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课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课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
——我对课改的一些合时宜或不合时宜的思想
深圳教研室 程少堂
1.语文教学既要高品位,又要多品味。
2.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刻。
3.语文教学风格要百花齐放,既要有人修建苏州园林,更要原始森林。语文教学领域有一些“草”让它野长着为好,否则我们的教学空间不够大。
4.有的名师的公开课是让人“仿”的,有的名师的公开课是让人“想”的。
5.书法形式中,楷、行、草、隶、篆等,草书是最简洁洗练的。简洁不是简单。一个用楷书写来十分复杂的汉字,在草书家手中,只简单到寥寥几笔几根线条。草书非潦草、草率、草野之草。大道至简,草书即是。语文教学风格也有楷书型,有行书型,有隶篆(美术)型,亦有草书型。草书型的课是大写意的课,这种课往往语文味浓,冲击力大,难以模仿。6.林斤澜说汪曾祺:“他一个人就是一片森林。”京剧界论周信芳:“他一个人就是一个流派”。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也可以是一个流派。
7.一个教研员讲课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年年讲公开课的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教研员,一个纯粹的教研员,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研员,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教研员,一个有益于一线教师的教研员。
8.一个语文教师把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让人喜欢那是不容易,但是一个语文教师把本来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让人讨厌,那容易吗?
9.作家王小波说:“小说家最该做的事情是用作品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我说:语文教师最该做的事情也应该是用自己的课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
10.差不多20年前,根据孙子兵法思想,我提出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备自己。我还把“研究自己”提升到新的教学原则的高度。最近几年,我提出,备课还要备幽默。我的课和报告,比较惹人爱听,其中的幽默有即兴的成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备课时准备好的。
11.我追求这样的课堂氛围:先让人发笑,后让人思考。语文教师上课要会“逗”。12.不喜欢读诗的语文教师,不喜欢买书的语文教师,坐不住的语文教师,不会是一流的语文教师。
13.讲课就是努力不讲课。
14.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就是语文。通过语文教师的形象,我们可以目睹语文的风采,它的生动构成。
15.青年教师对于教学艺术,要用中医方法打基础,用西医方法去突破。
16.教学的艺术可以归纳为12个字:教之有物,教之有序,教之有趣。
17.要研究提语文问题的方法,也要研究提问题的语文方法。18.语文教学就是删繁就简的艺术,也是化简为繁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就是知道什么不教的艺术。知道什么可以不教,往往比知道什么可以教来得更重要。
1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20.语文教师既要会讲 “很像语文课的语文课”,也要敢讲会讲 “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
21.语文教师要变着花样讲课,就像我们天天要变着花样吃菜一样。22.语文教学要有精、气、神。23.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让该明白的更明白,让该糊涂的更糊涂。24.从事实判断讲,语文课文当然有好坏之分,有好讲与不好讲之分。但是从审美判断看,在好的语文教师眼里,是没有好课文与坏课文之分的,只有好课与坏课之分。
25.极少数语文教师在败坏语文教学,败坏经典作家作品的声誉。比如,没有学莎士比亚之前,学生多少已经知道莎士比亚的伟大,但是有的语文老师一讲莎士比亚,学生就看不起莎士比亚了,觉得莎士比亚不过如此。
26.语文教师要成为名师,就要会“玩教材”。没有枯燥的课文,只要枯燥的教师。语文教师要努力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些。
27.在艺术和技术领域,“玩”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境界。庖丁解牛就是 “玩”。处于“玩”的境界才能出艺术精品,才能在出艺术精品之时享受到“提刀却立,四顾踌躇” 的高峰体验。语文教师要成为名师,也要会“玩教材”。“玩教材”是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把“玩教材”看成是不严肃,是庸人的陈腐之见。
28.语文教师要会玩文字游戏。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玩文字游戏。文字游戏不是庸俗而是高品位的享受。
29.逻辑性强的文本要注意其中的形象性,形象性的文本要注意其中的逻辑性。30.语文课上,教师讲得太多有时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31.语文课上,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有时不要讲,也不必讲。32.语文教学既要用好归纳法,也要用好演绎法。
33.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学生的外在活动,更要注意学生的内在活动。34.教学过程中,只有和学生说话才是 “对话”吗?那为什么我们在生活当中发现,有时我们和一个人讲了许多话,但就是觉得没有和他“对话”,而有时我们和一个人没有任何交谈,却觉得已经和他交流过千言万语了呢?
35.语文教学既要强调大道无形,又要强调大道有形。强调大道无形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强调大道有形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规律性。语文教学的大道,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36.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品味语言,本质上是他不知道哪是好的语言,哪是不好的语言,一句话,是功底不够的表现。
37.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提不出问题——乱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不仅提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还能自己回答。要引导学生逐步发展到第四阶段。
38.有人说,如以“利人”“利己”为标准人,可分为四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好的人;既利人也利己——好人;既不利人也不利己——蠢人;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坏人。我说,教育教学中,以师生是否共同发展为标准,教师也可分为四类:既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最好的老师;毫不发展自己只是发展学生——好老师;既不发展学生也不发展自己——庸师;毫不发展学生只是发展自己——坏老师。
39.语文课上,学生的感觉往往比理解更深刻。理解是“我”与事物对立,从“我”知彼;感觉是“我”与事物融合,彼“我”同乐。
40.语文教学要陶冶学生的浪漫情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伤情绪。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该哭时哭,该笑时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但现在我们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常常让学生“哭笑不得”。
41.做人要“公”,作文要“私”,即要发私情,写私见,用私语。42.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学生听了你的课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产生了研读原著的冲动,那就是好课;反之,学生听了你的课后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愿望,你就是一个失败的语文老师。
43.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和收获往往是不能立即迁移的,或者说,语文教学常常需要的是“软迁移”而非“硬迁移”(这是我创造的一对概念),这种迁移运用常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而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往往当堂传授知识,当堂让学生硬性迁移——这种做法是违背科学的。44.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把语文课上好,上得让学生入迷,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一个语文老师上不好语文课,这是最大的不人道,因为学生上他的课就像坐牢一样难受。
45.语文教师要有激情。课堂可以成为天堂,也可能成为地狱,有激情的课堂就是天堂,没激情的课堂就是地狱。
46.有一种教师,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是让学生全面不发展,甚至让学生一方面差变成多方面差。
47.会教书的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相享受的过程,不会教书的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互相难受的过程。有的教师的教学不是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可持续发展的扼杀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从讨厌语文发展到憎恨语文。
48.以前我们总是听理论家说:兴趣是能力的基础。我总觉得这话不到位,照我看来,兴趣就是能力本身——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
49.我讲课“废话”较多。尽管有一些“废话”是教学过程中即兴“发挥”的,但也有许多“废话”是我备课时精心准备好的。我历来对所谓“没有一句废话的课”不以为然。我以为,不会讲“废话”或者说不会科学地艺术地横生枝蔓的语文课,不是我心目中上好的语文课。
50.教师在战略上要藐视理论,在战术上要重视理论。藐视,就不会以理论为障碍;重视,就不会盲目行动。51.在教育教学的战略上要举重若轻,而在教育教学的战术上要举轻若重。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大问题宜从细微处着手,反之,处理小问题宜从大处着手。换言之,考虑微观问题时要善于宏观,考虑宏观问题时要善于微观。
52.所谓教学艺术,就是用着心思教书。
53.我坚信:一切给自己的职业带来声誉的人,都是艺术家。54.语文教师既要忠于学生,忠于教材,也要忠于教师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理解,忠于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55.美学中常讲“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就语文教学的内容而言,既有真的问题,也有善的问题,更有美的问题。但语文课要教成语文课,就既要把真教成真,又要把善教成善,更要把真(知识或所谓哲学)和善(伦理或所谓宗教)教出美来。把教学过程中的真、善统一于美,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否则就不是好的语文课。这个统一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个性化的过程。搞不好统一,就会出现一节课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但就是没有语文味的现象。
56.我以为,语文教学要教学出语文味,就要善于“忘”和“记”,辩证的处理“忘”和“记”。换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从总体上或宏观上讲,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忘” 而要“记” 住的。但具体或微观到一节课而言,就要敢“忘”善 “忘”。干脆说,最好的语文课不是只“记”不“忘”的课,也不是只“忘” 不“记”的课,而是若“记”若“忘”,不“记” 不“忘”,似“记”似“忘”。如果硬要说我的《荷花淀》课“忘”了什么语言训练或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我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忘”,艺术化地“忘”,因而是更高层次的“记”!
57.评课要反对“性”骚扰——即这“性”那“性”满天飞。58.每一篇课文都有1000种教法,没有1000种也有100种吧?我给老师们出个招:假如有人评你的课,蛮横的说不能这样讲而只能那样讲,你可以毫不客气地回答他:我就要这样教,你能把我怎么着?我这样教犯法了吗?要不然你教一节给我们看看!
59.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理念出发,不是从效果出发而是从原则出发,这样的评课就是最愚蠢的评课。
60.评课者最好不要用或少用上帝式的语言。所谓上帝的语言,就是“不能”、“不要”、“不许”等等。语文教学没有上帝。
61.评课宜记住: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理念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教学过程实际。
62.教学既要反对经验主义,也要反对理念主义。评课要重视理念,但不能理念主义或理念化。课改的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课改的理念出发,并不是思想解放的表现,而是思想僵化的表现,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是与新课程的本质背道而驰的。63.凡“新”理念就是正确的科学的,“旧”理念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吗?
64.语文教学有三层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就是客观地讲课;二是有我之境,就是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文本;第三是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第三种境界就是借文本酒杯,浇自己块垒,进而和文本合二为一。以这种境界看来,教师在内心深处不变成庄子屈原,就讲不好《庄子》《离骚》。
65.中国艺术家很重视闲笔。一个语文教师是否善于处理文本中的闲笔,是教学基本功扎实与否的重要表现。
66.一堂课讲完后有四种结局:一是大家都说好,这样的课不多;二是大家都说不好,这样的课不少;三是无声无息,这最可悲;四是引起争论,这种局面最好,因为激活了大家的思维。我的公开课常常追求第四种境界。
67.语文课与语文教材的关系,最好是若即若离。当然,小学阶段最好少离多即;中学阶段最好若即若离。小学要离少,初中也不能离多,高中则要适当多离。
68.我决定我做深圳市教研员后只讲12堂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平均一年多一堂。根据中国传统文化,“12”意味着一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探索,足矣。12堂课从绝对数来说不多,但是我希望这12堂课每一堂都是一块“石头”。69.在追求我所理解的语文味或文化语文教学风格的时候,我把徐悲鸿先生的座右铭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70.讲课时我是“老子天下第一”,讲完课我是“小子罪该万死”。71.“我讲语文”是低境界,“语文讲我”是高境界。
72.我不是对讲公开课感兴趣,而是对通过讲公开课“讲自己”表达自己感兴趣。我讲公开课的深层原因是要表达自己。换言之,讲课,是我与现实的一种沟通方式。
73.讲公开课或举行讲座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时感压抑,在讲课时我充分释放了这种压抑,常常达到一种高峰体验和自由状态。讲课,如果说不是我唯一也是我主要的可以宣泄我的情绪的方式。
74.做人要老实,教书要狡猾。
75.目前,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少 “乱”的勇气和办法——不敢乱,不会乱。
76.语文教师就是要有“乱”的精神。要拨“乱”反正,要“乱”中取胜,要趁“乱”出击,敢于“乱”是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握课堂、突破自我的原动力。77.语文教师要有敢于走“野路子”胆量。敢走“野路子”的教师,往往是有活力、有激情、有创造性,敢胡思乱想,有时还会出奇制胜。
78.孔子、鲁迅、毛泽东,都是有争议的,但是无损于他们的伟大。课和人一样,有争议不是一件坏事。一堂引起争议的课,其潜在价值绝对胜过一堂没有争议的“好课”。
79.语文教学的传统,我的兄弟姐妹,请你离我再近些!语文教学的传统,我的墓地,请你离我再远些!
80.作为语文味理念的倡导者,在把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提出7年之后的今天,我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信心提出一个关于语文味的比较成熟的定义(本书中已多次这样做了)。在本书即将收尾的时候,请读者允许我再重复一遍,以“语文味”的基本成熟的定义作为我这本书的“压轴”文字——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第二篇:你总要有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你总要有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我们切不可辜负造物主的一番美意啊!”世界上找不出两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超然世外,桀骜不群,都是我们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为了证明自己的一点点不同,证明自己是最真实的存在。
时光将我们那些曾经有棱有角的个性啊,逐渐打磨的圆滑起来,成了同一个模样。我们想将它捧于掌心细细地端详,一不小心却掉进了时间的长河里被腐蚀殆尽。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我们总需要有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拒绝平庸,拒绝被埋没,从而挺立着傲视生活。
如果你只是躲在角落里孤芳自赏,阳光又如何知道你的存在,如何来播撒给
你更多的光热。你必须认清最为优秀的企业同样也是最为残酷的。在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时代,企业需要的是有作为的精英员工,让他们来确保自己在十里洋场中分得一杯羹。没有贡献的职员,则会如同一枚废棋被毫不犹豫地舍弃,因为他毫无利用的价值。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就需要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让同事和上司看到自己具备的能力和所作的贡献,例如丰厚的业绩。这样你才能让自己在竞争中处变不惊并且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平台。而一个庸庸碌碌,毫无存在感的职员,必定会在残酷的选择后遭遇淘汰。
暗潮涌动的官场中,陶渊明用毅然归隐证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存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嵇康用放荡不羁证明自己超然世外的存在。他们不愿同世俗共流,不愿被黑暗淹没找不到自己的本心。因此他们努力的证明自己的存在,让世人可以看到。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倚仗着理想倚仗着奋斗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而不应该只是盲目的模仿者。《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了美国后,街上到处是红色鸭
舌帽的“霍尔顿”,他们觉得自己标新立异,其实在那么多的“霍尔顿”涌现之后,哪里还会有你的存在。你只是个没有思想的跟从者。
用我们的儒雅与睿智,独特和独创去证明自己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唯一的存在,因为你总需要这些存在,让自己昂首挺立,让世界不敢再小觑!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自己花是给别人看》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自己花是给别人看》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自己花是给别人看》评课稿1听了郎xx老师的公开课《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反思如下: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
考虑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异国风情,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讲读课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例子,是本单元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教授时必须考虑学习方法的传授。文体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意图、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需求要产生共鸣。
二、导入简洁。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旅游都干什么?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德国的德廷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问题。
1、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
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的什么地方?
四、教授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朗读技巧的指导:
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2、要注意轻重缓急;
3、要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
4、抓住关键词。
(二)利用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养能力。
讲是为了不讲。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奇丽的`景色,而锻炼孩子的能力则放在了第二个问题,解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五年级语文《自己花是给别人看》评课稿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写的一篇隽永的短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今天这节课邱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风情、人文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顾一下这节课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学设计
邱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打破常规,以朋友的问、季先生的回答引领全文教学,进而引出写花美的句子、写人美的句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升华。语言学科人文性得以体现,层次清晰,这样有层次地一次次提升,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全面提高了学生语言素养。
二、朴实、扎实的词句教学
语言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课标》中指出“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字词句段篇是一个体系,只有将词语理解透彻了,才能了解文本的内涵,落实语文学习的任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句”,教学中,老师努力体现将理解词语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字义理解上,先是让学生去发现这组词的特点,理解词语,再通过举例,加深理解,为下文教学作铺垫,然后再把它们送进句子当中。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教学词语,由表及里、由词到文,使词语教学与课文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建议:如果能给学生更多时间、空间去朗读就更好。
纵观一节课,学生朗读机会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读中悟”,可能会让学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再展开想象,在想象基础上再读,这样读的层次出来,学生感悟应会更具体、更深刻。
其实不仅“读”是这样,其他语言素养的培养也应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想说说今天听课后的一点感性认识:这是一节有着浓厚语文学习氛围的课堂,我感动于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动于他们读书时的那份投入;我感动于邱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感动于她能在开学以来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把学生训练得这么有素,使我似乎来到了二小的语文课堂。这不是一日之功,这是长期的积累和努力进取使然。
还有,这是一节体现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使用而准备的一节课。课其实已经很好了,但是为了体现白板的功能,还得作大量的改动。为了用白板而设计课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并不十分认同。我喜欢朴实的教学,我不赞成用大量的声光电等多媒体,因为这些会分散孩子们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注意力和兴趣,电子科技的运用,其本质还是为教学服务,只能锦上添花,不能舍本逐末。
第四篇:结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
多少次,我总是不禁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总是只有完成教学目标的踏实,而少了很多思维碰撞、如获至宝的惊喜和快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一次次心安理得的侵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学生在蜻蜓点水,我却在越俎代庖一次次的用好心做着傻事。在面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时,我们一次次感叹学生缺少“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但又从未换位思考过学生的状况:其实他们的感受无人理解,他们的理解无人欣赏,他们的欣赏也无人评价,他们的能力最后当然也无法提高。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意见的欣赏者、小组学习的帮助者和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致力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充分地阅读,从阅读中去理解课文本身传达的感情和思想,去和春天共鸣。
《春》一文中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图细腻的描绘了春来了的生机勃勃的喜人画面。因此,我在教学中什么都没有讲,就是让学生在凛冽的冬日寒风中欣赏着幻灯片中那一抹喜人的绿色、那百花齐放的山野、那吹面不寒的东风、那润物无声的春雨、那春日盛装春游、游人如织的美景……就只让学生美读美背。朗朗的读书声如天籁之音,学生闭目诵读神情投入的样子让我陶醉了。试问,这样心神俱醉的课堂,孩子们会没有收获吗?之后开展的结构教学、语言赏析、主题思想等那还不是畅所欲言吗?还不是事半功倍吗?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想问,说自己想说,还引导他们会想,会问,会说。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感受春、欣赏春、赞美春。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使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中成为主人。
第五篇:认真回顾《小学语文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指导的五个问题》这门课,“习作是一种天性”,请简述教师应该如何保
认真回顾《小学语文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指导的五个问题》这门课,“习作是一种天性”,请简述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至少答出三点。
2.提示:课后作业提交后辅导教师批阅优秀得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得0分。您至少完成6个课后作业,考核以6个最高成绩作业计分,本项考核满分为30分。
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老师在指导的时候,就要尽量在基于孩子的基础上做些必要的指导,这样才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要写出真情实感,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词语来修饰点缀。保护孩子的想象空间,鼓励孩子写出属于自己的情感的文章。
一、天性是学生重要的引导和方向。
如今的教育使得学生循规蹈矩。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校的教育整齐划一,学生对老师的话是言听计从,但是这样却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剥夺的孩子的天性的开发。
二、尊重天性,是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老师要释放孩子的自主性能量,增强学生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让孩子能够追寻自身的多样化的发展。老师对孩子的鼓励,不仅是最孩子的尊重,也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三、天性是需要老师的鼓励的。
老师不断的鼓励,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方法。获得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天性才能更好的释放,更好的展现出来。才能写出自己的创造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