收获结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真正领教了你们西湖小学同学们的能力、智慧和风采,的确很棒!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好吗? 大屏幕出示:硕果累累
共同分享 在分享第3个问题时,教师适时补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见生活处处有数学。)
第五篇:《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6~128页的统计。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1.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
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表示数量的多少 单位 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日期 方便地对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例
制图内容(两条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