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课堂结题报告
《构筑理想课堂》课题总结报告
开元小学 韩金玲
参加新教育实验来,我围绕“构筑理想课堂”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以“人的教育”为旨要,通过实施具体的行动项目,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范式的教改实践。其核心理念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表明的是一种“全民教育”的理念,“为了人的一切”表明的是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社会的发展是一切社会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最终是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只有一切人的发展才能带动一切,人的发展就是能够撬动地球的那根杠杆。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急待提高,表现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被动学习、高耗低效的状况还在不同程度的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想通过“三性六度”课堂的研究,充分体现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新教育实验作为新课改的最佳切入点。打破原有课堂中绝对规范化、科学化的模式,将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丧失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课堂在我们新教育理念的思维中解构,重塑理想的课堂。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理论价值:新教育实验构建于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伦理学三大基础之上,吸收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理论的精粹,提炼我们自己的新教育发展核心理念即:“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在具体实施中着力于“校园”、“社区”的建设,以“成长”、“超越”为本质追求,符合当代基础改革的发展趋势,形成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以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民主教育理论等为理论支撑,以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一书中集中体现的新教育理论为理论指导。
(二)研究目标
旨在通过新教育实验研究,建立“以先进的理念+积极的实践+不断的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制度保障”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工作思路,探索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并加以实现,使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生成”的“理想课堂”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与途径,使学校真正成为“成才的沃土,精神的家园”。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促进专业发展。除了写之外,还将作一些细化的研究,研究由日常教育叙事连缀而成的教师教育传记,研究这种日常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关系;研究如何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日渐积累以期形成“自己的典型教育案例库”。
(三)研究策略
课题坚持实践性,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征,创造不同的教育形式,从盲目性走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走向系统性。
三、主要措施与取得的成果
(一)进行理论学习
学习朱永新著作《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
(二)积极参与“构筑理想课堂”的研究
新教育实验“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一“育人为本”的思想所倡导的“构筑理想课堂,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是我校执着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的梦。朱永新教授指出:构筑理想课堂就是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
借鉴国内外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参阅兄弟实验学校的改革实验,我们制定出学校的“理想课堂”的细化评价标准,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地锤炼我们的课堂,锻造我们的教育智慧。“聚焦课堂”, 致力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把培训教师与教育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新理念引入了、移植到了课堂中,教师也接受了,但基于教师自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进而上升为教育教学智慧,还需要内化,反思成了教师成长的瓶颈所在。创建“反思性文化组织”,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形成一套有利于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校本培训和研修制度,以一系列制度化的活动来使“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反思”。
我校构想建立“以先进的理念+积极的实践+不断的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制度保障”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工作思路,探索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并加以实现,使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生成”的,有利于“构筑理想课堂”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与途径,使学校真正成为“成才的沃土,精神的家园”。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主要的做法:
1.细化“六个度”,(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在教师中达成“理想课堂”的评价标准。只有心中有了蓝图,明确了方向,知道了抓手,才能一路高歌,一路执着。2.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学习体验。
一个好的学习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学者。在研究中我们将持续地设计“以交流与学习”为主特征的学习场,主要通过基于情景的“磨课”活动,在群体的互动中帮助进一步丰富教师学习体验,使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进而成为一个好的教学者。
3.以“做中学”为我们磨课的基本方式。
要想构筑理想课堂,需要“做中学”,必将经历一个“磨课”的过程。采用边研边学边做的方法,结合教师的需求开展宏观指导下的“微观研究”(如课堂上的有效沟通、课堂管理的策略、把握课堂节奏的艺术等等),在重视“共享型教研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不同的时期能有自己的“精品课”,实现有差异的成功,以成功来激励更多的成功,促使教师逐步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
(1)“一课多练”形成个人精品课
针对学校里不同年龄的教师,我们打算采用 “平行演练”的方法来形成他们的精品课。
具体做法:
练教材。执教者独立备课,自然常态下上课,同行听课后共同解剖教材来自哪?去哪?挖掘教材知识、情感,做到“教无误”。
练学法。关注学生的学法,关注孩子是怎么学的,教材落到孩子身上有什么适合的、不适合的,关注孩子的心理等等。
练教法,选择出适合教师个人的、学生学法的教学方法。
练和谐,有自己的精品课,有执教过程中自己一系列的想法。
在一课多练中针对不同年龄的教师,他达成理想课堂所需要的内容不同,进行分层要求:执教者:教案、反思、论文;三年以下:收集课堂实录,进一步熟悉每一环节,有利于其把握课的结构,课的节奏;五年以下的:收集评课集,有利于从不同的审视课堂。五年以上:具有菜单式(对教材、学法、教法、整体)的反思
⑵“互动生成”形成组内“精品课”
在年级组中由于成员年龄比较接近,共同语言较多,采用这种方法来打造组内的“精品课”。具体做法为,一个老师自主设计,常态上课,然后组内评课,火炬接力轮流上课。1.数学学科
主要流程: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发展 时间
创设背景引出课题 提供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目标 观察、比较、操作对问题进行类化,明确学习目标 引起认知冲突,形成探究心向 约5分钟
讨论交流提出方案 组织交流、对课题方案进行筛选,归类、集中 讨论、交流、对课题作出猜想,提出解决方案 形成合作意识和大胆想象的习惯 约8分钟 探究验证解决课题 组织有结构材料,引导、参与学生的活动 进行多层次探究活动,对方案进行验证 体验成功,形成积极情感 约15分钟
反馈内化拓展运用 提供有意义学习材料 演练、操作、想象,表达 完善认知策略和结构,形成数学意识 约12分钟
创设背景,引出“课题”。从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创设“最近发展区”,激发心理冲突,使之形成悱愤心态,产生提出“课题”的心理趋向,再鼓励学生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方案。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老师协调组织,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究验证、解决“课题”。学生汇报的种种方案中,真伪并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出方法,小组合作,进行多层探究活动,从而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飞跃,使过去课堂中教师讲授的过程变为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过程。
反馈内化、运用拓展。结论的得出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终结,还需要进行有目的反馈内化、运用拓展,使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潜在的生产力。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作用尤为明显。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一节课都是充满智慧挑战和生命气息的动态生成过程,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倡导树立大教学资源观,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资源生成,使课堂真正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这种具有内在生命的鲜活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
允许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特色和特长。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体现学习的自我控制性。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它不仅仅表现在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学习、参与讨论交流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动者与参与者,与教师共同创生课堂的轨迹,共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创新源于自主”,学生的智慧不可估量,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者才能解放自己,打破固有经验的限制,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的实验,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人坚定不移的执着精神与科学态度。我们一直都在思考: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让每个实验人真正从内心深处深刻理解新教育,不瞻前顾后,不人云亦云,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念?
2.新教育实验研究只有理论框架,没有实践模式。作为行动研究实验,它的成功取决于每一所实验学校因地制宜的努力。因此,如何根据校情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研究,做出特色,做出深度与高度来,让新教育实验“因我们而精彩”,在理论与实践中架构桥梁,实现“多赢”? 3.教师的时间不够。
一线教师的常规工作很多,工作量很大。读书、上网、写随笔需要大量的时间。老师们经常感觉时间不够。
4.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由于教师的人员编制过紧,教师想出去学习,教学人员难以调整,不利于实验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影响教师成长的速度。
第二篇:翻转课堂结题报告
浅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翻转课堂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教师因很多学生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转课堂形式下学生与同伴、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进行互动。这一次次的互动,不仅促进了信息输入与输出的相互转化,而且使参与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而会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习得能力进一步提高。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社会形势下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研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课外作业、学生上自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下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自主自习上预习新课、通过查找资料和同学探讨合作完成学道、课堂上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给予重点性的点拔,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我校自2009年就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接下来我就自己在该课堂模式下的评价谈两点自己的做法。
一.把学生评价纳入课堂评价体系 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教师一人的力量很单薄,为了实现对每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我们把学生评价纳入课堂评价体系,这样既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又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愿意和同伴交流数学学习的体会、与同学合作探究数学问题;是否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白板上板书是否工整、调理、清晰;展示中是否有团队意识、声音是否洪亮、质疑是否及时等。每项都赋予一定分值,展示中符合评价细则的则奖励相应分值,满分 10分,最后按分值给 8个学簇评出2A3B2C1D,ABCD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学簇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而在下节课中改进。评价细则动态变化,师生共同商定。由于学生能力有限,他们的评价主要是在表面现象,为了更全面的实现过程性评价,我还从教师角度关注学生能否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以及能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勤奋、刻苦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重视考察学生理解并有条理地表达对数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动机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1.专心的习惯。
不论什么样的学科,学生都应该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专注。2.积极思维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学习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翻转课堂使学生提前学习,对知识掌握更熟练,思维的质量也更高了。3.仔细阅读理解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翻转课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理、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翻转课堂在制作以及实施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4.敢于“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翻转课堂中通过设计数学问题,提倡学生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总之,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期间,我坚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在网上学习,通过学习,学了不少知识,为我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使我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我觉得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期间,我还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的存在问题:
1、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自律性和意志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这种自控能力不是一两天能够训练出来的,它需要教师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担心学生进行一段时间,新奇感消逝之后的自学情况。而且视频内容趣味性不足的话 学生会失去兴趣的。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来测量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还是延续以往的考试机制、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吗?还是应该探究与之搭配的新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3、我们将怎样对待无法完成额外的作业的学生呢?怎样处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无法在家里上网看教学视频的问题呢?实施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增加几个小时的课外学习不合理,需要学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给予支持,如果教师能够提出一个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个别化教学系统,这必将是伟大的。
对于“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翻转课堂”这一问题,不能在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擅自下定论“需要,还是不需要”,也不能因为这是一个新事物,就抛弃其他的研究,一味地去投入时间精力去研究它,我们首先要做而且必须要做缜密的思考。与其说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颠覆,不如说是对讲授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因为以往没有网络的时候,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中接收教师讲的内容,或者到图书馆查询一些学习资料外,无法共享到更多的教学资源。现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好多视频教学比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的要好,但是如果学生只是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的话,有些问题是不能自主解决的,虽然这些教学视频能够起到“传道授业”的作用,还是有许多疑难问题还需要教师面对面的辅导,这样教师就应该继续发挥“解惑”的角色,这样两者相结合所起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及预期成果: 研究任务及研究重点: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责任意识”。
(二)的制作要求精益求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把课堂教给学生的教学理念,继续翻转课堂的研究探索。
预期成果:
(一)主体意识” 和“责任意识”有效加强。
(二)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课堂授课条例清晰,知识点分析透彻,且给每一个学生站上讲台的锻炼机会,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是上课备课积极性。
(四)教学探索中解决上述的问题及困惑。
2016年11月2日
第三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安市西宋集小学课题组
执笔:姚士敏
一、课题研究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以来,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就是教师让自己的演示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学生的科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的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作体育课里的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形式是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默不作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也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探究的权利留给自己,并没有合作的意识,这大大影响着实验的开展。并且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操作不规范,处于无序自由状态,新课开始,学生往往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总不能坚持很久,他们总想自己操作,总认为实验很简单,无需老师讲得那么清楚,坚信自己能顺利完成实验。随即带来的自由探究、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发挥性、无序性,对科学的真理现象蛮不在乎,远离了教材的意图,陷入了“玩玩”的状态。实验教学低效性的表现还有很多方面,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
累、科学能力的培养,好多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怎样在科学实验课中,变教师的主动为学生的主动,怎样通过运用科学的实验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我校为了紧跟课改步伐,努力拓展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研究的空间,于2009年9月向省课题组申报《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以新课程为标准,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系统地进行与科学课堂教学相关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二、研究时间:2009.9—2012.12
三、研究过程: 1.申报与立项
本课题《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于2010年9月被江苏省中小学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确认为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我校课题组并就此拟定了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撰写了开题报告,围绕开题报告实施研究过程。
2.开题论证并完善研究方案
此阶段我们课题组主要做好开题论证准备工作,明确研究内容,组织开题并根据专家意见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2010年8月由市装备室组织全市课题组主持人在市北京路小学进行了集中开题论证,省装备室领导及淮安市教科研专家,对课题开题报
告进行了评审,通过了开题报告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各位专家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方向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实验课堂教学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有效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才能不断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不断改进实验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科学教育、创新教育和学生科学能力素养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方案编制较为合理、现实,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基本可行。3.积极研究,撰写论文、反思集
课题组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检验、边检验-边提炼”的工作思想,强调研究过程必须是老老实实地从实践出发,在实践、检验过程中积累详实的资料,并通过论文、反思、心得等形式呈现出来,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归纳、汇总的基础上寻找、提炼更为科学的实验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老师善于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每一份感悟,变成案例、论文和反思等研究成果。4.课题研究的几点做法
(1)努力提高认识,提升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我们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技能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心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反思。努力适应新的变革,发挥自身特长才能,让自己具备
新的能力和工作方式。知道科学学科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最终的研究目的是对本课题进行定位,从而确定我们研究的入手处和着眼点在哪。(2)积极优化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组进行“定时间定地点”的课题研讨会。研究的内容包括: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教学的设计、课后的分析、调查与反馈、策略的建立等。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行动研究法是我们采取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每位成员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如对我校课题组成员宗全全老师的《谁先迎来黎明》、《时间在流逝》等参赛活动课,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研讨论证,从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定位,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的反复推敲,集课题组成员众人智慧,最终确定以该方案参加市、区科学优课竞赛,经过各方努力,宗全全老师取得市一等奖好成绩。并参加省教学能手竞赛,也再次获得殊荣。
(3)挖掘检验实验教学研讨课新思维,探寻课堂教学新途径 ①强化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安全的心理、愉悦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等,这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因素要靠教师的努力创设来实现。
②注重合作学习。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不应是走形式的,要从效率、效益、效果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注重实效性,我们称之为实效性策略。
③抓好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要扎实有序。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具体可见、可听、可摸入手,逐步锻炼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尤其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④强化探究性学习。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必须认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授以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成果价值:
1.课题组教师们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们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形形色色的研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等活动开展,渐进式的不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他们对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由课题研究前的朦朦胧胧逐渐走向明朗,并逐步成为课题研究的主力军。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能努力适应新的变革,发挥自身特长才能,逐渐具备了新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课堂,是展示教师实施教育的舞台;教学,是教师专业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我校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舞台,在不断挖掘、发现、提炼、整合的过程中,充实、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同时更增强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
2.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实验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将科学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以实验改进与创新作为验证,让学生更能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用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处理实验信息,进行表达和交流,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
力的发展,将浅显的科学概念定理、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让学生会看、会玩、会做、会谈、会创。在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过程中,在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师生合作,彰显融洽、积极、合作、互动、科学的教学氛围里,学生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主动探究成了学生科学学习的自觉行为,他们在课堂实验中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养成大胆质疑的思维习惯,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改进和创新的意识、耐挫力都有了明显进步。同时,伴随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也促进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
3.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技能不断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和反复多次的对本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过程,教师们的理论认识不断更新、深化。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改过去的稳固地占据课堂陋习,而是从多方位、多元化来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通过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开展,有力的促进了我校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们通过形形色色的研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等活动开展,创造了积极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还积极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研究。
5.挖掘检验实验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新思维,探寻课堂教学新途径,提炼教学新策略。
(1)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课题组每位老师积极创设宽松、积极的教学环境,努力构建师生间的合作、互动、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有着积极的心态、自由的心情,学习效率、效益、教学效果明显得到增强和提高。
(2)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具体可见、可听、可摸入手,逐步锻炼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尤其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
(3)在不同形式的多种交流研讨活动里,我们正探寻实验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策略:如“互动移位合作的探究性”教学策略(该策略强调师生灵活互动,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换位、变换角色的合作学习形式)、“动态调控策略”、“逐步优化策略”等。这些策略经过探讨论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已初见端倪,我们相信通过今后一段时间的继续磨练,一定会有更好更理想的收获。6.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成果丰富。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珍惜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他们善于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每一次感悟,每一次反思、每一次总结等悉心变成文字,形成案例、论文和反思等研究成果。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我校课题组开设研究课12节,课题组成员宗全全老师6次参加省、市、区课堂教学研讨课、交流课汇报课。
6.其他成绩。论文方面:
(1)姚士敏《浅谈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互补互扬》2010.3 获省一等奖
(2)蒋玉霞《如何避免科学探究活动的失控》 2010.3 获省二等奖(3)苗雨林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2010.3 获省二等奖
(4)姚克军 《如何让科学探究活动更精彩》2010.3 获省三等奖(5)杨
婧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策略》2010.3 获省三等奖(6)刘远东 《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优化,提高学生科学技能》2010.3 获省三等奖
(7)宗全全《建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010.5 获区 一等奖
(8)宗全全《如何让科学学具结构的更严密》淮安市教研室 一等奖2010.12(9)宗全全《浅谈小学科学有序实验课堂的建构》2011.1获市一等奖 论文发表:
(1)宗全全 《浅谈科学学具结构的严密性》2011.9在《新课程》杂志第九期发表
课堂教学:
(1)宗全全 《谁先迎来黎明》观摩课 2010.4获淮安市 一等奖(2)宗全全2010.11 获 “淮安市教学能手”称号
(3)宗全全 《时间在流逝》示范课2012.4 获淮安市教研室一等奖
五、研究的后续思考:
1.通过前面的实践与总结,我们意识到: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实验方案的设计,重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其次是实验操作的开展,重点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两者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研究的时间关系,基于我校科学教师的实际状况,课题组更多地关注在教师的实验教学素养提升。下阶段如何延续开展实验教学的高效性研究,可着重于从学生实验能力的两个维度去展开。
2、课题研究的理论内涵还不够深透,明朗,精化; 还缺乏进一步提炼,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缺乏专家的有效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课题研究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我校是教师严重缺编单位,课题组教师平常课务重,课题研究的精力和时间较受影响,对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提炼还不够深刻。此外,学校正在创建教育现代化,硬件设施还正在改建、投入当中,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了本课题研究工作。但我们更有信心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的后续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效能作用。.因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重视程度又不同,参与研究人员的学科素养、研究能力等因素,以致各阶段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果不太均衡。这个现象已引起课题组的注意,但因众多客观因素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现象,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努力降低这些因素对研究工作的影响。
第四篇:课堂提问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师生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与有效性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传统、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的效益被轻视与忽略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老师把问题提出之后,课堂上总是静悄悄的,举手的同学很少很少。有的学生干脆不动脑,认为这和自己没有关系,而不动脑。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一些现状:不管深浅的提问;不合时宜的提问;不带感情的提问;量多质差单调的提问;不留余地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的提问权力,忽略学生提问的价值等等。
提问有效性的途径:优化提问的形式;优化提问的切入点;优化提问的发式;优化提问的内容。
有效提问的原则:提问要明确、清晰;提问要适时;提问不宜太多;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学会倾听;要学会有效评价。
一、课题概述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基于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骨架。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目的是启发诱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的实质,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提问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提出问题,提问是一个综合性较强,也较复杂的技能。提出问题的价值有高有低既与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有关,并且与教师对教材把握的熟悉程度也有直接关系。我们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信息采集、教学案例的分析、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等,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时机及有效性等。
2、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的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它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有效的或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数学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的方法,并配以以下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2、教育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记录、反思总结。
3、案例分析法:搜集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技术分析、比较等。
4、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提供依据。
5、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两个学期)。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
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3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构筑理想的课堂中谈到: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也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理想的课堂是充满自由轻松的氛围、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在互动中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提问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提问的数量: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的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提问的质量:提问的质量不高,单调,常常出现“对不对,好不好”,有些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回答,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问的形式:单一,一般都是老师问,学生回答,没有给孩子留下探究的空间,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
可以说,这样的提问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有效、更富有艺术性呢?我想谈谈我们组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一)学习理论
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我们经常听专家讲学,有机会老师还要外出学习。另外还学习课堂教学论,教育杂志、周刊上有关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来积淀理论知识,转变教师观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重新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二)优秀案例的验认
1、查找一些优秀的案例加以学习研究,并参照优秀的教案尝试教学,从中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方法。
2、听名师与骨干教师的课,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特别是提问方面的技巧,要提出艺术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问题及时记录,课后进行案例分析,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跟踪研究 1.研究活动
做好表格的设计工作。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师的提问数量、质量、形式与学生的回答进行记录与分析。
研究小组每月开展一次研究,重点总结前段时间课题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工作的措施和重点。
2.教研活动
活动设计:深入研究教材,先教研组教师选择活动内容,然后集体备课,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提问等内容进行研讨,发挥众人的智慧。
集体研讨:一起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有效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活动:安排好老师记录好分配的内容,如:有的老师记录老师的提问数量、有效性问题、形式等,有的老师记录学生的回答。课后讨论课堂教学中存
在的不足,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滚动教学,再次备课,加以整理与改进,在不断的改进中,使课堂更加有效性,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4.案例研究:将教学活动的提问过程加以分析,特别是对老师提问数量、质量、形式与学生的参与情况,做出具体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工作。
5.注重平时经验的积累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组内交流、汇报,发挥小组的作用,克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对成功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推广。对学生也进行分阶段的调查,了解新实施的方法的成效与表现。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课题研究结果:
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老师们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现归纳如下:
(一)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充分体会到必须把课堂看成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牢固树立了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老师们潜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精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主体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积累了丰厚的教学成果。
积累了教师论文、案例、课例、调查问卷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成果。
(三)学生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
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我们力求做到
1、营造课堂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2、在探索中产生问题,让学生乐于提问。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于提问。
4.加强引导注重培养,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
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知识面更广了,学习方法更灵活了,思维更灵活了,学习能力更强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能够很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还有很多孩子能够问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整体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课题研究结论: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的。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能面对教师和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通过答问,即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本领,又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某一个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问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调整进度。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
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今后,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的探索还将继续深入下去,争取研究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成熟。
《小学数学师生课堂提问的现状
分析与有效性途径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连云港市精勤小学 徐莉
第五篇:《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理想课堂》书香校园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理想课堂》
书香校园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大块一小 秦保鹏
“建设书香校园”发起人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校也认识到,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理性的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我们提出“建设书香校园、构建理想课堂”的倡议,目的在于大力倡导读书风气,打造读书品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希望借此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让我们的每位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让我们的每位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与书本为友,享受文化的财富;让我们的校园健康向上,富有生命活力。为积极响应教育局的号召,推行素质教育,打造理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11年上学期申请了高效课堂、养成教育实验学校。从此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让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以“养成教育”为基础、重点抓书香校园建设、师生共同写随笔、晨诵课程,“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理想课堂”是我们研究的主旨,通过实践本课题,我们力求创设一种温馨舒畅的人际环境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育氛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创设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以文化感召师生,以文化感染师生,以文化愉悦师生,以文化促进师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接受转变为体验,使文化积淀成人格,凝聚成学校特色。
(一)营造书香校园 丰富师生生活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为配合新教育实验的落实,打造书香校园,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特色学校的建设打下基础。
1、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才华的活动平台。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有计划的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如剑桥英语能力竞赛、田径运动会、唱红歌大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信征文、作文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愿动、敢动、会动,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2、发挥环境文化的陶冶功能。我们层层构建了走廊文化、美文诵读文化、墙体文化、校园宣传专栏文化、班级特色文化等体系。校园文化突出了“时代性、现代性、世界性”的特点,发挥图片的视觉震憾效应,赋予其现代与未来气息。如:我教学楼上有两幅醒目的标语、校园各处墙壁都有各式各样的标语。“天天美文诵读”则是利用课间操排队离开时、集体诵读一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美、节奏感强、富于教育意义的古文和诗词、英语短文,学生们在这每日的10分钟的经典诵读中,加强了记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校园宣传专栏长达8米,还有4个2平方的玻璃橱窗,定期将学生自己的作品、师生获得的荣誉予以展示。“班级特色文化”注重了各班级的特色文化引领,将班徽、班级宣言、班级目标等各自的特色予以展示,用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走廊文化主要张贴的是各班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出的手抄报,方便学生课余欣赏。如今,整个校园,从古今中外,楼内楼外,“听视说思”不同的角度,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文化的海洋中,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得以净化。人文化、和谐化的氛围在文化的传承中得以继承。
3、引领教师撰写教育随笔,为发展提供原始资料。
最初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活动的时候,教师们不知道反思哪些内容,“记”的无绪,“思”的盲目。我们适时向教师们推出了“课后十思”:一思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二思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三思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四思教师是否投入了教育激情?五思课堂有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是否处理得当?六思本节课最骄傲或最懊悔的地方在哪里?七思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哪里?八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九思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十思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每节课后教师可以从中选取一个内容,作为反思点。既可记成功,也可录失败;既要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既可长谈,也可短议。长年坚持,形成制度。“课后十思”的经常化与持久性,使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成为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教师的“每日三省其身”,也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
4、引领教师撰写生活随笔,以成功激发成功。
鼓励青年教师自加压力,正所谓:“退一步,山穷水尽;逼一逼,柳暗花明。”逐步增加随笔篇数,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两篇以上论文、每周一篇优秀导学案。两年来我校教师已在各种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随笔十余篇,有二十余篇论文。
5、引领学生撰写读后随笔,夯实文化底蕴。
学校为每班配了一个书柜,发动学生自带课外书,学校又出资购买了部分图书,充实书柜,尝试着“晨诵、午读、的读书方式,以此扩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年级一节语文阅读课,每天开放学校图书室,供学生借阅。同时,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两篇以上优秀文章,摘抄其优秀文句,写一篇读后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6、引领学生随想之笔,记录成长足迹。
我校在五、六年级开展多姿的随笔实验研究,指导学生敞开童真的心灵,睁开童趣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快乐,用稚嫩而真实的笔触记录成长的足迹,体会写随笔的自由和快乐。指导学生撰写随笔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语文组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1-2篇随想,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二)推动硬件建设,校园处处飘书香。
书香校园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规定:必须有全天候开放的师生阅览区和借书处;有电子阅览和查阅的设备;有不低于市小学人均藏书的册数;有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的环境布置;有方便班级内阅读的条件;让校园处处,时时充满书香。
(1)处处闻香,乐读
“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 因此,我们力求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
我们学校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学生自己写的格言牌,插在校园的绿化带中。老师们先让学生收集关于读书和日记的名言,熏陶、感染学生,然后让他们创作关于读书或日记的名言,以此鼓励学生读书和写日记。课后,格言牌前总会有学生在驻足观赏。
(2)时时飘香,多读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我们各班的黑板上方,都开设了“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学生每天利用课上一分钟、做完操和清卫工作等零碎时间背诵,化整为零,一步步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良好习惯。
(3)一瓣心香,会读
鲁迅说过:“倘只看书,会变成书橱。”是的,“开卷有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信息时代呼唤高质量的阅读。茫茫书海,适合我们的永远只能是冰山一角。所以,我们老师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授人以渔。
为了让学生会读书,能读出书的深度,我们改革创新,进行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尝试。把教材进行相应的整合,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以节约教学时间,提升教学深度。同时大量引进课外阅读知识,让课内外联接,让包括数、外、品德与生活等所有学科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每一门学科,让知识与生活真正融合起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阅读教学充满创意、充满诗意,是我们的追求。课堂上常常“举一反三”,把课外的相关美文与书籍介绍给学生;常常“读书给学生听”,老师不厌其烦地把长篇作品分段读给学生听;常常“主题提升”,就一篇课文,找出同主题的大量的文章与书籍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阅读改变了课堂,阅读改变了学生。
(4)人人品香,爱读
我们积极倡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师生共同“写书”,孩子们为自己的书取名字,(我校的《农村五十字德育教材》就是汇集师生的智慧偏制而成)亲手绘制封面,父母、亲友、老师为他们写充满爱意与期盼的“序”言,他们的“书”里有老师的指点,同学的鼓励,亲朋的欣赏„„透过这些稚嫩的文字与图片,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孩子们每一个月都会把对生活的感悟积累成厚厚的书籍;用小手绘出最美的小报,记录下了收获的幸福„„(5)让图书“走出”图书室。
学校每学期购置图书一次,充实更新图书室图书。在校园的长廊、过道、宣传栏布置师生作品、双语名人名言;在花园草地布置富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从小处着手,使学生能移步换景,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书香的氛围中。(6)让每一个班级充满书香。
通过“班级图书角”和教室布置,设计“书香班级”。班级墙壁上张贴“每月新书排行榜”,墙壁上挂学生的作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书袋。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让每一个孩子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让他们每天在这样的阅读中生活。(7)让每一面墙壁飘书香。
学校里有一条文化长廊,这里记录着我们的读书活动,记取着我们的读书感言。建立这样的“书香长廊”,是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组织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读书活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广泛开展主题读书活动。记录学生的读书活动和读书感言,使它成为“书香长廊”,为师生展示读书成果提供一个平台。精心设计“校园书画长廊”,记录学生书法与绘画的成就,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8)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模式。
“班级图书角”是我校一道别样的风景,图书角几乎一般的学校都有,有趣的是,许多老师独具匠心地设计起自己的“书香班级”来:有的教室里设置了“读书台”,有的班级墙壁上张贴着“每月新书排行榜”,有的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有的班级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个书袋„„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了。我们一直拥有这样朴实的愿望,希望孩子们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让他们每天在这样的阅读中生活。
(三)积极开展师生读书活动。
1、明确具体要求,使读书活动有的放矢。
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
(1)一条主线——熟读记忆经典诗词(语文课标推荐的诗词)。一二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词达到30首(一学年);
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达到50首(一学年);
五六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达到70首(一学年);(2)必读书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出推荐书目,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2本(一学年);
三四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一学年);
五六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6本(一学年);(3)主题阅读——根据儿童特点和学生需求每个年级制定班级阅读计划,在计划中确定每月的一个的阅读主题(可以是一类作品或一种作品),围绕主题进行阅读。主题可围绕“亲情、勤俭、格言、成语等等方面进行选择。每周三的下午第七八节每个班级进行主题阅读馆(格言馆、诗词阁、名著园、故事屋等)活动,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流动阅读。
(4)课前3分钟积累展示,老师自行确定积累内容,学校每月进行一次验收。对教师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
1、每年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2本教育专著和1本名著。(由学校确定书目,期末进行考试验收)
2、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读书。学校按计划进行检查验收。
(5)落实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教师读书活动:1提供阅读条件,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学校图书室全天向教师开放。教师每年自购教育教学书籍一至五本,订阅教育教学报刊50元。每位教师、每位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2设立教师读书课,要求教师每周不少于1次进阅览室进行借阅。采用登记制度。3办好读书沙龙,每学期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会1次,同时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4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读书笔记”的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做好教师读书笔记向外的推荐工作,并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5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活动。6建立“师生读书日”制度,一学期集中半天时间,开展“师生读书日”活动,全校师生静静地读书,大力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奏出校园最美的乐章。7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
(6)学生读书活动: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二是各班的黑板上方,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并充分利用学校读书长廊,开展“解读读书长廊”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读书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生每天利用课上一分钟、做完操和清卫工作等零碎时间背诵,化整为零,一步步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良好习惯。三是调整课程设置。
一、五年级每班每周开增设两节语文阅读课,一至六年级每周一、三、五早读课改为语文阅读训练课,加强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四是学校班级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诵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小报评比等系列活动此活动纳入到班级阅读计划当中),以增强学生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点燃师生的读书热情
人的读书愿望被点燃,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兴趣。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尊重他们的阅读口味,冒险文学大师布热齐纳发现:儿童的心理是天生的产生很多幻想,也会产生对这个未知世界探索的一种雅兴,所以很自然地他就会有一种探求的精神。我们都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了解这种本能的好奇,孩子们读书有自身的规则,应该规范。但是他们阅读的最高规则是:自由选择、处于自由的状态。一旦严格地按规范去做,便会湮灭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惬意、自在、自由地阅读。这是阅读的第一阶段,也应该成为最终的境界,最高的境界。
(五)主要成果
1、营造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同建书香校园;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
2、构建理想课堂: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生共写随笔:师生积极写随笔,包括教后感,读书笔记等等,并逐步增加写作量。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让随笔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让随笔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4、改革需要“与书为伴”的教师,积极倡导“与书为伴”的思想,拓宽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让教师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5、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帮助学生领略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拓展知识,感悟人生,把读书的外显行为转化为内在心理需求。
6、推进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创办特色学校奠定基础。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往特色化方向发展 让师生做一个终身读者。
我们知道无论我的方案多么的完善,纪律多么的严谨但是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受益终生”营造书香校园,让阅读引领师生成长”这一新教育实验,我校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教育实验当中去。用书香特色打造我校品牌,用学校的发展去激励师生生命的成长,用阅读为师生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用洋溢的书香去感染今天与明天的人们。我相信在一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爱书、惜书的情愫自然会在孩子心中溢开。书香就更扑鼻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一个朴实而坚定的目标:让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做一个终身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