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第7章(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21: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第7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第7章》。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第7章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和经济体制

学习目标

l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确立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经济成分。

2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内涵和形成依据,弄清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 劳分配的原因及实现特点,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3理解并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4了解企业的内涵和类型,把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 构成、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中国国情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 了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和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7.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意味着劳动者在公有的生产资料面 前都是平等的主人,任何劳动者个人都不拥有特权,也不能把它转变为私人财产。劳动者 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并共同占有劳动成果。尽管各企业和各劳动者之间会存 在一定的物质利益差别,但这种差别只是不同主体所付出劳动的质和量的差别,是劳动者 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差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并不是由哪一个阶级 167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具体体现,是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曾经由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取代 了封建经济制度,并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然而,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 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 也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 制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并且创造丁否定自己的条件。然而,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依靠政权的力量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 础的,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彻底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封建经济制度取代奴隶经 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代封建经济制度。先后继起的经济制度虽然彼此对立,但都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本特征,新的经济制度可以在旧的经济制度内部自发地产生并发 展起来,并不需要首先摧毁旧的经济制度。与之相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显然有着 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取代的具体方式 和所走的道路会因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取得胜利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平赎买资本等途径建立的。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旧中国,官僚资本依附于帝国主 义并与封建势力相勾结.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代表着最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 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国家对官僚资本采取了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全民 所有制的国有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主 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的作用。因此,国家对民族资本 进行和平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利用其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 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 全民所有制经济。

第三,改造个体私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 业者来说,他们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因此不能对他们采取剥夺的办法。在对农民个 体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中,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示范、说服教育和国家援助的办 法,引导个体劳动者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建立起r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到1956年底,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 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起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 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68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公有制经 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才能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我国生 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只有根据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与之相 适应的所有制经济,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三,„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 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经济成分就应允许和鼓励其发展。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把它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个概念区 别开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只有公有制经济,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中,除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但二者又 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存在于社会主义各个阶段,本身有一个不断成熟和发 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各种所有制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是不同 的,其中,公有制要居于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在于: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任何一个社会的性质,都是由占 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决定劳动者地位和 我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因素。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占据主体地位,才 能体现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我国多种所有制 经济并存的条件下,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力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 基础,也为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创造了平台,从而有利于国家运用经济、计划等各种手段 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沿着社会丰义方向健康发展。

最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 分配性质,只有公有制占主体,才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才能避免两 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果否定了公有制,生产资料就会重新成为人剥削人的手 段,就会必然出现财富占有不公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将不复存在。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 势。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指量的优势,更重视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 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7.1.4公有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 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6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国有经济,也就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 的所有制形式,它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是公有化程度较高的公有制 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 术设备,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不仅包括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荒地、草原和其他陆海自然资源,还包括全民所有的工厂、农场、商店、铁路、邮电和银 行等。在仍然存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一般采取国家所有制4 形式。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人民不可能直接去占有和支配众多全民所有制 企业的生产资料,必须有一个社会中心代表全社会劳动人民去占有和支配这些生产资料,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个 社会中心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只有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 把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民所有制 的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服务。所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必须采取国家 所有制形式。当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不等于国家直接经营管理 企业,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而且应当适当分离。

集体经济,也就是社会丰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所谓集体所有制是指由一部分 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是与较低的生产社会化程 度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与全民所有制相比,集体所有制的特点在于,仅在集体内部,劳 动者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的集体经济之间,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 上则是不平等的,从而在劳动成果的占有和分配上也存在着差别。按照所在地区或经营对 象的不同,集体所有制经济可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 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现阶段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经营管理上主要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城镇集体经济广泛存在于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 业和服务行业等领域,投资少、规模小、拥有较完整的自主经营权等特点,使城镇集体经 济能够较好地适应t市场变化,灵活地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取得较好的经营效果。

混合所有制经挤,是指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混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混合所 有制经济的性质由其控股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来决定,不能笼统地说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还 是私有制。由国家或集体控股的,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在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 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集体成分的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 集体所有,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混合所有制的形成途径有组建跨所有制的公司和企业集 团、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以及公有制企业出售部分股权或吸收职工入股等。混合所有 制经济的出现,在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科学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内涵,而且需要进一步探索能 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概念。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决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具有相对 稳定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则是一定所有制经济的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具有 可变性和灵活性。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容 纳不同的所有制经济。170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产生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 份制是以人股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可以容纳多种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 式。股份制作为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 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 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企业就具有 明显的公有性质,它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的阵地,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 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为一体,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 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集体所有制经济。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出 资者,也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除了按劳动取得报酬外,还按其入股的资本额取得相应的 报酬。股份合作制企业以营利最大化为目的,但营利性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企业还始 终将提高劳动者的业务素质、满足职工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层的需要作为重要目标,从而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中,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 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 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8年末,我国共有私营工业企业l45.7万个,吸纳就业人员5 30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

的比重分别为76 6%和44 2%;完成工业总产值16.6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0 5%。到20IO年

来,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万家,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 9 987家。2010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横以上工业企业

的25%;吸纳就业人员2 564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0io;出口交货值6 3万亿元,占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0%:“三资”企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等方面继

续发挥积极作用。

——国冢统计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 种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是私有制经济,但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 不带有剥削性质的私有经济。个体经挤主要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同我国现阶段 存在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广泛存在于城乡的手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同时,由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灵活等特点,因而在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方便生 活、积累资金、换取外汇、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经济在许多社会形态 中都存在着,一直都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 下,个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必然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 展服务。17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 的私有制经济。由于私营经济中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因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 在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又有着其特殊性。私营企业的劳动者并不是完全丧失生产资料的 劳动者,他们与私营企业主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私营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并要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 范围内进行。因此,发展私营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是有益的。当然,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会’ 带来一些消极作用,需要通过完善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对它们加以监督和引导。

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 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 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一种经济形式。中外合作经营经济是一种契约式经济,共主 要特点是合作企业合同是企业成立的基本依据,合营各方的权利义务不是取决于投资比例 与股份,而是取决于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外商独资经济是完全由境外投资者单独投资兴 建的企业,外商投资者独立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 和监督下进行生产和经营,同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外资经济不是一般 的资本主义经挤,而是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外 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改革开放前,非公有制经济一直处于被限制和受排斥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 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起来,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非公 有制经济生产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满足了人民多样化需要;吸纳了大量人员就 业,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公有制 经济的改革,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等。为此,要进一步通过贯彻平等 准入原则、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服务体系、改进监督管理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贯彻个人分配制度,必须理顺各种关系,防止收入悬殊。7.2.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 度。这一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有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占主体地位的 公有制经济,而且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与不同的生产资料占有 关系相适应,必然存在不同的分配方式。172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 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要素所有者 把各种要素投入生产经营,要求获得相应的回报。否则,他们就不会把其所有的生产要素 投入到经济活动中。这必然产生了与各种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方式,如购买企业股票获 取股息、红利,通过银行存款获取存款利息,等等。

最后.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有不同的经 营方式,相同的所有制经济也可以有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经营方式,如个体经营、承 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 系,由此必然产生与不同经营方式相联系的分配方式,如个体劳动者经营收入、投资入股 获得的股息等,形成了分配方式多样化的格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按劳分配 也在多种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 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

第二,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中,尽管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股息、债券利 息等非劳动收入增加,但按劳分配的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第三,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牧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7.2.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 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 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中,生产资料不是任何的私人财产,而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这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决定了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来占有消费品,从而排除了一部分人依靠对 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来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为实现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分配方式本质上 取决于可分配产品的数量,而可分配产品数量的多少又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状态,社会产品也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 度,因而还不能根据人们的需要来分配产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最后,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完全摆脱旧 社会遗留下来的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的痕迹,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工农之间、城 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因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在数量 和质量上还存在差别。同时,由于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依然是人”J谋生的手 173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段。因此,必须承认不同劳动者的劳动之间存在的差别,并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同 他可能获得的消费品的数量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凭借 占有生产资料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并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实行按劳分配不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但在同时,按劳分配又有共历史的局限性。按劳分配+ 是以默认不同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同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为前提的,由于劳动者的体力 和智力不同,劳动者所赡养的家庭人口不同,势必造成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别,形成了按劳分配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旧社会的痕 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都必须加以坚持。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 尚不成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按劳分配的实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按劳分配 借助于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形式来实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价格、货 币、市场等范畴和关系同时存在,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每个社会成 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首先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价值形式的货币,再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自 己所需要的商品。

第二,按劳分配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 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自主的收入分配主体。企业通 过生产经营活动,从市场获得收入,然后再将收入分配给劳动者。企业确定什么样的分配 标准,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形式等问题,完全由企业按照自身内部状况自主确定。因此,在 全社会范围内还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第三,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和货币工资形式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影响着企 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果企业经营得好,劳动者的劳动就会全部被社会承认。否则,就不 能全部被社会承认。而企业对劳动者进行的分配,是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进行的。这样一来,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就会出现劳动者即使提供相同的劳动量,也会出现 收入上的差异。同时,劳动者是以劳动的货币收入购买个人消费品的,劳动者用货币购买 的个人消费品的数量要受货币币值、消费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货币贬值,或消费品 价格过高,等量货币只能购买到较少的消费品,从而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通过一定的劳动报酬形式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不同形式中,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各币相同。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形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工资是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以货币形式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劳动报酬形式。计时 工资和计件工资是社会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是根据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和 劳动繁重程度确定工资等级,按日或按月发放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完成的合乎 质量要求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和作业数量支付的劳动报酬。奖金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劳动 174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报酬的补充形式,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津贴是贯彻按 劳分配的另一种补充形式,是对那些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工人给予的额外劳动报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 恰当的形式。

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实行的是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由基础 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既 互相区别、互不干扰,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这种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有利 于把工资同职工的职务、肩负的责任、工作的复杂程度以及付出的劳动量联系起来,更好 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分别属于不同的集体单位所有,按劳分配原则也只 能在各个集体单位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其成员的劳动报酬取决于集体的收入水平。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经营形式。在这一制度下,集体把土地和其他主 要农业生产资料交给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劳动者自主经营,承包户的劳动成果一部分以税 金的形式上缴国家,一部分作为公积金和公益金上交集体经济单位,剩下的部分作为劳动 报酬,全部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也就是所谓“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 的”。这种分配方式把责权利紧密联系起来,把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已被实践 证明是一种适合我国农村现阶段的生产力特点的按劳分配形式。

7.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 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按资本分配。按资本分配是指各种投资者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投资、入股等获取收 入的一种分配形式。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所有者的收入属于按资本分配。私营企业和外 资企业的所有者把大量资本投入生产经营,在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售后要收回资本并获取一 定的利润。这些利润实质上是企业职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

按资金分配。与按资本分配一样,按资金分配也是各种投资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收 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但是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属于剥削收入,按资金 分配的收入属于非剥削收入。普通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债券、银行储蓄所获得的股息、红利、利息,以及个体劳动者、承包农户的投资收入,都属于非剥削性质的资金收入。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中的工人获取收入的一 种分配方式。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是雇佣关系,劳动者仅以生产 要素提供者的身份参与生产和分配。他们获取的工资实际E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 式,体现了雇主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按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技术、信息、房地产等 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要素的所有者必然要凭借要素的所有权,从 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从而形成技术、信息、房地产等收入分配方式。

个体劳动收入。个体收入是指个体劳动者通过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自己 劳动所获取的收人。个体劳动收入不同于按劳分配,它是个体劳动者通过实现其生产的商

„ 品价值而获得的收入,是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民家 庭收入中,也包含着这种劳动收入。

此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福利性分配、按风险分配等分配方式。在上述 各种分配方式中,除个体劳动收入、福利性分配等之外,大多数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 谓生产要素,就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 息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其经济上的所有权,按生产要素在 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获取相应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L 的实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客观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就是要以市场为基础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社会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而言,就是要求它们必须进入市场,成 为商品,并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共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 的收入。生产要素的有偿性使用,不仅促使着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努力提高要素的质量,也 促使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努力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只 有这样,才能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既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又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 征,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畅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

当然,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说生产要素要创造价值,要明确分清 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土地、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不涉及价值源泉的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 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7。2.4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疗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整了各种经济主体之 176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相经济体制

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乎稳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的问题;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 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 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理顺分配关系,要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扩大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从按劳分配来看,公有制经济 中劳动者个人劳动能力的差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特殊性,必 然会拉开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从按生产要素分配来看,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平等,使用效率和效益的不同等原因,也必然会造成收入上的明显差距。加之其他分配方 式的存在,个人收入差距的出现成为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实行的必然结果。

二是体制、政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导致 生产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缺乏竞争性和平等性。某些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依靠其垄断地位和 不平等竞争,获取高额利润。由于管理的疏漏和收入分配领域政策的不完善,也使一些人 钻了政策和法律的空了。一些高收入者偷税漏税问题严重,一些具有特权的行业和单位,通过乱摊派、乱收费获取不应有的高收入,等等。

三是一些非法收入的影响。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通过“设 租”、“寻租”获得较高收入。一些人通过走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非法活动牟取暴利。这都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生产要素投资先富起 来,这是克服平均主义这个最大的分配不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挤的必然产物。它有利 于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个人收入差距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那些通过垄断经营、坑蒙拐骗、贪污腐化、设租寻租等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是不正当、不合理、不合法的,也是进一步深化分配制 度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理顺分配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经济领域,对公平的理解主要 有三个方面:一是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市场竞争中都有同等参与的机 会,人人都有获得资本和利润的权利,家庭背景、种姓、种族或性别等不应成为人与人之 间经济成就不同的主要原因。二是规则公平或过程公平,即国家的各种收入分配法规或制 度对任何经济主体来说都是平等的,任何人不能以超经济的强权手段获得额外收入。三是结 果相对公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社会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共享生产 力发展的成果。公平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基础和 前提。所谓效率,就是经济效率。从宏观层次上看,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即经济资源在 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从微观层次上看,是指经 济活动的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可以用投人生产的劳动或生 产要素与取得经济成果的价值比率来衡量。效率的两个屡次紧密联系在一起,微观层次效率 的提高有利于宏观层次效率的改善,宏观层次效率的改善,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77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在分配关系中,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既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又 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实行,打破了平均主义 分配方式,但也造成了个人收入差距。对于个人收入差距,无论是采取平均主义的方式予 以消除,还是任其发展逐步扩大,都会使公平和效率走向极度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允 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允许适度差距的存在,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理顺分配关系,必须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1)提高城 乡低收人群众的基本收入。要通过农产品价格补贴,建立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一系列 措施,提高农民、城乡困难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的收入。(2)调控不 合理、不公平的高收入。通过健全并实施税收政策、利润上缴制度等控制垄断行业、企业 高管等的偏高、过高收入。(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生收 入,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4)打击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通过强化股市监管,强制 上市公司分红,严厉查处行贿受贿等,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扭 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7.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影 响和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陛。7.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既可以和社会主义结 合,也可以和资本主义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随其所服务 的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 济必然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或共性。具体来看,市场经济的一 般性集中表现在:

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 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都 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使市场主体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引导生产要素在各部 门之间的流通和转移,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相 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无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如何,也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技术水平的高 低,都能够自觉地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负盈亏,自我 约束,自我发展。

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政府 178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予以调节,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政府采取的不是直接干预企 业生产经营具体事务的方式,而是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各种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影 响和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监控和引导市场运行。

第四,经济管理法制化。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法规 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市场经济越发达,要求的市场法规也越健全。通过建立一系列法律法 规、制度规范,使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和科学的法制基础,从而有力约束了各种 经济行为,维护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7.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规定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一般。|生,社会主义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影响和制约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市场功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市场经 济运行中,不同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力促进了资源的合 理配置,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现不出市场经济 的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存在,不仅解决了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性质问 题,而且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由于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家就能够掌 握国民经济命脉,控制一些重要的基础产业,拥有强大的财力,就可以从社会的整体利益 和社会长远利益出发,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调节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解决市场失灵,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忽视社会经济效益、无序竞争 等问题,从而保证了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 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关系是市场经济关系的反映,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实现。按生 产要素分配,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但在同时也不可避免 地会造成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甚至是两极分化,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共同富裕 目标的实现。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 系,以及劳动者之间等量劳动互换的关系。按劳分配占据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可 以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又有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 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 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提供r坚实的制度基础,它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长处,统一协调各个市场主体间的关系,解决好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问题,保持宏观经济比例的大体平衡,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引导微观经济活动,避免经济发展的巨 17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大波动,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优势,在短时间内集中起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要求,避 免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所需要的漫长过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 行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效。

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实现市场的基 础性作用,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主体,而且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市 场秩序。

7.4.1企业的含义和分类

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是市场调节的基础,也是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它们通过市场连接在一起。

企业是生产商品或服务以获取利润的基本经济组织。从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看,企业 是在内部分工协作基础J二形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独立的法人 产权,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和处理自己所经营的财产,并承担财产经营的风险和责任的经 济实体。

企业既是生产要素结合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前者是企业的共 性,即任何企业都是生产力的具体组织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后者是企业的特殊性,即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F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性质。因此,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企业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所有制划分,我国现阶段企业 可划分为国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 商独资企业等。按照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和资本组织形式划分,企业可分为个人业主制、合 伙制、公司制三种类型。

个人业主制,也称独资企业,企业是业主的个人财产,由业主直接经营,独自享有企 业的全部利润,同时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并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个人业主制的优 点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归于一体,企业设立、关闭的程序简单易行,企业产权能够较为自 由地转让。个人业主制的不足在于企业扩张融资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缺 乏竞争力;企业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全凭业主的个人资信对外进行业务往来;由于 企业本身不是法人实体,没有独立的生命力,一般存续时间较短。个人业主制企业是最早 的企业形式,通常存在于零售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服务业等领域。

合伙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其他合伙人仅出资并共负盈亏,也 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经营。合伙制的优势在于比较容易组建;资本来源和筹资渠道增 加,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多人出资使企业的风险相对分散;合伙人对企业盈亏负有完全 180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责任,共同偿还债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合伙制的缺陷在于无限连带责任使出资 人的风险程度仍然较高,企业的稳定性较差;由于在重大决策E需要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 意,因此造成决策过程较为冗长,降低了管理效率。

公司制企业又口q股份制企业,是指由两个以上投资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出资组 建,有独立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公司制企业的优点有:出资者以 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从而大大 降低了公司风险,有利于筹集到大量资本;作为企业法人,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实现 了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使所有权的转移更为方便。公司制的不足之处在于 组建程序复杂,费用较高;政府对公司的限制较多等。公司制是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在 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公司制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个 以上、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多为中小型企业,其特点 有:股东以出资为限,享受权利,承担责任;公司的全部资产不分为等额股份;公司向出 资人签发出资证明,不发行股票;股东的出资可以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也可向股东以外 的人转让,但又要受到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发起组织,通 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是:公司的资本总 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公司向股东发行股票,经过审定批准,公司的股票可以上市交 易;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每一股有一表决权,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7.4.2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 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产权清晰。产权是财产的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一系 列权力的总称。产权清晰是指出资者拥有的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权要有明确 的界定。国有企业的产权清晰强调的是,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其他任 何人(包括法人)都不能对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 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这种法人财产权具有独立于出资者的法律地位,它不仅包括企业对 自己法人财产的所有权,还包括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权责明确。权责明确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产权清晰的要求,在作为出 资者的国家和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企业之间明确各自的权责。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 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 者权益,当企业发生资不抵债而被宣告破产时,出资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 任。二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权责问题。要根据责权力统一的基本准则,明确从管理者到 工人的权责,并建立与个人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18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政企分开。政府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其职责应明确分开。政府是政权 机关.虽然具有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但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财 政、金融、法律等手段进行间接调控,并采取各种措施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致力于发展 经济,增强自身和国家的力量。对于企业而言,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经济组织,按照 市场需求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管理科学。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企业管理要 以市场为中心,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的作用,调 节好所有者、经营者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开发、生产适应 市场需求的商品。7.4.3市场机制

企业、农户和居民等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市场是其 相互联系的纽带。企业和农户进入市场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居民进入市场提供生产 要素和购买消费品。通过市场交换,他们满足了彼此的需要。

市场交换既决定于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同时,又会对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 生调节作用。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的升降,影响着各市场主体的增加或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和消费,而该商品生产或消费的增减,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价格的高低。为了获取更多的利 益,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竞争引起商品价格的升降,供求的增减,影响着各 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市场对各经济主体行为的调节,不是在市场以外的力量推动下形成的,而是内生于市 场活动本身,是在价格、供求、竞争等各市场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市场经 济运行中各市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供求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市场经 济中,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 格的变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其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价格的高低变化 影响着供求,引导着生产与消费,从而可以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 产率提高和资源耗费节约;价格高低还可以调节市场消费需求的规模、方向、结构;价格 的变化还可以调节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分配。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 竞争的开展。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供求机 制的作用表现在可以直接影响着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调 节商品生产与消费的方向、规模和结构等方面。

竞争机制是竞争与商品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生产要素流动等ri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 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对经济利益展开的争夺。它既 包括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也包括买者之间和卖者之间的竞争。同一生产部门内的竞争 主要以价格竞争的方式来进行,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通过资金的流入或流出来体现。优胜 182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劣汰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标志。竞争机制能够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劳动生产率,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市场主体 的分化。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小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调节 着市场经济运行。有供求机制,才能反映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保证价格机制的形 成。价格机制又对供求机制起着推动作用,价格涨落推动生产者增加或减少供给量,推动 消费者减少或增加需求量,不断调节供求关系。价格涨落还推动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促使其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应,以获取更大利润。7.4.4市场体系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价格、供求、竞争等作用的发挥 只能体现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类市场之中。如果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 源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市场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行。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按照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的属性,市场 体系可简单划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 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既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也包括属于商品市场的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品市场是以直接提供人们消费的商品为交易或流通对象的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 是整个市场体系的基础,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渠道,也是社会再生产中最后的市场 实现过程。作为最终产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状况集中反映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 况。当消费品市场景气时,就会拉动社会投资增加。引起生产规模扩大,进而增加对劳动 力的需求,并最终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生产资料市场是以提供生产性消费的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如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等商品的市场。生,‘资料市场既属于商品市场,也是重要的和基本的生产要素市场。生产 资料市场为各企业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生产资料 的供求状况集中反映了社会物质资源的配置情况,生产资料市场运作得越好,社会再生产 的运行也就越通畅,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也就越大。

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 货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参与交易的产品主要包括票据、债券、股票、基金、外汇和黄

金等,基本涵盖了现货、回购、远期与期货等重要交易机制。金融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2010 年,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居亚洲第二、世界第六;黄金市场累计成交金额为16 157 81亿元,同比增长57.04%。裳货市场累计成交金额为309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850ii0。沪、深两市的

股票总币值为26 54万亿元,较2009年年末增长8.8%,占GDP的比重达到66.68%。股票流通市值

为19 31万亿元,较2009年年来增长27.6Wo。

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币场发展报告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是以各种生产要素为交 易对象的场所。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 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了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尽管不同生产要素市场的运作和作用各不 相同,但也有着某些共同的地方。发达的生,“要素市场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发挥 作用的基础,也是形成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前提条件,国 家对市场经济调控、监督和引导的实现,也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具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为 政府实现间接宏观调控提供前提的一般意义,而且具有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供外部条件 的特殊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实现这一转变的外部条件就是建立现代市 场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才能摆脱政府附属物的角色,成为 自主经营、自主盈亏的经济组织。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是完整的,而H.是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的统一 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同行 业、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是指市场的运作和商品的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 和制度。开放的市场是指要反对地域和空间上的分割,对内对外都要开放,以有效地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竞争是指要打破垄断,消除各种壁垒和歧 视,为市场主体营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利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充分实现优胜劣汰。有 序的市场强调的是要建立相应的市场制度和规则,来规范市场主体,反对不正当竞争。

7.4.5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是指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确定下来的各市场主体共同遵守的行 为准则和规范。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 化和制度化,从而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没有一个好的市场 规则,市场秩序就无从建立,市场也就难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市场规则可 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等几个方面。

市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进入或退出市场的行为准则与规 范。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的规则主要涉及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条件、经营规模、经营范 围,以及破产、兼并、收购等退出市场的行为等问题,市场客体进出市场的规则主要涉及 商品的质量、效用、价格、计量、包装等问题。在市场进出规则的作用F,那些不符合进 入市场的市场主体和商品被拒之市场之外,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市场主体和商品被清退出市 场,从而有力保证了市场的有序运行。

市场竞争规则,是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公平竞争是市场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运行中,竞争的公平性主要体现为各市场 主体均有平等的机会取得生产要素,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并在竞争中出售商品,税负公平等。市场竞争规则反映r公平竞争的要求,通过设定禁止垄断、排除各种特殊待遇、禁止 虚假广告、禁止盗用别人商标,以及要求产品“三包”标准化等规则,为所有市场主体提 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了竞争行为,保证了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184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市场交易规则,是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市场交 易规则主要从市场交易方式、市场交易行为、市场交易价格等方面出发,设定了交易公开 化、交易货币化、交易规则化、反对和禁止强买强卖,以及明确价格形成制度等规则,为 市场交易有序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然而,由于市场规则缺损、冲突及失效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秩序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进一步完 善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秩序。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首先要理清政府与 市场间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创造 有利条件。其次,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容的产权制度,积极推动有关市场规则方面的法律的 立法与修订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最后,加快制定、完善与开展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市场规 则,修改、清理那些不尽合理的f场规则,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则体系,以更好地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3.简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4.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 6.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7.简述市场规则的内容。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9.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确立的依据。

10.试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选择题复习资料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选择题复习资料

• 导学

1、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

2、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经济意指:家庭管理 3、17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4、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政治经济学出现的先后顺序: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2)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3)无产阶级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包括1)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配第、斯密、李加图)阐明了某些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2)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1、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

1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提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物质资料生产

原因:p51①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衣、食、住、行离不开生产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其它活动如:政治、科学、艺术、体育、文化离不开生产

14、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

15、生产力二因素:人的因素:劳动者(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物的因素: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16、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

17、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18、社会基本矛盾:二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

19、生产力:A、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最终决定力量 C、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程度

D、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广度、深度 2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1、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

22、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1)所有社会共有2)某个社会特有3)几个社会特有p54

2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征:1)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演变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性质

2、奴隶制主要特征: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

3、封建制度主要特征: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4、人类社会出现过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交换为目的

5、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p69第一,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二,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第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6、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

7、商品经济的特征: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8、配置资源必要性:资源的稀缺性

9、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方式;计划方式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社会属性—凝结的抽象劳动创造(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p80 1)必须是劳动产品2)是社会使用价值3)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中

4、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

5、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

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活劳动)

活劳动是指活的抽象劳动。

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p84 原因: ①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②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③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9、尺度:计算价值量的劳动,是简单劳动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 据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11、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章货币与信用

1、价值形式发展的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货币形态

2、货币的本质p95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货币职能:1)2)是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潜在经济危机)3)贮藏手段(金属货币,蓄水池的作用);

4)支付手段(经济危机可能性加大); 5)世界货币

4、价格与价值的关系:p95(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3)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P=价值╱币值)

5货币流通三个决定因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6、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 贬值,物价就会上涨。p61

7、信用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

8、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最早)2)银行信用3)国家信用、企业信用4)消费信用

9、基本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上述信用关系:银行信用居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基础

10、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 分为:期票、汇票

11、信用的作用 1)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2)加深市场经济的矛盾。p102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 G—W—G' G'=G+△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一公式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原则相矛盾p106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p107 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②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4.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区别p106 ①买卖的顺序不同

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④流通的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⑤流通的目的不同:获得使用价值;价值增殖

5、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资本的本质:体现剥削关系

8、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反映剥削程度

9、生产m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时间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10、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或价格

11、资本主义再生产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p114

12、资本积累:m资本化

1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m)外在的压力(竞争)p115

14、资本积累的实质:p115资本家将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1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116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6、资本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技术构成: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2)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

17、个别资本的增大二种形式: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18、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p117一极是贫困的积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资本循环 三个阶段: pm p121 G_W<.....p.....W’一G’ A

购买阶段——准备(货币资本形态)

生产阶段——生产(生产资本形态)

销售阶段——实现(商品资本形态)

2、三种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

G—W…P…W’—G’ 生产资本的循环

P…W’—G’—W…P 商品资本的循环

W’—G—W…P…W’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资本周转的时间:p123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4、资本周转速度p124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周转次数(速度)=年时间/周转时间

5、固定资本的磨损p126 1)有形磨损(物质磨损)原因:使用;自然力 2)无形磨损(精神磨损)《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新技术发明运用

6、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p127 ①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7、m' 与M'p128 ①表示的意义不同。m'体现剥削程度,M'表示预付v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②二者的数量也不相等。M'>m'。

8、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9、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二方面:p129 ①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W'-G' 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G'-W(pm、A)

10、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p129 ①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②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Ⅰ部类,二是生产消费资料的Ⅱ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

1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131 1)I(v+m)= II c 基本的实现条件

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2)I(c +v +m)= I c+ II c 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需求之间应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

3)II(c+ v +m)= I(v+m)+ II(v+m)

公式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与需求之间应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

1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Ⅰ(v+m)>Ⅱc 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得有剩余。

2)Ⅱ(c+m-m/x)> I(v+ m/x)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以外,还必须有剩余。

1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v+m/x)= Ⅱ(c+△c)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2)Ⅰ(c+v+m)= Ⅰ(c+△c)+ Ⅱ(c+△c)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平衡。3)Ⅱ(c+v+m)= Ⅰ(v+△v+m/x)+ Ⅱ(v+△v+m/x)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生产同需求必须保持平衡。14、1)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w=c+v+m,2)C+V=k(成本价格)3)W=K+m(m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m转化为P)P是m的转化形式,掩盖了m的真正来源

15、p转化为平均p,p'转化为平均p' 转化原因: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6、平均p'= 社会m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7、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如何转化? W=C+V+m ↓ ↓ K+ P ↓ ↓

K+平均P=生产价格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18、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9、m具体形式1)产业资本:利润2)商业资本:商业利润3)借贷资本:利息4)银行资本:银行利润

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m的一部分。

数量: 相当于平均利润。

5)农业资本:地租(农业工人创造的m)20、资本主义地租1)前提: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2)实质:农业工人创造的m 3)体现的关系: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m的经济关系。

21、地租的二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22、级差地租

形成的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别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不同。

形成的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Ⅰp139 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形成 级差地租Ⅱ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23、绝对地租p140 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第六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推动生产集中的杠杆: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

2、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p144 A、目的为了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B、手段是依靠暴力和高压 C、范围由国内到国外

D、竞争更激烈,破坏性更严重

3、垄断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4、20世纪初垄断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占统治地位 2)形成了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4)国际垄断同盟形成5)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5、垄断组织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高极形式)、混合联合公司(当代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6、垄断组织的实质:获取垄断高额利润

3)垄断利润的途径:垄断价格(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7、银行垄断形成后的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

8.金融资本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相互购买股票;人事的结合。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

9、垄断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 1)从资本形态: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2)从输出主体: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输出。

10、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战前: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战后:跨国公司p148

11、战后:采取新殖民主义统治。方法:经济渗透即:“援助”,通过不等价交换,通过技术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地位。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基本特征: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局限性

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局限性;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4、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三大法宝:1)公开市场业务 2)存款准备金率3)贴现率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15、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p156倒2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

16、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7、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p162 1)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2)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3)收入分平配兼顾公平4)阶级结构复杂化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特点: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2、公有制内涵1)国有经济形式:国家所有制2)集体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性质:由控股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3、股份制性质: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自己劳动2)私营经济:雇佣劳动3)外资经济:“三资”企业:A.中外合资:共担风险B.独资:自负盈亏C.合作:分享利润

5.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7.公司制有二种形式:p181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8、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9、市场体系p1831)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2)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10、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p184

11、市场规则: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p184p299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自然资源条件2)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3)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4)经济体制和专业化程度

2、经济增长中处理好二方面的关系:1)速度与效益的关系2)速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p189 1)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3)对外开放程度

4、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三个关系:1)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2)经济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关系3)经济发展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5、三次产业划分p191第一产业:大农业;第二产业:加工业;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

6、农业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

7、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方式:1)离土不离乡

• 2)离土又离乡

8、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九章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1、国民收入标志:经济发展的快慢,经济效益的好坏p204

2、人均国民收入标志: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p204

3、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1)增加投入2)提高劳动生产率3)节约生产资料

4、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物质生产部领域中进行的

5、再分配的主体:国家

6、再分配的主要途经:国家预算(主要途经);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体系。

7、总需求包括三部分:p206一段1)消费需求2)投资需求3)国外需求

8、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9、宏观调控的政策: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收入政策4)产业政策

10、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 特点:具有全局性、强制性

• 3)计划手段 指导性的 4)行政手段 强制性的命令 11.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2)社会福利。如:义务教育制3)社会救助。如:低保4)社会优抚。如:烈属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与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运动

5、外贸的二种基本类型 1)贸易保护政策 2)自由贸易政策

6、主要的贸易措施 1)关税措施

2)非关税措施p234

7、世界贸易组织前身: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8、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三大账户: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

9、外汇四种基本形式:外国货币、有价证劵、支付凭证、其他债劵

10、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

11、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

12、国际金本位制: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13、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瓦解.14、牙买加货币体系:建立标志:1976年《牙买加协定》内容:浮动汇率合法化,承认浮动汇率固定汇率并存

15、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

分三种类型:a、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B、洲际性的(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

C、区域性的(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十一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竟争,相互矛盾。呈现二面性

3、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

三种协调形式: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2)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例:“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六国政府首脑会议” 3)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主要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共同体

4、区域经济联盟中影响较大的有:

A、欧洲联盟(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B、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C、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

5、发展中国家:指经济落后的亚非拉国家

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表现在:生产、技术、贸易、投资等领域p260-261

7、南北经济关系严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根源:国际经济旧秩序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

1、中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3、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进口、出口)2)对外资金交流(引进外资、对外投资)

3)对外技术交流 4)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5)发展国际旅游业

4、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

第三篇: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串讲资料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难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考核知识点】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 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研究与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重点、难点】

一、物质资料生产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三、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五、经济规律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5、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生产力多包括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加;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3)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事实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重点、难点】

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实质及保持其协调的意义

三、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四、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

【考核知识点】

1、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答: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答: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益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5、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

答:(1)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2)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3)经济增长速度的表示,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重点、难点】

一、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四、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五、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

答:(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6、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答:(1)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实质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2)活劳动与创造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部创造新价值,智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缘由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3)总体工人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也就是由“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7、货币的产生、本质和智能

答:(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长期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乃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它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五种职能的这一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重点、难点】

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

【考核知识点】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答: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3、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答: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4、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下,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动力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资源配置的信息集中在国家受众,信息传递主要是纵向的上下流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资源配置的动力是追求单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策的一句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主要是横向的传递。

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二是它们在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特点,前者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后者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资源的配置,但存在资源配置的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二者的联系在与,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要加有效地配置资源。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

答: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它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是:(1)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题,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对市场信号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宏观调控。(4)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保证市场有序进行。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重点、难点】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二、价值增值过程

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考核知识点】

1、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两者的统一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以上,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于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价值的结果。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1)从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5、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是它的根本目的。

(2)价值形成过程。要了解价值增值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与新形成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3)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工人的劳动时间一旦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会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答:(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他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资本家受众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性,才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时资本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价值增值过程

答:(1)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来说明价值增值过程,首先必须看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雇佣工人通过具体劳动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具体劳动使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与此同时,工人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它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价值。因此,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痛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凝结到商品中去,是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实现的。

(3)这就说明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增值,价值的增值是由于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而实现的。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重点、难点】

一、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及其职能和地位

二、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四、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考核知识点】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

3、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

答:(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两者在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干剩余价值率。

4、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

(2)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系,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指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一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二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实现条件:Ⅰ(V+M)=ⅡC,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 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Ⅰ(v+m)+Ⅱ(v+m)这三个条件说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须保持的一定比例关系。

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是通过第一部类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等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以揭示出以下三个实现条件:

第一个实现条件:Ⅰ(v+△v+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Ⅰ(c+△c)+Ⅱ(c+△c)

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Ⅰ(v+△v+

mxmxmx=Ⅱ(c+△c)这是社会资本科举殴打再生产)+Ⅱ(v+△v+)

这三个条件表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两大部类所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比例关系。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种具体表现可以清楚地说明。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党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重点、难点】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三、商业资本的形成、来源、实质

四、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源泉

【考核知识点】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由于资本在本质上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3、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4、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

答: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6、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

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7、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的。归根到底,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8、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源泉:超额利润。

9、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0、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商业资本家是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分担了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得商业利润。

(3)商业利润的数量。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的数量,与其自有投资相比,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

(4)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雇用工人的关系。

11、利息的实质和来源

(1)利息的实质。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职能资本家从接待资本家那里借到货币资本,用它经营产业和经营商业,取得平均利润,并将所获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接待资本家。因而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2、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就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集资,建立起单个资本无力组织的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也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基础。股票的发行一般是以信用机构作为中介的,同时,股份公司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股东所投资本实际是交给公司去使用。可见,没有信用制度,也就不可能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发展

【重点、难点】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实质

二、垄断利润的实质及获取

三、金融寡头的经济政治统治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

【考核知识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一,少数大企业资本雄厚,自由竞争中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受众。其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其一,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因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时,他们相互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来垄断这一部门的生产与流通。其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垄断的必要性。因为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获取高额利润,有必要暂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

2、垄断价格为什么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3、垄断利润的实质及获取

答:(1)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3)垄断利润获得的具体途径是: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垄断组织利用垄断价格掠夺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通过国家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资本家的再分配。

(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再次,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5、垄断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原因是:(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国家直接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2)对部分国有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和政策进行管理和调节;二是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对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管理和调节。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和管理。(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这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

答: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家具,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和缓和的:

(1)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和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这 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

(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

上诉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重点、难点】

一、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作用与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一体化趋势

四、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考核知识点】

1、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垄断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具有着必要性:首先,大量的货币资本由于本部门垄断的形成而不利于继续大量追加投资。其次,资本投放最佳的场所是输出国外。

3、资本输出的形式,(1)从资本形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把货币资本贷给外国的政府、银行或企业;另一种是生产资本输出,是一种直接的输出。

(2)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基础。

5、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

6、大量资本输出对输出国来说,也会带来不良后果。

首先,由于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巨额的利润,这就使输出国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大大增长,进而使资本输出国成为“食利国”

其次,大量的资本输出到国外,这些资本不能用于本国进行生产经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

7、对输出国的影响主要是:

资本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一方面会促使其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掠夺性,通过资本输出来控制输入国的经济,使得资本输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8、国际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

9、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和垄断达到了更高的程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其中国际卡特尔一直是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国际垄断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卡特尔的作用下降,代之而起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成为主要形式。

1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它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12、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

(1)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属国。

(2)新殖民主义则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

13、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手法很多,主要是:

(1)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援”国的政治经济。

(2)还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商品销售市场。

(3)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自己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敲诈勒索等等。

14、新殖民主义不外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手法,其实质同旧殖民主义是一样的。

15、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7、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18、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19、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0、生产的全球化是随得新科学技术发展,一系列高新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的趋势。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

一是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过去工业品生产国与原材料生产国的垂直分工,逐渐发展为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把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和产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依赖的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中新的依赖关系。

三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国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使它们在科学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生产上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

22、二战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1)在新科技推动下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调整,高精尖的科技密集型产业集中到发达国家,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客观上就要求这两类国家之间加大商品贸易。

(2)新科学技术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各种商品生产大幅度增长,很多国家一方面需要增大对国外原材料的进口;另一方面自己生产的商品除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因而需要扩大国际贸易。

(3)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来自各国的优质产品。

(4)新科技推动下使国际间的商品贸易方式、支付方式大大地简便,有力地促进贸易的全球化。

23、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

二是资本的全球化还表现在世界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

24、资本全球化的根源主要是:

(1)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

(2)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

(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为本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了资本国际化。

25、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主要有:

(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

26、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当代国家的三大支柱。

27、战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还出现另一类组织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或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

2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以便获得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29、美、日、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

(1)贸易领域的矛盾。发生在贸易领域的矛盾:一是各国贸易的发展不平衡,经常发生贸易摩擦;二是各国在主要商品出口贸易时经常发生冲突;三是形成激烈的斗争。

(2)投资领域的矛盾。

(3)金融领域的矛盾。

3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这种旧国际经济秩序中,主要体现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使发达国家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益受损、债台高筑、遭受盘剥。

(2)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途径是: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充分南北合作的只是内容。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协商,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32、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指地域上邻近的国家,为维护共同利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要求,签订协议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以增强集团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的联系、依赖性加强,为共同发展经济,相邻国家建立了地区经济集团。地区经济集团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当代市场的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的形成

二、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考核知识点】

1、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

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其原因在于: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

(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

(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4、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5、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其具体表现是:

(1)垄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区、国家的限制,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大致的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

(3)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的事业。

(4)生产社会化向着国际方向发展。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具体表现为:

(1)随着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分离,垄断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再由单个资本家来执行,而日益由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社会机构来执行。

(2)垄断的统治使社会性的分配和计算机构建立起来,特别是银行由一般的信贷关系中介入变成万能的垄断者,成为社会的“公共簿记”,成为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

(3)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断发展,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必然导致对国家上层建筑的统治,并利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4)国际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使经济调节国际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

6、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

(1)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

(2)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

(3)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

7、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

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8、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主要表现在:股份公司、垄断资本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

9、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由同生产社会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10、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主要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

11、怎样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1)“社会福利政策”不会减轻劳动人民所收的剥削。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重新还给他们,羊毛出在羊身上(2)“资本民主化”不会改变雇用工人的雇用劳动地位。工人手中掌握的少量小额股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仍然由掌握控股权的大资本家所支配,而且工人所获得的少量股息,在其全部收入中只占很小比重,他们仍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重点、难点】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考核知识点】

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向社会主经济制度的途径,迄今为止,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过且得政权,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我国建国初期所经历史潮流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征和任务是什么?

(1)我国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私有制经济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

我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面临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这两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是根本不同的。

(一)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二)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三)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又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

要解决这主要矛盾,就要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要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这里既提发展生产力,又提解放生产力,只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是行。虽然我国通过民主革命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6、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7、为什么要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是一切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但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在公有制的范围内也就消除了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

当然,在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所有制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我们必须通过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以防止。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必然服从劳动人民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是充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9、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什么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

(2)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个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毕竟是不成熟、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它必然具有自身的经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11、共产主义两阶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自身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我们一般所讲的共产主义是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

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极大提高,成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4)建立起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单一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

(5)“三大差别”消失,国家消亡。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其任务就是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必要的条件。

1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谓落后的社会生产,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又是相对于需要努力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而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14、为什么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中国要摆脱贫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15、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包括哪些内容?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内容是: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上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要概括。

社会主义要求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它的物质基础应当是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区别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所以,在多种所有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经济特征,如建立了作为经济主体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了作为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原则,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重点、难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三、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核知识点】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我国应当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引导、监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4、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

三,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它决定着劳动着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5、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

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6、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7、怎样正确评价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1)评价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要以这种所有制结构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不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标准。

(2)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最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具有优越性的所有制结构。

(3)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抽象地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即并非所有制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什么?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1)产权制度就是有关产权的归属、权责、保护、流转和监管的制度。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点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2)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②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9、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1)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4)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突破了仅仅是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10、怎样理解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化程度比较高的公的制形式。

(2)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所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3)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

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1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什么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第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彼此依赖的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第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民本身是个整体概念,全民所有意味着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实行共同的占有,而不是每个劳动者个别占有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都单独占有一份生产资料。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才能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12、为什么国有经济要实行两权分离?(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

(1)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国家不可能及时了解和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必然造成浪费、效益低下。因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

(2)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的产生,使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同样要求两权分离。

13、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有哪些特点?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相比较,集体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一般来说它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不需要国家投资。

(2)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3)它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连,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

14、怎样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1)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与较低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15、怎样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我国逐步出现了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劳动者个人共同投资所组成的采取股份制组织形式的企业,还产生了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它们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2)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的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3)我国为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6、如何正确认识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可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17、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原因。我国国有经济存在分布过宽、摊子过大、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劳动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2)如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还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18、我国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1)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理顺国有经济的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需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体制。

(2)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要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19、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建设资金、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培养经济管理与技术人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我国要大力发展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

(4)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国家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20、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

(1)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2)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3)私营经济的作用。它在我国现阶段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建设资金、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

(4)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

21、三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三资企业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营企业的统称。三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是:

(1)它可以使我国得到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

(3)有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4)可以培养和提高我国经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队伍的素质。此外,它对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产品出口,更好地满足劳动者各方面的需要等等,也是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篇: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 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研究与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5、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生产力多包括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加;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3)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事实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答: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答: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益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5、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

答:(1)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2)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3)经济增长速度的表示,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

答:(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6、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答:(1)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实质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2)活劳动与创造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部创造新价值,智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缘由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3)总体工人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也就是由“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7、货币的产生、本质和智能

答:(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长期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乃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它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五种职能的这一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答: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3、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答: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

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4、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下,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动力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资源配置的信息集中在国家受众,信息传递主要是纵向的上下流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资源配置的动力是追求单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策的一句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主要是横向的传递。

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二是它们在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特点,前者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后者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资源的配置,但存在资源配置的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二者的联系在与,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要加有效地配置资源。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

答: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它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是:(1)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题,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对市场信号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宏观调控。(4)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保证市场有序进行。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两者的统一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以上,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于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

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价值的结果。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1)从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5、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是它的根本目的。

(2)价值形成过程。要了解价值增值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与新形成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3)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工人的劳动时间一旦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会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答:(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他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资本家受众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性,才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时资本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价值增值过程

答:(1)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来说明价值增值过程,首先必须看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雇佣工人通过具体劳动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具体劳动使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与此同时,工人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它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价值。因此,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痛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凝结到商品中去,是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实现的。

(3)这就说明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增值,价值的增值是由于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而实现的。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

3、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

答:(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两者在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干剩余价值率。

4、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

(2)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系,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

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指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一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二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实现条件:Ⅰ(V+M)=ⅡC,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 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Ⅰ(v+m)+Ⅱ(v+m)这三个条件说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须保持的一定比例关系。

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是通过第一部类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等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以揭示出以下三个实现条件:

第一个实现条件:Ⅰ(v+△v+m=Ⅱ(c+△c)这是社会资本科举殴打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x 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Ⅰ(c+△c)+Ⅱ(c+△c)

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Ⅰ(v+△v+

mm)+Ⅱ(v+△v+)xx 这三个条件表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两大部类所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比例关系。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种具体表现可以清楚地说明。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党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由于资本在本质上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3、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4、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

答: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6、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

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7、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

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的。归根到底,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8、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源泉:超额利润。

9、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0、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商业资本家是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分担了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得商业利润。

(3)商业利润的数量。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的数量,与其自有投资相比,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

(4)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雇用工人的关系。

11、利息的实质和来源

(1)利息的实质。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职能资本家从接待资本家那里借到货币资本,用它经营产业和经营商业,取得平均利润,并将所获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接待资本家。因而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2、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就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集资,建立起单个资本无力组织的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也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基础。股票的发行一般是以信用机构作为中介的,同时,股份公司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股东所投资本

实际是交给公司去使用。可见,没有信用制度,也就不可能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一,少数大企业资本雄厚,自由竞争中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受众。其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其一,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因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时,他们相互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来垄断这一部门的生产与流通。其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垄断的必要性。因为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获取高额利润,有必要暂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

2、垄断价格为什么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3、垄断利润的实质及获取

答:(1)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3)垄断利润获得的具体途径是: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垄断组织利用垄断价格掠夺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通过国家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资本家的再分配。

(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再次,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5、垄断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原因是:(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

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国家直接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2)对部分国有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和政策进行管理和调节;二是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对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管理和调节。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和管理。(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这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

答: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家具,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和缓和的:

(1)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和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这 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

(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

上诉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垄断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具有着必要性:首先,大量的货币资本由于本部门垄断的形成而不利于继续大量追加投资。其次,资本投放最佳的场所是输出国外。

3、资本输出的形式,(1)从资本形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把货币资本贷给外国的政府、银行或企业;另一种是生产资本输出,是一种直接的输出。

(2)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基础。

5、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

6、大量资本输出对输出国来说,也会带来不良后果。

首先,由于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巨额的利润,这就使输出国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大大增长,进而使资本输出国成为“食利国”

其次,大量的资本输出到国外,这些资本不能用于本国进行生产经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

7、对输出国的影响主要是:

资本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一方面会促使其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掠夺性,通过资本输出来控制输入国的经济,使得资本输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8、国际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

9、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和垄断达到了更高的程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其中国际卡特尔一直是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国际垄断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卡特尔的作用下降,代之而起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成为主要形式。

1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它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12、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

(1)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属国。

(2)新殖民主义则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

13、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手法很多,主要是:

(1)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援”国的政治经济。

(2)还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商品销售市场。

(3)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自己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敲诈勒索等等。

14、新殖民主义不外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手法,其实质同旧殖民主义是一样的。

15、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7、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18、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19、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0、生产的全球化是随得新科学技术发展,一系列高新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的趋势。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

一是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过去工业品生产国与原材料生产国的垂直分工,逐渐发展为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把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和产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依赖的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中新的依赖关系。

三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国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使它们在科学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生产上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

22、二战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1)在新科技推动下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调整,高精尖的科技密集型产业集中到发达国家,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客观上就要求这两类国家之间加大商品贸易。

(2)新科学技术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各种商品生产大幅度增长,很多国家一方面需要增大对国外原材料的进口;另一方面自己生产的商品除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因而需要扩大国际贸易。

(3)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来自各国的优质产品。

(4)新科技推动下使国际间的商品贸易方式、支付方式大大地简便,有力地促进贸易的全球化。

23、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

二是资本的全球化还表现在世界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

24、资本全球化的根源主要是:

(1)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

(2)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

(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为本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了资本国际化。

25、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主要有:

(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

26、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当代国家的三大支柱。

27、战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还出现另一类组织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或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

2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以便获得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29、美、日、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

(1)贸易领域的矛盾。发生在贸易领域的矛盾:一是各国贸易的发展不平衡,经常发生贸易摩擦;二是各国在主要商品出口贸易时经常发生冲突;三是形成激烈的斗争。

(2)投资领域的矛盾。

(3)金融领域的矛盾。

3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这种旧国际经济秩序中,主要体现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使发达国家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益受损、债台高筑、遭受盘剥。

(2)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途径是: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充分南北合作的只是内容。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协商,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32、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指地域上邻近的国家,为维护共同利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要求,签订协议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以增强集团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的联系、依赖性加强,为共同发展经济,相邻国家建立了地区经济集团。地区经济集团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当代市场的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

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其原因在于: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

(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

(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4、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5、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其具体表现是:

(1)垄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区、国家的限制,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大致的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

(3)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的事业。

(4)生产社会化向着国际方向发展。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具体表现为:

(1)随着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分离,垄断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再由单个资本家来执行,而日益由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社会机构来执行。

(2)垄断的统治使社会性的分配和计算机构建立起来,特别是银行由一般的信贷关系中介入变成万能的垄断者,成为社会的“公共簿记”,成为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

(3)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断发展,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必然导致对国家上层建筑的统治,并利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4)国际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使经济调节国际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

6、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

(1)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

(2)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

(3)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

7、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

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8、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主要表现在:股份公司、垄断资本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

9、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由同生产社会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10、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主要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

11、怎样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1)“社会福利政策”不会减轻劳动人民所收的剥削。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重新还给他们,羊毛出在羊身上(2)“资本民主化”不会改变雇用工人的雇用劳动地位。工人手中掌握的少量小额股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仍然由掌握控股权的大资本家所支配,而且工人所获得的少量股息,在其全部收入中只占很小比重,他们仍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向社会主经济制度的途径,迄今为止,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过且得政权,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我国建国初期所经历史潮流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征和任务是什么?

(1)我国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私有制经济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

我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面临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这两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是根本不同的。

(一)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二)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三)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又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

要解决这主要矛盾,就要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要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这里既提发展生产力,又提解放生产力,只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是行。虽然我国通过民主革命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6、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7、为什么要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是一切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但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在公有制的范围内也就消除了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

当然,在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所有制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我们必须通过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以防止。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必然服从劳动人民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是充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9、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什么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

(2)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个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毕竟是不成熟、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它必然具有自身的经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11、共产主义两阶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自身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我们一般所讲的共产主义是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

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极大提高,成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4)建立起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单一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

(5)“三大差别”消失,国家消亡。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其任务就是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必要的条件。

1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谓落后的社会生产,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又是相对于需要努力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而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14、为什么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中国要摆脱贫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15、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包括哪些内容?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内容是: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上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要概括。

社会主义要求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它的物质基础应当是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区别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所以,在多种所有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经济特征,如建立了作为经济主体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了作为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原则,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我国应当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引导、监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4、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

三,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它决定着劳动着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5、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

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6、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7、怎样正确评价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1)评价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要以这种所有制结构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不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标准。

(2)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最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具有优越性的所有制结构。

(3)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抽象地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即并非所有制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什么?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1)产权制度就是有关产权的归属、权责、保护、流转和监管的制度。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点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2)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②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9、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1)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4)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突破了仅仅是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10、怎样理解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化程度比较高的公的制形式。

(2)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所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3)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

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1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什么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第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彼此依赖的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第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民本身是个整体概念,全民所有意味着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实行共同的占有,而不是每个劳动者个别占有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都单独占有一份生产资料。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才能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12、为什么国有经济要实行两权分离?(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

(1)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国家不可能及时了解和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必然造成浪费、效益低下。因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

(2)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的产生,使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同样要求两权分离。

13、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有哪些特点?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相比较,集体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一般来说它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不需要国家投资。

(2)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3)它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连,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

14、怎样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1)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与较低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15、怎样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我国逐步出现了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劳动者个人共同投资所组成的采取股份制组织形式的企业,还产生了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它们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2)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的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3)我国为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6、如何正确认识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可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17、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原因。我国国有经济存在分布过宽、摊子过大、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劳动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2)如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还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18、我国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1)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理顺国有经济的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需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体制。

(2)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要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19、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建设资金、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培养经济管理与技术人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我国要大力发展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

(4)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国家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20、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

(1)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2)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3)私营经济的作用。它在我国现阶段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建设资金、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

(4)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

21、三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三资企业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营企业的统称。三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是:

(1)它可以使我国得到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

(3)有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4)可以培养和提高我国经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队伍的素质。此外,它对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产品出口,更好地满足劳动者各方面的需要等等,也是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篇:2018-4全国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 5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5

D.垄断价格 17.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发展的 A.局部性、激进性 B.超前性、差异性

C.全面性、整体性 D.跳跃性、可能性

18.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和技术手段的产业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金融业

19.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的保障形式是

A.社会福利 B.社会救助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险

20.新殖民主义的基本特点是

A.政治控制

B.经济兼并 C.军事侵略

D.文化渗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1.在简单价值形式l只绵羊=2把石斧中

A.绵羊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B.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

C.石斧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D.石斧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

E.绵羊和石斧都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2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有

A.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B.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E.两者在资本主义发展各个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2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有

A.周转时间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资本回收方式不同 D.资本回收期限不同 E.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24.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有

A.垄断在竞争基础上产生 B.垄断的产生消除了竞争

C.垄断不可能消除竞争 D.垄断与竞争并存

E.垄断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尖锐

25.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非歧视性原则 B.透明度原则

C.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 D.对发达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

E.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 5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2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次劳动。

错。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2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对。劳动力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8.垄断价格的出现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对。垄断价格的基础仍然是价值,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2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发展中国家。

错。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简述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

1)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2)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

3)加快商品流转速度、节省流通费用。4)使家庭形成合理消费结构。5)有效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31.简述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使用资本和所消耗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2.筒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答: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33.简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答:

1)经济增长由 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 向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转变。

2)经济增长由 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 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经济增长由 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向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

/ 5 高、管理创新转变。

34.简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答:

1)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2)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35.试述商品经济的主要特征。

答:

1)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35.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答:

1)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求。3)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4)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5)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 5

下载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第7章(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第7章(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经类新闻

    悦洋语言中心 快的和滴滴合并留下诸多问号 中国互联网集团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搁置了彼此间的激烈竞争,合并了各自旗下广受欢迎的打车软件。 周末,阿里巴巴投资......

    政治经济学(定稿)

    政治经济学 导论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由其鲜明的阶级......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

    政治经济学

    关于【805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归纳 本人是11年考上财大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的,下面是我在备战20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整理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要点,希望能给......

    政治经济学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性质,这......

    政治经济学

    12.什么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因素是(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

    政治经济学

    1、理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

    政治经济学

    关于课程 很荣幸,能够在川大的这半年给同学们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一点帮助! 很感谢,同学们能够在这半年里支持我的工作! 很高兴,能够和同学们共度这半年学习时光很遗憾,由于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