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要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3:0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师要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师要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师要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语文教师要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深厚的文化底蕴, 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可让当代中学生深感自豪。所以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充分利用教材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以此砥砺青少年的品行,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爱国热情。发展来源于基础,创造依赖于传统。因此,我们应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以为今鉴,以激励今人,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外来文化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崇洋媚外之风在中学校园越刮越盛而传统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没落。据我了解当代中学生如果有人敢在学校亢颜提倡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其他同学就会“群聚而笑之”,或讥其“土”,或讽其愚。初一学生不知道孔子是谁,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马迁,许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诚信、谦恭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这都不是个别现象。试想一下,当代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连他们都不愿或不屑提起传统文化,那将是多么可悲可怕啊﹗如果放弃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任由外来文化在他们头脑中生根、发芽,民族文化品位不仅不能提升,反而有可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性。纵观当今的国际竞争除了军事经济等竞争外,还有较隐蔽不被国人重视的文化竞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旦完全没落,彻底退出世界舞台,那么不论这个民族军事经济实力多么强大,他都会是一个只剩躯壳而没有自己灵魂的孱弱民族。

另外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我曾看到过一份在中学生中做的调查,当问及他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时,19.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或基本不愿意,32.1%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不要顾及其他,45.4%的学生崇拜的是文体明星,崇拜革命伟人的只有24.6%,个别人追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些学生存在着行为和认知上的脱节,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学生对帮助他人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态度冷漠。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岂能熟视无睹、坐视不管呢?诸如此类现象,无不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肩上的胆子更沉重了,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并逐渐定型的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关键阶段让中学生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让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中学语文课堂生根发芽,以此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而恢复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是语文学科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我们的要求,“文以载道”,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加之我们语文学科所学的很多内容如文言文、古诗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汉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优势,也应该更有信心。

那么我们该怎样让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语文课堂在中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呢?我认为首先应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正名。

由于历史和现实宣传等原因,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封建的、愚昧的、奴性的、落后的、糟粕的,就应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我们课上必须先让学生弄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精髓所在。

我们先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给中国传统文化正名的过程中让学生尊重敬仰热爱传统文化,重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巨大魅力。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当今做人或做学问都很重要,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举一些当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成功人士的例子来阐释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另外提到传统文化,就不得不提儒家文化,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我们要在语文课上把 类似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过时的、消极的、无用的,而是现实的、积极的、有用的,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息息相关的并能够指导今后自身发展的文化精髓,也是让自己终生受益的文化精髓。当然还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地开展这项工作,不能强灌硬塞拔苗助长,否则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想让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还可以用好我们身边的教材。山东新课改后的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选修教材中跟传统文化直接有关的就有《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等。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绮丽精工,苏轼的豪放旷达,柳永的婉约含蓄,而不要太功利,两眼只盯在高考题和冰冷的分数上。我们也可以用古典诗词丰富的意象、优美的画面、深远的意境感染学生。例如让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在古典诗词中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的柳丝,唱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点一盏醉里看剑的灯火,让其沿着悠长的文化古道溯流而上,在中国这条精神长河里披沙拣金。学生反复吟咏诗人的诗词,体悟他们的情感和品味他们的意境,定会唇齿留香,获得身心的审美愉悦。学生一旦有了这种积极的审美愉悦感,就会主动走进传统文化,自愿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影响。至于《史记选读》,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人物传记故事来走进历史人物,倾听他们的心声,近距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示。

另外除了选修外,还有五本必修书,每一册四个单元,所选课文中文言文跟现代文数量基本持平。谢冕先生说过“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能直接阅读文言文是耻辱的”,那么高中学生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也是羞耻的。我们可以把五册必修数量相当可观的文言文当做范本,积累好其中的文言知识、文化常识并以之为工具,去学习欣赏更多的传统经典,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如《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完全可以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当然深入挖掘每一册课本每一个单元的单元主题,适当地拓展延伸也可让学生更大范围和更多形式地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魅力。如第三册必修教材,共四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建构精神家园”,第二单元是“倾听自然的声音”,第三单元是“体味至爱亲情”,第四单元是“追寻文明的踪迹”。以第一单元为例,它包括《报任安书》《苏武传》两篇文章,司马迁苏武身体力行给我们建构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屈辱厄运时该怎样选择,面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该怎样选择,只身一人面对死亡恐吓民族大义时该怎么做保持自己的气节。教师自己或让学生一起搜集一些类似主题的传统古典资料,如卧薪尝胆的勾践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鸿门宴上能屈能伸的刘邦,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还有六出祁山为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最终败给甘受妇人之衣羞辱、坚守营盘不出的司马懿从而病逝五丈原的故事。我们借用这些成语典故、传说故事,拓展延伸单元主题,凿通历史和现实,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精髓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既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除了利用语文教材外,教师还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学生设置传统文化情境,陶冶他们的传统文化情操。如以文化名人的诗词、格言、警句装点教室、居室;在教室开辟古典文学专栏,如“奇文共赏”、“古文观止”等,经常张贴优秀文学作品。又如在课余时间播放优美的民族音乐;活动课欣赏民族舞蹈等。还可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让其去调查研究茶、酒、建筑、戏曲、对联、谜语、服饰等民俗文化,并享受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快乐。

用心

爱心

专心 当然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精髓是有用的、优秀的,可感的;它离我们很近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它形式多样,有时是一条成语,有时就是一个汉字;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绝不冷酷无情高深艰涩。

总之,我们 语文教师在抓住中学语文教材、利用中学语文课堂这块宝贵的宣传阵地、引导中学生感受认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自己也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涵养性情,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巨大魅力。

山东泰安第十九中学教师

用心

爱心

专心

王磊

第二篇:让戏曲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让戏曲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日前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2018年,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意见》的出台,从国家政策层面为各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提供了支持,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戏曲艺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戏曲进校园,是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戏曲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现存约300个剧种、数以万计的剧目。可以说,每一个剧种、每一出优秀剧目都是一本生动鲜活的地方历史文化教科书。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传承与弘扬戏曲艺术关系着民族精神的维系与传递。戏曲进校园,有助于让学生在近距离的体验中,在优秀剧目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戏曲进校园,将促进校园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戏曲是美的,绝美的扮相、精致的行头、矫健的武功、铿锵的锣鼓、婉转的吟唱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每一台戏曲剧目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或悲或喜,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的故事。戏曲进校园,让学生在观赏、学习戏曲剧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读懂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忠与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戏曲进校园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打开了新天地。戏曲进校园,不仅将在校园内,而且将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传承发展戏曲,最关键的是人。戏曲进校园将视线转移到学生身上,不仅可以培育年轻观众,而且将有机会在学生中发掘传承戏曲艺术的好苗子,助力戏曲人才梯队建设。古老戏曲与“脑洞大开”的现代学生相遇,将为戏曲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血液、新的思路。在学生心中种下戏曲的种子,戏曲艺术才能不断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当前,戏曲进校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戏曲人才凋零,短时期内难以满足师资需求。戏曲进校园,既要尊重艺术的规律,也要尊重教育的规律,还必须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这对戏曲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也提出了挑战。

此外,学校的戏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看戏听戏的浅表层面,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思考戏曲艺术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与之对应的,戏曲教学时间的分配、课时所占的比重、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第三篇:让是非荣辱观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周末和朋友出去散步,在公园的休息亭里听到一位爷爷正在教育自己的孙子:你班上的同学打了你,你不要怕,一定打了还他,出手时要快要狠,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和朋友听后都不觉的诧异万分,有这样教孩子的吗?无独有偶,一个有孩子的朋友也讲了他教育孩子的经过,他惩罚犯错的儿子面壁思过,儿子站在那儿左右摇晃满不在乎。于是他气不过又罚儿子跪着,想用更严厉的方式提醒儿子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不料儿子跪在那儿一脸的灿烂。父亲问他为何?儿子笑答:跪着比站着舒服多了。父亲闻听哑然,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这两个鲜活的例子说明,必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灌注是非荣辱观。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荣辱、美丑、是非、善恶,他们的心灵才不会扭曲,思想才会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获得最初教育的重要环境。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长过程的中,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做人的起码道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格的树立。孩子小小的心灵没有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最易接受事物。就像一棵在雨露中成长的幼小树苗,你让它歪着长,它就会歪着长;你让它正着长,它就正着长。树人育木是一个道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父母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是非荣辱的观念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从小就有做人的基本水准和良好道德。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寄托给长辈或者亲戚,孩子教育缺失更应当引起父母的重视。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们要把这两样东西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让他们从小树立崇高的道德和理想,让他们的内心灿若星空,明明朗朗地行走人生。

第四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唐村中心小学

沈亚凤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要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大力弘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和领导性,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领悟,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个倡导”和实际相结合,做好本职工作,尽好本职力量,真正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队伍当中去。同时,我也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一、忠诚教育

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去教师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

二、关爱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关爱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宽容相对;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关注孩子的生活、爱好和习性……走进孩子的心灵,跟孩子的心灵亲密接触。

三、教书育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四、为人师表

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五、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就是治学一心一意,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它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必备思想和品质之一。“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是“严谨治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勤学、勤思、勤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严谨治学的好教师吧!

学习了教师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教学道路更加指明了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好好教书育人吧,播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力争让这些种子在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让自己无愧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学生!

第五篇:教师要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

教师要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在这里我想说,如果我们那可爱的学生是叶子,那我们教师一定要做阳光。做为人民教师,自己心中首先要有阳光,我们才会有更多的阳光撒播在学生身上。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师才会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才会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

一、学生心中的阳光源于教师的关怀与赞赏

其实从某个意义上,也可以把老师的角色认为是服务员。教师应时刻关心学生的生活,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思学生之所想,察学生之所虑,亲学生之所爱,为学生之所需,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应不吝啬表扬和赞赏。

有时候,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关心,一个赞赏的目光,甚至一个笑脸都会使学生心里阳光一片。在本学期教学四(2)班时,开学不久的一次检查课外作业,发现班里的徐耀杰同学没有完成。我有些生气,不过我很快沉住了,轻轻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写作业?”他回答说:“老师,我没钱买英语本子。”我感到特别奇怪,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难道还有家长吝啬这么一元钱在孩子的学习上?于是我问他:“你爸爸、妈妈呢?”他有些悲伤地和我说:“我爸爸妈妈离婚了,我是和伯伯一起住的,我觉得不好向伯伯要钱。”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啊!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并没有责备他、抛弃他,而是安慰他,并且第二天,我把英语抄写本送到他手中,他还深深地感谢我。水滴石穿,从这以后,他感到从未有过的信任和亲切。他会对我说“我觉得我与老师可近了,也可亲了。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老师。”不知不觉中他的情绪也好起来了。现在的他上课听课特别专心,作业按时完成,不懂就问,还积极参加班级举行的各项活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认为做为一名教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心中的阳光源于教师的感恩和宽容

学生还处在成长的阶段,思想意识并不健全。难免常搞些恶作剧,犯一些让教师疾首痛心的错误。我想此时教师无需伤心自己心爱的学生的不羁,不要抱怨其对老师的苦心的不理解。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认识到,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多么幸运,而要由幸运儿变成幸福者,就需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把快乐带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一次上课,我会碰到一位学生没有带书本或者上课了提出要上厕所等问题,我没有按常规处罚他,而是走过去在他的肩上拍了拍,和他说明下次不许这样。面对学生,宽容有时候比严厉的力量更大,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但是,宽容不是对学生的过错视而不见,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原谅学生暂时落后,并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宽容是一种等待,因为播种到收获之间有一个过程。等待的结果或许暂时让人不能释怀,甚至大失所望,但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最终他们一定会非常优秀——或许不在学校。我们绝不能因为一张白纸上有一颗黑斑,就否认这是一张白纸。白纸固然纯洁,但有一点“瑕疵”的白纸未尝不会更美丽。

三、学生心中的阳光源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对学生的尊重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放下教师的架子,视学生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隐秘,甚至学会运用他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个体与其他人的不同,不去评价孩子的个性,只评价他的做法。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为学生的每一点变化喝彩。爱的艺术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他感到在劳动中、在付出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应该个别面对每一个个体的人,不仅指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时间上的耗费,更主要是指“爱”,每一个学生对“爱”的不同需求教师都应尽力满足,充满爱的教育过程才能培养出性格健康的人。

四、学生心中的阳光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沟通

有一次,上英语课下课四年级的一位同学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Miss Wu,你会包庇一些好同学,碰到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放学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里进行谈话。我先向她了解了原因,原来她是因为我上课没有抽她回答问题而生气。在班级里她也算是一名比较优秀的学生,她的自尊心很强。面对这种情况,我和这位女同学进行了及时的沟通,从那以后,她上课比以前更加认真了,而且非常喜欢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可见,沟通也能让学生的脸上绽放出喜人的笑容。

沟通从“心灵”开始,要与学生有良好和密切的沟通,教师首先要扫除学生的“畏师”心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保守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平易近人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特点,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

总之,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从小事着手,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 “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下载高中语文教师要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师要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