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与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我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项突发事件防治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疫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开展学校供水系统进行安全检测,严格对水源的防护和水质的消毒,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
7、及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1、传染病
⑴、一般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做到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⑵、重大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
2、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领导小组将做好下列工作:
⑴、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⑵、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⑶、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⑷、积极配合卫生,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⑸、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领导小组,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具体负责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2、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兼职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3、财力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渊子崖小学
第二篇: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一、突发性传染病事故的界定
1、感染性或季节性、暴发性疾病,特别是非典型性肺炎、猪流感、禽流感、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感染性腹泻等公共卫生事件。
2、在一定时间段传染病发病5人以上事件。
二、突发性传染病处理机构及职责
(一)发现班级内个别学生患上了传染病后,一般由各班主任老师负责处理,即及时上报学校卫生保健老师,同时联系家长立即带孩子就医,并做好患病学生的登记造册工作。
(二)突发性传染病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校校级和校中层领导组成。
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中层干部任组员。领导小组成员一旦发现班主任上报的患传染病的学生人数较多,并且存在蔓延的趋势,应立即上报区教育局办公室和市卫生防疫部门。根据制订的《突发性传染病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机构的各位成员督促各班级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平时抓紧卫生安全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按要求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讲座。在发生较多人数感染疾病的情况下,负责事故的小组领导应加强指挥协调和指导工作,并及时请求有关部门的协助,对患病师生实施救治。另外要指导全校师生做好日常卫生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
(三)小组平时安全分工情况。
校长负责全校安全工作;教导主任负责校内学生课内外安全工作;事务主任负责校舍、学生活动场所及食堂安全工作;卫生保健负责人负责学生预防传染病安全工作。
(四)发生校园突发性传染病事故时领导小组分工情况。
1、校长:主要负责指导、协调和自理学校突发性传染病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突发性传染病事故的日常处理工作,做好事件处理情况的信息汇总、草拟新闻报道,接待有关新闻单位,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材料,代表学校对外公布有关情况;指导有关部门做好事故施救和善后处理工作,做好上级领导以及有关地区领导的接待工作。
2、卫生保健老师:做好传染病的宣传和预防工作,严格按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做好学校饮食卫生工作。平时能通过媒体获得有关传染病的信息,进行必要的防范。一旦出现传染病(即使一时无法确诊),视情节轻重分别向街、区卫生防疫部门及区教育局办公室报告。
3、分管领导:协助校长做好突发性传染病事故现场指挥工作,负责监控病情,维护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护送病人等工作。必要时请求,协助当地政府、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同时关注事态发展。
4、教导主任:负责师生的急救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对师生进行抢救,急送市级医院。做好全体学生的卫生安全教育工作,特别要对患病学生进行病后心理健康辅导。
5、善后处理保障小组:由校长领导,由全校教师参与,做好校内教职工、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做好校外家长的安抚工作,防止因大面积传染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
突发性传染病事故小组负责人及成员应熟悉相关业务情况,在事件处理中,一要沉着冷静,积极救护,二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事件、事故的危害进行科学监测,制定科学救护措施,实施正确的处理办法,对事故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三、处理原则
(1)“及时报告,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发生突发性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救护措施,并在半小时内将核实的情况通过电话向街、区防疫部门、教育局办公室报告。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学校在报送教育局办公室的同时,立即向政府、派出所、卫生院等部门通报。
(2)“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快速反应”原则。进一步完善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种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安全隐患,要立足防范,抓小、抓早、以快制快。我校将本着谁发现谁是第一处理人的原则,确保快速反应,及时应对。一旦发生重特大事件,学校全体领导班子和教师将紧急行动,相关负责人员各司其职,做好事件、事故的处置工作。
(3)“教育疏导,化解矛盾,救人第一”的原则。学校若发生群体性事件,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分不可结”的工作方法,加强正面宣传,积极教育引导,稳定师生情绪,及时化解矛盾,有效防止事态扩大。
四、突发性传染病事故处理常规程序
1、事故报警
力争在第一时间将师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同时及时报警并传递事故信息,通报事故状态,为果断处置事故赢得最佳时机,使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要求每个师生在发现事故的第一时间及时、正确地报警。在学校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在积极做好师生自身保护和救助工作的同时,立即报警并向校领导及上级部门报告。
2、现场急救
事故发生后,XXX老师负责立即在第一时间将患病人员送就近医院抢救,另外,学校及有关负责人要及时通知学生监护人或亲属,并立即根据现场事故发生情况,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将学生撤离患病区域,控制事态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隔离事故现场。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学校紧急启动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属于重特大事故的,校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必须即刻赶到事故第一现场,指挥或指导、协助有关人员进行事故处理。
五、其他事项
(1)校长不在场,由分管领导(或现场最高行政职务者)任现场指挥。
(1)相关人员不在场,由现场指挥临时指派。突发性传染病处理小组成员在事件处理时必须各尽其责,不得推诿、扯皮。每个教师都有被指挥、指派的责任。
(2)学校其他教职工在事故发生时,都负有紧急通知、汇报、参与抢救和做好稳定工作的职责。对于不尽责、不作为或躲避责任的有关人员,必须予以严肃处理。
(3)凡接到突发性传染病紧急报告后,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致使事故蔓延、扩大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接报处理。接到重特大事件报告后,接报者应详细记录报告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基本情况、现状及趋势等内容,必要时复述一遍。并迅速将事件记录的内容向校长汇报,同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5)现场保护。事件发生后,全校教职工在迅速组织抢险救护工作的同时,要对事故现场实行严格的保护。
(6)报告内容:在报告突发性事件时,学校由分管领导负责填写“突发性事件报告单”,如遇紧急情况,可以在报告后及时补填,突发性事件处理完毕,学校由校长负责及时填写“突发性事件处理结果报告单”,写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简要经过,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区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事故现场情况、伤亡人数发生变化后,学校应及时进行补报。
第三篇: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和终止
1.1 应急响应的原则
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疫情发展。未发生突发性传染病的地方,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服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支援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应急处理工作。
1.2 应急响应程序
1.2.1 甲类传染病的应急响应程序
专家委员会和应急处理机构负责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书写的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1.2.2 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的应急响应程序
专家委员会和应急处理机构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应急指挥机构和感染控制科负责联络和组织相关部门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书写的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1.3 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防护
要确保参与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针对不同的突发性传染病,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处理人员还应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
1.4 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性传染病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经过一段时间后无新的病例出现。特别重大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特别重大以下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性传染病事件应急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善后处理
2.1 后期评估
突发性传染病疫情扑灭后,应急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
2.2 奖励
院领导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参加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2.3 责任
对在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4 抚恤和补助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2.5 恢复生产
突发性传染病疫情扑灭后,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符合要求的,方可重新恢复生产。
2.6 社会救助
发生重大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后,服从上级行政部门指挥,做好向疫区提供的各项救援工作。应急保障
3.1 技术保障
3.1.1成立突发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成员由传染病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管理、医学检验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1.2 应急处置的医疗卫生队伍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3.2 后勤保障
3.2.1 物资储备
建立处置突发性传染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传染源隔离、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和交通及通信工具等设施。
3.2.2 经费保障
合理安排处置突发性传染病事件所需资金,保证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
3.3 培训
感染控制科定期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医务人员进行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的系统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扑灭疫情的应急能力。
3.4 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积极参与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性传染病疫情。附则
4.1 本预案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4.1.1 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4.1.2 病原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4.1.3 疫点: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
4.1.4疫区: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
4.1.5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4.1.6流行病学调查:指对人群中疾病或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及保健对策。
4.1.7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4.1.8 医疗机构: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
第四篇: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
通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根据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为做好我局突发性、群体性上访应急管理工作,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严格遵循“依法办事、按政策办”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有序,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理体系,确保“实现稳定工作万无一失,保障企业平安顺利运行”。现特制定突发性、群体性上访应急预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更好的做好应急工作,我局特成立了突发性、群体性上访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魏海涛
副组长:万云飞王彬
成员:单治家闫磊
孙太华王鸿鸣
张淑华李大平
赵兰杰
二、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启动突发性、群体性上访应急预案,并通知有关副组长前往现场负责协调处理。
2、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现场应急协调处理工作。
3、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配合相关单位、部门做好突发性、群体性上访的应急处理工作及信息沟通工作。
三、现场处置
1、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要收集可能造成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的信息,采取积极的应急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当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启动突发性、群体性上访应急预案,并及时通知应急领导小组相关副组长前往现场进行协调指挥,积极对上访人员进行劝阻,防止事态扩大。应急领导小组同时要向县政府报告发生上访事件的影响范围、动态趋势、已采取的处置措施、现场指挥员的联系方式及需要市、县政府协调解决的事宜等,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动态信息。
3、对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员,应急领导小组将及时将其移送至司法机关进行相应处理。
通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
2012年5月4日
第五篇: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一、总则 编制目的
为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突发性传染病,规范突发性传染病发生后的报告、诊治、调查和控制等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本方案。突发性传染病分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在我院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指突发性传染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发病率水平的情况。包括以下情况:(1)发生霍乱疫情及暴发疫情;
(2)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
(3)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4)发生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5)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疫情。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快速反应,高效运转。预防为主,群防群控。
二、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成立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主管医疗副院长
副组长:院感科主任、医务科主任
组
员:院办公室主任、护理部主任、门诊部主任、药剂科主任、检验科主任、总务科长、各临床科室主任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对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置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重大决策。指挥机构成员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确定。
(二)成立突发性传染病诊治专家小组 组
长:院感科主任
副组长: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
组
员:大内科主任、急诊科主任、预防保健科科长、检验科主任
负责甄别临床诊断、医学观察病例,对医学观察病例及其他发热病例进行初步鉴诊及处理,与本地区专家组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请求会诊,负责指导培训工作。
(三)成立突发性传染病预防保健与疫情报告小组 组
长:院感科主任
副组长:护理部主任、院办公室主任 组
员:护理部人员、院办公室人员
负责指导突发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导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健康保障、环境清洁工作,在市、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负责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开展防治宣教,为职工提供健康保障。负责疫情上报工作。
(四)物资安全保障组
组长:总务科长
组员:保卫科长、谢药剂科主任、设备科科长、护理部主任
负责物资供应、后勤保障。按预案级别,制定防护、治疗物资、药品计划,并保证全部物资符合标准、运转正常、证件齐全,规范医疗垃圾处理,保障医疗秩序良好,医疗环境安全。
三、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医院院感办按照传染病监测、报告要求,进行监测、报告,保证监测、报告质量。
(二)当出现传染病疫情时,由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政府发布的传染病疫情预警级别,启动本院疫情监测、报告工作。
(三)发现可疑传染病疫情时,任何工作人员有责任向医院及时报告。医院及时组织专家小组调查、讨论。
(四)院感科为医院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
(五)院感科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规定的时限内以电话或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医务人员接诊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突发性传染病患者时要及时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核实后向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院感科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的范围和标准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执行;报告的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受威胁人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龄、性别和职业、发病的可能原因、采取的应急措施、现状和趋势、报告人的联系电话等。
四、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疫情发展。未发生突发性传染病的地方,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服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支援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应急处理工作。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应急响应级别或响应终止启动或终止本预案。
(二)应急启动程序:
l、根据全市预警要求,直接由领导小组启动。
2、各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别启动消毒措施以及各级防护措施、后勤保障、职工保健预案,疫情报告工作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每周一次由秘书通报全院预案执行情况。
3、根据上级部门通知终止预案。
(三)预案分级处理
1、一级情况:本市有发生“突发性传染病”的危险,卫生行政部门发出预警,预案启动;
(1)在门急诊设立体温测量地,对就诊病人及陪同人员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7.2℃并伴有呼吸道症状者隔离处置。
(2)一级防护:门急诊全体人员戴口罩,负责感染性疾病人员按一级防护标准着装,进入医学隔离区按二级防护标准着装。(3)后勤保障组启动一级预案。(4)启动消毒措施。
(5)预防保健科加强对职工的防护宣教。
2、二级情况:发现1例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预案启动;
(1)医院各入口均设体温测量站,对全部来院人员测量体温,发现体温超过37.2℃全部进入发热门诊。
(2)二级防护:全院医护人员戴帽、戴口罩,放射科人员按一级防护标准着装,并在上岗前作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3)感染性疾病科按卫生部规范启动独立运作程序。(4)后勤保障组启动二级预案。(5)启动二级保健预案。
3、三级情况:本市已发生传染病流行疫情,预案启动;
(1)医院各入口均设体温测量站,对全部来院人员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7.2℃全部进入发热门诊。
(2)除一、二级防护着装外,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呼吸道及粘膜防护。(3)负责感染性疾病的全体人员及接触传染病病例者集中进入医学隔离。(4)启动三级保健、后勤保障预案。
(四)应急终止程序:
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性传染病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经过一段时间后无新的病例出现。特别重大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特别重大以下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性传染病事件应急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五、善后处理 5.1 后期评估
突发性传染病疫情扑灭后,应急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5.2 奖励
院领导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参加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5.3 责任
对在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5.4 抚恤和补助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5.5 恢复生产
突发性传染病疫情扑灭后,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符合要求的,方可重新恢复生产。5.6 社会救助
发生重大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后,服从上级行政部门指挥,做好向疫区提供的各项
救援工作。
六、应急保障 6.1 技术保障
成立突发性传染病诊治专家小组,成员由传染病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管理、医学检验等方面的专家组成。6.2 后勤保障 6.2.1 物资储备
建立处置突发性传染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传染源隔离、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和交通及通信工具等设施。6.2.2 经费保障
合理安排处置突发性传染病事件所需资金,保证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6.3 培训
感染控制科要定期组织医院专家对医务人员进行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的系统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扑灭疫情的应急能力。6.4 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积极参与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性传染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