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安排2013.9.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安排
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老师: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院2012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安排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现将本学期《纲要》实践课程工作安排如下,请各位老师指导同学完成:
一、实践教材。本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指定用书为周亚飞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撰写读书报告。学生在以下二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有关参考资料,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或读后感):
(一)、阅读“指定用书”中的“经典著作”,选择其中的一篇重点阅读,并撰写学习论文一篇;
(二)、阅读“指定用书”中的“名家名篇”,选择其中的一篇重点阅读,并撰写读后感一篇。
三、由教师选择“指定用书”中的“复习巩固”中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统一收齐同学的实践指导用书进行批改。
四、实践学分、时间和考核安排。本学期的《纲要》实践课程为1学分,时间安排在第1周---第14周。第1周向学生布置实践课程有关工作,14周收齐作业并批阅,16周完成批改和成绩登录工作。实践课程总评成绩为百分制。
五、有关要求
(一)写作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
2、杜绝抄袭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成绩计零分;
3、论文的格式撰写要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格式要求。
(二)评分要求:
1、观点鲜明,有新意;
2、论据翔实,不牵强;
3、论证过程严谨完整,结构合理;
4、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5、语言准确,文字通顺。
(三)归档要求。批改好的学生作业交到学生所在系的教学秘书处归档。每位《纲要》实践老师从自己指导的学生论文中选出10份优秀论文或读后感,将论文或读后感的电子版(电子版命名“姓名+年级专业+题目”)统一发到思政部邮箱:llyy022@sina.com。
望各实践课程教师认真组织落实,确保质量。特此通知。附件: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格式
文天学院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 二○一三年九月二日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 院系年级: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年 月
读书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一般写法是先介绍书的内容,然后谈自己的看法。读书报告具体要求格式如下:
1、报告统一用A4打印稿形式提交;为节约资源,要求正反两面打印。
2、报告主体部分要求写上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读书报告主体部分具体格式如下:
读书报告题目(小三,黑体,居中)
摘要:(楷体,五号,加粗)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楷体,五号)
关键词:(楷体,五号,加粗)等级制度;报恩(楷体,五号,3—5个关键词)
一 工作思路(题序和标题间空2个空格键,不加标点,四号黑体)
(一)我们的事业心(题序和标题间空1个空格键,不加标点,小四号黑体)1.教育的责任(题序和标题间空0空格键,小四号黑体)(1)教学要求(题序和标题间空0空格键,小四号黑体)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学管理为抓手,提高创建优良教风、学风的成果,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正文,小四宋体,行距1.5倍)
* 文中注释: 采用“页下注”
参考文献和注释的格式如下例(国家规定的GB7714-87标准)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1] 作者1,作者2.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数.(五号宋体)[2] 王邦佐,孙关宏.新政治学概要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
[3] 周亚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论实践教学用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8. [4]作者1,作者2.文章名[J].期刊名:,出版年(期数),页数. [5] 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J].中国科学,1973(4):400~429.[6] Mastri A R.Neuropathy of diabetic ncurogenic bladder.Ann Intcrn Med [J],1980,92(2.2):316~318.注: 期刊为 [J],著作为 [M],报纸为 [N],论文集为 [C]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大纲(精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是高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就要实现从传统的以“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强化实践,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得到加深理解,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内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思想及课程目标
(一)设计思想
《纲要》社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形式,采用“模拟时事报道+阅读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加以实施。课堂实践主要是模拟时事报道和阅读实践; 校园实践主要是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主要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模拟时事报道的活动,加深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奋起抗争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实践,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历史进程的理解,更好地继承艰苦奋斗、勇于奉献、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3.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加深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三、摸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实践主题:摸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间遂道,你和你的同学们作为富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一同回到一百多年前备受列强欺凌的中华大地,你们能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向世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
2.实践教学内容:以《纲要》的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的“侵略与反侵略”为主题,以富有正义感的当事人的身份,摸拟进行时事新闻报道:向世界报道发生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实践教学的目标:通过模拟时事报道的活动,加深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奋起抗争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 历史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提示:(1)报道范围: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某一事件、人物等。教师应先放映教学片《苦果》。(2)报道要求:标题醒目,时间、地点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文字简洁。(3)活动前,准备相关历史书籍,以便实践教学中查阅。(4)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
5.实践教学步骤:(1)分工选题:每组负责《纲要》上编的内容。每组设组长1人。组内每人选定一项时事报道的专题。(2)撰写报道:个人撰写时事报道初稿,提交小组审议,修改后填表。(3)全班交流:可采用“新闻发布”的形式,通过朗读、投影显示、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4)协商评价:约定评价标准;可采用小组集体评价、小组之间互评、全班范围内投票推举等方式,评出优秀作品。
四、阅读实践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提示:在教授中编内容之初,布置阅读任务:阅读一部关于中共重要政治军事领导人传记性质的书,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要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实际;二是联系国际国内现实。字数1600字以上。
2.教学步骤:(1)分组宣读评议,推荐出优秀作品。(2)优秀作品全班交流。(3)协商评价:约定评价标准;可采用小组集体评价、小组之间互评、全班范围内投票推举等方式,评出优秀作品。
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之社会实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实践教学主题:以《纲要》下编“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内容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2.实践调查的形式:实践基地调查;假期回到家乡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3.实践教学要求:
1)根据学生层次班级参与考察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成员名单、日程安排、注意事项。
2)考核学生实践成绩应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书面形式)、社会服务的效果(总结报告、社会评价等)等为依据。每个学生每学期应向任课教师提供 1 份不少于3000 字的书面材料。
六、课时分配与成绩考核
1、模拟时事报道和阅读实践各占两个课堂教学时间;社会调查实践与学工部门联合开展,主要利用课后和节假日时间。
2、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考核,其考评公式为:X=(A+B)×60%+C×40%。X为总评成绩、A为期终成绩、B为平时成绩、C为社会实践成绩。模拟时事报道和阅读实践在为平时成绩(B)一部分计算,同时这两个环节连同社会调查实践 作为社会实践成绩(C)纳入考评公式计算。
七、教材与参考书
1、推荐使用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2、主要参考书
胡德坤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何沁方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2月。胡绳主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张华腾等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翦伯赞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作业
一、实践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更需要学生在学习各种救国救民的先驱人物、思想与实践路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努力去体验知与行合一的过程。因此,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北京市文化资源,探寻与我们近现代史教学相关联的“历史遗存”,了解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思想与事件,增强自己的历史情怀与人文关怀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
二、实践教学主题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历史情怀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
三、实践教学要求
(1)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感受,选择与近现代历史相关的人物故居、历史发生地、纪念馆等地点,进行参观。
(2)参观或寻访历史遗存之前,一定要阅读背景资料。
(3)实践教学作业形式为艺术作品,提交一组漫画、插画、国画、油画等。要求切合主题,自拟题目并附上能够表达创作意图的文字说明,作品背面务必注明个人信息(班级学号、姓名、手机)。
(4)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作品,以2人为一组,共同署名。
(5)遵守相关规定,文明参观,结伴而行,注意安全。
四、考核
实践作业满分为30分,直接纳入期末总成绩。创作作品由校内艺术专业教师与任课教师共同评定成绩。
五、时间安排
即日至4月26日为创作作品时间。第9周(4月27日)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提交作品。
附:相关场馆推荐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宋庆龄故居、恭王府、卢沟桥抗日纪念馆、圆明园、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故宫、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八大胡同、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香山双清别墅、国子监街、烟袋斜街、航空博物馆、南锣鼓巷、僧格林沁王府、齐白石故居、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李大钊烈士陵园、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李大钊故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梁思成与林徽因故居、鹿钟麟故居、北京大学红楼、火烧赵家楼遗址、陈独秀旧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三一八惨案发生地、李大钊被捕处、王荷波等烈士牺牲地、中国铁路博物馆正阳门馆(前门东站)、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京报馆旧址、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国民会议促成大会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北师大旧址、高君宇石评梅墓、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院旧址(鲁迅中学)、刘公馆(纪晓岚故居)、长椿寺、中国大学旧址(郑王府)、辅仁大学旧址、北京国会议场旧址、马骏烈士墓、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及衣冠冢、“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保卫华北”石刻、佟麟阁墓园及纪念馆、埃德加•斯诺墓、清华大学朱自清雕像和纪念亭闻亭(为纪念闻一多先生)、清华园火车站、香山来青轩“四大书记”故居、清华英烈纪念碑、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刘和珍君雕塑、二七烈士墓、赵登禹将军墓、八宝山革命公墓(瞿秋白墓、王荷波墓、马云程墓、范鸿劼墓、闻一多墓)、北京植物园梁启超墓。在南城菜市口附近谭嗣同故居梁启超故居康有为故居、湖南会馆(毛主席等名人都在那里有过活动),在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个很旧的白色三层楼,过去是日伪日期的妓院。等等。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安排及成绩评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成绩评定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成绩包括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一、成绩分布: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二、平时成绩分布:
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两部分:
(1)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及其他。占平时成绩的 70%;(2)实践环节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
三、实践环节安排:
(一)撰写实践论文
每个自然班至少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撰写一篇实践论文。1.主题:
通过查阅史料和调查研究,针对中国尤其是天津近现代历史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进行阐述并加以评述,完成一篇论文。题目学生自拟,任课教师予以指导。
2.要求:
(1)论文格式参考正式发表论文格式: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2)字数在3000字以上。
(3)论文要求A4纸打印,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4)加封面。封面上写明课程、班级、小组成员姓名及学号、论文执笔人及分工。(5)上交时间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
(二)读一本书、观一部影(任选一项)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活动之一:
1.读书:阅读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史书、文献、人物传记等书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篇纸质打印版读后感,字数1000字左右。
2.观影:与近代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等视频。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篇纸质打印版观后感,字数1000字左右。
3.格式:读后感或观后感上写明班级、小组成员学号和姓名。备注:
每个小组的实践论文及读后感或观后感装订在一起,实践论文占25分,读后感或观后感占5分,平时成绩记录表上只记录一个实践总成绩即可。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述评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易想和
摘要:人口控制思想是指关于控制人口的态度、看法、观点与意见的总和。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许多志士仁人均提出过关于控制人口的观点和思想,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首推马寅初。马寅初坚持真理,基于当时中国客观的人口现实及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忧虑,提出控制人口。这些思想虽非全部正确,但其合理部分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启示作用。研究试对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做一梳理与分析,以期对现代中国人口学术研究、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及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
人口控制是指由国家和政府实施的调整人口数量、质量及结构的、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原则与规范。人口控制思想是关于人口控制的态度、看法、观点与意见的总和。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释、道、墨、法、兵等诸子百家就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分布等问题。如孔孟就曾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从富国强兵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过切合时代需要的人口控制思想。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问题的凸显,以及对人口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①开始关注人口控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首推马寅初。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学界对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研究,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学界对马寅初群起而攻之,纷纷批判其人口控制思想的“反动”本质;后期,以张纯元、穆光宗、左学金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全面而公正地剖析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并揭示了其时代性、合理性、科学性的深刻内涵。本文试对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做一梳理与分析,以期对现代中国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及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有所助益。
一、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的缘由
20世纪60年代,马寅初针对西方学者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发表了《新人口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人口控制的思想。那么,当时的马寅初为 ④
③
②什么要顶着重重压力甚至是被批判的风险提出并坚持自己的主张呢?
1.解决现实矛盾,对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忧虑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生活的稳定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生育率快速上升,全国人口总量迅速增长。1953年我国总人口已超过6亿,并且估计每年新增加人口1200万以上。这引起了马寅初的重视,于是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开展了连续三年的人口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他既为建国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高兴,也为中国客观的人口现实而焦急,更为未来的人口发展而忧虑。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人口问题,新中国的人口问题在成因、性质、后果等方面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不同,是特殊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具体表现为:资金积累困难,影响扩大再生产;影响就业;生产设备改进不易,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等
[1]
⑤
。换言之,马老当时已经认识到了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因此,他主张控制人口,希望人口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他认为:如果不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人口,任由人口继续这样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就一定会成为生产发展的阻碍,日后问题将会益加严重。正是因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责任感以及对我国现实人口问题与未来人口发展的忧虑,他坚持真理,不计得失,敢于直言,决不放弃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坚持学术真理,批判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是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家、牧师,为了转移当时英国激烈的社会矛盾,为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统治辩护,他发表了《人口原理》(全名为《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以及对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家推测的评论》)一书。在此书中,马尔萨斯从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关于人口的“两个原理”: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不仅必然而且几乎保持现状;“两个级数”:生产资料呈算术级数增加,人口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三个结论”:人口必然受制于生产资料,除非受到某种抑制,人口数量一定会随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增加,道德的节制以及罪恶与贫困是保持生产资料与人口数量平衡的关键。针对这些观点,马寅初基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典型的“人口决定论”,严重违背了历史唯 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对马尔萨斯庸俗人口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寅初针对当时学界对其的不公正批判,从人口与资金(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角度旗帜鲜明地宣布:由于彼此研究的出发点、理论基础、分析框架、论述动机等截然不同,自己的人口控制思想既不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更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马尔萨斯主义
[2]
。因此,如果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服务,那么,他的人口理论则是为新中国及无产阶级服务的[3]。显见,马寅初《新人口论》及其包含的人口控制思想,不仅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严厉驳斥,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及理论的有力辩护与发展。
二、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寅初关于人口控制的思想与观点,散见于他在《大公报》、《新建设》、《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的各类文章中,而《新人口论》则是其人口控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事实上存在人口问题
建国后由于受前苏联及传统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影响,政府和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其他社会都无法解决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作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在我国根本就不存在。马寅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及亲身的实地调查,明确指出,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也存在人口问题,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了自己崭新的观点:
其一,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整整超过了六亿,而且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高,每年的人口数量增长得很快,建国后,年均绝对增长量都在一千万以上。
其二,我国不仅存在人口数量问题,而且存在人口质量问题,中国所有阶层,包括工农和知识分子在内,都应该提高人口质量。
其三,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多、资金少。由于人口太多,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了一大半并导致了一系列的其他矛盾。
[4]
。为此,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 3 其四,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类型,如果说过去的矛盾是阶级矛盾,那么现在的矛盾主要是由人口导致的生产矛盾。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以《新人口论》为代表,马寅初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
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在马寅初看来,人口与生产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只有生产发展了,人口与资金及人口带来的其他矛盾才能得到缓解与消除。
其次,要实行计划生育。马寅初认为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明确指出:“一定要实行计划生育,非计划生育不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为此,他主张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要罚,“以奖代罚”,这样不仅不会增加国家和社会的负担,而且可以维持和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平衡。
再次,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
⑥
。马寅初指出我国人口数量与质量严重不相称,因此,必须提高知识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他认为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提倡晚婚、晚育,鼓励避孕,并结合行政、法律、技术等措施,才能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收到良效。
最后,必须加强人口管理。一方面,要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制度;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调控人口,解决人口问题。
三、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评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与当时的主流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⑦,无异于一声惊雷,震醒了当时只唯书、只唯上、不唯实的广大学人。他这种不畏权威、不迷信教条、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高贵品格,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理论界的学者们学习。正是因为这种高贵的人格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使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具有了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学术前瞻性。他关于人口控制的观点,既立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抓住了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又富于远见,在我国人口问题初露端倪,尚未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之时,便以敏悦的学术洞察力,深刻地预见到人口若还不加以控制,必将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阻碍与桎梏。因此,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时代性与超政治性的特征。他在半个世纪之前提出的控制人口的思想,不仅对现代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事业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他人口控制思想中的某些观点(如提高人口质量),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
[5]。
虽然实践证明批判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是一场错误,但是对于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贡献及作用,学界历来评价不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人认为如不批判马寅初,我国至少少生三亿人口。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战后世界各国由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均经历了一个生育率急剧上升、人口总量增加的阶段,所以“错批一个人,少生三亿人”这一说法不符合人口学基本常识及人口发展规律。此外,还有人认为马寅初关于人口控制的思想也并非全部正确。例如:他反对人工流产,反对“改良人种”,而今天的事实证明,人工流产不仅是对避孕失败的一种有效补救,而且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保障手段。至于人种改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可能、可为,而且必要。在此,我们承认其人口理论也有瑕疵,错批马寅初,不一定真会少生三亿人,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时代性、科学性、前瞻性及其当代价值。
1.彰显真理、坚持学术自由,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前期受批判后期受推崇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术应该是自由的,学术就是学术,学术的价值在于阐述事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弘扬真理,学术不应该受到政治与权威的干涉,而学者也应该坚持学术自由及真理,坚守学者的独立人格,这是学者之所以称之为学者的道德底线,是不容侵犯的[6-8]
⑧。马寅初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政治介入学术,权威代替科学,学者不能自由、独立地发表学术见解和观点,导致真理无法得到彰显和宣扬,给我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9-10]
。自马寅初被批判以后,就其个人而言,人身被攻击,著作被禁止甚至焚烧⑨,失去了发表学术观点的权利;就整个社会而言,不唯实,只唯上的风气四处蔓延,学者们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整个学界风气日下,人口理论研究陷入困境,几至停顿,整个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受到沉重打击。这些教训,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社会上有少数人盲目批判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不符合人道主义,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提出对其进行修改,我想,我们必须慎重,必须以错批马寅初及其人口控制思想为戒,力避虚浮,勿虚务实,坚持科学真理及学术自由,尊重事实,保持学者的独立人格,不人云亦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1-12]。
2.勇于创新,为构建中国本土化人口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马寅初提出人口控制思想的时候,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因此,马寅初的观点和思想无疑是对传统人口理论的一种巨大冲击与创新,他开拓了人口研究的新视域,开创了我国人口研究的新局面。这种顶着巨大压力迎难而上、坚持真理的理论创新精神,对我们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启迪。
综观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它不仅是对西方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人口理论的一种批判性继承,更是对中国现实人口状况的一种深刻反思基础之上的理论性创新。其人口控制思想,既包含着某些具有普遍价值的、适合世界各国人口现状的“共性”因子,也包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特殊”要素。正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上下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而产生的对批判马寅初及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反思,才促使了我国人口研究的解禁,中国本土化人口科学体系自此日渐成熟并结出了灿烂之果。此外,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既涉及人口学、哲学、经济学,又涉及政治学、行政管理学、法律等学科,是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藉此而言,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又具有诸学科理论创新融合的价值,具有学科拓展的重大学术价值。
3.对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及人口政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马寅初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判断力,不仅发现我国存在人口问题,而且指出不重视人口控制将会带来愈加严重的后果。这种基于现实并着眼未来而提出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的思想,为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科学人口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了参考。不仅有助于为现代计划生育政策的设计、制定、实施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与理论支持,而且可以为当代社会个体的具体生育行为提供伦理选择与道德评价。可以说,正是因为马寅初与政治权威及学术“墙头草”的激烈论争,我国人口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迫切需要控制人口的观念才广为人知。他单枪匹马的战斗,给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奠定了思想启蒙和舆论基础。他关于人口控制思想的闪光点,在我国人口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依 然任重而道远、不仅人口数量需要继续控制、人口质量也需要继续提高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并没有过时,我们必须汲取其人口控制思想的精华,为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而努力。
注释:
①关注现实的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中国传统社会志士仁人思想的闪光之处。如宋朝的苏轼、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明朝的冯梦龙、清朝的洪亮吉、汪士铎,近现代的孙中山、陈长蘅、毛泽东、邓小平等,均对人口控制提出过卓有远见的观点与看法。
②如马群认为马寅初的人口思想一直针对无产阶极革命事业,直接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是反动的人口论。(马群.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05)
③如左学金认为应该缅怀马寅初先生,从而吸取教训,加强人口研究的前瞻性。(左学金.缅怀马寅初先生,加强人口研究和人口政策的前瞻性[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01)
④《新人口论》不仅包括马老于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而且包括后来所写的《重申我的请求》、《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等文章。
⑤建国后,虽然邓小平、刘少奇甚至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均提出过控制人口、节制生育的主张,但由于:一方面,受到前苏联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不需要实施人口控制;另一方面,毛泽东虽然也主张节制生育,但他主要还是倾向于多生一点,即所谓“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因此,马寅初控制人口的观点明显与主流观点相左,受到了全国上下的批判,但马寅初坚持真理,绝不向错误或“以力服人而非以理服人”者屈服,单枪匹马,接受挑战。
⑥马寅初.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J].原载《大公报》1957年5月9日。
⑦马寅初向来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并敢于直言,为此,他曾于1957 7 年4月在《文汇报》刊登了《马寅初谈人口问题》一文,在此文中,马寅初不但深入阐述了其控制人口的思想,而且对毛泽东“人多是好事”这一论述做了系统的驳斥。显然,马寅初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截然不同,为此,陈伯达、康生开始点名批判马寅初,导致理论界群起呼应,虽有周恩来力保并建议马寅初认错,但马老拒绝周恩来同志的好意,最终被迫离开北京大学,失去了发表文章的权利。
⑧关于此点,连胡耀邦同志也曾激动地指出“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参见:贺吉元.新中国一场人口问题的延争[J].档案时空.2005.07)
⑨例如由于受到批判与压制,马寅初先生不得不亲手把耗费了自己巨大心血的《农书》烧毁,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马寅初.新人口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2]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3]孙冶方.经济学界对马寅初同志的一场错误围攻及其教训[J].经济研究,1979,(10):59-66.[4]张纯元.新人口论新在什么地方[J].北京大学学报,1981,(3):13-21.[5]付尚杰.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再认识[J].学术交流,1994,(4):45-47.[6]邓维.再评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21):95-98.[7]汤兆云.新人口论批判及其历史教训[J].福建论坛,2003,(2):39-43.[8]邵秦.马寅初新人口论历久弥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90.[9]左学金.缅怀马寅初先生,加强人口研究和人口政策的前瞻性[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20-22.[10]曹兆文,杜学元.正确认识错批马寅初所造成的损失[J].青海社会科学,2007,(1):165-167.[11]穆光宗.以权力为中心构筑人口政策体系—重读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感怀[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2):26-28.8 [12]任遂虎.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甘肃社会科学,2009,(5):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