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2014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解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2014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论述题
1.以《绝对信号》与《车站》为例,论述高行健戏剧在当代戏剧形式上的创新意义。2.请谈谈你对刘震云创作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以《绝对信号》与《车站》为例,论述高行健戏剧在当代戏剧形式上的创新意义。解答: 《绝对信号》在将话剧还原为舞台艺术上所作的探索是多方面的,《绝对信号》高行健把它称作是“无场次话剧”,以小剧场的演出形式、与众不同的剧作结构和舞台语汇而在当时引人注目。剧作结构上,突破传统剧体的时序,而以心理逻辑来代替情节逻辑。把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心灵的冲突挣扎外化成“物”来表现在舞台上,又经由人物当前的动作引申至其内心,引起回忆、想象,这些都有机地组合在舞台上,形成多层次的舞台时空结构。现实、回忆和想象这三元素自由地穿行于情节的构造进程中。对于构成话剧的基本艺术因素和表现形式,《绝对信号》也作了重大调整。把对构成剧情中心的情节的描述,降到比较次要的位置,而把原来仅具有辅助作用的灯光、音响、道具等提高到具有独立作用的地位,明确把剧中的音响节奏当作剧中的“第六个人物来处理”。剧中的音响“既是剧中人物心理动作的总体的外在体现,又是沟通人物与观众的感受的桥梁”。剧中出现的声音非常丰富,有列车的轰鸣声,有小溪的流水声,有刀枪出鞘的声音。
高行健称《车站》为“无场次多声部生活抒情喜剧”,该剧的讽刺色彩浓厚,无望的等待而不行动,这是该剧嘲弄的对象。在艺术形式上,《车站》最大的探索在声部变化、音乐手段的使用上。该剧进行了不同声部同时叙述的戏剧实验,人物“时而两三个,最多到七个声部,同时说话”,试图造成一种“复调”的效果。而该剧的音乐也很有特点,作家利用奏鸣曲与回旋曲两种曲式,表达不同的戏剧情绪,而全剧贯穿始终而又有变化的“沉默的人”的音乐,最能见出该剧的音乐处理上的特点。沉默的人在舞台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作者用音乐塑造了这一人物贯穿始终的形象,并且深化了主题。
2.请谈谈你对刘震云创作的认识。解答: 刘震云关于当代生活题材的作品,被归列于“新写实小说”。他的《塔埔》描写的是一群高考复读生的生活,获得了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被当作“新写实”的重要作品。
《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和蝗灾,百姓饿孚遍野,而国民政府照样课捐纳税。于是,小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面对这样一个政府,是饿死不当亡国奴,还是为了活命而甘向侵略者低头。在《温故1942》中,刘震云的语调是少见的激愤,小说中还陈列了很多调查报告式的分析,以及直接的控诉与质问。
《故乡相处流传》处理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混合交叉。曹操、袁绍、猪蛋、六指、“我”沈姓小寡妇等虚构的或历史上实有其名的形形色色人等,共同活跃在三国、明、清以及1960年代,他们不断地在历史中重复出现。“风水轮流转”,不同时期掌权的人物不同,但领导者永远只是使用暴力,被领导者成为暴力镇压的对象,为了逃祸,只能盲目顺从,因此,一旦夺取政权后,就同样地使用暴政。历史在不同时期就这样不断地循环。
刘震云的历史观和我们通常所习见的历史观并不一致,在《温故1942》当中,一反官修
历史的冠冕堂皇,百姓也露出了为了活命而不顾国民的羞耻心的“本质”,刘震云的批判的锋芒既指向统治者,也指向一般被压迫者。
刘震云在政治、历史、现实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的黑暗面,所以他致力于批判,但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出路。
二、分析题
1.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檐头的写着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和贝壳的钮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地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大儿做了土匪,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第三,第四,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
爱你!
1933.1.14 雪朝
(选自《大堰河》,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九年半月初版)
阅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简述这首诗的发表情况。
2.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点。
2.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第一章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她这异常的神态,异常的俊美,以及守着一堆乐器的那种异常的行止,更加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慢慢的,她就成了人们闲谈的资料。
“这小密斯失恋啦?”一个西服革履的洋学生对他的同伴悄悄地说。“这堆吹吹拉拉的玩艺至少也得值个十块二十块洋钱。” 一个胖商人凑近了那个洋学生,挤眉弄眼地瞟着乐器和女学生,“这小妞带点子这个干么呢?卖唱的?……”
洋学生瞧不起商人,看了他一眼,没有答理他;偷偷瞧瞧缟素的女学生又对同伴议论什么去了。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小小的北戴河车站是寂寥的。火车到站后那一霎间的骚闹随着喷腾的火车头上的白烟消失后,又复是寂寞和空旷了。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阅读杨沫《青春之歌》,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简要说明《青春之歌》及其所涵盖的时间跨度。2.分析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成长过程。
3.雷 雨(节选)
曹禺 第二幕
[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周萍一个人由饭厅走上来,望望花园,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偷偷走到书房门口,书房里是空的,也没有人。忽然想起父亲在别的地方会客,他放下心,又走到窗户前开窗门,看着外面绿荫荫的树丛。低低地吹出一种奇怪的哨声,中间他低沉地叫了两三声“四凤!”不一时,好像听见远处有哨声在回应,渐移渐近,他有缓缓地叫了一声“凤儿!”门外有一个女人的声音,“萍,是你么?”周萍就把窗门关上。[四凤由外面轻轻地跑进来。
周萍
(回头,望着中门,四凤正从中门进,低声,热烈地)凤儿!(走近,拉着她的手。)鲁四凤
不,(推开他)不,不。(谛听,鲁四凤面望)看看,有人!周萍
没有,凤,你坐下。(推她到沙发坐下。)鲁四凤
(不安地)老爷呢? 周萍
在大客厅会客呢。
鲁四凤
(坐下,叹一口长气。望着)总是这样偷偷摸摸的。周萍
嗯。
鲁四凤
你连叫我都不敢叫。周萍
所以我要离开这儿哪。鲁四凤
(想一下)哦,太太怪可怜的。为什么老爷回来,头一次见太太就发这么大的脾气? 周萍
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鲁四凤
我--我怕得很。周萍
怕什么?
鲁四凤
我怕万一老爷知道了,我怕。有一天,你说过,要把我们的事告诉老爷的。周萍
可怕的事不在这儿。鲁四凤
还有什么?
周萍
你没有听见什么话? 鲁四凤
什么?(停)没有。
周萍
关于我,你没有听见什么? 鲁四凤
没有。
周萍
从来没听见过什么? 鲁四凤
没有--你说什么? 周萍
那--没什么!没什么。
鲁四凤
我信你,我相信你以后永远不会骗我。这我就够了。--刚才,我听你说,你明天就要到矿上去。
周萍
我昨天晚上已经跟你说过了。鲁四凤
(爽直地)你为什么不带我去? 周萍
因为--(笑)因为我不想带你去。
鲁四凤
这边的事我早晚是要走的。--太太,说不定今天要辞掉我。周萍
她要辞掉你,--为什么? 鲁四凤
你不要问。周萍
不,我要知道。
鲁四凤
自然因为我做错了事。我想,太太大概没有这个意思。为了我,你别提这件事好吧。(停)萍,你带我去好不好?
周萍
不。
鲁四凤
萍,我好好地侍候你,你要这么一个人。我跟你抄东西,缝衣服,烧饭做菜,我 5
都做得好,只要你叫我跟你在一块儿。
周萍
哦,我还要一个女人,跟着我,侍候我,叫我享福?难道,这些年,在家里,这种生活我还不够么?
鲁四凤
我知道你一个人在外头是不成的。
周萍
凤,你看不出来,现在我怎么能带你出去?--你这不是孩子话吗?
鲁四凤
萍,你带我走!我不连累你,要是外面因为我,说你的坏话,我立刻就走。你--你不要怕。
阅读曹禺《雷雨》,回答下列2个问题:
1.概述《雷雨》戏剧冲突及其包含的悲剧。2.从“郁热”与“残酷”两个角度分析《雷雨》。
附:参考答案
1.阅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简述这首诗的发表情况。
2.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点。解答: 1.《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艾青的成名作,1933年1月写于狱中。1932年艾青回国成立“春地美术研究所”,7月被捕入狱后,由于狱中条件限制,用画笔表达的可能性很小,他就转而写诗,诗歌写出后,艾青同室的一个死囚犯读了感动得失声痛哭。“大堰河”是用上海话读出的艾青乳母“大叶荷”的谐音。此诗在《春光》杂志发表时,艾青使用原名“海澄”的上海话谐音“艾青”,作为发表时的笔名,这是他首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2.《大堰河--我的保姆》,以艾青的乳娘大叶荷的一生作为长诗的主线,抒情主人公“我”以充满深情的笔调追忆幼年时代在大堰河的照顾下成长(“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诗歌写到大堰河一生经历的悲苦,劳作的辛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当时获得了各阶层读者的热爱,是因为他以一个“地主的儿子”的身份,挚情地歌颂了一个劳动妇女,其中传达出来的是深深的爱。当然这首长诗也对“这不公道的世界”进行了诅咒,并由对大堰河的爱与悲中转化出强大的现实批判的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中国现代诗歌也是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才完成了抒情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质变,他从一个地主阶级的儿子,明确宣布以劳动者大堰河为母,并和她的儿子们以兄弟相称,“我”把自己的情感真正溶入到劳动者的情感中,并且从个人的感恩上升为对一个阶级的赞颂与皈依,要将自己的赞美“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种情感已经从个人与个人的纽带,转向个人与群体,甚至与人类的关系。
《大堰河--我的保姆》,使用了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形象:“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这些形象不但具有农村生活气息,而且还具体地写出了大堰河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过程。
艾青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散文化。他不追求诗行的整齐划一,韵脚的和谐,但却注重排比的大量使用,《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十三节,每节行数不一,多的达十六行,少的则只
有四行;全诗没有押韵,但大多数诗节的首尾是重复的,并且确定了每节诗的情绪。
2.阅读杨沫《青春之歌》,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简要说明《青春之歌》及其所涵盖的时间跨度。
2.分析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成长过程。解答: 1.《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代表作,由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了修改本。《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时间跨度从“九·一八”事变起,到“一二·九”运动止,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爱国学生抗日救国的斗争历程。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向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以及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示了我国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成长道路,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2.《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女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母亲是一个贫农,林道静在“大妇”母亲的虐待下长大。特殊的环境和经历铸造了她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有着小资产阶级情调;另一方面又心地单纯、热情,有正义感。她的性格成长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逃婚林道静离家出走,小说是从林道静到北戴河写起的,她到北戴河又经历了许多挫折,在准备投海自杀时,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于是两人相爱了。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恋爱生活,使她也有机会接触到北大的学生们。林道静暂时在北戴河附近的小学校里教书。但是余永泽只是把她当作玩偶、花瓶,并阻止她走向社会,使林道静陷入矛盾痛苦之中,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
第二阶段:林道静参加东北流亡学生的进步运动,接受进步思想,跟余永泽感情裂痕越来越大,思想冲突也越来越激烈。认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是林道静发生转变的关键。在卢嘉川的影响下,林道静由个人奋斗、盲目反抗社会而开始转向对革命的热烈追求并初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但北平的学生运动由于党的内部的左倾问题,以及国民党政府的迫害而走入低谷,卢嘉川被捕了。林道静把卢嘉川留在她那里的传单寄发了,引起余永泽的不满,两人决裂分手了。
第三阶段:小说第二部开始,林道静来到河北定县做小学教员。江华担任定县地下党县委书记,江华以林道静为掩护,借住在学校里,在当地开展农民运动。农民运动不久就遭到破坏,江华和林道静先后逃出定县回到北平。在北平,林道静再次被捕。在狱中,她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而狱中的女共产党员郑瑾还告诉她许多共产党人的英勇献身的故事。林道静不是共产党员,最终被释放。出狱后她被吸收入党。此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党派江华领导整个北平学生运动,林道静也被派到北大负责学运工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示威游行运动。
《青春之歌》被认为艺术地概括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途径,在党的指引下,他们经过艰苦的自我改造和革命实践的锻炼,最终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3.阅读曹禺《雷雨》,回答下列2个问题:
1.概述《雷雨》戏剧冲突及其包含的悲剧。
2.从“郁热”与“残酷”两个角度分析《雷雨》。解答: 1.《雷雨》戏剧冲突很丰富,很激烈。全剧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一天内--从上午到午夜两点,场景只有两个--周公馆客厅和鲁家住处,但其间展开的却是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矛盾
纠葛,三十年前侍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三十年后她无意中又撞进了周家,周家的各种矛盾就在这一天集中爆发:繁漪与周朴园的多年不和,繁漪、周萍、鲁四凤、周冲之间多角的感情纠缠,侍萍与周朴园的意外重逢,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鲁大海与周萍的冲突等。而这一出戏中又包含着多样的悲剧:女性被侮辱、被压抑的悲剧,包括下层女性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被压抑而几近于疯狂的悲剧;周萍与鲁四凤重蹈父母爱情覆辙而又无意中乱伦的爱情悲剧;周冲的纯洁的青春梦想破灭的悲剧;鲁大海作为工人阶级一员反抗失败的悲剧。
2.《雷雨》写于1933年,当时曹禺才23岁,正处于他生命中的“郁热”期,所以,整部《雷雨》可说是生命郁热的产物。
在剧里,感情、血缘和阶级成为冲突与矛盾的重要构成部分,周萍与鲁四凤是兄妹而相爱,周朴园和鲁大海是父子而分属两个阶级,周萍与鲁大海是亲兄弟,而又是敌对的大少爷和穷工人,周萍和周冲也是兄弟,却又是情敌;繁漪是周萍的后母,又曾是他的情人。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剧中人物都处于极度紧张之中,最后终于在悲剧中毁灭,而他们的悲剧的制造者,是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周朴园。《雷雨》剧本的上述内容和特点,使它多年以来一直被当作一部“社会问题剧”,认为它“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黑暗”。
但曹禺在1935年又说过另外的话:“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从曹禺在《雷雨》的序言中谈到的内容看,《雷雨》是有诗性在其中的。整体的情绪是“郁热”的,剧本中出现了蝉鸣(第一、二幕)、蛙噪(第三幕)、雷响(贯穿全剧),都是夏天的郁热的自然现象,但也在渲染着郁热的情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物的心理和生命形式。《雷雨》中的每个人都陷在自己的欲望中,尤其是繁漪,她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带着野性,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由于郁热,由于生命的渴望,人物在剧中是在挣扎,由此又体现了宇宙的残酷。
曹禺最先写出的《雷雨》的部分是第三幕鲁四凤对母亲发誓的部分,在第三幕中,鲁四凤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紧紧抓住鲁四凤不放,周冲把鲁四凤当作自己的“引路人”,鲁妈怀抱最后一线希望,女儿不要走自己的老路,以摆脱从前的噩梦;周萍,则把鲁四凤视作自己“心内的太阳”,渴望她能“把他从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但鲁四凤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多少有些虚荣心的女孩,又没有文化,是不可能实现这些人各自的“想象”的。所有人的借助鲁四凤的挣扎,在鲁四凤那里都成了一种威逼,这也是残忍的。戏的最后,最不应该死,最年轻的鲁四凤和周冲死了,最不愿意活着的繁漪与侍萍却偏偏活下来。这就是残酷,但挣扎与残酷,并不是作者提供给读者和观众的惟一的戏剧感受,曹禺还特意设置了序幕与尾声,使观众能从剧情的紧张冲突中超拔出来,冷静地,以悲悯的、上帝式的眼光来看剧中的人物。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2011 年4 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田汉的剧作《南归》是他的作品中()最浓的。A.现实色彩 B.讽刺色彩 C.抒情色彩 D.悲剧色彩 2.()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A.闻一多 B.周作人 C.杨朔 D.沈从文 3.小说《骆驼祥子》结尾处,祥子已经沦落成一个()。A.破产的农民 B.乞丐 C.告密者 D.土匪 4.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A.理想主义者 B.颓废者 C.浪漫主义者 D.现实主义者 5.()是老舍短篇小说的杰作,他原来计划写成一部十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二拳师》。A.《断魂枪》 B.《微神》 C.《猫城记》 D.《离婚》 6.()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也是最先为社会有限度承认的“朦胧”诗人,其诗集在1982年就获得了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1982)。A.顾城 B.北岛 C.杨炼 D.舒婷 7.在中国文坛从晚清开始到五四,小说实现了()的移动。A.从边缘向中心 B.从中心向边缘 C.从中心向中心 D.从边缘向更边缘 8.朱自清追求自己的文章达到“用笔如舌”的境界,他的散文属于中国现代散文当中()的一脉。A.交流体 B.闲话风 1 C.对话体 D.独语体 9.()曾经谈到他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冲动是来源于悖论、老庄和禅三者在智慧层面上互相辉映的结果。A.孟京辉 B.过士行 C.高行健 D.魏名伦 10.戴望舒早年孜孜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其代表性作品是写于1927年的(),叶圣陶称赞该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A.《我用残损的手掌》 B.《我的记忆》 C.《灾难的岁月》 D.《雨巷》 11.王朔在小说中尽情地讽刺挖苦(),对他们表现出一种敌视的态度。A.知识分子 B.军人 C.政府官员 D.商人 12.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当中重要的女英雄()是一名医护人员。A.林红 B.白茹 C.小常宝 D.鞠县长附: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4 D 5 A 6 D 7 A 8 B 9 B 10 D 11 A 12 B
二、多项选择题 1.《围城》知识丰富语言警策幽默,同时又以爱情婚姻为小说的主线,既包含社会讽刺又充满悲悯与关怀,可以看作是()。A.学者小说 2 B.黑幕小说 C.言情小说 D.侦探小说 E.先锋小说 2.废名的《灯》这首诗的关节点是“疏远”,由“疏远”这一关节点,能把不相干的意象连接在一起。诗中主要有如下几对意象()。A.“鱼”与“水” B.老子《道德经》与读《道德经》的“我” C.室中的灯与“我”心中的“灯” D.室内的“我”与街上的“夜贩” E.罗马地图与指南针 3.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写作风格有所改变,写有小说()。A.《鲜血梅花》 B.《十八岁出门远行》 C.《活着》 D.《在细雨中呼喊》 E.《现实一种》 4.“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曾经合出过《五人诗选》,这五名诗人是舒婷、北岛、()。A.翟永明 B.顾城 C.海子 D.杨炼 E.江河 5.下列关于昌耀的《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有关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将高原雪域土伯特人的生活作为描写的对象 B.是关于时间的光轮的交错的故事 C.是一个关于逝去的富有的童年与家族 D.对当下的土伯特人的生存现状的描绘 E.诗中的名句是“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6.张爱玲在美学上喜欢苍凉,喜欢(),注重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而不是人生飞扬的一面、斗争的一面。A.“大红大绿” B.“强烈的对照” C.“悲剧” D.“参差的对照” E.“葱绿配桃红” 7.艾青诗歌当中的“土地”意象,象征()。A.爱人 B.祖国 C.母亲 D.农民 E.人民 8.“革命历史小说”是当代重要的小说类别,()都属于此类小说。3 A.《保卫延安》 B.《苦菜花》 C.《红旗谱》 D.《风云初记》 E.《大波》 9.曹禺的《雷雨》可以看作是一部()。A.讽刺喜剧 B.滑稽喜剧 C.悲剧 D.诗剧 E.社会问题剧附:参考答案 1 AC 2 ABCD 3 CD 4 BDE 5 ABCD 6 DE 7 BDE 8 ABCD 9 CDE
三、简答题 1.请简述丁西林剧作特点。2.请简述穆旦《诗八首》的主要内容。3.请简述翟永明所定义的“黑夜的意识”。附:参考答案 1.请简述丁西林剧作特点。解答: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难得的喜剧大师,中国话剧以悲剧为主导,而丁西林所写,全是喜剧。他善于在生活现象中发掘喜剧因素,追求“从人生最平凡的一面,最不经意的处所,找出那最平凡最日常的素材来”,“往往只由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语言,点泛出生活的真谛。” 丁西林的喜剧多是独幕剧,结构简单,剧中只有三个左右的人物,成“二元三人模式”。构成喜剧冲突的双方,并不存在“正反好坏、高下优劣”的价值等级,而仅仅是观念、态度、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形成差异,是对比、映照,而不是二元对立,双方都有可爱之处,也都有可笑之点。他的喜剧和讽刺喜剧不同,不以“正方”得福,反方或受惩或归正为结束,而是真正的皆大欢喜。这也反映了喜剧家的美学观,追求和谐、互补,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合理性。他的戏剧语言机智、幽默、典雅。4 2.请简述穆旦《诗八首》的主要内容。解答: 《诗八首》写于1942年,当时穆旦才24岁,一个24岁的年青人,对爱情的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第一首,“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当中的“上帝”二字,值得特别注意。穆旦对“上帝”的使用,是从语意层面上的借用,没有多少宗教背景,同其他诗歌当中出现的“万有”等词一样,用来指人类无法抗拒的、控制着芸芸众生的力量。在穆旦此前的很多诗作中,“万有”、“主” 大多可作“残贼”解,而在《诗八首》,“上帝”更接近于“无知无觉”的“天地”,也就是说,诗人似乎开始理解万物的生生不息,事情的变动不居,是宇宙的常情,不再怨愤,而要接受。当然,在诗的开篇,在第一首中,他也仍然提到了“玩弄”,但“我”和“你”相爱之人的隔离,不但是造化弄人,而且是“上帝玩弄他自己”。第二首,“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开首一句就很令人震惊。水流山石原是流动活跃的生命现象,却在“死的子宫”里成长,注定只能成为“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的“变形的生命”。这可能是一种畸形之爱,也可以是生命历程中其他的因素。第三首是最“纯粹”意义上的“情诗”。“小小野兽”、“青草”、“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的意象生机勃勃,写尽了两情相悦的单纯的肉体的欢乐,理智让位于生命力;“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从《圣经·雅歌》中就使用类似意象来表达情爱之欢。第四首,“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爱被言语照耀出光芒,将单纯的欢乐提升了,但言语又是无力而有限的。言语不能表达出的黑暗是更可怕的。语言所引领进入的,是无限自由的精神的幻象,诗人对爱的认识是“混乱”、“美丽”。第五首,组诗的中段,情绪最为平静。“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无数世代流逝,而夕阳、田野永在,时间永在。时间的威力使我渴望永恒,渴望静止,安睡。第六首,讨论相爱到“相同”之后所带来的怠倦。这一思想可能是受奥登的影响。相爱者渴望相互的认同,但相同会产生怠倦,而不认同又是“陌生”,人的情感得在“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旅行,这是人性的痛苦,与爱者本身已经无关。第七首,即使相爱者,他们的爱情也是平行的,人永远是孤独的个体,即使相爱,也是爱另一个自我。第八首,诗歌情绪最为复杂。相爱者接近到定型,完成了爱的过程,但这过程注定要结束,象到了季候的树叶一样,到时相爱的人也各自“飘落”--分离。而只有“巨树”永青。“巨树 ”就是第一首所指称的“上帝”,它是造物者,万物由它而生,因此它玩弄万物,也就是玩弄它自己,所以它嘲弄,但哭泣。最后,落叶“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表明穆旦对这种万物生死变化已能平静接受。3.请简述翟永明所定义的“黑夜的意识”。解答: 1984年翟永明写出了组诗《女人》及序言《黑夜的意识》。在序言中翟永明对女性的力量作了如下定义:“女性的真正力量就在于既对抗自身命运的乖戾,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且在二者中间建立起黑夜的意识”。这种“黑夜的意识”是女人“个人与宇宙的内在意识”。在翟永明看来,“每个女人都面对自己的深渊--不断泯灭不断认可的私心痛楚与经验--远非每个人都能抗拒这均衡的磨难直到毁灭。”而“黑夜的意识”则有可能帮助女性抗拒这深渊,因为“ 它升起时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一个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性的世界。”组诗《女人》由近二十首诗组成完整的结构,它一反传统意义上对女性命运的美好勾勒,而直接切入女性内心的痛苦并寻找反抗的支点,在当时诗坛上引起很大震动,“黑夜的意识”提供了一个深刻而独到的主题。5
四、论述题
1、刘震云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
2、请谈谈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3、请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谈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色,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附:参考答案
1、刘震云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解答: 刘震云关于当代生活题材的作品,被归列于“新写实小说”。他的《塔埔》描写的是一群高考复读生的生活,获得了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被当作“新写实”的重要作品。《一地鸡毛》的人物小林,在刘震云此前的小说《单位》中已经出现。《单位》主要是写小林这个小职员在“单位”这一公共空间中,被磨去个性的过程;但《一地鸡毛》则写的主要是小林的日常生活,是他的私人空间,而在这一空间中,人的自我意识的被侵蚀是更为可怕的,因为已经无路可逃。“一地鸡毛”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在小说的结尾处,小林梦见自己在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生活就是由鸡毛蒜皮一类的琐事和人的皮屑一样令人恶心的感觉组成的,既让人“舒服”,又让人难过;舒服,是从活着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这一角度而言,难过,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和蝗灾,百姓饿孚遍野,而国民政府照样课捐纳税。于是,小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面对这样一个政府,是饿死不当亡国奴,还是为了活命而甘向侵略者低头。小说写到,很多百姓见了白人就下跪,灾民吃了日本人的粮食,还缴了国民党军队的枪。中国的政府在国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出来赈灾,而赈灾之款又被贪官污吏给搜刮去。在《温故1942》中,刘震云的语调是少见的激愤,小说中还陈列了很多调查报告式的分析,以及直接的控诉与质问。《故乡相处流传》处理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混合交叉。曹操、袁绍、猪蛋、六指、“我” 沈姓小寡妇等虚构的或历史上实有其名的形形色色人等,共同活跃在三国、明、清以及1960 年代,他们不断地在历史中重复出现。“风水轮流转”,不同时期掌权的人物不同,但领导者永远只是使用暴力,被领导者成为暴力镇压的对象,为了逃祸,只能盲目顺从,因此,一旦夺取政权后,就同样地使用暴政。历史在不同时期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在作者刘震云这里,历史就是专制与被专制,就是官对民的压榨。刘震云的历史观和我们通常所习见的历史观并不一致,在《温故1942》当中,一反官修历史的冠冕堂皇,百姓也露出了为了活命而不顾国民的羞耻心的“本质”,刘震云的批判的锋芒既指向统治者,也指向一般被压迫者。他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请下圣坛,揭露他们的无耻龌龊与虚伪,曹操、袁绍、慈禧、朱元璋无不遭到作者锋利之笔的解构。对“人民”,刘震云也毫不留情,“人民”总是势利的,谁得势就跟随谁。作者当然期望于人民的觉醒。刘震云在政治、历史、现实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的黑暗面,所以他致力于批判,但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出路。
2、请谈谈余秋雨散文的特点。解答: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多数是以记游的方式展开他的文化思考。他认为自己所写的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 6 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往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余秋雨在散文中的自我定位就是这样一位“有悟性的文人”,能够思接千载,把传统文化的光辉投射进现代社会。从作为传统与现代的中介这一角度来看余秋雨,他的散文的确有朝这个方向努力的痕迹。他在记叙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发表自己感受的同时,也介绍该名胜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那些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读者,余秋雨的散文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余秋雨的散文非常重视文化思考,有比较强的文化反省意识,他常常在对历史做回溯性的考察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在对先人遗迹的追随中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使命。但余秋雨散文对于文化的执着有时也使人感到过于正襟危坐,严肃得失去了散文应有的随意与轻松。这就使余氏散文表现出“宣谕”式的色彩,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言,“他的文章少有周到的描写,多是滔滔不绝的主观倾诉,……他的叙述语调也是朗诵式的,用的是社论的节奏和诗的旋律。他的写作不是一种交流而是一种宣谕。”
3、请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谈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色,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解答: 周作人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人类学、性心理学、神话学、童话学、民俗学等,形成了以认识人自己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是周作人的著作的基本出发点。五四时期,周作人在文章中倡导“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推波助澜形成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妇女的发现”。这仍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顺延和扩展。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基点也在此。中国现代散文,“闲话风”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书中,专门介绍英国的随笔:“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周作人在他的《雨天的书》的序言里也描述了相近的写作设想:“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碳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这两段话在五四时期非常有名,周作人是“闲话风”散文的重要的开创者和主要作者。五四时期,是周作人首先在理论上倡导“美文”(即叙事抒情的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美文”树立典范。他的散文取材着眼于“俗世”的日常生活的情趣,自然率性;他的散文的文字则拙朴其貌,灵慧其心,形成平和冲淡的散文境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多姿多采,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浮躁凌厉,如《碰伤》;一是冲淡平和,但蕴涵深意,如《水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