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时间:2019-05-14 03:5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第一篇: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

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

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

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

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

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

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

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追寻和谐文化传统,以期古为今用。传统儒家的“和谐”文化资源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因此探讨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今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精神是“和而不同”,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就抓住了和谐社会发展的精髓。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宴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历代的注释家都把孔子的话理解为“要和不要纯粹的同”,或“要和不仅仅要同”,其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异元素的相容。实现“和而不同”的途径是“礼”。它通过“正名”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正是有这种“礼”的存在,使“和”得以可能。同时“和”并非无原则的折衷、调和,它有个度的限制,这个度的衡量就是中庸。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思想方面有董仲舒、张载、王夫之等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实践方面有统一战线、政党制度等的运用。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从理论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从现实来讲,我国目前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增强,诉讼和上访事件居高不下且有升高趋势,群体性事件大幅攀升,使得矛盾数量陡增,贫富差距扩大使得矛盾的利益性增强。所以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和谐思维。其次必须有一个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机制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这种矛盾解决机制具体包括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具有重要价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而不同”理念在现代的运用,而“和谐世界”理念继承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核与精髓,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代国际政治背景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一项重要内容。文明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树立“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社会发展模式多样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我认为:传统文化几千年不断,说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价值,虽然有糟粕但它都在不断的淘汰中进行了自我的选择,能存下来的大部分应该是精华。即使有的不适合了现代的环境,但若干年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又会重新适应。而西方的文明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明,实际上是中国过去淘汰的文化。现在又适应了新的环境,于是又变成了我们的老师,连他们自已也承认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来的。只不过中国人不用了,他们又用了。

就如同一些落后地区被淘汰的文化风俗一样,他们已经忘记了,城里的人却开始热衷起来,反而成了新的潮流。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聪明得人人自卫的地步,聪明得政府无法管理的地步,而外国人则还在我们的周朝时期。他们恨我们聪明,说我们不规范,不法制,实际上要我们都退到古代的愚民时期。

也可能文明是要循环的,中国文化文明已经到了高峰颠峰期,那么也就只有跌下来,重新开始了。

否则无路可走。学习洋人文化就是一种解决的方法,但只不过是倒退,没能什么新意。

道家讲的是出世的哲学,是强调个人的修为。那时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根本就是两码事,不能套用到现在。如果治国和做鱼这么简单的话了,那人类的发展史不会这么曲折的。那道家的理论岂不成了世界大同的法宝了吗?

: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1]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後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编辑本段词语出处

“仁”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这个“仁”跟道家的“道”,佛家的“真如”,还有西方哲学中的“本体”,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仁”被孔子作为人在社会领域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仁者爱人”这跟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境界的不同。孔子的“仁者爱人”更多的是站在治世的角度来阐述的;而基督教的“博爱”是站在了个人的角度来入世的;道家的“道”是站在了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来展开的;佛家的“真如”是站在人的精神领域展开的;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是停留在人的精神领域,但更强调人心对真主安拉的信力。

“仁”作为儒家的理论核心,其旨归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层面说,“仁”是社会的最高准则,社会的发展达到这个准则就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仁爱,并和谐相处。“仁”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遵循“仁”的规律,社会就会和谐发展。

二、从人的层面说,“仁”是人的生命自我的最高体现。达于“仁”的境界,则人才会“仁”者爱人,才会“仁”者无敌。孔子把“仁”上升到了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人甚至可以为达到“仁”的境界而“杀身成仁”。

三、从本体层面说,人“仁”是世界的本源在社会层面的最高体现。《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从古人的述说中可以知道,“仁”跟老子的“道”是一致的,老子的“道”是从人和自然层面讲的。而孔子的“仁”是从人和社会层面讲的。只不过是一体的两个面而已。

“仁”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虽为一家之言,但在社会的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仁”的学说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治”“德治“人治”。三个方面入手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a}

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 提问者评价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

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 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一切顺应自然才是最高的境界。若能遵守自然而然的规律,一切随缘,心必定能得大自在,心得大自在身必安详。我们心态坦然、思想平和,人生自然也就会一切随缘了,唯有随缘的态度才能让我们远离比较和嗔恨的苦恼,思想不被焦虑和忧愁牵制,才会在佛教智慧的观照中得以解脱。也唯有在这样的人生里,我们才会以真诚的心赞赏他人的成功而不自卑渺小;在苦难加身之时勇敢承担而不懦弱地逃避;在诸多误解和打击面前没有怨言;在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中依然有一颗深沉慈悲的爱心。

《宝积经》上云: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意即生命就在当下这一时刻。对于我们这些世俗众生来说,当下大多数人拥有的都只能是一份平常的生活。如果我们已经为自己创造美好人生尽了全力,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再没有选择的余地,恨天怨地也不能扭转乾坤。我们不妨就以一颗平常的心,随缘而快乐地活在当下吧:像蜜蜂那样辛勤地采蜜,像青蛙那样欢愉地歌唱,像玫瑰那样自然地开放„„尽量让心自在而舒展

泽雉”,就是江河边旷野里的野鸡。野鸡走几步路,脖子就伸一伸,往地上啄一啄,找虫子找东西吃,走几百步,走得更远一些,看到有水就喝一点。你看野鸡挺可怜的,为了一点饮食,为了吃饱,一天到晚到处跑。虽然如此啊,它活得很快活很高兴,“不蕲畜乎樊中。”“蕲”就是乞求,它不乞求关在笼子里。关在笼子里好啊,野鸡如果被人关在笼子里,天天有米吃,现在还有各种配好的饲料,又有水喝。但是,被关在笼子里不舒服呀,它宁肯饿肚子,也要自己在外面找吃的,这才自由啊!这才舒服啊!所以它的生命并不希望关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为什么?

“神虽王,不善也。”“王”通旺。你看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譬如我们去动物园看孔雀,它把脖子一伸,头一弯,再把羽毛一张开,那是孔雀王,很了不起的样子。可是再了不起,它还不是被人关在笼子里,它自己也觉得不自在。它的“神”,那个精神虽然看起来像王一样,可是“不善也”,不好。

其实,我们大家也都关在笼子里,这个宇宙就是个大笼子。譬如我们住在房子里,从外面看进来,就好象混凝土建成的笼子里关了我们这些人,但自己还翘头翘脑,自己称王,这不好。生命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人,有时候觉得自己顶天立地,功成名就,或者了发大财,当了大老板,出来那个肚子挺得特别大,表示有钱,可仍然是被关在笼子里。照庄子的说法,“不善也”。

我认为是没有构成挑战的,相反,民贵君轻的思想本身就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提出来的。民本思想只是意在提醒统治者注重人民的力量,重视大众的价值,这和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君民舟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样的,尊重人民只是一种怀柔政策,用以缓和阶级矛盾,使天下人民能够服从统治,使统治者能够更好的驾驭国家和人民。孟子本身就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他的思想也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跳不出这个局限,而后来的封建统治也证明了他的民本思想是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

针对人心的难以驾驭和控制,孟子还提出了“存心”、“养心”的著名说法。“存”是保存,有意识地把握、不使丢失。“存心”指有意识地保存自己的良心,不使之被人事淹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经常是麻木的。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做人技巧和法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应用这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不能让我们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气势如虹,在关键的考验时义无反顾,做人的法术不能给我们的人格以力量、生命以底气。因此,“存心”的“存”不能理解为封存,而是指有意识地保护和保存良心,别让它迷失。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

静坐的时候,才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是一回到现实,我们的本心立即消失得无踪无影。所以,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时时体会自己心的存在,感受良心的呼唤,聆听良知的声音。

“存心”之外,孟子还提出了“养心”。所谓“养心”,我的理解是,人的习惯是多年养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戒除所有毛病,需要日积月累地调整,逐渐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消除。因此,人心本身也需要“养”,我们要学习把自己的心当作一棵树、一株盆景来养育(你会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清除贪心和私欲,保持净心,发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给自己的心浇水、施肥,保证心的健全生长。孟子还强调,“养心”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和“一曝十寒”这两个今天无人不晓的成语,就是孟子针对养心专门发明出来的。虽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养心”,都是针对“心”而发,但含义略有不同。“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存心”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需要细心和体验。故宫里有一个“养心殿”,这是帝王养心的地方。可见孟子的养心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很大。

但是,“存心”和“养心”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健全的人格,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养其性”。“性”这个字从词源上看由“生”与“心”两部分构成,在先秦典籍中常常就是“生命”的意思。加上一个“心”,意在强调它是一个身心交融的生命整体。因而“性”字有两层衍伸义:从行为方式上看它表现为人的性格,从本质上看它体现了人的本性。“养性”,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身心交融的整体来培育,通过“存心”、“养心”给生命的幼苗阳光、雨露和营养,使之健康、茁壮地成长。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意思是,用心做人,凭良心做事,养育身心,涵养性情,才是对老天最好的交待(即“事天”)。这个过程被后世儒者简称为“存养”。孟子并没有把“天”当成“上帝”来崇拜,但他认为“天”是我们一切良好禀赋的源头,并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孟子还指出,人高贵于禽兽的地方不在别的,在于人有良知、良心。为什么我们在做了坏事以后心中会感到不安呢?为什么有时会对他人有愧疚之感呢?这种天然产生的感觉,如果说是人的一种本性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老天赋予人的天性。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自己的良心、良知,就对不起老天了,也就是不能“事天”。孟子并不是要人们去盲目崇拜天,而是强调学会尊重自己的天性。

孟子接着又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意思是说,我们一辈子只能活一个岁数,我们不可能既长寿、又短命。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活多大岁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不得癌症或夭折。这些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取决于天意。从这个角度说,命运是无常的,人不能自己左右,谁也无法逃脱命运的主宰。但是有一件事是人可以主宰而且应该主宰的,如果做不好,那可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这件事就是:存心、养心与养性,简而言之就是修身。能修身才能“安身”。“立命”,即“立于命中”,就是指面对命运的无常,人还能够站起来,不为它的神秘力量所打倒。如果你能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坚强地站立起来,你就无惧于死亡的威胁了,你的生命由此获得了牢不可破的根基,这就叫做“安身立命”。后世经常使用的“安身立命”一词,源头在此。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料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像一本既精彩又丰富的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中国的传统节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此外,各少

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清明祭祖,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大年三十守夜,年廿八大扫除,拜年,元宵节吃汤圆,等等。

二、中国饮食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吃饭用筷子 吃饭、喝汤用大碗并且端着碗喝。农村做饭用特大号大铁锅,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一家吃饭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个盘里的菜,生吃大葱、小葱蘸酱、吃生蒜、吃饺子、馒头、手擀面条。饼子、窝头 喝粥 饸饹 炖骨头 杂烩菜 煎饼、果子、锅箅儿、麻花、麻叶、粽子、元宵,馄饨、烧饼、糖葫芦 等等。

三、中国艺术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中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让我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巨大宝库里继续探索、遨游,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源远流长!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除 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习俗: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习俗: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清明节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挂艾叶菖蒲榕枝: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剪纸——中国民俗文化中永远的风景。

剪纸与民俗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几种说法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几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下载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2011/10/30搜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茶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茶资料 茶在中国就要极高的地位,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茶资料一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木油盐酱醋茶,”足见茶在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有许多,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一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中国五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第一讲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冠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易》《书》《诗》《礼》《......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春节 导语: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春节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 1.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

    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 清明节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