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时候我们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有时候我们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在那里想要看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脑子里充斥着各种念头,让你的内心不能平静。于是,你可能打开一本书,没有看上几页,又匆匆合上了。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可以拿着一本小说一口气读完的畅快淋漓?你是否记得小时候可以旁若无人的在那里玩着自己的玩具?那个时候我们很单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长大了,我们的头脑承载了太多的信息量:求学,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等等–这每一件事都包含了无数的信息量要求我们掌握。于是,焦虑来了,烦恼来了,我们的内心变得不再平静。
现在,我正在过着一种简化的生活,利用简化的力量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在一种完全平静的状态。今天我就说说如何使自己的内心处于一个平静的状态,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享受这种乐趣。
一、停止抱怨这个世界
我的周围有太多人抱怨这个世界了。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各色各样的人的抱怨。妈妈抱怨家务活太多,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朋友抱怨学校食堂的饭菜太难吃了。甚至昨天打篮球的时候,还有人抱怨篮球没气。如果你做一个统计,一天下来有多少人在抱怨,我想这个数字会让你吃惊的。
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好啊,为什么要去抱怨呢?我充满烦恼的今天不正是昨天殒身之人所祈求的明天么?我们应该充满感激的看待这个世界啊。感谢这些苦难,让我还能体会到人间的痛楚。
上个月打篮球的时候被别人绊倒了,扭伤了右脚,肿的跟馒头似的。前天又去打篮球结果眼镜框被球砸坏了,又得重新配眼镜……我不会去抱怨那个绊我的人,也不会抱怨那个篮球。相反,我会怀着感激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感谢他赐予我痛苦,让我明白有一双健康的双脚是多么的美好;感谢篮球砸坏我的眼镜,让我体会到鼻梁上面的这个小东西有多么重要。
你可能觉得我很傻,但就是这种不抱怨的心态,让我随时都能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有的时候,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问题的人所处的境界不同罢了。
也许你的生活很贫困,也许你没有朋友,也许你没有工作,也许你没有家人,所以你急切地希望减轻自己身上沉重的负担。然而,命运有时不是那么顺畅,总会有一两件事情让你陷入抱怨的深渊中。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会抱怨自己的出身,父母,上司……
停止你的抱怨吧,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你埋怨的这些事物,并不是导致你现在处境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自己的心态。而这些处境永远都不会改变,除非你愿意改变自己的心态。当我抱怨自己弹跳能力不好的时候,我在大街上面见到了没有腿的人。当我抱怨这盘菜里有个苍蝇的时候,我在路边与拾荒者擦身而过。当我抱怨房子太大家务太多的时候,我在车站看见了露宿街头的旅人。
当我抱怨作业太多、工作太多的时候,我看见了失学儿童和下岗工人。
我们有什么值得抱怨的?!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还不够么,我们又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什么价值?我总在想,这些我们抱怨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我们到底是在无病呻吟还是在无病呻吟呢?
二、简化生活,远离尘嚣。
有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有一个人在海边看见一个老人在钓鱼,奇怪的是他把钓到的鱼又会放回到海里面。这个人很不理解就问老人:‖你为什么不把钓到的鱼拿去卖呢?‖老人反问:‖我为什么要去卖呢?‖那个人回答:‖这样你就能赚到钱了。‖老人问道:‖有钱又能怎样呢?‖那个人说:‖有钱好啊,有了钱你就可以赚更多的钱,然后到海边买个房子,天天可以吹海风钓鱼休闲,那样的生活多好啊……‖老人笑了笑,说道:‖那你说,我现在干什么呢?‖
这个故事寓意很深,原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其实我们早已经拥有。当我们不再抱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用感激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时常告诫自己无论我做什么事情,都要使自己的心绪宁静下来。像一位隐士高人那样,远离尘嚣,专心致志,做好眼下的工作。像一个孩子那样,专心于自己的玩具,不去管其他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专注吧。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此刻距离开学还有10天时间,这段时间我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感受这份与世隔绝的静谧。
我想,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平静的内心和冷静的头脑,才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超凡的判断力。所以,在生活中我经常寻找这种独处的机会,思考如何简化生活,远离尘嚣。
如果你觉得情绪失控了,不妨尝试一下远离这个浮华的尘世,到山里面一个人走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让内心宁静。这个时候你的思想会凝聚在一起,洞察力和判断能力也达到顶峰,让你足以面对任何困难,包括自身的缺点。每一次的独处,我就会更深入的了解我自己,了解我内心的敌人,并且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战胜敌人。
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以前我很容易情绪失控,甚至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的想哭,后来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败之后,我逐渐培养了自己坚毅的品质。在任何问题面前,我总是保持内心平静,首先不去抱怨,而要怀着感激的心态看待问题。利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能力去解决问题,人只有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才能得到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如此
(一)要不要管理好情绪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当他想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慢慢地,男孩可以控制他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所以每天钉下的钉子也跟着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一些。终于,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于是,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告诉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那此围墙上的坑坑洞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从前的样子了,当你生气时所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很难弥补的疤痕,有些是难以磨灭的呀!‖从此,男孩终于懂得管理情绪的重要性了。你现在的心情如何!是欢乐、烦恼、生气、担心、害怕、难过、失望或者是平静无常呢?还是你根本不懂自己的心情!一早起来,也许你看到阳光普照而心情愉快,也可能因为细雨绵绵而心情低落;你也许因为逃课没被点到名而高兴,然而考试快到又让你担心;谈恋爱的你,心花怒放,失恋的你却又垂头丧气……我们拥有许多不同的情绪,而它们似乎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有情绪好不好呢?一个成功的人应不应该流露情绪?怕不怕被人说你太情绪化?所以宁愿不要有情绪……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存情绪本身,而在情绪的表达方式,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度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通常因为面子、情境等场合因素所致,我们会不自觉地在他人面前隐藏真实的情绪,或者我们会将强烈的情绪转换为较不具杀伤力、震撼力的方式表现,而只让别人看到一部分真实的情绪,这都是非常符合社会规范、十足社会化的行为表现。或许我们未必完全清楚自己有这样的行为表现,但是我们确实是适宜地掌握自身的情绪,决定了合适的呈现形态,在不扭曲事实的情况下,在掌控范围之内,我们作出于人、于己皆恰当的决定与行为反应。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些行为都是经过自己抉择、决定的结果,进而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则不必要的情绪问题便可以减少。问题是,生活中所面临的许多事对个人而言是具有威胁性的,有些大到足以引起个人内心焦虑的事,旁人看来却只是芝麻绿豆大,然而对个人而言,却可能意味着个人形象、价值感、自尊心的折损和破坏,令人方寸大乱!此时,恐怕就得费些工夫才能对情绪操控自如了。
关于情绪能力的―软糖实验‖
实验人员把一组4岁儿童分别领入空荡荡的大房间,只在一张桌子上放着非常显眼的东西:软糖。这些孩子进来前,实验人员告诉过他们,允许你走出大厅之前吃掉这颗软糖,但如果你能坚持在走出大厅之前不吃这颗糖,就会有奖励,能再得到一块软糖。结果当然是两种情况都有。专家们把坚持下来得到第二块糖的孩子归为一组,没有坚持下来只吃一块糖的孩子归为另一组,并对这两组孩子进行了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向往未来而能克制眼前诱惑的孩子,在学业、品质、行为、操守方面,与另一组相比有显著优越的表现。这说明,决定人生成功的因素并非只有传统智商理论所认定的那些东西,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绪智
力对个人的成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人的自控能力大小跟人生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有的人之所以未能成功,与各自的情商有密切关系。情商的要素之一就是人的自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表现的是人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来提高生活品质的能力,即如何激活自己的潜能,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如何使自己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等等。
(二)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吗 1.你有没有对情绪的迷失?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情绪简单分为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即爱的反面是恨,喜悦、高兴的反面是难过、沮丧。然而,有些人却过度夸大情绪的负面影响,产生对情绪的迷失。例如,认为如果你对别人生气就表示你不喜欢他;或者认为表达生气就表示不尊重或者没有爱。所以当父母对你生气而大骂时,你可能就会全盘否定他们对你的关爱;或者父母的某些做法令你不高兴时,你可能会觉得有很深的罪恶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等等。其实爱恨是可以并存的,所有正向与负向的感受都可以同时存在,情绪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在的感受,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仅仅为了某种情绪而忽略其他情绪,我们就无法完
整地体验生活。
此外,我们对情绪还存在错觉,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去掉一些情绪,可以完全不生气或者完全不难过,可以永远快乐。实际上当我们压抑情绪时,就累积了一些紧张,而压制了我们感受快乐与爱的能力。情绪的能力是整体的,只有自由地体验各种情绪,才能感受更多流畅的情绪。就如纪伯伦所说:―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纳更多的快乐。‖―当你快乐时,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发现,只有那曾使你悲伤的,正给你快乐。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的事物哭泣。‖
2.你怎样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阿强前两天因为考试没考好,心理有挫折感。他一直责怪自己平时不够用功,考前没好好准备,考试的时候没仔细看,他觉得自己不是一块念书的料,自己比别人差,因而很灰心!他开始垂头丧气,故意远离人
群,一个人躲在角落,心情很沮丧。
酷妹把她的朋友小顽子的心爱的偶像签名照弄丢了。那是小顽子千辛万苦、排了两三个小时队,才得到的偶像的亲笔签名,现在却被醋妹弄丢了,小顽子真的很生气。可是酷妹是她最好的朋友,怎么可以对她生气呢?而且生气是不好的,万一失控,不晓得会不会伤害到其他人呢?而且酷妹也许就不再跟她做朋友了,所以她告诉自己:―算了!丢了就丢了,生气也无济于事。‖虽然这样,她还是心有疙瘩,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对
待酷妹。
小东的学习成绩不好,不喜欢上课,经常逃课去网吧玩游戏。父母经常教育他,希望他专心读书,将来能凭自己的本领自食其力。但是,小东总是嫌父母啰嗦,与他们争吵。有一次他跟父母吵架,一气之下把电视
机给砸了,令父母很伤心。上面三个故事中呈现出来的是某些同学对情绪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比较有代表性。如果主角换成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处理你的情绪呢?有些人在面对情绪时,完全被情绪所控制,当负面情绪产生时,就任由情绪牵制他们的一切思想、感受和行为。影响层面小一点的包括个人心情不愉快、生活功能受到限制;影响层面广泛一点的包括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因一时冲动,做出严重的举动,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后悔莫及。另外,有些人则是对负面情绪感到害怕、恐惧,担心自己若感受到生气、愤怒、悲伤、沮丧、紧张、焦虑等情绪,情况会更加糟糕,甚至会发生无法预测的后果,因而就极力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没有表现出的情绪,并不表示没有情绪,所以原本被引发的情绪仍会间接地影响自己或者人际关系等。也有些人不满于负向情绪的控制和预防,他们认为情绪是非理性的,所以一个理性成熟的人不应该表现出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允许自己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拼命告诫自己―要理性‖,―要控制情绪‖,―我不应该焦虑,焦虑只会让我表现得更糟‖,―我不应该沮丧,沮丧只会侵蚀我的斗志‖,―我不能生气,生气代表我是一个不能把情绪管理好的人‖。因此,他们塑造自己成为有修养的人,预防可能会引出负面情绪的情境。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否认、压抑或控制负面情绪,我们将失去适当地反映真实情绪的能力,所以也将无法真实感受到快乐等正面情绪,而变成一个单调无情绪的人。
其实,当我们失去感受负面情绪的能力,也就失去感受正面情绪的能力,然而许多人却很排斥负面情绪的发生或存在,对它敬而远之,除了因为它带给人们不愉快的感受之外,也因为它会使我们其他方面的运作和表现受到影响。然而排斥并不能防止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只是徒增自己适应上的困难而已。所以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绝不是压抑或控制,而是学习接纳情绪,允许自己有情绪,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表达或纾解。(改编自:《情绪管理》,第163-164页,(台湾)蔡秀玲、杨智馨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
3.能不能对惹你生气的人发怒?
那些在不应当愤怒时而愤怒的人,被视为无能;愤怒的方式,愤怒发作的时刻,以及愤怒的对象不适合时,也被视为无能的表现。(——亚里士多德)
下面请听听在重要公正事务所工作的年轻人让·马克的诉说:
我从来没愤怒过,童年时期除外。那时我对金属玩具发火时,我的家长立即告诉我:―人不能对东西生气。‖而且按照他们的观点,对人也不能生气。进入青春期以后,我心情经常不好,他们都会要求我:―不能用自己的情绪影响别人,要控制自己。‖除了最小的妹妹阿丽思,我的姐妹们比我更服从,后来阿丽思与一个个性很强的人结为夫妻。我父母履行自己的说教:总是彬彬有礼,笑容满面,心平气和,即使与他人争辩时也是这样。我还是能想起父亲驾驶汽车时,有人在前方―甩鱼尾‖他愤怒的样子(他字字句句按照交通规则行事)。在生活中,无能力愤怒的表现,不久就给我带来许多麻烦。同龄青少年向我挑衅时,我无能力反击。因此我常常跑到女孩子那里躲避,因此成为女孩子们的知心人。我学习成绩很好,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也因为我的性格类型令雇主们喜欢,我平和、礼貌,而且很能干。但是仔细想一下,我很苦恼,因为我常常被雄心更强或咄咄逼人的人欺负。他们故意这样做,我想是因为他们不害怕我。有时,我因对某个同事霸占了有意思的项目,或因跟我开让我不高兴的玩笑而反复琢磨,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只要一面对他们,我有教养的―好孩子‖表现就占了上风,我表现出彬彬有礼,只不过与之拉开点距离而已。妻子因此常常谴责我,因为她是我无能力对进攻做出反应的直接见证入,她非常愤怒。这种无能力发怒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于是我决定去和心理治疗师谈一谈。其实不是我害怕对方的反应,只是他人进攻时,我感到内心的退缩,于是变得无动于衷,可事后我非常愤怒。家长把我训练得太有教养了!
让·马克对不能将愤怒表达出来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人对自己的任意摆弄;
――私下里常常对自己的无力反击而痛苦烦恼;
――一个男人缺少表达愤怒的能力,被看做唯命是从,缺乏男子汉气魄。
因此,不要因为自己表达了愤怒而觉得自己不好,你有权愤怒。当你愤怒时,请你这样想:
――最好能够控制,但是我不一定总能做到;
――我情愿不伤害别人,但是如果发生了,我也能承受;
――最好在我有道理的时候愤怒,但是我也有权做错事;
――我喜欢被人接纳,但是我不可能让所有的人喜欢我。
(三)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说:―痛苦让你觉得苦恼的,只是因为你惧怕它、责怪它;痛苦会紧追你不舍,是因为你想逃离它。所以,你不可逃避,不可责怪,不可惧怕。你自己知道,在心的深处完全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魔术、一种力量和一个幸福,它就叫爱。因此,去爱痛苦吧。不要违逆痛苦,不要逃避痛苦,去品尝痛苦深处的甜美吧。‖要记住,其实情绪本身并无是非、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和功能。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否定自己情绪的存在,而且会给它一个适当的空间允许自己有负面的情绪。只要我们能成为情绪的主人,不是完全让它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可以善用情绪的价值和功能。在许多情境下,一个人应该泰然接受自己的情绪,把它视为正常。例如,我们不必为了想家而感到羞耻,不必因为害怕某物而感到不安,对触怒你的人生气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些感觉与情绪都是自然的,应该允许他们适时适地存在,并缓解出来。这远比压抑、否认有益多了,接纳自己内心感受的存在,才能谈及有效管
理情绪。
至于管理情绪的方法,就是要能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认清引发情绪的理由,再找出适当的方法缓解或表
达情绪,我们可以归纳成为以下三部曲。1.WHAT――我现在有什么情绪?
由于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压抑感觉或者常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因此常常忽略我们真实的感受,因此,情绪管理第一步就是要先能察觉我们的情绪,并且接纳我们的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我们真实的感受,我们要学习正视并接受它。只有当我们认清我们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感受,才有机会掌握情绪,也
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会被情绪所左右。2.WHY——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情绪)?
我为什么生气?我为什么难过?我为什么觉得挫折无助?我为什么……找出原因我们才知道这样的反应是
否正常,找出引发情绪的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3.HOW――如何有效处理情绪?
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纾解自己的情绪呢?平常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处理?什么方法对你是比较有效的呢?也许可以通过深呼吸。肌肉松弛法、静坐冥想、运动、到郊外走走、听音乐等来让心情平静,也许会大哭一场、找人聊聊、涂鸦、用笔抒情等方式,来宣泄一下或者换个乐观的想法来改变心情。
二、有趣的情绪小故事
(-)笑是良药 1.笑声护士。
据美国芝加哥《医学生活周报》报道,美国一些大型医院和心理诊所已经开始雇用―幽默护士‖。她们陪同重病患者看幽默漫画并谈笑风生,以此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幽默与笑声,帮助不少重病患者或情绪障碍
者解除了烦恼与痛苦。
笑声一般都是人们所喜欢的,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朋友愁眉苦脸。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笑口常开可以防止传染病、头痛、高血压,可以减轻过度的精神压力,因为欢笑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分,并刺激体内免疫物质的分泌,对抵御病菌的侵袭大有帮助。而不笑的人,患病几率较高,而且一旦生病之后,也常是重病。美国医学界将欢笑称为―静态的慢地‖。笑能使肌肉松弛,对心脏和肝脏都有好处。如果生活中没有时间去慢跑,我们可以每天多笑一笑,甚至哈哈大笑几十次,以调节身体状态,增进健康。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列文博士说:―笑表达了人类征服忧虑的能力。‖笑又往往是人欢乐的一种表达,之所以
欢乐,是人体在生理上产生了某种愉悦的缘故。
赶紧笑起来吧!别等到生病以后才咧开嘴。
2.笑的妙用。
名医张子和曾采用使人发笑疏导法治愈了一个人的怪病。当时有个官吏的妻子,精神失常,不吃不喝,只是胡叫乱骂,不少医生使用各种药物治疗了半年也无效。张子和则叫来两个老妇人,在病人面前涂脂抹粉,故意做出各种滑稽的样子,这个病人看了不禁大笑起来。第二天,张子和又让那两个老妇人做摔跤表演,病人看了又大笑不止。后来张子和又让两个食欲旺盛的妇人在身边进餐,一边吃一边对食物的鲜美味道赞不绝口,这个病人看见她俩吃得津津有味便要求尝一尝。从此她开始正常进食,怒气平息,病全好了。
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由于工作十分紧张,导致精神失调、身体非常虚弱,虽然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却毫无起色。后来一位名医对他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但未开药方,临走时只说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对这句话仔细琢磨,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从此以后,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滑稽戏与喜剧,经常高兴得开怀大笑,愉快的心情使他恢复了健康。
3.欢笑诊所。
据说现在每天早上,在印度孟买的大小公园里,可以看见许多男女老少站成一圈,一遍又一遍地哈哈大笑,这是在进行―欢笑晨练‖。印度的马丹·卡塔里亚医生开设了150家―欢笑诊所‖,人们可以在诊所里学到各种各样的笑:―哈哈‖开怀大笑;―吃吃‖抿嘴偷笑;抱着胳膊会心微笑……以此来治疗心情压抑等心理疾病。
4.笑能拯救生命。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诺曼教授,40多岁时患上了胶原病,医生说,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是五百分之一。他按照医生的吩咐,经常看滑稽有趣的文娱体育节目,有的节目使他捧腹大笑,有的节目使他从心底发出微笑。他除了看有趣的节目,平时还有意识地和家人开开玩笑。一年后医生对他进行血沉检查,发现指标开始好转了。两年以后,他身上的胶原病竟然自然消失了。为此,他撰写了一本《五百分之一的奇迹》,书中提出:―……如果消极情绪能引起肉体的消极化学反应的话,那么,积极向上的情绪就可以引起积极的化学反应……爱、希望、信仰、笑、信赖、对生的渴望等等,也具有医疗价值。‖中外许多心理学家、运动学家认为,一般性的笑,能使隔膜、咽喉。腹部、心脏、两肺,甚至连肝脏都能获得一次短暂的运动。捧腹大笑,它还能牵动脸部、手臂和两腿肌肉的运动。当笑停止之后,脉搏的跳动会低于正常的频率,骨骼肌也会变得
非常松弛。5.装笑也管用
美国一广告公司的部门经理弗雷德工作一向很出色。有一天,他感到心情很差。但由于这天他要在开会时和客户见面谈话,所以不能有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神情表现。于是,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人惊奇的是,他的这种心情―装扮‖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随后不
久,他就发现自己不再抑郁不振了。
美国心理学家霍特指出,弗雷德在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规律:装着有某种心情,模仿着某种心
情,往往能帮助我们真的获得这种心情。
有些人通常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这么做果真是好办法吗?
多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当然,情绪、行为的改变也不是说变就变、想变就变的―瞬间‖现象,而是有一个心理变化的内在过程。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像自己进入了某种情境,并感受某种情绪时,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果真会到来。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等因素的不同,情绪变化的程度和时间也不一样。情绪有了变化之后,伴随每一种情绪的外在表现,生理反应也会出现变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孔教授研究后认为: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他真的也会愤怒起来,表现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同时,他的心率和体温(心率和体温都是愤怒的生理反应指标)也会上升。为了调控好情绪,不妨偶尔对自己的心情进行一番―乔装打扮‖。
(二)有害的情绪 1.可怜的小羊。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医师叫阿维林纳,他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两只小羊同样喂养,其中一只放在离狼笼子不远的地方,由于经常恐惧,这只小羊逐渐消瘦,身体衰弱,不久即死了;而另一只小羊因为放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没有狼的恐吓,而健康地生存下来了。2.致命杀手―生气水‖。
最近,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正在生气的人的血液中所含物质注射到小老鼠身上,并观察其反应。初期,这些小老鼠表现呆滞,整天不思饮食。几天后,它们就默默地死掉了。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了研究情绪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他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在正好是0℃的冰水混合物容器里,然后分别注入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气水‖,即用人们在悲痛、悔恨、生气时呼出的水汽和他们在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水汽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水汽冷凝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无杂质的;悲痛时呼出的水汽冷凝后则有白色沉淀;悔恨时呼出的水汽沉淀物为乳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物为紫色。他把―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十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可见,生气
对健康的危害非同一般。
有分析表明: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而且生气时的生理反应也十分剧烈,分泌物比其他任何情绪状态下的分泌物都复杂,且更具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都是给气死的)。生气发怒引起的后果有:
伤心损肺:气愤必然引起心跳加快,心律失常,使心脏受到邪气的侵袭,诱发心慌心痛,呼吸急促,引发
气逆胸闷、肺胀、咳嗽及哮喘。
伤脾伤肝:生气时除了伤脾脏外,还会导致尿道受阻或失禁,并使肝胆不和、肝部疼痛。
伤脑失神:人在发怒时心理状况失衡,情绪高度紧张,神志恍惚。在这样恶劣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良情绪下,大脑中的―脑岛皮质‖受到刺激,时间久了就会改变大脑的正常运作。
可见,生气发怒可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并带来极大的损伤。生气还会引起皮肤憔悴、双目红肿、皱纹增多、妇女月经不调,甚至影响生育。生气的妇女在哺乳期不仅奶水减少,而且在生气后给婴儿喂奶,婴儿有可能中毒,轻者长疮,重者生病。老年人在发怒时由于内耳小血管、微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液供量不足,会形成血管栓塞,导致突发性耳聋。精神刺激是引发癌症的活化剂。德国医学博士认为,相当一部分癌症是由病人激烈的内心冲击引起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生气时
还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栓。
为了自身健康,请你尽量不要生气,实在是生气,也要学会克制、幽默、宽容等消气艺术来减轻或消除心
理压力。
3.嫉妒是心灵的地狱。
有一个人,非常嫉妒他的邻居,他的邻居越是高兴,他越是不高兴;他邻居的生活过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邻居倒霉,或盼望邻居家着火,或盼望邻居得什么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雷能蹿进邻居家,劈死一两个人,或盼望邻居的儿子夭折……然而每当他看到邻居时,邻居总是活得好好的,并且微笑着和他打招呼,这时他的心里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往邻居的院里扔包炸药,把邻居炸死……就这样,他每天折磨自己,身体日渐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块石头,吃不下也睡不着。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给他的邻居制造点晦气,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偷偷地给邻居家送去。当他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哭,此时邻居正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他送来一个花圈,忙说:―这么快就过来了,谢谢!谢谢!‖原来邻居的父亲刚刚去世。这人顿觉无趣,―嗯‖了两声,便走了出
来。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就是出于嫉妒,把自己置于一种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来折磨去,却一无
所得。
嫉妒是心灵的地狱。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潇洒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别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别人学历高他嫉妒……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慌怀。‖所以,好嫉妒的人总
是40岁的脸上就写满50岁的沧桑。
来自:oydx2001 > 《我的图书馆》
上一篇:十五个让成功摇头的坏习惯
下一篇:职场健康:情绪管理很重要做情绪的主人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献花(69)
分享到微信
以文找文
分享:
人人网 开心网
搜狐微博
推荐给朋友
举报
类似文章
更多
热搜文章
闻香识女人:怎样正确使用香水?怎样在不...你知道这些吉祥如意民俗字吗?
拔经筋、正骨盆、调脊椎,一个动作锻炼三点 文人也可以发家致富 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的两...图解中国人情世故
读书可以明智,长江商学院推荐的38本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排行及传说
每天一分钟,一招瘦全身,再不担心超重了...
生气是一种无能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别动不动就生气
警惕你的负面情绪
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教孩子如何发泄不良情绪
如何控制和发泄烦躁情绪
行走江湖3: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让别人认....猜你喜欢
大树的哲学 发人深省的5个小段子 星雲禪話【全4冊】 让坏事变成好事,让不
幸变成幸运
一段有名的譬喻
共 186 条评论
给你一缕阳光2105-27 16:29 0 0
享受每个情绪带给你的不同体验,很好。1谢谢啦!
回复
第二篇:15第十五周:如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
第十五周德育课教案: 如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教学目标:如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教学重点、难点:纠正学生上课走神、发呆、玩手机、讲小话等行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你是否经常感到厌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上课时,目光游移不定,心思不定,不知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老师在讲什么,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当转移环境或环境嘈杂时,亦呈现分心现象,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那么,你应该了解:
1、集中精神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动机。一个人倘若对功课或工作既无兴趣,也无法找出任何意义,这时要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对于乍看之下不感兴趣的工作或功课集中起注意力呢?
①应用期限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只需设定一个期限,就能集中精神完成不感兴趣的工作。其次,对讨厌的工作订计划只需考虑终了时间,终了时间一到,就会强迫你去完成它。最后,设置几个中间站,每个中间站之前注意力最佳。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几个中途终点,则会防止中间松懈现象。
②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自己定个奖赏,做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订立,其次,遇到困难的工作可用假想敌人和处罚来激励自己。
③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首先,将大目标明确化。对学习,工作不感兴趣时,往往只要能够明辨目标便能产生注意力。其次,把目标亲自用文字或图表来表示即能提高注意力。
④应用愉快经验集中注意力。我们如果在学习。工作上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后,便可拥有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的经验会鼓舞我们的斗志,从而接受不愿意做的工作和学习。
2、当环境干扰时怎样集中注意力呢?首要的是选择适当的场所。这种场所有利于自己安心读书、工作,从而不受干扰。但是,在环境上,不必过度拘泥于固定的场所。
3、心有所虑时怎样集中注意力呢?阻碍注意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隐藏于自己内心的忧虑。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是不能心猿意马的,因为经常胡思乱想或是为了感情问题而苦恼,读书时就不能专心,如果想考上理想的学校,就应集中精神读书,把杂念一律排除。
①善于用心理因素集中注意力。首先,把没处理的杂事,记在备忘录上,则心理上就会感到轻松。其次,暂时抛开人际关系可提高注意力。要想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学习,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不要单纯只为别人活着。再次,摒弃依赖心理,方能全力以赴。自己能够独立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做,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时,总想着一定会有人来帮忙的话,则就不会尽全力去完成它,也就不会有效率可言。
②以形象控制来集中注意力。时常想着自己工作时的形象,相信自己工作、学习时的形象能加强注意力。
③利用代换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以其它事情来缓解精神。无法集中精神时,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借此来消除杂念,稳定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其次,在学习、工作之前,去做好各种准备,做好准备工作,可以缓和心情、排除杂念,帮助你集中精神。最后,先做喜欢的事情并彻底做完,则对讨厌的事情也容易集中精神。
④多种动作协调起来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时,手、眼、口全部动起来,则易于抑制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记忆能力。
第三篇:一位博士的五年总结:如何去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
一位博士的五年总结:如何去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
博士五年总结作者丨田渊栋转载自公众号博士联盟
(一)这五年最重要的,是渐渐知道了怎么去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说得很大,其实就一点,心要静下来。首先,心静下来才能钻进某个领域里认真做事。现在的社交媒体太多了,各类新闻也太多,每天忙于应付这些广泛却又浅薄的信号,或是忙着去评点别人,是没有办法做成一件事情的。就比如一个人要去旅游,按图索骥地走一圈著名的景点,并不会给自己新的体悟,最多只增些与人的谈资而已。真要体会大自然的美丽,那是一定要涉足别人达不到的地方,要有目标有耐心有毅力,做长久的打算。其次,有毅力有决心不一定能成事,方法也是不可少的。做研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方法:如何做基本调查,如何下手,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给任务定优先级,如何处理细节和局部的关系,如何将直观一点一点地转化成严格的数学语言并且验证。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都会让自己的研究停步不前。面对这么多要求,要同时都准备好再开始研究是不可能的,只有先定目标,然后一步一步摸索。在摸索的开始,会做很多无用功,调查没有头绪,题目不知道如何选,没有经验就不起效率,没有效率就容易心浮气燥,心浮气燥就会轻言放弃,完全否定已有的成就。只有把自己强按在位置上一点一点地对以往的教训做分析总结,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渐渐地积累起经验来,看见以前看不见的方向。要达到这一点,心静是很重要的。再次,研究是会碰到很多困难,老板不给力,数据不给力,公式推不出来,电脑坏了,等等。在博士阶段可以有一千个理由把问题归咎于别人,不过我觉得最好的态度是“不抱怨,不解释”,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错误搬回家,好好分析,才能有所进步。理想和信念是一定要有的,不然如何在孤独的长跑中奋勇向前?但调子不能放得太高,因为没有实现的理想,对他人而言,一文不值。要做到这些,同样需要静下心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没人喝彩。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自己的博士论文其最后一部分的理论可算是历经艰辛,2010年借着第一篇ORAL的劲头试过第一次,却根本不知如何下手,花了四五个月完全失败,最后临近论文截止时不得不让老板换题;2011年的时候在MSR实习时又试过一次,因为陷入了诸如“一定要有个目标函数,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的常规思路而再次失败,虽然已经有一点结果,但是总体上路子是走偏的,也没能就这个理论发文章,最后只好做成一篇应用,以给实习一个交代。直到2013年的年初,在投出博士阶段最后一篇ICCV之后,才发现自0己想做的这个理论和自己之前已经做过的研究的极大关联,终于突破了之前思维的瓶颈,才有了现在令人满意的理论。回想过往的思维过程,最早是经常在自设的思维困局中转圈,然后是在推公式、想直观和堆hack中左右摇摆,最后才发现理论和现实的黄金结合点,找到和现实吻合又干脆利落的假设,推出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定理。一旦进入了这个阶段,反应就会一次比一次快,建模速度也一次比一次迅捷,出的文章也会越来越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五年的PhD并没有浪费,这样的训练让我有自信去学习任何新东西,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来面对任何一个自己想要做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另外,分享一下主要的技巧:第一,要喜欢自己的研究题目。做研究有内心动力(motivation)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的本义,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由研究者自由探索去寻找未知世界的答案。再牛的导师,尽管有模糊的直觉,如果不参与研究的每个细节,是不能预知精确答案的。精确答案只能由学生来获得,导师直觉的错误只能由学生来推翻,如果学生没有内心动力,那导师只能看见他能看见的,就不需要学生了,研究也就失败了。因此,研究的成败,归根结底是靠研究者永不停息的探索着的内心。如果自觉是个安于现状,听人号令,懒得动脑的人,那博士不是那么适合的;如果家里或是同学的压力大过内心的渴望,那么读博可能是地狱的开始;如果只是为了获取某领域更多的知识,那可能在博士后期承担巨大的论文压力,不如读个硕士方便。如果自己确实喜欢探索,喜欢解难题,但是导师的方向自己不喜欢怎么办?我的答案是,多发挥主观能动性,找一个喜欢的小点慢慢扩大。我刚去cmu的时候,因为口语和交流能力不怎么好,选导师的过程并不顺利,第一选落空,后来听师兄的建议选了现在的导师,可他做的方向和我想做的一点关系也没有,怎么办?解决方案是先找一个两边都能接受的题目,把它做好,我当时是选了图像因为水面的波动而扭曲的题目,既切合导师的物理背景,又突破了他在每个像素上单独求解问题的思路,更像是主流的计算机视觉。等到出了第一篇文章(ICCV 09)之后,再慢慢地切入自己想要做的方向,自2010年末开始,出了一系列ORAL,渐渐把握了主动权。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导师是永远比不过自己的进度的,因此乘着环境宽松时未雨绸缪相当重要,追着导师走,而不是让导师追着走。若是没有内心动力,等到三年级后老板看情况不对,开始缩小研究领域催论文,自己就会陷入“啊啊,我真的不喜欢这个却被逼不得不做”的状态,那就很难挽回,再怨天尤人也没有用了。第二,牢记本校校训,My heart is in the work。做研究需要每天都花时间想,沉浸入要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做研究是24x7全天候,其它什么都不用干,一直干到永久性脑损伤为止,而是需要培养思考的习惯,高思考的效率。为达到这一步,一开始需要大量的投入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案。可能会很不习惯,想到晚上睡不着,做事吃饭都没心思,生活琐事全都不管,俗话说是“入魔了”。像我经常有做梦做到自己要思考的问题,或者每天一早还没完全醒来,就想着某个问题要怎么解,结果真醒来一看发现全想错了-_-。在这个阶段,挫折感会特别强烈,会有放弃的念头。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大脑会适应,会成习惯,效率会高,会知道一个问题中有哪些地方是关键,会知道思考到什么地步是可以停手的存盘点。然后你就有了一具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后台运行的思考机器,能够积累上每天的边角时间,每时每刻在升进步。正如一句话所说,不疯魔,怎成活。当然开车或者做其它重要的事情时请不要思考,出事的话,本文概不负责。第三,有思路(idea)就写下来。有一句话说得好(出处忘记了),光思考不纪录,人脑是有限自动机;既思考又记录,人脑就是图灵机。其原因在于,一支笔一张纸增强了人脑的记忆力,让思考的空间及范围变大了,能看出本来没看出的联系,能发现本来发现不了的细节。有时候看似很平凡的思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非平凡的阶段性结果,以为是很有前途的想法,一写就发现问题所在。而若只是思考,花几个小时都在原地转圈,头还晕得不行。另外,写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我已经完成了什么”的标志,对士气是很鼓舞的,也有利于下一次从中断点恢复思考。第四,多看看别人的工作,但别看太多,抓住主线就好。近年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有上升的趋势,文章越来越多,每篇都细细看就是在浪费时间了,事倍功半。我目前认为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在看完几篇本领域最重要的文章后认真总结,猜出大部分人的路数还有各自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在面对新文章时采用跳跃式读法,边看边猜,猜对有奖。这样不仅快,而且能把握大局忽略细节,自己想新思路的时候也能自然而然地避开大部分人的招式,攻击其命门,从而保证自己工作的创新性。这似乎不符合学术严谨性的定义,不过……人生就这么点长,看着办吧。
(二)回到刚才的话题,自己刚入cmu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到理想的导师,不知如何是好,就向师兄征询意见。师兄劝我说:“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什么,我认为他人不错,另外演讲和写作技能非常好。”事实证明师兄说的话是对的。选导师,他做什么研究并不是最重要的,比这更重要的,是人品及交流和表达能力。我导师人品相当不错,对学生既严格又负责,也不拖毕业的时间。我从他那里学到最多的,其一是演讲,其二是写作。先来谈谈写作。以我五年的经验来看,其实中国人写作的最大瓶颈并不是英语能力,而是组织。论文的英语水平充其量是高中水准,多看几篇就大致可以掌握词汇和句型,更何况很多论文都不是以英语为第一母语的研究者们写的,照样拿最优论文奖,照样在学术圈产生极大影响力。但在组织上,我们的论文确实问题多多。我就犯过很多错误。其一是挤牙膏,通过堆砌句子来达成长度要求,这个可能和我们从小要求文章有字数下限有关,结果就造成文章空洞,许多句子许多段落翻来覆去同一个意思,让人倒胃口。其二是把文章写成技术报告,先做啥,再做啥,最后做啥,实验结果是啥,没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激发了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方法对什么样的数据会有效,有什么局限,全都不知道。(潜台词是:是老板让我这样做的,我只想毕业,有问题别来找我……)论文是要引人深思的,要给人启发的,要让人受教的,要让读者读完后,觉得这篇文章公正地评价了前人的工作,明白这篇文章的创新意义所在,并且同意作者的出发点,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才行。本质上来说,产生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是懒得思考。论点挖不深,导致觉得没啥好写只好挤牙膏;方法想不透,于是便罗列若干步骤草草了事。其实只要稍微想下,就能补上很多东西。举个例子,写目标函数是什么,如何用梯度下降优化,数学上就两个公式,但是段落里可以说明如何选初始点,初始点在这个具体应用中的意义何在,如何取步长,为何这样选,收敛速度通常多快,哪里可以加速,哪里可以并行化再加GPU,等等,这样内容就丰富多了。又比如,一个算法的若干步骤,本来是毫无意义的流程图,但在介绍它之前做些解释,阐明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然后在解释每步时充分使用这些原则,那读来就会觉得容易接受得多。克服了这两点,做到开局有理有据,正文言之有物,实验让人信服,那这篇文章基 本上可以中稿了。接下来,就可以进入高级模式了。首先,立意要高远。一篇文章规矩着写,说“我们加了新特征,因为新特征针对数 据集的某些特性建模,实验效果更好”,虽然基本可被录用,但一般不会出彩;如果说“我们建立了新的框架,统一了以前的诸多方法,在这个框架下,算法能自动分析数据加入新特征,实验效果更好”,那这篇就有戏。为什么呢?工业界看重效果,因为效果和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而学术界是想要为一个领域找一个简洁明了的理论,是要仰望星空,问天几何的——因此每一篇好文章,都必须建造出自己的一套世界出来,给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个宏大的图景下,给前人的工作标好地位,给自己的工作定下基调,然后拿着这张画好的地图,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所谓的博士研究和博士论文,则是在一套统一自洽的世界观下,含有两至三篇或者更多的文章,以证明这套世界观的合理性。这听起来像是忽悠的游戏。因为像计算机视觉这种实用的领域,哪有那么多理论可 挖。是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但是建筑世界观本身,会促使研究者对已有的 工作进行排列,得到新的启发,看到新的联系,因此仍然是对研究本身有益的。有 些表面上的联系可能被证明是偶然,但有些则会揭示本质,促进人们深化认识,为 将来的突破性进展作准备。另一方面,功利地来说,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有利于一 位博士生发大量文章,早点毕业:-)其次,故事要流畅。我老板说过,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带着读者在一个花园里行 走,路面平坦舒适,左边有山,右边有水,引人入胜,读者漫步欣赏美景,走过亭 台楼阁,一点不费劲,一下子就逛完所有还意犹未尽。迄今为止,我对这种抽象的诗一般的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既然他声称读完了所有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说,而我只不过写过一部二十五万字的小长篇,我想我还是宁愿相信他比较好-_-。在大的方面来说,一篇文章从开篇开始,就要让人有所期待,各种背景知识交代自 然,详略得当,指出前人工作各有缺陷,然后自身的贡献娓娓道来,最后各种证据 证明自己所言得当;或是先摆出正反证据,引人思索,指出前人各种问题,再列出自己方案,教人拍案叫绝。细节上,全篇重要的论点要适当重复,每次出现都要和上下文语境相符,无聊冗长的段落适当精简,但必要的实验步骤需要交代;每一段都要有总起有概括,像是花园的指路牌,让读者不至于晕头转向;不设弯路,反复推敲逻辑关系,能用一层逻辑说清的绝不用两层,能用简单故事说明白的不用复杂公式,就算有复杂公式也放进附录里;繁简要有计划,细节要略写以免让人费解,主干则要用重笔让人印象深刻;插图要不言自明,要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能恰当地作成段落注解;语句不能太长,避免从句套从句,长短结合比较好,等等。这里所有的要求,都是为了读者着想。每条单独做起来都相对容易,但要合在一起 就难,需要充分的思考和不停地修改。每过一段时间,脑中就会浮现出更好的组织 方式,而这种新的组织方式,又反过来会启发出新的理解,推进整个研究的进展。接着,各部分贡献大小又有变化,详略又会调整,文章又得修改,如此往复。渐渐 地,才会从斧凿拼接模样的文章,变成一气呵成的神作。到这个时候,写作和研究 浑然一体,写作促进研究,研究促进写作,才终于算是步入专家级别了。还记得在今年 ICCV 最后期限的前一个晚上,老板看了看我要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要 投稿的文章,说了一句:“组织还是有问题,要不我们不用投了。”我当时就惊了,当然不能接受这个可怕的事实,于是回去连夜修改,第二天早晨总算让他满意,后来这篇文章被评为 very well written,并且拿了 ORAL。我不得不承认他有想推 迟我毕业的小小私心,不过他对写作的执着,可见一斑,他说过自己的第一篇投稿 改了三个月,原稿他一直珍藏,对比第一稿和最后一稿,差距有如天壤。我想正是因为如此,才能有他的这些锦绣文章。
(三)接下来谈下上台演说。我天性是个内向的人,不太愿意说话,高中时候虽然语法规则一条一条记得很牢,但最怕在英语课上回答问题,有一次略开小差,不幸被老师抽到,足足站了五分钟,憋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下课那一个羞愧郁闷啊,至今记忆犹深。TOEFL 的口语也不过 19,还是运气好发挥的最高水准。刚入博士的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然后我选了我现在的导师。我要特别感谢他,2010 年第一次 CVPR ORAL 的演讲,在他的督促(或是逼迫?)下,我其它什么也没干,足足准备了两个月。第一个月改幻灯片,去除所有数学公式,费尽心思准备一个浅显易懂的流畅故事;第二个月不停地改演讲稿并且反复操练,连每句话重音在哪里都细细标明。演讲那天面对台下一千观众,我紧张到了极致,但亏得准备充分,闭着眼都能背出来,于是看着天花板,流畅地做完了整个演讲(见《CVPR2010 赴旧金山开会全程记录》)。这次演讲至今已有三年,但看到每一张幻灯片,我脑中仍会浮现应说的话,一点也没有忘记。之后准备第二篇 ORAL 所用的时间就变少了,大概两周。演讲的前一天,导师还对 我的熟练程度不甚满意,但是真到了台上,演讲效果居然不错,眼神也可以看着观众了,讲到最后,居然没有用事先准备好的词句,开始自由发挥,直到结束。这样,第一关就已经过去。看着十几年来一直害怕着的东西终于有一天被自己征服,这是何等开心的事情。以前的我,演讲烂了一两次就不想说,越逃避就越不愿说,于是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改变这个困局的,一方面是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对 自己研究课题的自信。自己热爱它,为它自豪,愿意讲给别人听,也知道自己如何 遣词造句,那这时大脑就会聚焦到内容上,说着说着就入情入境,英语也就自然地 变得慢了,流畅了。等到说完,发现自己居然说得还可以,那下一次就更不会紧张,久而久之,终于就可以摆脱恶性循环,进入良性轨道。读博读到这样,就算没做出什么来,也是不枉了。接下来,只要有了好的讲稿,完 成漂亮的演讲只是耐心和毅力的问题。但是,如何才是好的讲稿呢?如同写作一样,最好的演讲是一个有唯一主题的流畅故事。所谓流畅故事,是指幻 灯片和幻灯片之间要有自然过渡,让人不知不觉就听完整个演讲,而不觉得有什么 转折生硬的地方。相比作文,演讲的流畅性更为重要,因为读者看文章时可以细细 琢磨,听众听演讲时则是一晃而过。为了流畅性,一个好的演讲可以不惜牺牲大量 细节,只把最重要最易记忆的主线说出来——但条件是,这最重要的主线不能失了 应有的大转折和大逻辑,不能让人觉得太过简单无聊,或太过跳跃而没有说服力。最好的平衡点,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听完有一种“原来如此,我怎么没 有想到”的感受。对学生而言,这个找主线砍细节的过程相当痛苦。学生往往见木不见林,不知道什 么是重点,而且下意识地,总是会把花去最多时间的细节认为是重点,到准备演讲 时就往往恋恋不舍;或者感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目标函数的细节要不要说 ?梯度下降的具体公式要不要说?训练样本归一化要不要说?一个提升百分之五性 能的小技巧要不要说?对这些疑问的回答永远是:看具体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提高 性能的系统性工作,小技巧就成为主线;若是新算法设计,那目标函数的精巧构造 就是看点;若是研究数据的统计特征,那归一化至关重要;若是讨论大规模分布式 的可行性,那梯度下降公式中参数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及相应的计算复杂度就成关键。一句话,如果细节不能为自己构建的宏大世界添砖加瓦,那就不能在演讲时大段提及。相比之下,导师们不直接参与研究,反而能跳出圈子,看得清庐山真面目,知道工作的重点及工作间的重要联系是什么,面临决断时能果断丢卒保车。因此,一个博士生,要能够做好演讲,就要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在细节上做改进,切实推进研究;又能够跳出自己每天思考的细节圈子,站在高处看问题想问题,是自己的将军,也是自己的士兵。当然,这个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没有 几年的努力尝试是没办法灵活切换的。一个看似无关却很有效的办法是,先把幻灯片做好,写好演讲词,然后看看是否能 在规定时间脱稿讲得出来。最好的演讲,是看了幻灯片自然而然能说出句子,而不 需要死记硬背,转折流畅,故事清楚。若是怎么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讲完,或是总 觉得雾里探花讲不清楚,或总是把接应的句子搞错,或是总觉得前后别扭,那就是 主线有问题,细节或者太多,或者大逻辑没有一针见血地点出,需要修改。这里一 个重要的地方,是要脱稿讲而不是照稿念,脱稿讲时,演讲者的“可用内存”只比 听众稍多一点,如果连演讲者都不能凭自己对工作的了解而流畅干脆地讲完,那听 众肯定不能跟上,演讲者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若是照稿朗读,那就没有这 种敏锐的直觉,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了。找到主线之后,就要开始设计每张幻灯片。幻灯片最懒的做法,就是列几个提纲,每个提纲下一大把条目或者一大堆公式,演讲时照着读即可。这样做省了演讲者的工作,却让台下观众苦不堪言。稍好些的,放几张流程图,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细细说。这种办法步骤简单时可以,步骤一复杂,照样让人不知所云。其实,每张幻灯片只能表现一个小主题,多了反而嚼不烂。比如说文字过多,台下听众既会看得疲累不堪,又会犹豫究竟是听演讲者说的,还是看他写的?而颜色或是字体太花哨则会分散重点,让人头晕目眩。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幻灯片上。但其实幻灯片上写的,应该是在演讲者说完之后,最希望观众记得的内容(所谓的“take home message”)。为此,一张幻灯片来来回回做个几次都是正常的,往往是初稿的字数非常多,往后思考越深则字数越少,到最后只放一张图或者两张图,但在观众看来,一望即明。好的幻灯片有几种类型,可以只含一张大图,或互有联系的若干图片,或一个前人 工作的列表,或一件事物的优劣二分法,或一个算法的三个主要步骤,或一些事物 的相互关系,等等。一句话,如果盯着它十秒钟没看出来重点是什么,那就打回去 重做吧。制作精美的幻灯片是一种艺术,我现在还学不到导师的十分之一,只好多 看别人的范例,慢慢改进了。
(四)之前的三篇,谈的是如何做研究,写文章,做演讲。这一篇,讲一下时间管理。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如何合理安排利用以成事,是每个人关心的问题。我觉得 最关键的,是要有计划。首先,制订计划会让人对任务的难度有更清醒的认识,增强利用时间的动机。出于 本能,人都愿舒服地活在当下,就算做博士有大理想大目标,也不愿意细细去想,而是以“未来的事情再议”了事。可只要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规划,就不禁会头皮发 麻,恨不得要立即动手了。计算一下,一边,人生几十年,两万天,三十万个清醒 小时,要吃喝拉撒,要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要享受各种放松休闲,要生病要变老,最后能有五分之一是自己的就不错了;另一边,想要成为大拿专家,甚至改变世界,至少需要几万小时的努力。两相抵扣,还能有多少余裕?至少我会觉得浪费时间是一种大大的罪过了。从另一方面规划,博士阶段比少年时思想成熟,比老年时身体健康,比中年时负担轻得不止一点两点,此时不好好干,做大事还有什么机会呢?就这样两个简单的规划,若是想通了,那再懒散也会动起脑筋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事情,整个人的精气神,也会大大不同。另外,计划能提高做事效率。我校著名教授兰迪在《最后一课》(The Last Lecture)中说过重要事和紧急事的辩证关系,人生若是一直赶最后期限,忙着紧急的事情,天天当救火队长,看起来东奔西跑,甚是辛苦,但到头来人累心疲,还事倍功半。其实有些紧急的事真是无解的,但是如果早一两周甚至是一两天想到,就能统筹安排,这就是计划的好处。那么,如何做计划呢?三点。第一,宽松。一天只计划一件或者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它们做完,然后再去做次重要的,可选的事情。太紧的计划,比如说每小时都规定做完一件事,不很可取。因为每天的事务总有不 可预知性,可能在任务转换中倒个水,刷个微博,也可能有人打扰,或者程序有错 需要更多时间调试,一旦现实没有如计划中的顺利,就会有完不成的挫败感,长此 以往就会放弃。而宽松的计划,其整体期望值就会降低,原来必须得完成的事情,现在就变成“哇,我又做成一件事情啦”的情感奖励,整个人就会愿意坚持下去。如果发现计划太宽松,那再乐呵呵地慢慢加码就行。做一件事,每天做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常做。当然,计划的宽松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适当一鼓作气,特别是在一件事快完成的 时候。因为在这些时间点上,需要人高度集中精神将之前的结果综合起来,克服最 后的难关。写论文是一个经典例子,平时想思路推公式跑实验,作为零散的积累,最后一个月到一周集中精神把论文赶出来,效率特别高,要是没有最后期限,那结果很有可能散佚,自己也就忘记了。另一个例子是写长篇小说,这个是博士期间的业余创作,不可能每天都花大量时间。一开始文笔很烂,剧情简单,人物苍白,怎么办?没事,一点一点地积累,每周或者每月有空时花几十分钟写情景段落,这些段落有的可做开头,有的可做高潮,有的可做结尾,但相互之间没有紧密关联。然后,慢慢列大纲把故事串起来,花小段时间不停地做局部调整,这样日积月累,文笔变得越来越好,可用的大段素材也越来越多,放在人物上则人物丰满,放在剧情 上则剧情生动,最后集中一段时间(大约是三周)把整个故事前后接起来,补上需要的过渡段落和场景。故事一旦接完,就已经活了,身为作者自然就有动力修补精化,等到完稿时还在不停地起劲改哩。而这个博士毕业总结系列,也是每天慢慢写一点积累素材,最后觉得差不多了,花几小时反复调整组织,终于定稿。第二,简洁。有人说,计划不如变化,越是长远的计划,越有可能中途夭折,还不如不用去费神细想。这话不假,但并不是不订计划的理由。其实计划不必像写报告书那样详尽,不必精细到每时每刻,在等车走路发呆锻炼的时候,如同简笔画一般,寥寥几笔,勾勒出几小时,几天或者几年后的方针图景就行。就算有改变,也可以马上重新规划,不至于缺乏弹性,船大难掉头。而且计划想多了,自然知道哪些部分靠谱,哪些不靠谱,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部分可能出错,以后再做计划,就能一下 子点到点子上,效率和质量都会提高高。三国演义里曹操大兵压境,千头万绪,孙刘联军如何是好?瑜亮两人,大书一个“ 火”字摆平。这个,就是最简洁的计划。有了这个字,接下来草船借箭,连环计,苦肉计,一切细节都是自然而然的。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如此精炼,什么时候能精炼 到点子上,就靠平时反复制订事前计划,与事后反思总结了。第三,劳逸结合。工作效率和所花时间从来就不成正比,功劳和苦劳也从不划等号,时间利用得好,少干活反而多出成果。保证睡觉和锻炼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这五年来我每天平均 睡眠时间在七到八小时左右,事情再多,十一点半至十二点必定入睡,天塌下来也 不管,然后七八点起,睡得好早上自然有思路冒出来,一天就有东西可以忙活;要 是睡得晚贪一两小时,换来第二天毫无精神,得不偿失。另外,锻炼身体很重要,再忙都不能不做。锻炼付出一两小时,精神得到放松,大脑得到休息,同时还能促进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我一般隔一天跑步五公里,或是游泳一公里,或是打壁球/羽毛球一小时。跑步太勤快会伤膝盖,因此需要和其它运动配合。跑步时什么也不想,挥洒汗水的时刻,就单纯地开心就好了。
(五)最后谈一下职业发展。如我一位 CMU 的同学所说,这年头已经没有铁饭碗可言,公司是以赚钱为导向的,今天工资高福利好,明天业绩不佳就可能变卦。到五年十年后再被裁员,那时上有老下有小,就真是从天堂跌落地狱,无处立命安生。因此危机感和长远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年岁渐长,相关的能力也要渐长,让将来的选择面越来越宽是王道。因此,要把时间放在那些越陈越香的技能上面,比如说交流沟通和写作能力,比如说系统化的知识储备,比如说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比如说对基本工具基本准则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不管将来接手本领域的哪类工作,都能快速融入团队,快速理解别人需求,快速对着手的问题有深刻认识,快速出成果。那么,怎么一直向前呢?不满意现在的职业,如何能更进一步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 呢?首先要循序渐进。羡慕别人想要一步登天的意义不大,因为只看到了光鲜的外表而 没有看到辛苦的实质。世界上任一项工作都有潜力可挖,如果在工作的时候有百分 之三十到五十的时间觉得喜欢,那就很不错了,不必换。如果的确非常不喜欢现在 的工作,想要换,那前提是一定要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做好了才有经济基础换工作,才能积累充分理由换工作,也有闲心换工作。转行不是拍脑袋的,是一点一点来 的,先是兴趣,接着是爱好,再变成副业,最后孵化成熟,终于转为主业。这样在任何一步遇到挫折,或者家里发生变故,都有办法退回去,保证生活的稳定性。我在博士期间做课题就遵循这个原则,没有因为导师方向和我想做的不完全一致而换,而是在完成导师的任务同时也一点一点地建立自己的方向,最后把局面扭转过来。为此,有些工作是不太能选的。像钱多但是熬夜拼命的、三班倒的工作,他们的共 同特点是只拼眼前而没有积累。时间长了,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如从前,但待遇要求却要提高,和刚入行身强力壮没有牵挂的年轻人一比,只有走人的份。如果是我,宁愿选待遇低些,但是要有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的工作。另外,若要发展好,两线作战是经常的事情,白天忙公司的,下班后忙自己的,效率如何,就看时间管理的成效了。其次,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很多工作是需要天份的,自己想做的和自己能做的往 往是两回事。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除了少数靠蛮力取胜的例子,大部分成功是需 要巧劲的,不仅要耐心和坚韧,还要动脑分析问题在哪里,如何下次更有效率。往 往一个聪明的决定抵过几个月的辛劳,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因此,在勤奋和努力之上的,是要有能“看见”问题关键的直感。这正是专家和门外汉的区别。专家对问题的些微变化都能灵敏捕捉,并且依此改变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而门外汉往往对重要的细节视而不见,把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部分上。举个例子,让一个程序员画肖像素描,老师在旁边干着急说某根线条不够柔和,某块阴影过于生硬,程序员却茫然无知,当然画不好;但程序员对一段程序中遗漏的分号或是缩进空格的多少却极为敏感,往往在计算机还没抱怨之前,自己先解决了。又比如,一个优化算法专家对目标函数的某些细节非常敏感,知道目标函数中多一项就是难解问题,少一项就有现成算法,若是多两项则又有高效方案;但把同样的问题丢给大一新生,可能就一律求梯度下降了事,也不明白问题的精细结构在哪里。因此,要从事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领域,是要非常小心。要不断地考虑自己 的思维模式是否适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种高度敏感性。每个人都有自己 适合的工作,在自己擅长的思维模式下不断前进拓展,我想这是最稳妥,最实际也 最有效率的做法。有人会问了,如果是一张白纸,没有积累,也没有形成任何有效的思维模式怎么办 ?这时候只能依靠时间和耐心来一点一点积累,并且多开口尽量向前辈请教。若说从业两年,是坚持还是放弃?这其中的度,谁也说不清。有时候再坚持一下就柳暗花明,有时候则注定在绝路上越走越远,究竟现在处于哪个状态,或许到人生的尽头都是不明白的。我唯一能说的,就是看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内心感到快乐,哪怕是一刹那也好。若是如此,那就会不知不觉做很久,也就根本不会有坚持或是放弃的内心挣扎。日积月累,花的时间多了,经验就比别人丰富,敏感性也就越强,效率也就越高,越有满足感,良性循环就起来了。对我来说,思考是有趣的,钻研是快乐的,是今天做了就会有的满足感,那就可以了。而成就则是第二位的,因为它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是姗姗来迟的,是别人出于各自的心情给的随机评价而已。最后,就算有铁饭碗了,就算三十岁时发了笔大财,有车有房以后都不愁吃穿,人 生也没有就此结束。身为老板的员工需要完成项目,身为导师的学生需要做研究出 成果以申报课题,身为妻儿的支柱需要为他们提供殷实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身为 老人的儿女需要提供赡养,延续香火,给他们争光。对这些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但是在这一切之外,永远永远要有不甘平凡的心,有自己的主心骨,那是一切的 发动机和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 因为那是活这一辈子,身为自己,所要完成的事情。于建嵘的东书房投稿及合作请私信我们
第四篇:坚持,是你最值得坚持去做的一件事情
坚持,是你最值得坚持去做的一件事情
每年的五月,我都会有一次惊喜的发现。
因为突然会有那么一天,发现自己奇迹般地瘦了下来。体重秤上的数字少了七斤,脸也变小,全身都变得轻盈。而明明就在这之前的几天,还在为减不掉的赘肉、降不下来的数字发愁。仿佛这一切都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一样。
每年如此。
是真的有奇迹发生吗?心里很清楚答案是”不“。
因为每年春节一结束,我就会要求自己进入公交+步行上下班+适当控制饮食的状态。但这个过程总是显得无比漫长、看不到尽头。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哪怕自己已经觉得控制得很辛苦,但十天一次体重秤上显示的数字,仍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我甚至还在某年的四月底,绝望之下去买了件塑形衣。
不过倒是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发现肠胃和身体都已经适应了这种节食和步行的节奏。
更神奇的是,往往就是像这样,在坚持了很久很久,感觉几乎都没有效果,产生自己越等待、想要的结果就越不会发生……这样的种种疑虑之后,有天当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突然发现没有任何预兆地,它就来了。
想起我一个朋友,身材柔美苗条,她的诀窍是坚持每周三次以上练习瑜伽,已经这样过了四年。她曾对我说过,起初练习瑜伽,是为了治愈背疾;但练到中间一段的时候,背痛得到了每天早上都必须要有个人从背后抽她一把才能起得了床的程度;但她告诉自己说,既然从教练那里学到的练习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这一定是快要治愈的前兆;于是她咬牙坚持了下来。
然后,现在,她的背疾已经完全治愈。同时她还收获了无比曼妙的身姿。
我们家小同学,进入初中阶段后,语文分数一直徘徊不前。他有坚持阅读的好习惯,书柜里读完的书,超过了很多成年人的阅读数量。他曾经困惑地问:我一直坚持读书,为什么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我回答说,读,肯定比不读要好,坚持下去,就好。
然后一次语文考试后,他的作文分数突然就上了一个台阶。再然后,稳定在了那个台阶之上。
办公室同事的孩子从小喜欢画画。因为学校总布置做小报这样的作业,她觉得做家长的实在应付不来,于是从一年级开始送孩子每周末去学画画,到现在已经近五年。孩子现在办得一手漂亮的小报,脑子里了什么想法,拿起画笔,简直就是信手拈来。
四年级开始后,我建议她送孩子去上数学和英语培优班。无他,就是为了让孩子养成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来的好习惯。学了近一年,她说感觉都没什么效果,孩子的数学和英语成绩一直没有大的提升,甚至时有退步;要不把课停了算了吧?
我告诉她,所有到了中学之后学习非常轻松、成长比较顺利的孩子,共同特点都是从小养成了坚持的好习惯。而每个孩子能不能坚持,一开始都是取决于家长是否能够坚持,而不是取决于孩子自身。我就是因为当初自己不能坚持,不管是围棋、英语、数学还是跆拳道,外面刮风下雨了,算了今天就不去了吧;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所以今天浑身没劲,算了那就不去了吧……就是这样,导致小同学什么都习惯于半途而废,以至于等到我明白过来之后,我和他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捡起曾经丢失的东西。
同事听了我的反省之后,坚持了下来。其实她和孩子都很辛苦。但两个月之后,孩子期中考成绩出来,数学和英语,都蹭蹭蹭地升了上去。
她庆幸地说:还好当初没放弃。
三月的时候,读了俄裔美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随笔集《小于一》。读到一半的时候,感觉几乎读不下去,因为有几篇文章实在写得太冗长和沉闷了。但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无论你是读什么书,只要你能坚持把它读完,懂和不懂都是一种收获;尤其是当你读完一本最初你认为完全不可能读懂的书后,那种满足感会难以形容。
于是我硬着头皮读了下去。渐渐发现,之前觉得看不进去的东西,突然之间就看进去了;觉得读不懂的文字,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作者的各种奇思妙想和犀利的洞察力,过人的文字压缩能力,还有很多单刀直入的剖析善恶,字字句句都精准得让人惊叹!于是这成为我个人到目前为止读过的感觉最反转的一本书,从一开始的好奇,到中间的无趣和硬着头皮、纯为完成阅读任务,再到最后的满口余香、彻底折服,读完之后那种难以言说的满足,感觉自己是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读完之后,因为意犹未尽,我又仔细看完了译者黄灿然的自序。他在文中说道,“在翻译此书之前,已反复摩挲体会20多年。书中文章篇篇精彩,即使有些文章会觉得冗长而繁琐,但多次通读之后,会发现这些文章都是值得细嚼的。只要你付出耐性,就一定会有回报。”——字字句句都说到了阅读者心坎里。
想起一个学生,毕业不到三年,已经成为所在那家大公司的骨干。他说刚到公司的时候,老总让他做和原学专业毫不相干的融资业务,于是那之后的半年时间,他天天跟融资部门的人泡在一起,而且几乎没开口说话,就是学。在公司的前两年,每天晚上几乎没有早于十一点离开过公司,因为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现在他不仅独当一面,而且成为全公司为数不多的特许不用打卡的员工,因为老板说,“他只会超时工作,根本不用打卡”。
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亦舒说过,一个人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
浪迹天涯的三毛也曾经说过,所有年轻时候受过的身体上的苦,只要不是精神上的痛苦,事后回想起来,都会是永生难忘的快乐。
当你坚持做一件事情却看不到希望、感觉已经濒于绝境的时候,恭喜你,峰回路转就在前方。
为什么越是这种时候越说明会有希望?因为只有在你付出努力到了相当的程度,你才会开始考虑为什么还看不到希望这个问题。你绝望的程度,和你已经付出的努力的程度,是正相关,和相当。
因此当你认为陷入一片迷茫黑暗的时候,正是你的量变积累到将要发生质变的时候,正是虫子即将褪去表壳破茧而出的时候,也正是你即将冲破最艰难瓶颈的时候。
因为时间最不会辜负人。时间是世界上最公道的东西。你荒废了它,它必然也就放弃了你。而你咬牙熬过漫长的黑夜,它也必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