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试论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化进程
崔杰 历史学院 200730950070
摘要:1993年,我国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一批规定和细则。由此,我国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5年4月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其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法规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法治化在立法层面的完成。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法治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逐渐成为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民众的共识。不管施行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及实际约束力如何,在30余年的改革进程中,立法机构确然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很多领域的立法工作成效显著,完善了中国的法律体系。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中机构最多、人数最众的部门,承担着政府中最多的行政任务,其行政权是政府管理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是与人民切身利益最密切的权力,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权力。近年来官员贪腐现象甚巨,且贪污受贿额达到令人惊愕的程度。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作为“国家干部”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行以分类管理为重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对过去大一统的“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将党政机关干部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区分开来,党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国有企业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的逐渐法制化就是试图在立法层面上将其逐渐推向规范,打破人治,健全法治。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梳理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法制化历程。
一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初步法治化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于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上通过,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一直到2005年底,这项条例都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规范条例。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实现依法行政。在实施依法治国的战略中,健全行政法治是主要内容,而公务员制度在行政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一切行政法规都要靠各级公务员去执行,其效果直接影响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实现。所以公务员制度法治化不仅具有我国法治的基础性地位,更是我国法治的核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其相配套的单行法规、规章和实施办法的实施与完善,不仅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走向法治化管理和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更为我国的法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配套的13个暂行规定和13个实施办法,以及一批规定和细则出台。可以说,自此以后,我国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过去政府机关人事管理人治化的弊端,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实施细则、办法的相继出台,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考核、录用、奖励、工资、回避、轮岗、培训、辞职、辞退等方面作了规定,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已开始走向法治化。一个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体,以单行法规、规章及实施办法为支撑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公务员管理的各主要环节基本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另外,对公务员的依法管理已初步实现。首先是凡进必考的录用制度已全面实行。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实行了公开招考,中央国家机关也连续面向全国进行了招考,影响巨大。再者,在管理方面,功绩制原则普遍贯彻,全面实行“德、能、勤、绩”的考评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同奖惩、工资、职务升级、辞退等环节挂钩,其他诸如竞争上岗等择优晋升机制正在形成。“截至2001年4月,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万个机关实行了竞争上岗,职位近35万个,报名的公务员达S0多万人。”这已成为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轮岗回避制度开始实行,监督制约见成效。如对领导职务和“热门”职位有计划地轮岗,对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实行回避,为公务员创造了廉洁奉公的工作环境。初任、在任和新任领导职务的培训已形成制度,公务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培训,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技术强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有力地保障了政府的有效运转,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出口”方面,渠道开始畅通,除正常退休外,辞职辞退工作逐步展开。①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意义在于:一是打破人治,健全法治;二是打破“统包统配”,实行凡进必考;三是打破论资排辈,实行竞争上岗;四是打破终身制、铁饭碗,实行辞退、辞职制度;五是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实行考核制度;六是打破正面激励不足,实施奖励制度;七是打破内部封闭,推行轮岗回避制度;八是打破经验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开发机制;九是打破“有权力无监督”,实行廉政约束机
②制;十是打破权利义务失衡,实行申诉控告制度。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公务员制度法治化立法层面上的完成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生效。这部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法治化在立法层面上的基本完成。《公务员法》在价值取向、制度设计、政策选择等方面着力解决公务员制度和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界定了公务员的法定范围。《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一规定对于确定公务员的职业领域范围、人员编制职数、财政负担水平等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所谓的“公职”,就是从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位,公务员必须是依法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承担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为公众服务。公务员必须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但也不只是局限于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公务员是吃“皇粮”的,由国家财政供养。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国家主席、副主席。
其次,《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职位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它为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待遇等各项管理 ①② 以上参见孙粤文:“公务员制度法治化:中国法治的核心”,载于《秘书》,2004年第5期,第8页。
薛凯:“公务员制度10年十大跨越:打破人治健全法治”,载于《半月谈》,2003年9月10日。制度提供了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的职务划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级别分为十五级。《公务员法》中公务员的职位分类“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并规定根据不同的职位类别设置其职务序列,从而对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进行了重新设计。这一规定从实际管理需要出发,改变了单一化的职务设置,为公务员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阶梯,强化了激励机制。《公务员法》的这一规定,使我国的职位分类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出台了关于法官、检察官的规定。《暂行条例》由于公务员范围的限制而没有法官、检察官的相关规定。《公务员法》中增加了关于法官、检察官的条款,并就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选任方式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确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④ 根据这一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人选时,既可以从法院、检察院内部选拔,也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公开选拔时,报考者应当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但不必再参加公务员考试。这样不仅省略了繁琐的选拔程序,节约了公务员管理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公务员选拔任用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最后,出台了有关公务员责任与义务的规定。公务员管理中要求公务员负有服从上级决定和命令的义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保证国家机关运转的统一和效率。另一方面,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遵循法治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国家机关及公务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如果超越法律、违反法律,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法治原则的实质是,人民高于政府,政府服从人民,因为法治中的“法”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法治原则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公务员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即使是公务员服从上级的义务,也必须是在法治原则、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之下,因此,公务员服从上级的义务不应当是绝对的。
结论
公务员制度法治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法治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立法层次底,法规不够完备。一些相配套的单项法规还不够完备,有的还尚未制定。另外,对公务员的依法管理还不到位,公务员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公务员的官僚作风,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行为还时有发生,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备,力度还不强,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尚未根除。《公务员法》从立法角度对中国的公务员制度给予了法律层面的规定,意义重大,但如若执行不力,亦犹如画饼充饥。因此,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的严格执行是公务员制度法制化的重中之重,公务员制度法制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浅析公务员管理法制化
目 录
内容摘要„„„„„„„„„„„„„„„„„„„„„„„„„„„„„„„1 正文„„„„„„„„„„„„„„„„„„„„„„„„„„„„„„„1——6 序论 „„„„„„„„„„„„„„„„„„„„„„„„„„„„„„„„„1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1
二、关于公务员的范围 „„„„„„„„„„„„„„„„„„„„„„„„„2
三、关于公务员的义务与责任 „„„„„„„„„„„„„„„„„„„„„„2
四、西方公务员制度给予我们的启示 „„„„„„„„„„„„„„„„„„„3
五、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4
(一)制度本身的不完备 „„„„„„„„„„„„„„„„„„„„„„„„4
(二)制度执行的不到位 „„„„„„„„„„„„„„„„„„„„„„„„4
(三)制度创新遇到新问题 „„„„„„„„„„„„„„„„„„„„„„„4
六、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5
(一)加快制度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治化水平„„„„„„„„„„„„5
(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5
(三)改进和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 „„„„„„„„„„„„„„„„„„„„6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制度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浅析公务员制度法制化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政府的一切社会活动和行为也应纳入法制的轨道。公务员是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行政机关的违法主要是公务员的行为造成的只有坚持行政法治原则,加强行政法治在行政法律监督体系建设的作用,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促使公务员承担起行政法律责任,使对违法和不当行使行政权力的公务员的责任追究有法可依,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内容;范围;义务与责任;存在的问题;完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政府的一切社会活动和行为也应纳入法制的轨道。实施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法律化。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依法治国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其中对国家公务员推行法制化管理,也是我们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党的十三大做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经过了1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特别是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出台,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基本确立。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将国家公务员制度推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我国公务员管理的根本制度。我国公务员管理的最初基本依据是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在我国《公务员法》的制定过程中及其通过之后,围绕《公务员法》在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定位,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人们最为关心,也是争议较大的是公务员范围的问题。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界定超出了国家行政机关的范围,首先是违背宪法的,它强化了党的政府化和国家色彩,使立法、司法与行政等部门之间的功能变得更加模糊;其次是向旧体制的还原,不利于中国的法治建设;最后导致与西方公务员制度 的可比性消失殆尽。虽然人们也肯定公务员法在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民主政治与法治宪政建设进程方面的作用,但这种争论与分歧并没有因《公务员法》的通过实施而消失。如有学者认为,《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范围的制度设计未尽合理,“《公务员法》第2条宽口径确定公务员范围,需要商榷。”还有学者对公务员的范围质疑到,“《公务员法》第2条确定了新的公务员范围,按照这一规定,法官也属于公务员范畴,实行公务员管理,如此将导致法官的行政化,将初步树立的司法理念和微薄的司法改革成果一洗了之。”
二、关于公务员的范围
实际上,公务员的范围问题涉及到公务员的范围界定和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对于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如果仅从行政法治的角度来看,的确太宽泛了,对于公务员制度的行政法治化,确实在专业化方面存在问题。但是,对于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化,还应该从更重要的宪政角度来观察。如果从宪政的角度来看,中国公务员制度已经从“政策型公务员制度”走过“行政法治型公务员制度”,通过《公务员法》的制定与实施,又发展到了“宪政型公务员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公务员法》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推进我国公务员管理和制度的法治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作为“国家干部”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行以分类管理为重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对过去大一统的“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将党政机关干部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区分开来,党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国有企业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根据《暂行条例》的规定,公务员的范围限于国家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照《暂行条例》管理。《公务员法》总结了《暂行条例》实施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政治制度等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现实需要,将公务员的范围更加明确地规定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范围的规定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人事分类管理体制,有利于上述所列各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各自发挥特定的作用。
三、关于公务员的义务与责任
公务员管理中要求公务员负有服从上级决定和命令的义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政令
畅通,保证国家机关运转的统一和效率。另一方面,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遵循法治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国家机关及公务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如果超越法律、违反法律,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法治原则的实质是,人民高于政府,政府服从人民,因为法治中的“法”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法治原则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公务员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即使是公务员服从上级的义务,也必须是在法治原则、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之下,因此,公务员服从上级的义务不应当是绝对的。
基于上述考虑,对于公务员是否必须绝对执行上级决定或者命令的义务,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公务员法》作了如下处理。首先,《公务员法》强调公务员的服从是在上级做出的决定或者命令合法的情况下应当履行的义务。公务员第十二条规定,公务员有“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的义务。第二,《公务员法》增加了有关公务员如何对待错误及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规定。《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西方公务员制度给予我们的启示
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发源于西方,现在传播于世界各国。对于公务员制度,我国学者首先和主要是从行政法的视角予以关注和思考,并将公务员制度作为一项行政法律制度来研究。从行政法治的角度看,公务员法所调整的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即政府人事行政关系,因此,这种公务员法就属于行政法,即“公务员法从其调整对象和内容看是关于公务员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因此它是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行政法范畴,而不只是独立的法律部类。”那么,由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关系所调整与规范而形成的公务员制度,就是人事行政法律制度或公务员行政法律制度,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建设属于行政法治问题。
从行政法治维度来看,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行政法治化,可以从其功能性质、共性特征与各国的个性特征等方面来分析,这对于观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行政法治化,是有其参考价值的。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功能性质是由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功能性质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法律关系经历了从“特别权力关系”向“特殊劳动契约关系”再到“公共服务关系”的发展过程。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行政法治完善的重要表现。虽然英、美、法、德、日等各主要西方国家,寻求本国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的动因和道路都不完全相同,各具民族特色。但从西方法治化的整体来看,也可以看出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如下法治共性特征。在西方公务员制度法治化的进程中,各国都非常注重本国法律文化与管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各具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并且,还都根据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不断地推进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法律化和制度化。这一点决定了现代各国公务员法的民族特色与法治个性特征。由于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依法管理和保障公务员,因此,公务员法的立法主体级别都比较高,公务员法的效力等级也比较高。一般说来,各国公务员基本法(总法)都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且,对公务员管理的一些主要方面,也都由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加以规范,如日本、美国。这有助于公务员依法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这对于我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法治化,是有借鉴意义的。
五、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公务员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公务员制度推行以来虽然积累了诸多有效的做法和新鲜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不少,特别是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方面还需要发展和完善。
(一)制度本身的不完备
《公务员法》出台以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从管理条例上升为法律,实现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但是,一些单行的配套制度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如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等的具体规定没有出台。制度的不完善不利于公务员管理的依法有序进行,不符合法治的精神与原则,不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二)制度执行的不到位
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由于地区和部门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公务员的实施也存在着不平衡。有的地方和部门已全面实施了这项制度,有的则只实施了制度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还有一些制度虽然执行了,但机制的发挥不充分,效能作用不明显。这种制度执行的缺位显然不利于公务员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中有效发挥作用
(三)制度创新遇到新问题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很多方面进行创新,取得了突破,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一方面,原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包括某些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逐步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公务员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转折;另一方面,新的制度和工作方式、方法,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而且,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方面仍有欠缺。因此,制度创新问题已是公务员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六、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强化公共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成为当务之急。这些对于作为上层建筑的公务员制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马克思主义要求,任何郑重的政策必须以经得起严格的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根据。完善公务员制度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我国公务员管理的现实状况为立足点,建立起体现“三个代表”要求、充满生机活力、法制体系完备的公务员制度,造就一支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一)加快制度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治化水平
当前条件下,完善公务员制度以公务员法出台为契机,建立完善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制定出台有关公务员范围、职务职级、录用、考核、工资、培训、申诉控告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公务员管理状况的执法机制。建立执法行政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实现以法律规范法律的实施,以制度保证制度的执行。扩大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激励机制不够活,运作机制不到位等,造成了机关工作的一些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员积极性的调动、潜力的挖掘和发挥。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激励机制。
今后,公务员激励活动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与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公务员激励的新方法,优化行政文化与激励环境建设,同时要健全公务员晋 5
升制度,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重视公务员的正当需要和合法权益,在公务员的待遇提高和职业发展方面,促进灵活的倾向。
(三)改进和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
随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面的扩大,范围越来越广泛,职责越来越重要,重视发挥公务员团队的作用,挖掘公务员的潜能,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也就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一个关键的方面,就是公务员的培训要得到加强。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培训的投入,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及需要,大力拓宽培训渠道,实现培训方式与内容的创新,不断提高培训保障能力。同时,公务员培训还要突出重点,不断规范和深化,增强前瞻性与针对性。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制度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因此,我们“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在公务员管理的实践中,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勇于创新,使公务员制度充满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公务员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公务员管理的重点环节进行探索,解决公务员队伍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促进精简、高效、廉洁、民主、透明、创新政府的建设。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使国家机关的生机与活力明显增强;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的素质。同时,它的推行促进了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推动了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的进程;改变了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用人模式,促进了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注入了生机。
参考文献:
[1] 郑尚元:《我国行政法实体法的突破与瞻望——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载《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49页。
[2] 姬亚平:《质疑〈公务员法〉中的八大问题》,载《法学》2005年第7期,第57页。
[3] 李和中主编:《中国公务员制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4]古莉亚主编:《西方行政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三篇:浅析公务员管理法制化
浅析公务员制度法制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政府的一切社会活动和行为也应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治国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其中对国家公务员推行法制化管理,也是我们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是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行政机关的违法主要是公务员的行为造成的只有坚持行政法治原则,加强行政法治在行政法律监督体系建设的作用,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促使公务员承担起行政法律责任,使对违法和不当行使行政权力的公务员的责任追究有法可依,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
1987年党的十三大做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经过了1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特别是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出台,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基本确立。
颁布实施公务员法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建立的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几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它着眼于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着眼于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着眼于促进勤政廉政和提高工作效能,着眼于建设一支优秀人才密集、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通过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将把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颁布实施公务员法,对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公务员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一步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效率和积极性,具有长远和重要的影响。
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依据。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管理进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结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没有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综合性法律的历史,填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空白。公务员法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基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对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它的颁布实施必将有力地推进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进程,有效地防止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为进一步吸引和凝聚高素质人才、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
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为提高广大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公务员法既明确了公务员的条件、义务、纪律和法律责任,也明确了公务员的权利和权益保障措施;既有倡导性要求,也有禁止性规范,这就为公务员切实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也为促进公务员廉政勤政优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能,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管理的体制机制,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优秀人才密集、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支撑。公务员法在吸收我国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和借鉴国外公务员管理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在完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既理顺了公务员管理体制,实现了与现行干部管理体制的衔接,又健全了公务员管理机制,特别是确立了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为我们通过完善体制和机制来进一步突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难点,从源头上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公务员法颁布后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落实公务员法要从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稳妥推进,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二是严格掌握政策。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做好公务员管理的入轨运行工作,特别是做好公务员登记、认定职务级别、实行工资套改和规范参照管理的工作,坚决维护法律和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一方面抓紧做好现有法规的清理工作,凡与公务员法相抵触的,该修改的要修改,该完善的要完善,该废止的要废止。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公务员法的其他相关配套细则,做到成熟一个出台一个,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务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严肃性,在全国性的公务员法配套文件出台前,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精神和原则办事,出台涉及公务员管理中的重大政策,必须征求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实施公务员法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一是同规范编制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类编制的适用范围;二是同正在推进的司法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健全司法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同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结合起来,本着精简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机关职位;四是同加快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五是同事业单位的改革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数量与规模。
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定,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加强对公务员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组织对公务员法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把是否违规进人,是否严格按标准、条件、程序和职数选配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等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认真对待举报线索。特别要防止入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对违法违纪的坚决予以纠正。
第四篇:如何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如何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
核心内容:我国《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要坚持监狱工作原则,达到监狱工作目的,监狱一切工作的内涵和推进方式均应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实行依法治监,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是对监狱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要做到依法治监,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需要重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监狱立法建设
尽管我国的监狱立法建设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4年《监狱法》出台,在监狱立法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加强监狱立法建设上下功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需要制定出一整套与《监狱法》相配套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监狱法规,如《监狱法实施条例》、《监外执行和假释罪犯管理条例》、《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办法》、《狱务公开与狱务监督制度》、《未成年罪犯管理教育办法》等,以使监狱各项工作权限确定化、责任明晰化、程序公开化、行为规范化,从而为依法治监提供更为完备的法律保障,促进监狱法制化建设进程。
二、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治监的关键是执法,因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而公正是执法的本质要求。监狱执法公正贯穿于惩罚和改造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是罪犯的收监、减刑、假释、释放还是监外执行,又犯罪的处理等都涉及到执法公正的问题。执法公正是监狱法制的基石所在,灵魂所在,是保持和促进监狱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要把执法公正作为衡量执法力度大小的主要标尺。这是我国监狱法制化建设在当前和今后要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三、重视保障罪犯权利
罪犯人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保障是监狱法制化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现代监狱行刑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确保法律赋予罪犯的各项权利得到有效的实现,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如要根据《监狱法》的规定对罪犯的分押、分管、警戒、通讯、会见、生活卫生、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详细可行的规定,特别是对程序性规定一定要明确化,使罪犯的权利保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再如监狱民警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通过依法行刑保障罪犯的权利。特别是罪犯没有剥夺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监狱都要依法予以保护。与此同时,要对罪犯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罪犯明白享受权利应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权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要享受权利必须以履行一定的义务为条件,而履行义务时也同时在享受权利。
四、提高执法者法律素质
不论法律有多么良好、科学和完备,要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由执法者予以执行,这就决定了执法者应当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要提高作为执法者的监狱民警的法律素质,首先,要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在头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捍卫者的信念。其次,要组织广大监狱民警系统学习监狱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精通、准确把握,并在监狱行刑活动过程中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问题,维护法制尊严。再次,要坚决按照“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大查处执法中腐败行为的力度。坚决做到依法从严治警,不护短,不包庇,不留后患,对不合格的干警坚决清除干警队伍,以保持干警队伍的纯洁。
五、加强执法监督
对监狱执法活动进行必要的法律监督,是依法治监,调节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深化狱务公开工作。增加狱务公开的内容,加大对狱务公开的宣传力度。对涉及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准假探亲、记分考核等敏感环节,要坚持条件、程序、权限、结果的“四公开”,实行公示制度,并接受罪犯及其亲属的监督。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狱系统内部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对执法执纪情况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制度,及时有效地发现执法执纪中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三是认真接受各级人大、政协、检察机关、新闻媒体等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聘请社会执法监督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有关人士定期视察监狱,向罪犯亲属介绍罪犯改造情况等形式,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总之,只有从多方位、多层面、多渠道对监狱执法活动加强执法监督,才能保证监狱执法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农业法制化进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农业法制化进程---天水市麦积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发展记实
天水市麦积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是天水市麦积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天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成立麦积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的批复》(天机编办发„2010‟245号)精神,以麦区编办发„2011‟12号文件《关于成立天水市麦积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的通知》下发文件,于2011年3月成立。
天水市麦积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区农业局,核定人员编制12名,其中队长1名,副队长1名,队员10名。主要职能是:根据全市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安排全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计划;负责本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负责承办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区委、区政府批示调查处理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区直有关部门移交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办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
经过积极筹备,麦积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已初步完成了办公室改造等办公所需的基本办公设施设备等办公条件,办公地点位于麦积区农业局三楼,执法人员已经到位,办公室改
造全面完成,办公桌椅、电脑等基本购置,各种制度已经确立,队长、副队长、执法中队中队长职责制作成制度牌装框上墙。
从4月份人员基本到位以来,大队依照单位职责对人员陆续进行了法律法规方面的初步培训,并要求干部职工加强学习,强化业务技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全面开展农业执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8月17日,天水市麦积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在区农业局办公大楼前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预示着麦积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将步入正轨,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将全面开展,为进一步完善麦积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规范麦积区农业行政执法能力和效率,全面推进麦积区农业法制化进程拉开了帷幕。从此,麦积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将以暂新的面貌出现,为麦积区农业快速、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9月6日,派出2名人员参加了由省农牧厅法规处举办的全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培训班,并由这2名人员牵头,对全队人员就农业行政执法程序、案卷文书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提高了执法能力。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
麦积区是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占全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经济增长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全区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但是,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部分乡镇农资市场的不规范化经营、农资质量问题依然存在,但由于地方管理存在多头执法、执法不严等,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农业生产中有关农民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为了进一步增强农民知法、懂法、用法,提高维权意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麦积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决定,从全面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入手,大力推进全区农业法制化进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知法、守法意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利用法律武器来整顿全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安全,为全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积极组织,制订“农业行政执法年”实施方案
按照年初全省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会议及“农业行政执法年”活动的要求和部署,今年4月份区农业局召开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大会,成立了以农业局局长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农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植保、种子等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局办公室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制订了我区“农业行政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为全面做好我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培训工作人员,提高自身执法能力
在全面开展法律法规宣传之初,为达到宣传的效果,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就农业法律法规对大队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就如何运用法律法规开展执法行为,执法程序合理合法等,使他们掌握了农业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法律意识,增强了执法能力,为进一步开展执法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农民的知法守法意识
从4月份开始,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分阶段开展了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宣传范围以区内有农资经营的农产品市场为主,重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主,并印制了宣传资料,制作了宣传横幅,使农民群众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宣传教育,同时也提高了法律意识。截止目前,全区共组织宣传活动7次,宣传乡镇7个,参加人数达到3000人(次)以上,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
四、开展联合执法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效果,由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牵头,组织区植保站、区农机监理站开展了联合执法宣传。区植保站就植物检疫证的办理、植物运输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制作了植物检疫证办理流程和植物检疫注意事项宣传资料进行了分发;区农机监理站就如何驾驶好农用机械进行田间安全作业、农机驾驶人员应具备哪些条件等方面制作了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民手里。通过联合执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五、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开展宣传的同时,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在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安装了办公电话一部,并及时将电话号码在宣传的同时向社会进行了公布,以方便广大群众遇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等措施,从根本上使农民群众对法律法规有了具体了解,起到了宣传作用,达到了宣传效果,为全面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