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草原文化 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弘扬草原文化 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网采访吴团英副部长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强国论坛“文化强国”系列访谈节目。在祖国的北部有一片神秘并且广袤的土地,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有人说这里大漠荒烟、沙海渺渺,也有人说这里水草丰美、富饶祥和,那么这片神秘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团英同志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我们谈谈这片神秘的土地。首先请吴部长向广大网友打声招呼。
【吴团英】: 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同广大网友就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感谢人民网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感谢各位网友多年来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热爱和支持,谢谢你们。
[主持人]:吴部长,我们提起内蒙古的风光,给我们的感觉要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么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古的人民,就让我们想到彪悍、勇敢的蒙古族汉子和勤劳质朴的蒙古族妇女。那么,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您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吴团英】: 非常感谢主持人,您对内蒙古的了解是非常到位的,而且用两句著名的诗来描绘内蒙的风光和人文景观,我很受感动。但我需要说的是,内蒙古的风光现在不只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内蒙古作为历史上的延续,保留了刚才您提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但内蒙古又是与时俱进的,在各个时代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概括地讲,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地域辽阔、风光宜人、物产丰富,这里的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人民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我希望大家关注内蒙,到内蒙古亲自去感受一下。
[主持人]:吴部长说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就想到内蒙古看一看。我们知道今年10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内蒙古文化艺术周”,我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呢?
【吴团英】: 我们今年10月8日至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这个“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我们贯以“天堂草原”,为什么贯以“天堂草原”呢?我们大家知道,内蒙古这几年在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草原文化”概念,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打造草原文化品牌。这次,我们在北京搞文化艺术周的时候,用“天堂草原”冠名,表明草原在内蒙古,最好的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像天堂,这是我们一个总的目标设计。
【吴团英】: 另一个事情我们搞了一个“统一打包、集中展示”。在短短七天时间内,我们组织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内蒙的摄影展,一个是内蒙古美术展,同时搞了四台晚会、七场演出,有歌唱会、舞蹈、剧节目。这个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推出后是一次内蒙古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们向首都观众奉献的一个最好的精神食粮,对外展示了我们的形象,弘扬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艺术周在北京举办以后,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反映、热烈的响应,有评论指出,这是内蒙古打起草原文化旗帜,在首都掀起了草原文化热潮。
■自治区政府、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特色节庆活动
[主持人]:网友提出说我们知道内蒙古除了有草原文化节之外,还有昭君文化节,我们想知道,有这样一批文化节庆活动,随着它们进一步发展,内蒙古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不同的文化节庆主题在内蒙古文化发展和繁荣过程中都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作用?
【吴团英】: 这些年为了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从自治区政府到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适合自己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比如有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呼伦贝尔冰雪节等等,使节庆活动成为一种体系、一种品牌,在推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团英】: 如果稍加分析,我个人认为至少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是我们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节庆这一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也以节庆的方式为塑造地区形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讲的第三点,就是为创作生产文化精品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机制,以我们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为例,这个草原文化节连续举办了八届,起到了一个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的作用。
■大投入 推动精品创作、打造草原文化品牌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正在打造草原文化节这个有效平台,又说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我们知道内蒙古在创作上还有哪些做法?
【吴团英】: 精品创作始终是我们一个不懈的追求,为推动精品生产创作,我们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精品战略,并一贯加以实施,所以,精品战略是我们推动精品的一个总体思路、总体战略选择,这是一个总的举措。二是,我们加强机制建设,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推出精品、鼓励精品创作生产的机制,比如在影视创作领域,我们提出了影视作品再奖励制度;我们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办法并加以实施;我们还搞了一个“五个一”工程引导资金,从选题开始抓起,确定了重点选题,从早期开始,在资金、人力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予以推动。三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全社会创立了一个精品生产创作的一个氛围,按我们艺术家的话说,建立了“场”,艺术文化繁荣的一种场。这种氛围对整个精品的创作生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一种环境。比如我们经常开作品研讨会,搞个人的作品研讨会、推介会、评介会,大家平时经常互相交流研究,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这种氛围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想到内蒙古,总是能想起内蒙古的蒙古长调。但是我们查资料,2005年蒙古长调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内蒙古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不同国家跨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我觉得类似于蒙古长调这样的非物质文化更像是内蒙古的“草原名片”。您认为在打造内蒙古草原名片方面,我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吴团英】: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论将它打造成“名片”也好,打造成品牌也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而且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选择,所以这一点上我们提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么一个总体构思。
在这方面,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我们做的工作大致有这些:一是加强草原文化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演变规律。比如我们在最近这两年提炼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并把这一核心理念当做一个基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体现到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打造具有草原文化风格、草原文化气派和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提出了草原文学概念,提出了草原画派概念等等。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提炼,为草原文化品牌的提升、塑造奠定一个雄厚的基础。同时,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各个领域都要突出草原文化的特色,使草原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最近,刚刚结束的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我们胡春华书记在做党代会报告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
■内蒙古文化作品遍及五大洲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草原文化,现在我们国家积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战略,那么,您刚才又提到草原文化非常有特色,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内蒙古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做法?
【吴团英】: 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去,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战略之一。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很多的文艺团队经常到国内外进行演出,进行交流,内蒙的文化人、内蒙的文化作品可以说遍及五大洲,在各个地区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足迹,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身影。
以最近为例,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在北京举办“天堂草原”文化艺术周期间,我们同时在国内外有几个大型团队在演出。比如当时在美国有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在那里演出,在欧洲有一个青年团在那里演出,当时在广州,我们有一个舞剧“诺恩吉雅”在演出,在北京有我们的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文化艺术周期间,有一个现象在我们内蒙古历史上是少有的。我们在那几天,同时在北京每天有四个节目在展演,有两个展览,同时有两台晚会在这里展出。所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到国内外,我们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我们主要做法是什么呢?一是,我们同周边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的协议,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同蒙古国、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等。二是,我们通过国外各国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流,特别是经贸交流过程中,也加进了文化交流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几年探索通过市场方式推进文化走出去,这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也尝到了甜头。比如内蒙古杂技常年在国外演出,被国外都认为是蒙派杂技,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长期在欧美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草原书屋”工程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我们强国论坛有网友提了一些问题,我们看一下。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内蒙古如何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以保证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充分提供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咱们内蒙古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未来的思路吗?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关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个人感觉,无论是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并且亲自参与到文化的创作和生产当中,这是衡量我们是否能建成民族文化强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我们推出的“草原书屋”工程,这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我们实施“草原书屋”工程的时候,全国的农家书屋工程还没有开始搞。我们记得我们1997年就开始搞,因为这个引起了包括《人民日报》的重视,《人民日报》当时把我们“草原书屋”工程用头版头条长篇幅地做了报道,作为重大成绩。还有我们的“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工程”等等,还是都取得一些成效。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的,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首先我们欠帐比较多,内蒙古经济是这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前些年还相对落后。但即使快速发展了以后,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无论是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撑还是不足的。
再加上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员稀少,这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很大的难度,任务量非常大。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但好在我们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主要是想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文化事业 从“大”到“强”
[主持人]:吴部长,刚才谈了这么多内蒙古在文化建设上的成就,您也主抓文化建设这么多年,我们想知道在文化建设方面,您有哪些体会,您有哪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吴团英】: 主持人提的问题很好,要说感受,应该是很多,也想说很多的话。但说实在的,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也不知道三言两语能不能概括起来。但是我自己体会最深的还是这样几条:一是我们目标明确,我们2003年就提出了实施“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去年我们又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这种目标的确立对于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加快发展,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由大变强。
【吴团英】: 对。我们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路径选择。早在前年,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同志,他就提出了要探索加强民族文化改革发展之路的问题。这种路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次学习六中全会《决定》,其中一条就是中国提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对于我们民族地区来说就是要探索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之路。这个路径的提出和选择,对我们应该说是一个战略层面上的感受。这个路径提出来以后,它有很多内容、很多具体的思路、措施来支撑。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在改革方面,我们提出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在组建出版集团的时候,我们甚至提出了“一团两制”的思路和举措,而且按照这个思路在进行。我们推动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把乌兰牧骑真正在基层担负着向基层提供文化服务,又是一种民族文化服务的乌兰牧骑,我们不仅保留了事业单位,而且把它纳入了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全额拨款。
[主持人]:这是文化事业。
【吴团英】: 这是文化事业改革方面。文化产业方面,我们又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和思路,而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行跨越式发展。
【吴团英】: 还有一个,刚才我提到了,我们提炼了草原文化的三句话的核心理念。我们提炼之后,不仅把核心理念纳入到文艺创作体系当中,而且我们把它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我们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同一个地区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实效、更有针对性。鉴于这种思路,我们有意识的把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践行当做民族地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我最近注意到北京刚刚提出“北京精神”,交通部又提出“行业精神”,我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也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经过这样一个探索,现在总结起来,走出了这样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品牌与效益共赢的文化发展道路。
■“十二五”计划实现文化经济总量1000亿的目标
[主持人]:我们回顾了过去,阐述了现在,我们也展望一下将来。我们知道,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内蒙古在“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呢?您对未来内蒙古文化建设的态势和目标有哪些期待呢?
【吴团英】: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我们在去年开始也着手制定内蒙古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年上半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我们在这个文化发展纲要中,对于内蒙古文化的未来、目标、走势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原则和指导思想。根据这个规划,我个人对于内蒙古文化未来发展充满很高的期待,而且也相信这些目标会能够实现。
我们这个目标是什么呢?概括地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把内蒙古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一个“大”字到一个“强”字,虽然一字之变,但内涵是完全不同的。目标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举例来说,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取得明显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再一个,我们各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要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公民总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的落脚点。
还有一个,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规划当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期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要达到4%。那么,4%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内蒙古经济现有的规模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速度来测定,4%至少绝对量要达到一千亿。
我们“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有一个快速发展,我刚才提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基本标志是什么呢?年均增长28%,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5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经济增速11个百分点,总量在全国占到了第17位,在各省当中。GDP的比例在全国占到第19位,所以这个目标,我们对“十一五”发展是很满意的。但有一点,我们虽然经过快速发展,但由于基数很小,到“十一五”末期间,文化经济总量才达到150亿,占GDP的比例才1.31%,远远低于全国文化产值占GDP的平均比例水平。
由150亿达到1000亿,由1.31%的比例上升到占4%的比例,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单纯靠我们现有的150亿的存量几乎不能完成,但我们为什么要提出4%的目标呢?还是有根据的。根据在哪里呢?一个是我们原有存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新增部分,很大一块。我们在制定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25个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比较大的产业园区有一家就投资达到100多亿,加起来现在投资额有400多亿,这不包括我们的盟市和旗县自身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投资规模,所以我们还是有信心完成1000亿的目标。
■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
[网友不知如何]:什么是草原文化?与平川文化有什么区别?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我们始终非常关注而且非常愿意回答的一个问题。关于草原文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一些学者提出这个概念,并进行研究。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把草原文化从游牧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都是一些民族的民俗、历史的角度。草原文化从外延和内涵上来讲,同游牧文化大致是等同的。
我们研究草原文化,提出草原文化这个概念,大致是从2004年开始,我们申请成立了一个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叫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我们在这个工程的统领下组织国内各地的学者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我们这个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我们把草原文化当做一个独立的学科对象进行研究,而且把草原文化严格置于中华文化框架下进行研究,这是我们研究的。在这种思路下,我们先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比如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中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提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一些基本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有人甚至提出,草原文化的提出,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史学观,最有创意的文化理论。
那么,什么是草原文化呢?我们认为草原文化就是世袭生息繁衍在中国草原地区的部族、民族、民族族群相继创作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稍微展开一点来讲,重点是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的思维方式、观念、思想、核心是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按这就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草原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从不同角度,学者们归纳研究了20多个很多各种特点都有道理,但是基本的特点,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它是历史悠久的。内蒙古这个地区从远古开始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我们首府呼和浩特的东北有一个大窑村,大窑村就是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所在地。大窑文化遗存至今有大约70万年的历史,留下来的石器非常多,很有代表性,被学者认为是当时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石器制造厂,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间,东北又出现了札赉诺尔文化,它的遗址中发现的头颅骨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一万年左右,蒙古人种是什么概念呢?是世界三大人种之一,中国除了南方少数几个民族之外,包括我们整个汉族和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从人类学上讲都是蒙古人种。我们的红山文化至今有五千年的时间,在文化史上非常有影响。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的内涵表明内蒙古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也走在中华文明的前列。苏秉奇先生的说法,他根据红山文化提出,这里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我们说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就是从我们的大窑文化、札赉诺尔文化、红山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遗存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很重要的特征,草原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创造主体是多元的。比如秦汉时期,表现为匈奴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鲜卑文化;唐宋时期,表现为契丹文化;到元代,表现为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蒙古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预示着草原文化的未来方向。
【吴团英】: 第三个重要特征,草原文化在建构形式上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它这里头既有民族文化,又有地域文化,又有游牧文化,又有农耕文化,又有历史文化,又有现代文化,它有很强的包容性。从第三个特征中可以回答这位网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草原文化同平川文化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类别的划分,现在常用的社会制度来划分的,比如封建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用生产形态、生产方式来划分,比如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游牧文化等。还有用地区来划分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我们草原文化主要是一个地区文化,所以我们对应的概念往往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这里也是一个黄河流域这个地区的文化,长江流域的这个地区的文化,而不是说黄河的一个大河形态的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地域文化,我们没有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生态联系起来。如果以生态文化的话,我们可以说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高山文化、森林文化、沙漠文化等等。在草原文化中,有没有生态内容呢?有,生态内容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但是这不等于说草原文化就是一种生态文化。所以,不能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山川文化、森林文化相比较。如果这样的话,草原文化跟平川文化应该是能够区别开来。
■发展文化 既要重视 又不能人为地拔高
[网友天南1号]:请问嘉宾:现在有的地方利用文化创意等名义圈地,或者进行其他的商业活动;还有的地方发展文化出现大跃进式的发展,就连一些小镇自身没有条件,但也跟风进行创建文化产业园之类的举动。请问弘扬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防止文化泛滥、文化走样的情况出现?
【吴团英】: 这些年随着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包括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文化,也带来了对文化投入的热情和激情,社会资源有相当一部分从这里转移。这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是一件好事。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对推动整个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来的一样,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像他说的圈地,或者是以打造文化的旗号,谋的是其他方面利益的这样一些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好事,但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当时推动市场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一样,这也是一个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对这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正常就不关注。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吴团英】: 具体讲的话,第一,处理好跟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过去发展文化的时候,主要做法是什么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始终是经济的配角,搞文化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经济。现在我们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目标,文化在四位一体建设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又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中,文化又在一定领域范围内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不能把文化简单地摆在一个经济附属的地位。这是我们文化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再一个,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尊崇文化规律。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一个积累过程。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发展比经济的发展可能更需要更长的历史积累、历史的过程。所以,我们避免和坚决防止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搞大跃进,搞一哄而上。
还有一点,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坚决防止把文化当做一个产业化。有一部分文化可以通过产业方式推动,把它做成一种产业。但是整个文化就不能当做产业。所以,把文化利用产业化的口号来推动文化发展是错误的,也是不适当的。
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在推动文化发展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化的地位作用。但也要防止从理论到我们的思维以至我们的意识,防止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文化决定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文化在经济社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一方面不要人为的去拔高。如果把这些问题从理论、理念和思路方面都解决了,我们肯定能走出一个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既把文化做大、做强,又要防止不该出现的一些东西。
[网友藤树]:【E政建议14654号】内蒙传统草原文化的瑰宝“呼麦”,已被蒙古国申请遗产,说明地方上对草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能否成立专门的机构对草原文化进行保护?
【吴团英】: 我非常赞成这位网友通过人民网E政广场这种形式表达对草原文化的关注、表达对草原文化的热爱。我想需要澄清的是,“呼麦”在申请世界遗产过程中,不是由蒙古国申请的,是由中国政府申请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国政府对草原文化的重视,表明世界文化机构对草原文化的重视,也表明草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性。中国政府、联合国都重视,包括这位网友也很重视,说明我们“呼麦”本身的内涵和魅力还是足以应该跟世界其他民族创作的文明一样,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在保护草原文化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方面,我们是收集、整理、挖掘一批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另一方面,把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融入到整个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当中,融入到文化园区建设当中,融入到旅游文化建设当中。我们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要进行深度的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当中发挥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通过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以及各种方式,使历史上优秀的草原文化传统融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记得乌丙安先生说过,鱼必须放到水中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让传统优秀文化真正的保护起来的话,就是让它重新注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这才能是活性的东西,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当然,政府制定一个文化保护计划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当中,专门提出要制定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的十年规划,正在着手制定当中。这个规划确定以后,在实施以后,我相信在这方面也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草原文化崇尚简约纯净 正是现代人需要追求的
[网友就爱舒克]:草原文化中有许多亮点与现今世界主流文化时尚相容相一致,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吴团英】: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草原文化亮点的肯定。草原文化确实有很多亮点,其中这种亮点主要表现在与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地方。比如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中提出之一,叫崇尚自然。这是草原文化、草原民族历来践行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特征,它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方式中,他们是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把人置于自然的整体当中去看待。草原民族虽然没有提出一个生态文化的概念、生态理念。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生活方式,践行了一个正在倡导的生态理念、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有人讲,我们解决现在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的时候,应当从草原民族的历史中、草原民族的生活当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还比如我们草原民族崇尚简约,这种简约也是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倡导的一个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真正你从内心中相信一种简约,并心甘情愿的过着这种简约的生活,你才感到生活自然的美,从内心中得到一种生活的快乐。现代人有紧张感、浮躁,甚至有一种抑郁、焦虑,这有多种因素组成的。但其中不可回避的一种就是心中没有简约的东西,他们追求的过于奢华、繁华,实际违背了人的本性。我记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先生有一个故事,他到市场看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不像普通人看我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而看的是什么东西是我不需要的。一个人懂得需要什么是一个聪明,懂得不需要什么是一种智慧。我们草原文化中崇尚简约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符合人性,也是智慧的表现,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应当认真研究和加以弘扬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东西比比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一个一个的再举例说明。希望感兴趣的网友,能够关注草原文化、研究草原文化,走入草原文化这个文化的盛典,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当然,我也希望做民族文化、做草原文化的朋友们,在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理念和这样一个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学会观察、适应与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方式把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它融入到最先进的时代文化潮流当中。
【吴团英】: 非常感谢今天有机会跟广大网友做了一次交流,我记得有人说文化交流是心灵的交流,我是怀着对草原文化的一片敬意、怀着对广大网友的一片感激之情,做了一次心灵交流。谢谢各位网友。我有一句话,人一生当中有三个地方是必须去的,一个是大海,一个是大山,还有一个是大草原,大草原就在我们内蒙古,欢迎各位领略大草原。
第二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纲)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内因)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虽然在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上来说,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相适应,就必须发展繁荣文化。
2、加强文化建设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外因)
分析: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要想在国际上赢得主动,就必须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深刻理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内涵
第一问题:为什么要提"大"发展"大"繁荣
主要介绍与国际上的文化相比
第二问题:以什么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引用报告中一句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三问题:怎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6个字概括为:统一思想、营造环境、立足本位、不断创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统一思想
2、建设和谐文化是营造文明风气的重要支撑。———营造环境
第三篇: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四篇: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08月24日13: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蒯大申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李伟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第五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
兴党发【2012】 号
中共兴隆苗族乡委员会
兴隆苗族乡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县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部署,根据《中共大方县委大方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方党发【2012】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着力打造“苗族文化”、“古彝文化”、“等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充分激发文化创造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一起抓。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挥经济对文化的支撑、支持作用,注重文化对经济的催发、推动作用,推进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增强我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和文化的娱乐消费功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传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衔接。发掘自身文化潜力,挖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顺应现代文化潮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用创新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4、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从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准突破口,形成带动力,大力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三)总体目标
1、全面加快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力争到2020年,文化事业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在群众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完备,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全乡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成为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
2、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备。以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不断推进村文化室、文化大院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便捷有效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3、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巩固,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民主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明显增强,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各专业、各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普遍提高。
4、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学艺术、地方戏曲、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多彩。
5、文化产业形成规模。以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6、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日趋活跃,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将市场向外延伸。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充分认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弘扬先进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战略举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乡按照县文体广电局“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县、创先争优、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狠抓“五古”文化建设、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挖苗族民间文化、办好苗族文化节,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各村委各单位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闯”突破桎梏、以“拼”树立形象、以“精”树立品牌、以“特”走向世界,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以“五古”建设为抓手,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发展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文化服务中心要在近期内达到“四个一”目标,即:建成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出舞台、一个图书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建立健全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扶持农民书屋、民间剧团等民办文化的发展,人口聚居达到500人以上的村要建设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推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全乡的电话普及率、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广播电视入户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力争三至五年形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强化乡图书馆、图书室网络建设,建立以乡图书馆为核心、以各村农家书屋为辐射的体系。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普及远程教育网络,扩大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空间。努力形成覆盖和辐射全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实现电视、电话、移动通讯“村村通”目标,为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市场提供坚强阵地。
3、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全面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县人民的力量。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重点做好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形势政策主题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维护全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三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的创建水平。在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以构建和谐兴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树立和谐兴隆的良好形象。广泛开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行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科学意识,反对封建迷信,抵制消极思潮,追求文明进步。
——全面推进干部形象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为官要诚实、工作要扎实、作风要朴实、办事要务实、效果要真实”的“五实”作风,树立良好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4、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深入推进群众性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协会,充分发挥联络协调职能,积极引导或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改革发展力度和宣传创新力度,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送书送戏进农村、放映电影为主题,探索建立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提高办节办会水平,不断推进群众性文化深入发展。
——积极构建文化发展平台。把发展文化与工业化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人文古迹、自然资源、民间民俗为主的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以普及科技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农村文化,大力发展以塑造形象、凝聚人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大力发展以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文化,大力发展诚信友爱、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同步发展。
5、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我乡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整合和利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乡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抢救挖掘民俗文化。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节、苗族跳花节等一批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宣传,加强创作,加强表演,不断把我乡苗族特色传统文化向外推广。积极促进各类文化组织建设,并以之为载体,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大力发展休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音响制品等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发展态势。继续参与办好苗族文化节等节会。加强以乡文化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和品位。
——开发本土饮食文化。以“苗家鸡八块席”等为载体,开发独具兴隆特色的菜系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
——开发特色工艺品文化。以苗家自制刺绣、蜡染等工艺品为主逐步引向市场,全面提高兴隆乡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6、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保障机制
(一)构建组织领导机制
一是充实和完善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全面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二是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文化经济强县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三是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乡文化服务中心要对我乡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拿出全乡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总体实施方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我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要在挖掘文化设施潜力、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培育文化产业、激活文化市场方面下大力气,推动我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对各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规范和引导全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培育文化品牌。工、青、妇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全面推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是努力使文化服务中心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强化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坚决打击各类非法经营活动,强化音像市场、娱乐市场、电子游戏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净化文化发展环境。三是建立文化事业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产生的文化成果实行奖励;对着力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经常性富有我乡苗族族特色的文艺演出,积极推进苗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文化旅游业发展。
(三)完善考核管理机制。
一是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目标,作为对各村、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内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要科学的、系统的严格进行考核,确保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按照本《实施方案》制定具体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我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新跨越。
二○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中共兴隆苗族乡委员会 2012年7月20日印 自存3份 共印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