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讲__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_主讲人何宗海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 主讲人:何宗海
第二讲 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探讨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掌握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这门科学的工具,掌握打开家庭教育科学之门的钥匙。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既是一个认知体系,也是一套行为规范。只有认识和掌握它,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它,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借鉴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中所推广应用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做好现代条件下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南北朝北齐时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最亲近的人所说的,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是原意听从所敬佩的人。宋代教育家司马光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俱全,尊亲斯备”。司马光在《家范》中提出:“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楚,不能不楚言也”。由于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国古代的家训、家书中,古人比较普遍地采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教育子女,这无形中对后世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因材施教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的不同特点实施教育。宋代学者袁采在家庭教育提出“性不可以强合”的思想,他认为家庭中父子兄弟之所以不合,重要原因所在是没有充分重视对方的个性和尊重对方的意愿,“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这种“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父母施教行为的严谨、严肃、严格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等。古人除了重视选择优越的环境教育子女,还十分注重家庭传统及家风。颜之推强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在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外延,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近年来,随着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有关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这一讲中,我们重点讲授的内容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关于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需要掌握的要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家教一致、家校统一的原则;二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原则;三是宽严适度、张弛有度的原则;四是平等相处、亦师亦友的原则;五是培育个性、建立自尊的原则;六是共同成长,与时俱进的原则。
关于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需要掌握的要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确立目标法;二是循序渐进法;三是兴趣培育法;四是适应条件法;五是亲情感染法;六是奖惩并用法。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对家庭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它是在家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施教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基本规则。
第一,家教一致、家校统一的原则。家教一致的基本含义是家庭内部教育观念的统一。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需要批评教育时,家庭成员内部的意见往往不统一,有的从感性出发,要包庇护短,当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之间不同的观点暴露在孩子面前时,孩子的问题还没解决,大人们之间先开始闹起了矛盾。作为孩子,当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记恨批评自己的一方。这种场面不仅会影响家庭和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任性、混淆是非、听不得批评和无理取闹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在矫正孩子学习或生活方面的某些问题时,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之间应事先商量,取得基本一致的理念,采取步调一致的方法,就某一个问题,以一个人为主和孩子交流。先提出存在问题,听听孩子怎么说,不要先入为主地教训孩子,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来自家庭的“罗嗦”。家校统一是家庭与学校的统一,主要是教育理念的统一和教育方法的统一,前提是及时主动地与学校,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家校互通是家庭与学校统一的重要环节。在父母及家庭成员与孩子就交流产生障碍时,应及时把存在问题向学校老师反映,听听老师的看法,求得学校的帮助。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以及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按照成人所要求的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习惯成自然。
第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原则。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这一普通的语言揭示了家庭教育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是孩子最贴近的人,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父母无需刻意地去做孩子的榜样,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日积月累地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孩子在未成年时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不会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指点。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只是讲道理还不够,也还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孩子对于大人们所讲的道理,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或有限的时间内起作用,有时甚至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需要因时、因地、因事进行不断地提醒,父母的道理是常讲常新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应像孔夫子说的,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此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父母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若父母待人接物讲究文明礼貌,为他人着想,维护公众利益,孩子就自然会对父母产生敬意,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孩子自然就不会信服,就会对父母所讲的道理产生疑虑。不信任是从谎言中来的。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
第三,宽严适度、张弛有度的原则。父母关心爱护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南北朝北齐时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钾;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矣。”很多父母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严格要求和尊重爱护相结合,没有严格要求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严宽有度,不迁就、不溺爱、不放任,对孩子实施正确、适当、明确的教育。对孩子的关爱,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或祖父祖母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让父母干什么,父母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逐渐养成自私、任性、专横的坏脾气。如任其发展下去,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养成习惯,再去纠正就难了。
第四,平等相处、亦师亦友的原则。与孩子平等相处,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并不是对孩子的溺爱和迁就。溺爱与尊重是有本质区别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思想交流,甚至争辩不休,传统概念看来似乎是孩子不尊重父母,其实是一种家庭关系平等的表现。这样的思想碰撞不仅可以体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平等的,而且能够通过这种直接的交往,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没有交流的必要,还有的父母受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认为孩子生来就是要服从父母的,把和孩子发生争执认为是非常没面子的事情。在社 会交往中,朋友之所以知心,是由于密切来往的结果。在家庭里,跟孩子的关系也是一样。如果父母整天端着个架子,对孩子板着个面孔,说出话来就是训斥,就是命令,孩子就会从思想到感情上对父母设起一道“防火墙”,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就会成为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很难实现家庭教育的预期。尊重是相互的,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不懂得什么叫做尊重,当有人尊重他时,他就会理解尊重的真实含义和感受。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人都是有需求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尊重孩子尚未定型的人格意识,是父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些父母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父母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父母就没话说,就会形成思想隔阂,长期下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就会困难重重。
第五,培育个性、建立自尊的原则。有些父母对孩子缺乏信任,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抄来的,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会说:“你也就这样,没什么指望了。”尽管是一句很随意的话,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宽容孩子的过错,对于培养孩子的个性意识非常重要。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父母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侍候”。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剌激更有效果。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如果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孩子就不愿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对父母敬而远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就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
第六,共同成长、与时俱进的原则。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不断调整、适时改变教育态度与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及家人会因孩子小不懂事,采取哄的办法,孩子哭了,哄,孩子闹了,哄,孩子不听话了,哄。我们知道,哄的教育方法,除了具有明显的娇惯意味外,还有为人们所忽视的善意的欺骗成分。久而久之,孩子被哄大了。有的孩子还会沉溺于哄的意识氛围之中,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苦,经不起困难,容易受挫折;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自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对于这种哄小孩的教育不仅不能接受,而且会认为这是大人们对他的不尊重,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排斥。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及教育方法,一定要根据孩子年龄增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思路,采取适合孩子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教育方法,孩子长大了,就应当采取像对待成人那样的态度对待他们,和他们平等交流,建立理性的、充分信任的父子、母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父母教育子女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第一,确立目标法。目标就是人们希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不断帮助孩子确立新的目标,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鼓舞孩子不断励志。目标不能订得过高或过低,过高,孩子经过一番努力后不能实现,就会逐渐丧失信心;过低,孩子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总让孩子出于一种满足状态中,激励作用就会减弱。确定目标,应基本符合孩子的天赋、兴趣、能力等客观条件,对孩子个性、特长、爱好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实现目标一定要有一些易见成效的短期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与孩子共同确定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培养孩子的目标意识,教会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为实现目标付出了劳动,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阶段性的成功的喜悦,更会增强孩子自信心和上进心。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情绪出于迷茫状态时,要适时给予心理干预,针对孩子的思想实际,该鼓励给予鼓励,该批评适时批评。确立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榜样目标、条件目标、成绩目标等。比如,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应确立一定类型的榜样,把榜样的英雄事迹、品德人格、立志名言等将给孩子听,让孩子熟悉并能理解他要学习的榜样;用一定的条件作为激励孩子进步的目标,是一种常见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用适当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或兑现承诺等,作为动力激发孩子学习成长的热情和自觉性;用进步的目光给孩子确定一个学习成绩目标,让孩子通过自觉的刻苦的努力,不断进步。
第二,循序渐进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超负荷学习,不顾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等情况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发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即使是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还应主要用玩耍的方法去强化孩子的概念意识,不要用中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适应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父母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只凭主观臆断,过早、过多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这不仅不能让孩子所接受,而违背儿童身心发育的一般规律,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第三,兴趣培育法。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往往成为某事物入门的向导。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孩子潜在的能力。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兴趣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的孩子,属于天性活泼、健康好学的一类,这类孩子大多过于自信,自己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成功的欲望很强,但这类孩子兴趣易转移,往往缺乏耐性,缺乏持久性,经不起挫折。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喜欢观望,什么都不敢做,一旦做什么,却很有耐心,不怕挫折。父母应注意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培养他的兴趣。首先满足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学到了新的东西,有了新的收获时,就会得到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一种愉快情绪的体验,就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当发现孩子的兴趣是好的方面,应该鼓励,并给予一定的物质的、精神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兴趣,更要百倍加以保护和支持;当发现孩子兴趣是坏的方面,应该及时指出,讲清道理,如果对其兴趣已经很浓,如看武侠、艳情小说和卡通画册,热衷玩游戏机,交识伙伴等,一般的教育可能无济于事,就必须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给予帮助,采用兴趣转移法,即用好的方面的兴趣逐步代替不良的方面的兴趣。第三是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的产生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四,条件适应法。条件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事物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的进步或落后,往往受到条件的制约。家庭要尽可能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学习生活上,要对孩子有理论方法的指导,如父母因受教育程度所限而不能做到这一点者,可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够安心学习,并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在物质生活上,要根据身体发育的状况,调节饮食,注意营养成分,促进智力发育;在文化娱乐方面,不能让孩子养成沉溺于电视、网络的不良习惯,要严格控制孩子的娱乐时间,娱乐尽可能地在父母能够直接监控的氛围内进行。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力量而行。科学掌握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生理上和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适应周围环境和事物能力,适时进行引导。无论是让孩子学做一定的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跳一跳够得着”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们容易接受,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达不到,过于深,过于难,他们不仅不愿意学,也学不懂,没有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和发现孩子生活兴趣和性格特长,安排和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参加家庭活、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服务社会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加。甚至有的父母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父母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训练孩子反复重复正确的行为,形成一定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动脑筋,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五,亲情感染法。情感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它表现出人对事物的喜欢、崇敬、爱慕、愤怒、厌恶、恐惧等心理。亲情是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一剂良药。面对孩子盼望得到爱的心理需求,父母可通过具体的物质、精神的给予直接感动孩子,影响孩子。当孩子希望得到爱的心理需求能够满足时,会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反映,会配合父母做一些事情,否则孩子就产生孤独感和排斥心理。当孩子提出正常的物质、精神需要时,父母要尽量满足,当一时还办不到时,要给予解释,得到孩子的谅解,当孩子提出的不当的需求时,要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既不能一味的迁就、溺爱、纵容,也不能简单、粗暴。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诱导,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第六,奖惩并用法。多激励,慎惩戒。对孩子符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表现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应及时表扬鼓励,甚至当着众多亲人的面给予表扬,或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孩子有违文明准则的言行或明显具有违法违纪倾向的行为,比如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要在及时制止,根据造成危害情节的轻重和发展趋势等因素,给予适当的惩戒,必要时,可与孩子所在学校配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有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父母,他们也时常为子女的教育而感到迷茫、困惑。对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未来,他们心里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为孩子规划好了,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理想与孩子进行对接,往往只能采取观察、示意、默认等这些被动的教育方式,来期盼孩子的醒悟。孩子如能够及时醒悟当然好,如不能及时醒悟,也就耽误了家庭教育的大好时机。这中间仍存在着方法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父母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相关学习文献:
1、吴秀宝:《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何宗海:《从现代孟母无处可迁谈开去》,《中国网》专家博客;
3、关颖:《给父母的八点忠告》,《中国网》专家博客;
思考题:
10、家庭教育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1、什么是家教一致、家校统一的原则?
12、什么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原则?
13、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4、与孩子平等相处应当注意些什么?
15、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哪些?
16、怎样为孩子确立学习生活目标?
17、如何使孩子适应学习环境?
18、家庭教育的传统原则与方法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