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评:领导干部要掌握“触网”的本领
时政热评:领导干部要掌握“触网”的本领
据报道,日前,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考核在省信息中心举行。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书记、市长们按照要求,发邮件、看微博、上QQ、回复网友问题,进行视频对话„„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省长朱小丹在巡考时察看书记、市长的“应试表现”,了解大家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要求广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提升计算机以及与此相关的互联网的使用能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广东的做法不仅值得称道,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我国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无论从理念层面还是技能层面,都还存在某些不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问题。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形态,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我国的信息化虽然总体上属于后发国家,但是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也着实让人感到惊讶。一个面对超过5亿网民、3亿博客的互联网大国,政府面临的管理和服务压力可想而知。在网络时代,担任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果缺乏正确心态和理念,甚至也不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就很难真正参与其中,甚至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观念、提升技能和本领,对于所有的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公职人员、领导干部要多了解网络,敢于触网,主动触网,而且还要学会触网的本领,掌握触网的技能。
领导干部要主动触网,首先要对互联网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心态。尽管从口头上,公开反对网络的人很少,但对互联网有偏见的人大概不在少数。特别是对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公职人员来说,更容易如此。因为这些年来,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参与途径和表达空间,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事件,在所有这些网络事件中 一些政府以及一些公共机构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使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陷入被动境地。面对这样的环境,如果我们的官员、领导干部不是更多地从正面、或者积极的意义上去看待网络及其影响力,就很容易产生偏见,甚至由于网上存在违法、犯罪等现象,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因此,领导干部要主动触网,首先要敢于触动自身观念层面的陈腐或带有偏见的观念,更多地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互联网,看待公众的网络参与,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心态。在笔者看来,这也许是所有问题的前提。
其次,领导干部要主动触网,还要不断增加有关信息网络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和知识的爆炸。在这样的时代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对有关信息网络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仅会直接影响对信息技术本身的了解,看不到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也会限制你的视野,影响工作质量,甚至还会增加工作中的盲目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一个领导干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任职,都必须具备一些有关信息网络方面的常识和知识,为自己主动触网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第三,领导干部要主动触网,还要掌握一些有关信息网络方面的技能,特别是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相关终端产品。应该说这些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非常快,全国许多市、县级单位以上的党政机构如果离开网络和计算机,工作几乎无法正常运转。这说明我们的党政机构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度已经很高了。但是也应看到,这中间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尤其以领导干部最为突出。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不仅有好的理念,认识到位,而且还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因此,他们就敢于主动触网,直接参与到电子政务的实践应用中。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计算机、网络抱有一种惧怕感和神秘感,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很难掌握这方面的本领和技能。其实,一个人包括领导干部在内,如果真的是放下架子,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是完全可能的。在笔者看来,这方面更多的是一个决心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比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直接上网,了解网络信息,因此,客服畏难情绪,积极主动地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技能,是完全可能的。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说广东的举措,再一次给全国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值得称道,值得提倡!(汪玉凯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时政热评:官员异地任职是“双刃剑”
官员异地任职是一项基本的干部管理政策。近日,各地公安厅厅长异地任职已成趋势。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基本的干部管理政策?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
记者:近几年,市、县领导“一把手”异地任职已成为领导干部人事任用常态。请问这种制度安排的初衷是什么?
竹立家:大约在隋唐时期,官员异地任职与“科举制度”同时出现。随着秦朝统一中国,结束“封建贵族”统治的历史,进入“封建官僚”长期统治的历史时期,“官本位”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选官用官”带来了弄虚作假、任人唯亲、团伙与小圈子等不良现象。
为防止“前朝”官员本地任职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且随着“科举制”或“考任制”的推行,官员异地任职逐渐成为一种“模式”,尤以明清两朝执行最为严格。在封建时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官员异地任职对官员的贪腐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本身,这种制约作用又非常有限,贪污腐败就成了封建官场的基本风气。封建社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证明。
记者:有人说,官员异地任职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尽可能摆脱人情羁绊,防止产生宗族权力网络;另一方面,也会滋生权色腐败,造成干部领导行为短期化。那么,怎样正确认识这把“双刃剑”?
竹立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成为权力结构的主体。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五湖四海”的干部政策延续至今。选人用人“唯德唯能”,服从于执政党的“共同的价值与信仰”,没有地域界限,官员异地任职基本是事业或工作需要自然形成,没有特殊含义。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防止权力腐败,人民民主是对权力制约的“根本制度”,权力来源通过民主实现,权力制约也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
在现代政治文明的条件下,主要官员通过党代会与人代会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官员的地域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认可。但是,我们比较重视官员的“交流制度”,而干部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对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目的并不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官员要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环境下,根本是靠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即宪法所说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则很难对权力腐败形成有效监督。
记者:有研究者认为,地方官员腐败问题并没有其不是本地人而得到根本治理,也就是说,异地任职作用得到削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竹立家:在现代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交通和通信非常发达,处于地球各个角落,人与人之间几乎可以“即时沟通”。相比封建时代,现代社会中距离对权力腐败的制约作用较弱。例如,明朝某山西人到云南任县官,路上花费时间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路途遥远,即使任上贪污要带回山西老家也绝非易事。但现在的情形却大不相同。因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按照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要求对权力形成有效的民主制约,恐怕要消除权力腐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据报道,官员异地任职致夫妻分居,易诱发婚外情,滋生权色腐败等问题,您认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竹立家:当然,为了达到干部在多个岗位上培养的目的,干部交流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人情腐败”、“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或“政策行为的短期化”;频频出现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甚至产生“权色交易”。一些干部在交流过程中由于长期脱离家庭,容易出现婚外情等,形成权色腐败。
因此,要让干部交流真正达到培养干部的目的,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形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如探索发挥“社会主义民主选举”作用,让权力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和党代会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加大对权力贪腐的严厉惩处力度以警示来者等。本报记者 王昊魁
第二篇:2011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却成了没有质量保障的代名词,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质量存在天壤之别。本该雪中送炭的,却做成了“锦上添花”,也就所谓的保障房沦为特权房。为少数团体、为中高收入者建经济适用房,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
原因:有的官员对民众冷暖不放在心上,对基础建设不关心,对保障房建设更是视若无物,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部分官员的思想觉悟出了问题。
对策:
1、敢于问责。如果不问责官员,官员就不可能长记性;如果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就无法使其他地方受到震动;如果不编织起严密的制度防范措施,就无法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像割韭菜,豆腐渣、楼脆脆,一茬又一茬。
2、公开透明。杜绝特权房现象,还要让保障房在阳光下运作,申购保障房的住户信息,姓名、亲属人员、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住房情况等,要向全社会公布,方便群众监督核实。
3、要加强监管,确保保障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工,并交付给有需求的民众,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尽快杜绝相关不足。
安全生产:
原因:对生产者而言,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加上不熟悉专门技术工种对安全生产流程的要求。对生产组织者来说,责任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规程不落实,安全生产设施跟不上,超能力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组织不够。
对策:
1、加强监督。
2、加强制度建设。
3、强化问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是因为当初问责是伪问责,是假装问责,是被动问责,是权宜之计的问责,是为了搪塞民意、平息众怒,这样的问责不真诚,是象征性的,因此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他们重新安排工作,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可以说伪问责比不问责更可怕,如果说不问责,尚可证明权力装聋作哑,是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的话,那么伪问责则展现了权力的奸滑和自负,是玩弄民意。同时,伪问责是一种恶劣的暗示,会使问题官员相信,问责就是“逗你玩”,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因为所谓问责其实连责问也算不了,不必当真的,只不过上峰有压力了,得有所交代,“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反正出事了不用过滤,不会被处理得太严厉的。还应该问责那些躲在背后的操刀者,问题官员需要被问责,那些操弄伪问责的官员、提拔问题官员的相关部门同样需要问责。温总理曾指出,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继续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是时候让问责名至实归了,是时候更加捍卫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了,唯有如此,那些伪问责才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
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工作:
意义: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 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现象: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
对策: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品味胡总书记的“三真”:这个“真”是求真务实的“真”,这个“真”是真抓实干的“真”,这个“真”是真心实意的“真”。这个“真”充满感情,有力量,有深度,体现了决心,坚定了信心,更让广大基层干部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笔者认为,胡锦涛强调的“三个真”,让人感动,让人鼓舞,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任,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历来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其二,对基层党员干部深情关爱。如何激发党员干部内在动力,提高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关心好党员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创业发展。当前,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较为复杂、直接,可以说,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压力和阻力也较大,特别需要关心、关注和关爱。党中央高度关心重视基层党员干部,近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更是加大了力度,更加重视基层经历,更加关注基层党员干部成长,创新举措,为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同时,致力于改善基层 党员干部工作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支部书记办理养老保险,提高党员干部待遇等,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了党的温暖和关怀,发展热情更加高涨。其三,对基层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基层是基石,是根本。基层承担着提供稳固基础,提供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职责。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基层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基层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寄予的殷切希望。
抓好人才工作的对策:
1、、拓宽执行主体,核心在于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选拔任用一名干部,不能只是书记一句话,大家拍拍手。个人的能力和眼光毕竟有限,要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放在重要位臵上,将党内民主落到实处。一人一票,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提拔有才能的干部,也能让“一把手”的权力得到尊重,更好的体现其权威。拓宽监督主体,尊重民意,是要让民众能够实际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臵,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公正透明,是要将整个选拔的过程臵于阳光之下,特别是要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一个干部是不是德才兼备,要让大家切实看得到,这样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更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负责。
2、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得失、恩怨来选人用人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只有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如果把人才比做“千里马”,那么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肩负识才、选才、用才重任的“伯乐”。当好“伯乐”,必须善相四种“马”,要善相沉默的“马”,要善相倔强的“马”,要善相有潜能的“马”,要善相曾“失蹄”的“马”。破除武大郎思维、土皇帝思维、扒皮思维、寒号鸟思维,不拘一降人才。比如:要“任人为贤”,不要“任人唯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应该“英雄不问出身”。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时,比拼的不是能力,而是“爸爸”;如果我们的干部提拔时,比拼的不是业绩,而是“后台”,就会“裙带纠结”,“山头林立”,造成“万马齐喑”的严重后果。“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任人唯贤”,选人“五湖四海”,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心情舒畅。要“从上看”,更要“从下看”,让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在选人用人上,注重组织部门和各级领导“从上看”,更要注重社会公论、群众公认,注重群众“从下看”。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醒吗?”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才能真心地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一致向前走、向前看。既要“上得去”,又要“下得去”,拓展人才流动的空间。“上得去”,指的是为社会的中下层精英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打开“上升通道”,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得去”,指的是已经“上去”的人才,能够不忘根、不忘本,能够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农村、山区、边疆的落后面貌。现在,优秀的人才“上不去”,上去了的人才又不肯“下来”,很难形成“万马奔腾”、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3、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摇篮,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 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4、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保证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鼓励人人作贡献。
5、建立合理的流动配臵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和羁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臵才有可能。
6、建立激励保障,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有效的激励,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力求才尽所用,使高级、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洋”人才与“土”人才,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
对国强民富的理解:
(1)民为国之基,民众的富裕,有利于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又可以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若国家综合国力虽强但民众并不富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只有富民,才能真正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顺乎民意,合乎民心。(2)人民生活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阐述了治国必须先富民的思想和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古人有云:“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然而,我们在处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曾有偏差,比较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比较偏重GDP量的积累、相对忽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GDP增长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不同步。(3)人民生活富裕,是强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国家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1)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思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贯穿着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激发更高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胆创新,不断破除旧藩篱,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3)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比较突出,应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缩小城乡差别。
创先争优活动能否让群众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民怨较多的问题有所回应、有所推动。如果真的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哪怕解决一件,都会赢得群众的赞扬。相反,如果对已经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得到群众认可。因此,创先争优活动特别强调: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首先要直面现实,找准群众关切点。一般而言,民怨较多、较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教育为例,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择校费、校园安全、幼儿教育没人管等方面。对这些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的问题不关心、不回应,群众就会有怨气、有怨言。一个学校,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低,“跳楼”事件接连不断,恐怕很难称得上先进。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如果连本地有多少幼儿园、有多少适龄儿童有学可上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体现优秀和先进?化解民怨,要有管用的措施、具体的行动,不能一带而过、避重就轻。创先争优活动中,卫生部门提出“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基层组织”的争创目标,受到群众欢迎。可是,群众更关心的是,落实医改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有一些改善?群众意见很大的“吃回扣”、“拿红包”问题,是不是有所收敛?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承诺了,就要想办法兑现,让群众见到效果,不能说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蜻蜓点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回应关切中创先争优,就要抓住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居住难等“老大难”问题,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果民怨较深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小矛盾演化成“导火索”,小问题堆积成“火药桶”,不但影响行业和部门形象,还会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爱民如子的政党,才会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创先争优活动才会赢得群众的掌声。因此,创先争优活动,要抓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掌握社情民意、理顺群众情绪方面下功夫,在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下功夫,在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功夫,以化解矛盾、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现象:出现了“仇富”现象。究其实质,与其说是“仇富”,不如说是“仇腐”。一是基本素养缺乏,没有底蕴,没有积累,只是钱多,爱显摆,购物“不买最好,只买最贵”。二是自信心不足,心态浮躁,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缺乏从容、大气、平和、自信的心态。像前文中的余海波,怕违章建筑被拆,别人瞧不起自己。三是缺乏公益心和责任心,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宁可在赌场一掷万金,为官员送上厚红包,为二奶买下豪宅、珠宝,也不愿给被拆迁户以合理的补偿,不愿付给农民工起码的工钱,更不愿像比尔?盖茨等西方富豪那样,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四是法律意识淡薄,特权意识强烈。总觉得自己经济上富裕,是个“人物”,应享受特殊优待,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洋相出尽。
原因:某些富豪的财富品质受到质疑,原始积累是在官商勾结和不法经营中完成的,是在对穷人的掠夺、对国家财产的瓜分中巧取豪夺来的,正是这种不正道不阳光的财富以及过度的消费方式,才是人们所真正痛恨的。
对策:
1、社会应该堵住“取之无道”的机制漏洞,给更多的人取之有道的鼓舞和通道,给公众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和竞争环境,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光明正大的富裕之道,“仇富”现象自然也会消减。
2、需要富豪们加强自我约束,增强公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明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富人们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受到别人敬重和富有同样重要。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于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3、舆论要加强引导,疏导情绪,社会法律规则予以及时规范,树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威性来。袁隆平不仅靠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了公众,更为财富之上的追求付诸了毕生的努力。袁隆平的财富观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谈到财富观,袁隆平的看法是:“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他的财富品质高贵这样的舆论氛围,在我们国家还相当缺乏。培养富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整个民族的文 化素质相关联,得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这种文化素质。
信访工作:
意义: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显示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向标”。
现象: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健全责任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做了大量工作,但信访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现象日趋明显,一些由信访引发的集体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较大影响。
原因:有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群众存在心理隔膜。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认为群众信访都是无理取闹、无关紧要,对群众的祈求“冷、硬、横、推”,对群众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发矛盾,损害党群和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不可否认,少数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没有正确树立群众观,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信访是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大局来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做好信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策:要把做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民心向背的“大考场”,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
四个“家”字,听起来是何等亲切,暖人心窝;也是如此振憾,催人惊醒。可以说,“四家法”给领导干部做好信访工作开出一剂良方。其中“来访群众当家人”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真情接待来访群众,打消信访群众的顾虑,切实做到热心接访、细心倾听、耐心答复、用心处理,让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去。“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家书抵万金”的心境,认真阅读,仔细了解,从中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群众上访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措施,分解到位,责任到人,及时解决。“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保障,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多办利民之事。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同志提出的“家人家书家事家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信访工作“做到家”。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领悟要义,强化宗旨观念,多做换位思考,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把群众诉求作为自己的大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努力推动科学发展。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本领[最终版]
领导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本领
全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注重“提高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群众工作是基础,公共服务是重点,社会管理是关键,维护稳定是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不断锤炼和提高这四种本领,尤其是群众工作这个基础性的本领,有效提升执政能力。
1、把握当前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强调提高群众工作本领,这不但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目前而言,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关键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内心尊重群众。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打牢思想基础。第一,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要懂得“历史靠群众创造”。毛主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二要做到“工作对群众负责”。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才有多重。无论什么工作,只有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才会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三要坚持“成绩由群众评判”。干部作风好不好,政绩大不大,能力强不强,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建立健全群众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通过群众的监督、评议,促使作风更加务实,工作更加到位。第二,站稳群众立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各级领导干部对待群众态度的试金石。这就要求,一要深入群众之中,不要脱离群众之外;二要站在群众前面,不要站到群众对面;三要成为群众仆人,不要成为群众主人。第三,培养群众感情。“得民心者得天下”,感情决定立场,决定价值取向,决定工作力度。如果党员干部真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怀爱民之心,许多看似难乎其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自然也就会日益密切。
二、正确引导群众。一要通过讲理让群众服理。办事情、做工作,首先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把法律法规讲清,把政策道理讲明,把利弊关系讲透,让群众听得进、信得过,消除疑虑,心通气顺。二要通过说法让群众知法。在实践中,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经常会对正常的执法行为产生误解。因此,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一方面提高群众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群众依法办事。三要通过交心让群众热心。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经常与群众交心谈心,真心实意帮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与群众心相连、手相牵,从而让群众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工作。
三、广泛发动群众。一要以身作则带动群众。“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我们要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以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带动群众。二要打造载体组织群众。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领导工作概括起来有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就要多开辟让群众参与到改革发展事业中来的渠道和方法。三要做出实效吸引群众。群众是最讲实际效果的,在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时,要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真切地看到付出得到了回报,体会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包含着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有效激励群众。毛泽东同志说过,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激励群众。一要用表彰来激励。对于各行各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要给予隆重表彰,营造个个奋勇争先的氛围。二要用竞赛来激励。竞赛以及竞赛中的评比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重大意义。要善于组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用竞赛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用机制来激励。制度管长远、管根本,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激励、奖励和保护制度,并切实消除后顾之忧。
五、真心服务群众。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摆在首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断营造让群众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规范执法行为,从体制机制上防止执法作风粗暴、方法简单、不作为、乱作为、消极作为等问题的发生。二是提升服务水平,要在注重“落实”上下功夫,对制订的措施,作出的承诺,不能只停留在纸上,空喊在嘴上,而应说了算,定了干,逐条逐项,主动落实到位;要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公开办事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坚决杜绝“推”、“拖”、“等”的不良现象。三是转变工作作风,要坚决破除“执法特权观”、“执法唯利观”,时时以民心为重,事事以民利为先,真正做到“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事、解百家忧”。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
——勤于学习。要科学规划学习内容,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要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突出学习群众工作知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群众工作水平。——勇于实践。突出在实践中提高五种能力。一是沟通表达能力。要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虚心学习群众语言,善于深入浅出地分析说明复杂道理,提高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分析判断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获取情报、分析情报、及时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三是随机应变能力。四是组织协调能力。面对跨部门、跨行业等综合性问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既要敢于协调,又要善于协调;既要注重协调的实效,又要避免负面影响。五是忍耐承受能力。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时,要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理性平和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做好说服工作,千万不能自乱阵脚,激发矛盾。
——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必须坚持及时总结,深化认识。在群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记好工作日记,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这种总结,还要求既善于总结自己的得失,也善于总结别人的得失,从而在相互对照中大步前进。
——敢于创新。一方面要在理念上创新,树立“让所有的人过得去、让更多的人过得好”的理念,真心理解群众,真诚帮助群众,在执法、服务等各个环节,做到理性平和,避免机械僵化;另一方面要在方法上创新,特别是要针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复杂性,积极探讨提高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严于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狠抓学习培训,确保群众工作本领提高到位;要全面落实制度,促使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群众工作知识,自觉遵守群众工作纪律;要将群众工作作为干部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奖惩兑现,形成良好导向。(中共长沙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张湘涛)
第四篇:2012时政热评:执法为民才能执政为民
时政热评:执法为民才能执政为民
一线公安干警如何执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知,更影响社会稳定的弹性与质量
6月26日至7月31日,公安部将分三期对2010年以来新任的1400名市县两级公安局长进行集中轮训,旨在提高他们“准确把握大局、驾驭复杂形势、严格依法办事、科学管理队伍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这是继2009年、2010年后,对基层新任公安局长的又一次大规模培训。“郡县治,则天下安。”在当前维护稳定和谐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萌芽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处置,往往都在县市一级。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对基层公安提出的新命题,更让这次培训有了深一层的意味。
“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及时、科学、有效用警,妥善化解矛盾、捍卫人民利益、维护稳定和谐,这是公安机关责无旁贷的使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压力,更需要在法制轨道上解决问题。
相信许多人对于类似的场景并不陌生:有些地方,大事小事,都找公安干警来解决;征地拆迁、上访截访甚至送往迎来,经常都有警察的身影。公安干警,成为一些地方的“全能型利器”,以至于有人疾呼:别把警察累坏了。单就处理突发事件而言,这方面也有不少教训。正因此,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慎用警力”。2000年公安部下发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也明确规定了若干工作原则。公安部的此次培训,将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一线执法水平作为重要课题,可谓极具现实针对性,是全面提高公安执法为民、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利益诉求导致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作为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线公安干警,如何执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知,更影响社会稳定的弹性与质量。事实上,许多事件是因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在“末端处置”时,能多些“源头思考”,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慎重,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有人说,市县两级公安局长如同一个“窗口”,从他们身上可以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希望这次基层公安局长培训,能有效提升一线执法负责人解决实际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使基层公安部门更好地履行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时政热评:治理公款吃喝 茅台和二锅头都须关注
7月8日《中国青年报》有两则新闻,有必要放在一起来解读:其一,超规格接待、高标准用餐,直至鲍鱼、鱼翅、辽参以及茅台、五粮液„„公务接待中的奢华之风一直以来为各界所诟病。温州近日出台公务接待新政,明确规定,野生黄鱼、鲍鱼、鱼翅、辽参,以及茅台、五粮液等,均不得上桌。其二,安徽省蒙城县三义镇政府公款吃喝欠小饭店20多万元,17年未还。债主刘梦夫先后向蒙城县及亳州市法院起诉。2011年,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根据还款协议,刘梦夫于2019年才能拿到全部欠款。
多少年来,公款吃喝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痛心纠结的问题,“几十个红头文件管不住一张嘴”成为治理公款吃喝最写实的描述。尽管如此,许多地方仍在探讨治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方式,这不,温州又把奢华的公务接待当成了治理重点。
尽管温州的公务接待新政被归纳为“三严四禁”,“严格”和“禁止”成为新政的关键词,但诚如温州一职能部门的领导所指出的,关键仍在于如何严格地执行。众所周知,在过去治理公款吃喝的漫长岁月里,所出台的众多红头文件中,哪一个不把“严禁”当成关键词的?只不过,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譬如,当初“四菜一汤”被“严格”执行的时候,不是一度演变成“四盆一缸”吗?现在,茅台、五粮液被禁上桌了,换成二锅头是不是就能解决已成社会痼疾的公款吃喝之风呢?我看未必。
归根结底,公务接待中的奢华之风还是由不太奢华的公务接待发展而来的,而且,目前公务接待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奢华之风的盛行,更有假公务接待之名的自我接待和大吃大喝。这些年,像三义镇政府吃垮小饭店的新闻时有曝光,也许,在这些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积年吃喝中,并没有上过几次鲍鱼、鱼翅和茅台五粮液,而可能只是普通食物和二锅头,但这种公款吃喝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远不是吃垮了几家小饭店,更有民众对官员腐败和政府形象的直观感受。
温州公务接待新政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公务接待卡的使用,改革方希望借此能够掌控各单位公务接待的情况,因为,公务接待卡的终端在财政局,“刷了多少次卡,每次刷了多少钱,财政局电脑都将显示。”可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倘若有单位不去公务接待定点饭店,不刷公务接待卡,而是采取“传统”的赊账方式——譬如就像三义镇政府那样,改革方又将如何应对?该如何去查证这种现象?
事实上,公款吃喝问题之所以难于治理,不是财政局未能掌控的问题,而是因为有些单位并不见得将公务接待消费反映在财务账面上,而往往以别的形式处理——各单位的“小金库”就是处理公款吃喝经费的“撒手锏”。因此,单是“严格执行公务卡消费制度”,单是严禁公务接待中喝茅台,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治理公款吃喝问题的。一旦执行无力,公务接待卡沦为了废卡,一切必将故态复萌,一如当初的“四菜一汤”、“四盆一缸”和满汉全席的轮回。
公务接待原本就是一个假命题,不妨想像一下,在没有公务接待制度国家,别说喝茅台,就是喝二锅头也无从报销,只能自己彼此间“AA”了,要那张煞有介事的公务接待卡何用?(辛木)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知责任长本领守纪律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要知责任长本领守纪律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吉炳轩同志在新一届市(地)、县(市、区)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使我学有所获,受益颇多,讲话内容虽短,但内涵丰富,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经验的传授;既有思想高度,又能贴近实际,启发了工作思路,对今后学习和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我感受很深,现将有关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是牢固树立学习意识,做一名手里有能力的干部。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的体会到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的主要条件,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要想提高干部能力,树立牢固的学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的学习教育,强调干部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必须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加强学习更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们更要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名有能力的领导干部。
二是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做一名心里有群众的干部。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 结合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强化宗旨意识,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在名利、权力、金钱、人情等面前保持理智,严律已,存正气,禁贪欲。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一名忠于人民的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吉炳轩同志的讲话精神,我深切意识到只有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一名合格的干部。
三是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做一名脑里有纪律的干部。作为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个根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面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应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努力过好权力关、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切不可因小过而酿成大错,要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党性修养,不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就 会走上歧路;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就会打败仗。要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做到管住自己的头,做到头脑清醒,是非分明;管好自己的嘴,做到不该吃的坚决不吃;管好自己的手,做到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腿,做到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净干事,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要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是我们工作和学习道路上的“加油站”、“起跑线”,对于我们来说,今后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我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勤奋工作、积极开拓创新、注重培养能力,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商务科各项工作中,不辜负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为农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