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

时间:2019-05-14 03: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

第一篇: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1.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材料一〕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材料二〕

陕北民歌《骑白马》歌词: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嘿呦,打日本就顾不上。要穿灰,一身身灰,肩膀上要把枪来背,哥哥当兵抖起来呼儿嘿呦,家里留下小妹妹。《东方红》歌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毛泽东,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呀,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哪里人民得解放。

【解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解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一根本问题,鲜明地点出了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历史性的主题,为先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党风、学风、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摒弃洋八股、空洞说教和教条主义,“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东方红》(陕北民歌),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这首最早在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因此流传极广。

这首民歌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1903—1955)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 2 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1)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正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诗歌、小说的创作、旧戏曲改革、新文艺形式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艺作品成为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2)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给文学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使作家、艺术家找到了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服务对象。这是人类文艺发展的方向,是文学艺术的伟大革命。(3)《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

2.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

〔材料一〕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第四十五条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奖励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发展人民的戏剧电影事业。

──《共同纲领》

〔材料二〕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我感到我们对于旧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基础的旧文艺,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造。这种改造,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种内容的改造而来的,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当的与逐步的改造,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四〕我们需要一个文化改革的规划。我们要肃清国内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势力和传统的、旧的、保守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就要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们的新闻、广播、体育,也应该有长期的规划。

──周恩来《过渡计划和长远规划》

【解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剧变时期,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更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新中国文化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党领导人民配合各项社会改革、抗美援朝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向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思想文化的污泥浊水,建立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1953年,新的人民的文化艺术在广大范围内代替了旧的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获得了一定成绩,为新中国文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材料一〕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

──周恩来《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951年5月5日)

〔材料二〕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拿眼前的例子来说,就是戏剧。几年以前,还有人反对京戏。那时,党决定在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现在大家都看到,这个政策是正确的,收到了巨大的效果。由于有了各剧种之间的自由竞赛和相互观摩,戏剧的进步就很快。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

〔材料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和传统的唯一正确的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的。这个方针,在文学艺术各部门,特别在戏曲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整理遗产和继承传统的问题上,我们既反对粗暴,也反对保守,鼓励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恰当的、适合传统艺术特点的革新;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既反对一概排斥,也反对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

──《文化部党组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

案)》(1962年4月)

【解读】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赠给新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新中国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引导下,我国戏曲事业空前繁荣。解放前濒于绝境或早已绝迹于舞台的几百个地方剧种恢复了青春,数以万计的戏曲剧本和民间说唱文学重见天日,许多经过整理和改编的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歌舞、杂技、木偶、皮影等节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美。《十五贯》《生死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搜书院》《芙奴传》《父子恨》《墙头马上》《追鱼》等戏曲剧目,是戏曲界实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成果。许多戏曲从剧本到表演,都有了显著的革新。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题材,也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产生了如《红色的种子》《鸡毛飞上天》《冬去春来》等不少受欢迎的剧目。在我们的舞台上,全国各个剧种出现了很多才华焕发的优秀青年演员。曲艺作为文艺的尖兵,为迅速反映当前革命斗争作了有益的贡献。

由于实行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我国文学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更多样化了,题材的范围更扩大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散文、特写,多幕剧和独幕剧,交响乐、大合唱和 群众歌曲、民歌,油画、雕塑、国画和版画、宣传画、漫画,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以及摄影作品等都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创造,各有千秋。我们的文艺作品不但着重地表现了写实的斗争,塑造了当代英雄的形象,而且以新的观点再现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关汉卿》《蔡文姬》《文成公主》等就是取材于古代历史的成功剧作。少年儿童文学和儿童戏剧以负有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后一代的责任而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不但促进了戏曲旧传统的革新,而且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4.“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材料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宗派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左”的,但是从它看不到党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看不到知识分子的进步、看不到大力加速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说来,它的实质仍然是一种认识落后于实际和安于落后的右倾保守主义。

──《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1956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

〔材料三〕我们党向来是重视知识分子问题的。还在一九三九年,党中央就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所起草的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并且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有效地实施了。全国解放以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党中央认定: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

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1月14日)

【解读】“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另一方面,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毛泽东提出了这一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双百”方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座 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人们要我写字,我就写了这两句话:“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的事实,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页

〔材料二〕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文艺界已经有了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经验。这是很宝贵的经验。现在的问题是把“百花齐放”的政策推行到一切文学艺术部门去。

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

【解读】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指出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最正确、最宽广、最富于创造性的道路。

1956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强调:我们党现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 8 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而不是一个暂时性方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党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党的文艺和学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3)“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

6.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材料一〕文化艺术工作,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促进创作,扩大题材范围,提倡艺术实践,发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有计划地培养各类创作人才,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提高修养,进行创作。

──《中央文教小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

〔材料二〕在我国,文艺已不再为少数人所专有,而成为全国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革命的文学、戏剧、电影和其他各种艺术已经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劳动群众感到文艺确实是为他们服务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是鼓舞他们劳动和斗争,提高他们道德品质的“生活教科书”。工农群众自己积极地参与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工厂、农村、部队的业余艺术活动和业余写作运动空前广泛地开展起来。许多无名的工农作者的天才创作和文学艺术专门家的优秀作品交相辉映。文艺从来没有在人民生活中占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的地位,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人民这样的重视。文艺和劳动人民的关系变了,文艺本身的性质也变了;我们的文艺已经逐步成为劳动人民自己的文艺。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1960年7月20日)

【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在科学文化的各部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我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和现实斗争作了广泛的描绘和艺术概括。《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灵泉洞》《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草原烽火》《黎明的河边》《战斗的幸福》等小说,《杨高传》《赶车传》《动荡的年代》等长篇叙事诗,《万水千山》《红色风暴》《英雄万岁》《东进序曲》《槐树庄》等戏剧,《上甘岭》《林则徐》《风暴》《聂耳》《青春之歌》《董存瑞》《战火中的青春》等电影,展现了我国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社会主义革命各个阶段惊天动地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百炼成钢》《在和平的日子里》《乘风破浪》《风雨的黎明》《风雪之夜》《我的第一个上级》等小说,《降龙伏虎》《全家福》《共产主义凯歌》等戏剧,《老兵新传》《黄河飞渡》《春满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朵金花》等电影,描绘了工农业建设和大跃进中各个战线上沸腾的生活图景。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2)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的鼓手,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敏锐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反映了祖国建设的各个战线上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热情地描绘了新事物在斗争中的成长,显示了文艺密切配合政治的积极作用。(3)这些人物的创造,说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我们文艺作品中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文艺的春天

1.“双百”方针的恢复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和正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了积极的作用。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毛泽东同志早在开国的时候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经过艰苦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粉碎了“四人帮”,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方针的条件,也在日益成熟。我国文学艺术蓬勃繁荣、争奇斗艳的新阶段,必将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展现在我们面前。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

【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春回大地,新中国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 举行,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盛会。这次大会据1960年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其间相隔了1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祝辞。他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艺术界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文艺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在新形势下,“双百”方针得到更加自觉、坚定的贯彻,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这是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对“双百”方针所作的深刻阐述。

不久,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又称为“二为”方向。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发展。

“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2.茅盾和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公正性、群众性,注重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解读】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 12 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注释】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茅盾的《子夜》创作上。除长篇《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3.深化文艺体制改革

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必由之路。文艺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艺体制改革既要促进文艺生产面向市场,又不能听任市场的自发选择。改革要有利于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基本目标是,建立起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艺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1997年1月11日)

【解读】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艺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文艺作品数量增多,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多种多样,主旋律日益突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文艺工作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艺创作与时代前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精品力作不够多,文艺改革和管理的任务还很重,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市场的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为了更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通过文化立法,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材料一〕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清除这种错误观念,决心逐步加强文化建设,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材料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的报告

〔材料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材料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材料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解读】我们原来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突破了这种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不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文明包括文化即精神文明在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又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提出,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先进文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先进文化又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我们 15 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因此,我们决不可忽视文化建设问题。

第二篇: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质量评估人民版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质量

评估 人民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两弹一星”计划

【解析】选A。由时间“1955年”及关键信息“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转向„„寻求帮助”可知,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补偿训练】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是()

①为适应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提出的 ②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在艺术上允许各家各派自由发展,即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上应该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即百家争鸣;故②错误,选择B。

2.(2016·佛山高二检测)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 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作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选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材料中是对封建社会分期的两种观点,不属于文化继承与交流问题,故A错误;百家争鸣是“双百”方针中的内容,是指学术问题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故B正确;百花齐放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问题不符,故C错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D错误。

3.(2016·三明高二检测)1960年春天,《五朵金花》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解析】选A。《五朵金花》在国际上的获奖说明了当时电影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4.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解析】选C。“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现象,与邓小平指示精神背道而驰。5.1980年初,《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解析】选D。“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正确。【补偿训练】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B.“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为”方针的提出

【解析】选B。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知,此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故B正确。

6.(2016·日照高二检测)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选C。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错误;D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7.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

【解析】选C。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C正确;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是在1973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错误。

8.(2016·北京高二检测)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编写的一本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B.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 C.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D.“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

【解析】选D。近代化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故A错误;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义务教育制度,故C错误;注意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和口号“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故D正确。【深化点拨】“教育大革命”不等于教育大发展

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实为一场极宏大的政治运动。这场改革有“左”的色彩,提出“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虽取得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也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9.(2016·保定高二检测)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解析】选C。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联系到1977年恢复高考,故C正确。【补偿训练】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举措是

()A.迅速恢复高考制度

B.启动“希望工程” D.实施“863”计划 C.颁布《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符合题干主旨,故A正确;“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义务教育法》是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错误;“863”计划主要是针对高科技领域,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错误。

10.邓小平1975年9月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A.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符合题意。

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解析】选C。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尊师重教是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才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 C.③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②④

【解析】选C。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70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3年,⑤发生在2003年。注意题干时间限定“‘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①⑤,故选择C。【深化点拨】“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2016·抚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奇迹》整理 材料二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12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一中教育方针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可以概括出当时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第二问可以结合每种方针的利与弊进行评价。第(2)题根据材料一陈诚的观点和材料二中“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可以总结出第一问答案。原因可以从当时决策者和影响来总结。

答案:(1)教育方针:教育应该服务于抗战的军事需要;教育应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评价:第一种观点着眼于抗战时期的军事需要,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但是没有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第二种观点更为理性,以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一观点后来为国民政府所采纳,推动了抗战时期教育的发展。(2)相同点:教育为现代化(近代化)服务。

原因: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决策者开阔的教育视野和长远的教育眼光;民族复兴的需要。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14分)(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4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原子弹的研制、杂交水稻的培育,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提炼信息。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研制成功。说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克服困难,创造辉煌。(2)杂交水稻技术。

第三篇: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1

[随堂巩固] 1.(2015·广东学考)“文化大革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它开始于()A.1956年 B.1966年

C.1976年

D.1978年

解析:选B。“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年至1976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015·贵州学考)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选D。三大改造发生在建国后的1953-195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明显不符,直接排除A项;1954年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故B、C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均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立法的高峰,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本题选D项。

3.(2016·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要遵循客观规律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选B。“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B项。“文革”的教训并非是如何发展生产力,故A项错;C项是人民公社运动的主要教训。D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经验,不选。

4.(2016·湖南娄底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是()A.决定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B.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D.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解析:选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之后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两项都是在D项的法制建设方针下实行的,故选D项。C项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与题干不符。

5.(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此后,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 大成就,主要表现在()A.新时期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逐步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选D。题干强调民主的法制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然有一定关系,但是不够突出,故A项错误;1982年修订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核心,但是不够全面,故B项错误;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民主建设,但是不能体现“法制化”,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了新时期民主建设的法制化,故D项正确。

6.(2016·江苏徐州高一期末考试)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A.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C。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新尝试”,可知是指以前没有过的制度,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国初期政治建设中就已存在,故A、B、D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依据的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材料“新尝试”相符,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16·山西大同一中高一检测)“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①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②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③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 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行使权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夺权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违法违宪行为不断。工厂和学校的正常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2.下表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二届全国人大召开(1959年)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4年)四届全国人大召开(1975年)五届全国人大召开(1978年)六届全国人大召开(1983年)七届全国人大召开(1988年)„„

A.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B.“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仍能正常召开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步入正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解析:选B。依据所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的建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知,1964年至1975年长达十年之间没有召开人代会,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可知,1978年以后,基本上是5年召开一次人代会,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D项的结论。所以应选B项。

3.(2016·吉林实验中学高一检测)“没有‘文化大革命’,也就没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进步。”“如果没有‘文革’,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得这么快。”“文化大革命”对改革政策出台的主要影响是()A.完善了中国经济制度 B.宣告了原有政策的失败 C.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鼓励民众发展私营经济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很大损失,并不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文化大革命”只是宣告了原有政策的失败,这促使中国人重新对社会主义进行思考,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建国以来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重要会议,是由于()①提出依法治国 ②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实行改革开放 ④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不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含①的选项。

5.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本质上”这一关键信息。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A项坚决纠正冤假错案只是表象。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6.(2016·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考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下列各项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举措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D.村民自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解析:选D。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的民主制度,不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举措,故A项错误;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加强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民主建设的新内容,故D项正确。

7.(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普遍展开。这则材料主要说明()A.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加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 D.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得以彰显

解析:选A。材料集中反映的是村民自治的情况,这是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而村民代表大会是村民自治机构,并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给出的信息不能反映出是直接选举,故D项错误。

8.(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考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B。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符,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地造反派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在**中,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1课本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材料三 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人民网

(1)材料一反映出哪些重要问题?

(2)材料二规范了谁的行为?该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是什么?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哪部法律文献制定后的变化?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民主法制进程的理解。其中对第(1)问的回答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一般从直观上可以将“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这一要点答出,但回答此问还要结合当时我国的现实情况,从而推断出“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这一要点。其他几问要注意把握材料和所学。

答案:(1)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制度尚不健全;“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3)变化:由民主法制不健全、不执行到“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认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进入法制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影响: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教材答疑 名

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99)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

提示: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文革”期间,国家法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发展程度也不高。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特别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到了新阶段。

二、本课测评(教材P10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提示:(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学习延伸(教材P101)调查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有哪几种法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又有哪些法律?前后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2)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3)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法律重在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以宪法的形式保障和制定国家政权机构运行原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律重在完善和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更多地维护了人民的权利。

(4)说明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健全。

第四篇:高考历史 45分钟课时精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

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原创题)2009年9月14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代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回顾历史,早在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过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有关50年代的“双百”方针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针对政治领域 B.主要针对艺术领域 C.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D.和新时期的“双百”性质相同

2.(2010·江西模拟题)“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出现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专心

爱心

用心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D本题考查我国不同时期“百家争鸣”内容的侧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和比较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种历史现象,当时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争论内容侧重于政治主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一种文化方针,其基本含义是在我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允许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其争论内容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A、B、C三项表述错误。

6.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

“破四旧”运动中的僧人①破坏了文物

专心

爱心

用心

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A、B两项是文艺“凋零”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错误;“双百”方针是正确的,C项表述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凋零”的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故D项正确。

9.(2009·福建会考)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10.(2010·广东学业水平模拟)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专心

爱心

用心

A.1957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解析:C本题考查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我国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C项符合题意要求;其他选项不能说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并非仅仅是针对发展基础教育而言的,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4.1998年对大学生做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④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⑤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解析:D本题考查邓小平对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本史实和对课外知识的了解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④错误;1958年,学校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掀起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故⑤不合题意。本题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④和⑤即可。

专心

爱心

用心 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 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双百”方针后来在执行中遭遇挫折的原因。

(4)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双百”方针含义、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后来遭到挫折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理解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第(1)问根据教材即可回答;第(2)问“重要成果”亦属识记内容,“经验”可以说是我国在文艺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注意概括归纳;第(3)问要注意从“左倾”错误对 “双百”方针影响的表现作答;第(4)问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正走向世界方面作答。

答案:(1)含义: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

专心

爱心

用心

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优先发展教育有何战略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问题以及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多方面进行论述,注意要点全面,同时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第(2)问,注意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同时注意基本观点的运用;第(3)问,注意结合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关系: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这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2)现象:反映了当今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

(3)意义: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又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取决于劳

专心

爱心

用心

112-

下载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