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理论文章(六篇)
反腐倡廉理论文章(六篇)
反腐倡廉理论文章(六篇)(2010-07-07 08:23:27)转载▼标签: 反腐 倡廉 权力观 自律 制度 制衡
分类:
九、廉政·修养·自律
1、领导干部要作执行制度的表率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可以说,这是贯穿胡总书记讲话和五次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这个讲话还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落实是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贯彻执行。制度一经制定,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应该服从,任何成员都没有超越于制度之上的特权,任何违背制度的行为都将受到一定的制裁。制度只有这样真正落实了,执行了,才能起到作用。当前,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固然必要,但对现有的各项制度进行不折不扣地执行更为重要。制度落实是制度功能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的关键。过去,每当党内、政府和社会发生一些问题,人们往往归咎于制度缺失;每当说到腐败,人们总是说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每当说到惩治腐败,人们总是寄希望于制度建设、法律建设,这固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事实上,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反腐倡廉制度,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并不少,该有的几乎都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为什么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还是易发多发呢?原因相当复杂,包括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不高,一些制度设计不合理、不配套、不成体系,使一些好的、细的、新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中难度大。特别是制度的执行不得力,落实起来打折扣,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许多制度实际上成了闲置资源,甚至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严重问题。
制度是一种规范和规则。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许做什么以及违反制度规定的后果,具有导向功能,是判断社会行为规范与否的准绳。制度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和连续性,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执行也成不了方圆。严峻的法律需要严厉的执法,严明的纪律需要严格的遵守,“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否则,再好的制度,再严的法律,再细的纪律,不去贯彻执行,必然会走了样,变了形,成了“软面条”,“橡皮筋”!制度必须成为制度,制度不能真正成为制度,还不如不设制度。
但是,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之下,执行和落实制度比制定和出台制度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已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的时候,其执行就越发显得困难重重。当前,真正“管用的”、“管得住”的制度还相当缺乏,不少制度还是“要求性”的,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真正够得上“制约性”的,即使人们想为而“不能为”的还不多。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无制度可用、制度不管用、制度不好用”的问题,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不认真执行制度、不贯彻落实制度、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问题,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腐败现象,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是腐败滋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深层次原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再次为我们指明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就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制度建设,以创新的思路寻求治本办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同时,要通过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有纪不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进一步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领导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在执行制度上率先垂范。他还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只有这样,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做出榜样,看出成效,才能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列宁曾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文件”。俗话说,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百姓也常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干一干。各级领导干部往往都是研究制定规章制度的领导者、指导者、决策者、拍板者。但有的领导干部却又常常成为规章制度的超脱者、逾越者、违反者甚至破坏者,成为法规制度面前的特殊人,使严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失去公信力、约束力和执行力,造成法律法规、纪律条规、规章制度、通知要求、会议文件、领导讲话、一把手批示的秩序颠倒,主次不分,轻重倒置。本来法律法规应当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却总是一把手的批示、指示、批条、指令等最重要、最权威、最管用。凡事只要领导发了话,有了领导的条子,就有了尚方宝剑,就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甚至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反之,如果没有领导的点头、默许、明示等,即使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有明确要求的纪律,有明明白白的制度,有清清楚楚的规定,也无济于事。人们都习惯于找关系、求熟人、走后门,认人不认法,求人不求法,长此以往,社会风气必定趋于恶化。
一些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得力,没有发挥应有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好人主义盛行,应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甚至包庇腐败和犯罪。有的地方和单位,借口安定团结,协调稳定,班子团结,关系融洽,打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教育为主,保护和挽救干部的旗号,回避矛盾,逃避现实,对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特别对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制度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闻而未闻,重人情、轻法纪,重情面、轻规范,重潜规则、轻硬规定,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立法与执法,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成了“两码事”,变成“两层皮”,照章(规章制度)办事不如照长(长官意志)办事,按规矩办事不如看领导眼色行事。在这种情况下,好好的制度被“扭曲”,制度的实效大打“折扣”,就不足为怪!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只要触犯了制度,都必须依纪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纪依法从严处理。坚决克服重制定,轻执行,重开会,轻检查,重讲话,轻落实不良现象。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们严肃查处了王益、米凤君、陈少勇、朱志刚、皮黔生、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郑少东等大案要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在2010年初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就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可谓是切中要害,直击问题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紧紧抓住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另一个就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作者
闫群力 单位/中央纪委宣教室(新华廉政/中国监察)
2、领导干部要作执行制度的表率
[ 2010-03-17 ] 常增月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努力作执行制度的表率。
提高制度执行力,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而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主要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情况,对整个社会起着示范、导向和推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反腐倡廉制度的效用,既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失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制度建设的大忌。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制度,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制度、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浓厚氛围,形成有利于制度执行的良好制度文化。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严于律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自觉用制度规范言行,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增强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前提。衡量制度是否有效,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制度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一要强化制度平等意识。党的制度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具有普遍的约束性,绝不容许任何人拥有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自觉破除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二要强化制度权威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要求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领导干部更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三要强化制度约束权力意识。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用制度约束自己,作廉洁自律的表率,而且要坚持用制度规范权力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依法行政本领,按照制度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作依法行政的表率。四要强化制度创新意识。针对分管工作的实际,从掌控人权、事权、物权的重点单位和部门入手,找准关键节点,建立内控机制,完善外部监督措施,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构筑制度防线,做到关口前移。五要强化制度监督意识。在带头执行好制度的同时,对分管系统、部门执行制度情况实施有效监督,是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职责所在。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真正把班子建好,把队伍带好,把反腐倡廉建设抓好;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遵守制度贵在自觉,执行制度重在严格。作执行制度的表率,是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既要为有效执行制度提供有利条件,又要为制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注意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把案例剖析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制度建设,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一批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制度。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遵守制度规定。要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力。通过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各级领导干部把制度的要求转变为高度的自律,把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内在的自觉行动,使坚决执行制度的理念成为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从而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3、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提高科学化水平
陈 健
科学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制约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做到统筹推进、重点突破,逐步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体制机制。
科学研判反腐倡廉形势,为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科学化提供重要依据
科学判断形势,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准确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关键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作保证。
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绩效评价制度,提高反腐倡廉形势判断的客观性、准确度和社会认同度,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选好评价主体。扩大评价工作的民主参与度,实行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自我评价、上级考评与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逐步扩大社会评价所占比重,逐步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价,增强评价工作的独立性,让党员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不断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二是选准评价指标。重点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着重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中,抽取反映反腐倡廉建设绩效的关键性指标,增强指标设定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坚持勤、廉指数并用,综合考核经济社会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反腐倡廉建设成效。三是用好评价方法。坚持以定量评价、主观评价为主,科学开展民意问卷调查工作,综合反映反腐倡廉建设真实效果;注重整合评价工作,节约公共资源,防止出现评比达标、工作检查过多、无序的问题,提高反腐倡廉评价工作水平。
开展反腐倡廉效果评价工作,既要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正视问题,发现不足。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效果评价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使用、评优评先和实施问责的重要依据,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抓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
构建科学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为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提供制度保证
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应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以党章和宪法为根本依据,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内容,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原则,按照必要、明确、管用的要求,科学设计制度,及时对制度规定进行“立、改、废”,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为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奠定基础。
科学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约束制度建设,健全干部教育、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制度和廉洁自律规定,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健全违纪行为惩处制度和勤政廉政激励办法。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点规范行政许可、优化司法权配置、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投资决策机制等,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构建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长效机制。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代表作用、改进党内选举、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有效制度,健全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社会评价等制度规定,为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办法,推进行业自律机制、市场诚信体系和财产资金监管机制建设,为市场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反腐败区域协助、部门配合和国际合作机制,健全反腐倡廉专门机构组织制度,改进机构设置,科学划分职权,形成反腐倡廉的工作合力。
科学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分层推进。中央一级重点搞好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规划,抓好廉政立法和党内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省一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反腐倡廉制度,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市县一级重点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抓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探索提高基层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有效措施。二是有序扩大民主参与。围绕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党员群众、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在建立健全制度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使制度规定全面周延,做到既健全实体规定,又完善操作程序,既要有严格的惩治措施,又要有严密的预防办法,既明确行为模式要求,又规定违反制度后果,努力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切实使制度体现社会基本价值观,做到在严厉惩治腐败的同时,强化权利保护,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要求和利益,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社会认同度;切实使制度符合规范和监管权力运行的客观要求,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制度对权力运行的约束水平。三是着眼整体推进。着眼于建成科学有效的惩防体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培育党员干部的制度观念,建立规范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形成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构建违纪违法行为查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整体水平;坚持既立足当前,着力从制度上解决一个时期党风政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系统规划,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围绕腐败多发易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改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围绕解决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以制度化新成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注重研究解决反腐倡廉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建立健全有关反腐倡廉制度,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努力使制度建设跟上反腐倡廉形势的新变化。
运用科学方法推动制度落实,进一步提升制度执行力
坚持一手抓制度的制定完善、一手抓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当前,要强化制度的落实,加快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制度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开展重点督查和专项检查。整合各方面的监督资源,完善执纪执法协助机制,提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保证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制度执行监督措施,着重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廉洁自律、财产监管和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纠一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努力以抓重点制度的执行带动各项制度的落实。结合监督检查和查办案件,认真查找制度不落实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制度落实的水平。
提高部门内部控制水平。在强化派驻机构监督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部门的自我监督作用,积极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以重要岗位、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有效的内部制约监管推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执行。定期评价内部监管效果,持续改进内控措施,不断优化具有部门、行业特点的内控规范,以内部监管水平的提高带动反腐倡廉制度的落实。
加强民主监督。探索加强基层民主监督的有效措施,改进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工作,发挥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健全网络举报受理、线索运用和情况反馈机制,不断深化信访举报工作,并强化对证人和举报人的保护措施,提高党员群众的民主监督能力,推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落实。
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围绕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深化党务政务公开为重点,进一步建立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尽可能公开事关全局、社会关注、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权力事项,深化重要决策听证公示、咨询论证工作,为党员群众及时知情、充分参与、方便监督创造条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实现制度规范与技术运用有机结合,深化电子政务工作,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加大权力监督力度、提高权力监督效率,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同步监察、实时监控、全程留痕,促进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轨道运行。
强化责任追究。坚持以责任追究为抓手,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水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推动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落实。对制度执行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的,应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充分发挥责任追究对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保证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纪委副书记)
4、如何推进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 如何推进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投票备选答案预警机制包括了解信息、把握动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等环节。了解信息、把握动态是重要的首位环节。要建立多渠道、大范围的信息收集工作机制,通过来信来访、投诉举报、内部排查、案件反查、与社会各界的主动沟通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拓展信息来源范围、改善获取信息方法、弥补信息收集盲点,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干部队伍内部的情况,为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队伍反腐败工作发挥作用。如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考核测评情况应当及时告知纪检监察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涉及“ 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小金库”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检查、审计情况也应当及时告知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在获取信息后必须及时进行分析筛选、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指导运用,要通过对收集到的可能导致违法违纪问题发生的倾向性、阶段性的动态思想和言行表象信息进行全面汇总、综合分析、研究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扼制苗头、预防腐败的针对性措施。
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和实行预防为主方略,决不意味着对违纪行为的宽容、手软、放纵,在着力治本、预防腐败的同时,也要从严治标、惩治腐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企业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总结 廉政风险防范:预防腐败的一条新思路
现代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控制各个生产环节中的质量风险,消除潜在隐患,为现代企业实现效益最大、成本最优提供了保证。那么,能否把这种现代管理理念引入反腐败工作中,针对可能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而产生的廉政风险,建立预防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
从去年年初开始,北京市崇文区正在进行着这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界定三类风险点: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找准每个权力岗位廉政风险点,是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方法的第一步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组织审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全面、深入查找风险点,并针对风险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5、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乐当人民的好公仆
党中央明确指出:把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作为党的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是十分必要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权利的归属、权力的使用、权力的服务方向。
一、为什么要强调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历史证明没有管理,不论是一个部门、一个国家都将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方向。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党艰难得多。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今天,我们党的建设和监督的客观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不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违法犯罪。加上我们的一些党组织面对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我们的一些部门单位仍然存在治党不严、用人不当的问题,且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凸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是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使我们的党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使我们的党更加英明伟大,充满朝气,有强大的凝聚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怎样正确认识把握权力观
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权力观,应该从权力的性质来看,我们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信任,人民的重托,用之于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服务,而决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否则人民可以收回这个权利。我们必须始终信守为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正确原则,同时要始终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对自己行使权力的监督。现在有少数同志之所以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反原则逃避监督。
本来,谁授予权利,就应当为谁服务,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但是,在极少数党员干部的心目中,“为谁服务”的问题却成了一个问题,主要存在着三种偏差:
第一种认识偏差,就是“谁能决定我的升迁。我就信赖于谁,服务于谁。”当今党内拉关系、找靠山、“跑官要官”等现象是怎么出来的呢?一是同用人选人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一是同这种对权力目的认识偏差有关,说到底,就是对“权力从何而来”的问题,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各级干部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呢?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公共权力授权给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和党员干部则是公共权力的具体实现者。我们的许多党政干部,除了上级政府任免之外,有些是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或以其他方式征求民意才被授予一定的权利,而绝不是个别领导随意给予的,这一点作为有权利的人必须牢牢记住。
第二种认识偏差,就是“手中的权力是我个人奋斗得来的。”这种认识,我们也要具体分析。至少有三条必须看到:一是任何个人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确有个人勤奋学习、奋发工作的因素,但在你奋斗的过程中,你个人的努力离不开同事的帮助,离不开集体的关心,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二是要看一个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固然有个人主观努力并创造因素,但确实有历史机遇的因素。我们现在的干部队伍,确实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但是由于干部队伍结构是宝塔形的又要考虑到干部队伍的稳定。很多同志没有能够升迁,并不都是因为能力和水平问题,这与机遇分不开的。再有一条就是你不管在什么领导岗位,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手中的权力只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不仅关系到你个人的进步、成长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那种认为“手中的权力是个人奋斗得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正确的权力观的。
第三种认识偏差,就是“在我负责的一亩三分地里,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种对权力使用的错误认识,是同权力监督的错误认识分不开。当前利用手中权力独断专行破坏民主集中制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办事一挥手”,有损党的威信,有损党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搞任人唯亲;二是在重大经济决策上搞个人说了算,也有个别人认为,我一不贪污,二不受贿,顶多算决策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认识非常错误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具有同等的危害性,同样要受到严厉惩处。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专横跋扈、为所欲为、自以为是、拒绝监督,总有一天会犯错误的,总有一天受到人民的唾弃。
总之,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权力观,具有非常鲜明的“公共性”。为的是要有“公信力”,立足于为民办实事。这种“公共性”的主要体现一是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二是手中的权力切不能为个人或小团体牟利,而应该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服务;三是手中的权力只能按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来行事,要认认真真查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把手中的权力,自觉严格地置于人民监督之下。
三、如何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说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权力的诱惑力,金钱的刺激力等更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做到:
(一)要加强学习。加强学习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很有益处。当前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现在的环境比过去复杂多了,各种诱惑和考验比以前严峻多了,特别是关键岗位、敏感岗位和行业,包括“一把手”岗位,可以说是“高风险”的岗位。事实证明,有一些过去表现很出色的同志在复杂情况下迷失方向,堕落成腐败分子,根本教训就是长期不重视学习,不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想得多了,结果私欲膨胀为所欲为。为此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会上提出树立正确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并付之于行动之中。
(二)要加强修养。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一大长处和优势。刘少奇同志写了一本《论共产党员修养》,教育和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和干部要讲个人修养;党执政了,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员和干部同样要讲个人修养。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堕落。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考验越多。我们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无论在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都要坚持做到“四慎”: 首先要“慎权”。要慎重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人民掌好权。有的党员干部刚开始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比较谨慎,能客观看待自己,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但是,当工作做出了成绩,周围赞扬的话多了以后,就开始飘飘然然,再下去是居功自傲起来,把成绩当成向组织、向群众讨价还价的资本,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
其次要“慎欲”。荷兰哲学家斯宾纳莎说:“欲望即人的本质,有什么样的欲望可看出什么样的人。”牢记不计名利,不贪钱财,不近美色,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高尚情操,要做到三个“不”也不是那么容易。人非草木,都有“七情六欲”。但是,手中有了权,认为就可以随心所欲,放纵自己,自以为是,做出一些出格和越轨的事,那非栽跟头不可。
第三要“慎情”。要不为人情所扰,不为亲情所动,不为友情所左右,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正常的亲情、友情往来,是无可非厚的。我们许多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也对搞特殊化有反感,但是一旦遇到事情有觉得情面难却,有的随乡入俗,有的听其自然。实际上所谓的风气就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为党的干部,不论权力大小都要从自己做起,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可以讲情面,什么事不可以讲情面。做好说服工作,坚持原则,采取适当方式,终究可以得到亲属、朋友的理解。第四要“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要能够自我约束,洁身自好。当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出现了“三股歪风”,一股是萎靡之风,一股是送礼之风,一股是“作秀”之风。这三股歪风中,最难抵制的是送礼收礼之风,因为它带有隐蔽性,带有潜在的危险性。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认为接受这样的钱,不过是“灰色收入”,“人之常情”,拿了,玩了还心安理得。所以,关键是党员干部能够自我约束,管住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伸手,把得住嘴巴,抗得住诱惑,以高尚的人格力量,保证人民给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服务。
(三)要接受监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证,自觉接受监督是非常必要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自觉接受来自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当前体制、机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自觉接受监督这一条,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自律和接受监督,重点就是要认真对待和处理好与配偶子女的关系,认真对待和处理好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认真对待和处理好商业人员敏感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关系,真正做到不越界、不离谱、不出格、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要的东西不要,不该玩的场所不去。身先士卒,带头自律,自觉接受监督。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正确和党的政策英明,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对党有一定的感情。在信息畅通的今天,如果少数干部一时的感情用事,势必会造成决策失误引起连锁反应,使之工作难以开展,造成政府公信力失衡,干部威信下降和不和谐的因素,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为此权利的运用和操作更要体现公平、公开、公正,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高工作开展的通畅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政府权力、干部形象的可信度,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为民之事,树立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清廉的良好形象,乐当人民的好公仆。周市镇党校 二00七年三月
6、从自律、制约到制衡:反腐思路的转变与深化
腐败可以说是权力的“影子”,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可能性,问题在于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以及变成现实性的程度。要使腐败不成为现实或使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必须对权力施加某种限制,而能不能有效限权则取决于采取何种策略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有效控权、限权途径的历史,走过了一条从自律到制约再到制衡的道路。
自律及其限度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里,控权的基本思路是诉诸思想道德教育和公职人员的自律。曾几何时,凡查出一个贪官,在分析他变质的原因时往往是“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放松主观世界改造”等等。既然腐败原因被归结为思想认识,所以相应的反腐手段则是教育,把腐败分子的劣迹制作成警示片让大家观看,或者到问题比较严重时开展集中的思想整治活动。
自律控权、思想反腐背后隐含的是人性善假定或官性善假定。比如,我们误将理想当作现实,以为公共机构不会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公职人员是一群“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排斥约束的属性,要求权力自我约束,无疑是“与虎谋皮”;同理,要求权力自我监督,也不符合监督的本义,因为监督内含有他律的精神。
单向度制约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依靠自律防腐逐步转为主要依靠外部制约。从全国党代会报告来看,十四大报告中尚未出现“制约”一词;十五大报告则提出要“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明确了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努力方向和权力监督的重点环节。
然而,在实践中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却演变为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单向度制约,具体表现为权力的上收或纵向集权。在行政领域,是以垂直化管理为手段将地方政府的权力上收。实行中央或省级垂直管理的系统不断增加,涉及海关、金融、外汇、海事、工商、税务、质检、食药、土地、烟草、盐业、环保、统计等30多个部门。针对乡村基层腐败,许多地方则推出了“村财镇(乡)管”体制,由乡镇政府出面直接控制村委会财务,以扭转村级财务混乱局面。针对县委书记腐败,一些省份则采用省管办法,直接介入县委书记的考察和任免。针对用人上的腐败,组织部门也采用“大包大揽”做法,深度介入到各个系统、各个单位的干部提名、考察、招录、考核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对法院、检察院、纪委监察系统的主要领导实行“空降”或“异地交流”,通过控制人事权来实现对这些领域的监控。
纵向集权式反腐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抑制下级机构的自主性,强化“等靠要”思想,上级和下级两方面的积极性变为上级一方面的积极性。第二,削弱下级机构的治理能力,由于人权、财权、事权上收,基层和地方管理主体被肢解,无力对民众需求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基层和地方治理的窘境最终会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第三,加重上级机构的负荷。上级对下级的不信任导致扩权和事无巨细地监管,而扩权和事无巨细的监管导致上级管理幅度剧增。以少数来制约、监督多数,结果要么是“顾此失彼”,要么是“鞭长莫及”。比如,一个省级组织部门要面对数百个厅局级单位、数千名厅局级干部、上万名厅局级后备干部,不论其它,单从工作量就可以想象其管理的难度。在管不过来且不知情的情况下,“带病提拔”现象便难以根除。
通过上级集权来对下级进行制约监督同样反映的是一种性善论。与自律治腐策略不同之处在于,自律策略建立在全体公职人员可以通过教育、自我觉悟用好手中权力的假定之上,而集权治腐策略则假定下级机构和人员是恶的,是会出问题的,而上级机构和人员是善的,是不会出问题的。事实是,当权力上移、上级机构和人员拥有更多权力的时候,他们出问题的概率也会迅速增加,“分散的腐败”被“集中的腐败”所取代。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职人员不断被查处(如“郑筱萸案”),县处级以上“一把手”犯案已占被查办的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近40%(如“陈良宇案”)就是明证。
呼之欲出的制衡
由于认识上的简单化,长期以来我们把制衡视为西方“三权分立”的伴随物,在批判“三权分立”的时候把制衡一起否定掉。所以,在正式文献中很难找到“制衡”这个词,即便有也是一个贬义词。但我们可以找到带有制衡意思的近似表达——“相互制约”。《宪法》规定,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十七大报告进而用“司法职权配置”来表达司法权力之间的改革要求。这意味着,在司法系统,相互制约不再局限于办理刑事案件方面,而是扩展到各个方面。十七大报告还在更大的层面上提出了优化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即“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将权力一分为三并使之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可以说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对于从制度上控权限权具有深远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制衡”已正式出现在党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先使用了“制衡”一词,要求形成企业内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2008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制衡力”的概念,提出要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
制衡原则对政治组织的治理结构或权力配置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化三种关系:首先,成员与组织的关系。成员或直接或间接(通过代表)有表达和实现共同意志的权利,相应地组织有尊重这些权利的义务;反过来,成员有遵守和执行经民主和法定程序作出的决策的义务,组织有维护这些决策权威性的权力。其次,组织内部相关机构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决策、执行、监督的关系。决策应充分发扬民主,执行应注重效率,监督应强调严肃权威。最后,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应明晰各自权限范围,既不以下犯上,也不以上侵下。
合理的治理结构不仅是对现代企业的要求,而且是对现代政府、政党、基层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要求。在成员的选举权、表达权、知情权落空的时候,组织便会游离于成员意志之外。在最高决策机关虚位、监督机关缺失或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必然导致执行机关“坐大”。在上级大包大揽的时候,下级组织则无主动担责的积极性。如果下级组织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力异化问题。
从分解权力和权力制衡入手来控权防腐,在实践中已初露端倪。比如,近些年来“村官”成为腐败的重要群体。“村官”犯罪的制度原因是在基层群众自治结构中有决策机关(村民代表大会)和执行机关(村委会),但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关;由于村民代表大会非常任,因而也无法对村委会进行有效监督。为从制度上防范“村官”腐败,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机构,专司对村委会的日常监督。这些制度创新已经写入正在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类似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制度性缺失在其它领域也可以看到,所以这些领域的改革也必然要遵循基层制度变革的逻辑。这或许是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不同的是,前一次发生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联产承包”),这一次发生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责任编辑:年巍)
第二篇:反腐倡廉理论文章
反腐倡廉:围绕“改革创新”做文章
——略论改革创新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意义和对策
新时期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还有没有必要,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就以上三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处在关键时期,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制度、思路、方法、理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对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水平建设的客观要求。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如果我们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也有丧失的危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作风总体状况是能够适应执政需要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作风建设还存在不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的一面,直接影响 1
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在新时期新阶段,创新反腐倡廉工作对于加强党的执政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强化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权力观,又能解决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其防腐拒变的能力,不断强化党的执政水平建设。
第二,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稳定。反腐倡廉工作有利于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交流,稳定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全党针对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创新,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为全面推进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开创良好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
第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是提高期反腐倡廉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途径。反腐倡廉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工作,也不简单是一项任务,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方面,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腐败现象在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也出现了
许多新特点,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因此,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二、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一,腐败现象屡抓不止,反腐倡廉形势严峻。一是违纪违法案件仍呈多发态势,大案要案发案率居高不下。其中单位和部门“一把手”犯案占的比例较大;违纪违法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二是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仍比较突出,官商勾结与民争利、部门利益挤占群众利益、行业特权侵害民众权益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个别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仍然存在,特别是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超标准用车、违规建房等不正之风,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和反复性。
第二,从纪检监察机关履职情况看,反腐倡廉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反腐倡廉任务重,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纪检监察机关在具体的反腐败过程中,由于人员限制、体制老化等原因,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比如组织协调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发挥自身监督职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等。这些因素不仅严重制约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能职责的发挥,同时也制约了全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前进步伐。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对策思考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思想体系的指导。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执行党的关于反腐倡廉的各种决策部署,在创新中做到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始终把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的思想路线全面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以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二,必须坚持从大局出发。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央作出的科学判断,全面分析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和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决策部署。重视创新反腐倡廉工作对大局的影响,既立足纪检监察工作,又不简单局限于纪检监察工作本身,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思考和谋划,找准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好、执行好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确保各项工作不出现偏差和失误,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必须坚持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确保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向前发展。要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标本兼治,既要清除已经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又要着重关注制度建设,逐
步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持惩防并举,不仅要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判断腐败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坚持疏堵并举,对党员干部既要坚持教育、疏导,使其趋利避害,自觉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又要牢牢把握“三严”标准,做到严要求、严管理、严监督,切实筑牢“防腐”堤坝,督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第四,必须坚持改进方式方法。坚持用科学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继承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办法、新手段和新途径。一要善于运用科学方法。要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二要积极采用科技手段。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把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群众窗口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建立和完善信访举报、投诉电话、政风行风评议等系统,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技含量。三要不断加强协调配合。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审判机关以及公安、审计、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推进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四要努力营造舆论氛围。要加大对反腐倡廉方针政策、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及时披露重大案件信息和群众关注的反腐倡廉热点信息,加强反腐倡廉舆情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努力为
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五,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届中央领导人反腐倡廉的思想理论,更要加强对反腐倡廉建设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内涵,增强反腐倡廉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在制定反腐倡廉建设政策措施的同时,既要借鉴以往的经验理论,又要注意以人为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深入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六,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反腐倡廉建设,要以人民群众是否赞成,是否满意作为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效的落脚点;要积极提倡、鼓励、支持基层和人民群众进行创新性活动,引导基层和群众把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部署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的理论概括提供依据。
第三篇:反腐倡廉文章
谈新时期如何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战争年代,每逢艰险的战斗,总是有人挺身而出:“我是共产党员,•让我上”•;和平年代,面临艰难任务,也总是有人积极申请:“我是共产党员,交给我吧”。列车上,有歹徒猖獗,一声“是共产党员的,站起来”,惊破恶人胆;长江洪水猖獗,北京、广东“非典”肆虐,共产党员们更是毫不迟疑地站在了抗击的最前线,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三个代表”的动人赞歌。
“共产党员”,多么光荣的称号;“我是共产党员”,多么掷地有声的话语。这其中,包含着无限的骄傲与自豪。这份骄傲和自豪,来源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民族责任感和为之付出的不懈的奋斗。八十余年来,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浸透了共产党人的鲜血与汗水,他们是我们共和国永远的卫士,是共和国铁的脊梁。由这些共和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精英所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今天,年轻的共和国,改革开放、蒸蒸日上。面对着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我们共产党人又要负起新的历史责
任:那就是——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任何一个肌体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健康,关键是要看我们对待疾病的态度是讳疾忌医,还是“预防为主,及时治疗”。腐败现象古即有之,今天的任何一种制度下的任何一个国家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存在。在我国,封建的遗毒未必都已从每个人的头脑中清除干净;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也难免夹杂些泥沙:窗户打开了,几个苍蝇飞进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此时的“共产党员”一定要负担起“反对和防止腐败”的历史责任,面对腐败现象,大喊一声:“我是共产党员”!这一声大喊,意味着要挺直脊梁,站到“预防苍蝇飞进,消灭飞进苍蝇”的最前列。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腐败,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有职有权的党员干部来说,都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思想上的腐化,一个是行为上的堕落。对于那些在腐败上跌跟头的人来说,腐败并非是从眼见的贪污、受贿等物质形式开始算起;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心来对待工
作和生活,就已经是腐败的开始。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深圳沙湾刑场,特大受贿犯,原深圳市计划局财贸处处长王建业被执行枪决。一声清脆的枪响的同时,王建业用尽全身气力大喊了一声:“冤枉啊—”。
自建国至今,腐败分子执行死刑的已经很是不少。功高者如张子善、刘青山,历经了多年的战争洗礼,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站起,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连毛主席都是怀着“挥泪斩马谡”的心情下令枪毙他们的,但他们未喊冤枉;位显者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犯有受贿、行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于二000年三月八日被依法执行了死刑,也没有喊冤枉。胡长清由一个高级干部堕落成为一个腐败分子,人民的罪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背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背道而驰,成为了对党怀异志,贪权、贪财、贪色、私欲极度膨胀的腐败堕落分子,连他自己都说:“思想上的堕落,经济上的犯罪,生活上的腐败,使我自己都觉得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自知已有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当然更不会喊冤枉。独王建业大声喊冤、“死不瞑目”,这到底是为什么?而实际
上,仅在一九九二年八月至一九九三年七月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建业就索贿、受贿人民币一千多万元。仅凭这一点,枪毙他也已是罪有应得,何冤之有呢!
事情的关键就在于王建业忘记了他的身份,忘记了他是一名共产党员。王建业与一般的罪犯不同,看上去,他没有从国库里明目张胆地偷,也没有从老百姓衣袋里巧立名目地抢。他只是利用权力帮某些人“发”了起来,又利用权力对他们狠宰一刀。老百姓对于那些非法暴发户本来就看不顺眼,所以他们被敲了一杠子,与我何干?因此,不仅王建业在上诉中和行刑中大呼冤枉,就是有些老百姓也替他惋惜。
殊不知,王建业不是旧社会里“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更何况他还是把钱全部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呢。王建业干的也不是“黑吃黑”的买卖,他搞的是权钱交易,表面上看是敲非法“暴发户”的钱,而实际上还是我们千千万万纳税公民的钱。
当今社会,很难以一种要求约束所有的人,但职业道德是在任何社会都要遵守的。你在什么位置上,拿了多少薪酬,起码要负责任吧!在国外,商人可以逛“红灯区”,政府官员就不许;一般人可以养情妇,总统竞选时,仅凭
这一点,就会使你一败涂地:你的公众身份、你的职务已经决定了你的行事规范。
有的政府官员为引进项目出国“考察”,被花钱买通,结果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买回了一堆废铁,你能说他的受贿与我们国民无关!
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负责,必须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就是腐败。刘青山、王保森明白这一点,胡长清也明白这一点,最起码他们死前是已明白了这一点;王建业则至死未明,始终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他执迷不悟地大呼其冤。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切实解决好这一课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加入WTO,正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这对我们的共产党员来说,将是更加严峻的考验。由于全球化,资产阶级的拜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我们党的腐蚀将会更加严重。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担负着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如何,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兴衰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牢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来面对一切,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首先,全体共产党员必须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拒腐蚀,永不沾,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其次,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结合新的实际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切实做到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重要讲话中
郑重提出的“四个牢记”,树立起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自觉地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同时,无论何时,腐败面前都要大喝一声:我是共产党员!将所有的贪心私欲,彻底地灭于心里,将腐化堕落永远拒之门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要我们所有共产党员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兴旺发达,我们就一定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
第四篇:理论文章如何写
(一)要言之有“物”,力戒空谈写理论性文章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容易写得很空。有些观点也不错,就是不解决什么问题,读起来没有味道,其原因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写理论文章要想避免脱离实际,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真正把当前人们最关心而又迫切需要讲清楚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阐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多搞一些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再经过提炼和概括,所用的事例也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置于形势和群众之中,才能讲到“点子”上。如果不接触实际和群众,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所以,我感到文章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过程,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二)要言之有“理”,力戒武断理论文章,顾名思义,关键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而讲道理,又不能采取用扣帽子或者用上头的“圣旨”来压人的简单办法,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要以事论理,以理服人。比如我在给黑龙江广播电台撰写两组(共20篇,已采用)关于深化改革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回答一个问题,讲清楚一个道理。我在写“对改革形势到底怎么看”这篇文章中,并没有讲多少大道理,而是用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吃、穿、用、住、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来看改革,这样既澄清了部分
人对改革的种种非议,又十分客观地肯定了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了进一步搞好改革的信心,使人们听起来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事实是最公平的和铁面无私的,所以,好的理论文章首先必须把握住事实。一方面要用事实讲清楚道理,证明道理;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的系统和概括,再进一步加深对事实的认识。
(三)要言之有“情”,力戒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的理论文章务必做到生动活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让群众愿意看(听),而且看(听)后有所启发和收获,甚至产生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样的理论文章才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决不能把群众根本看(听)不懂的大理论一甩,干巴巴硬帮帮地在那里说教,群众对这样硬性灌输的文章是最反感的。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在理论文章内容的选材上,要用群众最了解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来说明问题,阐述道理;二是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力求群众化,少用或不用群众根本看(听)不懂的那些理论性很强的术语,最好用群众中形成的理论来回答和说明群众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群众看(听)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可信,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说话。
(四)要言之有“新”,力戒老套社会在前进,事业在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理论文章只有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反映时代前进的新脉搏,才具有生命力。所以,理论文
章必须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内容要新,材料要新,观点要新,语言要新,写法要新。使人们看(听)后有一种新鲜感并有所启发。具有新意还应理解为只有不断提出和解决新问题,才能推动事业前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工作的先导作用。比如,我们现在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的步伐,而我们在写理论文章的时候,却仍然用过去产品经济时期的旧思想、观念、办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就难免要出大的偏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毫无新意的文章,也就毫无生命力。也许会有人提出,有些问题本来就是老生常谈,哪来的那么多“新意”呢?我看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全面,即使是老问题,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内容和解决的方法也会有新的变化的。比如解决党风问题,现在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就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的特点,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就随之有所不同。总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观察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也就不应一成不变。
(五)要言之有“限”,力戒冗长要提倡写短文,尤其是在报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一定不能很长。这不只是因为报刊的版面有限,还因为作为一篇好的理论文章,必须言简意赅,力戒冗长,做到中心突出,重点明确,每篇文章解决
一、两个问题。为此首先要精心选题和选材,经过反复加工和提炼,把最精华和最精彩的东西表达清楚;其次要有高度和深度,要做到短而高,短而深,短而精。这就要加强综合分析,真
正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现象;其三文字运用上一定要注意精炼,要惜墨如金。能用一个字的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说两句话。所以,必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实践。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写出精粹的文章来。
(六)要言之有“准”,力戒失实真实、准确是理论文章的生命线。一篇理论文章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标志是它的观点、内容、材料、论据是否真实是否准确。只有真实准确,才能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要不惜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为此,应把握住以下主要三点:一是贯穿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要论点,要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既不能脱离,又不能偏离,更不能唱反调。要力求吃透中央精神,把中央的精神同丰富多彩的实践融为一体;二是每篇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要同实际情况相符合,有的是讲具体某个事件,有的是概括全局,无论是那一种,都务必同客观实际相一致,让群众看(听)后,感到真正是那么回事;三是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复杂问题,要掌握好事物的准确“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总之,要讲得恰到好处。
第五篇:理论文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
发挥基层党校课堂关键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中共华阴市委党校 卫军平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及党校课堂的新机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通过修宪,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写入宪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及党校的课程内容这一现象是多年来极为鲜见的,对于党校课堂的发展建设来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及党校的课程内容这一现象是多年来极为鲜见的,对于党校课堂的发展建设来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着笔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新课题就是如何发挥好党校课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二、党校课堂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培训对象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科学化水平的主渠道。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武装的党,依托党校对干部集中进行理论教育,是我们党长期的优良传统。自1933年以来,82年的发展历史中,党校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组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思想认识,为我党夺取政权、实现稳定执政提供了有力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致力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将是新时期各级党委的中心任务与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基层党校(县级)面对的培训对象是科级及其以下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村干部,理论干部。这些党员领导干部既是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中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村干部、后备干部与理论干部是依法执政的执行者、又是依法行政的践行者。所以,这部分群体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法治思维、如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等有较高的渴求性。可是身处基层,受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所限,能满足其学习需求的诸多方式里相对规范化、系统化的党校课堂是主渠道。
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注重积极学习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理论知识,不利于在群众中形成统一行动,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施政。同时,这部分群体学习法律法规与新的条例政策的渠道相比之下更为狭窄与自由化,因此,基层党校还应积极自觉履行为地方党委部门建言建策的职能,探讨以流动课堂与专题培训作为主渠道,送课进村、进社区,对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培训教育、宣讲,把新形势下基层零散、模糊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主流理论上来,统一到依法行政的意识上来,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
三、基层党校课堂法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了解,我们发现渭南市的县级党校法治教育课堂的现状是这样的。县级党校每年基本上都要举办主体班次10个左右,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学员2到5千余人,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教育、社会管理、三农政策、党的基本理论、时政理论、经济形势等内容,一些专业性的法律内容安排较少,宪法教育不多。我们既缺乏系统、科学的法学教育培训计划,又缺少专业的法学教育工作者。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到广大学员对于党校法学教学的需求比较迫切,为满足学员学法用法的多元化需求,不仅仅要求教学内容要“新”,要围绕着中央、地方最新的法治动态展开,还要求“深”和“活”,既要有一定的法理深度和研究价值,还要能指导自身的实际工作,既要有生动鲜活的案例,还要有联系实际的分析理论提升。
在党校与多部门共同努力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大规模培训轮训方式,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认知水平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党校法治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与难点需进一步解决完善。
1、在课堂管理上还存在课堂管理细节的科学化水平不高与管理成效不甚好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校课堂的管理水平在学员所代表的各个部门与各类岗位面前起着示范性作用甚至表率作用。但基层党校课堂在注重以学员为本、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公开意识、平等观念等,推动管理实施中的细则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式化、系统化等科学化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起不到示范表率作用。
2、在党校课堂法治课程内容设定上,注重义务性、禁止性法律规范的教育,强调法律责任,却忽略了权利性、保护性法律规范的宣传,缺少了法治思想的引导,忽视了宪法知识的教育。
3、在教学方式上,部分培训课程仍采取课堂灌输式讲授,启发式、案例互动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运用不很充分。如某些部门在普法教学中过度坚持实用至上,由于工作职能和侧重点的不同,总是要求设置一些涉及本部门审批、管理、处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课程,忽视了对一些基本法理、法律知识以及加强依法执政能力方面的学习,从而使学法难以形成系统;个别同志认为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工作没有直接作用,多学无益,可以暂时不学等等。
四、发挥基层党校课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关键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党校教育是干部教育,它的受训对象是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主的特殊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校教育就是“精英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党校课堂教学是理论知识架构、实践经验总结、学员思想激发与碰撞诸内容的融合体。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海量信息与新知识的冲击,是党校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冲击。拾人牙慧、自相矛盾、隔靴搔痒等是课堂教学常常遇到的尴尬境地。不过,党校课堂在党的理论传播中,具备先天优势,即宣讲渠道的正统化、还有学员实践经验的集中化,如果能在形成理论体系系统化的基础上,冲击专业化的领域,就能在同类培训中更具有引领与推动性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让宪法和法律课程进入党校课堂,通过党校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与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的能力。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这给党校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接续党校传统固定课堂教育的优良历史传承下,探讨异地课堂、流动课堂、虚拟课堂、模拟课堂等多种形式,坚持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新纳入的宪法与法律相关课程转化为符合干部培训与干部学习汲取实际的党校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提升教学针对性。首先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各类班次最基本的法治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突出侧重点。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以主体班次培训为重点,精心设置课程,突出依法执政理念、党风廉政教育、法治政府建设、公共危机管理和法律实务知识。对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农业农村政策、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以部门、高校合作办班为途径,着力加强公司法、贸易法等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应对金融危机、风险防范、劳动保护等法律业务知识,提升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水平。同时,选取前瞻性、启发性、实践性强的法律知识材料作为学习辅导读本,并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战略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地认真组织实施教学。
2、教学方式上,创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仍然是必要的,否则法治学习很可能达不到全面系统,但同时,也应加强案例式、互动式、现场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从学员角度而言,许多同志都来自实践的第一线,这就使得他们在党校的学习是带着问题来的、带着思考来的,丰富的工作阅历、扎实的实践经验、开阔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优势。因而,以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单向法律条文灌输授课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有许多的观点、看法得不到沟通交流,处于被动。而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激发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很好的弥补党校教师理论储备强、实践经验弱的不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做到优势互补,彼此启发,提高学员分析判断能力,达到良好地课堂效果。
3、以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的法理意识转化。“党校姓党、讲坛有纪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普法教育产生实际影响,决不允许有像“毕姥爷”那样的“两面人”教师。建设一只“专、精、兼”结合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是党校课堂建设法治教育阵地的前提基础。一要加强师资纵向培训。基层党校教师与培训学员在信息与理论的覆盖面与接受量上相比并不具有优越性,特别是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法学专业知识,法律素养的提高方式等,在基层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更高的平台,不断以专业化、系统化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以师资的高素质来推进课堂教学上层次。二是要加强师资横向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一知万”、“触类旁通”。以对等、互惠与共赢理念加强县级党校师资之间的交流,通过师资的横向交流,汲取其他党校的先进性经验,集中更多同类班次学员的不同特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教人者先受教的意识,通过集中学习、集体备课、跟班听课、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授课教师深入了解、掌握、储备各类专业法律知识;要加强法律学科建设,确立教师法学研究主攻方向,明确目标任务;要结合客座教授聘用等工作,加强法律师资库建设,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法学研究或涉法工作,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领导、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来校授课,并与党校教师开展对接,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统筹结合,推进党校法治课堂宣传教育的影响力。一是发挥党校的对外宣传优势。对外法治宣讲覆盖面更广、受益度更强,通过选派师资、对外宣讲,送党校课堂进基层,能有效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知法、守法,净化社会风气,规范自身行为。二是发挥党校科研优势。切实发挥党校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积极参与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法治专题调研,撰写论文及调研文章,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开拓思路、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在理论刊物中定期发表优秀法治理论文章,传播法治精神与文化。
5、多措并举,为党校法治课堂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及时分析研究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落实经费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二是要重点把握好教学对象特点、内容,按照工作规划的要求,结合中央、省、市要求和本地实际认真制订基层党校课堂法治教育长期和工作计划,并稳步推进落实;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党校各要与有关部门就法治课堂工作及时协商沟通,根据培训目标需求设计编制培训方案,将法治宣传教育环节真正纳入党校培训体系当中。
总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启迪下,我们基层党校要换用法治思维审视党校课堂,调整党校教育新任务,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积极发挥党校课堂的关键性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