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组课题实验
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背景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假”、“大”、“空”、“抄”、“套”等问题,究其原因: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课改以来,一直呼唤“加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时候,我们强烈地意识到,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习作素材,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品德、情感的陶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我们将“小学生活化作文”作为课题,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做人”。
二、研究意义
1.“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
2.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的研究,也想为课改推波助澜,试图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寻找写作的源头,积累写作的材料,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能写出真、善、美的生活化习作。
三、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史上就有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实践,《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学校既有课堂学习,又有课余活动。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强调了生活与教育是不可分离的,要求儿童的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生活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教育,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把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更是成了众多老师研究的目标。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读写结合受到小学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特级教师于永正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以及特级教师陈炳章结合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锡山市“小学自能作文教学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本课题让学生享受校园生活,感受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走进自然生活。创建生活化的写作模式,把生活化作文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挖掘习作源头,写出具有童真童趣的作文。
四、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
2.叶圣陶的教育教学思想。修订版“大纲”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五、研究内容
1.探索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体验生活。2.探索“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
3.探索多样化的练笔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能发现并能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2.通过研究,创建“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3.研究中,通过多样的练笔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七、研究对象
以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主持人: 苏秀华 景亮 蒋文政
研究教师: 蒋文政 景亮 亓芳 亓敏 刘丽红 李玉娥 陶新玲 贾艳青 苏秀华 张奉珍
九、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9月——2014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2013年9——2013年10)(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2)通过前侧问卷调查了解中高年级作文的现状:“假、大、空、抄、套”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习作缺少生活,老师让学生参与生活后再写的作文意识不强,对于弄脏衣服或有微乎其微的风险的游戏或活动,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写日记、日志等练笔的机会不够丰富有趣,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热情。(3)制定课题方案,做好组织发动工作。(4)举行开题会。
2.研究阶段:(2013、11——2014.7)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体验激趣+回忆再现+互动交流+方法引路=习作)记实文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究人员在作文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积累了生活化作文的写作素材,形成了作文教案集,学生作品集,为下一届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法,定期了解学生作文生活化学习的进展情况。在中测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中,学生喜欢生活习作实践后,再下笔习作,喜欢上作文课题研究课,乐于作文的学生增多,大部分学生能够把写作看作自己心灵对话的需要,看作与他人交际的需要,从而获得倾吐表达的快感。少部分学生仍把作文当任务完成,而不是情感交流的需要,难以从作文教学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没有享受到作文的乐趣。实验教师在研究中,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都有所提升。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论文形式展示成果。
(5)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行探索,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14、9——2014、12)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4)形成多样的学生成果资料。
(5)展示研究成果,评审、验收、观摩活动。
十、课题成果表现形式: 1.课题的研究报告。2.教师论文集、优秀教案集。3.作文生活化教学设计方案集。4.学生生活作文集。
5.课题优秀课堂实录,课题研究课。
十一、研究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
2.制度保障。确定每三的上午午第四节课,为课题活动时间,课题研究人员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研究课、交流经验、研究沙龙等课题活动,制定课题管理条例,使研究规范化。
3.资金保障。学校支持、鼓励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的部分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第二篇: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08-09.1)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紧紧围绕“二期课改”,切实把握语文学科教改方向与重点,以课例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抓手,树立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质量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方案和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部分教师参与了对语文新课标的评价,积极引导教师用“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2.组织教师讨论修改学校“教学基本要求”和“语文学科教研基本要求”,并装订成册,人手一份.引导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确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及积极参与到教育研究的行列中来.3.教研组内提倡合作教研,集体备课,采撷个人之所长,同时,提倡问题讨论,发展个性,教案基本内容统一编印但又有个人批注,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并且要求在课后常常反思,撰写教后感,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4.抓好常规,备课组长负责单元考试,期中质量抽查,期末综合考核的流程管理.每次单元考试后认真记载好成绩,讲评试卷.本学期,四年级语文进行了期中抽查.根据抽查反馈的情况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积极帮助指导后进生提高学习效率.5.根据学校要求改革考评方案,增加考评内容,每人撰写2篇课堂观察报告,整理自己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并出一份试卷掌握正确评价的方法.促使教师关注自身发展,关注同伴进步.6.目前,二期课改已进入整体实验阶段,作为“二期课改”基地学校,我校一至三年级全部启用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为此,教研组派老师分批外出听课,参加市,区的新教材研讨活动.为了做好一年级新教材的实施与研究工作,我校和实验小学联合定期进行“语文新教材校际研讨活动”,指导在任教师正确把握新教材理念,同时更是为明年新教材全面铺开和实施总结经验,提出建议.7.学期初,安排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进行公开教学示范课,促使各年级形成浓厚的聚焦课堂,关注教研的氛围.8.安排人手一节的教研组实践课,在原先以年级组为单位听课的基础上落实以年段为单位听实践课,一学期下来,大部分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都听满了考核所要求的18节课.9.结合语文学科课例研究,积极开展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本学期由孙梦婷老师执教的《亲情架设的桥》和马占青老师执教的《令人神往的日内瓦》中,两位老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与学的规律,通过听课,评课,撰写课堂观察报告,在教师中获得了很大的反响,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教学效益.10.积极参加区课例研究,孙梦婷老师参加区中心组课例研究,并进行了区观摩课的展示,受到了各校领导的肯定,展示了豫英人的形象.11.开展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研讨活动,在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力度,不求热闹,而在于切切实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推进“数字化校园”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教师交流,对话,合作,分享的机制.在区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展示活动中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12.积极组织并参加学校的三次论坛活动,形成教师间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对话机制,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13.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二,三年级写字比赛,规范学生书写习惯.整个一学期以来,语文教研组的所有老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在下学期的工作安排中,语文教研组将继续关注课改,聚焦课堂,同时确立共同的研究主题,积累课堂中的真实案例,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各年级语文教学的整体提升.
第三篇:理科教研组实验课题方案
理科教研组实验课题方案:
“预习——得出规律”实验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1.自主学习的召唤
自主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一个自主学习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自学能力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怎样寻找真理。”预习正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帮助学生学好理科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必然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促进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而预习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学校必须意识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并能够自主学习的社会公民不仅仅是义务,更是时代的责任。
2.传统理科课堂教育亟需改善
当前,初中理科课堂教学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从这两个难题中,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牢牢地把握着学习的主动权,难以或者不敢下放。虽然新课改已经搞的有声有色,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子对很多教师教学产生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觑。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中,很多中学,如洋思中学、杜朗口中学、东庐中学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最终得出了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对这些中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切入口之一就是课前预习或者课堂预习,根据本校的情况我们辩证地将这一思想加以运用,进行理科课前预习,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的更多,让教师讲的更少。
(二)研究的价值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课堂相互交往的前提。通过对理科课前预习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对理科产生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老师来说,也可以通过参与理科课前预习的研究,为以后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1.深入理解理科课前预习效果
本研究拟通过对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来理解课前预习的意义;同时,本研究运用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其解决,也为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完善理科课前预习模式
时下,以“预习”为突破口的课堂教学改革层出不穷。但是,很多学校在实施了预习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成功。究其原因,这些教学改革并没有吸收到那些成功学校的理念,而只是单纯地沿用了他们的做法。本研究拟深入研究成功学校的经验和理念,并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个适合本校的理科课前预习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合国《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教育培养的人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预习是学生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一个尝试,重视预习实际上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发现真理。
4.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1.完善讲学稿,逐步推进教学合一教学方法的实施
本研究在对本校讲学稿进行完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合一教学方法的尝试,逐步推进理科课前预习的实施。五山镇中心学校理科课题组对讲学稿的设计、编写、使用等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其中讲学稿是根据陶行知先生“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这一教学思想来设计的,本着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原则,开展本次理科课前预习模式的改革。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
2.新的预习流程设计与形成本研究将理科预习的时间设定在课前,意指教师讲解每次理科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所做的所有相关准备,既包括课程学习之前的课外预习,也包括在课堂中教师指导下的预习。这既是现实的需要,因为通过访谈个别教师和学生,发现将预习时间设定在课程之前的课外预习可行性还不是很强,这也是对于理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性探索。预习程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是特色之一,在预习之前,教师和学生也需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在实施课前预习之中、之后,将评价纳入,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的课前预习提供参考和经验。在预习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细化的要求和评价。
二、研究概念界定
1.理科课前预习
“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在本次研究中,预习不仅仅指学生所进行的预习,教师也要在指导学生预习之前,进行预习,既包括讲学稿的设计,也包括对学生状况的了解及针对性的相关准备。因此,理科课前预习指教师讲解每次新课之前,教师进行的讲学稿设计和相关准备、学生对讲学稿的提前预习及对学生的预习检验、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检验、以及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再次预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讲学稿,对将要进行的理科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
2.实践研究
本课题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为“实践研究”,它既表明了我们研究的旨趣所在,即关注课前预习的实践;又表明了我们研究的方法,即采用实践探索的行动研究,不过于追求理论的完备性,而重在追求理科课前预习实践工作中进行模式实验,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科课前预习的实践模式。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的实践改革和探索,有效提高理科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生动的、具有实效的“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希望能通过对“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套能适应五山镇中心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适应初中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规律、满足新课程对初中生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的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成功实施学科预习的学校的文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这些实施理科课前预习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从而为本校实施初中理科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支持。
2.调查研究法。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更真实地了解被调查者的实际状态,即初三学生及教师对当前理科课堂和对理科课前预习的基本态度,从而进行实施理科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分析。并对实施理科课前预习后的同学进行后测,为实践的进一步改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应用边实验的方法,以实际应用研究为主。实验的进展按照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上升。
4.经验总结法。发现、提炼、概括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实验,形成初中理科课前预习模式,使之上升至理论的高度,为其他学科教师、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和经验。
5.对比分析法。通过实施“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前后学生个体的理科成绩和理科素养及教师教学状态的对比,明确本模式实践推进工作的优劣得失。
(三)研究的内容
1.理科课前预习模式的构建——“3+2”预习模式
课前预习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要进行课前预习。“3+2”预习模式中的“3”指的是教师需要做的三个环节:讲学稿的设计、课前预习指导、课后评价反思。“2”指的是学生的两次预习,一次是课外的、在讲学稿指导下的预习,第二次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次预习。
(1)教师三环节
讲学稿的设计: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教师轮流进行讲学稿的制定,然后,进行教学组会议讨论,对讲学稿进行修改。
预习指导:在了解学生初次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预习指导,课堂教学也随之进行相关的调整。
课后评价反思:此模式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调整,而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将每位教师的反思进行整理,在教学组会议上进行讨论。
(2)学生双预习
初次预习:在讲学稿的指导下进行初次预习,并完成预习习题检验,同时针对此次预习,提出问题。留待小组讨论。
二次预习:在教师评语和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的预习。
2.理科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
(1)讲学稿的设计
在设计讲学稿时,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活动设计、反馈练习、知识拓展、课外阅读、作业等纳入其中。既可以作为学生使用的学案,又可以作为教师使用的教案。讲学稿的设计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要不断地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逐步实行讲学稿的优化。因此,讲学稿的内容也应包括学生意见、教师意见一栏。
(2)对学生讲学稿预习情况的检查
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将讲学稿收上来,并逐一进行准确及时的评阅,通过批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和评价。而后,进行归纳总结,为课堂上的二次预习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3)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下的二次预习
首先,让学生根据讲学稿批语,进行小组讨论,由每小组进行组内问题解决,不能解决的以提问的方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预习指导,学生进行二次预习。
(4)课后评价及反思
本次课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预习、课堂表现、作业等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讲学稿的进一步优化,预习指导的针对性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初中理科课前预习模式的评价体系研究
本研究注重是否能够提高理科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合理设计的指标体系和问卷、测验来对进行理科课前预习的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来进行。并同时对教师设计的讲学稿、教师预习指导等进行形成性评价。此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实验前/后学生的学情评价:从对教师的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
(2)讲学稿的评价:主要从讲学稿的设计、内容、结构几个方面进行指标的设计。
(3)教师预习指导评价:从准备的充分程度、预习指导的针对性、预习指导效果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10_2012.12)
针对初中理科课程标准对学校理科教学工作的新要求及学校理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实验目标,提出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和领导机构。
2.文献研究阶段(2012.12-2013.3)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前预习的理论动态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对其他成功实施学科预习的学校进行文本分析,找出这些实施理科课前预习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从而为本校实施初中理科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支持。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制五山镇中心学校初中学生理科讲学稿实施现状问卷,在此问卷中,包含了本校初中生对于理科预习、理科课堂及讲学稿的态度、建议与期望。
3.调查研究阶段(2013.3-2013.5)
五山镇中心学校初中学生理科讲学稿实施现状调查问卷编制、分发及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实验阶段(2013.5---2013.9)
(1)准实验研究阶段(2013.9――2013.11)
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以理科课前预习为实验因子,实施准实验研究;撰写阶段报告、论文、案例分析等组织成员合作进行理科课前预习的实施。
(2)理科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2013.11――2013.12)
根据学业成绩及平时学业表现,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是否显著;编制、分发初中理科课前预习有效性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个别访谈,以充分了解课前预习的效果,并对初中理科课前预习的调查问卷数据予以统计分析;
5.总结报告的撰写(2013.12)
资料的整理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初稿,并对总结报告进行修改与定稿。针对实验阶段中所解决的问题,组织专项负责人对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统计、总结,最后汇总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召开结题鉴定会和总结表彰大会。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2.“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系列论文。
3.编写学校“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校本讲学稿。
4.“初中理科学科课前预习”模式下师生成长发展的个案集。
六、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资料
[1] 吴建英.对学会学习的新思考—以《蒲公英》教学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语文教学2008(3)26-29.[2] 杨静.学会学习终身受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3] 单志艳.中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4] 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范小辉.预习“八字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5(8).[6] 熊永昌.主动预习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科学教育:2008(3).[7] 黄娟.走进新课程 预习要创新[J].教坛凝华.[8] 贾会军等.组织预习培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6).[9] 陈朝蔚.自主学习的前提——课前预习[J].课堂新探索.2006(3).[10] 马丽艳等.浅谈教学活动中的“预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11] 穆林云.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策略[J].文教论坛:2007(13).[12] 姜元俊.“杜式”预习课的“沙化”流程设计[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13] 苗深花等.现代理科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 吴星等.给理科老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员保障
本课题组成员具有完成本课题的调研能力,主要体现在我们拥有一个学术背景交叉宽泛、人员结构合理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以五山镇中心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同时聘请专家学者为理论指导。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学术底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个案资料。在研究者中胡学兵老师、李群知老师具有丰富的理科教学经验,本课题组成员大部分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课题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制度保障
按照学校课题管理的要求,课题组建立了定期活动制度。我校所制定的教科研成果奖励方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制度则进一步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3.经费保障
五山镇中心学校的经验、条件、氛围、设施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对教科研高度重视,并给予课题研究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充分保证,确保课题研究成果的取得,如研讨活动费、成果奖励等,还在评比推优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等。围绕本课题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①组织准备层面:2012年10月,我校拟定本课题,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初步理清思路,并就研究过程进行了协商,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
②理论准备层面: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和资料查阅工作,初步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这项研究工作完全可以按期完成。
③领导支持层面:在本课题的申报立项过程中,不断得到学校校长室、教科室和教务处的大力关心与支持。
第四篇:语文课题实验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课程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部分:一块是课堂文本资源,另一块就是课外综合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单一的、有限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单靠教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扩展学生的课外综合资源。
3、教师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进一步落实,教师们也充分认识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以教材为基点,向外扩充大量的教学资源,来弥补单一教材内容的不足。目前诸多资源库虽然种类多样,内容繁杂,但质量参差不齐,且形式单一,受教材版本限制,使用不便,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各校普遍应用的主要是素材型资源和使用不同平台的演示性资源。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且教学思路及教学模式受到了这些资源的限制,捆住了教师的手脚,不能灵活地运用于教学,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制约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苦心搜集、整理、制作的大量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积累,成了一次性产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挫伤了其向课外拓展教学资源的积极性。
4、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选择性,单纯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供学生选择。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成便于教师、学生操作使用的共享型资源。教师可以轻松为学生拓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实验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教育技术设计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原理,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用来实际指导教学过程、为“如何教”及“如何学”提供具体处方的规定性理论。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两部分内容。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而不是相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3、新课改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建设主题学习资源库的重要指导思想。牢牢把握新课改精神,树立大课程观,树立学习化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知识观,将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字化。
4、现代教与学的理论
开发建设应用主题学习资源库必须以现代教与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从教学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的教与学的现象,我们要用这些先进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解决我们建库过程中的所有具体问题。因为我们建立的是网络课程资源库,其应用对象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对教师来说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课程资源库中每一学习问题的引入和展开,每一学习资料的呈现方式,每一评价反馈方式采用,以及应用何种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等,都要有一定的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
5、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趋势对现代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会有效地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包括网络资源的结构特点、组织方式,如何处理好它们与学习者的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目标:
1、开发语文主题学习网络资源。
“主题”在教育应用层面上是一种教学、学习和研修的方法,在资源层面上是一种资源组织的方式,即围绕“寓言故事”这一主题(中心)来组织资源。本课题所提出的语文主题学习资源是指不局限于教材现有的某一个具体内容,而是包括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学生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切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生的学习指导意见等。是紧跟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现行通用各种版本教材的同一主题内容,适合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的集合。这样的主题学习资源既方便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又方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强了教师、学生的资源可选性。并以网络资源的形式供全区小学高年级语文师生共享。
2、开发方便应用和动态更新的语文主题学习资源网站。
“语文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在城域网中心网站建设,同时镜像到各实验校,为共享应用主题学习资源服务,为动态更新服务。
3、新课程标准下使用主题学习资源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本着边开发边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原则,在建设主题学习资源网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应用。要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主题学习教学的新规律、新模式,努力总结形成一批常态课堂教学典型课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规律和做法。
本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语文高年级段“寓言故事”主题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实验以由总课题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综合评价和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实验法、调研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统一研究规划:全区参加本课题实验的学校选定小学或中学某一主题内容成立子课题组,子课题组按总课题组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定期集中研讨、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开发设计的水平。
分工协作与自愿选取开发想结合:根据总课题组确立的几个主要主题内容,各子课题组本着自愿选取的原则,从中选取自己学校的优势内容进行开发,统一平台使用:总课题组负责将各子课题组开发设计的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各实验学校共享资源,并进行应用研究。
综合评价:在应用效果研究的基础上,聘请有关专家对语文主题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修改完善:在评价、应用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再开发、加工、完善和应用。
六、操作措施:
语文主题学习资源集资源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于一体,它的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不仅作为资料的演示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学生利用这个资源进行探索学习。其选择的都是实用而与教材内容主题相关联的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帮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现有资源的重组(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相同主题),还要以研究性、自主性等学习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对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制作成主题学习资源库。
(1)确定主题内容,组建精品资源库。
目前国家教材审订委员会审订通过的多种版本教材大都通过主题的形式组织内容,因此开发语文主题学习资源时在全面把握教材的主题内容,明确本主题所涉及到的精品知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全面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可选择都有很大的提高。
(2)设计与开发资源平台,优化资源创新与重组。
教学资源平台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并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为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教学内容要通过平台呈现出系列化,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实施动态管理,根据需要,实现资源的添加与修改,并开放权限,让学生也参与建设,优化资源创新与重组,从而使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在师生共建中完善资源库建设。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半。
(一)准备阶段(XX年10月-XX年1月)
确定子课题,填写申报表并做好申报工作,召开开题会议,正式启动课题研究;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等。
(二)实施阶段(XX年2月-2011年1月)
第一阶段(XX年2月-XX年7月):子课题组根据主题内容,开发主题学习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上传资源建立主题学习资源库。
第二阶段(XX年8月—2011年1月)
在第一轮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主题学习资源,结合应用进行修改完善,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教学规律和模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发表相关实验论文,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5月)
课题组对本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实验资料的整理、检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汇编实验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对本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果,向省、中央电教馆申报,由中央电教馆鉴定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典型课例和实验报告;
2、形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寓言故事”主题学习资源库课程体系;
九、实验组织与管理
本课题研究区校两级管理模式。区信息技术教育网络中心设立总课题组,具体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立项,组织有条件的中小学参与本课题实验。开展不同形式的实验培训,进行子课题实验的过程管理与指导、成果总结交流与推广。组织子课题结题等工作;子课题实验学校设立课题组,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并在总课题组立项,拟定实验计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的研究。实验学校要执行有关的科研政策,对实验教师的工作要计入工作量,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总课题组由如下成员组成:
(1)实验课题专家指导小组:
袁景瑞董岱山
第五篇:实验小学四年级
实验小学四年级(8)班2014年暑假通知书
您好!
四年级第二学期已结束,在你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您的孩子在我校已经圆满完成了的学习任务,在此班班主任代表学校和各位任课老师,向各位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新的学期能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临了,为了使您的孩子度过一个平安而有意义的暑假,现将暑假期间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要求告知与您,希望您能积极配合。
一、假期特色作业
1、书面作业:
(1)常规作业:完成上级统发的《暑假作业》。
(2)特色作业:每天练习钢笔字十五分钟。
2、实践作业:鼓励孩子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由孩子自制考 核表格,每天家
长进行评分。
以上活动,开学后班级进行专项评比,公开表彰。
二、暑假安全要求
1、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文明走路,文明乘车,做一个阳光、懂法、知法、守法的好
少年。
2、生活安全:安全使用煤气、电器,注意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3、活动安全: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等危险地方游
泳,避免溺水事件发生。
4、上网安全:正确利用网络学习,不痴迷上网、痴迷游戏!远离网络危险!
三、暑假放假及开学时间安排
根据县教育局通知,我校今年暑假定于2014年7月5日正式放假,9月1日上午学生报到。报名时要求携带:
1、暑假作业(教育局配发的作业、科任教师所布置的特色作业);
2、本通知书(家长签字)。
希望在暑假期间,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做好卫生保健和安全工作,协助孩子制定好暑假学习计划,要求孩子认真完成暑假作业,做到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