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与海鸥-杨晋华

时间:2019-05-14 03: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与海鸥-杨晋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与海鸥-杨晋华》。

第一篇: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与海鸥-杨晋华

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杨晋华

本学期,根据学校组织的教研主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在备课时,精心研究、设计每课的训练点,并让学生当堂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面我举一个我的教学案例: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我按照思路讲第一个画面:老人在翠湖边给海鸥喂食,边喂边叫唤着海鸥的名字,海鸥们围着老人吃食、鸣叫,他们是那么默契、和谐,真是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整个画面都体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我请一名学生描述第一幅画面,感觉到理解还很肤浅,于是我又让学生认真的读、感悟,哪些句、段能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爱?学生认真读后就开始的了交流。一位学生说到了第三段中老人喂海鸥的句子:“老人把饼干很小心的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从这句话中看到老人与海鸥配合很默契,这也是老人对海鸥的爱之体现。于是我接着她的话茬说道:“是啊,他们是那么熟悉、那么默契,以至于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那么这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是怎样一种情景呢?请大家展开想象,把这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写出来吧!”

于是,学生思索了片刻后开始动笔,一会学生写完了,我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自己的片段,结果另我很兴奋,听听:

生: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乖,多吃点,别抢别抢,这还有呢!”“嘿,老沙,你能不能不抢别人的食物啊!”老沙叫了一声:“明明是你要抢我的东西,你还狡辩。”“别抢别抢,我的大布袋里多的是!”老人边抚摸着老沙洁白的羽毛,边说:“乖一点嘛,老沙......”公主边吃边说:“爷爷......您真好......您......比任何人......都好。”一缕夕阳斜照在老人快乐而又幸福的脸上,老人度过了无比快乐的一天。

听到这位同学读完,立即听到了掌声。我顺势问道:“好在哪里呢?”同学们纷纷说道,老人的语气的确很亲昵,而且写得很具体。

生2:“......你抢我才抢,可怜的老沙一点也没吃上。”老人见状,把老沙叫到身边,抓出了一把老沙最爱吃的饼干。老沙见了。高兴的在空中飞了一圈才回到老人身边,享受独食,还唱着歌。红嘴见了,十分生气,开始鸣叫,抱怨老人。看此情景,老人笑的何不拢嘴了。众鸥吃完午餐,在天空中盘旋,连声鸣到:“谢谢您。”独脚用头蹭蹭老人的脸,舍不得离开,老人用手抚摸着它,说:“快去吧。”独脚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又一次掌声响起,我也称赞道:“瞧,人家的心思多细腻啊!”

生3:......一群海鸥落在了地面上,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降落伞,有三只海鸥还飞到了老人的帽子上,肩上,手上......独脚边舞动翅膀边叫着,好像在说:“知道了,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认为她写得好在哪里呢?”我问道,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认为她又一句比喻的很好,把海鸥降落比喻成一个巨大的降落伞。”

生4:一缕金色的阳关,照在了老人的脸上,照到了海鸥洁白无暇的羽毛上......“你们觉得她写的怎么样?”片刻沉默之后,一名学生说:“她把阳光的色彩写出来了,给这幅白色的画面填上了色彩。”“哎呀,说的真好,写的也好。”我频频点头,“这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乐谱.”

听了学生的交流,我不禁对学生的想象力感到惊叹,那有声有色的乐谱在他们笔下是如此的鲜活、美妙、动人,仿佛这人与动物的和谐画面就在我们眼前。

我们可千万不能小看学生们的想象力啊!有时他们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奇和触动。在这节课上,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表现出了如此惊人的想象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他们飞翔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去飞翔,去知识的海洋中领略风景。长此以往,我相信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第二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好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法、说学情分析、说教学准备、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十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七组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以及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知识目标: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难点: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四、说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本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读中走进文本,在画中亲近文本,在谈中融入文本,在写中流露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另外,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法上我设计整合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用质疑法阅读课文,运用勾画、批注、圈化、朗读、想象的方法,品味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点燃他们热情的火花。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特别适合学生读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悟情的方法,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进行了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把在学文中的真情流露记录下来。运用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法,又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体会出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感情的表达。

五、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让学生从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到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深刻领悟,仅凭想象难以感受其中的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配以音乐渲染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六、说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吴庆恒老人的资料。

2、课件、网络视频。

3、伤感的背景音乐

七、说课时安排:

因此我将此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本课的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本进行赏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接下来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昆明电视台的标志。说说昆明电视台的台标像什么?学生交流。师总结:昆明用海鸥作为电视台的标志,那么海鸥与昆明有着什么不解之缘呢?

(播放昆明翠湖海鸥的视频)说说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由哪两部分组成。

3、从文中找出一句概括老人与海鸥关系的句子。

4、什么是亲人?动物怎么会和人像亲人一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巧抓细节,理解“亲人”

1、自由读课文1—13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可以用

一、两个词或一句简单的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这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突出了本课重点理解人鸥间的浓厚感情。

2、集体交流:

(1)出示“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海鸥相伴。” 预设:我从“步行二十余里”里感受到这位老人每天要走很远的路。从“只为了”中我了解到老人每天走很远的路赶到翠湖,只是给海鸥喂食。“每天”这个词说明了不管什么情况,老人都会去翠湖给海鸥喂食。文中是怎么样描写这位老人的?

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交流。出示“他背已经驼了„„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从三个“褪色”中知道这个老人家里一定很穷。老人真的穷的没钱买衣服,买包吗?

出示吴庆恒老人照片。请同学们交流搜集有关老人的介绍。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老人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生接读“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2)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你在这乐谱中听到什么?看见了什么?如果给这个乐谱取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这是老人在„„海鸥?喂海鸥(师板书“喂”字)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3)出示“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变了调的地方话──“红嘴”“老沙”“公主”

(生抓住“抑扬顿挫”、“亲昵”、“变了调”谈感受。)A、我们学着老人呼唤独脚。生一起呼唤独脚。B、独脚飞远了,声音大点。生呼唤

声音大些。C、独脚飞得更远了。生呼唤声音更大。

同学们的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这就叫做“抑扬顿挫”。

这一段描写是老人在„„海鸥?(唤海鸥)老人给海鸥取名字,抑扬顿挫的呼唤海鸥,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通过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齐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后文学习打下情感基础。这在品读感悟中融会贯通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分散了教学难点。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品读课文,感悟深情(海鸥送别老人)

1、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照片,师深情叙述,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用笔画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2、生自由读课文,边看边批画,想想你从字、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3、汇报自学所得,教师相机点拨。出示“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了什么大事。”

生抓住“突然”、“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大不一样”、“发生了什么大事”谈感受。

小海鸥们,让我们一齐用自己的声音把老人唤醒吧!生齐读出示的句子“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出示“海鸥们急速扇动„„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抓住“急速”、“轮流”、“瞻仰”、“纷纷”、“守灵的白翼天使”理解句子,体会情感。

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和海鸥一起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吧!生齐读“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出示“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

4、响起《离开你的那一天》。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让每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们的总是不同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本,特别是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会是残缺的。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人与海鸥间的真情。让情感目标的训练得到有效落实。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出示老人塑像图片: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人,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老人满脸慈祥的笑容,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这雕塑的寓意是什么吗?人与动物之间充满了亲情、关爱,生活就会充满和谐幸福。

课后为老人做张名人卡,写上你最想对老人说的话。希望你们能捎上这份情,带上这份爱,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与我们的好伙伴们和谐相处,让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多的动物守护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九、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

喂唤送

海鸥

就像亲人一样!

十、说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文本才能物尽其用。阅读教学要“读”占鳌头,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我的教学落实读的精神,重视读的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从而获得取知识。扎扎实实地秉承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原则,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一咏三叹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忘我的境界。与作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与文本产生共鸣,在共鸣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虞雪华 21老人与海鸥

21老人与海鸥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褪色”、“亲昵”、“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1-13自然段,通过细读品味、想象画面、小练笔等研读老人用心照料海鸥的句子,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老人对海鸥儿女的感情。

3、初步领悟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细读品味、想象画面、书面写话,研读老人用心照料海鸥的句子,感受老人对海鸥慈父般的感情。

一、揭题引入

同学们,从大家平时的作文中,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的确,动物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

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出示课题:老人与海鸥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4页,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

2、检查字词。

3、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

指名说。结合学生发言,梳理课文描写的两个场景: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板书: 老人喂 海鸥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两个画面的分界线,将课文分成两段。

三、聚焦细节,感知老人真情

这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故事感动了昆明人,更是感动了我们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普通的冬日,走进美丽的云南昆明翠湖畔,走进这个老人,去细细品味发生在这位老人身上的一举一动。

(一)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特别注意描写老人的语句,最打动你的地方划一划,用一两个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

随机品读点一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1)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老人?句子中哪个词语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紧扣三个“褪色”,学生交流畅谈。(老人很节俭,生活并不宽裕,1

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太佳等)

3、补充老人生活情况资料介绍。

他每月只有308元退休金,但他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和鸡蛋喂

海鸥,而他自己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钱一包的香烟;从不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车。

老人病逝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最值钱的”家当,居然只有六个鸡蛋,而那是他准备制作“海鸥饼干”的。

4、了解了老人的生活情况后,你又是怎么看这三个“褪色”?带着这种情

感读一读。

小结:作者只短短的一个外貌描写,一位热爱海鸥的老人就已经出现在我们

面前了。

随机品读点

二、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

相伴。

1、请读出你所关注的细节。

2、指名读:关注“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赶到”、“只为了”。

步行——赶“赶”可以改成“走”吗?(急迫)

3、教师点拨 “步行二十余里”的距离感,一般人步行二十余里大约两个多

小时,那么驼了背的老人需要更长的时间,一天来回要六七个小时。老人每天走六七个小时的路只有一个目的——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在老人的心里,海鸥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

4、带着那一份牵挂一起来赶一赶,齐读。这样的日子,老人一走就是多少

年哪?

出示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

亲人一样。”(齐读)

小结:老人这一走,就走了十多年;老人这一赶,就赶了十多年。这是一份

多么深厚的情谊啊!一起读。

随机品读点

三、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细微之处见真情”,老人的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细节点拨:

(1)老人喂的食物:“饼干丁”,“饼干丁“与“饼干块”、“饼干末”不同,是老人仔细地掰成的。为什么老人要这样喂?(根据海鸥吃的习惯,适合海鸥)

(2)老人喂的地点:湖边的围栏上

(从海鸥老人的视频中,可以得知老人知道这样吃最卫生,扔在湖水里海鸥

会闹肚子,他细心得就如同一位老父亲。据说,现在昆明人喂食海鸥的方法——

把饼干面包掰成碎片,摆放在翠湖畔的栏杆上,就是学习了老人的喂法)

(3)老人喂的方式:呼唤

①联系上下文找找老人是怎么呼唤的?

②出示句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

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③这么多海鸥,相同的白色翅膀,不会叫错吗?真的没叫错?

④老人一叫一个准。——“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指名

感情朗读中理解“抑扬顿挫”、“亲昵”的语气。点评: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指点生字“抑”、“挫”。

多亲热啊!分明是在呼唤自己的孩子啊!

一起学着老人抑扬顿挫的语调,一起亲昵地呼唤一下。

⑤双胞胎似的海鸥,老人竟然是了如指掌。让你想到什么?(老人如同海鸥的父亲一般)

(4)师生合作读

师:海鸥们听见老人在呼唤他们了,你们看,立刻便有一群海鸥——

生:应声而来。

师:你们再看,海鸥吃得多快啊——

生: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师: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老人的眼里,海鸥就如同自己的儿女,喂海鸥,格外细心周到;谈起

海鸥,老人更是如数家珍,连眼睛都立刻生动起来:

生:“海鸥重情义,„„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5)正是老人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爱护,才使得鸥群吃食的场面成了一道让人

驻足的风景。

引读: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如果你就是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的一个音符,那一只翻飞的海鸥,说说此刻

你的心情。

(6)孩子们,如此亲密的关系,这样亲人般相处的场景,在翠湖边只上演了

一次吗?引读出示的句子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是啊,这样美妙的画面上演在十多个冬季,一千多个日子啊。

师生再一次合作读。

师:十多年来,无论刮着大风还是下着大雨,一到冬天——

生: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十多年来,无论老人是健康的还是生病着,一到冬天——

生: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

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

生:儿女;

师: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孩子们,这位老人名叫吴庆恒(板书),是昆明化工厂的退休工人。让我们一

起尊敬地喊一声他的名字:吴庆恒。

四、写话练习,深化老人形象。

1、无论是老人喂海鸥的细微动作,还是老人给海鸥们起的一个个名字,或

是老人那一声声亲昵地呼唤,无不流露着老人对海鸥儿女的爱。老人多么企盼能和自己的海鸥儿女朝夕相处啊!但是,1995年冬季的一天,老人因病去世了。2006年,人们为了纪念老人,筹钱请雕塑家在翠湖公园塑了一尊像。

2、课件出示:2006年1月18日,吴庆恒老人的雕像在翠湖公园揭开了面

纱:水边,一位慈祥的老人,身子半坐着,3、雕塑家会根据老人生前的形象和感人事迹,雕塑怎样的形象呢?他将给

世人留下老人怎样的一个瞬间定格?请展开想象,来写一写。

4、巡视提醒:想象老人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以及他身边的海鸥儿女

会是怎样?可以巧妙借用文中的句子。

五、总结写法,期待中结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老人,从作者的对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

中,我们读懂了老人对海鸥儿女父亲般的深厚情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将一起走近海鸥的一举一动,再次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真意。

第四篇:创新性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晋华

创新性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就是创新。我认为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的环境。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如:“谁来当一回小老师”;“试试看,你能行”;“三个小炉匠,赛过诸葛亮,咱们这么多‘小炉匠’一定能有好办法”;“你真行,请继续!”等等。这样,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必须加以保护和鼓励,并努力调动和培养。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若干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闭着眼睛,你说第几个,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经过玩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境。

二、创新性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应需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因此,要使数学中每一节知识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数学的教学内容。只有开放数学的教学内容才能紧密联系实际,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给学生几种常见的价格: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物品的实践活动情境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已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1、注重感知,为“再创”新知奠基。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掌握的就越牢固,越全面”。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没能正确的充分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更不可能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因此在小学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对事物获得鲜明而又准确的印象,为“再创”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充分的观察感知。

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必须正确地合作教具,合理地利用插图,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充分地感知,以逐步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2)有效的操作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发展的目的。

2、强化表象,为“再创”新知搭桥。

人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化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个飞跃是由表象作为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表象从某种意义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小学生的思维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但如果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就会影响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清晰、完整的表象,还要强化表象,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感知的过程,回忆图示的观察过程、教具的演示过程、学具的操作过程等,以发挥其使知识逐渐内化、思维逐步减缩的效能,为“再创”新知识铺路搭桥。

3、引导说意,向概括新知过渡。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述是思维的外化过程,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概括。

4、抓住时机,抽象概括新知。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什么时候出现,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出现过早,相当于教师送给学生的“空中楼阁”,学生摸不着,抓不住。出现过晚,形成大量具体材料罗列,不能如期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要根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积累了丰富感性认识之后,借助表象,利用思维的工具,自然而然揭示概念,顺理成章概括法则。

三、创新性教学的方法。

1、提供自已学习的形式。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题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有的可能有价值,有的可能很离奇,甚至可笑,但学生敢于提出,说明他们是积极参与思维的。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同的。

2、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信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它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习了解自已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答错了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论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凝聚师生情感的需要。

四、设计开放性的练习。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并不唯一而是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关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条件的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道练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种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2、问题的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第二册在总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

3、思路的开放性。

例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题:请你举出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所有“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与2.03大小相等的小数。看到题目,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举了好多符合条件的小数。

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发散了思维,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搞好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促进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在各项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同时,在改革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经济状况不同、社会地位不一样、教育文化背景差距较大的各种类型的家庭。导致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甚至差距较大,给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增加了难度。班主任是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只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家长、指导家长、增强家长素质教育意识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效,使学校和家庭一起共同唱好校内外“一台戏”。

结合本人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沟通学校与家庭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体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班主任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对负责任的家长重在正确引导。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因此一般能与班主任建立良好的关系,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这类家长占主流。但他们往往由于过分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只重成才,不重成人,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读书,忽视思想教育,个性发展教育,两眼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把高考看作唯一通道,不注重孩子其他素质的全面提高。对针此类家长,班主任平时要注重多与家长沟通,多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多和子女沟通,与孩子交朋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抗挫能力,适当让他们多娱乐,开阔视野。这样,就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为素质教育奠定好的思想基础。

对单亲家庭的家长重在加强沟通。随着社会变革加快,单亲家庭呈逐步增多的趋势。家庭破裂和生活负担,常常使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郁郁寡欢,忧心忡忡的心理,自卑、消沉、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常使他们感到心烦。长此以往,孩子与老师和家长之间就产生了对立情绪,有了冲突和磨擦。而恰恰是这些孩子最需要关心、爱护和理解。对此类情况,班主任需要主动上门家访,以真情感动家长,把握好时机,与家长、学生开展朋友式的谈话,疏通家长的心路,使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信心。这样,既可以摸清家长、孩子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了解了孩子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可以缩短老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心里距离,使他们体会到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此基础上,与家长一起进行商讨,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化好学生的计划和方案。

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记周记活动,让他们以《我的爸爸、妈妈》为题写一篇周记。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将孩子们的心声如实地反馈给了家长们,在家长们的心里引起很大震撼。使家长们在惊诧中明白一个道理,知道自己是孩子们心目中最重要的偶象,深知自己品德修养的好坏和家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从而决心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改造家庭教育的环境,自觉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对溺爱子女的家长重在以理服人。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出现了一些瞬间富起来的家庭。由于缺少重教的家庭传统,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一窃不通,对子女要求不严,甚至溺爱、坦护、庇护孩子,使学生养成任性、无所谓、不服从的性格,难以适应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对此类家长,班主任要把握好时机,对学生所犯错误抓住真凭实据,让家长心服口服地配合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批评学生时,尽量平静自己的心情,也照顾家长的尊严,既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家长满意。

总之,班主任工作本身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用心去做。在新的形势下,班主任更要善于用技艺去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这样才能相机互协调,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效果,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时代的教师

几个春秋过去,我始终如一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忘我地耕耘着,广泛地汲取着,无私地奉献着„„尽管大千世界的瞬息万变,尽管经济怒潮的奔涌冲击,也丝毫没有改变我质朴的性格,挚着地追求和人生的信念——在教书育人的海洋中做一滴纯净的水。我多年如一日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我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我作风正派,求真务实,表里如一;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做一代良师,造就一代英才”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善于捕捉先进的教育信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因材施教。

教师的工作,像蜜蜂酿蜜,需要博学众长。师大毕业的我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在教学之余我加强文化课的学习,进修了本课,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能力。如:每天坚持读好书,每天坚持练练字等,新的世纪,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才能在新课程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往直前。”因而,我将增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识,以我校“终生学习”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素质结构,不被时代所抛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走近我们的身边,我把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攻方向。课堂上我敢于大胆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吸收新思想,采取新方法,从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入手,精心执教,尊重科学,因材施教,一丝不苟。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以“乐进求学,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并且还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俗话说,教育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离不开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系统地学习了《学与教的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和《现代教学技术》等书籍,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几年来,我不为周围的环境所左右,也不为艰苦的工作所困惑,矢志不渝,悉心追求。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做班主任的几年中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创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如:寻找契机,举行鲜明的主题班队会、小小图书角、„„在日常工作中,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学与玩、课内和课外、个人与集体等关系。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总是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放在首位。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上好课的同时,还时刻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以自己治学严谨、讲课认真、工作勤奋、待人诚恳、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和影响着我的学生。

现在,新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我感到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但我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在这块沃土上,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新课标下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旧教材,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教学《节日的大街》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节日大街的景象。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学做好了知识卡片,有的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有的还剪出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剪纸„„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老师高兴,有时连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呀!

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设计自选式作业,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三八妇女节”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即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我也不责怪,只要学生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我们也应相信学生是不会“长期欠债”的,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如教学了《不合群的小蝌蚪》和《爸爸的咳嗽》这两课书后,我布置学生养几只不同类型的小蝌蚪,不时的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作业设计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人人有观点、家家有看法。但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如何设计学生的作业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们语文教师的路才刚刚开始。

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堂理应关注“人”的发展,理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理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的飞翔;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意味着平等,平等参议,平等对话。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一、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生活中的人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到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儿真好》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首先展示的是一个荒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荒岛的印象。然后又播放了一组动画;荒岛上一个孤独的小熊渴望得到朋友,于是在云的启发下不停地种草植树,终于把荒岛变成了一个绿岛。最后播放旁白:“这儿真好啊!”那么到底好在哪里呢?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开始了。师:谁来夸夸这个小岛?(一个小女孩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并不停地晃动,以吸引老师的注意。老师很快地发现了她。)

师:好的,你先来夸夸吧!生:老师,我想夸夸小熊。师:哦?你想夸夸小熊吗? 生:是的。

师:可是,老师想请你夸夸小岛啊!

生:可是,我想夸夸小熊。(小女孩还是坚持着)师:哦?那么你认为这个小岛不美吗? 生:美!

师:那你为什么不想夸夸小岛呢? 生:也想。

师:那好,你就夸夸小岛吧!

生:这个小岛原来是一个荒岛,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有花、有草、有树,还有许多小动物的绿岛了。真好啊!

师:你说得真是太好了。掌声鼓励,请坐!

(受到表扬的小女孩却翘着嘴巴,很不情愿地坐下去了。)师:谁再来夸夸小岛?

(又一个小女孩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师:哦!好的,请你来夸夸吧。生:老师,我想给你提个意见。师:哦?好的,你说吧!生:我也想夸夸小熊。师:哦?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岛之所以这样美,全是小熊的功劳。(教师一时不知所措,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空白。)师:哦,小熊该夸,小岛也该夸。你说是吗? 生:是的。师;好的,请坐。

(这个小女孩失望而委屈地坐了下去。)师:谁再来夸夸小岛。„„

就这个片段而言,教师就完全可以暂时放弃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放手让学生一吐为快。即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我们还可以在下一节课继续达成,而学生学习愿望的被伤害,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用一节课的时间是难以弥补的。况且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更是一次进行思考、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绝好的机会。遗憾的可能是那两颗始终没有展现的童心和爱心,遗憾的是那两双因失望而略带委屈的眼神。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要让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始终成为学生可以自由翱翔的欢乐天地。

二、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例如我在上《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课正上到精彩处,孩子们个个脸上溢满了兴奋的红晕,眼里闪烁着智慧的火光。所以当我提出不看书朗诵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中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我兴奋地随手点了一个,一看,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小杰。“好,那就开始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小杰背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我也被他感染了,陶醉在其中。

“转朱阁,低绮户„„低绮户„„”我忽然从他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回过神来。

他,可没了刚才的镇定自若、神气活现,正着急地抓耳挠腮呢!怎么了?想不起来了?我用询问的目光注视着他,他微微地吐了下舌头,表示了他的无奈。我又把目光转向了别的孩子,显然他们也很明白我的意思,刚才的朗诵劲一下松懈了下来,教室里写得沉寂了许多。

“有谁能帮助他吗?“我轻轻地问。可是教室里依然保持着刚才的安静。

怎么办呢?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刚才大家学习的热情那么高涨,作为奖励,我同意——”我故意拖长了调子,又压低了嗓门:“同意偷看一下。” 孩子们只犹豫了一下,马上就反应了过来,失落的热情一下又重回到了教室,他们快速地翻开书本,又快速地合上,快速并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再看他们:一双双眼睛里分明写满了让我邀请他们的期望啊!好不容易等小杰背完,还没等我喊他们的名字,他们竟一窝蜂地站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背诵了起来。再一看,连最胆小的艳萍、最怕背书的玉林也一起参加了进来,脸上、嘴角边露出的满是得意啊!

想不到,一个急中生出的“偷看”主意,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以后,我又用了几次,孩子们依然表现得那么兴奋,对背诵的兴趣也愈加浓厚了。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不应该冷眼视之,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是发现之后及时引导,保护好孩子们的尊严和感情。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在学生的心里产生的却是无形的动力。首先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他,没有了外界的压力,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没有了外界压力,心理上有了一种安全感后,学生的心灵就自由了。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大家知道,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发性。人们的个性、经验等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阅读中的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情感丰富、寓意深刻的散文,说的是冰心在颐和园边遇到一群春游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祖国春天蓬勃的生机的一件小事。在我的教学进程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们还能从文中哪里找到春天的影子? 冯伟杰:春天里万物都在长,书上第八小节说“花儿和儿童一样”,说明花儿长儿童也长,所以儿童也是春天的影子。

蒋莲:冯伟杰,虽然春天万物都在长,可是儿童不是物,虽然身体在长高长大,也不能说儿童是春天呀?

(冯伟杰一时语塞)

王波:我想,书上的“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花儿,其实也暗示了儿童。你想呀,园丁给花儿浇水施肥,花儿是园丁的春天;老师给我们浇水,我们就是老师的春天。蒋莲:我还是不明白,就算我们是老师的春天,游人又不都是做老师的,他们找什么样的春天呢?

冯伟杰:刚才王波的话启发了我,蒋莲,这里的“春天”应该不仅仅指春天自然界的风景。蒋莲:噢,照这样说,这里的“春天”还应该包含未来、希望的含义,也许把儿童看作是老师的春天,是祖国的春天,这才是冰心奶奶写这篇散文的真正用意呢!

师:瞧,你们争得多有意义,多有水平呀。我真幸福,每天都生活在你们当中,每天都生活在春天里!

多么有思想的一段话,一种预想不到的默契与感动!如果不是提供这样一种人人都参与的陈述——反驳——再陈述的宽松的慷慨陈辞、百家争鸣的空间,我何以有福消受这份智慧的撞击所带来的愉悦?!

还记得那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漫画吗:天真活泼的一群小朋友顶着各种形状的脑袋活蹦乱跳走进神圣的殿堂——学校,去接受教育。多年以后,他们神色凝重,顶着和老师一样整齐划一的圆圆的脑袋走出校门。多么尖锐的讽刺,一种无声的漫骂。不过今天,我们已逐渐欣喜地看到原有的课堂秩序正在被打破,许多的陈规陋习正在被改造,我们正在改革中艰难地前行。让我们围绕着个性发展的总灵魂去创设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把语文课堂做成一篇独具特色的散文吧!这也是我们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

使用课件,追求实惠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电子课本在视、听方面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靠加深理解就解决得了,而是要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练就应有的能力;学生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也并不是光靠看屏幕或做完电脑中的题目就能提高;文章内在的意境也要靠反复阅读、咀嚼才能品味出来„„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既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又要具备灵活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学习中陶冶性情、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就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方式方法,而是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慎重选择、灵活运用。

一、恰当运用电子课本,加深感知,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即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获得的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相应的情感。

以写字教学为例。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电脑书写过程中运笔的起、行、收,全过程看得很清楚,再加之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便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字义和字形,使写字教学更加形象化。这样形声结合,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弥补了感知不足,突破了重点难点,美化了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学习写字的情绪也高涨起来。正是因为电脑的使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恰当运用电子课本,发展智能,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多媒体电子课本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使教育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智力功能负载。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的运用,将形象和语言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使之交替兴奋、抑制、相辅相成。这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特别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实现语言思维的同步发展。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信息技术,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我常用的做法是:

边看边讲。比如二年级《识字4》出示画面:马儿在草原上奔驰。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理解“奔驰”,用“奔驰”说话;再出示画面:汽车在公路上奔驰。让学生边看图边用“奔驰”来说话。学生借助图画,把理解词语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了,并通过画面巧妙迁移,拓宽了词语的运用范围,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先看(听)后讲。比如《草原的早晨》,草原醒来是什么样子呢?先请孩子们看电视画面:先是宁静的草原,然后出现一片喧闹的景象。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变机械的纯内容识记为有思想,有情感和内心感受的丰富的情绪记忆,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先讲后看(听)。比如《鸟岛》一课,先讲鸟岛的鸟多、窝多、鸟蛋多,再通过观看录像,就加深了对这种意境的理解。让孩子们沉浸到诗一般的画面中去,让画面的美景在他们的脑子里奔涌出诗一般的语句„„

2.提供凭借,培养独立思考的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总是在实际活动中实现的。除多用具体事例,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思考外,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电子课本把课文中美丽的小池塘呈现在眼前。面对美丽的小池塘,孩子们兴奋不已。整堂课,学生表现活跃,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理解非常到位;体味小池塘的美,读得到位;想象丰富,说得到位。课后他们还利用电脑作为写作工具,改写了《小池塘》。孩子写道: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在草地上吃草的绵羊。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红红的大火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香蕉。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萤火虫。

3.发展认识,教会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教学中,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第二册练习7的“学用字词句”,先请孩子根据文字画写字,再将文字画画成风景画。如果按照书中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当然可以,但如果采用综合性学习效果是否会更好?我采取了这样的设计:比如“山”字,先出示一幅幅山的图片,让学生用最简单的线条画下来,与古文字进行对照,让他们享受“造字”的乐趣,再感受从古代的“山”字到现代的“山”字的变化,体会汉字的演变。这样融合了美术与语文的知识,唤起学生多种感观的活动,增强学习效果,也让学生在“欣赏”中学到知识。

三、恰当运用电子课本,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与电子课本具有的智力功能负载同步的是它的审美功能负载。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

例如《雨点》一课的教学片断:

图片欣赏:

选择“图片欣赏”,自主欣赏相关的图片。

交流感受: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课文欣赏:

选择“课文欣赏”,欣赏课文描述的情景。选择“课文朗读”,自主学习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感受。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从课文中找出本课生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原来就认识的。进入“生字园”,自主学习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经验。拓展阅读:

进入“拓展阅读”,自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短文。交流学习体会。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基本的理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形象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课上电子课本的运用不应该是固定、刻板、单一的模式。我们要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课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特点,恰当地运用电子课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优势,真正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运用多媒体电子课本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多媒体电子课本,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多媒体电子课本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电子课本的实用性。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一课时,学生对雾凇的形成过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也就成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在电子课本中制作形成雾凇的缓慢而又接连不断地一组动画镜头,加上舒缓的音乐的渲染,很容易使人随着遐想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整个演示过程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电子课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

3、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利用多媒体电子课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

电子课本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作为内陆地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课本,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电子课本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仿佛真的驾御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到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

三、利用电子课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多媒体电子课本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评价电子课本必须重视其内容的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衡量电子课本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符合科学性。电子课本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宣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语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媒体电子课本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电子课本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课改试验以来,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教学细节受传统教学影响的痕迹还很深,需要在课改试验中加以注意。

预习只是准备

现象一:在一节语文课上,当一个学生把“纤细”的“纤”字读错音时,老师说:“你预习得不够充分,谁来帮助他?”然后,老师连续找了几名同学来读,直至找到标准答案为止。

有的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惯用这种做法,貌似找其他人帮助,实则在批评那个学生,且冠以“预习不充分”之名。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读音,也未必就是“预习不充分”,也有可能是基础不扎实。况且,预习也只是初步学习,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什么叫预习充分?一是学生通过自学,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为课上进一步学习掌握打基础。二是学生通过预习,查找资料,分清段落大意,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以备课上学习讨论。不管怎样,预习只是学习的第一步,不能把检查预习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预习只能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做铺垫。预习是为了课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识,课堂教学才是学习、理解知识并加以升华的过程。

莫忽略主阵地

现象二: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本该在课内解决,有的教师却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回家后再读读”,“课下再练练”,“这个问题课下再讨论”,“谁有不同意见课下再讨论”,等等。

课下练习的作用不可否认。但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呢?忽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教师不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不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不到落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把一些重要的学法指导放在了课下,而在课堂教学中却一带而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一方面,这些说法的实际意义就是老师对知识准备不足、拿不准或不会而简单打发了之。另一方面,对于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来说,这种要求也就成了“耳旁风”,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根本。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三个维度,做到课堂结构优化,提问精当,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克服随意性,课堂不能被教师冗长的讲解所占用。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参与机会将被侵占。二是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切忌放任自流,表面轰轰烈烈,没有实际效果。

运用肯定评价

现象三:在教学中,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全面,有教师往往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整,谁补充?”

这种评价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样的情况,可以换一种说法,运用肯定性评价:“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回答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面?”这种鼓励性评价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多为学生着想

现象四:学生问题没回答上来,老师没好气地说:“你坐下!”;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了解情况,就劈头盖脸地批评学生。

新课程中离儿童生活较远的内容越来越少,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应该善于从教材中学习为师之道。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积累与运用八》阅读部分《苏珊的帽子》,讲的是苏珊患肿瘤化疗,使一头金发脱落,海伦老师提前让全班同学带上自己最美丽的帽子上学,使苏珊上学时没有感到难堪的故事。细细品味这个故事,海伦老师以爱心、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润物细无声地呵护了一个曾经被病魔伤害的幼小心灵,避免其再次受到人为的伤害。这种人文关怀精神非常值得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借鉴。我们常说“洒向学生都是爱”,只有像海伦老师这样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才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创造性思维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我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自然点题后,先播放了“傍晚到黎明”的光盘片段,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到了那美丽的原野,亲眼目睹了小露珠的形成过程,引出了《小露珠》第一小节的学习,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心向,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紧接着要求学生读课文,并配以轻柔的音乐。看着静谧的画面,听着轻柔的音乐,很自然地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利用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例如,在讲《小露珠》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跟小露珠打招呼的投影,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小动物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听到他们发自内心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就会脱口而出。而且,“小动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出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 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计算机储存与课文写法相类似的课外阅读教材,设计与本课训练重点相关的练习题。在较短的时间当堂完成学习测试,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教学《小露珠》一文为例,当学生通过多媒体感知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作者是按总分的顺序来描写的写作方法。为考察同学们对这一方法的掌握情况,将提前设置的一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方法相仿的阅读材料《美丽的台湾岛》出示给学生,并设计了相关的几道有多种答案的练习题供同学们讨论,最后独立完成,并附有正确答案查阅和智能评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运用求异性,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关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至关重要的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困难,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冲突,才能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即“必须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一旦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学自得。需要指出的是,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是教师心智水平的标志。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与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井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井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得直拍巴掌,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了宽广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创造的种子,这就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教师:杨晋华

阳煤集团沙台小学

下载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与海鸥-杨晋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与海鸥-杨晋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