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杭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21:2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上杭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上杭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上杭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关于井陉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人:王振合 主题:井陉县农村社会保障调查 时间:2012.1.18 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村

活动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近年来,市政府工作部署,石家庄市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指导下,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此,我们想调查一下现在的农村保障制度。2007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指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工作。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是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迫切需要。为深入学习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007年7月21日-25日,在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老师的组织领导下,我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小组分赴龙岩市井陉县,以“关注八闽巨变,感受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开展新农村调查。我本人主要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调研,以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面上资料,并在调研活动结束后对各种资料进行交流、整理、统计和分析,围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所涉及到的六个主要问题,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别撰写了专题报告。在整合各专题分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课题组的最终研究成果——《关于龙岩市井陉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1.龙岩市政府、井陉县政府、才溪镇政府及其相关负责人员 2.当地的乡镇企业 3.当地村民

(二)调查方法

1.实地了解(老师、学校管理人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其他社会人士)2.座谈交流/个案访谈(主要针对一些关键对象如官员等进行深入了解)

3.文献检索(党和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文件、学者研究成果等)

二、井陉县农村社会保障情况与分析

十五期间,井陉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200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实施,这标志着井陉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均已建立。目前,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都在9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并在逐步完善,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为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我所了解的井陉县农村社会保障情况与分析:

(一)养老保险

1.农民养老保险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井陉县委、县政府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县劳动保障部门尽快拿出方案来,井陉县劳动保障局认真总结了十多年来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做法,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按照“统账结合、代际供养”的保险模式,起草了《井陉县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最终形成了《井陉县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日前已由井陉县人民政府印发实施。

《试行办法》规定,凡在井陉县行政区域内16-50周岁的农民都可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村干部、退伍军人、计生二女扎户等政策性参保对象,经本人申请,县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参保年龄可适当放宽至55周岁。据访谈了解到,井陉县自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参加保险人数逐年增加,2006 年12 月21 日参保人数新增参保人数达1004人,共37200人,占全县应保人数的17%。,已征缴社保基金500万元,目前保费征缴位居全省第一。

2.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针对失地农民的呼吁,井陉县高度重视,出台了《井陉县被征地拆迁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从发文之日起实施,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在福建的县级行政区域中还是第一个。该县《暂行办法》规定,凡在井陉县行政区域内征地拆迁中土地被政府征用的农村居民(以下简称为“失地农民”)均列为实施对象,并把实施对象分为三个年龄段:一是15周岁以内,二是16至55周岁,三是56周岁以上。失地农民不管男女老幼均可按规定参加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首次突破了年龄界限,只要参保,并按规定缴费,已经超过参保年龄的失地农民也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失地农民不管男女老幼均可按规定参加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失地农民个人自行缴纳,凡是55周岁以内的失地农民可实行一次性预缴或分年度缴交的办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56周岁及以上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缴费的办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凡参加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满60周岁即可享受退休待遇,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在我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虽然养老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民已交了养老保险的费用,可是他们选择的养老方式有56%为家庭养老,主要经济来源有48%依靠子女提供,只有15%依靠养老金。

(二)失业保险

从井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文献资料中了解到,近年来,该县共为1821名自谋职业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45万元。为了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井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国有企业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筹集资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审核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凡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等大龄人员,以及部分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并按规定接续社会保险,主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均可凭《再就业优惠证》和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凭证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手续。此外,该县还出台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规定,凡符合条件、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凭《再就业优惠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即可申请。该县已筹集50万元资金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目前已有数十名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提出了申请,并正在办理贷款手续。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仍有1-2人失业的家庭占42%,但参加失业保险的有79%。从龙岩市政府得知,龙岩市失业保险参保165689人;领取失业金的人数为7588人,同比减少 43%;征收失业保险金4418.71万元,同比增加12%;发放失业保险金1633.77万元,同比减少 32%。同时,加大了失业基金用于培训和职业介绍方面的投入,有效地发挥了失业保险促就业的作用。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亲民、惠民政策,是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卫生改革大局的根本大计,也是有效控制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前些年,井陉县48.18万人中,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还不到2.7万人。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一些刚富起来的农民和城镇非职工居民因病返贫。在访谈过程中得知:去年10月1日起,井陉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总额为30元/人年,其中参保农民个人每年出资10元,福建省财政出资5元,龙岩市市财政出资5元,区财政出资8元,乡镇出资2元。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钱,就可享受最高2万元的保障,根据调查目前全县43万农村人口有近35万参合。井陉还在龙岩率先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县外定点医院,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农民在龙岩市第二医院等医疗机构住院,出院时可直接结算而不必再到管理中心报销。此次修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补偿政策具体为:一是降低农民住院起付标准,县级医院住院起付线由原来的400元降低至300元,县外医院住院起付线由原来的800元降低至600元;二是提高年最高报销补偿标准,年最高报销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三是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由原来的55%提高到70%,县级医院由原来的40%提高到60%,县外医院由原来的30%提高到40%;四是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为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在实施政策中,对一些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还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1.对连续三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者,其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5000元,按20%的比例补偿;2.对连续三年未开支合作医疗资金的,以家庭为单位可安排一人免费进行常规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3.属农村二女结扎和独女户的夫妻及女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其缴费全部由政府承担;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象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正常分娩定额补助50元。

在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农民认为最沉重的负担是医疗负担,74%的人认为看病的价格很高,而且只有16%的人认为当地的镇医院,村诊所条件很好,14%的人认为好,还有49%的人认为一般。但可喜的是才溪镇14个行政村基本上已配备了农技推广员、林业员、卫生员、治保调解员、计生管理员和文化协管员等六大员,每个村都建立了村级卫生室,初步建立了“镇--村”医疗卫生网络,农民医疗卫生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人民群众就医难、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医疗保障得到不断加强。

(四)工伤保险

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井陉县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抓好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努力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并把扩展工作的重点放在个私企业、非公企业、高风险行业和用人单位使用的农民工,切实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农民工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工伤保险保障机制。在文献资料中,我发现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企业达287户,其中非煤矿企业、建筑企业、加工企业等高风险企业实现了全员参保,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3万余人,其中农民工达5186人,占该县城镇企业使用农民工总数的86.7%。

(五)生育保险

龙岩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生育保险扩面征缴,据参考文献与实地调查可知全市参加生育保险7.94万人,比往年增加了2.06%,征收生育基金560万元,增长20.2%,支付生育基金366万元,减少1.6%。从数据中显示出了龙岩市在女职工生育保险方面的工作成效,保障了生育女职工权益。

(六)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井陉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认真按照省、市、县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办法,力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从1998年开始出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全县境内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此县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资金筹集机制,长期实行县、乡、村三级5:3:2比例分担农村低保资金制度,而乡镇、村普遍存在财政困难, 乡镇分担的30%配套资金、村级分担的20%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到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长期处于徘徊状态,低保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据了解,2002年只有8个农村乡镇开展了农村低保工作,纳入低保对象424户830人,发放保障金9.6万元(县级配套金);2003年只有2个农村乡镇纳入低保对象317户782人,年发放保障金12.75万元,保障人数少,标准较低,范围偏窄,不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004年3月底前较好地完成了农村低保工作任务,把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贫困农村居民全部列入了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在此次调查中,从访谈中得知全县农村居民已纳入保障对象7762户1786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43.5万人的4.09%,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截止到2007年6月发放低保金2269万元。

三、井陉县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的看,近几年井陉县社会保障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县直各职能部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基金收缴审核发放制度。从本次调研活动中也看到了井陉县社会保障工作仍还存在着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信任度较低

由于机构调整和地域面积较大等各方面原因,乡镇负责社会保障工件的专职人员时常被调作它用,干部下乡进村入户时间减少,对群众思想动员、舆论宣传不够,导致农民对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试点工作的有关政策理解不透,未能很好贯彻落实,管理粗放。又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机构不健全,基础条件差,多数农民对资金的管理、发放、享受标准的确定和乡镇卫生机构的技术保障水平等缺乏足够的信任度。部分农民对不清楚参加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心存疑虑,担心基金被挪用,担心费用升高、得不到实惠等等,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逐步推开,但受到保障资金缺口较大的制约

据问卷调查得知,农民普遍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陷在于缺乏资金来源。筹集不到足额低保资金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地区由于受传统社会救济观念的影响,将低保对象限定在特困人口上,对最低生活保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地方政府不愿意承担过多低保对象的保障金,想将他们推给省里负责;由于多数地方财政困难,有的仅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拖欠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筹集低保资金。保障资金的缺乏导致了保障范围过窄。在一些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有些地方出现了以资金定保障人数的现象。随着最低生活保障面的逐步扩大,政府必然面临筹集保障资金的困境。

(三)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效率较低

目前,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保险、乡政府等部门都分别管理了其中的一块,容易出现有利益时争管和有责任时相互推诿的情况,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统筹规划和高效运转。争管使得大量的管理资源浪费各部门之间的争夺与博弈之中,如农村的合作医疗和保险,就有民政、卫生与劳动保障部门都争着管;而在有困难时,相互推诿责任与义务又使得农民找不到应该负责的部门,使得社保体系的服务质量较差,效率较低。但在这此次调查中,我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回复,将设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管理机构,制定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四)管理体制分散,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

有民政、卫生、农业、扶贫办等部门承担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从表面上看,好像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多部门负责,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各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及管理上的摩擦和矛盾。对此,农民心存顾虑。多部门管理还造成农村社会保障苦乐不均,操作不规范,短期行为多。逢年过节,各有关部门倾巢出动,发钱发物,好不热闹,其它时间则不闻不问。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没有统一部署,各部门各行其是,造成部分贫困户接受多家接济,而有些贫困户则什么也没有得到,救助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全市开展了“一助一”富民工程,“领导干部联系困难户”活动,以及“联民心”工程等多种活动,也存在热热闹闹开张,冷冷静静收场,雷声大,雨点小,扶助部门做官样文章,走过场,农民得到的实惠少。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建设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要把现有的政策用好,宣传好,引起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大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要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组织公益活动宣传,让广大农民知晓如何实现自己的权益,知道养老保险如何进、工伤保险如何参、生育保险如何保、社会捐资到哪里、贫困救助到哪里等常识,极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各级领导对社会保障及救助的责任。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各类社会保障,带头救助各类困难群体。三是充分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期,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让受益的参加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现身说法,讲自己受益后的亲身感受,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意义和好处。

(二)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在巩固完善现有筹资和基金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定缴费时间、定送缴地点、定缴费金额的筹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筹资机制,逐步完善和推进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为基础,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多渠道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救助资金,发挥救助资源的最大功效。农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采用国家财政支持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办法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外环境是影响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传统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过渡的根本条件。

从我国的实践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和指导,并且要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保障事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运行。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征用和被征地群众补偿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生活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制度。

(四)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继承和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不断深化和拓展“八进农家”和“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保民安”等主题活动,认真落实扶贫帮困、信访接待、挂钩联系等工作制度,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化解民困。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及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着力解决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五、此次活动我的感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指明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方向。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经过此次调查,虽然井陉县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比前几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有不足之处,相信在政府与农民的配合下,社会保障制度会更健全。

第二篇:关于围场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关于围场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报告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是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为深入学习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12年1月13日--2012年1月28日,我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对我县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1)围场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员

(2)当地的乡镇企业

(3)当地村民

(二)调查方法

(1)实地了解(政府主管部门、其他社会人士)

(2)座谈交流(主要针对一些关键对象如官员等进行深入了解)

(3)文献检索(党和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文件、学者研究成果等)

二、围场县农村社会保障情况与分析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并在逐步完善,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为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养老保障

县委、县政府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凡在县行政区域内16-50周岁的农民都可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2、失业保障

为了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筹集资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审核发放社会保险补贴。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努力拓展就业空间,建立长效化、制度化的就业再就业援助体系,形成了具有围场特色的再就业模式。一是实施“绿色就业”,拓展就业空间。为了使就业工作由输血保障向造血保障过渡,结合农业大县实际,围绕食用菌栽培、奶牛养殖、农家游等,实施绿色就业开发岗位思路,用政策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依托绿色产业实现再就业。二是积极谋划招投标项目,拓展就业空间。三是大力开发公益岗位,补足就业空间。四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使劳务经济成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有效平台。

3、工伤保障

围场县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抓好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努力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并把扩展工作的重点放在个私企业、非公企业、高风险行业和用人单位使用的农民工,切实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

4、生育保障

围场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生育保险扩面征缴,据参考文献与实地调查可知全县参加生育保险7.94万人,比往年增加了2.06%,征收生育基金560万元,增长20.2%,支付生育基金366万元,减少1.6%。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认真按照省、市、县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办法,力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三、围场县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的看,近几年社会保障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县直各职能部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基金收缴审核发放制度。从本次调研活动中也看到了围场县社会保障工作仍还存在着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信任度较低

由于机构调整和地域面积较大等各方面原因,乡镇负责社会保障工件的专职人员时常被调作它用,干部下乡进村入户时间减少,对群众思想动员、舆论宣传不够,导致农民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试点工作的有关政策理解不透,未能很好贯彻落实,管理粗放。又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机构不健全,基础条件差,多数农民对资金的管理、发放、享受标准的确定和乡镇卫生机构的技术保障水平等缺乏足够的信任度。部分农民不清楚参加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心存疑虑,担心基金被挪用,担心费用升高、得不到实惠等等,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逐步推开,但受到保障资金缺口较大的制约

农民普遍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陷在于缺乏资金来源。筹集不到足额低保资金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地区由于受传统社会救济观念的影响,将低保对象限定在特困人口上,对最低生活保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地方政府不愿意承担过多低保对象的保障金,想将他们推给省里负责;由于多数地方财政困难,有的仅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拖欠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筹集低保资金。保障资金的缺乏导致了保障范围过窄。在一些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有些地方出现了以资金定保障人数的现象。随着最低生活保障面的逐步扩大,政府必然面临筹集保障资金的困境。

(三)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效率较低

目前,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保险、乡政府等部门都分别管理了其中的一块,容易出现有利益时争管和有责任时相互推诿的情况,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统筹规划和高效运转。争管使得大量的管理资源浪费各部门之间的争夺与博弈之中,如农村的合作医疗和保险,就有民政、卫生与劳动保障部门都争着管;而在有困难时,相互推诿责任与义务又使得农民找不到应该负责的部门,使得社保体系的服务质量较差,效率较低。但在这此次调查中,我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回复,将设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管理机构,制定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四)管理体制分散,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

有民政、卫生、农业、扶贫办等部门承担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从表面上看,好像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多部门负责,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各

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及管理上的摩擦和矛盾。对此,农民心存顾虑。多部门管理还造成农村社会保障苦乐不均,操作不规范,短期行为多。逢年过节,各有关部门倾巢出动,发钱发物,好不热闹,其它时间则不闻不问。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没有统一部署,各部门各行其是,造成部分贫困户接受多家接济,而有些贫困户则什么也没有得到,救助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全县开展了“一助一”富民工程,“领导干部联系困难户”活动,以及“联民心”工程等多种活动,也存在热热闹闹开张,冷冷静静收场,雷声大,雨点小,扶助部门做官样文章,走过场,农民得到的实惠少。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建设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要把现有的政策用好,宣传好,引起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大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要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组织公益活动宣传,让广大农民知晓如何实现自己的权益,知道养老保险如何进、工伤保险如何参、生育保险如何保、社会捐资到哪里、贫困救助到哪里等常识,极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各级领导对社会保障及救助的责任。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各类社会保障,带头救助各类困难群体。三是充分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期,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让受益的参加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现身说法,讲自己受益后的亲身感受,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意义和好处。

(二)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在巩固完善现有筹资和基金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定缴费时间、定送缴地点、定缴费金额的筹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筹资机制,逐步完善和推进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为基础,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多渠道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救助资金,发挥救助资源的最大功效。农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采用国家财政支持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办法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外环境是影响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传统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过渡的根本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征用和被征地群众补偿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生活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制度。

(四)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不断深化和拓展“八进农家”和“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保民安”等主题活动,认真落实扶贫帮困、信访接待、挂钩联系等工作制度,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化解民困。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及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着力解决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指明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方向。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经过此次调查,虽然围场县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比前几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有不足之处,相信在政府与农民的配合下,社会保障制度会更健全。

第三篇: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保护系统。它主要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对国民收入的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再分配,从而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一定的保障。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已逐渐的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尤其是对公民在年老、伤残、疾病、生育、死亡、失业、遭遇灾害等方面的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近期我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总结如下:

一、社会保障的社会化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虽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呈现出明显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比较小,现目前还主要限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在城乡差别、地域差别、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有着较大的差别,并处于世界低水平的行列之中。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头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有财政、民政、劳动、人事、卫生、计划生育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有效的集中管理。三是社会保障体制的运作基础仍然主要在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部门,而不是在社区,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缺乏一定的前瞻性。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没有完成从保障企业职工到保障全社会成员的转变,保障项目的设计主要还是立足于保障单位的职工,保障系统的运作多数还依靠于旧体系下的单位执行系统。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分割,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障项目的累加而逐渐形成的,目标系统也是各个保障项目的叠加,社会保障理念只局限于资源再分配,忽视非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一定的综合性,从而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功能的有机结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保障资金运营良性化问题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的重要目标。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社会化的特点从而便就决定了必须要有确定的资金来源和良性的资金运作来推动。只有充分的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良性运作,才能保证其保值、增值的实现,从而进一步避免出现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风险,满足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的步入良性运营的轨道,因此便就存在着比较大的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体制不健全。以及收支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保险费不能够及时的足额征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用于购买国债和投资基金,相对而言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但是社会保险基金却很难保证,往往会造成其结果是社会保险资金收支缺口比较大,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这也会造成政府的预算安排中社会保障经费的部分,在管理中也存在着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以及项目超前和滞后并存的现象,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绩效也是 1

比较差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问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健全的、有效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国家民治久安的基本保障。而且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和标准,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立法工作,才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效性加以确定,并公之于众。这也是那些需要保护的特殊群体给予的帮助的基础。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制化的轨是势在必行的。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已经在很多方面确立了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根据和最高法律准则。但在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是不够完善的,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立法不健全,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缺少统一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并且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也是十分欠缺的,因而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由于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存在立法层次比较低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来制约,由此便就造成了许多有关社会保障的制度被分散规定在不同的法律规范文件中。在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难以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额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生活更好地得到保障和帮助。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对策。

(一)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发展差距,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统筹兼顾的难度依然是比较大的。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注意善于把我国基本国情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从而更科学全面的来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恰当的来把握改革的进度和力度。从我国人口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实际出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显著,这样一来,便就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便就要努力的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以全覆盖、保基本为优先目标,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断地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而来稳步的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既要让城乡居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又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社会保障的合理预期。

(二)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由多项具体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各项制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既关乎当前利益同时也涉及到了长远的利益。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方面。在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在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约束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在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从而进一步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实现不同制度之间的顺利转换衔接。

(三)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监督。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制度,其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敏感性很强,因此必须按照科学严谨、公开透明的程序来进行完善。还要注意深入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反复进行理论研究,从而使方案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遵循客观规律。在研究形成改革方案时,不仅要注意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还要广泛的征求社会各界的公众意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进行宣传解读,及时跟踪督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

(四)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创新经验。

社会保障制度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深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便就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积极稳妥地来推进。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试点先行,通过试点进一步掌握规律、探索途径、积累经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除此之外,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而避免因局部利益调整所带来得社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积极鼓励基层的大胆创新,并及时把成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普遍性政策和法规制度,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完善,更好的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在《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这些古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社会和谐的憧憬,和对良好的生活保障的期待。

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产力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提出得比较晚,但历史上出现的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制度和机构,实际上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当时的保障水平比较低,效率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开始探索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相继建立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法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种种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然而,我国这社会保障制度究竟有哪些进步和不足,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就这个话题,我在自己的所在地——四川泸州作了深入的调查。

调查时间:2008年8月4号上午

调查地点: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筑工地

调查方式:访谈、问卷调查

一、调查方式

(一)走访调查

我们先走访了泸州市民政局,在同所在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现在我市抽查地区的基本劳动人口现状:

1、劳动年龄人口

调查试点,共登记131户;被调查的16岁及以上人口335人(常住人口口径)。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0.45%;女性人口占49.55%。

2、经济活动人口

调查的经济活动人口为208人,非经济活动人口127人。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62.09%,比2007年11月上升7.97个百分点(见表1)。

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男性118人,女性90人(男性多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男性(69.82%)比女性(54.22%)高15.60个百分点。

3、就业人口

调查的就业人口为188人,就业率为56.12%。就业人口中男性占56.91%,女性占43.09%。男性就业率(63.31%)比女性(48.80%)高14.51个百分点。

4、非经济活动人口

调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27人,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37。91%(见表2)。

5、失业情况

调查的城镇失业人数为20人,失业率为9.62%,与2007年11月调查数据(10.32%)对比,失业率下降0.7个百分点。调查失业率男性(9.32%)低于女性(10%)0.68个百分点(见表3)。试点失业率高于全省2007年11月城镇调查的6.60%(评估)水平,是由于江阳区蓝田街道宪桥社区地处原四川交通机械厂,该厂系改制企业,下岗人员较多所致。

在调查完我市劳动力现状的情况之后,我惊奇的发现,2008年第一季度,就抽样调查地区的劳动力人口中,就业率与07年调查的数据明显有所提高。但是,现在仍有一小部分城镇人口面临着失业或者无业状态,并且在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十六岁以上的城镇人口中37.91%非经济活动人口。

面对这些失业人口和无劳动能力人口,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么多人失业?我们的政府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弥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咨询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及相关工作人员,我了解到造成失业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中国现状,现在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16亿人口的全部需求,最后就是从就业人员自身来看,他们无法适应现代职业的要求,因而被无情的市场经济所淘汰。副科长还谈到就城市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局首先会为失业者提供救助和必要的基本生活救助,还有就是倡导城镇居民首先购买社会保险。再则就是在政府领导下,逐步完善就业体制,对失业者特别是下岗职工采取必要的职业培训,从而达到重新上岗的目的。我还了解到,对于年满十六周岁的无劳动能力生活又很贫困的失业者,政府还采取给予一定的社会救济。对于下岗职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还鼓励倡导购买失业保险,从而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

(二)问卷调查

对于城镇居民中的弱势群体来说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帮助,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则更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和适当的法律援助。就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我制作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下是调查报告的内容:

1、您对民

工保险有何认识?

a、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2、您从事高危险的工作,是否意识到要购买民工工伤险?

a、是 b、否 c、没想过

3、您是否购买过民工工伤险?

a、是 b、否

若答“否”——您为什么不购买此保险?

a、工资低,无力购买 b、没必要

c、属于流动型民工,不方

便 d、保险金额低

e、不知道如何购买 f、工资用于其它方面

g、其它

4、发生工伤事故后,您找谁付医疗费?

a、找老板赔偿 b、依伤害的程度看 c、自认倒霉 d、其它

5、若老板不替您赔偿?您会如何处理?

a、把施工单位告上法庭 b、忍气吞声 c、其它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一共收到50份参与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选项

题号

a

b

c

d

e

f

g

1

12%·

57%

31%

2

8%

88%

4%

3

6%

94%

若否

71%

40%

45%

20%

11%

10%

3%

4

34%

22%

44%

5

13%

70%

17%

以上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农民工对民工工伤保险的认识只有一点,且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意识到需要买农民工保险,问卷调查还显示,当发生工伤事故后,大部分农民工自认倒霉,当老板不给他们赔偿时,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

在与一些民工的交谈中,我才了解到,这些民工大多数都是放弃农村里的田地到城市来务工,并且他们说在城市务工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还能存点积蓄被以后急用,如果在农村,他们就更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只能靠地吃饭,维持的了基本生活就不错了。

二、调查分析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保障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范围逐步扩大,2007年底,全国有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把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处在完善阶段,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较窄,城镇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没有纳入进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在探索阶段;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城乡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范围比较小;社会福利社会化面临着繁重的改革任务;全社会慈善意识还比较弱,善款捐助数量仍比较少。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来说,社会保险(社保)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国内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种,现在还有针对中国九亿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处在试点之中,这些都是国家的一种福利政策,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慈善事业是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其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慈善事业常常采用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构统称为慈善团体,中国民间举办的各种慈善堂(如育婴、养老、恤孤、习艺、施医、施药、赠棺、赈灾等组织),国外的慈善学校、救济院、慈善姊妹会,以及现代的各种社会福利院、国际sos儿童村、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在现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慈善基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研究或服务项目,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形式。

在走访调查中,从我了解的相关信息来看,我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失业比率在相对较低。可就无业人口来看,我市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无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超过半数。其中在这些无业人口中包括失业人口,老年人,十六岁以上的学生。然而在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市有些问题也存在偏差。比如,少数人不知道有“低保”的存在,有的知道“低保”,却不了解取得社会“低保”究竟符合什么样的条件。目前,对于我市来说,还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口趋于老年化。人口老年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我市少数老年人还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这样就更急需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法律的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组织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无故拖欠,不得挪用。国家根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职工工资增长的情况增加养老金。和 第二十三条 城市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救济。农村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其中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保护老年的合法权益,使其真正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地加上了理性的砝码。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农民工的自我保障意识相当薄弱,究其原因引起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因素:

1、经济承受能力低

经济承受能力低许多农民工怀着美好的愿望来到城市打工,然而,进城后才发现城里遍地黄金。吃、穿、住、行、子女上学这些费用样样不能少,—年下来,找工所得所剩无几,这使得他们对来之不易的工资倍加珍惜,不敢随便乱花一气,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是他们缺乏可行能力,可行能力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创造一个概念,它指一个人免受困苦,如饥饿、营养、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以及能句多识字算数,享受政治秀与等自由,当农民工缺乏“可行能力” 时,他们更无力购买工伤险了。

2、保险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的山村,沟多农民工文化程度很低,保险意识十分淡薄,根本不知道保险为何物,有的甚至把买保险认为不吉利,保证恐避之不及,有的总抱着“哪会这么巧的事”。

3、保险公司有意无意的忽略,中国有1.14亿农民工,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它相当于我国好几处省的人口总和,每年在以五六百万的速度在增加,这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按理说各保险公司争抢还来不及,为什么,海南竟迁一个针对农民工的保险公司也没有呢?笔者曾访问海南儿大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据他们介绍,公司曾下大力气研究家民工保险问题,且下大力气在农民工中宣传推广保险,投入成本很大,但农民工买的很少,回报率太低,划不来,还会亏欠。

4、政策措施和执行不到位,虽然国家与地方有明文规定,但却没有认真执行,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用工单位根本不会考虑为农民工投保,农民工虽然是这项制度受益者,但不敢和不愿积极申请。对他们来说,找到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冒然提出要答,可合同办保除,公司马上开除他,而且工资本来就没保障,每个月扣除几十元钱,到年底是否还能不能拿工资,许多农民工都心存疑虑。

三、解决办法

就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老年化问题、农民工问题!在这十几天的社会调查中感触很多,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的解决,我也只能说些大概的方法:

第一,就国家立法来说,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国家还可以针对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设立专门的劳动法院予以审理相应的案件,这样不仅能使劳动者的权利的到合法的保护,还可以大大提高法院的办事效率,从而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救济渠道。

第二,政府也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二是科学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第二,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三,就员工企业而言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第四,对于不断增多的保险公司而言,应当遵守《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公民自身而言,应该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对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相关问题有所了解。合理的为自身投资,在购买保险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在自己合法权利受到损坏时,要积极主动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调查笔记(一)

08年8月3号 星期天

今天,在网上看最新的新闻的时候,除了看到炒得沸沸扬扬的奥运之外,我还特别关注了一下四川省内的新闻,其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四川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当我看到新闻中报道的关于灾后政府对那些灾区居住地重建以及受灾后的孤寡老人的安置时,我不禁对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报道,在四川大地震之后,不仅造成大量人数的死亡和伤亡,还给四川灾区带来极大的经济的损失,中央政府就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给予了灾区人民很多优惠政策,这些就显示了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与我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即时与提高!

可是在地震之后,我又不禁想到,天灾人祸我们难以避免,可是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保障意识,比如,在天灾没有来临之前为自己的人身和财物等买个保险,买个放心。据调查,我国自四川地震之后,买保险的人急剧增加,可与之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就我了解的,现在大多数买保险的人,只是对自己所买保险的性质有个大概了解,而且大多数人,对保险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了解的不全面或者有所偏差,从而导致自身权益受损!

就社会保障制度中慈善事业来说,四川地震之后,社会各界对灾区的灾民献爱心,凸显了社会是个大家庭,也体现了社会充满了爱。可随之也有一些负面的新闻曝光,比如现在有很多企业就慈善事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在媒体的大量炒作中,有企业迷失自身的方向,只是说大话,而在现实中兑现自身捐献的诺言时,却迟迟不交慈善金!

从以上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政府社会为灾区提供种种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我们能够明显的体会到灾区重建步骤的一步步进行,也能感受到社会保障给大家带来的温暖!可就曝光的一些丑闻事件中,我也不免反思究竟现实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哪些弊端,我想更深刻的了解,在我当地社会保障制度给我们究竟带来了什么,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不是就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

调查笔记

(二)

08年8月4号 星期一

今天,带着我昨天的问题,我去了泸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在展开我的社会调查之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比如,首先我想了解一下我市的劳动力人口现状,然后就此现状,我还想了一些相应的问题访问一下局里的领导。比如,我市具体的就业率如何?就失业人口,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予以弥补?还有就是我市的五保户究竟是采取怎样的标准予以决定?社会保险在我市的普及率有多高?

在社会调查的访谈中,给我感触最深得是泸州市江阳区采取的就业促进五项行动,一是实施教育培训行动,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该区全年计划完成各类培训500o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60%以上;二是实施岗位开发行动,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将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困难对象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和就业稳定性,做到“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确保全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服务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同时结合经常性的现场招聘、个别介绍、送岗位到家等活动,切实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使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实施创业扶持行动,加大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全区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动态保持100万元;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人员,按每人5万元以内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合伙创业和小企业贷款一户的贷款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四是实施规模化就业行动,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园区建设,规模化解决被征地人员就业,五是实施创新改革行动,多举措、多渠道、全方位促进就业。实施承诺就业,通过组织现场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不断拓展市场服务功能,增加市场服务内容,以服务对象登记为起点,以成功就业创业为终点,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

调查笔记

(三)

2008年8月15号 星期一

在去泸州市劳动局调查完之后,我对我市的就业现状及其它他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大致的了解,觉得行政管理部门在具体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按照国家规定予以实施。也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今天,我想针对社会的弱势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予以调查。在建筑工地,我发现了许多留在当地工作农民工,在问到国家的惠农政策时,他们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在农村,他们只要按照国家政策从事农业生产国家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和优惠。在他们聊到国家对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农民提供的社会救济时,他们说政府是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可是对于他们农民工来说,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在与他们谈到社会保险这样的现实问题时,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买保险的意识,首先他们觉得社会保险的费用太贵了,有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承当昂贵的费用,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存在对社会保险的偏见,他们觉得现在买保险其实就是不吉利,他们觉得买社会保险就是预示着灾难,还有一方面是,他们觉得没有买社会保险的必要,因为农民工相当于短期工,有些农民工觉得自己不会在同一个工地呆多久,而且工作完了之后,他们从事的行业也有所变化,从事的地点也随之变化,所以他们没有必要买保险。最后,有少数农民工不了解有社会保险,也不知道在哪里办理社会保险的业务。

在了解到他们的现状时,觉得现在城市里面涌现了大量的农民工,体现了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也体现了现在人们还是存在偏见不重视农业。就法律现象来说,现在的农村,有很多农民不了解法律,不了解国家政策,更不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有时甚至少数还存在一些偏激的思想,他们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调查笔记

(四)

2008年8月16日 星期二

就农民工问题,今天我又做了调查,在调查中给的感触很多。

首先,作为我们“衣食父母”,农民们应该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普遍地讲,他们的确没有受过什么高水平的文化教育,也不具有城里人的“眼光和见识”。正是因为他们曾生活在代表贫穷落后的农村中、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们贫穷、他们“愚昧”,他们的利益也最容易受到侵害。而如今,一旦这些农民失去土地在农村无业可就或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时,为了谋生他们便不分男女老少的纷纷拥向城市,男的农民工一般从事建房修路等工作,女的农民工一般从事保姆清洁等劳务。一个个舒适安逸的居住小区、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条条高速路、一架架立交桥、一座座环境整洁的现代文明城市无不浸透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只有他们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厦的建设者”,才是历史和时代“默默无闻的英雄”。

其次,我们该保护农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国家立法的角度来说,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或法规形式要求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或单位必须交纳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保证金,对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超过三个月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对挪用或卷走农民工工资且情节严重的行为按犯罪处理,对侵害农民或农民工利益的行为要规定有专门的组织或机构来进行处理或维权等。

总之,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先保证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力量或利益的平衡,要保证农民等弱势群体有敢对社会强势集团说“不”字的权利和条件,要保证立法机关有各社会阶层、各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要保证司法机关能够超然于权力斗争、利益集团之外并真正能起到化解社会矛盾、公正裁判的作用。

第五篇:经典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经典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范文

在农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与之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是对农地保障的补充,但农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不可替代的。为了促进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应当对相关立法作出完善。

(一)应当依法明确农民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属性

对农民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属性在全社会已经是基本的共识,但是我国目前有关农民集体土地的法律规定都没有对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属性做出明确的规定。《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对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定都只是把农村的土地看作财产、看作农业生产资料;规定由农民集体享有所有权,规定了集体成员对于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以及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权利,并没有明确规定集体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属性。

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如下问题:一是在一轮承包地发包结束后,对新增加的集体成员没有分配承包地,也不进行承包地调整,从而剥夺了这些集体成员的土地社会保障。二是政府非基于社会公共利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剥夺集体成员的土地保障。三是政府在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过程中,其补偿仅仅是财产补偿,而没有对被征地农民给予社会保障利益的补偿;其财产补偿过低,不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四是在土地进入非农建设用地的制度设计上由国家垄断土地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民土地只能转为国有土地才能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而不允许农民参与建设用地的开发,致使农民失去土地社会保障。五是在农民集体所有权丧失或者遭受侵害时,对集体成员的救济或者集体所有权的救济,只是单纯的财产利益的救济,而不能全面给予社会保障利益的救济。六是一些人极力主张土地私有化,认为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无关,将农村土地让农民私有,农民就会增加投入从而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或者私有以后农民能够自由流转土地就能形成规模效益。这种私有化的主张是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相违背的。

因此,为了发挥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保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对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利益,抵制土地私有化的危害,就应当在《土地管理法》、《物权法》中明确规定农民集体土地是本集体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明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财产权属性和社会保障属性的双重属性。

(二)在对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制度设计上注重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和保护

从立法上对农民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属性做出明确规定,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保障功能就有了合法的依据。与此同时,要依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保障属性在集体所有权的制度设计上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的制度。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完善:

1.完善承包制下的集体对承包地的收回和调整制度,保障集体成员平等地取得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保障功能必然要求集体保障集体成员的生存的土地需求。在我国农村实行农地承包经营制的模式下,集体对于集体成员的土地保障就是承包经营权的保障。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___条规定集体在统一组织发包时,本集体成员的大多数尚能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但问题是一轮承包结束后本集体的新增人口则不一定能够取得承包地。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___条规定,对于新增集体成员的承包地主要依靠集体依法预留的机动地、依法开垦的新增土地和其他集体成员自愿交回的土地解决。但如果集体的机动地全部用完,又没有可开垦的土地,也没有集体成员自愿交回的土地时,(土地对农民而言是其根本利益,谁愿放弃?)新增集体成员的承包地就无法解决,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都明确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因此就导致了大量没有取得承包地的农民。

在这些无地人口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妇女。《农村土地承包法》第___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虽然有这条法律规定,但由此引发的问题是非但不能保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使妇女处于更不利的境地。例如有的村集体为了避免妇女出嫁后不得收回承包地就直接在发包时不允许未婚待嫁的妇女承包土地,一个在娘家未取得承包地的妇女加入夫家所在集体后,该集体因为嫁出的姑娘的承包地不能收回,嫁进来的媳妇也不能取得承包地,所以她仍然不能取得承包地。即使一个在娘家已经取得了承包地的妇女,在加入夫家所在集体后不能取得承包地,可以保留娘家所在集体的承包地,但其实际承包权益也统统归其娘家的家庭成员享有,嫁出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她是不能得到任何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无地人口,特别是妇女的土地社会保障就被剥夺了。

因此,从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出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承包地收回和调整制度应当作出适当的完善。诚然,《农村土地承包法》所规定的在承包期内不得收回承包地和不得调整承包地的规定也是为了稳定承包经营权,实现其保障功能,但如果过于绝对,就会适得其反。既然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首要的是要公平地实现对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那么当一些已经取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员不再需要土地保障,而其他未取得承包地的成员又急需土地保障的情况下,由集体对承包地收回和调整就是正当的。

那么,哪些情况下已经取得承包地的人被认为不再需要集体土地保障呢?主要有以下情况:(1)已经死亡的成员;(2)承包人无理由地荒芜土地;(3)承包人已经固定的非农职业化,例如,成为国家公务员,军官,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全家迁入设区的市,享有市民的社会保障;(5)成为外集体成员并取得了承包地;(6)承包人自愿交回承包地。在这几种情况下,原承包人明显地不再需要土地作为其享有的社会保障,对其承包地应当收回。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___条只规定了承包期内承包方举家迁入设区的市发包方可以收回由其承包的耕地或草地,以及承包方自愿交回承包地的可以接受,对其他情况下的收回并未规定,而且依照承包期内不得收回承包地的规定被一概禁止了。在上述情况下集体也不得收回承包地,也就不能对未取得承包地的成员调整承包地,从而使其土地保障权益不能实现。完善承包地的收回和调整制度就是在坚持承包期内不得收回和调整承包地的原则下,依法规定对承包经营权可以适当调整的事由,将不得收回和调整的原则性与可以适当收回和调整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集体土地对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___强化集体所有权对集体土地的支配权能,充分实现集体所有权的财产权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是人们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其利用效率,创造更多财富的资源。财富的增加就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在土地承包经营的体制下,集体完成了土地发包后,随着承包合同的生效,农民个人取得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集体所有权的权能则处于受定限的状态,集体也不能收取承包费,因此,集体所有权的社会保障功能经过发包活动以承包权实现于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权基本上失去作用。但承包经营权对农民的保障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当集体成员因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生活困难时,仅仅靠承包的土地保障就难以度过难关。

这时就需要集体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我国目前所建立的农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都要求发挥集体的作用。例如,___年《_______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那么如何使得集体“有条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而解决这一问题从法律制度而言就是要强化集体对集体土地的支配权能,从经济上最大化地实现集体积累,从而使集体能够有条件为农民个人的社会保障提供更多的支持。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反思和改进:

一是就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而言是否只能采取承包经营,其他经营制度是否就没有法律依据。

例如《物权法》第___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那么实行其他经营体制行不行呢?法律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也没有提供依据。事实上全国虽然基本实行承包经营机制但也有许多村庄采取了其他经营机制,甚至还有保留原生产队机制的,而且还取得了成功。最为典型的像河南漯河市的南街村,江苏江阴市的华西村等,不仅为集体成员提供了基本社会保障,而且提供了较高的集体福利。因此,对于农村集体采取怎样的经营模式,不必强求全国的统一,只要能够为集体成员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和更高的集体福利,集体所选择的经营形式都应当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承认。

二是在实行土地承包经营的体制下,集体还能否有所作为?到底能有什么作为?本来土地承包制是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规定了承包层次的经营而没有规定集体统一经营的层次,而且为了强化对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极力限制集体所有权的行使,使得集体统一经营几乎无法进行。

例如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___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对维护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是必要的,但如果并非假借而是真正地多数决定集体进行对成员有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而少数不服从时也就无法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法》还规定本法实施以后不得再留机动地,集体经营事业也就没有条件。如果集体的统一经营无法进行,也就不能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

因此,从充分实现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出发,应当对集体的统一经营做出规范。主要应当从这样几个方面改进:

一是集体经本集体成员2/3以上多数决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需要形成规模经营的,在不损害承包人权益的前提下,有权对承包地进行合理调整。

二是集体举办集体企业利用集体土地,在遵守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前提下应当给予扶持。

集体企业是集体出资举办或集体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联办的企业,集体从集体企业的盈利中取得的分配资金可用于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正因为农民集体企业担负着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所以应当对集体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以使集体企业能够在实质上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

三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允许集体经营本集体建设用地。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___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从而由国家垄断了建设用地市场,即使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农民集体土地也必须由国家征收为国有土地,农民集体不得直接将其建设用地进行出让,从而失去土地,失去土地收益,失去社会保障。___届___中全会的决定已经明确允许城市规划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从各地的实践情况看,有些地方的农民集体将本集体土地以作股的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把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产生的有长期保证的收益,以股息方式返回集体作为集体成员专门的社保资金。有的集体将本集体土地以租赁方式参与工商业开发,把回收的租金用于建立本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实现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好形式。对此法律上都应当作出明确允许的规定。

3.强化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保护,实现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承担着对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也就保护了集体成员基本的社会保障条件。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损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对集体土地的严重毁损。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失去土地,则集体成员失去土地社会保障,这时对于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只能代之以新型农村社会保障。

另一方面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侵害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以国家名义对集体土地的强行征收。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与商人联合实行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强行剥夺,低价征收高价出让给商人,对农民的补偿过低无法实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对此,虽然我国《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都已经规定了国家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收必须限于公共利益目的,但是,由于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具体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的法律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地方政府与商人联手假借公共利益征收农民土地,致使农民失去土地保障的情况严重存在,弱势的农民面对强强联合的政府和商人难以维护其土地所有权。

对此,当前急需完善土地征收法制,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公权力之间架起保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铜墙铁壁,减少政府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剥夺。即使政府出于真正的公共利益目的征收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合理的补偿,不得低价征收。应当不仅补偿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利益,而且必须补偿集体土地对集体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利益。对于这些问题在认识上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实践中并不容易做到。因此,急需制定土地征收法,并切实执行之。

总之,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本质上是对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其社会保障功能极为重要,又有很大的局限,为了更好地实现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应当建立与农地社会保障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并对有关立法予以完善,以促进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充分实现。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范文(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计划单列市(区)人民政府:

《关于探索建立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已经____同意,并指出:“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开展这项工作需逐步进行,应以民政部为主先进行探索和试点,不宜一下铺开。”现将民政部给____的报告印发你们,望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____:

“七五”计划明确提出,“七五”期间,我国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这是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特别是在农村更是全新的领域。为了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我部于一九八六年初即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开展理论探讨,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了试点。十月中旬又在江苏省沙洲县召开座谈会,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政厅(局)长、中央有关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探讨了在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形成了一些粗线条的构想。现将主要意见报告如下:

一、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农村出现了飞跃式的进步,从经济领域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由于农村改革正处于两种体制并存的过渡时期,新旧体制还在发生摩擦,为新体制服务的一些配套工程还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因而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一、产业结构、劳力结构的变化,促使家庭向小型化转变,家庭的养老扶幼功能在削弱;二、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寿命延长,老年比重增加,养老任务加重;三、一些地区原有的集体保障功能削弱,新的保障体制没有建立;四、由于千千万万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参与流通,进入多种经营领域,风险加大;五、一些地区已出现挥霍浪费的现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更为普遍,消费需要积极引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受一九五八年“共产风”的影响,又出现了“十个不要钱”、“八项免费”,大包大揽社会福利的倾向。这些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必须有紧迫感,理顺各种关系,拖得越久,积累的问题越多,解决问题越困难。这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而且将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家认为,适应农村新的形势,建立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然的配套措施。目前,不少地方的群众已经自发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应抓紧时机,因势利导,积极工作,实现“七五”计划的要求。

二、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的构思

大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建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国家、集体、个人承受能力为限度。当前,要以“社区”为单位,以自我保障为主,充分重视家庭的保障作用。在起步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范围要由小到大。

根据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目前只能先建立“社区型”的以乡为单位的社会保障网络。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自我保障,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展,逐步完善,形成全县、全省以致全国的保障体系,最后经过立法,成为国家颁布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是内容要因地制宜,由少到多。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保障的内容不可能搞一个模式。目前,贫困地区主要搞救济和优抚,首先解决五保户和群众的温饱;经济中等水平地区,在救济优抚的基础上,开展福利生产,兴办福利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互助储金活动;经济发达地区,应在上述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社会保险。无论哪类地区,都应先从解决群众最急需的项目开始,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增加。

三是标准要由低到高。

由于社会保障的标准具有不可逆转性,开始时标准要低,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做起,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承担能力。

三、资金来源

大家认为,妥善地研究解决资金来源,建立基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条件。“七五”计划指出,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改变过去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也要贯彻这一精神。根据我国农村集体积累和农民个人收入不高,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不仅不能照搬国外做法,也不能照搬国内城市的做法。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筹措办法。贫困地区,以国家提供的救灾费、救济款、优抚费和各级财政补贴为基本保障资金,继续发挥现有福利网络的作用。这些地区的群众无力出钱,可在自愿的原则下,开展互助储金活动。富裕地区,要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理分担的办法。具体分担比例,要根据保障项目的不同性质而区别对待。这类地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可以提取一部分资金;群众比较富裕,个人也应出点钱;有的保障项目甚至应以个人出钱为基础,以便增强群众的自我保障观念,把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力和义务统一起来,防止产生依赖思想。

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保险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不同于一般的财产保险。其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在生病、致残、失业、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时,得到必要的生活保障。我国在城市已建立起以劳动保险、公费医疗、职工离退休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在农村还没有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探索。

社会保障资金要按不同的保障项目,分别建立基金制,这些基金要与地方财政分开,单独列户,自主管理,群众监督。并通过生产的发展,逐步加以扩大。

四、重视家庭的作用

家庭是我国农村传统的保障单位,分布最广,覆盖面最大。家庭的照料比任何专门机构更情愿,更有效。因此,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一定要吸取西方国家过多的社会保障促成家庭解体的教训,发挥家庭的保障作用,可以减轻社会压力。

发挥家庭保障作用,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二是要坚持依法办事,用法律保护老人和儿童。要通过普法教育,使社会成员都懂得,父母有扶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三是逐步实行鼓励家庭保障的优惠政策和开展有效服务。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可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建立必要的制度,把敬老扶幼列入乡规民约;在乡、村成立老年人自愿的组织——老人协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倡和表彰亲朋邻里互助互济的风气,重视和支持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等。

五、明确主管的部门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在我国是新事物,但许多具体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民政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当部分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根据“七五”计划界定,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扶工作四项内容,除社会保险由几个部门分别承担外,其余三项都是民政部门已经主管的任务。而且民政部门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系统,培养了一批熟悉这项业务的干部队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繁重,要求紧迫。必须有一个主管部门,抓试点,搞规划,进行理论探讨,政策研究,总结经验,反映情况。民政部愿意承担这项任务。

以上构想是否妥当,请批示。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范文(三)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几乎还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大多数村庄而言,仅有的社会保障是以农村“三提五统”收费为基础的“五保户”制度和低级的医疗保障制度。除少数发达地区外,一般的农村地区根本就不存在养老保险,更不用说失业保险了。以现金支付为基础的社会保险之所以无法大面积地在全国推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农村目前很低的现金收入水平。在___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___元左右,其中___%用于食品、衣着和住房之类的生活必需支出(ssb,___)。因此,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以个人付费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对于一项涵盖中国___亿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计划,要政府来承担其全部或部分费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论述的是,中国目前以均分土地为特征的平均主义农地制度在为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方面,不失为对现金型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替代。这种农地制度以土地集体所有为法律基础,以家庭土地占有和耕种为实现形式。在土地分配方面,它采取平均主义的原则,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量随其人口的增减而变化,以使全村每个人所拥有的土地量大体相等。这样的一种农地制度既不是完全的集体所有制,也不是完全的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它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损失,因为平均主义原则要求间歇性地调整农户间的土地分配,引起土地占有的不稳定性,从而降低农户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动力。但是,这种平均主义的农地制度具有一种内在的社会保障机制。在本文里,和现金型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应,我将把这种机制称为土地型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的正面作用可能足以抵消平均主义农地制度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损失。其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土地是一种“廉价的”生产资料,即使与受训练极少的劳动力组合在一起,也能够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食品。因此,一个建立在平均主义农地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加上家庭储蓄等其它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免受不利收入冲击的影响,这对那些家庭贫困或没有能力挣取非农收入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其次,土地本身是一种财富,这对老年人来说更显得重要,因为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必要的收入。因此,土地均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养老保险工具。

第三,不论是在最近的人民公社时期,还是在更早的历史上,土地一直为村民提供基本生计和公共物品,这也证明了土地作为社会保障基础的有效性。

第四,最近___年的事实表明,平均主义的土地制度是多数村庄自己的选择。均分土地要付出生产效率方面的代价,农民仍然选择这样的一种土地制度正说明它必定为他们带来一定的好处。许多学者认为,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均分土地具有收入保险功能;而经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土地是一种廉价的生产资料,但是,如果一个家庭不仅要求温饱,而且还想过得更好一些,它就必须要有非农收入。土地型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在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的同时,提高农民挣取现金收入的积极性。

第六,平均分配土地对长期劳动力流动可能有正面的作用,因为它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索取工资,另一方面使得土地对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可能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的劳动力迁移率。最后,尽管平均主义的土地制度可能阻碍了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从而导致动态效率的损失,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这些损失相对而言并不大,并很可能被这种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对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所抵消。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论点加以扩展。在第一节里,我将援引理论和历史的资料证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稠密的乡村经济中,土地可以成为收入和养老保障的有效基础。在第二节里,我将探讨当前的平均主义农地制度对于长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第三节里,我将讨论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成本问题。在最后的第四节里,我将简要讨论一下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问题,同时对本文做一小结。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范文(四)

农民的土地保障虽然也是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但它不同于社会法上所指的农民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许多制度都从无到有,得以建立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处于在探索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建立的阶段,许多方面还没有经验,因此,法律制度在基本法层面尚处于空白,社会救助法和社会保险法都还处草案讨论阶段。在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建立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的土地保障的配套问题。___总理指出:“我们过去一直讲农村养老靠土地、子女和集体,现在有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传统的有效方式仍要发挥作用。这不单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实行新农保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包括老年人的土地承包关系,也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老年人的承包地可以自己经营、可以给子女经营,如子女外出务工、老年人自己无力经营的,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对农村老年人也是一份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总理的这段话是针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土地保障的关系而言的,但实际上对于正确认识土地社会保障与新型的社会法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在未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失去土地则失去社会保障,因此,针对失地农民,人们呼吁尽快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近年来随着建立农民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日益成熟,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于___年___月前在全国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已经在___实现了对全国农业人口的全覆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___年试点面已经覆盖全国___%的县(市、区、旗),___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就没有意义,而需要研究的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土地保障与新型社会保障的配套,在此基础上如何对没有取得承包地的待地农民和失去承包地的失地农民的特殊问题做出安排。

(一)对享有土地社会保障的农民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

按照我国以往的制度安排,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就是农民集体成员享有的社会保障,农民就不再享有社会法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市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市民就享有社会保障。这就形成社会保障上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现在我们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把农民的土地拿掉,给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有的地方在做法上也推出了让农民以“土地换社保的方案”并试点。有的学者认为“土地换保障是实现从‘人人有其田’向‘个个有保障’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是实行一次置换、多换多得、分期受益、终身保障、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是确保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少有所育、中有所为、老有所养’的根本保证。”以上认识和做法都是为了农民的利益,但“土地换社保”这种概念似乎使人感到从前不给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因为农民有土地,现在给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农民就要用土地来换取,否则农民既享有土地权利,又享有社会保障就会与市民之间形成不公平。笔者认为土地换社保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对的。从前我们没有给农民建立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并不是因为农民有土地就不需要社会保障。从各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路径看,“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演变上都经历了一个从城市开始逐渐发展覆盖农村的过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备了逐步以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条件,所以才提出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这里的社会保障的本质意义是由国家为主导的将工业剩余反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自国家。当然个人也要交费,但不同于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因此,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就不能要求农民以土地换取。农村的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的财产,由农民集体提供给自己的成员,是集体社会给其成员提供的社会保障,而不是国家给农民的社会保障。所以不能因为农民有土地保障,就不给农民建立社会法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也不得要求农民以土地换取社保,更不能因为给农民建立了新型社会保障以后就可以任意剥夺农民的土地。土地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新型社会保障不可代替的。既然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那么农民享有土地保障而市民没有土地是否就不公平呢?对此不能这么认为。因为农民享有的土地保障不仅仅是农民的社会保障,而且在实质意义上是全社会的保障。

对农民而言,只有在集体土地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与土地保障相配套的新型社会保障才能实现实质公平。土地保障与新型社会保障的配套体现在:1.应当以土地保障所能提供给农民的基本收入水平作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对应当由农民个人负担的合作医疗基金的交费、养老保险基金的交费部分应当依据土地收入水平确定,农民的个人交费应当以大多数人都能交得起为原则,对收入水平过低的困难户应当给予减免。___对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在开始领取养老金后,其所承包的土地可以继续承包,其承包经营权的行使不受影响。

(二)对没有取得承包地经营权的待地农民提供新型社会保障

待地农民是在土地统一发包时没有取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间又没有条件为其调整承包地,因而其承包本集体土地的权利处于期待状态的农民。在实行土地承包制的条件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集体成员享有的他物权性质的财产权,也是其从集体土地上享有的基本社会保障。成员不能取得承包地就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这不仅在集体成员之间造成不公平,违背集体所有权的本质,也导致没有承包地的集体成员的生活困难。在建立了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普遍的新型养老保险的条件下,集体成员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参加和享受这些新型的社会保障,待地农民在没有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也代替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障作用。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未成年人来讲,他失去的是承包地收益的生活费;对于成年人来讲,他失去的是从事农业的基本劳动条件,从而相当于失业的农民。

因此,对于待地期间的农民理应给予相应的替代性社会保障。可以考虑的方案有两个:一是由集体按照不超过当地的平均农业承包地租金的标准,按其应取得的承包地数额给予补偿。补偿费的来源,集体有收入的从集体收入中列支;集体没有收入的,由承包土地的成员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每年确定数额后分摊。由于土地保障是集体提供给成员的社会保障,因此由集体给予未取得承包地的成员相应的补偿具有合理性。另一方案,则是由国家参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在承包经营期间没有条件取得承包地的农民给予救助性补偿。对于待地农民的补偿是因为其没有取得承包地,集体没有条件为其分配承包地的利益补偿,当集体有条件为其调整承包地的,其取得承包地后则不再享有待地补偿;如果集体能够为其分配承包地,其无理拒绝接受的,不得再享受待地补偿。

(三)对失地农民提供新型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主要是指因企业建设、或者国家建设征占土地而失地的农民。这些失地农民是永久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去土地按理说就不再是农民,称其为农民是因为他曾经是农民,现在还没有成为市民。在失地农民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失地农民已经成为城市社区的居民,这主要是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形成的;另一种情况的失地农民是在农村的失地农民,主要是县乡的工业园区建设,国家大型水库建设,铁路、高速路、机场建设、开矿等征占土地形成的失地农民。对于土地征收,我们呼吁提高补偿标准和给予安置,如果能办到,可能对未来的被征地农民有些意义,但现在最为严重的是已经被征地的农民,他们曾经获得的一次性补偿都很低,多少年过去后钱已经花完了,生活就没有了保障。

因此,对这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就业适龄人口的就业问题,他们处在失业的状况下又不能享有失业保险。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人直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范围,同时为其建立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新型社会保障。城市郊区的失地农民,应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农村的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且应考虑建立失地农民失业保险。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由个人、征占或者使用被征土地的企业和国家负担。为失地农民提供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所需的资金由个人、有条件的集体、征占土地的企业或者使用被征土地的企业和国家负担。在这里提出由征占土地的企业或者使用被征土地的企业负担一定的失地农民的社保资金的合理性在于,他们征占或使用农民土地的结果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社会保障,他们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他们首先对这些失地农民直接负有社会责任。

由国家负担的合理性在于国家本来就是社会保障的义务主体,对于失地农民来讲是国家征收了农民的土地,取得了土地出让金,而对农民的补偿过低,致使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去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因此国家有责任首先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____《___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___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___%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___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下载关于上杭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上杭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范文4篇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重要方面。而在新型的农村社会......

    2021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021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范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未来半个世纪的奋斗目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以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制度为主......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读书笔记(范文)

    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探索(社会学研究1996) 文章较早地对农村养老相关问题做了研究:从意义、现行实践模式、基本原则、面临问题及对策展开了讨论。特别是面临问题......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狼窝铺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电子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 6月29日,我校电子信息分院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小分队一行10人在 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前......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