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下各课教后反思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本课的认知目标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概况及历史意义。课前我准备了一些问题,带领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有关近代史的知识。然后引出现代史的学习,把旧中国和新中国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并且准备了视频资料《开国大典》和歌曲《歌唱我们的祖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及学生的反应,我深刻体会到:今后的课前准备工作还应更加充分、完整。因为每一课的内容中需要补充大量的新内容,新观点。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旋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来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补充有关抗战时期的歌曲创作背景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形式的大量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图案是怎样构成的,国旗的底色及其五星排列的意义,国旗是谁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有哪些动人故事?
本课的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激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发展而学习的志向。这是一节把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难以把握的课文。我感到只是停留在了知识层面的教学上,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应多加注意。
《第二课改革开放奔小康》教学反思 本课时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历史,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同时让学生认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
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根据课本内容,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分析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请教父母和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对比当今的生活变化。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品读时代的变迁、更品读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与明智。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今天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这就归结到本课的核心思想,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效果较好。
3、本课时涉及较多概念,学生虽经常说,但不一定理解,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解释清楚,比如:经济特区、小康、差额救助。
《第三课我们走进新时代》教学反思
整体来说,我对本课第二课时“统一大业在推进”的教学设计还是较满意的。
上课之前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导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主题——“统一大业在推进”。
“统一大业在推进”这一主题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环节上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和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自学,然后师生交流答案。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仍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课堂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课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课不同地域的衣食住行》教学反思
这一课需要学生做大量的课前准备活动:
1、收集世界各地不同风格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
2、收集各国民族服饰的文字、图片资料。
3、调查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饮食习惯,探究各种饮食习惯和地域、气候、生活方式的关系。
4、收集世界各地不同出行方式的文字、图片资料。
根据课上同学们的交流展示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准备不充分,信息大多雷同,部分同学没有收集任何资料。究其原因,学生不重视、懒惰、家里没有电脑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指导不到位。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的提前介入过程,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因此,我认为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应加强学生课前材料准备的指导:
1、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很多学生把网络作为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就不准备了。其实,过度依赖网络,不仅导致资源路径单一,学生信息雷同,而且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多种路径:积累、观察、采访、向父母长辈访问、调查、书籍、电视、网络等。
2、强调合作,合理分工。对于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重点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在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扎扎实实地落实收集、筛选、处理资料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共享了共有的资料,又补充了自己搜集的个性化的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地铺垫。
3、身体力行,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地去准备相关材料。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为让教学过程能顺畅进行,为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有关学习材料的同时,自己也应去收集更多的资料来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第五课漫游世界话习俗》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世界各国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习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尊重并欣赏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本主题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的:
1、在内容的整合上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即选取了世界各国人民在生活中、在交往中十分看重的礼仪,如见面礼、婚礼、葬礼以及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因为,这些方面反应着风俗的主要内容。
2、课件播放异国风情录像片断,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习俗的兴致,学生从课件、自己搜集的资料中,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欣赏、交流了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习俗。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的重要性的认识。
3、死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小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当地的葬礼、追悼会,至少会从电视媒体上看到片段的场面等,因此,对生长在今天的孩子进行一点涉及“死亡”的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科学认识生命的不可逾越的过程。在“形式多样的葬礼”这一小节没有设计活动,主要通过对本地葬礼的一些风俗特别是怀念亲人的形式的介绍,如回顾追思逝者对大家的好处、对社会的贡献还有逝去的长者对后人的教诲等来教育学生。需要注意一点,最后一定要从死的角度论述生命的宝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珍惜生命,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4、“生活中的禁忌”这一小节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文化背景及地域的差异,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尤其是要学会合理地理解不同民族的禁忌。最后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禁忌有很多,有的禁忌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甚至是迷信的、消极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各国生活中的禁忌呢?”,让学生建立一种意识,学会尊重人们不同的禁忌。
《第六课丰富多彩的节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情感目标:
1、初步了解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并从中感受人类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知道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文化习惯和节日习俗。
2、通过中国节日与外国节日对比,点燃了孩子体验的情感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行为实践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辩论,引导学生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进一步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异国风俗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学生喜欢学习这一课,因为他们感觉到有话说,同时也回忆和体验到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学生争相把过节时与亲朋好友拍摄的照片、收到的节日贺卡和节日礼物等拿出来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讲述节日中难忘的故事、得到的启示以及幸福的体验。
最后一个教学活动“节日情景大放送”的设计比较成功,效果教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节日习俗,用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交流,如吟诵春联和节日诗篇、唱节日歌曲、制作节日贺卡等。学生兴趣高昂,踊跃发言,争相表演,共享过节时的欢乐体验。
《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反思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问题是受到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素材较多,而且一些内容可以直接运用到学生生活当中去,是一个可以拓展,值得讨论的知识点。这一节课,我有如下总结和体会:
1、在一些细节上我稍有创意:在温室效应概念上,使用了熟悉事物的迁移,以温室的原理来启发学生理解温室效应这一概念;全球变暖造成百年间地球温度上升了不到一度,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小题大做的感觉,这里使用了温水煮青蛙的比喻,让同学们意识到潜在的微弱的危险往往更加致命,起到了更加有力的警示作用。
2、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日用品是否有会释放对臭氧层有害气体的(如有没有加氟的冰箱、空调等)。如果有,请动脑筋解决。
本节课的遗憾和不足之处: 1、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可能是内容安排的较多的原因,最后本该是高潮的讨论和总结部分不能很好的展开,讨论未能深入,显得肤浅。如果让我有所修改的话,我想把前面的知识内容压缩,给后面的讨论部分空出更多的时间。
2、小组讨论中问题设置的太笼统,学生不能领会我的意思,减弱了讨论的价值和应有的收获。
《第八课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教学反思
1、本课从资源的角度认识水,在介绍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谈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问题是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人和生物都离不开水,在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之后,“爱护水资源”就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就以此为题,引导学生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水资源的保护。不仅谈工农业生产上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问题,而且谈生活习惯与节水的关系、生活污水问题,从而把水资源问题与学生的每日生活、个人习惯联系起来,在强化节水意识、认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感觉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促使他们自觉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
2、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3、最后把一个问题抛向学生:“既然地球上的资源快要枯竭了,我们不要等到那一天,现在就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可以吗?”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预习第九课《我们到哪里去安家》。
10、让我们和谐相处
上完这节课,什么也不想说,耳边似乎一直回想着一个孩子的声音。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个名叫塞文·苏佐克的12岁女孩,让全球政要领悟到这天籁之声。她的演讲感动了整个世界:
我们是从加拿大来的一个4人小组,都是12岁到13岁的孩子,我们自己筹集了路费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想告诉你们成年人,必须改变你们的方针和路线。
我们没有什么神秘的使命,只是要为我们的未来抗争。你们应该知道,失去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这决不同于政治选举中的一次失败,或是股票市场上的一次失利。
在这里,我要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说话。
在这里,我要为全世界饥饿的儿童说话,因为他们的哭泣没有被人理睬。
在这里,我要为地球上濒于灭种的动物说话,因为他们已没有藏身之地 ……
我只是个孩子,但,我知道如果将用于战争的钱解决环境问题,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美好!请不要忘记你们为什么参加会议,你们在为谁做事?在你们优先考虑的事情中,有我们吗?我们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将要决定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这是孩子的心声,这是天使的心声。多少年过去了,这心声如同共鸣增幅的回环立体声,一直在历史的回音壁震荡着 „„
不自觉地联想起陈毅功的诗句:
假如地传子孙却赠如山垃圾,假如天留后世却送蔽日烟尘,那该是多么,多么的愧疚呵,我们早该听听孩子祈祷的心声。
倘若二十年黄泥淤塞万里江河,倘若三代后沙尘吞噬千年古城,那该是何等,何等的悔恨呵,我们真辜负了孩子善良的心声。
虚脱的矿山啊何不减产几斗,该为明日存些许取暖的火种?如昼的灯海啊何不熄灭几盏,也为未来留一线照路的光明?
可否再少些,少些刀与剑的狰狞,让孩子多点,多点灵与肉的安宁?可否再少些,少些血与火的恐怖,让孩子多点,多点亲与爱的温情?
幸福共享的社会本该就没有饥饿,繁荣共创的世界本该就没有贫穷,文明共建的地球本该就没有污染,和平共处的家园本该就没有战争。
于是,我沉思:我能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呢?我能引导孩子们做些什么?
11、地球村的管理机构 “联合国”这一主题知识琐碎、识记内容多,总体感觉比较枯燥,不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面谈谈我的设计与感受:
一、导入:以联合国总部前的雕塑《铸剑为犁》和中国在联合国的维和部队的图片设问导入新课。《铸剑为犁》的图片,请你描述一下这幅图?该图为何放在联合国总部,其用意何在?中国与联合国是什么样的关系?(用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
二、在讲授正课前设计了一个过度:联合国与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在生活中经常通过媒体可以了解联合国的新闻,就联合国的一些常识考考学生1.联合国何时成立?英文缩写?2.联合国日是指哪天? 3.现任的秘书长是4.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哪几个?(这个环节看似多余,但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课本与生活并不遥远,也是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三、然后就联合国的性质和主要的机构简要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联合国有个轮廓的了解)
四、讲到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时设问:1.中国为什么能以创始国身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2.中国为什么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能恢复?3.中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WTO与我们的生活
第四单元中十一课、十二课讲述了在国际社会中影响较大的一些国际组织的常识,世界贸易组织影响力仅次于联合国,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因此我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国际视野,增强观察、辨别能力,初步树立开放的国际意识,为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做好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结合时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点。如,学习“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我讲述了“日本禁止进口中国紫菜”和“美国禁止中国熟肉制品出口”,才这两则事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的,如果中国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些国家就会对中国搞歧视性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讲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学生就会注意到加入WTO以来,我们的生活、社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学生们讨论交流“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为适应WTO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的图片、案例展示,视频播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如播放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视频,让学生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有个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13、让人类远离战争
和平与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人们面临的两大主题,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和平的美好;通过了解人们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和作为,感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我认为这节课所设计的两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活动一:(导课)“非常关注”新闻发布会。
1、收集相关材料。课前组织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或找其他资料,收集近期世界各地爆发的战争、发生的冲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召开“非常关注”新闻发布会。围绕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和冲突,让学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再现当前国际上的战争和冲突。
本活动的重点不在于说战争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世界上还有很多战争,激发他们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并产生向往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活动二:我眼中的战争
1、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观察、阅读课本61页的图文资料,以及学生自己收集的反映战争中人们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述照片和日记背后的故事。
(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图片。阅读相关的文字说明,想象和思考这些孩子的感受。
(2)让学生通过伊拉克少女的日记以及他们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感受我们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在战争时期却成为奢求。
2、召开“我眼中的战争”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感受战争的主题词。然后,围绕自己概括的主题词,讨论交流他们眼中的战争。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些较直观的材料感受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自觉地激发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
14、五环旗下
我认为这一课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友谊、和平、团结”的重要性,以及“自信、自尊、自强”精神培养的很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困难的很好的教育资料。第一部分是“奥林匹克的起源”,侧重从奥运会的起源状况来了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发展状况,侧重从现实、具体的角度说明,古代奥运只在希腊一地举行,而现代奥运冲破了地域的限制,它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肤色,是世界人民的体育盛会。它体现了公正、坦率、团结,奥林匹克精神超出了体育范畴。第二部分是“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从奥运健儿取得的骄人成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增进友谊和勇于进取的思想品质。第三部分“奥运精神传五洲”,阿赫瓦里的故事让同学们学习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本课教学中,我把“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作为重点,把“奥运精神传五洲”作为难点。解决这一重点使学生知道:和平、友谊、团结是世界人民的渴望;中国能在奥运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是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体育强国之林,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为突破难点做好了铺垫。难点的确立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缺乏一种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从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自信、自强、自尊,从而使这种精神应用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以自己各方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成绩来位我们这个民族增添光彩。
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本课的收获,学生们说得太好了:奥运会是短暂的,但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永恒的;赛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但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永远的;让我们以体育健儿为榜样,以我们全面发展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成绩来为我们这个自信、自强、自尊的民族增光添彩!
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升华,奥运精神渗透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激发他们用奥运精神鞭策自己,用自信、自强、自尊来完善自我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后反思
《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雨》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特别是在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我觉得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极其准确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洋溢着的生活气息。这篇课文我是第一次教,因此自己做了认真的准别,阅读文本,熟悉教材,设计合理有效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草虫世界。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感受到这奇异的、灵幻的、快乐的世界,这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不足之处学生读文时感情不够充沛,缺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限于对文字的了解缺少探索精神,今后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热爱自认、热爱生活、不断创新的精神。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抓住文中 “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理解内容,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上课伊始通过播放张家界索溪峪的录像,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理解文中的词语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说说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这样有选择地运用媒体,在学生品词品句、揣摩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再现形象,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丰富学生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所以要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善于捕捉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惟有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生动活泼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当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布臵作业:假如你是导游,你是画家,你是诗人,你是歌唱家,你会怎样赞美索溪峪呢?欣赏文章后在欣赏《神奇的九寨》,让文字美与音乐美交融在一起,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学生凭借文本,吸收、内化语言文字,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歌曲填词、绘画描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是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仪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上好这堂课,也就要带着孩子们走进战士们的内心境界,去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首先,让孩子们分组自学课文,读读画画,批批注注。交流的时候,我同样从引导孩子们从他们最喜欢的片段的入手。没想到,孩子们最喜欢的片段也是战士们的尝瓜会。顺理成章,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了尝瓜会的几个句子,并让孩子们学着战士们的样子“尝尝”西瓜。除了带着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外,我还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战士们品尝着西瓜,想到了什么呢?并让孩子们动手写一写。孩子们的联想很丰富,很自然的,孩子们想到了海岛的未来,其中不乏对海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最后,孩子们一起去了解了这个西瓜的来历,并简要了解了战士小高带昆虫的原因和带昆虫的过程。
这是一篇非常美丽的课文,但是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中缺乏一种情趣,一种享受美丽的情趣,因为我没有把这篇课文所展现的美让孩子一同分享。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
界144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奥秘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全面,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
拨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
3、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着重让学生体会“忐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写,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教后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后,就被老教授那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那如何让学生们能透过那质朴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文中那份朴实、真挚的情感呢?为了把这种感动带给学生,感染学生,我开始精心的备课。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两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
对于篇幅这么长的文章,该不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呢?这样的话,课堂的密度是不是太大了?学生能接受吗?但不放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这样做好不好?经过思考后,很快我就理出一条思路:
1、课前充分预习。
2、课中体会人物情感,领悟写法。
3、随文练笔,深化情感。教学中主要采用“引读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循着课文的两条主线:老教授的行动和我的心里、行动变化,在读书中感悟老教授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我的鼓励,我对老教授深深的感激、敬佩之情。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精心授课,感觉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紧扣本单元及本课课后练习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学,重视了领悟写法的指导。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了多种语言训练内容,如引号的用法,转述句转换为引述句,想象说话等,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情感充沛,尤其在突破难点时,我以老妇人三次“平静的注视着我”为切入点进行了小练笔的练习,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然后出示教师出示描写老人神态的三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思考:平静的神态背后,老妇人在想些什么呢?再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选择一到两处,描写一段老妇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的话。
这一环节的教学,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我加入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并没感觉到困难,反而很乐于去写。这样就充分调动乐学生们的生活积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同时能更深入、充分地理解课文。不同的心灵火花便释放出来,学生也为自己的小见解感到愉悦。写过之后,不少同学感慨:“这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真是教学有方啊。”
第三篇:教后反思
《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三阳乡大原小学牛海艳
《柳树醒了》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讲的是春雷跟柳树说话了,小柳树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小柳枝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小柳梢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小柳絮飞了。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的生命力,春天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好。
教学本课时我请学生想象一下,春雷怎么样和小柳树说话的,说些什么,想想平时爸爸妈妈怎样叫醒自己的。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小柳树啊,你要起床了,春天来了。”有的用上了识字一的课文,春回大地、百花齐放开真美啊,小柳树快看看吧。我又请学生想象一下,小柳树会怎么样的醒来,最好能用动作来表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动作逼真极了,并且配上语言“我就起来了,春天真美啊!”课堂活了,学生的情感与智力便从沉睡中醒来,漾起四射的活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便有一对奋飞的翅膀。生活有多美,语文的画卷就有多美。他们真的把自己当做了小柳树,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他们读得特别用心,特别入情。
第四篇:教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是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难、只等闲”,因此,在具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画面,背景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达到与文本对话目的,对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赞叹。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版块,先扫除生字词,初步感知长征,再进一步走进长征,以读带讲,深入长征,体会长征路的“难”和红军的“只等闲”乐观精神,最后诵背全诗,升华情感。在教学时,我以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那从诗句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远征难”?学生通过通读全诗找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千里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远征难”,我找来“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红军与“高大耸立的陡峭的乌蒙山”相对比显得那么渺小;“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浪花用力的拍打着岸两边陡峭的悬崖”;“宽阔的大渡桥上横跨着13根冰凉的铁索,望着铁索下湍急的河水令人毛骨悚然”;“一望无际的千里雪山给人感觉刺骨的寒冷”。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险,困难重重,并且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悲壮。我还穿插了长征的背景资料,“当时红军是前有堵军,后有追兵,上有轰炸,除了这些困难,红军还会遇到什么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勇敢面对困难的革命精神。最后,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来进一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考虑,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内容。
第五篇: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新华小学 张玉花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