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2期](黄萧养)成功失败谁人评说 英雄枭雄终归寂寞
[第32期](黄萧养)成功失败谁人评说 英雄枭雄终归寂寞
南方都市报
广州沙面公园内的黄萧养塑像,为著名雕塑家尹积昌的作品,题字是关山月的手迹。
一家之言
明代中叶频繁的农民起义
明朝自英宗正统起就进入它的中期,直至神宗张居正的变法。这时期社会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皇帝和地主阶级各阶层剧烈的土地兼并和赋役、地租的加重,以及由此引发的频繁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民爆动。
明代自宣德(公元1426-1435年)以后,“臣僚宴乐,以奢相尚”。尤其到英宗正统时(公元1436-1449年),土地兼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财政恐慌等等,愈演愈烈,而农民阶级为争取生活权利的斗争亦越来越猛烈,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举其大者,则有正统十年(1445年)浙江叶宗留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年)福建邓茂七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年)广东黄萧养起义,景泰七年(1456年)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成化元年(1465年)荆襄“流民”起义,正德三年(1508年)四川刘烈起义,正德五年(1510年)河北刘
六、刘七起义,正德六年(1511年)江西抚州王钰五起义。另外,广东、四川、江西等地也发生了不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突出的一点,是发展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邓茂七起义称“铲平王”。贵州苗民中富起义,亦称“刬平王”,表达了农民要用武装手段,铲除封建社会会所规定的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尤其是用武力夺取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的土地,更是对封建制度基础的冲击,这也直接促使了张居正为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国家赋税制度的改革。□陈鸿钧
人物辞典
黄萧养(1410-1450年)
明初广东南海人。正统十三年(1449年)聚众起义,南海、番禺、香山民众纷起响应。次年,攻围郡城,队伍扩大到十余万人,有船八百艘。8月,攻广州,据五羊驿为行殿,称顺天王(一作顺民天王、东阳王),屡败官军。景泰元年(1450年),为明都督董兴率军俘杀。
明代黄瑜《双槐岁钞》中关于黄萧养的记载。
历史年表
明英宗、代宗二朝的农民起义
◎1436年(明英宗正统元年)
蒙顾等十六峒蛮起事
◎1439年(明正统四年)
贵州计沙苗起事,松潘“祈命番”起事
◎1444年(明正统九年)
叶宗留起义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
广西瑶起事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
邓茂七起义,广东瑶赵音旺起事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
湖广靖州苗起事,金台起事,黄萧养起事,明军与瓦剌土木堡之战,明军保卫北京之战
◎1451年(明景泰二年)
韦同烈起事,贵州苗民再起事
◎1453年(明景泰四年)
湖广五开、清浪苗起事
◎1454年(明景泰五年)
泷水苗起事,草塘苗起事
◎1455年(明景泰六年)
明镇压湖广苗
◎1457年(明英宗天顺元年)
王斌起义,浔州蛮起事,广西田州苗起事
◎1459年(明天顺三年)
两广瑶起事,广东泷水瑶起事,东苗千把猪起事
◎1460年(明天顺四年)
李添保起义,广西壮族起事
◎1461年(明天顺五年)
明军镇压城步瑶,山都掌蛮起事
◎1462年(明天顺六年)
两广瑶起事
◎1463年(明天顺七年)
洪江苗起事,上杭民起事,广西瑶攻梧州之战,赤溪、湳峒苗起事
◎1464年(明天顺八年)
四川赵铎起事
人物列传
揭竿顺应时势 得失皆因人心
黄萧养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10个月,席卷珠江三角洲,震动明朝廷,由星星之火发展成广州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自发的农民武装暴动,史称“黄萧养之乱”。其速度之快,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堪称广州地区之“史无前例”。因其是个英雄人物,因而被赋予神话色彩,有不少民间传说至今流传。他的故事在历代的官方史书和私人著述中均被记载,并被收录在1996年陈泽泓编著的《广东历史名人传略》。
越狱起事
黄萧养自幼性情倔强,好舞拳弄棒,打抱不平。因为人豪爽,结识了一批江湖好汉和冲鹤堡的农民兄弟、疍民。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珠江三角洲的南海、顺德一带洪水为患,农田失收,但税赋不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黄萧养遂带头抗粮抗税,痛殴抢占沙田的土霸,结果吃了一场人命官司,被捕入狱。因逢大赦出狱,他便流落到沿海各贸易集市为贩运私盐商当佣工,参与了武装走私,并结识了许多豪杰。当时,由于海禁森严,黄萧养以“盗嫌”之名再度入狱,定了死罪。黄萧养智术过人,并不坐以待毙,他想办法联络在押难友,伺机越狱。
陈泽泓编著的《广东历史名人传略》记述: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据说有一天,黄发现“所卧竹床,皮忽青色,渐生竹叶”,同窗“难友”江西商人认为复生之竹为死里逃生之吉兆,并“教以不轨”。黄以此为机,激励众难友,共谋起事。三月初八深夜,黄萧养和事先串联好的19位难友利用利斧砍开囚械,打开牢门,狱中170名重囚暴动越狱。暴动队伍奔至军械局夺取武器,撞开东城门,登上预泊河边的船只,扬帆出海。两个月后,黄萧养又回乡招兵起义。5月13日,在赤岗出海口一带将拦截的官兵打败,当场杀死统兵官张百户,转到南海番村,在该村海口召集人马,修造船只训练队伍。当地老百姓闻风归附,队伍不断扩大,汇集了万余人的队伍,改造了一百多艘战船,集中到西村(现顺德勒流镇富裕乡),加强训练,准备进攻广州。
兵临广州
6月中,黄萧养在南海县冲鹤堡横岗二龙山前(今顺德勒流镇龙眼村内)祭旗起义,自号“天威将军”。义军首先向冲鹤堡进军,镇压了潘姓大户,其他土豪劣绅闻风而逃。随后攻下桂洲、逢简、大良、马齐、龙江、新涌口、太艮堡(今顺德大良),并以太艮堡为根据地,开仓济民,修筑工事,封锁河道,储备粮草,并乘势发展水师。当地朝廷虽心生恐惧,却无力能敌。
8月中旬,黄萧养开始执行“拜佛(山)劏羊(城)”的军事行动。27日,黄萧养亲率300艘战船,从苇涌直插广州,沿途官兵节节败退,起义军声势大振,队伍不断扩大,直抵广州城下。水军进军南门,陆路则进军西关,形成水陆夹击之势,将广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广州城内的官军不敢应战,派人向朝廷十万火急告急,紧闭城门死守待援。明朝都指挥王清奉命由高州统帅200余艘战船和5000军队驰援广州,但船至沙角尾搁浅。预先设伏在此的义军驾着装载柴、米、油、盐的小艇,扮成“贼船”驶向王清所部,乘其不备,埋伏在柴堆中的义军冲上大船,活捉王清,全歼其军。广西总兵张安奉命带兵解围,陷于义军数百艘战船的重围之中,张安惊慌之中坠入水中溺毙。
建国称王
黄萧养从两次战役中夺得许多军械,义军队伍发展到10万人,拥有战船1000余艘。同时,派往新会、香山一带的义军协同作战,占领了石岐、新会、东莞等地,军威大振。这时,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失利,在土木堡被俘。朝廷人心惶惶,京师一片混乱。10月,黄萧养在大良建都,以广州城南五羊驿(今南关清水濠街处)为行宫,建立“大东国”,自封为“顺民天王”,改元“东阳”,分封文武官员100多人。起义军以河南漱珠岗附近原南汉离宫为指挥所,赶造吕公车、云梯等器械抓紧攻城准备。广州城中的明朝官吏登城见之,十分震恐,相顾涕泣。
黄萧养义军围攻广州数月之久,其间沙田地区农民也纷纷起义策应,扫清广州外围,解除起义军后顾之忧。黄萧养随后分兵进攻新会,与新会义军王三联合起来,杀死官军六十余人。又分兵进攻南海、番禺等县,重点围攻佛山,打算夺取这个盛产“广铁”的重镇,作为兵器物资供应之基地,同时扩大围攻广州的威慑。
珠江决战
广州被围三个月之余不解,告急文书纷飞至京师,即位不久的景泰帝大为震惊,除调集广东各地官兵,还命都督同知董兴为左副总兵,调广西“狼兵”(广西溪峒士兵)策应,又调江西、南京各2000军队驰赴广东董兴统帅,还命侍郎孟鉴赞理军务,右佥都御史杨信民巡抚广东。
杨信民一到广东,即派人到义军营中诱降,又将官府疑为“贼”关押者释放出狱。打开城门,让居民得以进出广州,还刻制散发数万份“押印公据”,声言即使做了强盗拿着公据即可免罪,还可以进城就食。义军此时粮食不继,不少人动摇,队伍受到分化,“留者不满千人”,“叛萧养者渐多”。
1450年4月11日,起义军与官军在珠江洲头咀水面展开激战。起义军虽然有人数优势,但装备、素质远远不如官军,并由于围城以达八个多月,又加上分兵出击各地,义军锐气大不如前。而广西狼兵作战勇敢,双方激战五昼夜,黄萧养始终身先士卒,不避矢石,在作战中被流失射中,落水牺牲。义军群龙无首,围城之役失败,黄萧养被明军涵首献京。
黄萧养死后,大东国瓦解,义军分两路撤退。一路有万余人,由黄大牙率领,退守三山、太艮等处,终因孤立无援而在4月23日被攻破营寨。黄萧养之父黄大纲、侄以及将领33人被俘,俱械送京师,义军被斩溺无数。另一路由黄公庞率领退至钦州一带,坚持至成化三年(1467年)。
历史影响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阶级亡羊补牢
黄萧养起义影响深远,在政治统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直至民国时期。
引爆新宁少数民族起义
受黄萧养领导的农民起义影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新宁少数民族地区也爆发了多次起义。黄萧养起义的次年2月,新宁县文章都大岭村民黄汝通聚集三千余人乘势而起。及后又有铁炉坑岑子华、坡头谭保、南坑黄
三、那西白大蛮等揭竿而起。后来,黄
三、区蛋家、温积彩等人,成为黄萧养部的重要将领,坚持斗争到景泰九年(1450年)5月黄萧养壮烈牺牲后。
此外,正德十三年,新宁的温边、白石一带被官僚、地主压迫得难以维生的汉族农民集结起义;新宁县的瑶族人民也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群起反抗,断断续续持续十多年,但都被朝廷血腥镇压。
统治者反思危机,整顿吏治
黄萧养起义使朝廷认识到农民起义对朝廷统治的危机,遂开始整顿吏治。景泰二年(1451年)1月,朝廷命令广东左参议罗崇本整顿吏治,如发现所属文武官员纵容豪强坑害百姓、霸田夺产而致贫民无力缴粮纳税的,文职六品以下可以直接拿问,五品以上则具奏拿问,依律议罪。接着,又实行均徭法,按赋税轻重、人丁多寡负担徭役。还把上至德庆、下至沙口的西江河段,划给“自卫有功”的九江人免税捕捞鱼苗,这都是起义军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
对起义“战俘”采取怀柔政策,设“顺德”县,其中可见明统治者用心。此外,统治者还利用祭祀以渲染朝廷统治的权威。例如,佛山祖庙就因黄萧养起义而地位陡升,并由民祀改为官祀。《佛山忠义乡志》卷八《祠祀》记载,景泰元年(1450年)朝廷抗击黄萧养起义的胜利促使佛山的统治者抓住了隆祀祖庙的好机会,上奏朝廷请求封典。皇帝遂敕赐祖庙为灵应祠,并发了四个匾额,两副对联等敕物(至尽犹存祖庙)。明代宗朱祁钰写的“法界大开正直真武殿从人寿,神光普照兆民家奸邪不尔私”,以皇帝的名义肯定佛山北帝正直无私,并警告兆民密藏奸邪,并把祖庙从一般的社区香火升为官祀。从此,祖庙在人们心中赢得“灵验”和保民安乡,救民于危难的声誉。
成为宣传反帝侵略的武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戏剧成为宣传武器,大量歌颂民族英雄的故事被编成杂剧和乱弹剧本,发表在《新小说》、《小说月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等刊物上,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廷腐朽统治。其中,黄萧养的故事被新广东武生编写成皮簧戏剧本——《黄萧养回头》,写黄帝命黄萧养的灵魂投生,从事救国运动,“为同胞,除灾殃”,“雪国耻,报国仇”,使中国进入“富强之邦”,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统治。
传说白鹅潭因黄萧养而得名。
位于新会会城的黄萧养寨。资料图片
地理记忆
顺德·从化
五百年前,广东版图上没有“顺德”地名,而此方向原称“太艮”。相传黄萧养起义迫使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持统治,如为加强封建统治,对数十万“战俘”安置采用怀柔政策。朝廷在北划出土地叫“从化”;在西南部划出南海县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林等四都和太艮、冲鹤等37堡,取“顺天之德”意,设顺德县,企望群众永作顺民。顺德地名,即由此来。
大王滘·白鹅潭
相传,黄萧养在广州西南郊区东□附近陷入敌人前后夹攻后,见前无去处,后无退路,便仰天大叫三声:“为解百姓苦难,宁死不回!宁死不回!宁死不回!”他的叫声,感动了天地鬼神,一夜之间,出现了一条水滘,挡住了官兵。后来人们为纪念黄萧养,把这条水滘叫“大王滘”。
此外,群众为了缅怀黄萧养的功绩,把广州海珠桥一带的河道改名“白鹅潭”;把黄萧养曾屯兵扎寨的罗村宁埠村改名“寨边村”,把传说中黄萧养借用过的佛山沙口一座山岗改名“王借岗”。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萧养寨
在新会会城西郊石涧九龙窟内,云峰寿星公山下。1450年,黄萧养统军3万人,进攻新会城时驻于此地。寨地约5平方公里,分占两条山脉。寨内有练兵场、点将台和太师椅等遗址。寨后有一条通道,可退进大泽、同和等地。山寨居高临下,可见会城城内一切动向。
历史悬疑
末路英雄疑点重重
关于“黄萧养起义”,历史上的官方和私人著述有部分内容不一致,并由于民间传说较多,以致某些历史片段失去真相。
悬案1 越狱时间
记者查阅过去的历史刊物和近期的某些刊物,大部分记载黄萧养的越狱时间说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但广州市方志办副研究员欧安年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是正统十三年9月,次年8月才于冲鹤堡正式举旗起义。之间为“一年之差”,刚好说明黄萧养是经过大致一年的准备才发难的。
悬案2 死因
明代黄瑜的《双槐岁钞·黄寇始末》中记载:“萧养中流矢而卧,为官军所擒,于是奏捷于朝,萧养伏诛,余党悉平。”即是说,萧养是“被擒”的。
而《明实录·英宗朝》中记载:“广东反贼黄萧养率其党分道攻广州者数月,左副总兵、都督董兴等败亡,萧养中流矢死,函首诣京师,枭于市。”这一说明确黄萧养不是“被擒”,而是“中箭死亡”。
欧安年认为,尽管史学界盛行“黄萧养起义”之史料当推黄瑜之《双槐岁钞》为权威依据。但《明实录》是明代官方主修的编年体大事记,材料的大部分为朝廷大内的奏本、档案、文献,一般说来,其可信程度较高。
悬案3 身世
又有一说是,黄萧养满月后,地方官吏欲抓其父为壮丁。此消息被在黄鼎司衙门当苦役、黄萧养的叔叔黄细志得知,便立即通知哥哥连夜逃走。其父走后,留下少妻弱子,生活无着。经过叔嫂商议,决定让嫂嫂桂英投奔罗村庄步当农民的表兄萧大成。从此,黄懋松便由萧家养大,改名黄萧养。这与史书中记载的由僧人萧大悟收养的说法截然不同。
民间传说
广州传说多“涉黄”
神鹅救兵
黄萧养战死后,民间传说当他撤退到珠江边,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两只美丽的大白鹅从江心浮出,游至江边,背着黄萧养消失在茫茫迷雾中。以后,人们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里的江面称为“白鹅潭”。
又说他起义时,舟经今白鹅潭,有白鹅为先导。由于有说他受伤后被缚以大石沉水,又有民谣:“大石沉底,白鹅浮游,三十年后,萧养回头。”
“白龙游江”
在总兵张安从西江领兵前来镇压黄萧养起义时,直扑义军根据地下柏马头岗。进山后烧毁祥云观,挖掘黄本志山坟,引诱黄萧养引兵回来,以解广州之危。不料天雨连绵,挖起的泥土眨眼又倾泻下来。到了入夜时分,一声雷鸣过后,有一股白烟从墓穴升起,直往北江飘去。后来民间传说,这是“白龙游江”。
九牛浮水
相传清朝时候有个老渔翁为了追捕一条鲩鱼潜入白鹅潭,发现下面有个宽敞明亮的洞府,洞内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手执蒲扇躺在一张石椅上,一对鹅在两旁守护着他。
老渔翁正想上前问个究竟,那人忽然不见了,只见石壁上显出两行大字:“九牛浮水面,萧养转回头。”
老渔翁进白鹅潭的事传出后,人们经常到江边去观看,看看“九牛”是不是浮出了水面。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马羽飞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吴伟洪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