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村级升级晋档看兴平农民增收渠道的变化
从村级升级晋档看兴平农民增收渠道的变化
2012-4-5 8:46:00 陕西统计局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2009年至2012年全省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真正带领农民致富、农村稳定,合谐发展。在这次活动中统计局承担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考核指标,通过三年度的深入村级调查,亲身感受到农民增收渠道的转变以及收入的提升。
一、转变中的发展
1、升级晋档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升。2009年兴平一类村1个,二类村15个,三类村177个。一类的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2011年兴平示范村4个,一类村86个,二类村109个,三类村24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以上,一类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以上。
2、“一村一品”深入推进,产业明确化。按照“抓特色、扩规模、树品牌、促增收”的工作思路,突出资金扶持、品牌建设和合作社建设,发展一村一品并逐步从示范推广上升到板块推进。目前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37个。在设施蔬菜和生猪生产扶持上财政已累计补贴1500多万元发展现代农业。无公害产业基地发展到9个。井冠牌清水莲菜成功打入世界500强——沃尔玛超市高档蔬菜区; “汉茂”牌和“奏森”牌大棚油桃已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甘肃、西安等地,并打入西安、咸阳等各大超市。一村一品示范村依靠科技,提高了经济效益。
3、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兴平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文明户、计生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等创建文明活动,近5年,通过评选及集中挂牌等形式,共创建咸阳市文明村18个;文明镇6个;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18000户。政策的支持以及经费的推动,各村建立了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安装路灯和绿化园地,从根本上满足了农民的精神需要,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
4、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就业方向多元化。2011年兴平农村人口38.2万人,其中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的有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29.3%。累计转移就业总数12.5万人,其中女性1.6万人,共创经济收入16.3亿元。
5、龙头企业的规模壮大,本村就业流动幅度减少。兴平影响当地收入咸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10家。据调查,这10户企业所在的村农民外出打工机率相对比较少。兴平专业合作社累计96个,成员9879人,带动农户3.6万人,其中西吴来祁寨村的大棚油桃就带动570户农户投入规模种植。
6、土地流转、产田改造、规模种植。兴平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3.2万亩,其中转包1.5万亩,同比增长21.5%。同时政府投资5.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了15.2万人的饮水困难、修复加固堤防21公里。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资金1.8亿元以上。
7、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收入构成有所转变。2011年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7273元,比2009年增加了248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40.0%,比2009年提高了0.79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1.15%,比2009年降低了3.2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6.03%,比2009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83%,比2009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例逐年下降,工资性收入占比例逐年提高。
二、调查过程中农民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政策落实情况,到位不一致。在调查中发现,群众反映国家政策非常好,但宣传和落实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寻访无门。
2、产业调整困难,留守人员老龄化。目前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忙机耕操作,而现代农业需要科技和文化,要想调整产业结构,人员老龄化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3、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布不均。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悬殊,但一个村内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收入不均,文化影响及人员素质的差异使各户情况不一,尽管国家补贴但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落实到位。农业、民政、畜牧、人事和扶贫等部门加强协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把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人才培训等优惠政策落实到户,资金真正补给个人,让群众得到实惠。
2、扩宽技术引导,缩小差距。农民增收信息支撑是关键,不管是种植业、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只有技术的引导和指导,才能减少中间成本,减少经济负担,减少城乡差距。
3、强化培训力度,自主创业。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把40岁到60岁的中年人做为培训重点,充分发挥中年人优势,同时出台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相关政策法规,促使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回乡自主创业。
4、加快产业调整,拓宽增收渠道。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要推陈出新,壮大发展优势产业。农业发展的效益在很大程度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付出的劳动很多,而短又快的产业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因地制宜,不同地域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使村村改貌,人人受益。
5、规范土地流转,合理安排种植。针对农村老龄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合理安排,规模经营,同时带动附近村民在农忙之外入企打工,增加收入。
第二篇:从婚嫁彩礼的变化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婚嫁彩礼的变化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者:路宪增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有条件目睹了五十年来农村婚嫁彩礼的变迁史,同时也使我感受到农民生活由贫到富的极大变化。
追寻最初的记忆,应是1957年我二叔的婚事,我奶奶通过媒婆送给我后来的婶婶两套衣料、两条毛巾、两块香皂,外加20块钱。美丽的婶婶很快就成了我二叔的新娘。我哥比俺大10岁,他是1968年结婚的。记得清清楚楚,父母送给我嫂子的彩礼是:衣料四套,被料两床,140块钱,据说我父母因经济拮据本打算只送100元的,但他们未来的亲家提出:“你家不是一个儿子,现在少了,将来俺闺女要吃亏的。”最后,父母只能按当时的通常礼数送去。
我大姐小哥四岁,记得那是1972年的二月二,大姐未来的婆家委托媒人——我父亲的姨兄弟——我的大伯送来了订婚彩礼:衣料六套,被料四床及其他杂件,还必须提及的是,我家从未见过的那样厚厚的一打子大团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农村青年时尚的追求——四大件,即:蹬蹬(自行车)、转转(缝纫机)、听听(收音机)、看看(手表)。这1000快钱,就是让大姐买这些东西的。大姐是俺村最靓丽、最能干、最贤淑文静、心灵手巧的美女,收到如此彩礼,在当时是颇受同伴羡慕的。
二姐小大姐3岁,结婚又和大姐是同一年,彩礼也基本类似。俺比二姐小几岁呢?聪明的读者,您应该是知道的。我是1980年中秋节结的婚,我的妻子和我是同村、同街、同一个生产队的,我的岳父和我父亲是从小的至交,因此我给的彩礼就与众不同了。我问妻子需要什么,她说什么也不需要,最后买了一台21英寸的彩电就算婚事告捷。
其实我还有个三妹,在我们兄妹中排行最小,比俺小五岁,她是1985年结的婚,也已经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结婚时全新的婚房,全新的家具,全新的被褥、衣料,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2008年,我的儿子也要结婚了,送的什么彩礼呢?我历来是一个万事图省心的人,给我儿子终身相伴的、负责我和妻子幸福半生的儿媳10万块钱了事,婚事是普普通通的,有一般时髦的全新,有较为阔绰的席面,也有讲究的排场。更不能不提的是,富足的亲家竟然陪送女儿一辆心喜牌小轿车。真是喜出望外,其实结婚买车的新人,在我们三里五庄已是屡见不鲜了。
四十余年农民新婚彩礼的添加史,就是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史。某些人说的“十年浩劫”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边缘的高论,本人据实是不敢苟同的。要说文革期间没有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得更快一点,那倒是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