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3:3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目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格中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根本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习马克思主义的书,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

P33-34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7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运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矛盾的内外、主次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P47-P52(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③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2)矛盾的内外因:

答: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答: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P51 答: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6、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P52 答: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意义。P78-79 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

8、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P109-110 答:(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与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2)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P113-116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实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4)社会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0、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123 答:(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重要动力,它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2)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1-132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用。(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精神生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

12、群众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P133-P134 答: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人民群众至上)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P144 答: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得以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是:(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P148-150 答: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5、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P158 答: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主要形式、本质和对它的评价P188、P189 答:(1)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3)评价: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7、经济全球化内容及其后果P196-199 答: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18、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204-P207 答: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1)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金额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它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长生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P3: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理论的内荣:

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定义和意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P4: 5.运动与静止

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9、矛盾及其特征是什么?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P5: 12意识的功能和作用

13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3、真理于价值的关系 4.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P6: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p94 2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3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区别: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P7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2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4货币的本质及功能

P8: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6剩余价值的含义?类型? 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价值、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垄断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P9: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理论的内荣: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

PS:两个知识点:(知识点不在问题的回答范围之内,但要求要会)

(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P28-29)

(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P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定义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精神反映,而且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总的来说,物质是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这就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5.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P34)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P35)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9、矛盾及其特征是什么?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P43)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1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4 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2意识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3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就是认识与物质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认识(或者是意识),而认识(或者意识)不能反作用于物质,即为纯粹的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即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真理于价值的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4.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p94 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2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社会存在,先有社会意识形态,后又社会存在。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了社会存在,之后才有社会意识。

其实,所谓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前任何哲学学派都没有能够证明社会形态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3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区别:

(一)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基本形态

1、唯意志论唯意志论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人类历史就是由这些“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的。至于人民群众,则被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惰性的物质”,是这些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是供他们使用的“材料”。

2、宿命论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神”、“绝对精神”等等,而英雄人物则是诸如此类精神力量的体现者或受托人。而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些神秘精神力量和英雄人物的支配。

(二)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存在的原因

1、认识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认识根源在于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或只看到思想动机。

2、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社会根源是生产力还不够发展,大多数人从事生产劳动,少数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

3、阶级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阶级根源在于历代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统治,总是对历史发展的真相作歪曲的宣传,百般吹捧他们的领袖人物和政治代表,极力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三)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因而也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坚定地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3)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2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1、价值是商品固有属性,没有价值就不能称为商品

2、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交换价值

3、交换价值是价值在交换过程中的反映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货币的本质及功能

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这一特征决定了货币的基本功能。货币的功能7 有三: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作为价值尺度,确定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作为价值储存手段。如果货币不能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则既不能当作交换媒介,也不能作为价值尺度,更不能作为价值储存手段。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6剩余价值的含义?类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类型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价值、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垄断的含义:所谓的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向后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8 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奖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局限性。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四川602出品)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

基本定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在哪?

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当前应当怎样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

(2)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种科学态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因为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基础。

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概括出新的观点,加以丰富和发展。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只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伤害。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二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驳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7、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什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9、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1)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没有这种活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生产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10、你怎样正确认识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践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解”。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1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人类全部实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全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都是在普遍联系发展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所谓最一般规律就是整个世界普遍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来说明这一点的(3)是否坚持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否认这一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个特征

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怎样?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特别性、个性不可能全部进入共性、普遍性,否则世界就丧失了自己的丰富性、个体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个性中必然包含共性,以共性为本质。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共性是个性的本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是特殊性的东西,在较小的范围内就转化为普遍性的东西,反之亦然。或:

a)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c)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6、什么是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7、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 辩证否定观是科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是非科学的否定观,二者根本对立,其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因为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就已经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事物就是通过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自身否定,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一切外力只是加速或延缓事物自身的否定,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事物的否定。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外部强加的,否认事物自我的否定。

二、辩证的否定观认为,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否定不是纯粹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一个事物在否定自己不是别个事物的时候,就在从反面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肯定不是纯粹的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看不到肯定与否定的统一,认为凡是否定的地方就没有肯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凡是肯定的地方就没有否定,肯定是绝对的肯定,是肯定一切。

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否定还是新旧事物间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看不到新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不承认否定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么看不到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把否定理解为对旧事物的“一笔勾销”。

四、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抛弃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东西,是对旧事物质的根本否定,在新旧事物间划出了一条确定的界限;保留是继承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东西,是新旧事物间存在着的必然联系。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主张继承一切,全盘吸收,反对革命与创新;要么主张抛弃一切,一切从零开始,在空无所有的废墟上创造所谓的新事物,其后果都只能导致事物的衰落。

18、何为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分别是什么?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

19、应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哪些事项?

(一)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二)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0、应怎样正确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2、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什么?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原因是:因为第一、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和程度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23、试以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来分析„„(某一真理)客观性:

1)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即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3)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理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

绝对性:1)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

相对性:1)是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具体过程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2)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

24、把握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原理有何意义?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是客观的,是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但是,发现和坚持真理,防止和克服谬误,却又离不开人的自觉努力。

25、为什么必须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检验是不是真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这就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对检验标准的要求。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最终的标准,承担起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的任务来。

实践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个别的、特殊的实践,都包含着一般、普遍,都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意义,即一次实践能够做到的,再同样条件下的同样实践必然会重复地加以实现,产生出同样的结果。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是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直接联系起来的桥梁。人们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它一方面同人的主观世界直接联系着,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直接联系着,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客观实在的。

所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的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想比较对照,使真理活的现实的证据

26、为什么说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须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遵循真理尺度,即“按科学办事”,又符合价值尺度,即“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一方面,对实现价值的追求,必须付之于实践,但成功的实践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真理或迟或早会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显示其价值。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

相互引导: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实现。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

2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的精神是什么?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的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2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怎样?把握这一原理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

(1)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的经济基础,但是,它一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30、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为什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滞后、超越);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继承性。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2、如何以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 A、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前进性、渐进性:社会形态更替的总过程总趋势是依次渐进和前进发展的B、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曲折性、跨越性:社会形态渐进发展总要经历长期复杂的斗争或重大挫折倒退

33、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象: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即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4、你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恰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35、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6、何为历史人物?应怎样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无产阶级领袖?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考察;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查和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以往任何阶级的杰出代表所部可比拟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他们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既是人民的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既具有卓越的才能又最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无产阶级领袖在促进社会历史进步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群众爱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是领袖脱离群众的个人崇拜,只能损害领袖的形象,破坏群众和领袖的联系,不利于领袖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37、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怎样?

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j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k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38、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影响: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b)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c)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d)技术装备e原材料的质量f)自然条件 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但是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也就是说,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两者没有直接关系。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低,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两者是反比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两者是正比的关系。这种情况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所以,每个生产者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以求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效率就是生命”。当这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降低,个别生产者的额外收入也就消失了,生产者又要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可见,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9、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内容、作用、作用形式? 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作用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0、货币的实质与职能

实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指的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

4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42、剩余价值的实质是什么?怎样理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实质:剥削

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所以把剩余价值的量同可变资本去对比,就可以看出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因此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m’代表剩余价值率,m代表剩余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它的公式为m’=m/v。

43、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4、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是怎样区分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所以,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

4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46、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 影响资本周转的两个关键因素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一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47、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2)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

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4)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现实实践意义。

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原因)、周期性分别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原因):①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2)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个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49、如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50、垄断的含义、是怎样产生的、产生的原因?

含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产生:(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

产生的原因:第一, 极少数企业联合起来,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第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达成妥协,相互联合起来。

51、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有何不同?

原因: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1)竞争的目的不同。自由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不同。自由竞争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而到了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上述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凭借垄断组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上的统治力量打垮对手。

(3)竞争的程度和后果不同。自由竞争时期企业规模较小,力量单薄,彼此分散。而垄断时期竞争的双方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这就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4)竞争的范围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场所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而垄断竞争的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并扩张到了政治、军事、文化各个领域。

52、金融寡头及其统治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通知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53、垄断价格的制定为什么不违背价值规律?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54、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动因、后果分别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各国经济体制变革,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4)各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5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具有历史暂时性

进步的一面:利用和发展了先进生产力——生产力方面;使农民变成了工人,剥削程度减轻——生产关系方面;推翻了个人专制、开放的民主生活——上层建筑方面

没落的一面: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对抗性生产条件与实现条件的对抗性(生产条件好、产品多;市场相对狭小、卖不完)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5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什么?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57、“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是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不科学,不知道剩余价值理论,也不知道唯物主义历史观

58、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创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的实现。59、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极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6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最终目标分别是什么?

实质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6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6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

63、社会主义的含义、特征、本质分别是什么?

含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4、你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µ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µ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µ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65、试以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曲折发展的认识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的因素决定的:

1)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运动,而对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3)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66、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首先,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关键是要实现社会历史观的转变,必须对人类历史过程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必须形成对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社会变动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必然结果。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一种新生产关系建立后,与生产力基本适应,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这种生产关系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生产力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渐激化,生产关系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便又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生产关系。这种矛盾运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发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这种观点就使社会主义摆脱了空想性质,而将其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矛盾运动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从而与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唯物史观进一步指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反对阶级斗争。唯物史观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胜利,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而绝不能只依靠几个脱离群众的“天才人物”的个人奋斗。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强调“天才人物”的决定作用,甚至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发善心”上,他们的学说必然陷于纯粹的空想。

其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正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马克思通过详尽地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把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露了出来。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证明了由于这一矛盾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同奴隶制、封建制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这就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角度反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伟大历史使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被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在政治上资产阶级把持着国家的政权机构,残酷地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才能获得彻底解放。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建设者。剩余价值学说所得出的这一科学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所鼓吹的通过宣传教育、实例示范和劝导富人改邪归正等和平途径,使无产阶级摆脱穷困和奴役的谬论。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既从不同角度,又相互联系,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这是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a.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b.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c.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机器发展规律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是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无知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看书吧,太多了,P37-P4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及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记忆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显示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个别实施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是一种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构成这一认识对象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通常被看作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不是机械地凑合在一起)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意识的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无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具有:1.摹写性;2.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市委,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时间,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受条件限制而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永恒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可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2.辩证转化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是真理,不符合的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即立又统一,并不是绝对的: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客观对象来说,真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时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时间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切重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就是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说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总之,社会意思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但社会意思又有其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阶级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书吧,P107-P1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思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任命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党的群总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人物是在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有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通过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只能信时必须宝成时间上的一次连续性。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资本必须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家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控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了解即可,P175-P179)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全是网上搜的,不一定标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狭义与广义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理论,及其对于人类发展的阐述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3、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既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科学学说。这两个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一切理论的独有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奠基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都同这两个发现紧密着,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对这两个发现的证明和运用,都是根据这两个发现得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统一的、彻底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原因就在这里。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答: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答:哲学与科学、常识是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

2、哲学的价值理解

答: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解

答: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改造无机界”的活动。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实际活动都理解为实践。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7、联系的客观性理解;发展的实质

答: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9、哲学范畴“度”、“扬弃”的理解及其意义

答:“度”在哲学中解释为: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答: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旧唯物主义有两个严重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下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5、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答: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6、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

答: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时又不是至上的。1.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2.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3.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及有限的和相对的。

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答: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人类探索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所谓的真理就是客观对象的各种规律。要知道人类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只有把这种认识放在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中去应用才能知道这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答:唯心史观的缺陷:它仅仅参考了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用思想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形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它只看到少数人的活动,即英雄人物,帝王将相活动的历史作用,而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作用。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答: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分水岭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作用,谬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作用。)其理论意义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从客观存在出发;利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造福于人类。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

答:(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

答: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以暴力手段强行迫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商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的、矛盾的。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答: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⒈价值规律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⒊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是通过竞争强制地贯彻的。⒋价值规律的基本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1)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但它总是不会偏离太远(从长期看它们还是一致的)2)同一时期的不同商品来看,有的商品高于价值,有的商品低于价值(高低相互抵消也就是一致的)3)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①商品价值的变化 ②纸币发行总量的变化 ③货币商品价值的变化 ④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分析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启示

答:(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与自由个性)

1、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社会的绝对依赖性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形成了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社会的每个成员在这种关系中既不独立,也就没有个人自由。

2、人的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社会的相对独立性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权和相对独立性,具有了政治上的自由。但是个人的独立性是建立在对资本的依赖性之上的,政治自由也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上,个人的生存仍然受金钱和资本的支配与奴役。

3、人的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自由个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4、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1)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到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状态。2)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的社会状态。3)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不是自发地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之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社会实践是人类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根本途径。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答:(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3、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及其关联

答: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

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4、马克思的座右铭及其理解

答: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思考一切)

怀疑一切是为了从假象中找到真相,是一种必要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是为进步而怀疑,而不是为怀疑和否定一切而怀疑。(思考一切值得思考的东西)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B ) 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C )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一、重要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2010版教材页码,下同)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1. 单选题:15题 2. 多选题:5题 3. 简答题:3-4题 4. 材料分析题:一个大题 5. 论述题:一个大题包括两个小题 一、绪论 1.(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一、辨析题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P44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什么事马克思主义?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们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 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