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璧山中学环保社中转站申请书
申请书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们好!我是璧山中学环保社的社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文明下,人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污染却越来越严重了。经过长期的观察,在校园里,乱丢乱仍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种行为不但影响了中学生的形象,璧山中学的形象,更是对环境的大大破坏。而且,在别丢弃的垃圾之中,还有许多是可以回收的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因此,为了更好的让环境得到保护,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素质,为了更美丽、更清新的校园和社会,为了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璧山中学环保社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学校建立一个垃圾中转站!”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可重复利用资源的回收,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素质。具体方案如下:
项目内容: ①垃圾中转站由环保社进行管理,学校进行监督。(中转站地点由学校提供,具体地点和环保社商定在指定)
②每个班分发2个大纸箱,用于回收废纸、废书和矿泉水瓶子。并且由环保社成员与各班班主任商量纸箱的设立问题。
③每班的收集箱收集满时就由该班的环保社成员或指定人员(该班生活委员)与环保社进行联系,出售给环保社并获得一定的酬劳(此处奖励为主),同时环保社内设有废品加工部门,可以用废品换工艺品也可以用工艺品换废饮料瓶、废书等。
④当中转站的可回收资源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由环保社中转站负责人与市场收购部门联系并出售给相关部门。获得的金钱用于环保社的活动经费和每班2个大纸箱的购买开支。
⑤设立流动环保旗,用于给在回收资源活动中做出贡献的积极班集体的精神奖励和提升大家的回收资源的积极性。
项目可行性:设立一个中转站,我校高一28个班级。高二24个班级。初中9个班级。共计:61个班级。每个班级60人,每人一月产纸1500克,共计:5490000克。废报/废书 每人1.5公斤 共计:10980斤 价值8235元。矿泉水瓶:每人每天1个 1个月共计109800个。每个回收价值0.1元 则共计:10980元。(另外学校教材用书可循环使用,数量出入不大,既缓解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资金不足,又环保。)
项目目的: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乱丢乱弃现象。合理、有效的回收资源。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交际能力。流动环保旗的设立可以让同学们在心中有更为深刻的环保意识,在学习之余体会到环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对环保有更多的了解。
希望学校领导们支持、批准。
申请人
重庆市璧山中学环保社
年 月 日
第二篇:重庆市璧山区环境保护局 - 璧山环保局
重庆市璧山区环境行政执法支队
行 政 处 罚 决 定 书
璧环罚〔2018〕318号
被处罚主体:重庆市禹琼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徐培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850508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广普镇大石塔村3组
一、环境违法事实、证据和陈述申辩(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及裁量理由
2018年5月4日,我队执法人员依法对重庆市禹琼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你公司停运废气治理设施二级喷淋未停运生产设施,属于环境违法行为。
上述行为违反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条关于排污者应当保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如实记录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维修、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之规定。
证据如下:
1.2018年5月4日,我队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所做的《现场检查(勘验)笔录》;
2.2018年5月29日,我队执法人员对你公司经理余平所做的《调查询问笔录》;
3.2018年7月16日,重庆市璧山区环境行政执法支队所做的《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璧环改〔2018〕307号);
4.影视资料。
以上证据1、2、3、4证明你公司停运废气治理设施二级喷淋未停运生产设施的违法事实存在。
5.《营业执照》。证明违法主体是重庆市禹琼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2018年7月16日,我队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璧环罚告〔2018〕301号),证明我队行政处罚程序合法。你公司在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后,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未向我队提出申辩和申请听证。
重庆市璧山区环境行政执法支队认为:
1.重庆市禹琼防水工程有限公司的停运废气治理设施二级喷淋未停运生产设施属于环境违法行为,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重庆市璧山区环境行政执法支队依据《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九十八条第二项:“违反本条例规定,停运污染防治设施时未同时停运相应的生产设施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经我队研究讨论决定,依法对你公司进行处罚。
3.你公司应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杜绝环境违法行为再次发生。
二、行政处罚的依据、种类及其履行方式、期限 我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规定,责令你公司改正环境违法行为。同时根据依据《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九十八条第二项:“违反本条例规定,停运污染防治设施时未同时停运相应的生产设施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决定对你公司作出如下行政处罚:
罚款叁万元。
罚款限于接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缴到重庆市璧山区财政金库(具体缴款办法:到重庆市璧山区环境行政执法支队423办公室领取收缴分离缴款通知单,按收缴分离缴款通知单到指定银行缴款)。逾期不缴纳罚款,我队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重庆市璧山区环境保护局申请复议,也可在六个月内直接向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起诉。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不停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本处罚决定的,我队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重庆市璧山区环境行政执法支队
2018年8月24日
第三篇:逍遥游课堂实录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邹启书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 6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课堂小故事
做人大道理
——庄子《逍遥游》课堂实录
作品类型:课堂实录 姓
名:邹启书 职
务:高中语文教师 职
称:中二 单
位:凤鸣山中学 联系方式:*** 邮
编:400037 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50号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课堂小故事
做人大道理
——庄子《逍遥游》课堂实录
一、问题导学: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今天我们就以“大鹏南飞”为突破口,一窥庄子的思想之究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生活经历,思考“大鹏南飞”的寓意,这个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求:
1、梳理自己收集的资料,时间5分钟,保持安静。(文章已经预习过)。
2、小组讨论5分钟。
二、激情展示:
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代表”的意思是代表小组的意见,是经过讨论的;“学生”是指代表自己意见;“学生补”是指学生补充;“学生问”是指学生质疑。)
A组代表:我们小组的看法是:大鹏之所以选择南飞,是想去追求更高更远的东西,只有飞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B组学生问:你从哪儿看出大鹏南飞就是象征追求的意思?它为什么不往北飞?或者往西飞呢?
A组代表答:文中说的是“北冥有鱼,化而为鸟”,本来就是在北方的,肯定没有北飞的说法了;至于怎么南飞嘛,我们小组的想法是南方肯定有一种特别的意思,有没有哪个小组帮我们解答?
D组代表补:南方应该象征“光明”的意思,大鹏南飞,暗示着追求智慧的觉悟,不知道这样的解答怎么样。
E组代表补:我们小组认为大鹏南飞是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
老师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
D组代表答:候鸟南飞嘛,都是每年的同一时间,肯定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F组代表问:大鹏是候鸟吗?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看到,它是六月去的,这不是候鸟南归的季节。
C组代表:每年的六月起海风,大鹏能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从这个方面来讲,应该是体现了抓住机遇,按客观规律办事。
老师: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这确实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但大家再想想,同是面对海风,为什么只有大鹏才在这个时候扶摇直上,而其他的却没有呢?
G组代表:鱼离不开水,上不了天,所以只有化为鹏,才能够扶摇直上。
老师问:鱼在化为鹏之前,是不是还有一次变化?
H组代表:书上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一共变了两次,这说明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成为大鹏,是不断进化的结果。
/ 6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I组代表:还有,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看,鱼只有化而为鲲,再化而为鹏的时候,它才算是脱颖而出,才能够乘风破浪,借助海风飞向南方。
B组代表补:对,只有大鹏这样的鸟才能够抓得住这个机会,如果换成是鱼,或者是后面的蜩与学鸠,他们是无能无力的,即使有海风这样的机会摆在它面前,他们还是无能无力,也只能是“决起而飞,抢榆枋而南为,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老师问:这可不可用放在我们人类社会?
C组代表答:可以,我们的祖先从爬到走,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自给自足到社会化大生产,每一次革命性的进步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步的过程。
E组代表补:还有,每个人都是从娘胎里来的,但是有的人标本史册名传千古,有的却一辈子人默默无闻,应该说大家面对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但是却有不同的结果,这就说明有的人能抓住机遇,有的人就错过了机遇。
G组代表补:这说明什么,说明每一个名人或者伟人之所以能在关键的时候抓住机遇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本生就经历过千锤百炼,已经达到了大鹏的层次,就好比一个好的运动员,必须要经历多次比赛的磨练,最终在技术上和心理上达到成熟,最后方能在奥运会上夺得桂冠。
老师:很好,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那我们再想想,大鹏飞得这么高,它就自由了吗?
A组生答:自由,书中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它是很自由的。
老师问:他很自由吗?再仔细想想。
C组代表答:不自由,如果没有海风,它一样的飞不起来,一样的飞不到南方去,他的自由是建立在有风的基础之上的,其实它是不自由的。
老师问:那鱼自由吗?
D生答:不自由,它离不开水。
老师问:那我们不是经常说要像像鱼一样自由自在的在水中游,想鸟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天空飞吗?怎么现在说他们都不自由了呢?
F组代表:自由是相对的。
老师问:举个列子说明?
F组代表:比如人跟鱼比起来,鱼更自由;鱼跟鸟比起来,鸟更自由。就好比学生没有老师自由,老师没有校长自由,校长没有局长自由。道理是一样的。
G组代表:还有,比如农村的老百姓,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养家糊口,忙碌奔波;中央的官员每天也是东奔西跑,奔走号呼,大家都是不自由的,但是他们的自由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想境界显然是不一样的,谁不更愿意去做中央的官员呢!
老师问:如果依你的推理,那我们都是不自由的,但是自由的大小还是不一样的,看来大家是更愿意做校长而不是教师,做局长而不是校长,做大鹏而不是小鱼了。见识有长短,智慧有大小,“一个人的生活是由思想决定的”,巴尔扎克的这句话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还有其他的感悟吗?
I组代表:从大鹏借助大风扶摇直上来看,一个人要做出大事情,成就大事业,必要要有大准备,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要想收获才越多,付出救得越多。
老师问:书中哪句话正好论证了你这个“厚积‘厚’发”的观点? I组生答:“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句话正好论证了要想走得远,必须得准备得到位。
老师问:可是蜩和学鸠却在那儿偷笑,这是为什么呢?
/ 6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F组代表:这是嫉妒的原因,因为自己飞不上九天,自己就在树林子间来回飞,笑是想遮盖自己先天的不足,它们哪能有翱翔九天、俯视天下的气概,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不求上进的表现。我觉得这样的人是很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其实就是在拿别人的优点来惩罚自己。
C组代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使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出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毛主席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说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
B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偷笑是可以的,你难道想让蜩与学鸠也飞上天,它的先天因素决定了它这辈子是飞不上九天的,哪怕就是再努力它都是无能为力的,蜩与学鸠不可能像鱼一样,摇身一变成了大鹏啊。既然飞不上天,在树林子中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又有什么不好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老师问:如此说来,不管是做大鹏还是做蜩与学鸠,都是一样的了? C组生答:是的,大家看到这句话,“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大鹏从天上往地下看,也不过是跟地上往天上看到的一样,既然都是一样,干嘛一定要飞到九天之上呢?这不是多此一举了吗。
老师:这个问题很深奥,大家好好想想。
G组代表:这个不能说是多此一举,就好比生命是一个过程一样,不能说因为反正都要死,就一天无所事事坐以等死。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一样的,因为过程不一样。
H组代表:我们认为,正因为首先是只有大鹏飞上九天,才能够认识到站在九天上看和站在地上看,原来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去九天之上,大鹏就不会得出这个结论,这说明,认识的的层次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所以课文当中才说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A组代表: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人天生是自由的,但是因为各种名利迷住了眼睛,一天东撞西碰,落得个头破血流,但是到了最后,却发现这些都是被浮云遮住了望眼,所以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B组代表:生活是一张不破的网,你要生活,你就有束缚,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所以,精神上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时空的限制,无拘无束,这才是逍遥。纵然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不过是“其自视也”,所以“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老师:有了这样的理解,说明大家深入的去思考了,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两个关于庄子的故事。第一个是说庄子生活很贫困,家徒四壁,有一天揭不开锅了,他就去跟河监候借钱,结果河监候对他说,“你等等,我把今年的租收了,一定会借你三百金。”庄子听了,就给河监候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天,我正在走路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声音在叫我,我一看,是一条鱼在干涸的沟里,就要渴死了,求我赶紧给它点水。结果我对他说,等等吧,我去跟楚王说说,让他引来南方的大水,你就有水喝了。”这条鱼沮丧的说道:“那到时候你到菜市场去看我把”。另一个故事是讲楚王派使者来请庄子去做宰相,正好碰到庄子在河边钓鱼,庄子就问使者道:“古时候有一头龟,被杀掉了用来占卜,这一流传下来就是几千年,现在有一头龟,生活在这烂泥潭里,你是说做死龟给人占卜呢,还是赖活在这烂泥潭里好呢?”使者说肯定是活在烂泥潭里好。使者空手而回。
/ 6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I组代表:我们再看看庄子本人,他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家徒四壁,从他跟监河侯借钱的故事,这说明生活当中的庄子是很不自由的,但是为什么他却不接受去做宰相的请求呢,是因为他已经看破名利,认识到了世间真正的自由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是还不是必须“旬有五日而后反”,而且列子能脱却形体之拘累,超越自我,了无罣碍,故能身轻如燕,随风遨翔,而免于形累,然无风则不得行。故庄子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即在于其虽摆脱形体之拘限,仍为外在自然之风所左右。所以真正的逍遥是什么?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H组代表:庄子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到达无待之境,才能以天地自然之道为己任,置身于六气变化之流,与自然世界合而为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融合无间,毫无分别对待,故曰无待。唯此无待,方为逍遥。
G组代表:老子尝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由之可见,人之不得逍遥者,即因常受形躯官能及心知情识之身心拘囿,终身役役,而不得休歇。而臻于逍遥无己之境界者则不然,能了脱身心之诸种执着,而忘怀一己之存在。
老师问:那在庄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呢? I组代表:就是“无己、无功、无名”。只有抛弃以自我为中心,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老师:很好,善思者有福,我建议大家回去读一本书《查拉图斯特斯如是说》,说中说人的精神会经历三次变化,最先是骆驼,其次是狮子,最后是婴儿。婴儿,充满无穷的希望,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单纯,满心欢喜地看待世界,这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在庄子的笔下,鱼变成鲲,鲲变成鹏,不也就是像婴儿一样实现精神三变了吗!只有实现了精神三变,才能够真正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之逍遥,既能脱落时空,超脱一切拘碍,而无己至足,则完全无所待,既不待于内,亦不待于外;不待于我,亦不待于物;混同人我万物,而游于大道之中,无所挂碍,无所执持,而臻至无待之境界。逍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堂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逍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 6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这篇课文跟学生的生活很远,大家不太容易理解庄子在文章当中所阐述的道理,给大家设计“大鹏南飞”这个话题,大家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大量查阅课外关于庄子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导大家拓展阅读,丰富视野。整堂课在我的引导下,大家积极发言,相互补充,不断质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形成一种“思维场”。总结起来,我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头疼的问题,学生不来劲,往往一节课变得枯燥无味,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语法知识的讲解,到后来却是为学生催眠,而这堂课之所以妙趣横生,热闹非凡,就在于学生主动参与,从一个话题出发,从而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真正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二、课堂设计紧跟时代步伐,与大家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即社会,生活就是一本语文教参,这是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知识成爆炸性增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依靠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使语文和生活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
三、整堂课主要依托小组的力量,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团队理想,集众人智慧,小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团队协作,和谐共生。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在独自思考和小组互学的基础之上,激情展示,互相质疑,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作用;从文本出发,结合课外知识,在感悟庄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全班学习的“思维场”,进而在思想碰撞中培养学生“情感场”。小故事,大道理,学以致用,终身受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不断收获自信与希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栖息地,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 6
第四篇:探秘中国士大夫隐逸情怀——从《夜归鹿门歌》谈起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邹启书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第九次中国教育系统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
中国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从《夜归鹿门歌》谈起
作品类型:优质课教案 姓名:邹启书 职务:高中语文教师 职称:中二 单位:凤鸣山中学 联系方式:*** 邮编:400037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50号
中国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从《夜归鹿门歌》谈起
一、学习目标
1.运用缘景明情与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 2.探究和感知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展示
1.在学习本堂课之前,让我们先一起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读。(1)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2.)探究中国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二)导入
身在名利场翻滚,心于荒山村听雨。逍遥林泉寄情名山大川,远离尘嚣对话鸿儒圣贤,感悟高尚的人格,触摸空灵的心田,今天,让我们从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说起,一起来探秘中国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要求:投影《夜归鹿门歌》 老师配乐朗诵《夜归鹿门歌》。板书题目和名字 导入语节奏把握 设计意图: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情导入,提高课堂温度,并点明本堂的学习内容。
(三)缘景明情
1.在听了我的朗诵后,请大家再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投影:请大家独立研读《夜归鹿门歌》,谈谈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设计意图:听朗诵,感知诗歌意境美
学生研读,概括人物情感
明确:“江岸喧嚣图”,原因:“争渡喧”、“向江村”
“林中寂静图”,原因:“月照开烟树”、“岩菲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钟鸣” “栖隐处”。
(1)诗人面前出现了两幅画面,他选择的又是哪一幅呢? 明确:林中寂静图
(2)这种明显的对比,说明了诗人具有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热爱洒脱飘逸生活的思想情感。要求:板书“洒脱飘逸”
总结:“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选择了追随庞德公的步伐,“独与天地往来”。领悟“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在这个幽静的天地里,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高空,从沿江行舟到鹿门山途,实际上就是写他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钟声响起,天色昏暗,渔梁渡口喧嚣不断,一叶扁舟返鹿门,隐逸情怀自然现。要求:板书“隐逸情怀”
2.通过对《夜归鹿门歌》的解读,我们知道孟浩然具有洒脱飘逸的隐逸情怀,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孟浩然有了这样的隐逸情怀呢?
要求:幻灯片投影孟浩然资料内容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彻底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一身未做官,后人称之为“布衣诗人”。)
明确:仕途不顺安贫乐道
(四)探秘隐逸情怀
1.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中,像孟浩然一样的具有隐逸情怀的士大夫还有很多,他们共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景图。那你还知道哪些士大夫具有这样的隐逸情怀?结合其诗文或事迹进行讨论。要求:(1)小组讨论,在纸上完善好要讲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上台进行展示。(2)可以学生个人或者小组朗诵诗文,也可以适时进行全班朗诵。
(3)要及时追问,明确所选文人为什么有这样的隐逸情怀,需结合人生际遇。(4)人名写上黑板
(本环节要解决好“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这三个问题。)
2.可以适时插入陶渊明材料,学生情景体验 点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的主要原因。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他“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3.可以适时插入竹林七贤(嵇康、刘伶)材料。点评:插入视频
总结:通过大家的激烈探讨,我们对中国士大夫的隐逸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管孟浩然还是竹林七贤,也不管是真隐,还是假隐,在他们隐逸情怀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到,他们拒绝的是官场的黑暗,他们
忧愤的是家国的动荡,他们寄托的是理想的惆怅。他们坚守的是精神的独立。隐逸情怀的真谛,其实上就是真善美的自然流露。
板书:坚守独立
(五)感知隐逸情怀
1.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个朝代都或多或少看到隐逸士大夫的影子,那你觉得这种隐逸情怀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要求:(1)给学生时间准备,让学生充分发言。(2)学生可能存在的答案估计:
2.幻灯片选择投影:
(1)周国平先生在《活出真性情》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2)“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29年陈寅恪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了这样追求学术精神与价值的取向。
(3)温家宝:独立人格不被理解而痛苦,对社会有点忧虑。
3.总结:
现实社会中扭曲的社会和人性,使人世间的真善美即将丧失殆尽。荀子说:“天下无隐士,无遗善。”(《荀子•正论》),这充分说明了隐士身上承载和传递着人世间至真至善的美德。他们愤世嫉俗嫉恶如仇,他们洁身自好义薄云天。其存身方式是审美的,其追求的目标是道德的,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中国文明的传承人。
美好明天,让我们一起走过,存善心,行善举,做一个“至慧至雅,兼善兼真”之人。
要求:1.适时投影
2.配音朗读
三、课堂反思