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生物骨干教师培训之教学设计《尿的形成》
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三台县新德初中 赵青春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
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㈡、合作探究
1、排出废物的方式
结合自己的身体想一想,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怎样排出的?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水等的排出(出汗、排尿、呼出气体)。排遗:粪便的排出。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课件出示泌尿系统图,学生观察后回答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然后回答书上相关的讨论题。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先进行书本82页的数据资料分析。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尿液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㈢、总结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㈣、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新德初中 赵青春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 3 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 ⑴ 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 ⑵ 解读图,思考回答: 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 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 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第二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挂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液形成过程课件。课前给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指定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活动,并记录活动情况。安排学生有目的进行课前预习,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启发提问:1.人体为什么每天都需要排便排尿?2.奶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各自有什么样的功能?3.尿在哪里形成?4.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吗?
(二)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按课前分组进行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到各组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要求各组派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简单汇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三)学习新知:本节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学习,即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尿的形成;尿的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展示泌尿系统的模型、挂图,对照图指出组成泌尿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简单介绍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
2.尿的形成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肾的内部结构图,对肾的内部结构进行大致描述。引导学生了解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肾单位,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功能。然后让学生观察动态的尿液形成过程课件。
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资料分析。首先要求仔细阅读资料对教材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推理、讨论、表达及交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吸收作用。排尿主要是排出多余水分、无机盐及尿素。
3.尿的排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第一、二自然段,P83第三、四自然段。再展示泌尿系统挂图、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排尿的三个生理意义是:排出体内的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例如,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通过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第三篇: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推荐)
探究尿的形成过程
黄骅市第三中学 方学勇
一、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承接了前面的学习内容——泌尿系统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掌握肾单位中如何形成尿液的过程。但这部分内容既抽象又缺乏一定知识的铺垫,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架“桥梁”搭“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尿液形成的过程是非常抽象的,泌尿系统这部分结构又缺乏必要的了解,但好奇心非常强,这就给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希望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及操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策略: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尽量多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演示。制作直观教具,为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搭建了平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模型,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使学生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掌握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通过动手制作尿的形成过程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意识。(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课堂气氛
出示一张尿液化验单,学生通过和正常化验单数值的比较,知道是红细胞和蛋白质的数量出现了变化,提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种变化是因为病人哪里出了毛病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们先来了解尿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尿的形成过程。)
(二)合作学习,制作动态模型
1、出示肾单位的图片,老师和学生共同简单复习肾单位的结构,进一步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接着教师提问:能不能把这个过程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立体展现出来呢?指导学生完成尿的形成过程模型。由于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们在这里准备的实验器材多是医疗器械,比如盐水瓶,输液器等。在制作过程中,启发学生们分工合作,对每一个结构的作用更加深刻。
2、交流分享: 本实验原理是利用NAOH溶液加入酚酞变成红色作为血液,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在肾小囊处放置滴加稀盐酸的滤纸在此处流出的液体为透明液体作为尿液。本实验设置一组对照,即没有加入滤纸的肾小囊。实验会出现两个不同结果:加入滤纸的会流出透明的液体,没加入滤纸的流出红色液体。
(1)请第一组展示完成后的模型,并讲解。完成后发言:
1、指出模型的各部分结构
2、指着模型说明尿的形成过程。
3、通过打开液体开关完成实验。
该组装置肾小球外有完整纱布包着,并且纱布被老师提前用稀盐酸打湿,所以流出的尿液为无色透明的。
(2)请对照组第二组展示模型,该组的实验装置流出的液体仍然是红色,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学生指出本组的装置肾小球外包着的纱布是破损的,而第一组包的纱布是完整,装置中纱布破损就相当于肾小球破损,会滤出大分子的血细胞。
(三)讨论交流,分享成果
老师提问:为什么肾小球外缺少纱布就会导致尿液成为红色?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血液的成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会形成尿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大家看模型并参阅课本62页分组讨论完成问题。(1)血液和肾小囊液成分有什么不同?说明肾小球有什么作用?(2)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尿液中并没有,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学生会对第一个问题做出回答指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然后一起解决开头提到的化验单问题,指出病人的肾小球出了毛病,使本来不能滤过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滤过了。第二个问题体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尿的形成过程的两个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与鼓励,为学生顺利学习下一环节的内容打下基础并增强信心。指导学生为了更好的理解尿的形成这个重点,可以分角色表演一下尿液是如何形成的,进一步归纳尿的形成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 尿的形成
滤过 血液
原
尿 重吸收
尿液
第四篇: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②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③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①尿的形成过程。
②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排泄和排遗
凝神专听,产生好奇心,猜测。
阅读思考,知道排尿、排便是为了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通过阅读能区分排泄和排遗,知道其他的排泄途径。
创设课堂气氛。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儿去。这地儿是哪里?去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排尿、排便?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
带着问题、疑惑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设疑,引入新课:你想知道尿是怎样形成的吗?请让我们走进本节课吧!
学习新知识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方案一: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模型或猪、羊的肾脏,四人一组,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记录并交流讨论结果。
方案二:观看泌尿系统的,观看书上的插图,说出和插图中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提问:
①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②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
③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在总结后质疑: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尿的形成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水和营养物质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对质疑进行思考。观察肾的内部结构,对肾的内部结构做大致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
推测,带着问题进行资料分析。
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资料,对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推理、讨论、表达、交流。
得出: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②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③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肾的各种结构的功能。
出示动态的从肾剖面到肾单位的放大的,结合讲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肾和肾单位;提问:你能大致描述肾的内部结构吗?采用竞赛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积极评价。质疑: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血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展示肾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功能。
引导学生: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尿的排出
阅读P83课文中相关段落,了解尿排出的过程,再度思考教师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2第一、二段,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解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3第二、三段内容,再次出示,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和意义。
练习
①当人们患病时,医生往往会检验病人的尿液。你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
②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有较多的蛋白质,想想看这可能是肾的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如果发现有葡萄糖呢?
结合学生的反馈做出总结。
布置预习作业
访问有经验的农民,了解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各自在农田中的施用情况。
第五篇:尿的形成教学反思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这节课我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即通过媒体结合显微演示,使微观生理过程变为宏观生理过程,学生再加以观察、思考,符合人的认识思维过程,这样比单纯的讲授生理过程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开展媒体组合实验教学,不仅学生学得透彻,而且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使我们的生物显微实验教学如虎添翼,达到了新的水平。实践证明,发挥媒体组合优势,能大大增强显微实验效果,从而使生物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