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5.doc[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21:1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5.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5.doc》。

第一篇: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5.doc

、《庄 子》 二 则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能力目标: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3、德育目标:做事要动脑筋,否则好心会办成坏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庄子》的有关常识;掌握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理 教学方法:自读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简介: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

2、理解寓言寓意

三、合作学习: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2.《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学习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

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略)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

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七、学后反思:亮点: 待改进之处:

第二篇: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4.doc

24、《与 妻 书》教 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能力目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学习主人翁“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疏通全文,识记重点实词意义和虚词用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教学方法:自读法、圈注法,交流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激趣

(二)、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自译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三)、合作学习: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4、“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

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5、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

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6、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分析: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7、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分析: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8、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分析: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9、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四)小结:

重点内容图示。(板书设计)

五、达标反馈:作业(课堂练习,未完成的可留到课后)。1.口头翻译句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将课文中用到“其”、“以”两个虚词的句子找出来,并且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意义。

3.预习“单元基础知识”。

六、学后反思:亮点: 待改进之处:

第三篇:语文导学案

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技术系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 导学案

编号:2-3编制:张斐然审核:使用时间

《信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概括课文中每一部分的内容,学会在写作时运用线索。

2.情感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并结合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

信做人,真诚做事。

【重点和难点】

把握人物故事的写作方法,注意语言的描写。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形象。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知识链接·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1968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划线字词注音。

嫉妒()噩耗()()吊唁()戚容()

讹斥()文绉绉()颠沛()()唏嘘()()

2、你能为信客写一份档案吗?

职业:

性别: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工作内容:

主要事迹:

最敬重的人:

座右铭:

3.从两代信客的职业生涯中,你读出了一个消失的职业——信客具有哪些职业品质?

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课文分五个部分写了一个消失了的职业——信客,写出了这个职业的最后一个从业者的一生。请为这五部分加上小标题,要求每个标题既能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又能勾画出信客的职业生涯。

2.本文的语言质朴、细腻,找出文章中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四、学后反思

你对本节课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四篇:初一语文导学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黄河颂》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阅读诗歌体会语言,体会作者澎湃激越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课型]

活动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言文或古诗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母亲河,你对这条河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结合提示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1、黄河概况以及名称的由来

2、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你能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

3、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

4、、黄河为什么称之为母亲河?

5、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6、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交流。

7、搜集关于黄河的诗

8、关于《黄河大合唱》:背景、词、曲作者、每乐章内容等

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模仿《话说长江》写一段黄河的解说词,题目《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下面一段是黄河对口曲的歌词,结合背景,改变成一个有趣的话剧(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 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 种的高梁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 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 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 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 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 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 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四、朗诵比赛: 满怀激情的朗诵《黄河颂》,小组自主选择朗诵方式,评出最佳。

五、寄语母亲河,倾诉黄河情

近年来,由于受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我们的母亲河面临了重大的生存灾难。请你写一条诉说情怀,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来拯救黄河

六、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画里

听《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二乐章,画一幅画表现我们对音乐的理解

七、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唱《保卫黄河》,唱出你对黄河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八、达标检测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歌词中哪些语句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知识链接]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2、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

1细石器文化。距今10 000至7 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2新石晚期化。距今7 000至3 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法三章000至5 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 000至4 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 100至3 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3青铜器文化。距今3 700至2 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 26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4、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下面是呼吁书的部分内容。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文明的一往深情,在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有责任向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的一切人员,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地;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的特长,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报道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地提供财力、物力,以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您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并请尽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第五篇:初四语文导学案

初四语文导学案:《西湖游记两则》教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执笔:张莹审核: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

2.理解准确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本文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清高淡雅的志趣。

4.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前置自学

1、作者简介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2、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突兀()棹()颊()目酣()神醉东阿()王夕岚()石篑()罗纨()夕舂()

3、朗读课文。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读出感情。

4、注意下面加横线的字的含义。①保叔塔突兀层崖中②即棹小舟入湖③目酣神醉④花光如颊

⑤波纹如绫⑥余游西湖始此⑦艳冶之极⑧粉汗如雨

⑨梅花为寒所勒⑩山峦设色之妙

5、重点句子翻译

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②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③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④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

《西湖一》

1.作者初游西湖时的心情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西湖一》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3.《西湖一》哪句话是对西湖作作全景的描写?试品味这句优美的语言。《西湖二》 1.《西湖二》哪句能统领全文?哪些句子作了具体描写2.你最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哪几句话,请你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并点评一下。3.比较:《西湖一》与《西湖二》在写景上有何异同?方法链接: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西湖景物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进行对比,进行体会,然后概括。写景,要注意从自己的“此情”出发来写景摹物,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拓展延伸1.读下列句子,区别加横线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①竟不忍去湖上古:今:②安可为俗士道哉古:今:2.描写西湖的优美诗词很多,请你找出来,写在下面。(1)(2)(3)(4)

下载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5.doc[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5.doc[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导学”不应当定位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语文导学案(推荐阅读)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语文学案导学学习心得

    语文学案导学学习心得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在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均有明显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范文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城的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对联的常识。 3、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格式,自己练习习作对联。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型新授 主备曹振国 审 核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执笔: 审核 :审批: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姓名: 班级: 小组:课题:7 祖父的园子 课型: 新授课课时:1课时 【学......

    导学案语文(合集五篇)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迪、腼、腆”等7个生字,会写“嚷、迪”等10个生字。 掌握“腼腆、誊写、出版、谨慎”及“得意扬扬、推门而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