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jeldq毛邓三考试复习总资料汇集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一、毛邓三复习提纲
1、毛泽东思想
1.产生条件: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具体见书13页最后一段至14页第二段)2.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书14页至15页第一段)3.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体见书16页第二段)4.评价:(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见书20页至22页)
2、邓小平理论
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具体见书23页第二段)历史和现实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间。(具体见书23页第三段)2.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载入宪法。”(具体见书23至24页)3.科学体系及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4.历史地位:(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提出过程:见书29至30页。3.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根本利益。“(具体见书30至31页)4.历史地位:(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党的思想路线形成、重新确立、丰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思想路线做出的主要贡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掌握“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重新确立和发展 形成:
1.毛泽东在1929年写的分析红四军党内错误的信中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概念。2.1930年,通过《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3.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政治报告,以“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态度。
确立: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字校训,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重新确立:粉碎四人帮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重新强调“实事求是”。
丰富发展:1980,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过程。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是什么?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是否等于社会进步,是否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五.科学发展观
提出过程:1.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3.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的持续发展的轨道。4.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一五”规划,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5.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提出原因: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如何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更高目标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特点、优势和必要性)。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单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些部门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有些则不能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基础,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公有制经济范围指哪些?
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意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完善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行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义?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高和追求先进性。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谨慎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应到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带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这是巩固当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人社会。把握准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计爱你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综艺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理论意义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意义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以及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小红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政权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谢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友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毛邓三复习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何? 4、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是什么? 5、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6、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7、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别开来? 8、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10、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1、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2、从世纪之交的世情、国情、党情新特点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辩正关系以及贯彻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1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15、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17、如何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三、毛邓三试题 历年期末考题参考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A卷)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形式:开卷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说明:
1、本课程学期总分100分,本试卷占总分60%。
2、本试卷共三题。第一题必做,第二题和第三题选做其中一题。
第一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请从本段材料出发,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请以“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题阐述你的认识。(30分)
第二题: 材料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材料
二、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材料
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他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他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以上材料均摘自课程《教材》 问题:
1、根据材料1,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20分)
2、根据材料2,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分)
3、材料3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想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他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他谈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30分)
第三题: 材料
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摘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
二、“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想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
三、江泽明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
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摘自《教材》
材料
四、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摘自《十五大报告》
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为什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0分)
2、分析材料1、2、3,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20分)
3、根据材料2和4,阐述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什么新的贡献?(30分)
第二篇:毛邓三复习材料
7.1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用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多年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它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7.2如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7.3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必要性:1 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2 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3 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4如何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8.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过去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接连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8.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有利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8.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4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所有制的实践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别。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8.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党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时,人们还做不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8.6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1.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也是进
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没有创新能力是当新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8.7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
大意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东西部,沿海与内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9.1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2 为什么坚持政体,国体。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
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9.3 依法治国含义,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4 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民主,人民当家作主。自由,政治自由,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经济文化落后,即使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受到限制。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10.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0.3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1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可能性: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1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1.5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篇:毛邓三复习参考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相同点: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第五章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才能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七章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17.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p166
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
主体地位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体地位的意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九章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8.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p206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用专制的方法来对待敌对势力以维持人民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实行专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其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制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第十一章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时间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几种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6.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p290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互相自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7.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p29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p304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29.加强国防和现代化建设 p307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基石,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打得赢、不变质,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如何建立巩固国防:1按照革命化(第一位,决定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为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现代化(军队建设的中心)、正规化(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师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断增强国防实力。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是指,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第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第二,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第三,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第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第五,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如何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第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30.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p32
3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
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实行按劳分配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C)
A、农业社会 B、现代化工业社会
C、工业化中期阶段 D、工业化高级阶段
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
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A、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D、发展规模经济
10、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12、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
A、按劳分配收入 B、按资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经营分配
1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归根到底是(A)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14、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B)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收入 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B)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及培育“四有”公民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C、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基本依据是(ABDE)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ABC)
A.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B.实践标准与真理标准的统一
C.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
E.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统一
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ABC)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还存在着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是根本原因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原因
4、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ABCD)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E、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
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含义是指(BCDE)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6、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ABCD)
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C、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E、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C、把对社会主义C、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D、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E、是市场对社会经济完全起作用的8、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B)
A、反对霸权主义 , 维护世界和平B、增强国际合作 , 促进共同发展
C、坚持独立自主 D、和平共处E、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9、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包括(ABCDE)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自由职业人员
10、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E)
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国企改革 D、防止西方和平演变 E、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试卷八(主观题及答案)
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 时间。
五、材料题(10分):
在伊春市,有一片郁郁葱葱的“马永顺林”,这是一位“伐木英雄”在垂暮之年栽下的。林业工人马永顺一生伐木3万多棵,获得奖状和勋章无数,这曾是他最大的骄傲。可是,到了晚年,望着门前的荒山秃岭,他涌起了一种负疚感。于是,他开始偿还“绿债”,成为新时期的“植树英雄”。如今,我国大多数林业工人都与马永顺一样,放下油锯和斧头,走进了造林护林的行列。从“乱砍乱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跨越,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见证,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解振华代表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为了吃饭,人们围湖造田、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工业化,人们把“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繁荣的象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加剧,生态不断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这是全世界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后得出的深刻认识。1994年3月,我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并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2001年,江泽民同志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从绿色奥运到南水北调,从西部大开发到绿色青藏铁路,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状况、遏制环境污染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绿色”正成为五彩缤纷的现代中国最时尚的色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1日
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
(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A
2、B
3、B
4、B
5、A
6、D
7、C
8、D
9、A
10、D
11、A
12、C
13、A
14、B
15、B
二、多向选择题
1、ACDE
2、ABC
3、ABC
4、ABCD
5、BCDE
6、ABCD
7、ABC
8、AB
9、ABCDE
10、AE
三、辨析题
1、(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分)。
四、分析论述题
1、(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
(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五、材料题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2分)。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分);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分)。毛邓三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毛邓三样卷 问答题部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
答案:(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分左右)(2)基本内涵: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等。(8分左右)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答案:(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5分左右)
3.试结合邓小平理论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3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左右)
(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4分左右)
(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2.材料:1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又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
(资料来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以GDP论英雄》新华网2004年4月2日)
材料2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1日电)
(1)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发展。
(2)结合材料回答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答案:(1)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全面内容,经济发展也不能单纯用GDP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因此,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2分左右)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8分左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的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过程。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分左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5分左右)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答案: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条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需要。(5分左右)
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整体转型以及全球化对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等任务。(5分左右)
3.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答案:(1)第一,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性质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政治错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3分左右)
(2)第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3分左右)
(3)第三,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虽然是严重的,但既不能掩盖更不能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联系实际,试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内容。
答案:(1)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2分左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3分左右)
(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新考验。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既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又要克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官僚主义等问题,从而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中,随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丑恶现象,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会传播到党内,腐蚀党的机体,从而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使我党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分左右)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分左右)
(5)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分左右)
2、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具体数字。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
答案: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分左右)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10分左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分左右)
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5分左右)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
3.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5分左右)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5分左右)
(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5分左右)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下面是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的材料:
材料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
(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怎样?
(3)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答案:(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分左右)
(2)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基本的积极因素,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因素,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相反,反革命等敌对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10分左右)
(3)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5分左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分左右)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2分左右)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分左右)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分左右)2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案:(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3分左右)
(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4分左右)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级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4分左右)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案:(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3分左右)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分左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与“共富”思想的内容以及“先富”的关系。
答案:(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6分左右)(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9分左右)。
第四篇:毛邓三复习材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3、简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科学体系。
4、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
9、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10、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12、简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3、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或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5、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1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8、“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0、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21、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怎样的?
2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25、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是什么?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是什么?其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27、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28、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0、论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3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35、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36、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37、为什么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8、我国外交政策是什么?其宗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有哪些?
40、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41、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党的建设?
第五篇:《毛邓三》复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基本依据、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5、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6、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7、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9、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1、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2、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了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14、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5、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7、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8、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20、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1、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22、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3、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4、正确认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问题的论述。
25、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26、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7、了解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考试题目类型与分值:单选题15题,每题2分;多选题10题,每题1分;判断题10题,每题1分;简答题6题,每题5分;材料题1题,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