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联数据客户信用卡业务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比简析
银联数据客户信用卡业务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比简析
随着上市银行半年报纷纷披露,我们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数据,对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供客户银行多方面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同业情况。
一、信用卡发卡量及透支余额情况
作为国内主要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外包服务提供商,截至2014年6月末,银联数据(CUPD)累计拥有贷记卡客户121家,上线银行98家,客户银行累计信用卡发卡量达5,504.24万张,较年初增长10.83%,累计卡量的行业份额由年初的12.70%提升至13.04%,信贷规模占全行业的18.10%。上半年客户银行新增发卡537.41万张,同比增长14.36%。期末有效卡量达3,659.36万张,较年初增长9.61%,整体活跃率为56.90%,较年初上升1.04个百分点。其中,区域性银行上半年新增发卡达155.26万张,同比增长33.37%,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8.45个百分点,期末有效卡量为894.24万张。图1: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新增发卡量趋势图
对比同业披露数据来看,上半年各行信用卡发卡策略出现显著分化。如以每半年为单位绘制新增卡量趋势图(见图1),可见交通银行今年发展迅猛,仅上半年的新增卡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同样坚持消费信贷为发展主线的招商银行卡量亦同比加速增长,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与去年同期新增发卡量基本持平(见表1),而兴业、平安、民生三家银行同比负增长,其中兴业银行新增卡量呈持续萎缩状态,上半年仅新增60万张,在披露的八家银行中位于末位。平安银行的集团交叉销售渠道继续在获客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持续推动平安寿险与平安车险客户转化,交叉销售渠道获客占新增卡量的38%”。
表1:股份制银行信用卡卡量情况
注:交通银行披露的是在册卡量,平安银行披露的是流通卡量。浦发银行2013年中披露的累计发卡量为1018万张,可能存在披露口径差异。全行业数据来源于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仅供对比参考。带*的银行为银联数据的客户银行。
累计卡量方面,招商银行仅次于四大行中的工行和建行,稳居股份制银行第一把交椅,流通卡量达到2,774万张,较年初增加209万张。随着发卡时间不断增长,销卡量不断增加(以招商为例,流通卡量仅占累计发卡的五成),因此发卡行在内部管理中更加严谨,越发关注基于存量卡(通常包括有效卡量、流通卡量)的指标评价。而发卡时间较早的银行并不具有先发的绝对优势,从图2来看,发卡较早的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已被类似规模但发卡时间更晚的光大、民生等银行超越。
图2: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发卡时间与累计卡量图
注:浦发银行2013年半年报中披露累计发卡量为1018万张,2014年半年报中披露发卡超过864万张,疑似披露口径差异所致。本处根据数据推测进行修正,或与银行实际情况存在小幅偏离。
在行业信贷趋紧、风险攀升的背景下,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信贷规模增速同样出现了分化(见表2)。交通银行因为新增卡量快速增长而带动信贷规模同比增速加快。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继续加速发展,缩减此前落下的差距。从信用卡在全行零售信贷规模中的占比来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比重要普遍高于四大行,其中,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业务比重最大,均超过27%,浦发银行的业务比重最小,仅10.38%。除中信银行外,其余股份制全国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比重均与年初持平或有所提升。截至2014年6月末,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整体透支余额为3,691.96亿元,较年初增长13.96%,期末时点有效卡均透支余额达10,089.09元,较期初增长3.97%。
表2:股份制银行信用卡透支余额及业务比重
二、信用卡交易情况及收益能力
上半年,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信用卡累计交易量达11,915.83亿元,同比增长59.98%。业务收入合计达212.93亿元,同比增长58.65%。卡均收入达608.54元,同比增长48.89%。从收入结构来看(见图3),利息和分期手续费收入是信用卡业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合计约占75%。
图3:客户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结构图
上半年,各银行继续进行各种大型主题营销活动,如招行的“非常美国”、“非常海购”、交行的“周周刷”、“最红星期五”、民生的“天天民生日”、光大的“光大10元惠”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品牌效应。但由于市场竞争压力以及银行发卡策略调整,大多数股份制银行上半年的交易量同比增幅均较2013年同期显著萎缩,去年同比增幅最大、均超过120%的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增幅萎缩至40%左右。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仍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见表3)。网上交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平安银行披露网上交易同比增长155%。银联数据分析也显示,仅二季度,在活跃的信用卡中有34%的卡片进行了网上交易,占比持续攀升。表3: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交易情况(单位:亿元)
注:交通银行披露消费额。浦发银行2012年披露的为消费额,2013年为交易额。
上半年,在披露了收入的各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继续稳健增长,以108.55亿元收入遥遥领先(见表4),循环信用余额比率为32.22%,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民生银行披露的是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不考虑利息收入的情况下,就已达到53.32亿元,收入同比达到67.25%,而兴业银行由于连续的卡量萎缩,收入同比增幅最小,仅为30.23%。我们继续以“收入/平均透支余额”来评价各银行的单位资产收入能力,兴业银行以6.77%继续处于最高水平,但较去年同期收入能力有所下降,同时收入能力下降的还有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或与信贷规模增速不均衡及业务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
表4: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单位:亿元)注: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披露的是营业收入,民生银行披露的是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有别于其他银行。银联数据统计的是客户银行的年费、利息、滞纳金、分期手续费、其他手续费、佣金收入,其中佣金收入系根据消费扣率估算,或低于银行实际收入值。
三、风险及或有负债情况
2013年以来,前期业务快速发展的风险逐渐释放,而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部分行业的风险暴露继续加速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上升势头,持卡人的还款能力普遍下降,各行纷纷收紧信贷政策,加强贷后管理及催收工作,同时核销及资产证券化工作也在加紧推进中,以此来缓解风险不断攀升的压力。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4年6月末全行业信用卡授信总额为5.09万亿元,同比增长28.01%,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为2.04万亿元,同比增长33.58%,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44.18个百分点。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即损失余额)321.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32亿元,损失率为1.57%,较年初上升0.20个百分点。此前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谈及不良贷款成因时强调,信用卡正在成为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
截至6月末,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不良余额为74.42亿元,较年初增长23.18亿元,损失余额54.68亿元,较年初增长18.73亿元。不良率为2.02%,损失率为1.48%,分别较年初上升0.43和0.37个百分点。从上半年开始,银联数据增加对贷款本金部分的风险指标统计,在排除息费仅考虑本金的情况下,6月末的不良率和损失率分别为1.42%和0.97%,较年初分别上升0.30和0.24个百分点,增速略高于行业水平。表5: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风险情况(单位:百万元)
注:光大银行披露的数据为损失率。
从各行披露的风险情况来看(见表5),招商银行表现最为稳健,不良率长期保持在1%左右,而兴业银行的风险则从2013年开始快速攀升,截至6月末,不良余额达到13.29亿元,较年初攀升2.30亿元,不良率达到2.14%,处于所有披露数据银行最高。同时风险快速攀升的还有平安银行,不良率为1.79%。光大银行的风险则实现显著的双降,损失余额较年初下降1.53亿元,损失率较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
图4: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历年信用卡业务风险趋势图 或有负债方面,由于各行计算口径存在差异,此处的或有负债及额度使用率仅供参考。(见表6)全行业整体的卡均授信额度为1.21万元,额度使用率为40.17%,银联数据整体客户银行的额度使用率为41.05%,与行业基本持平,其中区域性银行的额度使用率略高于全国性银行。各银行中,浦发银行的闲置额度较多,额度使用率仅27.82%,严重低于行业水平,民生银行激活卡的额度使用率达73.15%。
表6: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或有负债及额度使用情况(单位:百万元)注:民生银行披露的或有负债仅考虑激活卡。
半年报关注
上半年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可谓内忧外患,内有信贷规模管控、风险攀升和收益持续增长的压力,外遇愈发严峻的市场竞争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各行在精细化经营、智能化管理、网络化运营、平台化支持等方面各施奇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1、精细化经营
各银行持续优化客群和资产组合结构,进一步聚焦高价值的高端客群与年轻客群,推出一系列吸引目标客群的专属产品,且卡产品逐渐形成体系化的布局模式。如平安银行形成钻石卡、白金卡、车主卡、保险金卡等中高端产品体系以及1号店联名卡、淘宝卡、BE@RBRICK卡等在内的年轻客群产品体系;中信银行完成“7 张航空联名卡+2 张商旅联名卡+1 张酒店联名卡”的商旅产品体系。银行进一步加大分期推广力度,网银、微信、短信上行、电话营销等分期渠道不断丰富完善,带动收益能力进一步提升。针对网购一族,兴业、平安等银行推出与支付宝“积分快捷支付”的合作,将信用卡积分直接抵扣购物款。随着海淘业务的不断发展,根据尼尔森披露的调查数据,中国内地1800万的海淘大军一年的开支就高达2136亿元,招行也顺势推出“非常海购”等服务,最大程度吸引该批优质客群。
2、智能化管理
随着数据化管理理念的逐步深入,银行在智能化管理方面有了更多的尝试和突破。交叉营销、数据库营销、既有客户推荐营销等经过数据分析验证为高效的优质获客渠道在推广中被广泛运用,例如平安银行的集团客户交叉营销、交通银行的Member Get Member的推广新户活动等。银行也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等公司“跨界”的大数据合作,精准锁定目标客群,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银行加强模型开发和数据分析工作,通过系统策略部署及数据交叉验证等功能,实现更智能的策略化管理模式,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和贷后管理水平。银联数据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便捷制卡服务产品,累计签约客户达到16家,新推出的商旅客户识别分层模型及行为风险评分可协助银行在客户偏好、风险定价、分期营销、额度调整等方面实现更为高效的贷后管理。
3、网络化运营
结合移动互联网渠道客户服务趋势,各行持续推进线上创新服务,通过加大微信服务推广力度和功能点、升级手机客户端、优化网上商城等方式,持续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与用卡体验,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一些银行推出了网络获客平台,实现快速或准实时的审批运用,如交行的网络发卡服务就实现“最快当天即可领卡”。在移动服务方面,交行推出轻应用的移动服务平台,免下载,支持多种移动终端跨平台访问,提供从申请、发卡到激活、查询等主要业务办理的一站式服务;中信银行推出异度支付手机客户端,推出票务、缴罚款、保险等13个门类。在网络融资方面,中信对POS 商户网贷持续进行优化和迭代升级,业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网络贷款放款累计达47亿元,贷款余额仅9亿元,不良率为0.29%。
银联数据携手长沙银行推出直销银行“添现宝宝”服务,实现全部业务通过智能手机在线办理,账户管理、转账、理财、消费、积分兑换等多项便捷服务一站式搞定,客户体验得到快速提升。
4、平台化支持
系统方面,银行加强基础平台建设,重点关注展业及获客平台、营销服务平台、风险管理监控等类型的系统或平台。民生银行全面升级原有增值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卡片级别获得不同数量的增值服务积点。银联数据也在平台化服务方面不断拓展,其中互联网服务平台业务快速发展,签约客户40余家,累计注册用户15.9万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新一代多渠道信审平台签约客户达到32家;年初上线的上海医联跨院一站式付费服务平台目前已有医院客户31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电销业务累计交易额达到2.7亿元。
5、不良资产处置
在经济下行风险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银行也纷纷加快了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打包转让及核销等工作力度。今年3月,招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到153.89亿元,从招标书上看,主要是对信用卡下的汽车分期信贷资产。而去年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就推出了信用卡资产信托计划,募集资金规模均超过10亿元,中信银行则选择尝试将信用卡分期付款的资产经标准化打包后纳入中信银行理财投资范围,首期规模3000万元。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除定期核销外,据悉也在进行不良资产转让的打包出售,尽可能降低风险水平。
第二篇:银联调查报告: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较低
银联调查报告: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较低
2009.03.26 00:53 作者: 陈黎明 来自: 人民网
中国银联分析2008年我国信用卡透支和发卡情况认为,国内信用卡业务风险仍然处在较低范围内。
据中国银联统计,目前我国信用卡还款延滞率为1%,在POS交易金额中占比30.62%,发卡量占比为7.9%。而美国的这三项数据分别为4.79%、47.01%、63.01%。我国信用卡人均透支额为100元,透支总额为1370亿元。而美国的人均透支额达到22000元,透支总额达到9700亿美元。
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主管刘磊介绍,至2008年年底,我国信用卡透支还只占个人消费信贷总额的3.7%。无论从信用卡债务总规模还是个人负债比例看,中国信用卡业务风险依然处在较低范围内。
中国银联风险管理部主管杨芳认为,当前部分银行扩张性发卡策略给信用卡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挑战。2008年信用卡延滞率、损失率略有上升,呆账核销金额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可通过对新增客户采取审慎的信贷政策,采取适度额度缩减政策等措施,控制风险。
我国信用卡业务在近几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发卡量自2001年2300万张,到去年增至1.43亿张。中国银联预测,受金融危机对社会消费能力的影响,今年信用卡业务增速可能放缓,但仍将超过借记卡,至年底,可能突破2亿张。
第三篇:信用卡业务全透视:盈利模式、风控与发展趋势
信用卡业务全透视:盈利模式、风控与发展趋势
轻金融导读
经过多年跑马圈地,各行信用卡发卡策略已出现显著分化。2015年末,发卡量最高的工行累计卡量近1.09亿张,全年新增835万张,同比下降33.25%,主要是15年下半年仅新增发卡123万张,相比上半年发卡量大幅萎缩。2015年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新增发卡量同比亦呈现收缩,而兴业、中信、浦发则以高于50%的增速快速增长。
一、信用卡业务现状据央行9月8日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16年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用发卡数量共计4.73亿张, 同比增长9.26%,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1张。信用卡授信总额为8.05万亿元,同比增长25.44%;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为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9.72%。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1.70万元,授信使用率44.33%,较上年同期下降2.1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80.57亿元,环比增长4.91%,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占比较1季度末下降0.02%。银联数据(CUPD)显示,经过多年跑马圈地,各行信用卡发卡策略已出现显著分化。2015年末,发卡量最高的工行累计卡量近1.09亿张,全年新增835万张,同比下降33.25%,主要是15年下半年仅新增发卡123万张,相比上半年发卡量大幅萎缩。15年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新增发卡量同比亦呈现收缩,而兴业、中信、浦发则以高于50%的增速快速增长。
1、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和新增发卡量2015年,已披露信用卡数据的上市银行中,工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位居第一,达1.09亿张,同比增长8.30%。华夏、浦发、中信、建行、平安银行的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速均超过20%。其中中信银行主要是因为去年信用卡在跨界合作方面比较积极,与互联网公司的密切合作有力拓展了新增发卡量的获客渠道。此外,招商银行还披露了流通卡数和流通户数,分别为3782万张和3103万户,据此可估算出招行客户人均持有招行信用卡约1.33张。
2、信用卡交易额信用卡交易方面,除了五大行披露的是信用卡全年消费额外,其他行均披露是的信用卡交易额。从图3可以看出,各行信用卡交易额同比增速分化显著,但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额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另外,工商银行披露其信用卡卡均消费额为12578万元,同比增长4.3%;招商银行披露其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4331元,同比增速10.68%。(注:工商银行卡均消费额=报告期消费额/报告期月平均卡量)
3、信用卡透支余额 信用卡贷款余额方面,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和招商银行信用卡透支余额加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87.81%、57.70%和42.50%,预计与银行发卡量加大和分期业务推广加速有关。相比之下,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虽然发卡量在扩大,但信用卡贷款余额却基本没有增长。农行年报显示,这主要是由于信用卡分期业务交易额有所下降。
二、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盈利为收入扣除相应成本部分,其中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利息收入、分期手续费收入、商户回佣、年费以及取现手续费等,信用卡的成本主要包含发卡成本、资金成本、运营维护成本、营销成本、坏账风险损失等。从发卡机构、盈利结构构成上看,我国与美国等国存在较大差别。
1、国外信用卡盈利模式
美国是信用卡普及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信用卡业务起源于1950年代,至今已经开展超过了50年,从发卡机构的构成看,与国内存在较大的不同。我国信用卡发卡机构均为商业银行,而国外除银行以外,还有信用卡公司、具有发卡资格的企业等,均可发行信用卡。美国的发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综合银行,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另一类是独立的提供信贷服务的信用卡公司,如美国运通、第一资本等。美国的信用卡业务由于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一种以商户回佣为主的盈利模式。(1)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大部分发卡银行采取的是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因为信用卡业务的利息收益率较高,美国信用卡机构的净利息收益率一般可达到10%左右。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会鼓励持卡人提前消费扩大信用卡透支余额,以提高利息收入。在美国,利息收入在信用卡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一般在65%以上,如图5所示,2015年美国主要发卡机构信用卡收入结构中,美国银行的的信用卡利息收入占信用卡总收入的67%,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的信用卡净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76%和79%。(2)以商户回佣为主的盈利模式
商户回佣主要包括商户收单手续费、年费收入、分期付款手续费以及其他收入。以商户回佣收入为主的发卡机构一般采用“以支付为中心的盈利模式”。
以美国运通为例,美国运通发行的信用卡以签账卡(charge card)为主,签账卡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卡,主要区别在于持卡人必须全额偿还每月的账单金额。运通公司信用卡业务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额为核心,而非提高持卡人的透支余额,通过与商家进行联合,有针对性的采取营销渠道,提供促销,刺激持卡人消费。因此其信用卡应收帐款时间短,交易频率高,且卡内余额周转率高。由于持卡人还款及时,因此信用内留存的贷款余额少,不易产生较高的利息收益。美国运通的平均商户折扣率在 2.5%左右,2014年和2015年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2.48%和2.46%。2015年,美国运通的商户回佣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8.80%,而净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8.04%。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在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在发展的初期,国内持卡人使用循环信用的客户比较少,透支的客户中大部分持卡人都选择在免息期内全额还款,因此银行信用卡收入以商户回佣收入占据主体;而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资产业务形成的利息收入逐步上升。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收入结构看,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最高,一般在45%左右,但是国外以利息收入为盈利模式的银行该项占比通常在65%以上,相较而言国内的利息收入占比仍有提升空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主要收入构成(1)利息收入
目前, 我国信用卡透支贷款利率为日息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换算成年利率则高达18.25%。扣除运作成本、利息支出及一定的坏账准备,信用卡业务的利差估计在8个百分点以上。各家银行信用卡政策不同,一般有30-56天不等的免息期。但是这种对不同客户采取同样透支成本和统一免息期的规定,会降低部分客户的用卡积极性。为推进信用卡利率市场化,央行于2016年4月15日发布的《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取消了现行统一规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实行透支利率上限、下限区间管理,透支利率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透支利率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发卡机构可自主确定信用卡透支的计结息方式、溢缴款利息标准等。同时,取消关于透支消费免息还款期最长期限、最低还款额标准以及附加条件的现行规定,由发卡机构基于商业原则和持卡人需求自助确定。《通知》一方面满足了持卡人降低透支利率的预期,鼓励持卡人更多使用循环信用,同时也满足发卡行通过个性化的利率定制拓展细分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信用卡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透支利息收入对信用卡收入的贡献度将逐步提高,进而成为信用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商户回佣
商户回佣,就是持卡人选择使用银行卡结算时,特约收单商户支付给发卡行及发卡组织的结算手续费,是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商户安装的POS机一般由银联商务或商业银行(如工、农、中、建等行)提供,由银联根据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2016年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全面下调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并将于2016年9月6日开始实施。按照新调整的费率,商户的刷卡手续费成本将大幅减少。(如表2)目前现行刷卡手续费政策,是央行2012年11月下发的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做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实施工作的通知》规定的,自2013年2月25日起,2003年施行的商户刷卡手续费规定废止。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总体下调幅度在23%至24%,其中餐饮娱乐类下调幅度最大,达37.5%。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如表3所示:(3)年费收入
国外银行卡年费一般不减免,但国内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激烈,为了鼓励消费者使用信用卡,银行一般都采取每年刷卡消费或交易一定次数或金额即可免次年年费的优惠政策(如表4),因此信用卡年费这项收入来源在国内收效甚微。(4)分期手续费 分期业务手续费,是银行为客户提供分期偿还信用卡透支金额的服务收取的费用。信用卡分期业务实际上是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的一种中短期融资服务。在国外,该项业务已经有几十年发展历史,国内银行从2005年左右开始推出,借鉴国外经验,各银行推出的循环分期业务主要有消费分期、账单分期、现金分期、商户分期等,其渗透领域覆盖了客户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信用卡分期业务快速发展。近几年,分期收入逐渐成为信用卡收入的主力。各家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分期次数和手续费率都有所不同,如表5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利息收入口径存在差异,2015年起招商银行将分期收入从非利息收入重分类为利息收入,这种做法更符合国际惯例。(5)滞纳金 2016年4月15日,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取消了滞纳金规定,由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协议约定违约金,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推进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化竞争,激发信用卡市场自身活力。从国际上看,在美国,银行也向持卡人收取“信用卡迟延费”,类似我国的信用卡滞纳金,不过是定额收取的,一般为每人15美元至25美元。我国现行信用卡滞纳金规定,源自1999年央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22条,“发卡银行对贷记卡持卡人未偿还最低还款额和超信用额度用卡的行为,应当分别按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超过信用额度部分的5%收取滞纳金和超限费。”各家银行政策不同,所设的最低收费标准略有不同(如表6)。(6)取现手续费 取现手续费是指银行为信用卡持卡人提供境内外小额现金支取服务收取的费用。境内取现一般是按照取现金额的1%或2%收取手续费,上下限制各家银行不相同,一般最低2元,最高100元;境外取现手续费一般是取现金额的3%。(如表7)各类银行信用卡收入结构 从2015年银联数据披露的其客户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来看,信用卡总收入为649.03亿元,同比增长38.11%。收入结构方面(如图6),利息收入、分期手续费、滞纳金和佣金收入四项合计占比已经超过了90%。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利息收入达45.50%,较上年末下降了4.22%;分期手续费占比则提高了1.69个百分点至25.8%。由此可见,在信用卡收入结构中,大部分还是靠利息收入,其次是靠分期业务。信用卡收入结构案例:浦发银行、招商银行
2015年年报披露信用卡业务收入结构的上市银行中,浦发银行信用卡收入同比增幅最大,实现营业收入105.81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利息收入43.69亿元,同比增长106.57%,在总收入中占比达41.29%(如图7),信用卡中间收入(年费收入等)62.12亿元,同比增长129.06%,主要是因为加强分期业务力度带来分期手续费快速增长。2015年起,浦发信用卡紧抓市场热点,转变盈利模式,构建“互联网+信用卡”的业务发展模式。首先推出年内最大惠民工程——除部分提供特别权益的卡片以外,浦发信用卡旗下50多款产品免除年费,成为国内首家跨入“0”年费新时代的发卡银行。其次,积极推进浦发信用卡手机端金融服务平台“浦大喜奔”APP、微信平台等移动端业务发展,围绕客户的生活圈,为持卡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全方位、多功能的快捷金融服务,在获客能力和提高客户粘性方面效果显著。此外,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推出两项智能服务模式:融入交互体验功能的“云账单”和智慧客服“随心听”功能,使得个人账单使用更灵活方便,同时提高了服务效率,极大地提升了客户体验。招商银行2015年起对信用卡持卡人分期收入进行了重分类,将其从非利息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调整后2015年信用卡利息收入达267.29亿元,占比达73.58%(如图8),同口径较2014年增长56.81%,信用卡非利息业务收入达95.98亿元,同口径较2014年增长38.78%。主要是因为信用卡持卡人分期收入快速高。
得益于2015年招行抓住了移动支付趋势,在信用卡方面打造连接商户与用户的新型混合支付工具“一招过”,重构现有业务体系下的饭票及影票系统,迅速扩张线下消费场景规模,抢占支付市场,并先后与VISA合作推出了VISA-Checkout、与银联合作推出了HCE“一闪通·云闪付”,获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通过银联与苹果公司展开移动 支付合作,成为首批支持Apple Pay的发卡行,市场份额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存贷利差不断收窄, 商业银行将逐渐向轻资产经营方向转型,未来信用卡业务将逐步提高非息收入占比。而信用卡非息收入贡献最大的业务则是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目前,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已经涵盖购车与车位、装修、教育、旅游、百货等日常生活所及的主要领域,预计商业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占比将在整个信用卡盈利结构中逐年提高。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
1、信用卡资产质量整体情况
近年来,伴随经济下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持续上升,《2016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58.09亿元,环比增长20.46%,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5%,占比较2015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2015年末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为1.80%,比上年末上升0.31%;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591.6亿元,同比增幅达50.50%。近年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及不良贷款余额如图9所示,商业银行早期为抢占市场份额,过度重视信用卡发卡数量、审核不严导致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加之我国信用卡贷款仍未实现自主核销导致不良高企。不过与美国相比,我国信用卡不良率仍在合理可控范围之内(如图
9、图10)。
2、上市银行信用卡资产质量从已披露信用卡业务风险情况的银行来看,中国银行不良率最高,达到了3.37%,较上年末上升了1.31个百分点;不良余额8636百万元,同比增长63.65%。2015年末,只有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不良率有所缓解,同比分别下降了0.27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其他银行不良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幅度不一。不良贷款余额方面,浦发银行不良余额大幅攀升,同比增幅达到107.64%,但是不良率同比仅上升0.09个百分点,主要是信用卡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稀释了不良率。
3、信用卡不良核销对比境外发展成熟市场,我国信用卡贷款仍未实现自主核销。当前,我国信用卡呆账核销是按照《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以下称管理办法)规定,比照公司业务及一般抵押性贷款设置信用卡核销条件,要求按照“严格核销条件,确凿证据、逐笔核销”的原则申报、审批。没有考虑信用卡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周期短、风险高等特点,导致大量已实际上形成损失的贷款无法认定为呆账进行核销,而且核销时需要提供充足的证据逐笔证明“呆账资质”,操作难度大,耗费成本高,影响商业银行及时进行资产处置,导致各行不良比率趋于升高,无法体现信用卡不良的真实情况。
例如:国际上一般对于逾期180天以上(部分为210天以上)的信用卡透支应认定为损失并予以核销。然而我国管理办法仍然规定,信用卡透支款项需经过法院诉讼、公安机关报案等法定程序或追索1年以上才符合核销认定条件。但是,对逾期180天以上的贷款,从经验上看,后续回收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1、信用卡不良回收特点——以招行为例
根据招商银行发行的和萃2016年第一期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卡不良贷款回收表现横向受到职业、收入、年龄、额度、所属分行、城市等基础因素影响,纵向受外部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影响回收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有二项:从发生不良到入池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入池账龄)、发生不良时本金余额的大小。
招行提供的历史回收信息显示,信用卡贷款在成为不良后的一年内各期平均回收率迅速下降,第十二个月后平均回收率降至1%以下(如图13),之后的累计回收率基本保持稳定(如图14)。也就是说,从发生不良到入池经历的时间越短,则后期可回收的比例越大。另一方面,发生不良时的本金余额越小,后期回收的概率会越大。
2.国外及港台地区与我国信用卡核销制度的比较(1)美国信用卡呆账核销制度
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在2000年发布的统一信用分类和账户管理政策修订版中,明确了对循环信用拖欠180天以上和分期付款拖欠120天以上的账户直接核销处理;除此之外,对破产、涉嫌诈骗、死亡等类别也有明确的核销政策。我国与美国在信用卡呆账核销方面的比较如表8所示:(2)港台地区信用卡呆账核销制
港台地区信用卡公司按照客户延滞情况进行分类:M1——延滞0~30天,M2——延滞30~60天,M3——延滞60~90天,M4——延滞90~120天,M5——延滞120~150天,M6——延滞150~180天,M6后即视为呆账可直接进行核销,账面清零无需监管层审批核。港台地区个人和公司均可申请破产,故对于被法院接受申请破产的个人和公司,需要按照当地法令与破产法的规定进行。
四、信用卡中心的运作管理目前,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运营管理都是由总行直属的分行级专营机构信用卡中心负责,实行类似事业部制的管理,内部独立核算。在2015年年初召开的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监管部门政策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在体制上积极创新,特别是类似于信用卡、理财、直销银行、私人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等业务板块,具备条件的可发起设立子公司。信用卡业务公司化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相当的正面作用。一是由于商业银行受存贷规模限制,而信用卡作为典型的资产业务,需要新增贷款规模予以支持,因此信用卡业务公司化有利于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二是信用卡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点,该业务也适合公司化改制,实行子公司独立运作,按市场管控模式和行业属性经营。此外,2016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通知》完善了信用卡市场化机制,提升发卡机构信用卡利率定价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考虑,信用卡中心在运作管理上逐步向公司化运作过渡,已有多家银行开始着手信用卡业务的拆分。例如:2015年7月9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信用卡业务公司化改制的议案》,同意开展信用卡业务公司化改制,拟由中信银行和中信银行子公司出资共同设立中信信用卡公司。上述事项尚需经相关监管机构核准后方可实施,目前正等待核准。2016年1月31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民生信用卡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事项变更的决议》,将成立全资子公司——中国民生信用卡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98亿元。此外,招商银行表示,有意向把理财和信用卡等资产从主营业务中拆分出去。
五、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频频发力抢占信用卡客户群,信用卡市场竞争加剧。在监管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为了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发卡模式、支付技术、客服等方面创新层出不穷。
1、获客渠道网络化 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信用卡网络申请渠道建设,还有一部分银行实现了通过APP和微信等移动终端申请,使得客户申请信用卡更加便利,移动终端与信用卡的绑定还可以提升客户粘性。据招商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仅仅用了10个月,招行信用卡官方微信粉丝数已突破2000万户,其中持卡注册用户也突破1500万,注册率高达75%。每月通过招行信用卡官方微信递交卡片申请的数量已达15万人次,每月有超3万人次通过信用卡官方微信申请汽车分期业务,官方微信成为了信用卡获客和变现的重要的渠道。
此外,部分银行也积极加强与与互联网行业领先企业的战略合作,扩展网络获客能力。例如,中信银行与三大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百度深入开展联名卡合作,与联盟及外部渠道进行大数据合作;光大银行信用卡与京东金融、优酷合作;招商银行信用卡在游戏动漫等领域与平台合作推出魔兽游戏信用卡、航海王信用卡等。
2、信用卡支付方式多元化 国外,在移动支付兴起后,信用卡公司和发卡银行都积极创新其支付方式。例如,美国老牌信用卡公司万事达,于2013年起陆续推出了配备NFC功能设备的在线支付服务和自拍付款(Selfie Pay)的脸部识别付款服务。英国,巴克莱集团旗下巴克莱信用卡公司(Barclaycard)也于2015年7月1日发布了一套无触点支付配件bPay可穿戴支付设备,并在其官网上出售。国内方面,2016年5月,中国银联发布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银联联合主要金融机构、手机厂商等发布“云闪付”,结合NFC、HCE、TSM和Token等支付创新技术,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实现“空中发卡、非接闪付、网上支付”。同时,银联卡小额免签免密服务正式推出,蓝牙迷你付、NFC迷你付、mPOS等受理端产品创新取得新进展,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移动支付体验。信用卡支付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以卡基为基础的闪付和以移动终端为基础的HCE云支付将成为主要支付形态。尽管微信支付、支付宝势头强劲,但是商业银行庞大的客户基础以及发卡量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法匹敌的优势,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等的应用,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移动支付领域将会扳回一局。
3、虚拟信用卡业务
2014年3月,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了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但是2015年首批民营银行的正式成立,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表示不会设置实体网点,意味着其发放实体卡的可能性不大,这将成为虚拟信用卡业务的一个突破口。而且在国外,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早已经推出了虚拟信用卡。随着中国银联推出HCE云支付功能,以及Token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虚拟卡业务得以实现,ApplePay、SamsungPay、HCE云闪付加速了虚拟信用卡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都有了虚拟信用卡业务。以建设银行推出的龙卡e付卡为例。2016年初,建设银行抓住移动金融发展机遇,与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卡三大卡组织共同推出龙卡e付卡。客户成功申办龙卡e付卡后,通过短信验证获取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等信息,并在手机银行或个人网银进行安全绑定,即可开启全新的支付之旅。据了解,龙卡e付卡具有诸多优势,如可“快速办卡、即时授信”,支持多渠道全网络支付,可实现境内境外、线上线下、消费取现一体化交易。此外,该卡是业内首张具有交易开关功能的信用卡,可大大降低伪冒用卡风险。也许虚拟信用卡会是信用卡业务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期,信用卡风险暴露加剧,不良提升;
2、监管对于收费要求趋严,影响信用卡相关收入。
第四篇:银联与恒生银行共同推中国银联港币信用卡
6月初,在国际信用卡市场中占据60%份额、排行老大的VISA国际组织,放话要封杀国际信用卡市场份额不及其1/6的中国银联的境外清算渠道,据测算,国内将有超过5000万张信用卡受到牵连。
此事引起了国际信用卡组织、银行界、持卡人以及媒体等多方关注,可是到6月底了该事件却仍然谜团一片,各方对此事均低调回应,颇为谨慎。这扑朔迷离的态度给这本就无确切来源的事件又增添了一层迷雾。
尼尔森内部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中国银联在亚太地区划卡的笔数和金额已经排到了第二位,直逼排名老大VISA的位置,而且增长幅度非常快。
然而,中国银联某人士表示,在境外使用VISA双币卡,即使走的是中国银联的通道,VISA也会通过中国银联向发卡行收取一定的品牌费。
那么,VISA究竟为何在境外仍要对中国银联封杀?事件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
两败俱伤
有媒体报道称,6月1日,VISA向其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以外受理带有VISA和中国银联双标识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银行再犯,将每月罚款2.5万美元。
面对媒体的报道,中国银联于6月3日作出回应:“中国银联、VISA”双标识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识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这也直接关系到持卡人的权益和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承诺等。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做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在中国银联官方作出回应后,VISA中国区公关部刘婕表示,“VISA这样做是出于全球运作规章的执行与实施方面的考量,不针对任何公司,也不针对中国银联。”刘婕还强调,VISA对海外收单银行运作规章的考量一直在进行,对于8月1日的时间节点,她表示并未听说。而针对会员银行若违规将重罚一事,刘婕并未否认。
尽避刘婕表示并未听说8月1日这个时间节点,但是“VISA发行的4字头双币种信用卡,须按照公司全球业务运作规章的规定走VISA通道结算”却是事实。
深发展信用卡中心总裁彭小军分析,银行既要服务于客户也要服务于商户,如果VISA对中国银联采取限制措施,不仅将伤害客户的权益,同时也伤害商户的利益。在有权选择不同交易网络权利的基础上,客户交易体验也是其接受银行卡支付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客户要求在海外消费时使用中国银联通道,而该商户却因为VISA的制止而拒绝,此时必然会给客户带来不好的交易体验,也影响商户的利益。同时,银行发行双币卡是对客户有承诺的,如果现在禁止客户在某些情况下的选择权,或者说人为地减少一种交易通道,这对银行的信用也是一种伤害,将造成客户对银行的某种程度上的质疑。
此外,VISA的这一举措可能会带来VISA双币种卡被弃用。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双币种卡占中国银行卡发行总数的52.6%,其中有VISA标识的占双币种卡总数的50.1%。现在,包括中、农、工、建、交、招行、深发展在内的18家中资银行都是VISA的会员,这18家银行已发行约5288万张VISA双币种信用卡。一旦VISA卡被弃用,损失的将是持卡人与银行的双重利益。
银行卡市场亟待开放
VISA与中国银联一个便利、一个便宜,消费者如何选择可以因消费的实际情况而定。
1993年和1996年,VISA先后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代表处,这远早于2002年成立的中国银联在境内开展业务的时间。但时至今日,VISA却始终没能在中国境内市场占优势。
在结算方面,如果在境外消费选择中国银联通道,是将消费额直接由当地货币兑换成人民币,结算的汇率是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当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准,只有一次兑换,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额外的费用。如果选择VISA通道,要先将消费额由当地货币转换成美元,再由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进行结算,结算的汇率由VISA根据当日全球的汇率进行综合而定。“这里面有两次兑换,可能存在一定的损失。”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于乐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道。
此外,在境外非美元国家消费走VISA通道的话,每一单消费金额需要多支付1%~2%的国际服务费,也称为货币兑换费。事实上,国际服务费是国际组织如VISA、万事达等向发卡银行来征收的,但是大多数发卡银行都会把这部分费用转嫁到消费者(持卡人)身上,并且各家发卡银行的费率标准不同。但是,相对于已有30多年历史的VISA来说,2002年成立的中国银联在覆盖率(包括ATM机、POS机,以及合作的成员机构等)方面,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中国银联已经覆盖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银联的商户覆盖率。也就是说,某个国家或地区有中国银联的网点不代表所有的商店都能够刷中国银联标识卡。因此,在ATM机取现、POS机刷卡的便利性方面,VISA强于中国银联。但是,只要走中国银联通道,就可以为消费者省下一定的费用。在收取柄际服务费方面,中国银联略胜一筹、扳回一局。
当初VISA与中国银联合作,是以VISA双币卡为结算平台,即使走中国银联的结算通道,也可以共同分成。
我国国内日常使用的以“62”开头的、带中国银联标识的借记卡基本上都可以在境外有中国银联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这就意味着持卡人在出境游玩时并非一定要使用VISA与中国银联双币种信用卡,即当持卡人使用以“62”开头的、带有中国银联标识的借记卡在境外刷卡消费时,并不涉及VISA通道。VISA也就无从获取相应的分成了。
问题又来了,VISA封杀的是VISA发行的4字头双币种信用卡的中国银联通道,并不涉及中国银联借记卡。
“结算通道就意味着利益,走谁的通道,谁就能从中获利。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双方的结算通道之争,但背后隐含着的是银行卡市场的开放问题。我国国内银行卡市场现在是被中国银联独家垄断经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直言。
以前双方约定的“中国银联主内、VISA主外”(即境内刷双币卡都走中国银联通道、境外刷双币卡都走VISA线路)的格局,随着中国银联的国际化步伐,正在被打破。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VISA仅是意识到自己的市场被别人吞噬。”中信银行银行卡研究专家聂俊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银联在东南亚一带成为中国人出境的首选,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银联在国内具有独家支配性的市场地位,还包括中国银联比较成功的境外消费免货币兑换费的宣传策略。
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应该怎么分,不是简单的几个人、几家企业可以决定的。
纵观整个发展脉络,VISA与中国银联的矛盾由小渐大、由来已久,但是不可否认这矛盾中也隐含着优势互补的信号。
中国银联想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不能仅仅“以内养外”,只依靠中国的市场。
此外,VISA毕竟在国际信用卡市场闯荡多年,霸主地位也不容小觑。VISA想要在中国做出成绩,与国内唯一的竞争通道中国银联为友总不是件坏事;并且,如果中国银行卡市场开放以后,VISA与其自己花血本、建网络,不如与中国银联合作才更加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