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三班物理研究性学习论文
自行车与物理知识课题的研究
高一三班课题小组成员:彭思瑾 董哲颖 夏雪 易鑫炜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看似非常简单,但却涉及了许多深刻的物理问题,需要运用物理学原理去解释。通过对这些事物的分析研究,能够将物理学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拉近我们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培养我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自行车是我们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其中却蕴含了很多物理问题。下面通过探讨自行车中的几个物理问题,说明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自行车主要由支撑架构、车轮、传动装置、转动装置和制动装置五个部分组成。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物理问题。
一、活动过程与规划
(1):确定要调查的课题,制定计划及主要任务;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研究范围;明确将要调查的对象。我们小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有序可行的计划。期待着能完美地完成这次任务。
(2):研究实物,外出采访自行车摊的师傅,拍照并记录,调查自行车流行现状。全面搜索第一手资料。利用周末,任务给组里每一个同学。有的人把自己的自行车搬出来,供大家观察;有的人走访了自行车专卖店,拍下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有的人去了修自行车的摊铺一趟,采访了修车的师傅,了解到自行车上的内部结构,问了他自行车爆胎和脱链的原因。还有的人专门做了调查问卷,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番有关自行车的调查报告。周末的实地考察让我们小组收获了很多,也让大家对自行车的兴趣愈发变浓,感觉才这是真正得了解自行车的开始。(3):查找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试验探究,整理资料及数据。(4):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成果汇总。得出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建议。
二、变速齿轮中的物理原理的初步探究
自行车的运动主要是将人脚交替对脚踏板的压力转化为车轮与地面的磨擦力,转化的重要部分是自行车的传动部分。
自行车的传动部分主要是由脚蹬“飞轮”、链条及后轮四部分组成。下面浅谈一下自行车传动部分的工作过程。
人在骑车时,两脚交替把脚蹬踩下“牙盘”转动,由于“牙盘”和“飞轮”的小齿和链条相互咬合,带动了后面飞轮的转动,自行车后轮向前运动,使自行车向前行驶。在新型变速自行车中,中轴链轮上有几个直径不同、齿数不同的齿盘,后轴飞轮有几个直径、齿数不同的齿盘,选择不同齿数的齿轮,通过链条相连带动,后轮转动的快慢就改变了。
三、自行车车轮的物理问题
(1)自行车的轮胎是圆形
圆形有一个其他几何图形所不具备的特点,就是无论它进行怎样的旋转,通过圆心及圆上任一点的距离永远相等。这样就可以保证车轮在运转的过程中,车轮的重心时刻保持不变,且其动力臂和阻力臂也时刻保持不变,这样自行车才能运行平稳。
(2)自行车轮胎用橡胶制成,并充满气体自行车的车轮是橡胶制作的,并且橡胶内充满了空气。橡胶具有弹性,橡胶内的空气可以形成一个气垫,这样做可以减少自行车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力,达到缓冲减震的目的。即使人在
非常不平坦的路面上行进,也不会有特别颠簸的感觉。并且橡胶与地面的摩擦力也较大。
(3)自行车在运转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当骑自行车或推自行车行走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会有压力作用。轮胎和地面之间不光滑,因此自行车车轮与路面之间会有摩擦力存在。下面对自行车所受的摩擦力进行分析。
①推自行车时前后轮的受力情况分析图2为向前推自行车时自行车所受摩擦力的受力分析图。在向前推自行车时,自行车的前后轮都按逆时针方向滚动,自行车的齿轮这时是不转动的,两个轮子同时都受到了向后的滚动摩擦力的作用。
②骑自行车时前后轮的受力情况分析自行车在向前平稳行驶的过程中,人的双脚用力蹬脚蹬,使后轮转动。这时轮胎和地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可以看成是静摩擦力。当后轮转动时,后轮和地面接触的地方,就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 所以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前,为自行车提供向前运动的动力。前轮原来的状态是静止的,由于车身的推动,使前轮相对于地面运动方向也向前,所以受到地面对它向后的滚动摩擦力。因此,前轮是阻力轮,它受到向后的滚动摩擦力,阻碍车的运动;后轮是动力轮,它受到向前的静摩擦力,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如图3当自行车加速运动时,自行车后轮为自行车的行驶提供动力,它所受的摩擦力向前。同时前轮阻碍自行车的行驶,它所受的摩擦力向后。因此,在自行车加速的过程中,自行车后轮的摩擦力大于前轮的摩擦力和其他阻力之和。自行车自然进行减速时,人的脚停止蹬踏车轮,前轮和后轮同时受到向后的摩擦力,这时没有动力提供给自行车。自行车由于只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速度逐渐减小。当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会感觉到身体有向前倾斜的趋势。刹车时应尽量使用后刹车或前后同时刹车。如果只使用前刹车,自行车的前轮停止运动,保持静止状态,而此时自行车的后轮,还在保持转动状态,由于惯性的存在,自行车的后半部分还存在向前的运动趋势,就可能导致人和车由于有向前倾斜的趋势而翻车。
四、总结
自行车虽然简单,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原理。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小组在查阅了与自行车相关资料和已有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研究了刹车以及变速中的物理原理。有关自行车的物理问题还不止这些,它们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同样,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物理问题有待大家去发现,去解决。在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物理就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真正地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
第二篇:高一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一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1)桥梁的研究 ;
(2)各种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
(3)拔河比赛取胜的力学因素 ;
(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
(5)体育运动中的力学分析;
(6)生活用品中的力学;
(7)高一物理常用的数学知识归纳。
第三篇:高一研究性学习
高一研究性学习选题
一、研究流程
1、班级划分研究小组(8—9个小组)
2、小组确定研究性学习选题,联系学科老师进行指导
3、填写研究性学习申报表(教师指导)
4、寒假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电子稿和打印稿)
5、开学返校时上交研究性学习报告,指导教师审核把关进行学分认定。
6、指导教师推荐优秀作品,年级评定一、二、三等奖,进行展览奖励。
二、研究性学习选题
地理组研究性学习题目:青岛市短期天气状况调查
物理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任选一个):
(1)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2)小刀、菜刀、斧头中力学知识
(3)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
(4)青岛市光污染调查
(5)青岛市噪音污染调查与治理办法研究
英语组研究性学习题目:影视欣赏----影评
化学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任选一个):
1、自制酸碱指示剂研究(参加化学校本课程的同学必选)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3、青岛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语文组的研究性课题 《流行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青岛建筑--探寻历史的痕迹》
数学研究性课题:生活中的数学
生物研究性学习:调查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政治研究性学习课题:
1、《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研究》
2、《以房地产为例,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课题研究成员:高一16班 侯玲婕 周妍冰
摘要:研究的课题:地方美食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研究目的: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美食,进而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最终结论:地方美食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前言:我们从美食角度切入研究,可以提高研究兴趣,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由此也诞生了许多令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美诗句和散文。正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沉淀出了中华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以下是我们依据计划完成的相关研究。正文:
一、研究方法:主要使用文献法
二、研究过程 1.查找相关的资料 2.整理相关的资料
1)云南过桥米线与其历史背景
①相关资料: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过桥米线也有一个传说,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苦心读书,秀才的娘子常常做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作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煮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②结论概述:通过这个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当时的人们为了功名而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不加思考,不思创新。这才导致了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当然,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了,当时女子终身以追求贤惠的虚名为目的,服从着三从四德的礼教束缚,失去了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求。
2)北京的冰糖葫芦的历史背景
①相关资料:冰糖葫芦,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历史中早有记载,清朝年间各地盛行。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相传,冰糖葫芦与南宋光宗皇帝有关。宋光宗,名赵敦。公元1187年10月受宋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在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不想吃饭。皇宫里的御医用了许多贵重的药品,可是依然没有效果。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妃子一天比一天憔悴、瘦弱,皇帝也很郁闷,整天愁眉苦脸的。于是只好张榜到民间招纳良医。不久,果然有个江湖郎中揭榜了。这郎中给黄贵妃诊脉后说:“贵妃的病不碍事,只要把冰糖和山楂果煎熬了,每顿饭前吃七八颗,用不了几天就好了。”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这位江湖郎中,可是贵妃吃了之后,疾病竟然好了。
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冰糖葫芦。
②结论概述:冰糖葫芦的传说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落后的科学条件下对医学的刻苦研究,正是由于南宋时期的人们探索精神,才为中国特色的美食和中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西藏的酥油茶的历史背景
①相关资料: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这无疑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在藏区喝酥油茶时,我便开始深思,为何一向产茶稀少的藏区,会出现酥油茶这种藏族老少离不开的饮品呢? 查阅了有关西藏历史的资料我终于发现其中的缘由。
远古时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赛、穆、顿、东,在此基础的增加“惹”和“柱”两氏族,通称为“六大氏族” 而西藏要出现酥油茶就必须与中原产生一些联系,我就把目光放到了隋唐两宋。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
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区建立,结束了中国内地长达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
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吐蕃王朝。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30年,继续致 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 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 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
文成公主入藏,是西藏与中原往来的丰碑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伴随着吐蕃王朝与唐朝两次联姻,双方往来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民间往来全面发展,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
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以后茶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专门设立“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边地的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从此,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
②结论概述: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枚珍宝。因为酥油茶一来可以治高原反应,二来可以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三来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酥油茶成为了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粽子 ①粽子概况
①相关资料: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2010年12月,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筒棕”,直到现在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还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延续了这种千年风俗。②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不论这个传说是否属实,由此看出,我国的传统饮食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③粽子的变化
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5)月饼
月饼是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3.研究提出的问题
1)从研究过桥米线、冰糖葫芦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方美食与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石紧密相连的。
2)从重点研究酥油茶这种享誉中国的特色美食,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美食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3)研究粽子、月饼这两种沿袭到今天依然时兴的美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美食也会随之改变 4.汇总所有的资料,得到结论
最终结论:地方美食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流行歌曲与诗词文化的研究
班级: 高一(2)班 组员:孙雅洁 郑越 王海若 陈至纯 组长:郑越 指导老师:时彬彬
研究背景 :流行歌曲发展到今天,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眼中,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似乎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
但事实上,纵观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现在的古典诗词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是无法将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两者对立起来的。而中国流行歌曲诞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如今的“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迅猛之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要,无疑可谓多元化发展,古典风就是其中的一种发展趋势。可以这样说,它已经为一种词曲交辉、诗乐合璧的音乐体裁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所以,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可是直至今日,流行歌曲却在走向诗词文化的同时又涌现了一大波神曲,诸如筷子兄弟的小苹果,、我的滑板鞋(表演者约翰瑟庞麦郎)走向了大众的生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
先进的文化手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为商品交换原则在文化领域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文化艺术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场的产物,为满足市场而生的流行歌曲,自然市场是首先要关注的,使它们大多过度地炒作和商业化。许多歌曲只考虑到了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如何获得金钱上的收益,却忽略了音乐的本身。有流行歌曲无病呻吟,有流行歌曲单纯地模仿外国音乐,其实就连古典风的流行歌曲其中诗词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研究目的: 了解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倾向及当今流行歌曲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现状产生的原因,根据诗词文化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研究方法:
1、发放问卷调查,随机采访在校中学生。
(对本校内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
(通过网上查阅,书籍查阅,剪报等方式获取有关流行歌曲等信息)
3、咨询老师、专家等专业人士。主要过程及步骤:
第一天:搜查经典流行歌曲及其特殊意义的歌曲;
第二天:观察歌词,初步写出歌曲与诗词文化的规律和差异;
第一周末:询问老师指导诗词文化歌曲风格迥异之处,并请教老师改进方案,和指导之前总结出来的初步结论;
第二周一:上网搜查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发展史,和到图书馆翻阅资料 周二:到街上工作,问卷调查
第二周末:整理资料,给指导老师修改 最后一周:写上论文
3、计划访问的专家(或其他人):音乐老师,语文老师
4、活动所需的条件:可上网浏览歌曲,以及有充足时间进行分析和调查,请计划访问的专家给予指导 调查的情况及讨论
1、通过哪些方式了解音乐
电视节目
电影
网络
自己寻找
其他
2、听歌时对歌词的内容
非常关注,认真了解
只要旋律好就行
3、您对诗词文化的了解程度
不怎么了解
有些了解
非常了解
4、你认为中国风歌曲在当前流行乐坛上发展前景大么: 有很大空间 34% 接近瓶颈32% 未来难以立足6% 不好说25% 不了解3%
5、是否喜欢中国古典乐曲:
非常喜欢30%
还可以34%
不喜欢36%
6、对于本研究性课题你想从展示中看到什么:
对歌词详尽的分析41%
一些喜欢歌曲的mv43%
其他16%
7、是否愿意配合本小组的工作展示自己对流行歌曲的独特见地: 说想法24% 一展歌喉12%
共同探讨38% 提意见20% 其他6%
8、作为中国人你在听中国风歌曲时是否有种民族自豪感: 有35% 没有22% 没想过46%
9、您对中国流行歌曲的态度
特别喜欢
比较喜欢
一般
不喜欢
10、对于方文山、黄晓亮等著名中国风词人您的了解 知道,久闻大名
听说过,不了解
不知道
11、对于诗词风歌曲流行对于推广我国传统文化
有很大促进作用
作用不大
完全没有
12、您认为举办“歌词大会考”有用吗
有用,可以使更多人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没用,炒作而已
无所谓
调查结果:
结论:流行音乐对于当代的中学生来说自然不会陌生。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补课缺少的一部分,每个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流行音乐。对音乐的欣赏不同,所以不同年代的人对流行歌曲的看法自然从在很大的差异,喜欢的歌曲分割也不一样。目前大多数人对于现在刮起的这股“中国风”持赞成欢迎的态度,认为这是一次民族元素与流行元素融合的积极探索。但由于发展的时间短,范围小,诗词文化在流行乐坛上遭遇了一定的瓶颈。脱离了自己生命源泉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存在太久 这就是流行音乐和诗词文化的关系 诗词文化是有持久性的,它比流行音乐更具思想性 深刻性 真实性。在诗词文化的唤醒下,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但由于中国风”音乐让大众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其娱乐属性注定了其非专业性,因此其中的一些疏忽造成了大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失偏颇。特别是年轻群体本身对“中国风”音乐推崇备至,很可能因此以讹传讹扩大了错误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课题内容
一、流行歌曲与诗词文化关系(1)历史起源
我国古籍中早有论述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例如,在《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这些就恰恰说明诗歌与音乐联系紧密。其实我国早期的古典诗词就是为音乐谱写的歌词,它们的诞生与音乐密不可分,可以说是音乐的附带产品。
(2)歌词与诗词关系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3)简洁的共性特点
流行歌曲常借用古典诗词的标题或名句作为歌词,就在于古典诗词的标题简短但具有深度,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也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对歌词简练的要求。
(4)功能的相似性
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正要求歌曲要能够很好的展现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
而作为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古典诗词的功能与意义也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诗可以兴”说的就是诗词具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5)借鉴意义
古典诗词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然“能够称得上具有审美价值的,就必定是合乎人道的,是与人的审美需求相吻合的„„这是由美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故歌词作者们也喜欢借用古典诗词的这些审美价值。特别在遣词造句,主题营造以及铺陈,情感把握等方面古典诗词为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鉴。著名音乐制作人黄晓亮曾经给“中国风”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中国风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
二、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流行音乐如今已经到了改变的瓶颈,在这个阶段相比许多西化的流行音乐,更具有原创精神的古典风的流行音乐,占据更大的优势,因为它是真正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上的,贴合中国人自古审美标准的。下一步,古典风的流行歌曲无疑应该以精华原创为主,使修改过的古典诗词在符合大众的同时,保留其中古典诗词应有的特点与文化内涵。相信这股充满东方风格的古典风潮,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歌坛中的一棵常青树,会作为中国文化在现代发扬的一种代表,席卷世界。这便是它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对当前社会的意义
“只有在相应的社会思想基础之上,音乐才能对政治、教育、宗教等社会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古典风流行歌曲正是如此。
(1)流行歌曲
古典风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表现主题和内容的引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流行歌曲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举一个例子,流行音乐大多取材于年轻人的生活,以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一个故事、一种观点,贴近于我们的经历,因此也更能打动我们。周杰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周杰伦,1979年1月1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福建泉州,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创作歌手,唱片亚洲总销量超过3100万张,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其音乐突破了亚洲原有单一的音乐主题形式,开创了多元化音乐创作和现代流行乐“中国风”的先河,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2000年出道至今人气长盛不衰,稳坐如今亚洲流行乐坛第一把交椅。
他的音乐大多都是描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内容真挚、动人。就像《七里香》、《后退》、《半岛铁盒》、《彩虹》等等,至今仍然广为传唱,是很多人播放列表中反反复复循环的经典歌曲。而他所开创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也开创了流行音乐的先河,创造性的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了流行音乐之中。在加之方文山通俗中又带有诗词韵律的唯美歌词,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带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艺术价值。比如《青花瓷》、《东风破》、《兰亭序》、《烟花易冷》等等。
(2)古典诗词
相比于在语文课本中,在流行歌曲这一个平台上,古典诗词得以更广泛的流传。更新了人们对于古典文化落伍的感受,扩大了古典文化的影响力,是新时代推动古典诗词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3)语文教育
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更具亲和力,无形中将古典诗词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感拉近,是我们初步感受与接收古典文化美的一种新的契机,也是语文学习中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的一种良好而有效的手段。
(4)个人修养
在流行音乐中虽然不乏精品,但是作为一种商业产物,其中却也充斥着相当多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而为了迎合大众对快餐文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借助于网络的普及。放音乐、听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在体会其或是清新自然、含蓄内敛的古典风格或是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沧桑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时,潜移默化地被影响。正是它们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提高了审美意识,培养了中国精英的胸襟和豪情。
(5)中国文化
古典风流行歌曲也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这股充满东方风格的古典风潮最适合代表中国最本土的、最让人着迷的风格。古典风流行歌曲在国内的发展,甚至是走向世界很有可能带来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传播,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我觉得流行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快餐文化、一种浮夸的商品,进过时间的洗礼与考验,它们中的一部分终将沉淀下来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流行歌手能够稍稍放下对功利的追求,静下心来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去谱写一些真正能够大型人心的歌曲。特别是对于现在过于娱乐化、快餐化的华语乐坛,我希望它能进入良性发展,产生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但也存在着因底蕴不足导致文化谬误的现象
一些对“中国风”现象持异议的观点主要认为“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商业动机,传统元素在其中的运用只是一个讨好大众的手段,“中国风”之中的民族元素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相比较而言不够正宗,远没有传统的东西具有吸引力,有些创作中出现的谬误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引导作用。
周杰伦的《青花瓷》近些年来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但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却指出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当然,方文山虽然贯通古今诗词,但依旧不是青花瓷收藏鉴定方面的专家,出现这种错误应当可以理解,毕竟歌词属于艺术创作,从某种层面来说,艺术创作不可能与生活、历史完全一致。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不仅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流行音乐在传播技术、传播途径飞速发展的今天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中国风”音乐让大众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其娱乐属性注定了其非专业性,因此其中的一些疏忽造成了大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失偏颇。特别是年轻群体本身对“中国风”音乐推崇备至,很可能因此以讹传讹扩大了错误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这已经演变为一种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流行音乐只能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渠道之一,而不能因此就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全部依附流行歌曲。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如何看待中国风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风”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谬误也令我们担忧其对整个文化传播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风”歌曲的双向效应,需要我们提高警惕。这些要求着我们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音乐这个精神文明的载体,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将我国的历史文化继承和传播的更为广泛和具体。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会,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