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阶段我在...初中实习,装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使校园教学设施网络化,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二是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沙河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编辑本段主要类型
[1](一)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和成功奥秘反映出来,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题的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种类型就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例如,北京太阳谷经济信息中心就是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跟工作通讯中那些以反映工作成绩为主的类型有些近似。区别在于调查报告重在调查,特别注重对调查过程和调查所得数据的叙述和列举。(二)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跟上种类型相反,这是针对某一存在问题展开调查,以揭示这一问题的种种现象和深层原因为主要目的的调查报告。它的主要功能是揭露和批判,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这是针对社会现实中某种新近产生或新近有了长足发展的事物而写的调查报告。
在现实社会中,新生事物总是不断涌现的。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的文体功能,就是全面的报道某一新生事物的背景、情况和特点,分析它的性质和意义,指出它的发展规律和前景。(四)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是针对一些社会情况所写的调查报告。这里所说的社会情况,主要是指社会风气、百姓意愿、婚恋、赡养、衣食住行等群众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情况。
这类调查报告虽不直接反映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但百姓生活也是跟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另外,这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因此,各种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报道,《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都曾开辟过公众调查专版。类似《北京人出游记——北京居民京、津、沪地区旅游消费调查》、《中国夫妻过得怎样》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调查报告。编辑本段形式结构
从外部形式上看,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一)标题
1.单标题
公式化写法。
公式化写法就是按照“调查对象+调查课题+文体名称”的公式拟制标题。如《一个富裕居委会的财务调查》就是这样的标题,其中“一个富裕居委会”是调查对象,“财务”是调查课题,“调查”显示文体是调查报告。这样写的好处是要素清楚,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写的什么单位,涉及的是哪些问题,文种也很明确。这样写的不足之处是太模式化,不够新鲜活泼。
常规文章标题写法。
具体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用问题作标题,如《儿童究竟需要什么读物?》。可以显示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莘莘打工者,维权何其难》。可以直接叙述事实,如《三个孩子去蛇岛》。可以用形象画面暗示文章内容,如《“航空母舰”逐浪经济海洋》。还有种种写法,不再一一例举。
2.双标题
双标题由正副标题组成,其中正标题一般采用常规文文章标题写法,具体手段如上所述。副标题则采用公式化写法,由调查对象、调查课题、文体名称组成。如《明晰产权起**——对太原市一集体企业被强行接管的调查》。(二)前言
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要根据主体部分组织材料的结构顺序来安排,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提要式
提要式就是把调查对象最主要的情况进行概括后写在开头,使读者一入篇就对它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靠名牌赢得市场——关于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的开头:
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亚达)是一家以生产钟表为主的大型企业,1987年成立于深圳。在经济特区这块改革开放的沃土上,该公司坚持不懈地实施名牌战略,终于在竞争激烈的钟表行业后来居上。历经十二年的艰苦创业,飞亚达由一个钟表小厂发展为总资产逾八亿元,年创利润八千万元的上市公司,成为国内同行的翘楚。
这个开头把飞亚达公司发展情况和主要成绩作了概括的介绍,提纲挈领,统率全文。
2.交代式
在开头简单地交代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范围、背景等,使读者在入篇时就对调查的过程和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关于北京市家用缝纫机销售情况的调查》一文的开头就是这样的:
为了增强计划性,加强对家用缝纫机的经营,更好地掌握市场销售动态,我们采取了走访经营单位与分析历史资料的办法,对北京市家用缝纫机历年销售情况以及当前社会保有量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认为北京市场除上海缝纫机供不应求以外,其它牌号缝纫机销售在北京市已趋于饱和。
这个开头包括目的、方法、范围和结论等几个方面,总的来说属于交代式的开头。
3.问题式
在开头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对调查课题的关注,促使读者思考。这样的开头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摆出来。例如《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的开头:
近些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正在我国农村迅速突起。它一出现,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经营方式对我国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化有哪些作用?应采取什么方针政策扶持其发展?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同10个县(市)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形成了一些共识。
还有《明晰产权起**——对太原市一集体企业被强行接管的调查》的开头:
企业要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明晰产权,本来是件好事。可太原市一家集体企业却因为明晰产权被所在区政府部门强行接管,陷于瘫痪。该企业把区政府两个部门告上法庭,至今已一年多时间,早就超过了审结期限,可法院却迟迟不判决。
前一段入笔先提问,后一段是采用叙述的方式直接暴露问题,都属于问题式写法。(三)主体
前言之后、结语之前的文字,都属于主体。这部分的材料丰富、内容复杂,在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的安排。其主要结构形态有三种:
1.用观点串联材料
由几个从不同方面表现基本观点的层次组成主体,以基本观点为中心线索将它们贯穿在一起。例如1999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增收——山东省微山县调查》的主体就是这样的形态。它由四个部分构成:“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根本”,“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市场竞争,加强联合与协作”,“遵循价值规律,推进农业‘四化’”。这四个部分是由标题所显示的基本观点贯穿起来的。
2.以材料的性质归类分层
课题比较单一,材料比较分散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作者经分析、归纳之后,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将它们梳理成几种类型,每一个类型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进行表达,形成一个层次。每个层次之前可以加小标题或序号,也可以不加。例如199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告《不信民心唤不回——从宁乡县五个乡镇的变化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别从原因、措施、启示三个方面着眼,写了三个大的层次。其中原因又概括为五条,启示也概括为三条,又形成大层次下的若干小层次。
3.以调查过程的不同阶段自然形成层次
事件单
一、过程性强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它实际上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类似于记叙文的时间顺序写法。1999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调查”栏目发表的《暗访北京站前发票非法交易》一文,分别写了这样几层内容:12月6日15时35分,记者在北京站东侧出站口遇到第一个卖发票的人;过马路前,又遇到四五个卖发票的小伙子;过马路后,被一个穿棕色皮衣的卖发票者拦住纠缠难以脱身;在站前丁字路口东北侧又遇到几个卖发票的男女。这种有清晰过程的写法,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四)结尾
调查报告常在结尾部分显示作者的观点,对主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升华,因此,它的结尾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写法有下述三种:
1.概括全文,明确主旨
在结束的时候将全文归结到一个思想的立足点上,例如《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的结尾:
邯钢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必须在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转换经营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邯钢的作法为国有企业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这样的结尾,提供了清醒的理性认识。
2.指出问题,启发思考
如果一些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作者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只要把问题指出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或者启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暗访北京站前发票非法交易》一文的结尾:
记者随后又转了几个地方,16时10分从北京站前离开。在这40分钟里,碰见了大约20名卖发票的不法人员。听口音他们大都是外地人。从言谈举止可以感觉到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在广场、路口维持秩序的公安、保安人员不少,也许是司空见惯了吧,记者没有看到他们出面制止这种不法行为。
对发票非法交易的现象,到底该由谁来管,怎么管?作者指出这一问题,相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在揭示有关问题之后,对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例如199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专题调查《人情消费,让人如何承受你!》就写了一个建议性的结尾:
在人情消费已成为一种风气的情况下,制止大操大办单靠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很难从根本上奏效,如喝喜酒,往往是通知范围大了人们反感,范围小了没接到通知的人也有意见。遏制人情消费,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倡导社会新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倡新事新办,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节日期间,报纸、电台、电视台可举办专题栏目、节目进行宣传,文化部门应挑选一批优秀的影片(主要是婚丧嫁娶新事新办方面的)在各乡镇、村巡回播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其次要制定社会规范。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红白理事会,推行节俭办红白喜事。建立约束机制,对人情消费进行引导、规范、管理。三是严格稽查。对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的干部要严肃处理,直至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提出了三条建议来解决人情消费的严重问题,其中不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编辑本段调查工作
1、基本要求
(一)立场、观点要正确
搞调查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二)调查态度要端正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艰苦深入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调查目的要明确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调查方法要讲究
为了获得丰富的材料,还要讲究调查的方法。按照工作的步骤来说,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2、调查准备
(1)思想武装。
(2)选定调查研究题目。
(3)拟定调查提纲。
3、调查方法
(1)开会调查//(2)个别访问//(3)现场观察//(4)蹲点调查//(5)阅读有关书面资料//
4、报告撰写
一是对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核实,发现遗漏疑问的地方,再作调查补充。
二是分析、思考,提示材料的内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编辑本段重要文件
[2]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
二十年来,我党对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与国际情况的研究,虽然是逐渐进步的,逐渐增加其知识的,但仍然是非常不足;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仍然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抗战以来,我党在了解日本、了解国民党、了解社会情况诸方面是大进一步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也减少了。但所了解者仍然多属粗枝大叶的、漫画式的,缺乏系统的周密的了解,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作风并未彻底消灭。对于二十年来由于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由于幼稚无知识,使革命工作遭受损失的严重性,尚未被全党领导机关及一切同志所彻底认识。到延安来报告工作的同志,其中的多数,对于他们自己从事工作区域的内外环境,不论在社会阶级关系方面,在敌伪方面,在友党友军方面,在自己工作方面,均缺乏系统的周密的了解。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还不知道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而情况如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还不知道,不但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调查研究,是如何的无微不至,就是国民党对于国内外情况,亦比我党所了解的丰富得多。还不知道,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我党现在已是一个担负着伟大革命任务的大政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方能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为此目的,特决定办法如下:
(一)中央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收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
第二篇: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二是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沙河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
第三篇: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阶段我在。。初中实习。。装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使校园教学设施网络化,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阶段我在。。初中实习。。装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使校园教学设施网络化,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第五篇: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09语文教育一班陈涛090313001
调查时间:2010年8月
调查地点:赣州市
利用寒假期间了解周围中学生上网情况,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
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二是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沙河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